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政治生态变化与培植党的合法性基础_李玉林

合集下载

当前政治生态变化与增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当前政治生态变化与增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来 的新情况 、 新问题在很人程度上加剧 了中国共产党利益整
合机制 与政 治生态之 间的冲突性 张力 , 给增强党 的利益整合 功能带来 了诸多难题。 1 . 社会意识形 态多元渗透 , 在一定 程度 上弱化 了党 的意
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 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引发 经济基础
的变化并必然带来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态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 制改革 的深 入 , 私有企业 的长期存在 , 得一批游离 于政治 使 领域之外的社会 阶层或利益群体 , 表现出他们 自己独特的利 益追求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的价值取 向 , 社会 向着多元化的

1 85 —
会人” 的角 色转 换 , 经济利益成 为党员干部 和普通 民众价 值
21 年 第 1 00 0期 总第 8 4期
Hale Waihona Puke 经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C RES EARC GUI H DE
No 1 2 1 .0, 0 0
S f l .4 e a 8 i No
当前政治生态变化与增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
陈志刚 李 玉林 2 ,
(.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 广东 中山 5 80 ;. 2 4 4 2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传媒学院 , 武汉 4 0 0 ) 3 2 5
在西方 的多党制 国家 中,每个党派所代表 的利益 主体不 同 , 可 以通 过执政党 的轮 换来达 到和实现长远 的利益平衡 。同
二 、 治 生态 变 化 对 增 强 党 的利 益 整 合 功 能 的 政
影 响
当前 , 中国共产党存在 的政 治生 态在 政治 、 、 经济 文化等
领域都 出现 了许 多新情况 、 问题 。这一 系列 因社会转 型带 新
治久安。

转型时期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构建

转型时期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构建

如哈贝马斯所 育 , 任何一种政治系统 , 如果 它抓不住合 法性 。
那么, 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 ( 对它所持 有 的) 的忠诚
相互作用 , 同为政治 系统莫 定合法性 的基 础。 共
在当代 背景下 , 政治合 法 性基 础主 要包 括三 个方 面 : 意
心, 也就无法永久地 保持住 它 的成员们 紧 紧地跟 随它前 进。
无论是 资产 阶级政党还是无产 阶级 政党 。 无论是 以革命 的形 式还是 以选 举 的形式 获 得 的合法 性 , 总是 离不 开公 众 的支
识形态基 础、 有效性基础 和制 度基础 。其 中意识 形态是 合法
性赍源结构 中最为基础的部分, 它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提供
道义上 的诠 释 , 它通过培育社 会成员对 于政治体 系 的合 理性
个显著特征 , 而合法性又是现代政党存 在和发 展的最重要 的
执政资源, 其作为证明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核心要素与客观标
准, 对于加强执政 党能 力建设 意义 重大 。当前 , 国共 产党 中
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正处于体制转轨 的关键时期, 同
时, 党执政 的合 法性也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 。因此 , 正确 、
) 是现代政治学 中一个重
是基于传统 权威 的合法 性 , 即传 统 合法 性 ; 二是 基于 领袖
要的范畴, 是近年来在探讨政党建设问题时被引入我国政治
研究领域 中来 的。一般来说 , 政治合法 性是指 民众 依据传统 效 统治 和政治稳 定 的基 础 。把 合法性 概念 引入 执政党 建设
Ap . 0 6 r2 O
第 2卷 第 2 9 期
V 12 No 2 0 .9 .

以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制约增强我党的政治合法性

以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制约增强我党的政治合法性

依次经历了 以意识形态为 主、 以政治领袖 的个人魅 到
力为主再到经济绩效为主的三次转变。改革伊始, 党
和国家果断地抛弃 了过去以 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言行 为 执政理念 的领导方式 , 开始恢复重建 国家政权机关 的 法治地位 。抛弃 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 , 转到发 展是硬道理 的政治路线上来 。经过三十多年 的改革开 放 , 国经济发展取得 了巨大成绩 。这 种经济绩效的 我 政治合法性基础满 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 提高 了人们 的生活水 平 , 极大地增强 了人们 对于中共政治合法性
第三 , 中共政治合法性 的基础面临挑战 中华 人民共和 国成立 以来 , 中共政 治合法性基础

势地位。而公民权利则处于被动的境地。权力都是由
房玉 霞 : 以权 力与权 利的双 重 制约增 强我党 的政 治合法 性 政 治理论 21年 6 02 月
人来 行使的。人无完人 , 权力 又可以带给权力行使者 无限的荣誉与利益资源 , 这就 给掌握 权力的人无限 的 欲望。 一切有 权力 的人都容 易滥用 权力 , “ 这是万古不 易的一种经验 , 有权力 的人们使用权 力一直遇到有界
首先 , 这是 由政治合法性 的概念 内涵决定 的 。权 力与权利 的双重制约可 以给统治者的权力行为与被统 治者的权利行为之间设定一个合理的界限。政治权力 行使的边界 , 是以保护公 民权利为 目的, 不得侵犯其权
利。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政治权力侵犯公 民权利的事
件时有发生。譬如 : 近几年出现的“ 暴力强拆事件”公 “
经济金融危机, 我们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经济发展速度 受阻。经济发展速度的停滞会给民众的经济预期产生 距离, 进而对政治合法性产生怀疑。我们党和国家的

从韦伯的合法性理论看转型期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

从韦伯的合法性理论看转型期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
[� ] 论) 忽视价值标准容 易陷入 “ 历史 解释 的无标 准性” 。 尽
起来— — —价值追求和规则的完善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形而 上学与评价的无标准问题。 其次,依法治国目标的提出为法治基础的建立创造了重 要环境 上个世纪 �� 年代后 期,市场 经济 体制目 标的 确立,民 主政治的加快发展,全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需要与此相 适应的法治目标的确立。于是,党的十五大总结改革开放以 来的经验,及时 提出 依法 治国 的任 务。十 五大 报告 明 确指 出: “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 人民群 众在党 的领导下 ,依照宪 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 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 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 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 力的改变而改变。 ” ���� 年 � 月,根据党中 央的建 议,九届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通过 宪 法修 正 案,将“ 依 法 治国, 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载入 宪 法,成 为一 项宪 法 原则, 使之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治国方略载入 宪法,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彻底摒弃人治,实行法 治,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前进。 有学者 认 为, 以 江 泽 民 在 中 共 十 五 大 报 告 中 提 出 的 “ 依法治国” 纲领为契机,中共至少 很有可能 开辟一 条通过
从韦 伯 的 合 法 性 理 论 看 转 型 期 中 国 政 治 合 法 性 基 础
于延晓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 3 001 2)
摘要:西方近现代,特别是马克斯
韦伯的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对中国的政 治合法性基础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透
过韦伯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将转型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建立 在法治的基础上,是我们的重要选择。这对于丰富中 国语境下政治合法性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建设和谐社 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基础;转型中国;法治;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 9 文献 标识码:A 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存在着一些好 的根据。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意味着某种 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 们对马克斯 尽管如此,它并没有影响人 韦伯对合法性理论的浓厚兴趣,并孜孜以求地

