基础统计教学大纲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主要包括了七章,共48学时,这些模块的内容但是又紧密联系。
第一章总论(第1周,共3学时)
第1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学时)
第2节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工作过程(1学时)
第3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学时)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整理(第2-4周,共7学时)
第1节统计调查方案与种类(3学时)
第2节统计分组(1学时)
第3节分配数列(2学时)
第4节统计表(1学时)
第三章综合指标(第4-6周,共8学时)
第1节总量指标(1学时)
第2节相对指标(2学时)
第3节平均指标(3学时)
第4节标志变动度(2学时)
第四章动态数列(第7-9周,共8学时)
第1节动态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3学时)
第2节动态数列的速度分析指标(2学时)
第3节长期趋势的测定与预测(2学时)
第4节季节变动的测定与预测(1学时)
第五章统计指数(第10-11周,共6学时)第1节统计指数的意义和种类(1学时)
第2节总指数的编制(2学时)
第3节总量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2学时)
第4节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1学时)
第六章抽样调查(第11-14周,共8学时)第1节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形式(2学时)第2节抽样平均误差(4学时)
第3节全及指标的推断(1学时)
第4节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1学时)
第七章相关分析(第14-16周,共8学时)第1节相关分析的意义和任务(1学时)
第2节简单线性相关分析(3学时)
第3节直线回归分析(3学时)
第4节曲线回归(1学时)。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学科。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
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和原理统计学的教学大纲首先应该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学生应该了解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此外,他们还应该了解统计学的主要原理,例如概率论、抽样理论和假设检验等。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学的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大纲应该包括如何设计合适的调查问卷、如何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如何处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统计软件和工具来分析数据,并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呈现结果。
三、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它包括对数据的整理、总结和呈现。
教学大纲应该介绍各种描述统计学方法,例如频数分布、中心趋势度量和离散程度度量等。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这些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数据,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推断统计学推断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它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教学大纲应该介绍参数估计的方法,例如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并教授如何进行假设检验。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统计方法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并能够根据样本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五、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是统计学的重要工具,它们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大纲应该介绍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教授如何进行模型拟合和参数估计。
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和解释数据,并能够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模型。
六、统计学的应用最后,教学大纲应该介绍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学生应该了解统计学在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并能够将统计学的方法和原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总之,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统计学的教学大纲应该灵活、多样化,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为目标。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统计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中。
本课程旨在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统计思维。
二、教学目标1.熟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思维的能力;4.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1.1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1.2统计学的发展历程1.3数据类型和变量分类1.4抽样和抽样方法1.5统计学中的概率概念2.描述统计学2.1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2.2中心趋势的度量2.3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2.4相关与回归分析3.概率与概率分布3.1概率基本概念3.2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3.3常见概率分布(正态分布、二项分布等)4.统计推断4.1抽样分布与估计4.2假设检验4.3方差分析4.4回归分析与预测五、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课堂讨论,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计软件实践: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相关领域的深入阅读和研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六、考核方式1.平时作业(20%):对课后作业进行评分,包括理论问题和数据分析题目。
2.实验报告(30%):完成统计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期中考试(20%):对第一、二章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30%):对整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核。
七、参考教材1.王小莫,《概率与统计》2.林超仁,《大数据统计学》3.高路凯,《统计学基础》八、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3-5周:描述统计学第6-8周:概率与概率分布第9-13周:统计推断第14-15周:复习和期末考试以上是《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主要内容有: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学科,希望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到学好统计基础是做好各项社会经济管理工作所不可缺少的业务基础理论知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启发式为主,由浅入深,围绕重点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概述教学要求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的含义和特点一、统计和统计学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四、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五、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节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二、统计标志与指标三、统计指标体系四、变异与变量五、统计数据的量化尺度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教学要求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三、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四、统计调查方案五、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六、科学试验七、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第二节统计整理一、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二、统计数据的审核三、统计分组四、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五、统计汇总六、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教学要求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课程内容:基本要求:1、认识统计学,掌握统计的含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掌握统计学的特点以及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和变量等基本概念3、了解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本章重点:统计的含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本章难点: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方案课程内容:基本要求:1、了解并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类和计量2、掌握并区分常见的统计调查方法第三章数据的整理与显示课程内容:1、统计整理概述2、统计分组3、分配数列4、统计整理的显示基本要求:1、明白统计整理的定义和程序」2、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要领和程序3、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4、运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显示出统计整理的资料本章重点:统计整理的程序;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分配数列的编制;统计整理的显示本章难点:统计分组的标志选择;统计整理的显示第四章综合指标课程内容: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基本要求:1、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并区分相对指标中的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