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历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3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课后知能检测北师大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a.创立---禹死后,启用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意义----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从 此“公天下”变为“ ”。
(中国早起国家政治制度开 始于夏朝。
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商朝 设立参与商王决策的 、 。
地方-----在地方,封方 国首领为“ 、 ”等。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 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 (2)分封制: a.目的--- 。
b.内容:①周王把 和 分封给 、 、 ,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王室。
②诸侯的义务有: 、 、 、 。
③诸侯的权利有: 、 、。
c.中国古代“封建”这个词的含义: d.作用:书上第六页第二段 e.衰落: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同时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逐渐衰落。
(3)宗法制: a. 目的:b. 由原始社会的 直接演变而来。
c. 特点:最大特点(或核心内容)是d.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 。
e.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形成严格的宗法等级秩序: → → →f. 作用及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传统。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建立: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朝建立的条件:(主观、客观)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A 、中央政治制度: a.皇帝制度:秦始皇首创,特征 、 、 b.中央官制:秦朝设 、 、 三个最高官职。
( 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御史大夫负责 、和 。
太尉是负责全国 。
之下还有九卿。
) B 、地方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出现在时期) 郡县制的特点是:郡县的长官由 直接任命,官位不世袭,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学习目标:1.掌握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某某的基本史实及重大意义。
2.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煕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
3.归纳康煕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重要措施,正确评价其文治武功。
1.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2.难点: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材整理1 少年皇帝1.少年继位:1661年,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2.严峻形势(1)X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某某后,坚持抗清。
(2)侵入某某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强管理。
(4)由于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5)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欺君擅权。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稳定了秩序,总揽朝政。
教材整理2 巩固统一国家1.措施(1)军事上①平定三藩之乱:消除了南方割据势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②收复某某:设某某府,某某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加快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政治上: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2.意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误区警示]正确认识民族战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
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教材整理3 维护国家主权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侵略军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的少数民族。
2.措施(1)军事上:两次雅克萨之战,收复东北失地。
(2)外交上: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①内容: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某某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谢谢大家的观看, 再见!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问题二:谈谈阅读下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抗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 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C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本课知识巩固
3.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
第4课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上
2.设立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一)政治上
3.确立察举制等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完备监察制度。 5.任用酷吏,严刑峻法。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 举孝廉各一人……孝谓曰善事父母者, 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平准法是由中央政府在首都长安设置平准官,按 照价格波动,收购或抛售货物,调解供需,控制市场。
均输平准政策打击了奸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既维护了民众利益,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财政基 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二、西汉的强盛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高中历史 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
湾的开发,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统一,
巩固了东南海防。
3.抗击沙俄侵略 (1)背景:①清初,俄军侵入黑龙江流域。清军多
次进剿,俄军卷土重来。清政府多次交涉未果。
②平定三藩战争结束,康熙帝积极备战。
(2)两次雅克萨之战
①1685年夏,康熙帝令彭春等率军围攻雅克萨。俄背信弃
义,重新占领雅克萨。
②1686年,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 萨布素 率清军再次攻打 雅克萨。 (3)结果:1689年,双方签订中俄《 尼布楚条约 》。雅克 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 尊严,遏制了沙俄的对华侵略野心。
统一台湾。 性质:前者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后者是反对割
据分裂的斗争。
(2)结合康熙一生事迹,分别举一例与上述性质一
致的活动。 答案 举例:反侵略:抗击沙俄。
反分裂:平定三藩或平定准噶尔叛乱。
探究点3 材料
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中俄
《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
易混易错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 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 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 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 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 与反动之分。
重点精讲
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的各项举措的重大意义: (1) 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了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 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2) 派清军进入台湾,并设置台湾府,实行与内地大体相同的 政策,巩固了东南海疆,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 亲征噶尔丹,取得全歼顽敌的伟大胜利,扫除了漠北、西 北地区一大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清朝对外 反侵略的能力,筑成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课件新人教选修4
问题1
问题2
(4)通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 固和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 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帝的实践顺 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问题1
问题2