法治:转型期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法治:转型期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法律 只不过是人为的创造物。相反 , 我愿意将你们 带入 自 然法和秩序之下, 是它们控制着你们 的内心 但不会欺压你们 的意志。 【( ” ] ’ P 与卢梭不同 , 马克斯 ・ 韦伯突破 自然法传统 , 而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 了人类历史 上存 在过的统治秩 序, 认为这些统治有两个基础 : 一是外在的客观有效
c 中图分类号] 900 1 2.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2 30 (06 0 — 08 0 1 — 9920 )1 07 — 4 0
合法性在 中国被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明确提出始 于2 O世 纪 8 0年代 后期 , 它是 随着德 国学 者马 克 斯・ 韦伯理论 的介绍与研究 而被 中国学者注意的。
研究的“ 法性” 合 则与英文 的 l i ay e t c 相对应 , gi m 它
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 信仰的能力。 r( ) ”3 ]
另一种观点认为 , 合法性 意味着某 种政治秩 “ 序被认 可 的价 值” 。哈 贝马斯认 为 , 合法性 意 味 “ 着, 对于某种要求作 为正确 的和公正的存 在物而被 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 , 存在着一 些好 的根据。一个
于 延 晓
( 中共吉林省委 党校《 自学刊》 长 编辑部 , 吉林 长春 10 1) 302
[ 摘 要] 西方近现代, 特别是马克斯 ・ 韦伯对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研究对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建构有着重要
的意叉。转型期的 中国迫切 需要巩 固政 治合 ’I的基础 , 法 以整合各种合 法资源, 为发展 创造和谐稳定 的环境 。总结
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统治的可接受性 , 即统治者与被 统治者的权利义务关系 ; 二是指统治的正当性 , 即统 治关 系 的正 当化 。 … 西方对合法性 ( 一般指政治合法性 ) 研究 的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_年总目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_年总目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49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文明书写与文明互鉴㊃重写文明史重写文明史曹顺庆,刘诗诗1-5重写世界文明史/世界文学史:由编撰‘文学:世界史“引发的思考[比利时]西奥㊃德汉1-18英美 世界文明史 编撰述评杨㊀清1-24重写文明史:为何重写,如何重写?(笔谈)顾明栋,陈晓明,张㊀法,金惠敏,刘洪涛,李思屈3-40重写文明史:为何重写,如何重写?(笔谈续)㊀㊀美 大卫㊃达姆罗什, 美 托马斯㊃比比, 印度 伊普希塔㊃茜达,王斌华5-5学术传承㊁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 曹顺庆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张帅东6-180马克思主义经典与阐释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时代意蕴与实践取向刘红凛2-5试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李海青2-13‘资本论“的历史哲学意蕴付文军2-21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的思考乔晓楠3-109在 最好 与 最坏 的状态之间 从近代政治哲学视野出发考察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李兆勇3-12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法权基础吴宏政4-5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叙事前提 评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对马克思的神学解读刘㊀田4-14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推进现代化产业强国建设魏际刚3-65金融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田㊀轩,丁㊀娜3-72新发展阶段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㊁实践路径与政策转型任保平3-81超越国家汲取能力:国际数字税实践的政治经济分析方鹿敏,孟天广5-32中国制造业企业沿价值链创新模式研究:测度㊁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吕㊀越,张昊天5-43治理内部化:基层区划撤并的效能及其限度王敬尧,丁㊀亮5-64乡村振兴过程中规模性返贫的风险测度 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脆弱农户家庭收入冲击的考察㊀文㊀宏,辛㊀强6-21结构嵌合与关系重塑:数字技术何以有效赋能城市基层治理 以S市Z街镇 一网统管 为例㊀顾丽梅,宋晔琴6-3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村共同富裕:重要性㊁障碍及实现路径文丰安6-42哲学㊁宗教学㊁艺术学研究道与学 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李景林1-34论自由与正义 孔子自由观及其正义论基础黄玉顺1-40本体之寂 与 本然之寂 中日比较哲学视域下的 寂 论戴森宇1-50庄子的 神化 唐宋诏封庄子真人㊁真君的道教史意义刘㊀平2-57中国科举制度与道教 以梓潼梦为中心的考察张泽洪2-63金元全真教政治认同的历史考察宋学立2-71客体化意向之综合充实的现象学特征李朝东3-129西塞罗 人民 共和 思想的哲学考察及其意义研究李蜀人3-140偏斜㊁自发性与偶然性:自由意志的自然主义解释李永毅3-149被埋没的理学字义精妙之作:程若庸‘增广字训“新探许家星4-51何以说张载思想 以易为宗 ?刘学智4-6289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录2023年第6期作为神图的戏画 四川省泸定县岚安乡将军庙戏楼哪吒壁画探赜何光涛4-70相信此世 在与克尔凯郭尔的对话之中重释德勒兹的 否定主义 姜宇辉5-135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黑格尔 市民社会 理论之奥义詹世友5-146 意义 的建构 儒家乌托邦的特点及其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功能张星久6-11从概念到观念的转换 对陈少明 做中国哲学 的思考曾海军6-71慕梵而尊礼: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僧众的丧葬制度王大伟6-82历史学研究天主教修会传教中心在西属美洲殖民地开拓中的作用韩㊀琦1-58地方自治中的统一诉求 北洋时期四川 省自治运动 研究车人杰1-70美国撤离部分驻韩美军决策研究(1969 1971)邓㊀峰2-82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美日多维度防卫合作与日本的战略选择宋宁而2-93在传统与革新之间:麦克法兰史学思想及其影响金德宁2-104 啯匪 和 会匪 :哥老会起源的新思考王㊀笛3-5文化传播㊁萨满教 底层 与早期中国文化格局 童恩正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再思赵德云3-28失语者与替罪羊:南宋 公吏世界 隐含的悖论廖㊀寅4-84由役及吏:两宋 公人 疏论董春林4-96 王令传递与西周王权邹家兴4-169法权会议期间美国的法界认知与对华外交杨天宏,何㊀玉5-106 19世纪英国在南太平洋领事裁判权的生成㊁论争与困境 以斐济为中心(1859 1871)徐桑奕5-124三星堆遗址发现年代新考霍㊀巍,谌海霞6-5第一次朝核危机的历史考察 基于美国新近解密档案的实证分析李㊀丽6-123川汉铁路宜昌工程与四川保路风潮徐㊀跃,高㊀龙6-136文学与文献学研究清閟阁雅集的品格与倪瓒的诗学观左东岭1-83金陵㊃秣陵㊃孝陵:地名入诗及其近古衍化蒲柏林,莫砺锋1-92北宋石刻题名的常与变 兼论石刻题名的唐宋转型罗昌繁1-101带了镣铐的进军 : 且介亭杂文 的生成与艺术特征张洁宇2-30作为方法的史料 重读鲁迅‘小说旧闻钞“鲍国华2-38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女吊“的复仇精神与目连戏的反叛特质刘㊀云2-46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现代文学早期英译 以‘天下月刊“的‘雷雨“译介为例刘月悦2-177俄罗斯人的民族认同 以俄罗斯文学的呈现及俄罗斯学者的阐释为检视点刘亚丁3-158释家别集的编纂㊁刊刻与流播述论李舜臣3-170论 六笙诗 与古‘诗“文本熊良智,肖娇娇3-182日本因素影响的正负效应与中国新诗的主体超越罗振亚4-23作为生产者的写手 论网络文学生产的基本法则与深层动因赵㊀勇4-33森鸥外文学中的近代化书写 ‘半日“‘修建中“论林㊀敏4-43清末 革命道德 讨论与鲁迅思想的发生梁㊀仪4-180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的转向李世涛5-169制度矩范与个体情怀:作为文学空间的宋代词垣许浩然5-179谁来继承英格兰? :‘霍华德庄园“中的记忆冲突与传承王㊀欣6-92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的范式与反思胡友峰6-99论保罗㊃利科的行动阐释学张㊀进,蒲㊀睿6-111传播学研究设计的符号美学赵毅衡2-116数据主义 滥觞下的新技术人文:智能时代算法传播的价值转型蒋晓丽,钟棣冰2-125意义世界 范畴与交界面的符号哲学阐释胡易容5-159991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49期政治学研究互鉴与对话: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考张贤明,张力伟1-147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化结合冯㊀刚,武传鹏1-156 抽签式选举:中国古代各民族的实践模式及其理论价值何俊志3-91 包容性选举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探索陈周旺3-99 价值遮蔽与彰显: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何洪兵4-161 势成骑虎:现代国家施政的双曲线任剑涛6-49 后领土后地缘时代的来临 基于财富生产方式与战争形态的变迁邓曦泽6-61 法学研究论法律预期能力的立法预设谢㊀晖1-113 立法表达的司法面向及其反向要求周㊀赟1-128 立法方法论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性重构张婷婷1-138 ‘唐律疏议“中的 法 考辨刘晓林2-134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两院制问题聂㊀鑫,高一宁2-143 理性㊁传统与自然权利 埃德蒙㊃柏克的保守主义人权理论及其影响薄振峰2-155 比较法理学视野中的韩非法理学 以富勒‘法律的道德性“为参照喻㊀中4-111 偶在的正义 系统选择视角下的 同案同判 陈洪杰4-125 论我国刑法语境下过失共同犯罪成立的解释路径 以单一正犯体系为出发点王㊀珏4-137 合同分类与合同效力:总分结构中类型规范之意义初探韩世远5-75 无权处分一般规则之 回归 以‘合同编通则解释“(征求意见稿)第20条为中心易㊀军5-85 论作为独立违约责任形式的减价规则 内在逻辑与制度构造张金海5-94 数字经济时代的刑事安全风险及其刑法防控体系姜㊀涛6-147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秩序的刑法保护限度冀㊀洋6-161 行为解构与危险溯源: 网络暴力 的刑事治理付玉明,刘昕帅6-170 经济与管理学研究宪法财政学:中国现代财税制度基础地位与国家社会福利责任承担主体角色刘继同1-164 中国人才管理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1979 2022)汪㊀梦,赵曙明1-173 从组织到行动:行政改革的社会建构转向史㊀军,夏志强2-165 服务型社会组织愿景与绩效的多重因果逻辑关联研究 基于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申报㊀单位的分析张㊀欢4-147 002。