3、理解并掌握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4、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本章重点:总量指标的分类;相对指标的分类及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概念、分类和计算本章难点: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和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强度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平均指标的常见表现形式和计算方法;变异指标的计算第五章抽样推断与假设检验课程内容:4、参数估计5、假设检验基本要求:1、了解抽样推断及其相关概念2、理解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分类并掌握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3、理解四种抽样方式以及各自的误差计算4、掌握参数估计的要点以及区间估计的计算5、掌握假设检验的步骤及其应用本章重点:抽样平均误差的理解;四种抽样方式抽样误差的计算;区间估计的计算;假设检验的步骤本章难点:抽样平均误差;简单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假设检验的应用第六章时间数列分析课程内容:1、时间数列概述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3、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4、时间序列长期趋势分析5、时间序列季节变动分析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和编制原则2、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3、理解并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4、了解时间数列长期变动趋势的含义和测定方法5、了解时间数列季节变动趋势的含义和测定方法本章重点: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时间数列的各种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本章难点:时间数列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推算第七章统计指数课程内容:4、平均指标对比指数5、指数体系6、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基本要求:1、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综合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3、掌握平均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4、掌握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5、掌握指数体系概念、计算和应用6、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本章重点:统计指数的概念和分类;综合、平均和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指数体系概念、计算和应用本章难点:指数编制中的同度量因素的选择;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平均指标对比指数的分解和编制;指数体系的计算三、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实践环节1 :要求学生拟定出一份合规的调查方案和调查表实践环节2:要求学生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整理并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显示出来实践环节3:根据统计指数中的消费者指数的情况,简单地计算一下当地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四、学时分配表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本课程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师生互动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经济现象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 (课堂考勤10%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成绩占10%,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报告1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金融财会系教学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二○一三年十月《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项目1 统计总论(4学时)课程内容:1.1 统计与统计学导论1.2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工作过程1.3 统计学的基本范畴1.4 我国的统计任务、整理功能和组织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明确统计的涵义、特点、性质和职能;掌握统计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统计学中几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重点:了解统计的科学涵义,明确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基本研究方法,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例分析。
项目2 统计设计(4学时)课程内容:2.1 统计设计概述2.2 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2.3 统计表及设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设计的意义和内容;明确统计指标体系的前提下,掌握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注意区分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调查期限;掌握统计表的种类和构成。
重点:熟悉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熟悉统计表的种类和构成;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能力。
难点:能够独立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表。
项目3 统计调查(2学时)课程内容:3.1 统计调查概述3.2 统计调查方案3.3 调查问卷的设计3.4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任务和方法;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内容;熟练掌握统计调查的各种方法;明确各种调查方式的各种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调查方法搜集资料的能力,并且初步形成调查误差分析能力。
重点:掌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熟悉掌握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几种调查方式的区别。
难点:掌握进行调查方案与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场合下能够选择合理的调查方法搜集资料。
项目4 统计整理(4学时)课程内容:4.1 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4.2 统计分组4.3 分配数列4.4 统计汇总的组织、技术与现代化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统计整理的概念、意义和内容;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原则、方法和作用,了解分组的类型,明晰统计分组方法和统计分组标志的选择;熟悉次数分布的概念、种类;熟悉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注意组距数列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能熟练地编制变量数列、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
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未来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素质:
1.熟悉并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联系现实,能正确认识和解读我国的重要统计数据;
3.将统计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非专业素质方面得到提高:
1.树立好做统计工作的信心;
3.提高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的能力;
2.提高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应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调查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4.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5.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6.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7.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8.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技能目标1.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2.具有假设检验能力,能够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3.具有统计指数的计算能力,能进行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4.具有统计指标的计算能力,会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计算,会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5.具备抽样与抽样估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统计学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如概率、随机变量、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二、课程目标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3、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理解数据分析和解读的流程。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统计学基础知识:概率论基础、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抽样分布。
2、描述性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数据的数值描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3、推论性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
4、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实施。
