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论3O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教学方法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教学方法可谓是教 学论或 课程论 理论研
差异” 这一问题 , 有研究 者在“ 数 的整 除” 教学 中采用 等 组 实验 法 , 进 行 比较 研 究 , 结 果 发 现: 在教学过程与 即时的效果 检测 中, 两 种教 学方法的效果 无 明显 差 别 ; 就 实验 结 果之 总 体情 况与学生掌握教学 内容之要 点而 言 , “ 质
近3 O年来 , 有关 “ 小 学 数 学教 学 方 法研 究” 主要有 两类 : 教 学实 践 者 的研究 , 以及 理
论工作者为 主联 系 实践 工作 者 的研 究 , 其关 注 的焦点主要集 中在具 体方 法 、 理论 迁移 、 方 法综合 、 信息技术 、 课程改革等方 面。
针对“ 讲 解法 和 质疑 讨论 法 教学 效 果 的 异 同及其对 发展 学 生智 陌生 ” 的研 究话题 之一 , 自然也 是他 们 较少 着 力涉 足 的研 究 领 域之一 。与 此 同时 , 教学 方 法又 是一 线 教 师 和教 研 员 最 为 熟 悉 的 一 个 教 学 论 “ 专 业 术 语” , 自然也是他们开展 教学研 究最 为普及 和
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 , 我 们发现 , 眼下 的教学方 法研 究多存 在诸 多“ 就方法而 方法 ” 的现 象。 因此 , 对 各种 具体 教 学方 法 的系统 梳 理、 交叉关联 设计 , 以及这两类研究成果 的实验推广 与实证 分析 , 可 以成为我们未来努力 的方 向。 关键 词 : 教学方法 历史 回顾 现 实反思 未来展望
题情境 , 启发学生动脑筋 想 问题 , 养成思考 的 习惯 ; 注重实 际, 诱导学生 用各种感 官参与 学
习, 养成 爱学 习 、 会 学 习 的习惯 。针 对 “ 小 学
学科教学论的反思与重建
学实际情况相结合, 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 并在学科教学实 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 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 合、 、 补充 发展和完善的学科 , 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 论设计。” 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 学科教学论确实要研究一 般理论, 确实要运用一般理论指导学科的教学设计, , 但是 当前学科教学论存在的问题是, 人们将教育学 、 心理学 、 教
名称的改变 , 而且是理论的提升 , 并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反思之二:科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科教 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在研究生专业 目录中的认可; 三是9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正 在向学科教育学方向探索。 前,学科教学法”“ 目 “ 、 学科教学 论”“ 、学科教育学” 三种学科名称并存, 使学科教学论的学 科划分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中,这种摇摆不定极大地 影响了学科教学论的科学性。 二、 学科教学论的反思 不管人们是对哪一门类的学科认识,也不管人们从各 自 角度提出了多少标准,只要是一门学科 ,其最根本的特 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象与方法。如果说有第三个方 面, 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 学科教学论学科形成 较晚, 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 仍不成熟 , 引起了学者对学 科教学论的现状进行反思。 反思之一: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特定的研究对 象是一门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客观依 。 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 学科教学 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学科教学, 而学科教学, 即围绕学科展开
指后一种涵义。
对学科教学论来说,就是揭示一般理论的经验来源和 实际基础, 指明它们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所依附的条件, 指明 它们是怎样从经验所给予的东西中一一产生出来的。学科
教学论基础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 图 分 类 号 ]G 5 1 2 中 2 ;G 4 0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7—7 9 2 0 ) 40 2 —6 文 6 45 7 (0 90 —0 70
教学论 的基 础 是 教学 论 首 要 解 决 的重 大 问题 ,
教学论 基 础 的文章 为研究 对 象 ,对改 革开放 以来 教 学论基 础研 究 的 内容与 问题 进行基 本 的梳理 。
对 教学 实践 中学 生 的主体 性受 压抑 的状 况 ,学者们
代 教学论 的发 展历 程 中 ,教 学论 的基 础理论 阵 营不 断发展壮 大 ,从 8 0年 代 以来 的 马 克思 主义 教 学认
识论 、教 育心 理学 、美学 以及 系统 科学 的理 论 ,到
9 O年 代 后 逐 渐 吸 收 社 会 学 、 理 学 、人 才 学 、文
我 国教学论 是 以马克 思 主义 教学认 识论 为研 究
基础 的 。这不仅 是 我 国学 习和借 鉴前 苏联凯 洛夫 教 育学 的结果 ,也 是 我 国马克 思主义 哲学 在教 育学 领 域 的反 映 。8 0年 代 学 者 们 几 乎 一 致 强 调 ,必 须 在
辩证 唯 物 主义认 识论 的指 导下 ,深 入分 析教 学过程 的特 点 ,来建 立 “ 学认 识 论 ” 教 ,作 为研 究 教 学 论 的指 导思 想 。 王策 三先 生 指 出 ,我们 的教 学论 需 ]
研究 的 主要 问题 有 三 : 马克 思 主 义教 学 认 识 论 的发 展 、教 学 论 基 础 的 结 构 和 本 土 化 理 论 的 构 建 。教 学 论 基 础 研 究 需 要 进 一 步 关 注 教 学 论 的基 础 理 论 与 理 论 基 础 、传 统 与 现 代 、借 鉴 和本 土 化 三 大关 系 ,实 现 教 学 论 基 础 研 究 的 发 展 。 [ 键 词] 教 学 论基 础 ;哲 学 ;教 育心 理 学 ;美 学 ;社 会 学 关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试图揭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特点、热点问题和未来方向,以期为教育领域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回顾部分,本文将关注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标志性事件,分析这些成果和事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应对教育改革挑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展望部分,本文将基于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全球教育理念的变化,预测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而言,本文将关注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革新、教育技术的融合以及教育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如何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回顾与展望,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进展近年来,我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进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课程理论方面,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课程的本质、目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核心问题。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念。