重塑与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考察

重塑与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考察

2019 1重塑与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考察柳宝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北京100872)摘㊀要:改革开放初期是党内政治生态从不健康㊁不正常状态过渡到积极健康㊁生动活泼状态的关键时期ꎮ从当时党肩负的历史使命㊁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风气以及党自身面临的实际状况来看ꎬ迫切需要党内政治生态得到系统重塑与整体优化ꎮ面对艰巨繁重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ꎬ党中央综合施策㊁协同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和整顿ꎬ取得了良好治理成效ꎮ这一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蕴藏着管党治党的丰富思想和宝贵经验ꎬ主要有:坚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ꎻ坚持让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ꎻ坚持围绕中心㊁服务大局的基本思路ꎻ树立破立并举㊁扶正祛邪的科学理念ꎻ健全制度化㊁法治化治理载体ꎻ抓住领导干部这一 关键少数 等ꎮ关键词:改革开放初期ꎻ党内政治生态ꎻ历史考察ꎻ基本经验中图分类号:D2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1-0004-06㊀㊀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 (18XNH069)ꎻ中国人民大学2018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ꎮ作者简介:柳宝军(1993-)ꎬ男ꎬ甘肃天水人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党史党建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ꎮ㊀㊀党内政治生态本质上是一个政党组织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整体组织状态和总体政治环境ꎮ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在经历历史大转折和时代大变革背景下ꎬ党内政治生态从不健康㊁不正常状态过渡到积极健康㊁安定团结㊁生动活动状态的关键转折点ꎬ 重塑与优化 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一对基本逻辑ꎮ 重塑 是从深层次上消除十年 文革 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的破坏ꎬ彻底扭转党风不纯不正的状态ꎬ消除党内各种不良倾向和 文革 流毒ꎬ恢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ꎻ 优化 则是在重塑的基础上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ꎬ调动起党内一切积极因素ꎬ激发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干事创业的主动性㊁积极性和创造性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营造人心顺畅㊁正气充盈的优良政治环境ꎮ 重塑 重在 破旧 ꎬ进而解决党的纯洁性问题ꎻ 优化 重在 立新 ꎬ进而发挥党的先进性作用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史也是一部党内政治生态不断 重塑与优化 的演进变迁史ꎬ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考察ꎬ总结积累扭转党内不良倾向㊁营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ꎬ对于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治理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ꎮ一㊁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初期ꎬ在经历了 文革 十年动乱后ꎬ虽然许多地方党组织已经基本实现了政治生活正常化ꎬ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得到初步恢复与发扬ꎬ但是十年动乱给党自身状况造成的严重后果和消极影响仍然存在ꎬ给党内政治生态造成的创伤和破坏仍然需要系统修复和整体优化ꎮ1.从改革开放初期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看ꎬ迫切需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重塑与整体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优良政治环境㊁提供坚强政治保证ꎬ 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 ꎮ十年动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社20191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简单化理解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 政治大革命 ꎬ以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 革命 ꎬ扰乱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秩序和发展进程ꎮ只有造就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有序的政治秩序ꎬ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在党领导下的顺利推进ꎬ否则ꎬ党和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生活将葬送于 阶级斗争 的政治动乱之中ꎬ 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ꎬ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1]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ꎬ国家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ꎮ邓小平指出ꎬ 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ꎬ我们党的工作重点㊁工作作风都应该有相应的转变ꎮ [2]96-97新的历史时期意味着党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ꎬ对全党精神面貌㊁工作状态和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ꎬ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ꎬ也是党保持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ꎬ只有通过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来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ꎬ才能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ꎬ提高党的创造力㊁凝聚力和战斗力ꎬ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强领导核心ꎮ邓小平指出ꎬ 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ꎬ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ꎮ [3]605要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ꎬ需要造就稳定的政治局面㊁营造良好的政治气氛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优良政治生态ꎬ为党员干部发表意见营造自由宽松的良好环境ꎬ以此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ꎬ使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ꎮ2.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风气现实状况来看ꎬ迫切需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重塑与整体优化ꎬ来推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实现正常化健康化ꎬ推动形成安定团结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ꎬ营造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风尚ꎮ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是一对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ꎬ政治生活是政治组织开展政治活动的日常组织形式ꎬ侧重于规范性㊁动态化特征ꎬ政治生态是政治组织在长期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环境与整体状态ꎬ侧重于系统性㊁稳定性特征ꎬ是一个更加深层次㊁抽象化的概念ꎮ政治生活开展状况是形成具有某种明确导向和政治文化的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ꎬ这种政治生态一旦形成ꎬ又会反作用于政治生活状况ꎬ影响着政治生活以何种方式开展ꎮ 文革 十年浩劫严重扰乱了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秩序ꎬ损坏了党内优良政治生态ꎬ也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ꎬ对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政治局面的拨乱反正ꎬ党和国家政治生态呈现出良好风气与崭新局面ꎬ邓小平认为ꎬ 这种风气和局面概括起来就叫做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ꎮ我们要把这种风气和局面在全国发扬开来㊁坚持下去ꎬ在党㊁政㊁军㊁民各方面发扬开来㊁坚持下去ꎮ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基础ꎮ [2]15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ꎬ要实现经济社会㊁政治生活㊁精神文化等各领域的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ꎬ因此ꎬ邓小平明确提出了 各个方面都要整顿 的问题ꎬ提出了改造社会风气的问题ꎬ因我们党在中国生活中处于核心能动主体的领导地位ꎬ决定了党内风气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带动作用ꎬ党内政治生活对国家政治生活具有辐射牵引作用ꎬ在改革开放前夕的治理整顿中ꎬ邓小平就将党的整顿作为各方面整顿的核心ꎬ他认为ꎬ 整风问题ꎬ有党风㊁军风㊁民风㊁学风㊁文风ꎬ但核心是党风ꎮ [3]224并指出 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ꎮ只要抓住整党这个中心环节ꎬ各个方面的整顿就不难 [2]35ꎮ因此ꎬ 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ꎬ首先必须搞好党风ꎮ [2]177要从党内到党外㊁从上到下ꎬ发挥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带头表率作用ꎬ将风清气正的良好党风扩散至全社会和整个国家政治生活ꎬ形成并维护安定团结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及良好的社会风尚ꎬ推动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发展ꎮ3.