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西方学者称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A.利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各级官吏,有利于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B.将读书与做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D.营造了尊师重教、勤奋学习的社会氛围【答案】A【解析】【详解】2.近代西方有人把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当时主要是为了A.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B.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制度D.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时期由于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场,为了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利用才能选官,故A项正确;形成重学风,提高官员素质是科举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很难实现防范武将专权,故C项错误;追求公平公正属于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3.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
道举的设立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答案】D点睛: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们推崇道家思想,并不仅是为了攀附门第,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道家的思想变化能服务其统治者的作用。
隋末的战乱,使社会元气大伤。
大乱之后,李唐王朝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为其政治方针。
这种做法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的发展,也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更好的为巩固其统治服务。
4.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臣相见的礼节在不断地完善B.封建等级制度越来越趋向森严C.皇权独尊,专制政治走向极端D.相权逐渐削弱,君权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可知,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了皇权不断的加强,相权不断的衰落的趋势,中央权力越来越向皇帝集中,故D项正确。
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解析 精品
示范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也多。
在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来的政治制度多有损益,有较多的创新;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与变化,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影视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
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
从一般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 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 以六部分割相权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
这说明()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A. 明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9.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大封刘姓诸王,立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指出:“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史实,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是实行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三省六部: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A.2、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当时( ) A. 地方无官员选举权 B. 科举制的弊端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解析】由“推举六名孝廉”可直接判断是汉朝推行的察举制,但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了察举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即重门第,据此分析可知 C 符合题意,而 ABD 均与察举制无关,故选 C。
3、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行省制开始于元朝,故排除有②的选项.故选C.4、《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导与练】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选PPT课件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高中·历史
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从汉到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 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政治制 度日益成熟。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以及选官制度的演 变,理清各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构建制度发展的时空观念。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
高中·历史
【特别提示】士族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 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造成中国官僚队伍重新贵族化,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 想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巧思妙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
【课堂小结】
高中·历史
史料探究
高中·历史
2017-2018学年新课标版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并非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地”“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主张通过分封诸侯的众子弟,使得人人欢心,又让诸侯国被削弱,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仅在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
答案:C2.东汉初年,光武帝把具体的权力交给“官小权大”的尚书台,而三公虽地位较高,秩禄万石,却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可“坐而论道”。
这一举措( ) A.丰富了古代国家治理手段B.激化了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C.打击了贵族地主等级观念D.完善了官僚队伍的选拔制度解析:尚书台“官小权大”,便于皇帝控制,既削弱了相权,又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三公地位较高,“秩禄万石”,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尚书台官员的出身,不能体现打击贵族地主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尚书台官员由皇帝任命,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此不能说完善,故D项错误。
答案:A3.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故A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C项正确;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学案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达标]1.西汉时期,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有人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这项建议演变成的措施是()A.大封皇室成员为王B.实行“推恩令”C.平定“七国之乱”D.废除诸侯国,改设郡县『答案』 B『解析』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描述的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再也无力威胁中央。
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设置刺史D.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 A『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一些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设立了一些王国,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3.宋太祖“选儒臣(文人)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A.宦官专权B.武臣专权C.相权过大D.王国问题『答案』 B『解析』宋朝选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可以看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武臣专权的问题。
4.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答案』 B『解析』漫画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权、财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相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
故选D项。
6.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①河北②山西③山东④辽宁⑤西藏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答案』 C『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7.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2018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含答案 精品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1)背景:汉初郡县、________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_______”,王国越分越小,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________,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________,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预习评价】1.(判断)西汉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 )2.(判断)元朝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进行管理。
()3.(思考)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趋势?试答:知识点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汉朝(1)汉初:________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隋唐时期在_______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______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北宋(1)措施①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_______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必修1 专题0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 含解析
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体现的“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以法治国【答案】A2.如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中书省C.行中书省 D.枢密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地图①区域邻近大都,邻近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由中书省直辖,故B项为最佳答案,同时排除C项。