例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在教学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关注教学的本质、规律、方法和策略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
他们注重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30年:回顾与思考
作者简介 : 张俊 杰 (9 4 ) 男 , 徽 马 鞍 山 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学 院政 20 18 ~ , 安 安 0 9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9 8
合 肥 学 院 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me t u n h c o f o d ta h n tr l me g d h e c i g mae i l a o se e tl n ,d 6 g w i h a lt o e c i g mae a o g i e r e .T e t a h n tr sb o td t - a h h a
张 俊 杰
( 徽 师 范大 学 政 法 学 院 , 徽 芜 湖 安 安 2 10 ) 40 0
摘
要 :9 0年 政 治 学在 中 国 重新 获 得 独立 的 学科 地 位 , 18 由此 为 政 治 学 专 业 学 生 编 写 科 学 的 政 治 学 原 理 类 教 科
书就成为学界努力 的方 向。3 0年 间政治学原理类教科书建设历经 了恢复和探 索发展 、 范建设 、 面发展三个 规 全 时期 , 涌现 出一批优秀 的教 材。这 些教材 对政 治学人才培养 发挥 了巨大作用 , 但政 治学原理 类教科书也存在 着 :
e td v lp n l sue tl e its c st e r y t msa e n tma u e e o g re ue tl w—e — n e eo me twhi is ssil x s u h a h o s se r o t r n u h,f q n o lv e y e e e i o r nd o to - ae a d v g e c n e t ih ne d t e fx d u g nl lr p t i n wo k a u — fd t n a u o tn swh c e o b e r e t t i y. Ke r s o i c lte r e t o k;ta h n t ra o i t n;r v e a d c n i e a in ywo d :p l i a h o t xb o t y e c i g mae ilc mpl i ao e iw n o sd rto
中国课程与教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自 1978 年把“改革开放”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以来,迄今整三十年。各行各业纷纷盘点三十年改革 之得失,以为未来借鉴,这无疑很有意义。课程与教 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需要进行这一工作。 不过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我国的教育语境中, 课程与教学近年来有走向分化的趋势,对两者关系 也出现了不同的观点。而本文是在“课程与教学整合 论”①的前提下展开的。我们认为,教学改革若没有 课程改革的前提,只不过是“套路里的有限反叛”,而 课程改革若得不到教学改革的支持,也难于走向实 施。这一前提决定了,我们将把所谓“课程”与“教学” 改革作为“一件事”来看,即“课程与教学”改革,并沿 这一路径对三十年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成就 做一回顾,并展望我国未来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题及其解决之道。
上海教育科研 2008.10 9 SHANGHAI JIAOYU KEYAN
专题研讨 ZHUANTIYANTAO
与质量。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上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第二次改革中增加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的要求。课程结构打破了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高二、高三年级首开选修课,分为“单课性的选修” 和“分科性的选修”。前者是对某些课程的选修,后者 是在文科和理科方面有所侧重的选修。此举也是在 “更好地打好基础”的名义下进行的。
a. 努力提高教育质 a.目标上,强调提高 a.目标上,掌握基础 a.目标上,提出知识
量,使学生在德、智、质量,打好基础,掌 知识、基本技能,发 与技能、过程与方
体育诸方面切实打 握基础知识和基本 展能力外,发展个 法、情感、态度与价
好基础;
技能的同时,培养学 性,初步具有科学态 值观的三维目标;
b. 内容上,“ 主 学 ”生能力,发展智力; 度,掌握简单的科学 b.课程结构上,分科
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 1 . 西 北 师 范 大学 教 育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2 .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广 西 桂林 5 4 1 0 0 4 )
[ 摘 要 ]我 国数 学 教 育学 学 科 建设 始 于 对 “ 中学 数 学 教 材 教 法 ”相 关 问 题 的 探 讨 ,经 历 了 作 为 一 门课 程 的 “ 数 学 教 育学” 、作 为 系列 课 程 的 “ 数 学教育学”及作为学科群 的 “ 数学教育 学”和 “ 数 学 教 育 学 ” 的 主 题 研 究 繁 荣 等 几 个 发
数学 教学 法教 材 ,以各 校 自编讲 义 为主 ,数学 教育 学理 论进 展缓 慢 。1 9 7 9年 8月 ,全 国 1 3所 高 等师 范 院校合 编 《 中学数 学 教 材 教 法 》 ,奠 定 了 中 国数 学教 育学 学科 的第 一块 基石 ,从 此组 建 了我 国数学 教育 学学 科研 究 的队伍 ,拉 开 了新 中国数 学教 育学 学科 建设 的序 幕 。 I 3 3 0多年 来 ,我 国数学 教育 学学
数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学生数学学习特征及中国数学教育特征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应用研究数学教育比较研究数学教育史研究跨世纪数学教育展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数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数学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论与实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成果介绍与讨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文化研究中国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数学教学的典型案例与分析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研究数学教学心理相关问题实证研究数学教师教育研究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高师数学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研究等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迎来了蓬勃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顾部分: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从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在课程理论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多元化的课程理论模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
课程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设计也得到了更多关注。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例如,引入了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研究者还关注到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在评价与测量方面,我国研究者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测量工具。
传统的测试评价方式渐渐被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所替代,如作品展示评价、自我评价等。