从改革开放初期党自身面临的实际状况来看ꎬ迫切需要通过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重塑与整体优化来解决党内思想状况混乱迷离㊁党员干部行为趋向失范失调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废止失效等突出问题ꎮ改革开放初期ꎬ党内思想状况总体上处于混乱迷离状态ꎬ毛泽东思想体系遭到 四人帮 的歪曲和篡改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破坏ꎬ 由于林彪㊁四人帮的流毒ꎬ特别是派性和无政府主义的流毒ꎬ同一些怀疑社会主义㊁怀疑无产阶级专政㊁怀疑党的领导㊁怀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相结合ꎬ开始在一小部分人中间蔓延ꎮ [4]84这种 文革 流毒和错误思潮导致在党员干部中形成了精神枷锁与思想障碍ꎮ党的十一大的召开虽然宣告了 文化大革命 的结束ꎬ但大会通过的新党章依然未能从根本上彻底纠正 以阶级斗争为2019 1纲 和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等错误理论ꎬ 左 右错误倾向不同程度在党内存在ꎬ特别是受 两个凡是 的思想迷雾笼罩ꎬ全党上下思想状况仍处于僵化半僵化状态之中ꎮ党㊁政府和群众团体的各级机构遭到严重破坏ꎬ党员干部队伍和组织体系处于混乱失序状态ꎬ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形同虚设ꎬ 文革 期间 建党整党ꎬ吐故纳新 的整党运动造成党内干部队伍严重的 逆淘汰 倾向ꎬ党内先进分子与健康力量受到极大排挤与削弱ꎬ一些打砸抢分子混入党内ꎬ 一小撮野心分子㊁冒险分子出卖灵魂的投机分子㊁蜕化变质分子以及一些破坏成性的社会渣滓 造成了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由他们少数人强制大多数人的极端反常的局面ꎮ [4]244党内风气和政治氛围失常ꎬ党政军民关系尚未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ꎬ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以及党的优良作风并未得到修复ꎬ长期形成的种种不良倾向和恶劣风气在党内蔓延流传ꎬ例如官僚主义㊁家长制作风的不良习气㊁是非不明㊁赏罚不明等不正之风还在党内存在ꎬ重派性轻党性㊁分散主义㊁自由主义现象㊁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也比较严重ꎬ妨碍着党的路线㊁方针㊁政策的贯彻执行ꎬ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ꎮ党员干部行为趋向紊乱失调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废止失效ꎬ党的组织纪律性遭到破坏ꎬ党内 三种人 没有得到彻底清查和处理ꎬ在一定范围内潜匿隐藏ꎬ威胁着党的肌体纯洁性和组织战斗力ꎮ二、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治理改革开放初期ꎬ面对艰巨繁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ꎬ党中央在思想政治㊁作风建设㊁干部队伍㊁组织体系㊁党内法规㊁制度建设等各个领域综合施策㊁协同发力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㊁系统严密的思路举措重塑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ꎬ取得了良好治理成效ꎬ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ꎮ1.在思想政治建设上ꎬ完成思想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ꎬ实现党内政治生态价值系统科学化ꎮ改革开放初期ꎬ长期动荡的政治生活和 以阶级斗争为纲 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思维禁锢和精神枷锁根深蒂固ꎬ一系列错误思想㊁口号㊁理论在政治上㊁思想上造成的混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消除ꎬ这种思想状况极不利于人们研究新情况㊁解决新问题ꎬ完成思想理论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成为全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ꎬ正如邓小平所讲ꎬ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ꎬ改进宣传工作ꎬ已经作为保证这次调整的顺利实现㊁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ꎬ摆在全党同志的面前ꎮ [2]3651978年4月ꎬ中央先后组织了 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 ꎬ随后引发全党范围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思想解放运动ꎬ成为 文革 以后破除精神枷锁㊁推动全党思想解放的先声ꎮ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 两个凡是 错误方针ꎬ果断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ꎬ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ꎬ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㊁政治㊁组织路线ꎬ为全党解放思想㊁开动脑筋㊁回归实事求是的思想轨道创造了良好思想舆论氛围ꎮ1979年底先后召开中央工作会议㊁理论工作务虚会ꎬ将解放思想上升到了政治高度ꎬ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ꎬ为全党澄清思想迷雾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确立了基本遵循ꎮ1981年6月ꎬ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ꎬ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ꎬ使全党思想路线重新回归到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ꎬ被颠倒的思想是非㊁路线是非㊁理论是非得到了扭转与矫正ꎬ为党内政治生态良性演化变迁指明了正确方向ꎮ2.在党内作风建设上ꎬ大力整顿党风ꎬ纠正不良倾向ꎬ营造良好政治氛围ꎬ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环境系统正常化ꎮ改革开放初期ꎬ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旗帜鲜明地批评 两个凡是 错误思想ꎬ认为它不符合马克思主义ꎬ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ꎻ一方面积极倡导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领会毛泽东思想ꎬ善于学习㊁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体系指导党的各项工作ꎬ最主要的是恢复毛泽东倡导的 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 优良作风ꎬ强调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里总结的理论联系实际㊁密切联系群众㊁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以及在延安整风中总结的整顿党的学风㊁文风㊁党风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ꎬ他认为ꎬ 我们只要充分信任群众ꎬ实事求是ꎬ发扬民主ꎬ把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和党的一整套作风恢复起来ꎬ发扬起来ꎬ那么ꎬ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ꎬ就一定会达到ꎮ [2]46这一时期对党内风气的整顿和改善主要有以下举措:其一ꎬ发挥领导干部表率带头作用ꎮ邓小平多次强调高级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带头引领作用ꎬ他指出ꎬ 为了整顿党风ꎬ搞好民风ꎬ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ꎮ [2]219其二ꎬ平反一批重大冤假错案㊁明确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ꎬ解除党员干部群20191众的精神负担ꎬ理顺心气ꎬ安抚人心ꎬ鼓舞士气ꎮ其三ꎬ抵制党内存在的不良倾向和不良习气ꎬ比如 改变那种看气候㊁看风向说话的倾向 [3]402ꎮ肃清封建残余㊁宗派主义㊁官僚主义等不良习气ꎬ破除个人崇拜㊁家长制㊁一言堂作风ꎬ在全党营造一种倡导实事求是㊁积极健康的政治导向和政治风气ꎮ其四ꎬ加强责任制ꎬ以制度建设引导风气改善ꎮ 要通过加强责任制ꎬ通过赏罚分明ꎬ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㊁争当先进㊁奋发向上的风气ꎮ [2]151-152在破立并举㊁激浊扬清中在党内创造一个风清气正㊁人心顺畅的政治环境ꎬ即 在党中央领导下ꎬ全党㊁全军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ꎬ既有统一意志ꎬ又有个人心情舒畅ꎬ生动活泼ꎬ什么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来ꎬ对领导人有意见ꎬ也可以批评 [3]163ꎮ以党内风气的不断改善来营造良好党内政治氛围ꎬ并使之在党内形成一种常态ꎬ不断巩固生动活泼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政治环境ꎮ3.在干部队伍和组织建设上ꎬ匡正选人用人导向ꎬ治理整顿党的组织体系ꎬ推进干部队伍和党的组织建设ꎬ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生命系统规范化ꎮ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的保证ꎬ只有具备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和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ꎬ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才能得到切实贯彻落实ꎮ党员干部队伍和党的各级组织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生命系统ꎬ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能动主体ꎬ选人用人导向是党内政治生态状况的风向标ꎮ改革开放初期ꎬ邓小平明确提出了 革命化㊁年轻化㊁知识化㊁专业化 的干部队伍建设 四化 方针和选用干部的基本标准ꎬ 选干部ꎬ标准有好多条ꎬ主要是两条ꎬ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ꎬ一条是讲党性ꎬ不搞派性ꎮ [4]163彻底清查 三种人 ꎬ提拔任用坚持党的政治路线㊁正派的㊁党性强的党员干部ꎬ实现党内干部队伍的良性新陈代谢ꎬ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度ꎮ同时ꎬ通过强化干部队伍的考核管理树立赏罚分明的用人导向ꎬ 对于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ꎬ要进行经常的严格的考核ꎬ做到是非分明ꎬ功过分明ꎬ赏罚分明ꎮ [4]203在组织层面ꎬ邓小平强调ꎬ 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ꎬ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ꎬ应该是统一的㊁有高度觉悟的㊁有纪律的队伍ꎮ只有恢复到这种状态ꎬ党才能有战斗力ꎮ [4]337-338为此ꎬ对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作了重大调整ꎬ着力整顿领导班子的肿㊁散㊁骄㊁奢㊁惰状况ꎬ提高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威信ꎬ成立党的纪律检查机构ꎬ实现党的领导结构和组织体系的修复性再造ꎬ强化了党的组织纪律性和严整性ꎮ4.