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等统计软件的使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6、数据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计学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理论教学部分侧重于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实践教学部分则注重于统计软件的运用和数据分析的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理论教学部分(学时):讲解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内容。
2、实践教学部分(学时):学习统计软件的应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的实践操作。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将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定。
统计学 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教学大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广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和问题。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涉及经济、医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因此,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份统计学的教学大纲,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第一部分:统计学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调查问卷、采样方法和数据收集的技巧。
此外,还将介绍统计学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第二部分: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对数据的整理、总结和表达。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例如,直方图、饼图和散点图等。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计算和解释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如均值、方差和标准差等。
第三部分:概率论概率论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涉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性。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基本的概率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事件的概率、条件概率和独立性等。
此外,还将介绍概率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
例如,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等。
第四部分: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假设检验是一种用于判断统计推断是否成立的方法,而置信区间估计则是一种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此外,还将介绍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和解释结果。
第五部分: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用于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预测。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他们将掌握如何拟合回归模型、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解释回归系数等。
此外,还将介绍多元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初级会计专门人才必备的统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统计调查、统计资料加工整理与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1. 掌握统计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掌握统计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统计调查、整理的基本方法。
掌握统计调查、整理的基本方法。
(二) 能力培养目标1. 理解统计表的编制和应用。
理解统计表的编制和应用。
2. 掌握统计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掌握统计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选用模块(一) 统计设计1. 了解统计设计的概念、意义、原则。
了解统计设计的概念、意义、原则。
2. 掌握统计指标设计的方法,理解如何设计统计指标体系。
掌握统计指标设计的方法,理解如何设计统计指标体系。
(二) 位置平均数1. 了解中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了解中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了解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了解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 动态分析1. 了解长期趋势测定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了解长期趋势测定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2. 理解季节变动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理解季节变动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3. 了解循环波动与无规则波动。
了解循环波动与无规则波动。
(四) 抽样技术理解抽样方法;了解抽样方式。
理解抽样方法;了解抽样方式。
(五) 相关和回归分析1. 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和内容。
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和内容。
2. 了解相关表和相关图;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了解相关表和相关图;掌握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理解回归分析;掌握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
理解回归分析;掌握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方法。
4. 了解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了解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统计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经济数学》适用专业:经济类各专业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54。
学分:3。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统计基础》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阐述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运用统计的思维去发现数据、分析数据。
统计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为国家制定政策、企业决策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监督服务等重要的职能,在一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处于统领地位。
《统计基础》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统计理论和基本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明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牢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静态分析指标、动态分析方法、抽样推断、相关和回归等基本统计分析方法,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统计思维,具备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实践能力。
三、相关课程的衔接《统计基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前续课程,是在修完《经济学基础》、《基础会计》、《经济数学》等课程后开设的,其后续课程有《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等,因此,本课程在大纲的编写和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该格外重视它的实用性,即基本统计方法在实际经济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案例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是本门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尤其要以“精讲多练”方法为主,旨在提高学生对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明白统计方法来源于实际经济工作,应用于实际经济工作之中。
教学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实践技能训练。
开展实验教学,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课堂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包括典型活动介绍(学生制作PPT)、针对校园消费设计调查方案等,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有关统计的策略和技巧。
2、案例分析。
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同学更深刻地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老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向同学们介绍统计领域的典型案例,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
3、学术讲座。
积极邀请行业内资深统计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和进行交流,使学生接触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了解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热点和难点,加深对该门学科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
4、社会实践。
除了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实习安排外,还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专题社会调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重点和难点:本门课程的重点在于突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并强调我国统计制度的改革,力求以最新的正式发布的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注重“活学活用”,做到“把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经济工作之中的这一课程要求。