这些新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并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展望部分:虽然近年来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标准化问题仍然需要解决。
由于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课程的内容和设置也需要与之相适应。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研究,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体系。
其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多创新,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仍然需要不断提高。
未来,我们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
另外,评价与测量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传统的测试评价方式存在单一性和局限性,未来应该探索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并研发更有效的测量工具。
同时,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理论和方法。
国际化的视野将有助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全球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分析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分析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其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影响,接着深入探讨该学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回顾首先是学科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由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此时,教育实践者主要通过个人经验和直觉进行教学,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其次是学科的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教育过程中的课程和教学问题,逐渐形成了初步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是学科的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和教育实践者开始深入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
同时,学科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涉及到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
最后是学科的挑战与机遇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学科需要应对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等新的教育需求,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学科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一、概述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
这些理论的引入,对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同时,中国也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紧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系统总结我国的教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如“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等。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
同时,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开始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等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百年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到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这一百年间的发展不仅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变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和总结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的百年发展,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百年教学论教材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此外,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的实用主义哲学也对思维教学产生了深远影 响。他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时期的 研究成果为后来思维教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整合时期(1910-2010年)
进入20世纪后,思维教学研究进入整合时期。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将思 维教学与不同领域的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者们开始不同 学科之间的,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维教学。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始探 索思维教学的不同形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 括布鲁纳(Bruner)和赞科夫(Zakon)。
思考
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虽然教学论教材的内容日益丰富多元,但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未来,教学 论教材应更加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 面。同时,教材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未来教 育的发展趋势。
对编写形式的创新
在编写形式上,教学论教材可以进一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增强现实(AR)、 虚拟现实(VR)等技术,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此 外,还可以尝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 同时,培养实践能力。
装帧设计的改进
在装帧设计方面,教学论教材经历了从简陋到精美的转变。过去的教材往往采 用简单的纸质装帧,而现在的教材则运用了更为精美的设计,从封面、版式到 色彩搭配都体现了独特的风格。此外,部分教材还采用了便携式的设计,方便 学生在不同场合随时翻阅。