【例题1】 康熙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如①两次 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收复台湾 ④册封班禅,使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 正确的是( )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3)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引兵内犯。 ②康熙帝三次亲征,先后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平 定了叛乱。 (4)加强民族团结: ①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 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②乌兰布通战役胜利后,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正 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清朝在蒙藏地区特封 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 佛,又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三
一、少年皇帝 1.有利形势 康熙初年,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 争大体结束。 2.严峻形势 (1)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游牧于漠西 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 有待驱逐。 (2)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 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3)辅政大臣鳌拜骄横跋扈。 (4)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 州等广大地区,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x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探究一 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一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 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 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
(1)材料一中汉武帝采取了何种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教你读史】 “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就是 凭借私下的恩宠把自己割据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后代。
(2)经济方面: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 盐铁 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 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 抑物价。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 (1)汉武帝派 卫青 、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 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 泉、敦煌四郡。 (2)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方交通道路,大 大促进了 西域 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开拓了“丝 绸之路”。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 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 的军政机构。 (4)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 前更加有效。
【我的结论】政策:“推恩令”。目的:通过分割王国封 地的办法来削弱王国势力。
材料二 据《汉书》记载,自建元元年至元封五年(公元前 140—前106年),朝廷大规模征召人才即有六次。除了全国性的 征召荐举外,武帝对于所遇到的“有茂材异等者”,也常予奖拔 任用。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和任用,是造就武帝时期鼎盛局面 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对应学生用书正文第1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第3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北师大选修4
●教法案例 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 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康熙帝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 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 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 基,铲除鳌拜”的内容。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 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 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 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
平定三藩,统一台湾
1.平定三藩 清康熙帝采取 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历时 8 年平定三藩 之乱。 2.统一台湾 清康熙帝任命 施琅为水师提督,于 1683 年攻下澎湖,清军进驻台湾,实现 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抗击沙俄侵略,粉碎分裂活动
1.抗击沙俄 (1)背景:清朝初年,俄国军队侵入 黑龙江流域,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 (2)过程 ①亲临东北,派人侦察敌情。 ②设置 黑龙江将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③围攻 雅克萨,打败俄军。 ④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 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 2—6 框目的内容,是本节 课的重点。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要把握三个 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 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 值得肯定。(2)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 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卫了国家 的尊严和领土主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境
认识?
问题7.通过对秦汉历史的学习,你认为导致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推 动封建王朝更替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对此有何认识?
合 参考答案: 作
学
原因:统治者的暴政;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等。
习
力量: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
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西
汉 与
练
习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
2.汉代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采纳某项措施时谈到,“彼从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 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这项措施是
A.三公九卿 B.推恩令 C.郡国并行
D.三省六部
3. 张仲景认为痹证的病因是外感、内伤,即感受风寒湿邪为发病的外在因素, 正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其治疗痹证的方法有: 祛风解表、透邪于外法。这反映出《伤寒杂病论》(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巩固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
程 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
标 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 准 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黄巾起义)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等方面成就,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
1.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 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 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为应对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的学科要求,即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的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上,其它相关素养皆各有指向性,并最终汇聚为价值观的积淀与反映。
即便如此,高中历史的教学仍然需要在脚踏实际的基础上,融合已有的经验,渐进式的走向新的阶段。
课堂上的系列教材、用语、多媒体以及板书等,依旧是目前必须依赖的手段。
