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专题四:古代中外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万海泉专题目标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只是到了明清我国统治阶级才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同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环境密切相关。

当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际环境良好时,往往会采取积极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历史上的唐王朝;反之,往往会采取消极的、保守的对外政策,如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并开始遭受到外来侵略,就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对社会发展有利;闭关不利于社会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情况,总结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从对外交往的影响中,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树立开放意识。

知识梳理一、与朝鲜关系秦汉:燕、齐、赵人迁居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其中辰韩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被称为“秦韩”.朝鲜的弓、马输入,中国工艺品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

隋唐:唐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长安和沿海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商旅。

新罗立国,仿唐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

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唐文化色彩。

二、与印度关系两汉:沿丝绸之路南线可到身毒,佛教传入中国。

沿海上丝绸之路可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达印度半岛南端。

隋唐:以佛教为纽带,交往加强。

贞观时通使。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高僧玄奘和义净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到天竺,《道德经》被翻译介绍到天竺。

备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在中印2000多年的交往中,99.9%是友好合作的历史。

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印关系的发展过程,并从中提炼出双边关系发展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代,即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大规模的历史性交流(唐宋时期以佛教为主要载体)。

史实: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汉末年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唐朝玄奘西游,学习天竺的熬糖法。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历史复习:中国的对外关系 (共41张)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 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 发达,在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下,唐和亚洲、 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亚洲
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到中国,聚集在长 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唐都长安成 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材料二:……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宋朝,对 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 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 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 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 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材料三:
闭关 锁国
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二、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 对外交通路线: 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 对外交往内容: 有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和政治交往
4. 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和平 5. 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问 题 探 究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统治
2.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不独立;
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 交。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
——新中国的外交
美国
资本 主义
精选2021版课件
苏联
冷战 社会 主义
新中国外交形势示意图 22
背景:
精选2021版课件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最突出特点)
②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交往
精选2021版课件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专题4 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

专题4 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片中“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可 知是尼克松访华的照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 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 B。
(2019·孝感)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 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 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 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B )
关系
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
近代
的发
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取了割地、
展历
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开设工厂、驻军、划定使馆界等权

益,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便利了外国商
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原料和进行经济掠夺。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
二战后至新 中国成立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中国
与大
外交
国关
关系
中美
系的
的发
关系
发展
展历
历程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采取军事包围、外交
20 世纪 50 年代
孤立、经济封锁政策。②1950~1953 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燃到了中朝边界, 并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中国抗美援朝并取
得胜利。
中国 外交 关系 的发 展历

20 世纪 80 中日处于和平交往、友好合作时期,但因为领
年代至今 土争端、历史问题,两国关系发展波折。
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2018·镇江)1972 年 3 月 6 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 《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B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课件
②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
特点:海陆并举
4.两宋时期
5.元朝时期
特点:陆路受阻,海路发达。
特点: 海陆通道恢复畅通
1)原因: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③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⑤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2)海路:
港口城市发展——广州、明州、泉州 贸易物品——出:丝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
入:香料、珠宝等
3)成就:
外贸税成为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及航海造船技术,传入欧洲,对西方向近代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6.明清时期
明朝——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清朝——康熙时期,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仿唐建立中国中
③佛教交流代表:
央集权制度
鉴真、空海
隋:从南海郡出航 到达赤土国(今马 来半岛南部) 唐:很多人到南洋 谋生
10世纪初,建高丽
王朝,仿唐制设三
省六部、引入科举、
儒学广泛传播
从东汉到北 朝,印度佛 教伟传入中 国,东晋法 显和唐朝玄 奘远赴天竺 取经,伴随 着佛教东传 而来的异域 文化,对中 国多方面产 生了深远的 影响。

陆路经河西 走廊向中亚、 西亚延伸
①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 掌管通商事务 ②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 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③唐朝与大食国接触,中 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宋朝: 北方陆路交通受阻 元朝:
陆路通畅
①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 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 易体系,实行海禁及闭关锁 国政策 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 对外关系慢慢转型。

中国古代史专题梳理

中国古代史专题梳理

中国古代史专题梳理专题一古代政治文明进程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战国——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

(2)建立:秦朝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3)巩固:西汉——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完善:隋唐——隋时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科举制完备起来。