在党内法规和制度建设上ꎬ增强民主法制观念ꎬ健全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ꎬ实现党内政治生态行为系统制度化ꎮ邓小平深刻认识到ꎬ 全体党员和党的干部ꎬ人人遵守党的纪律ꎬ是恢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ꎮ [4]14在党的思想建设㊁组织建设㊁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领域恢复和建立党的优良传统和党内法规制度ꎬ为规范党员干部行为趋向和党组织运转提供了基本法规依据和制度依据ꎮ同时ꎬ强调党纪面前人人平等ꎬ无论干部职务高低ꎮ严格维护党的纪律ꎬ提高党的组织纪律性ꎮ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大力发扬民主ꎬ强调 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ꎬ只能实行民主方法ꎬ不能采取压制㊁打压手段ꎮ要重申不抓辫子㊁不扣帽子㊁不打棍子的 三不主义 [4]11ꎮ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ꎬ规定和重申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十二条准则ꎮ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虽然不尽完善ꎬ但毕竟 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ꎬ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5]ꎬ推进了党内治理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进程ꎬ在优化党内治理载体和推动党内政治生态行为系统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ꎮ三、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初期的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在党和国家事业遭受重大挫折背景下开展的ꎬ是在特殊政治环境下果断决策㊁扭转局面㊁开启管党治党新征途的生动实践ꎬ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实现从重塑到优化的关键历史节点ꎮ这一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治理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ꎬ蕴藏着管党治党的丰富思想和宝贵经验ꎮ1.坚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ꎬ确保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正确方向ꎮ 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ꎬ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ꎮ [3]16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是确保党的领导方向正确㊁党的组织团结统一的重要前提ꎬ也是营造优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思想基础ꎮ如果思想路线出现失误ꎬ党的政治路线就会发生偏离ꎬ政治生态系统运行就会失去指引㊁发生紊乱ꎬ出现各种 左 的和右的错误ꎬ进而导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误入歧途㊁遭受损失ꎬ这方面教训十分深刻ꎮ要将坚持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党2019 1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首要任务ꎮ一方面ꎬ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ꎬ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 [6]ꎬ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ꎬ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ꎬ通过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ꎬ不断解放思想㊁实事求是㊁与时俱进㊁求真务实ꎬ着眼于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㊁指导实践ꎬ廓清思想模糊ꎬ提高认识水平ꎬ实现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ꎮ另一方面ꎬ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ꎬ坚定思想觉悟ꎬ提高党性修养ꎬ以高度的党性原则营造浓厚的党内政治氛围ꎬ在党内构筑 加强理论学习ң提高理论素养ң坚定理想信仰ң增强党性觉悟 生态链条ꎬ以思想路线的科学性确保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方向的正确性ꎮ2.坚持让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ꎬ夯实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群众基础ꎮ是否坚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重是检验党内政治生态是否优良的根本标准ꎬ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治理举措和治理机制来优化自身肌体㊁组织环境和组织氛围ꎬ进而增强党为民服务的执政本领ꎬ质言之ꎬ坚持让群众满意的价值取向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根本价值旨归ꎮ当年ꎬ胡耀邦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分析当时党内产生思想僵化半僵化现象的原因时指出ꎬ 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就是轻视实践ꎬ轻视群众ꎮ [4]53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是助推党内政治生态系统实现动态平衡㊁良性运转的不竭动力ꎬ也是防止党内政治生态构成要素变质的最佳防腐剂ꎮ习近平同志指出ꎬ 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ꎬ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ꎮ [7]党内政治生态治理也要坚定人民立场ꎬ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ꎬ顺应人民新期待和新要求ꎬ重点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ꎬ提高党内政治生态改善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ꎬ以清正廉洁党内政治生态状况取信于民ꎮ政治生态治理不仅是为了维护群众利益ꎬ也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ꎬ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措施㊁强化宣传教育㊁优化制度环境等措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ꎬ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ꎬ拓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建议的渠道ꎬ以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倒逼党内政治生态的整体优化ꎮ3.坚持围绕中心㊁服务大局的基本思路ꎬ明确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使命承担ꎮ党的建设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ꎮ改革开放初期ꎬ邓小平指出ꎬ 要搞四个现代化ꎬ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气氛ꎬ求得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ꎬ使党内外广大群众心情舒畅ꎮ [3]443这里所讲的 政治气氛 政治局面 彰显出一种为了实现特定历史任务迫切需要党内环境和面貌得以系统重塑与优化的整体性思维和生态化诉求ꎬ这也就是要将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进行考虑ꎬ明确具备一个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历史任务中的功能定位与角色扮演ꎬ通过明确党内治理的使命承担来促进政治生态系统的跃升与优化ꎮ党内政治生态是一个历史的产物ꎬ 必须与党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ꎬ必须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㊁大环境中去考察㊁去把握ꎮ [8]这就要求首先要在厘清特定历史时期党自身治理与党治国理政之间逻辑关联的观照中来明确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重大意义㊁角色扮演㊁使命承担以及实践要求ꎬ通过树立 围绕中心㊁服务大局 的基本思路明确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对党的自身治理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ꎬ提高党对新时代和新形势的适应性和引领力ꎬ以新的方略举措推动党的自身治理迈上新境界ꎬ从而把党建设成为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㊁人民衷心拥护㊁勇于自我革命㊁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㊁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9]ꎮ4.树立破立并举㊁扶正祛邪的科学理念ꎬ提升党内政治生态治理的科学化水平ꎮ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是一项生态系统 熵 与 负熵 相互演替㊁正能量与负能量相互较量的博弈过程ꎮ改革开放初期的党内政治生态治理正是在坚持破立并举㊁扶正祛邪的基本理念下逐步实现整体优化的ꎬ比如在纠正党内不良倾向时ꎬ邓小平强调ꎬ 现在解决各地区㊁各部门的问题ꎬ都要从反对派性㊁增强党性入手ꎮ [2]14在加强纪律建设时强调ꎬ 对于违反党纪的ꎬ不管是什么人ꎬ都要执行纪律ꎬ做到功过分明ꎬ赏罚分明ꎬ伸张正气ꎬ打击邪气ꎮ [2]147要在党内形成明确价值导向㊁确立正面行为倾向㊁营造积极文化氛围ꎬ明确区分何为常态㊁何为异态ꎬ何为主流导向㊁何为支流导向ꎬ比如在用人导向中是以 正淘汰 为常态还是以 逆淘汰 为常态ꎬ在党内风气中是以坚守党性为主要倾向还是以拉帮结派为主要倾向ꎬ是以坚持原则还是以善于跑关系㊁搞门道的投机钻营行为为主流导向ꎬ是以坚持全。