周期的缩短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教学论教材的周期逐渐缩短。 过去,教材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才能更新一次,而现在,许多教材都在保持 定期更新的频率,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趋势。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30年:回顾与反思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30年:回顾与反思*张小飞,朱培培【摘要】科学教育对于培养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是很重要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科学教育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得到了蓬勃发展。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系统总结了不同时期内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进程,并归纳其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同时,针对当前现状,指出了影响和制约科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对其进行研究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社会价值张小飞,朱培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30年:回顾与反思[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14-119.1 科学教育的概念界定“科学教育”一词有多种含义。
从时间上看,科学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相对的现代教育;从性质上看,科学教育指与宗教、迷信相对的一种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科学教育指与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知识的人文教育相对的,以教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
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科学教育,是由西方引入中国的,以西方近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教育,主要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从引入中国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教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
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的有关问题作出明智的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1]科学教育最初是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脚步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民主思想,为科学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教育在中国开始萌芽。
在清末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中,科学教育不仅在教育领域一枝独秀,更成为政治改革的利器,虽然说这种思想对科学教育的真正内涵和实际价值存在曲解,但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促进了科学教育体制和内容的发展完善,科学教育也走向了制度化。
学科教学反思与发展
学科教学反思与发展引言:学科教学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会面临着一些教学困境和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科教学进行反思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1.1 学习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匹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目标。
只有将学习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匹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1.2 学习目标的层次与阶段性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需要将学习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与阶段,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1 内容的选取与前沿性教师应选择与学科发展前沿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域拓展能力。
2.2 内容的组织与逻辑性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组织,确保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明了,避免信息的杂乱和碎片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3.1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性质,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教师需要通过启发性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科学与有效4.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项目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反馈。
4.2 反馈与指导的及时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同时,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方案。
结语:学科教学的反思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只有不断反思与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00序: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徐文彬(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或新出现了若干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通过回顾这30年来的研究状况,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的可能发展,应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现实依据和创新源泉之一。
具体而言,我们将从以下10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回顾、反思与展望。
一、通论对小学数学及其思想的理解、领会与把握,应该是开展小学数学教育及其研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
就当下的小学数学而言,其四个内容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中的知识技能固然不可或缺,但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可能更为重要[1]:函数(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譬如,四则运算、面积计算、试算)思想最重要(贯穿数学的所有领域);“数形结合”在小学是可能的;“寓理于算”(中国传统数学的特征之一)的思想容易被忽视(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而图形则是推理和计算的直观模型);而且“把变量与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和寓理于算的思想结合起来,往往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而对于“数学本质”的把握可能也不可小视[2]:小学数学教师应“展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譬如,对“0为什么是自然数”的理解可能就是一个习惯问题;而对“感受100万粒米有多大”的把握则是一个关于“数的结构”问题;对“什么是代数”的领会则是,要掌握“从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实行对消和还原,是算术和代数的根本区别”;对“小学几何内容增加”的理解应是,“现在小学数学里的几何学,包括直观几何、度量几何、演绎几何、运动几何、坐标几何这五大块,但直观几何最根本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对“什么是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把握应是“数学的”,但对小学生而言,“头脑中的直觉”足矣;对“小学里为什么要渗透平面坐标思想”的理解应是,“最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形”。