鉴于初中历史的学习重事件、故事,学生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可能稍感无趣与枯燥,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为此,引导式教学并穿插有新时代特色的手段应该是一个可能的尝试。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围绕两汉的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其核心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秦朝虽然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但真正让其形成并传承后代的是两汉,尤其是西汉,所以本课的核心内容就在于围绕西汉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的。
汉初王朝的初步设想与借鉴秦王的教训,使得统治者秉持着“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统治理念,宽减刑罚、郡国并行、与匈奴和亲等,皆为恢复社会之安定,也是初步完成了大一统;但汉初的做法是不稳定也不彻底,遂有汉武帝铸就西汉之强盛,而西汉的统治很容易被东汉所继承并发扬。
在两汉长期的大一统的形式下,政治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并最终成就了辉煌的汉代文化。
(二)学生情况分析关于汉代的历史,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通过了基础的考核,具备基本的观念,但问题有二,其一为知识的错乱与遗忘,对两汉的基本知识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甚至不能鉴别基本的内容正确与否;其二,对两汉统治的理解过于浅显,不熟悉内在的理路,也不清楚很多举措的深层次含义。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认识并理解汉代接续、完善秦制所形成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过程及意义。
2.能通过史料分析汉代初建并逐步巩固大一统的历史(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
一、选择题
1.康熙帝在铲除权臣鳌拜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局的措施,不包括( )
A.将鳌拜处死B.平反冤假错案
C.大力整顿吏治D.永远废除圈地
【解析】对鳌拜的处理是革职拘禁而并非处死。
【答案】 A
2.下图表明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 )
图中札付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尼
提升归降的叛军千总为守备时所颁发
A.坚决用武力消灭三藩势力
B.剿抚并用的战略战术
C.以安抚为主的方针
D.分化叛军的力量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要方针
【解析】材料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是提拔投降的叛军将领。
【答案】 B
3.假如你是一名电视导演,看到了下列电视剧剧本描写的场景。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
A.《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以“除恶勿尽”的策略,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中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身先士卒,带领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打败噶尔丹,迫使其中央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
【解析】B项符合史实。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时,采取了“剿抚并用、分化瓦解”
的策略;康熙帝在雅克萨之战中,是御驾亲征,但直接带兵打仗的是彭春和萨布素;康熙帝打败噶尔丹后,并没有签订条约。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条约。
【答案】 B
4.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条约签订于( )
A.康熙年间B.顺治年间
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
【解析】题干所述条约为《尼布楚条约》,它签订于1689年,是康熙年间发生的事件。
【答案】 A
5.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举行。
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除保留其原来汗号外,对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封爵。
其目的包括( )
①解决平定三藩之乱的后顾之忧②政治上进一步孤立噶尔丹势力③加强内外蒙古和清中央政府联系④防止俄军入侵尼布楚和雅克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三藩之乱的问题已经在1681年彻底解决,排除含①的选项;沙俄入侵问题也已经在1689年得到了妥善解决,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噶尔丹问题在1720年才得以彻底解决;从材料中保留汗号和改名号可以得出③的结论。
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四川等省试行将丁税并入田赋的“摊丁入亩”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不包括( )
A.减轻贫民负担
B.简化了税种
C.简化了征税手续
D.本质上体现了农民利益
【解析】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按田亩多少单一标准收税,减轻了贫民负担,简化了税种和收税手续,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体现了地主阶级利益。
【答案】 D
7.清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康熙帝比较推尊朱熹
B.康熙帝看到了朱熹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作用
C.康熙帝肯定了朱熹,否定了孔孟
D.康熙帝推重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
【解析】材料体现了清康熙帝对朱熹的大力推尊,但他并未否定孔孟之学。
【答案】 C
8.右图是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
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A.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皇上亲自处理《南山集》案
D.皇帝下旨设立内阁
【解析】军机大臣设立于雍正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于道光年间;内阁是明代设立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
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
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
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世界遗产在中国》材料二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
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
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修得民心”的角度作答,“木兰”意为哨鹿,康熙帝把“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真正职能还是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是北京到木兰围场的途中康熙帝设立的行宫之一,后来康熙将其变成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实际上是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每年除夕,皇帝在“故宫保和殿”举行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朝廷文武大臣。
第二小问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概括,康熙帝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以包容的心态因地制宜的处理边疆和民族关系。
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从四个角度的认识中任选一个展开阐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观点与史实结合,规范准确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职能:①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②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③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
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②: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
选择③: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选择④: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二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
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材料三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东华录》(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帝的作为作简要评价。
(不能照抄原文)
(2)试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政治体制?这与材料二中1840年的遭遇有何关系?
【解析】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提炼要点,注意设问中“不能照抄原文”的要求,不是说不能使用原文,事实上此问的答案离不开材料原文的提炼。
第(2)问从多方面回答。
第(3)问要结合必修1中的知识回答,并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理论综合回答。
【答案】(1)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
(2)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对世界缺乏认识。
(3)政治体制:君主专制。
关系:封建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导致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