转型期中国政权合法性问题探析

转型期中国政权合法性问题探析
权 的合 法 性 必 然 发 生 变化 。
关键 词 :政 权 合 -I ;政 权 合 法 性 功 能 ;政 权 合 法 性 强 化 法} 生
中图分类号 :D 3 O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 0 — 5 0( )0- 1 0 874 21 0 O0 20l— 2 5
条 普遍原 则 ,即城邦 的各个部 分维持现 行政 体的愿望 必
无 法 企 及 的 力 量 和 素 质 ” 基 础 之 上 ;法 理 基 础 合 法 性 , 这 希腊 、古罗马 时期 。当时政 治的合法性 并非 是根据群 众的 种 统 治 的合 法 性 建 立 在 “ 信 统 治 者 所 指 定 的 制 度 和 指 令 相 忠诚程 度 ,而 是 由一种 设定 的中性标准 或准 则 。规 范合法 权 利 的合 法 性 ” 基 础 之 上 。继 韦 伯之 后 的许 多著 名 学 【 性理 论 的代 表 人物 法 国启蒙 思 想 家卢 梭 ,在 《 社会 契 约 者 , 帕 森 斯 、李 普 塞特 、 阿 尔 蒙 德 、 杰 克 曼 等 对 “ 合 论 》卷 首 就 指 出 :“ 要 探 讨 在 社 会 秩序 中 ,从 人 类 的 法 性 ” 问题 的探索 基本 上 都沿 袭 了韦伯 的思路 。 我 实际情况 与法律 的可能情 况着眼 ,能不 能有某种 合法 的而 3、“ 范 式 ” 的合法 性 理 论 :德 国 社会 历 史学 家哈 新 又确 切 的政 权 规 则 。 他 认为 ,“即使最 强 者 也不 会 强 贝 马斯 在 分 析 和 判 断规 范 合 法 性 理 论 和 经 验 合法 性 理 论 的基 ” 的永远做 主人 ,除非他把 自己的强力转 化为权 利 ,把 服从 础 上 提 出 了新 的 研 究 范 式 。 他 认 为 ,“ 法 性 意 味 着 , 对 合 转 化 为 义 务 ”3, 而 这 种 转 化 的 途 径 就 是 通 过 建 立 契 约 产 于 某 种 要 求 作 为 正确 的和 公正 的存 在 物 而 被 认 可 的政 治程 序 l] 生 的公意 。除 卢梭 之 外 ,西 方 的 苏格 拉底 、柏 拉 图 、洛 来 说 ,有 着 一些 好 的 根据 ,一个 合 法 的程 序 应 该得 到 承

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政府改革及其实现途径

社会转型期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政府改革及其实现途径

会下, 政 府要 重塑政 治合 法性资 源 , 提 高自身 的政 治权威 , 保持 社会 壤 , 影晌政府 的亲和 力和 感召力 。“ 目前许 多集体 上访事件 ( 甚至包 政治稳 定 , 就 必须首 先考 虑能否 以及怎 样 以人民所 认可 的方式 进行 括 行政复 议 、 行政诉 讼案件 ) 中相 当~ 部分是 由于 行政管 理缺 乏透
规定 的人 民代 表 大会 制度 , 确 立各 级人大 及其 常务 委 员会 立法 , 充 分 听取有 关各方 的意见 , 让公 民及其 民间组 织参与 法律 制定 的论辩 过程 , 改变 目前政府 单方面立法 的局面 。
三、 推进政 务公开 , 建设透 明政府
社会转 型期 , 新 旧社 会结构 的过渡 为制 度的成 长提 供了有 利空 间, 但 制度 的不确 定性 也带来 了一定 的社会 风险 。而且 由于互 联网 信 息日 寸 代, 公众掌 握信 息的渠道 越来 越厂泛 , 方 式也越来 越多样 化 ,


转 变政府职 能, 建立 有限政府
四、 做好腐 败的综合 治理 , 建设清廉政 府
当代中 国的 社会转 型是 由市场 化改革 主导 的体 制变迁 过程 , 它 大 量 事实 证明 , 转 型期 是最 容易 产 生政 治腐 败 的日 寸 期 ,“ 一般 要 求政府 的主要 职能 在于服 务 , 而 不在 于经营 , 政府 管什 么 、 不 管什 来讲 , 不 太稳 定 的社会 比相对 稳定 的社 会 更容 易出现 腐 败 , 处 于现 么, 只 取决 于社 会和 个体 的 需要 。在 计划 经济 体制 下 , 政府 扮 演着 代 化进程 中的国 家比传统 国家的腐 败更普 遍 ” 。 1 腐 败是 以公共权 所有 者和 经营者 的 “ 全能 ”角色 , 所谓 管理就是 控制 、 审批、 监 管与 力谋 取个人私 利的行 为 , 它“ 浪费 了一个 国家拥有 的最重要 的资源 ,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与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者:严书翰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并多次论述了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回顾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这个问题的重要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既至关紧要,又十分艰巨。