我国教学理论变革30年历程的思考
我国教学理论变革30年历程的思考1978年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教学体系实现变革的30年。
作为一种理性自觉的活动,教学变革首先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科学行动,而不是自发的、盲目的行动。
否则,教学变革只会南辕北辙。
那么,什么是教学理论?它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如何?30年来我国教学理论变革的基本历程怎样?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学理论这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丰富的层次。
比如,既有从哲学、思想与制度层面来探讨教学基本问题的宏观理论(比如教学认识论、主体教育理论),又有从原理、方法与技术层面来分析教学过程的种种中观、微观理论(比如“素质教育理论”、__教学法);既有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的教学理论(即“教学论”学科),又有作为一套关于教学活动的程序与策略的教学理论(比如程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既有国家层次教学改革的基础性理论(比如“凯洛夫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又有课堂教学上某种具体教学方法运用的应用性理论(比如阅读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等不一而足。
但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哪一种理论,运用到实践领域,都会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鲜明的影响。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一种辩证的、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难以真正达致其目的与效果。
这是因为,首先,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什么样的理论,规定了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如何启动,如何科学展开;同时,教学理论决定了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与操作,特别方法与技术层次的理论,对教学实践过程提出了特殊的、相应的规范性要求;再者,教学理论决定了教学实践的方向,引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向其期待的方向发展,并检验着教学理论的水平。
因此,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30年教学变革的历史证明,正是在积极探索和具体运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教学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整体质量得到长足的发展。
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试析学科教学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学科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因而学科教学论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高师院校师资的培养水平。
当前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学科研究队伍薄弱,自我封闭的学科发展环境及学科研究的简单移植等。
针对这样的情况需要采取一定对策,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提升学科队伍素养,开放学科发展环境,转变研究范式。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学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到如今已经经历十年时间,此次课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其力度是以往数次课改无法比拟的,对我国基础教育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学科教学论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教育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载体。
然而,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课程——学科教学论,在现实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到师资水平的提升,成为影响新课改顺利开展的障碍。
本文主要就当前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予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一、学科教学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分离当前,学科教学论的学者已经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取得了基本共识,即认为学科教学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这样的学科定位正好符合其存在的价值和现实功能。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论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是分离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
这种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科教学理论的讲述,而鲜有对学科实践的关注。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科教学理论只是存在于头脑之中,而很少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并对其进行检验。
这样只注重学科教学理论的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因为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内化为学科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
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审视与反思
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审视与反思[关键词] 教学论年会;教学论;学科发展;教学改革2008年6月22~23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
本届年会由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
大会的主题是“教学改革与学校创新”。
会议以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以大会主题发言、专家学术报告、分组专题研讨、博士生论坛和大会自由发言等形式,围绕教学论的学科发展、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所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科研单位以及出版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共300多人,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50多篇。
一、教学论的学科发展教学论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会者认为教学论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论的强势话语。
有学者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课程的话语逐步受到重视,“大课程,小教学”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大有以“课程”替代“教育”之势,而教学和教学研究则处于尴尬的境地。