A项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D项枢密院为元朝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答案】C4.《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排除A;B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完善监察制度应体现在各级监察机构的的设置,排除D;丞相位高权重,所以皇帝将御史大夫与丞相同级别,用意是监察丞相,抑制丞相职权。
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5.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2018学年高一历史同步课堂必修1 专题0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讲 含解析
【课堂讲解】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主要包括国体和政体、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各时期总的国家体制和诸如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人事管理等制度。
学习本课,需要掌握推恩令、藩镇割据、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名词与概念,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加强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解,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分析中国国情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1)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
(2)郡国并行制中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从景帝到武帝时开始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3)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核心讲解: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能解决王国问题?答案:“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管。
此方法没有采用消灭王国的暴力做法,还能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所以最终的结果是经历几代之后,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同时它还使以前嫡长子之外没有权利分到封地的诸侯王的其余儿子得到了部分封地,加强了其对汉政权的归属感,所以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例题1: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
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
这一局面的形成()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外朝制度2、唐朝的节度使(1)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在地方上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导与练】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试题: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 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解析:C 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2017·福建厦门期末)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解析:C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2018年高三复习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两组镜头,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电视剧甲:渝州发生洪灾,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
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电视剧乙:朝廷收到徐州府爆发洪灾的消息,皇帝命令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并责成户部尽快调拨粮食运往灾区,根据皇帝之命写成的诏书,经皇帝确认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上述历史场景所反映的朝代分别可能是()A.秦、明 B.隋、元C.唐、清D.宋、明2.“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
”该材料所描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A. 唐朝门下省B. 宋朝中书门下C. 唐朝中书省D. 明朝内阁3.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
实行“差遣”的主要目的是()A. 笼络民心B. 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皇权D. 剪除异已势力4.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
这样的做法()A.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C.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D.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
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可用来说明( )A. 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B. 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C. 经济政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D. 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6.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2018年秋季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训练卷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
1.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
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A.职责广泛B.越级行政C.位卑权重D.独立执法【答案】C2.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来源:学§科§网]A.吴蜀与曹军大战于赤壁B.周瑜是孙刘联军的主帅C.曹操率军在作战中失败D.曹军因饥饿瘟疫而失败【答案】C4.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答案】B5.《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恩泽贵族B.实现民族交融C.增加税收D.削弱王国势力【答案】D6.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
这反映了当时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B7.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8.《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D.设置节度使【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国的力量增大,最终引发“七国之乱”。
地方诸侯势力的增强,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2.汉初,分封王国时规定“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
由此可知,当时( )A.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B.各封国的政治地位较高C.中央有意防范封国势力膨胀D.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解析】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教训,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是实行封国制的初衷,但体现不出材料的郡国并行和中央对封国的控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可知各封国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故B项错误。
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等官员由中央任命”和“同时实行封国与郡县交错并存的政区体制”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中央在人事任免以及用郡国交错的方式来防范封国势力膨胀,故C项正确;“各封国的管理人才短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3.下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解析】推恩令的施行,削弱了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故D项正确。
【答案】 D4.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 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B.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D.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解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A错误;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唐朝宰相人数增加目的在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
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
解析:C 由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故C项正确。
A项所述现象出现于西汉,故错误;B项出现在宋代,所述与题干材料不符,故错误;行省出现于元代,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2017·福建厦门期末)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 )
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解析:C 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官员任命均是由中央决定,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强调的是元代行省官员的任命原则,故B 项错误;题目并未体现行省的作用,故D项错误。
4、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解析:B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活动规范”,“三公九卿制”主要规定了官吏的职责范围,不是“活动规范”,内阁制和军机处并无明确的“活动规范”,因此,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隋唐时期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符合题意,B项正确。
5、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
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西汉
B、唐代
C、宋朝
D、明代
解析:C 依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依据所学,宋朝为加强皇权增设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C项正确。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演进可分为“贵族形态”“士族形态”“士绅形态”三个阶段,与“士绅形态”形成相关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D 分封制、宗法制与“贵族形态”相关,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形态”相关。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它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符合“士绅形态”,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
解析:第(1)问,考查知识点为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属于知识的再认再现。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容易得出三省的职能。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之间互相配合和牵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职能:中书省掌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