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态”这个命题,2014年6月30日,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阐述了这个提法的内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2014年10月8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这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的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

”2015年2月13日,他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谈到加强基层党建时指出:“要建设一个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生态。

”2016年1月12日,他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会议上指出:反对腐败“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

他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个重大课题。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作了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简称《条例》)的说明。

他在这个《说明》中谈到,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着5个方面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并且用了4个“严重”来概括这些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消极后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要解决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我说过: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

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

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

学深悟透全会精神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自治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者:康红波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第12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就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重大部署,自治党委按照中央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中央宣讲团来我区作宣讲报告、举办全区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全区广大党员全面深刻把握全会精髓要义,并自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六中全会是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对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蔡常青认为,这次全会取得一系列重大新成果。

从思想成果看,全会全面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新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从政治成果看,全会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从制度成果看,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从实践成果看,全会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设计,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全面具体部署,这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到深度推进的标志,也是完成系统部署的标志。

政党政治视域中的“三严三实”

政党政治视域中的“三严三实”

政党政治视域中的“三严三实”
李美玲
【期刊名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三严三实”阐明了领导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对政党执政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是全面从严治党在思想理论领域的创造性发展和实践领域的根本指针.“三严三实”基于政党与民众、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政党目标为指向,通过充分发挥政党功能,凝聚政党力量,以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为旨归.从政党政治的角度对“三严三实”进行分析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理论逻辑,为在实践中坚持和贯彻提供认知前提.【总页数】6页(P3-7,15)
【作者】李美玲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长沙 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
【相关文献】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参政党政治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J], 李飞
2.“三严三实”视域中的老实人 [J], 邱炜煌;
3.“三严三实”视域中的老实人 [J], 邱炜煌
4.“三严三实”视域中的老实人 [J], 邱炜煌;
5.浅谈“视”在“观看”概念域中的历时演变 [J], 段洁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转型期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

中国转型期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

中国转型期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
魏海青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6(026)001
【摘要】合法性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它维系着一个政治体系的存续和发展.合法性作为现代政治分析的基本框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腐败问题、阶层分化与利益主体多样化及"三农问题"、价值多元化严重腐蚀合法性.在新的形势下,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健全法制是维护和强化执政合法性的有效措施.研究转型期的合法性问题,追溯、考察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对合法性中的潜在威胁适时予以警惕与消解,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预警意识,多层面多视角把合法性的潜在威胁消弭于萌芽状态,可以为党的执政提供一个宽松的、和谐的生态环境.
【总页数】4页(P121-124)
【作者】魏海青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系,河北,石家庄,0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0
【相关文献】
1.转型期建构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模式选择 [J], 易小兵
2.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研究 [J], 杨亚非
3.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研究 [J], 杨亚非
4.挑战与回应: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建设 [J], 石学峰
5.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维护与重构 [J], 田宪臣;侯晋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课题

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课题

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课题
郝宇青
【期刊名称】《探索》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从总体上看,中共拥有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统治绩效和领袖魅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合法性资源都曾经为巩固中共的执政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曾经拥有,并不等于永远拥有.事实上,要想保持中共的执政地位,要想保持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以持续不断地获得执政的合法性.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郝宇青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D26
【相关文献】
1.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拓展 [J], 赵子林
2.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关于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几点思考 [J], 李抒望
3.中国共产党执政新议题:从特定合法性资源到散布性合法性资源的转换 [J], 郝宇青;吴满
4.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创新: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J], 李春梅
5.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再生产——以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视角 [J], 段凡;党江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格党内生活 净化政治生态

严格党内生活 净化政治生态

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作者:陈荣武来源:《党政论坛》 2017年第6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严格党内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的强大武器,是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的基本遵循,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新的里程碑的意义。

一、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的理性选择1.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自觉1902年9月列宁在《就我们的组织任务给一位同志的信》中开始使用“党内生活”的概念。

史料显示,中国共产党最早于1926年在党的文件中开始使用“党的生活”和“党内生活”的概念,成为党区别于其他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范畴。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一诞生起就被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先进特质,具有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的核心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架构和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党除了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革命奋斗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

鲜明的党性和崇高的使命,使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党的建设原则和要求,具有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的政治自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实行严格的组织和制度。

”毛泽东指出:“党内组织生活是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

邓小平指出: “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和战略高度严格党内生活、净化政治生态,保持、深化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执政本领和执政能力,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之基。

新发展阶段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途径

新发展阶段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途径

新发展阶段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途径作者:魏艳芳,卢晶颖来源:《求知》 2021年第5期魏艳芳卢晶颖“政治生态是检验我们管党治党是否有力的重要标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多次强调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做好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各项工作,实现党内政治生态从“明显好转”到“根本好转”,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确保“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打造基础平台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基础平台,与党内政治生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的‘净化器’”。

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更需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1.把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定力。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学深悟透经典何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入学习“四史”,学深悟透“四个自信”何在,从而做到在新的风险和挑战面前既有忧患意识,又能保持战略定力。

2.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

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正确决策的起点。

没有正确的决策就无法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避免议而不决,也要避免“一言堂”,更要避免“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现象。

要丰富“三会一课”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实现把“三会一课”、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开展在基层工作现场,切实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实效。

要用够、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切实做到红脸出汗,防止好人主义、走过场,保证党内政治生活庄重、严肃、规范。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资料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资料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基本情况介绍全书由一简短的前言和七章正文组成。

此外,还有一个注释、索引、图表目录。

全书共533页。

正文共427页。

王冠华等译。

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7月第一版,1992年2月第二次印刷。

中译本序这是译者对全书的简介和评价。

在这里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该书的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3、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4、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内容5、译者对本书的评价该书的写作背景在欧美少数大国支配或争霸全球形势下的其它民族的觉醒和独立,是20世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世界现象。

这一现象使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但其历史发展进程远未结束。

实现现代化仍是这些国家的迫切要求。

这些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走向,不仅决定着它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主要发达国家的地位和政策。

正因为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推行现代化趋势和进程的关注和研究,就犹如雨后春笋。

他们突破了殖民时代对各从属国的传统描述,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现代化学”,并先后构造出若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框架。

作者简介亨廷顿:1927年生,2008年12月逝世。

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

1951年在哈佛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先后在美国政府许多部门担任公职或充当顾问。

亨廷顿在国际政治学方面著述颇丰。

他被认为是持保守观点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是他的理论奠基之作。

亨廷顿迄今仍活跃在美国的政治学界。

据《美国政治学季刊》1986年夏季号所载统计资料,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1981——1986年间,他被别人在学术著作中引用过1072次,遥居各家同行之首,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美国社会主流的现代化理论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了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并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收稿日期:2006-05-25转型时期的政治生态变化与培植党的合法性基础李玉林,段艳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430079)摘 要:具有强大合法性的执政党必然拥有民众对其价值、制度和政绩的高度认同。

当前,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宏观政治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从各方面给党的合法性基础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应对挑战,中国共产党合乎逻辑的应从各方面培植其合法性基础:进行理论创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进行体制创新,构筑/法定)))理性0型权威;提高绩效张力效应,获得新的/特定支持0。

关键词:转型;小康社会;合法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培植中图分类号:D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6)05-0046-03合法性基础是现代政治系统赖以存续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

作为现代政治系统运转轴心的政党,其统治效能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的强力手段,更重要的是以统治绩效和一套特定的政治理念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信任和支持。