(5)发展:元朝——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

(6)加强:明清——明:废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

(7)顶峰:清朝设军机处由皇帝及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2、思想控制(1)理论来源:法家思想,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2)秦始皇:焚书坑儒(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隋唐:科举制;(5)明清:八股取土3、地方行政制度(1)西周:分封制度;(2)战国时期:商鞅推行县制(3)秦朝:废分封,立郡县(4)西汉: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5)元朝:行省制度(6)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4、重大的改革与变法战国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济上:发展农业的举措合理政策:(战国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承认土地私有;开辟湖田(魏晋南北朝)减轻赋税(唐太宗)兴修水利:(隋朝)大运河开通,加强南北交通商业贸易: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统一度量衡汉:丝绸之路魏晋: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城市繁荣。

宋:出现娱乐场所----------“瓦舍”。

(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北宋:纸币的出现——交子。

(商品经济繁荣)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1、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魏晋南北朝以来原因:南方战乱少,社会较安定;北方人口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2、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两宋时期。

原因:人口南迁、社会相对稳定、民族融合、大运河的贯通。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讲解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讲解

4.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大学生 高举红旗热情欢呼
北京申奥成功 大学生高举红旗热情欢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 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 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 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 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 、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 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
中美建交
(1979年)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 “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 说法?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为什么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考再现
【08汕头】中国积极参与APEC活动,
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
关系
C
【 08广安中考】1995年,“经济领域 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 。这表明
B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阶段国际形势外交成就列初登国际舞台的50年代美国实行政策敌视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7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战略进攻阶段美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全面走向世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两极格局解体是时代的主题冷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加入世贸上海apec会议北京申奥成功和平发展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民主与法制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民主与法制

2.(2021·宾阳县一模)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 6 世纪中叶起,罗马帝国西半部已去而永不复返,东半部却 仿佛是一家营业中的商行,商人们经由海陆两路从世界各地云集于此, 从事着远距离高档奢侈品贸易,他(查士丁尼)下令以拉丁语重新汇编法 律文件、补充新法,还附加学习指南。
国成
代时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
立后

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
少数民族地区行使民主权利
“文革”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民主法制建设举步维 期间 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痪 中国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 近现 中共十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部民法典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法制建设 的认识。
法国民法典师承《查士丁尼法典》,而法国民法典给中国制定民法典提供 了一些启示,后者结合实际问题和时代需求有针对性地借鉴了前者的部 分内容。认识:法治建设是实行政治民主化的根本保证。
《共产 1848 年,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
党宣 主义的诞生,使国际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工
社会 言》 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主义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
性质 十月革 主义国家,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1936 年苏联
命 宪法的颁布,使代表工农利益的新生政权有了法律的保
性质
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先后汇编了《查士丁尼法典》《法
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 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3)天竺(印度) 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八、唐朝的对外关系
九、宋朝的民族和战
北宋与辽: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 平很长时间
北宋与西夏: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 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
北宋与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 相互往来,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 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 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作用。
三、汉朝的对外关系
四、汉朝的对外关系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从东 南沿海港口,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六甲海峡,最 远抵达印度,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 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四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与对外交往
一、华夏族的形成
炎黄联盟和蚩尤部落在涿鹿之战大败东方的蚩尤,黄 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形成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称为 “炎黄子孙”。
二、春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大的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的 名义进行征战。
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 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 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十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十三、清朝的闭关锁国
(1)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 ③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影响1.条件:(1)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社会基础;(2)对外交通发达(海陆丝绸之路),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发展对外关系的客观条件;(3)统治者的政策包括开明和落后的政策,是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观条件。

2.影响:在古代,对外交往使中华文明的成果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成果也因此传入我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慨况和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特征:对外交往不够发达。

2.秦汉时期到元朝,特征: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积极推行对外交往,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中国文化圈,中国先进的技术广泛外传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学西传)。

(1)秦汉时期:开发积极的对外交往;中国文化圈开始出现。

(陆上丝绸之路发达)慨况:东亚:朝鲜:政治:两汉时期,使节往来(会见汉武帝和汉光武帝);经济:朝鲜的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和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文化:“辰韩”引进中国先进的文化,被称为“秦韩”。

日本:政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汉光武帝时倭国“谴使奉献”;经济: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1784年,在日本出土“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南亚:越南:经济:越南的象牙犀牛和珍珠输往中国;中国的铁梨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

(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张骞出西域为中外交往即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印度:文化:西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国。

(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西亚:安息:经济:在中国和大秦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欧洲:大秦:东汉时期,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没有到达大秦(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公元166年大秦王谴使来华,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海上丝绸之路)(2)隋唐时期,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空前,中国文化圈形成。