本门课程的难点在于对各种统计应用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尤其是“抽样推断”、“动态分析方法”、“相关和回归分析”这三种统计方法,在教学中要举一反三,注重方法原理、突出实例论证。
五、建议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六、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闭卷的考核方法,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主教材:《统计基础》,主编:赖文燕、王建阳,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辅助教材:《统计基础习题与实训》,主编:赖文燕、王建阳,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月.参考书:1、《基础统计》(第二版),主编:梁前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2版.2、《统计学原理》,主编:黄良文、陈仁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版.3、卞毓宁.统计学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杜家龙. 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凌明雁.统计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八、教学内容第一章统计概论1、教学内容(1)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统计的工作过程与研究方法;(3)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统计的任务和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过程和研究方法,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3、重点、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2)统计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1、教学内容(1)统计调查的种类与技术;(2)统计调查方案;(3)统计调查问卷;(4)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了解统计调查的种类,理解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把握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和技术,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和统计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
3、重点、难点(1)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2)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第三章统计整理1、教学内容(1)统计资料整理的一般问题;(2)统计分组;(3)分布数列;(4)统计表与统计图。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统计整理在统计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统计整理的内容、组织形式、统计资料审核与汇总的技术,掌握统计分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理解分布数列的一般特征,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基本内容。
3、重点、难点(1)统计分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分布数列的种类及编制方法。
第四章综合指标1、教学内容(1)总量指标;(2)相对指标;(3)平均指标;(4)变异指标。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各种综合指标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综合指标的各种分类及其表现形式,把握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异同、相对指标的对比关系、权数在计算平均指标中的影响、标准差在标志变异指标中的地位,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会用综合指标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3、重点、难点(1)总量指标的种类;(2)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
第五章抽样推断1、教学内容(1)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2)推断误差;(3)推断估计方法;(4)抽样推断的组织形式。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抽样推断的特点与作用,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组织形式;掌握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概率度、抽样估计的方法;根据推断所得的统计特征信息,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能对所研究的事物整体及其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认识事物规律性的目的。
3、重点、难点(1)抽样推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抽样平均误差、极限误差、概率度;(3)抽样估计的方法。
第六章假设检验(略)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教学内容(1)相关的意义和种类;(2)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3)回归分析;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掌握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把握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依据实际资料具体运用简单线性相关与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
3、重点、难点(1)相关关系测定——相关系数;(2)简单线性相关分析;(3)运用简单线性相关与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
第八章动态数列分析1、教学内容(1)动态数列的意义和种类;(2)现象发展的水平指标;(3)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4)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动态数列的作用,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编制原则,了解动态数列的种类、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掌握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有关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重点、难点(1)动态数列的编制;(2)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有关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九章指数分析1、教学内容(1)统计指数的意义与种类;(2)综合指数的编制;(3)平均指数的编制;(4)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5)几种常见的经济指数。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统计指数的含义,了解指数分类和作用,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把握经济指数的现实意义、同度量因素的选择及其固定时期,能根据实际资料构建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指数体系并进行因素分析。
3、重点、难点(1)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2)在总量指标体系下进行因素分析。
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略)执笔人:赖文燕教研室:管理、金融教研室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统计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统计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基础会计、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二、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统计基础》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为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而开设的实训。
本实验课旨在促进学生对统计学原理及技术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流程,掌握统计的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等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统计调查法、统计资料整理、静态分析指标、动态分析方法、统计指数法、抽样推断、相关及回归分析等。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案例分析。
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
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2、统计沙龙。
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问题,事先进行较为充分的准备;然后,由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并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3、各种实践练习。
这是指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
可随堂进行;可课外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专门的单元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
通常每章结束后都要进行专门单元的实践练习。
4、调查与访问。
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针对某一经济问题或结合某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
5、校园体验。
通过所学的统计知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用统计理论与方法加以分析与解决。
6、计算机模拟。
对于一些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统计资料,借助统计相关软件,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统计软件操作的模拟过程。
根据教学进度需要,引导学生登陆有关网站,了解现实经济状况,搜集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统计知识,思考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统计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课程,采用平时作业、实训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包括每章作业、课堂讨论表现与实践内容(如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占30%,期末考核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