此观点反映了怎样对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与会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而课程的当代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课程与教学既是实践的又是观念的,具有两重性,两者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既要有合理的分界,也要有合法的越界,两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虽然在学术表达中需要进一步区分,但在实践领域内却难以区分;与此不同的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要区分,只有区分才能有稳定的理论研究范畴,才能获得各自的发展;还有学者以两者关系回应了教学在新课程强势话语下的弱化,他们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是主要问题还是次要问题,应该随着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关注的程度来决定。
另一方面挑战则源自教学论研究自身的“泛教育”化。
学科教学回顾
学科教学回顾近年来,学科教学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科教学旨在通过系统、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
本文将对学科教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回顾,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学科教学的发展学科教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不断的改革。
在过去,学科教学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机械记忆。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科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现代学科教学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科教学的特点1. 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还要求他们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科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跨学科整合: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科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科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三、学科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学科教学的发展和特点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科教学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
他们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科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跨学科整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最后,学科教学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科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质量 难 以提高 、教育 效果 不理想 等诸 多教育 问
题 的一个 主要 原 因是教学 方法 不被 重视 ,提 出必 须
将 学科教 学方 法科学 化 。更多 的学者从 语 文和数 学
如吴 培群 认为学 科教 育学不 是应 用科 学 ,而 是不规
[ 稿 日期 ]2 0 —70 收 0 90 —2 [ 者 简 介 ] 张海 ( 9 1 ) 作 1 8 一 ,男 ,甘 肃 兰州 人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教育 学 院 助教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地 理 教育 研究
改革开 放 3 0年 来 ,我 国教 育 事业 回归 正轨 并 取得 了令人 欣喜 的显 著发展 。学科 教学论 正是 在此
等具体学 科教 学 的角度 ,提 出了学科 教学科 学化 的
途 径或方 法 。如 ,李 秉德 以语 文教学 为例 ,提 出了 实验研究 和学 科教 学心 理研 究 的重 要 作用 o¨余 应 E
论” 的术语 ,但却 从不 同角 度积极 总结 学科教 学经 验 ,为学科 教学 论 的提 出做 理论 准备 ,可 以视为学 科教 学论 的孕育 阶段 。 ( )学科 教学论 萌芽 阶段 ( 0世纪 9 - 2 O年代 )
2 o世纪 9 O年 代 ,随着对 大 面 积提 高学 科 教学
代 背景 、主要 文献 的年代 分布 、主要 学术 观点 的主
张 、课程 研究 变迁等 视角 切人 ,认为 学科教 学论 大
致经 历 了学科诞 生 的孕育 阶段 、萌芽 阶段 、以及 快
速成 长 阶段等 三个 时期 。 ( )学科 教 学 论 的孕 育 阶 段 ( 0世 纪 8 一 2 0年 代) 2 O世 纪 7 O年 代末 ,教育 事 业 全 面 步 入 正 轨 ,
、
学科 教 学 论 的发 展 历 程
“ 中小 学 教 材教 法 ” 是 师范 教 育 必 修 的课 程 , 也是学 科教 育研究 的主要领 域 。有 学者 指 出,高师
院校教 材教 法课程 存在 较多 问题 ,必须 重视 这门课
程 的地 位 并 加 以 改 进 。5 L
一
般认 为 ,学 科 教 学 研 究 经历 了 教 材 教 法 研
4 0
范 的纯科 学 ,并 提 出五个 组 成 部分 的设 想 。6王 仲 [
主要 表 现在偏 重学 科 导致教 育学 基础 理论 弱化 、教
于 18 9 3年 刊发 了学 科 教 育研 究 座谈 会 的文 章 ,指 出 了开展 中小学各 学科 教 育研 究 的重 要 性 o ] 9 1 1 8 E
年创刊 的 《 程 ・教 材 ・教 法 》第 一 次 使 用 “ 课 教
法”作 为 刊名 ,凸现 了对教学 方法 的重视 。
究 、学科 教学法 、学 科教育 学 和学科教 学论 等发 展
过程 。但 名称 变化并 不能 揭示 学科教 学论发 展 的各 个 阶段及 其本 质特 征 。为此 ,笔者从 学术研 究 的时
整个 2 O世 纪 8 0年 代 ,学 科 教 学 研 究 集 中在
“ 使学 科教 学科 学 化 ”到 “ 开展 学 科 教育 研 究 ” 的 转变 中 。这一 时期 的研 究没 有 明确 提 出 “ 学科 教学
教 育科 学研究 逐 步规 范 并 受 到社 会 各 界广 泛 重 视 。
2 0世纪 8 0年代初 ,一些学 者 指 出 ,长期 以来 导 致
质 量 的关 注 ,与教学 实践 直接相 关 的学科教 育研究 步 入相对 活跃 的 阶段 。如 何 建 立 和 完 善 学科 教育 学 ,学科 教育 学存 在 与发 展 的条 件 、性 质 、任 务 、 地 位 、体 系等 学科 建 设 问题 成 为 首先 关 注 的 焦点 。
张 海
( 西北 师 范大 学 教 育 学 院 ,甘 肃 兰 州 70 7 ) 3 0 0
[ 摘
要] 学 科 教 学 论 是 教 育 学 科 中的 一 门 新 兴 学科 。学 科 教 学 论 历 经 孕 育 阶 段 、萌 芽 阶 段 、快 速 成 长 阶 段 等 三个 时
பைடு நூலகம்
期 。3 O年 来 学 科 教 学 论 的 研究 主 要 集 中在 研 究 对 象 、学 科 性 质 、研 究 方 法 、学 科 体 系 等 方 面 ,从 中 不 难 看 出 ,其 学
设 中存在 的 问题 ,对 今 后 学 科 发 展 作 了进 一 步展
望 。同时 ,为清 晰梳 理和把 握学科 建设 ,本 文主要 关注 一般 的学科 教学 论研究 ,而不探讨 各 门具体 学
科 教 学论 的发展 。
一
学教育 学 ” I 。3 在这 些研 究 的促进 下 , 《 育 研究 》 教
科 发 展 中存 在 的 研 究 对 象 不 明 晰 、 与课 程 与教 学 论 的关 系不 明确 、研 究 队 伍 薄 弱 等 问题 。
[ 关键 词] 学 科 教 学 论 ;学 科 发 展 ;回 顾 [ 图 分 类 号] G 5 1 2 中 2 ;G 4 0 [ 献标识码]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7-7 9 2O )40 4—6 6 45 7 (O 9 0 —0 00
20 0 9年 7月
当 代 教 育 与 文化
Co e p a y Ed ato n lur ntm or r uc in a d Cu t e
J 12 0 u. 0 9
Vo . . 1 1 NO 4
第 1 第 4期 卷
学 科 教 学论 3 O年发 展 的 回顾 与思 考
源 指 出 , “ 须 致 力 于 独 立 的 语 文 教 学 理 论 研 必
期间 发展起 来 的一 门新 兴学科 。本 文通 过对 《 教育
研究 》等 主要学 术 期 刊 的分 析 ,回顾 了 3 O年 来学 科教 学论快 速发 展 的历 程 和成就 ,思考 了其学 科建
究 ” 马 明提 出 “ 切 期 待 建 立 一 门科 学—— 数 。 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