中考历史 中考热点专题探究四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考历史 中考热点专题探究四 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1950
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中国掀
合作与
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③帮助中国编制“一
新中国成
现代 冲突
五”计划,援助中国多个大型项目。④20 世
立至今
并存
纪 50 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走向严重
对抗。⑤80 年代末,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⑥苏联解体后,中俄之间结成了战略伙伴
①1984 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 近代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正式收回对香港的主权。②两国都是
合作 现代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英国曾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双方也
有着密切的经济政治交往
角度一:认识、启示类 1.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外交活动)的认识。 ①外交活动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
时期 关系
概况
(1)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
军事威胁的措施
(2)1950 年,美国侵入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
1949— 全面 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50 年
1972 年 对抗 10 月,中国政府抗美援朝;1953 年,美国被迫在停
战协定上签字
(3)美国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1)1942 年 1 月 1 日,中、美、英、苏等 26 国在华盛顿签 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2)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 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旅顺 南京中国 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政府时期 (3)1945 年 7 月,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 《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4)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5)1945 年 10 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 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历史《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课件(含教案)
1.目的 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 2.背景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3.过程 1405年— 1433年,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
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 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远洋 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5.意义 加强了···;促进了···。
链接中考(17·济宁)细心研读材料,有助
答:朝代:汉朝;
历史作用:①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 ②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 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 国来学习?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②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3)材料三与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 出他的主要事迹。
知识梳理——唐朝的对外交往
材料日一本派遣“唐大使唐来国中者国,学法习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鉴料真;二东渡“日舍本己弘为扬人佛传法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作用: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郭杰沫出若贡献。
链接中考
(2015·菏泽)21.材料 2000多年前, 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 条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 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纽带,是东 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问:“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主要 历史作用。(3分)
链接中考
(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 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 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 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历史复习要注意的“四联系”

历史复习要注意的“四联系”

历史基础知识⼀般可以分为三⼤类: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

复习这三类知识时要注意四个⽅⾯的联系,从⽽做到准确再现知识、组合知识、迁移知识。

1、纵横联系。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都有纵横两⼤坐标。

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具有连贯性;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在同⼀时期有不同特点。

因此,复习时要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从横向和纵向进⾏分析、归纳和综合。

2、中外联系。

教材对中国史和世界史是分别编写的,这容易造成中外历史的割裂。

学习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的中外历史知识相结合,相互呼应对照。

做到复习中国史时,把历史现象、事件置于整个世界的⼤背景下;复习世界史时也要联系到中国当时的历史现象、事件。

只有把整个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历史知识融为⼀体,答题时才能触类旁通。

3、政史联系。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都是彼此相联系的,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复习时要注意运⽤政治学科(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些基本理论去理解分析。

例如:可以⽤哲学中的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原因和结果、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关系去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现象;可以⽤经济学中的⼈类社会的基本⽭盾(⽣产⼒和⽣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去揭⽰社会历史的规律;可以⽤政治学中的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理论去阐述、分析和归纳社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4、现实联系。

历史复习要关⼼国际国内热点、焦点和现实问题。

例如2008年⾼考要注意中共⼗七⼤(特别是党的历次代表⼤会和党章的修改)、全球应对⽓候变暖问题、中国与⼤国的外交、中⽇建交35周年、反恐问题、反对“台湾*以台湾名义加⼊联合国”问题等国际国内热点、焦点;2008年⾼考要关注和我们⽣活相关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问题、汇率改⾰问题、教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等,并注意这些问题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了解我国的基本⽅针政策,注意把这些问题和学科知识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做到能多⽅位、多层次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国是文明古国。

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1)科学技术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体育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

(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中外关系专题

中外关系专题

1.乾隆帝曾致信英王乔治三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 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 是 A.乾隆帝以天朝上国自居 B.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 策 C.鸦片战争打破此种局面 D.当时中国社会制度优于英 国 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把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历史作为 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经过研究,他们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概 括为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3.明清时期(1840年前),最能反映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的是 A.八股取士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C.郑和下西洋 D.“闭关主义萌芽,对这一 萌芽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朝和欧美的资本主义萌芽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由于闭关锁国而萎靡不前 C外国的殖民侵略摧毁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D明朝和欧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都改变了社会性质
D
19 (14分)14到18世纪是西欧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请回答: 1)这一时期西欧发生巨大变化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巨变在政 治、经济、思想方面的表现是什么?(6分) 实质: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 思想:文艺复兴 2) 同一时期的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哪一历史时期?这时 期中国最能反映世界发展潮流的是什么? 明清时期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3)同一时期的东西方世界在社会制度上发生了什么差异? 这一差异源于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①中国:封建社会 西欧:资本主义社会 ②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一时期、同一性质)
1)洋务运动: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军事 工业 自强: 创办近代 内容:前期:口号: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 ) 求富: 创办近代 民用 工业 后期:口号: ( 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 筹建海军(南洋、北洋、福建) 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作用或影响: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 中国富强起来。但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 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历史上的中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历史上的中外关系