中共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运行的宏观政治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因而,如何培植党的合法性基础,保持党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便是一个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一、政党合法性基础的宏观分析政党追求合法性,旨在通过民众的支持率来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政党目标。

根据现代政党理论,构建执政党合法性基础主要是通过民众对政党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和绩效认同来完成的。

具体说来,价值认同是指民众对执政党倡导的价值观念予以认同。

这是执政党赢得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因为民众对现成制度的认识,对政党纲领的理解,都是从执政党提供的价值理念中获得的。

一个执政党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要对民众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当一个执政党的价值观念被民众抛弃的时候,合法性危机也就产生了。

其次,制度认同,一方面是指民众对现成社会制度的接受;另一方面也指政治主体对权力的获得和行使符合制度的规范。

就第一方面看,民众对现成社会制度的认同保证了政治主体执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不为该国的民众所认同,而政党又在这一社会制度中动作,那么,政党本身就缺乏合法性基础。

第二方面,是民众对政治主体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合乎规则的认同。

现代政治体制与传统政治体制的最大区别是权力来源的不同。

现代民主社会,政治主体的合法性主要是遵循宪法规定的规则。

其标志就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的运作严格受到宪法和相关法律的约束,一旦违反宪法或法律即意味着它的政治合法性的丧失。

再次,绩效认同,这是指一个执政党通过宪法规定的制度获得了执政权力,这是具备合法性的重要要素。

但从政治实践的过程来看,获得权力认同的执政党并不一定有很强的合法性。

只有当权力与政绩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

在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宪法、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政绩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如亨廷顿所指出:/政绩的合法性在第三波新兴民主化国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0[1](P312)综上所述,执政党对合法性的诉求只有建立在民众对其价值制度和政绩的高度认同基础上才能实现,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合法性危机。

二、社会转型对培植党的合法性基础提出的挑战当前,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政治生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这一系列因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与政治生态之间的冲突性张力,给培植党的合法性基础带来诸多难题。

(一)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与政治意识导向力的弱化,使党的价值认同面临挑战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引发经济基础的变化并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有企业的长期存在,使得一批游离于政治领域之外的社会阶层或利益群体,表现出他们自己独特利益追求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社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意识形态一元化#46#的格局被打破。

意识形态的互动更多地表现为妥协渗透、和谐共处的特点,社会意识形态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政治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

此外,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从/单位人0到/社会人0的角色转换,经济利益成为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价值判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职业流动性强,党组织正常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较难覆盖到这部分人,非主流意识形态就很容易突破他们的思想防线。

不仅如此,小康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表现在党员队伍中,就是诸多的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外商代理、党员个体户以及拥有大量私人资本的党员的不断出现。

这些人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党的思想统一。

另一方面,/社会人0到/网民0的角色转换,出现了真实社区与虚拟社区并存的社区结构新特点。

使人们的社会参与感、归属感和被需要感产生了新变化,加之/社会人0角色的多元化,都对党的价值认同带来挑战。

(二)社会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对现有政治体制的诉求,使党的制度认同面临挑战。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

这样的结果使不同社会成员、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甚至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矛盾逐渐突出起来,造成社会阶层分化不断加剧。

社会利益格局较之过去一元化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各阶层在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体制的原因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使得财富聚集与个人的知识、技能有呈相反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社会贫富悬殊在扩大,另一方面由于不公平竞争而带来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结果。

这两个结果就成为利益群体社会冲突的基础,它会诱发阶层间的仇恨心理,从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给我国政治发展带来较大的政治压力。

别外,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不是简单地从二元结构到多元结构的转变,在这一结构变迁的背后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那就是要求政治参与[2](P274)。

从我国利益群体角度来讲,他们在经济上的收获完全是得益于政府提供的自由经济活动权利,因此他们的基本的政治要求就是希望能至少让这些权利有所保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希望扩大这些权利。

他们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寄希望于政府。

他们一方面希望将自己的意愿通过某种渠道向政府传送,另一方面更希望自己的政治表达能为政府采纳。

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要求就成了小康社会潜在的或者说是隐性的政治压力。

这样,政党体系能否和怎样兼容不同的社会阶层?能否和怎样将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纳入到党的组织网络?就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三)民众期望中的责任无限与党的政绩有限之间的差距,使党的绩效认同面临挑战。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不仅取决于其价值体系的合法性,还体现在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满足人们需要所获得的认同和支持。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利益群体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把实现自己最大化利益的期望寄托在执政党或政府身上,党和政府似乎承担着无限责任,然而,事实上任何政党或政府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保持良好的政绩,受益群体或政策覆盖面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均匀,不可能使所有社会成员的要求都得到满足。

与此同时,我国公众往往又以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示范作用为参照系,但事实是我国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起步而难以迅速企及。

/结果,便在渴望和指望之间,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满足之间,或者说在渴望程度和生活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

这一差距就造成社会颓丧和不满。

实际上,这种差距的程度就为衡量政治动乱提供了可信的指数。

0[3](P50)再者,虽然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成功,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收益,但是,由于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障碍和问题。

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失业的增加、治安的恶化、农民与基层政权的矛盾等等,依然是未来改革进程中威胁政绩的重大隐患,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就会严重损害中国共产党合法性基础,带来合法性危机。

三、培植党的合法性路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由于各子目标建设之间的非共进性和非均衡性使党的合法性基础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其合法性基础依然存在,目前没有任何其他政党可以代替。

中国共产党必须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永远保持先进性,培植其合法性基础。

(一)理论创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

时代在前进,作为对物质能动反映的思想意识也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

经济学家诺斯曾指出:/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了的结果仍能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

0[4] (P58)可以说意识形态的灵活性是其发挥权威合法化作用的基础。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日深,人们对政治的神秘感也随之降低,原有的价值系统或受到重新审察,或遭否定和抛弃,并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所处的政治系统。

因为一个系统中的主导意识形态如何能够完成自我更新,并对权威重新做出有效的系统阐述,不仅决定着意识形态本身的生命力,更关涉到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用改革的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通过实践的检验,剔除那些从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出发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假马克思主义,剔除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已经过时的观点和主张,及时总结实践中的新经验,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思想宝库是丰富多彩的,西方用以指导其政党实践的某些理论也是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我们不能因为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就使那些本应属于#47#全人类共享的政治理论空间变得狭小,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各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思想观点,使党始终在理论上高屋建瓴,把握世界大势。

另外,在进行价值创新与构建转型时期的中国意识形态时,必须注意充分挖掘民族主义的价值资源。

从国家政治层面上看,积极而健康的民族主义情感与理念是一种可以维系和巩固政治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共识的极为珍贵的、/天然0的政治资源,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整合力,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以主流文化为基础的民族主义理念中开发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必须的政治资源,这才有利于维持和巩固政治体系的权威合法性基础。

(二)体制创新,构筑/法定)))理性型0的政治权威。

根据韦伯的观点,/法定)))理性型0权威/依赖于标准的规则的合法性的信任,同时也依赖于在这种规则下发出指令0。

所谓规则就是/人类用以约束自身的一组法则0,其合法性即意味着法则实施过程中的公正性与有效性,而指令即政策,其合法性不仅包括政策实施效果的有效性与无歧视性,还包括政策制定程序的正当性。

所以政策合法性离不开合法化制度所提供的有效保障,规则制度是更具根本性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