第十章历史上的中外关系一、与日本的关系1、两汉时期:中国在汉时期已与日本有了友好往来关系。

汉武帝时,日本有30 余国派遣使者和汉朝往来。

这是中日两国使节往来最早的记录。

东汉时双方关系更为密切。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日本倭奴国派遣使臣与汉通好,光武帝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

这颗金印已在日本九洲志贺岛崎村出土,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 世纪前半叶,邪马台国在日本兴起。

曹魏景初二年(283),邪马台国女王首次派使者到洛阳,一直到西晋,邪马台的使者又数次来访,赠送礼品。

实际上,邪马台国还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所谓女王也只是联盟的酋长。

女王死后,联盟陷于混乱。

公元3 世纪以后,邪马台国逐渐从汉文记载中消失,一个称为大和的国家出现了。

当大和国出现时,中国、朝鲜流移日本的人口渐多。

西晋太康六年(285),我国江南的缝衣工匠经百济到达日本,儒家经典《论语》也由百济传入日本。

随着两国交往日趋频繁,中国文化或经使者往返而传入日本,或经百济、高句丽再传入日本。

大和国王10 次派遣使者到东晋、南朝,馈赠方物。

南朝宋、齐、梁也都派遣使臣到日本,授予大和国王以王、都督等称号。

3、隋代:隋朝时,日本从百济得到由中国传入的佛经。

他们相信佛教,使用汉文。

开皇二十年(600 年),日本国王多利思北孤曾遣使到隋朝,隋文帝命询访其国风俗。

大业三年(607 年),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携国书至隋。

明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出使日本,日本国王接见了裴世清。

他回国时,日本派小野妹子随同到隋,并命高向玄理等8 人入隋学佛法。

●4、唐代:唐朝与日本也建立了密切的官方往来。

隋时日本即曾四次遣使前来,到唐朝沿袭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

终唐一代,日本共遣使十九次,其中四次未成行或中途折回,实际到达者十五次。

使团多时达数百人,包括大量留学生、求法僧人、工匠、翻译等。

唐朝亦时遣“送使”同回,不少人因而留居日本。

扬州僧人鉴真赴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出行五次皆遇风涛折回,第六次始最终成行,将律宗传到日本,同时传授了佛寺建筑、雕塑、绘画、医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古代中外关系
一、古代对外关系史实
西汉:张骞通西域(汉武帝)
第一次:公元前年。

目的:联合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公元前年。

西域都护:时间: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
①条件:张骞通西域------为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的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各国的管辖,有效地保护了商旅的往来。

②路线:长安往西————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
③意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唐朝:(1)“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如。

(2)鉴真东渡——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至第六次才成功。

主要任务是讲授。

他精心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
明珠。

(唐风洋溢奈良城)
(3)玄奘西游——贞观初年,玄奘前往。

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
回到长安。

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

明朝:(1)郑和下西洋——派遣。

①目的:。

②概况:从年——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
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③地位: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④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
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戚继光抗倭
①明代,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的经常骚扰我国地区,沿海
居民称其“”。

②领导抗倭的民族英雄: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③过程:1561 九战九捷,荡平境内的倭寇,随后开赴、 ,到
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④评价: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清朝:(1)郑成功收复台湾:年郑成功收复被占领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

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开辟荆榛逐荷夷”)(2)雅克萨反击战:在帝时,清政府于1685年和1686年与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尼布楚条约:年中俄在签订了第一个边界约。

条约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境进行贸易。

作用: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4)外交政策:(含义:清政府严格限制)
①原因:根本原因——的自然经济。

外部原因——西方殖民者向扩张势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

②评价:积极作用是对起过一定的防御作用。

消极影响是限制了我国对外
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
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
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特点:
西汉、唐朝:积极主动明朝:开放→清朝:闭关锁国
三、启示:
(1)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强盛;,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落后。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才能进步,反之则会走向衰亡。

(3)对于外国的东西要吸取精华,剔除其糟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