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内科学总论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
小的方面——治法。如汗法、补法……
范围
《伤寒论》 《温病学》
《金以匮要及略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分类
现行教材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
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
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
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 论
中医妇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一、中医内科学总论
1、什么是中医? 2、为什么要学中医? 3、怎么学好中医 ?
1、什么是中医? 引申问题:
一、中医为什么能与西医共存?
二、中医是否是科学的?
现代医学:(实验室医学),其特点
:来源于生理解剖学,有一条十分清晰的 脉络可寻找,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 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 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 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壁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命名
科学的疾病分类,有助于归纳总结疾病 的本质。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加 之祖国医学发展的背景,故在疾病的命名 上有不严谨的一方面。历代医家从不同的 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内科疾病的命名作 了尝试,主要是以病因、病机、病理产物、 病位、主症、体征为依据。

内科学第二篇1总论

内科学第二篇1总论
害一意外事件一死亡)。
16
2019/8/19
消化科医生面临的新挑战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的抗菌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节治疗的进展
17
2019/8/19
肾内科医生面临的新挑战
新型免疫抑制剂 提高了对狼疮肾炎的治疗效果 降低了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
18 艾惜(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 2019/8/19
血液科医生面临的新挑战
造血干细胞
靶向治疗药物:如针对PMI/RAR a基因的全 反式维A酸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抗CD20的利妥昔单抗治疗B淋巴细胞疾病, 特异性抑制BCR—ABL阳性细胞增殖的伊马
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重组DNA技术的成熟:EPO、G-CSF、TPO 及干扰素
影 像 学
2019/8/19
(二)内科学的进展
1.医学模式的转换20世纪后期 高度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 环境、 习惯 行为 变化。
8
2019/8/19
举例---冠心病
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导致冠心 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内科疾病对病因
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引起的 疾病;
19
2019/8/19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科医生面临的新挑战
如糖代谢异常、超重及肥胖、血脂异常症、高
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多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显著上升,可 能与碘摄人量不恰当有关。
内分泌性高血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一般是先明确诊断、在作治疗计划,
①、先用一元论解释 ②、先考虑常见病
③、先考虑器质性疾病 ④、排除法作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中医内科学总论

为啥要学好中医内科学?
能够独立防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提高临床和科研能力 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熟练掌握辨证论治的方法 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多读名医医案) 注重临床实践 合理运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传统中医内科医师 —— 老一辈纯中医 或懂一些西医基本知识的纯中医,是中 医的中坚力量,具深厚、扎实的中医理 论与临床实践,有丰富临床经验。
中西结合内科医师 —— 西学中或中学西 而以西为主。
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 中西结合以中 医为主。
四、现代中医内科医师
现代医学--西医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概念:掌握概念,了解别名 历史沿革:了解历代对该病证历代的重要学
术思想 病因:记标题 病机:掌握主要的病机及基本病机、病位、
涉及脏腑、病理因素、病理性质、演变与转 归,可用示意图帮助记忆
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
分型论治:重点掌握 主症特点、兼症、舌脉 治则、方药、加减 转归:主要并发症,结合病机学习 预防调护:熟悉
心痛、虚劳、脚气、水肿在辨证上有了较大 提高。
(3)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用青蒿治疗疟疾;用海藻治 疗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用常山、蜀漆 治疟疾;白头翁、苦参治疟疾;槟榔治寸 白虫;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大量方 药反映了当时的成就。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内科学总论1

内科学总论1


C. 肾性水肿

肾炎性水肿 肾病性水肿
D. 肾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原因之一
高血压5%~10%

肾实质性高血压 容量依赖性 肾素依赖性

肾血管性高血压
E. 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
肾功能不全所致外周血中Hb、 RBC计数及HCT低于同龄、同性别正 常人的低限。
主要见于CRF

F. 腰痛
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肾皮质 肾表浅部,颜色稍淡,肉眼可见 细小的粉红色颗粒,即肾小体。
肾髓质 皮质的深部,由15~20个肾锥体组成,其基 底与皮质相接,称为皮髓交界;锥体的尖端与深部肾盂 相连,称为肾乳头,其顶端的许多小孔是尿液排出的通 道。每个肾锥体与包绕它的肾皮质构成一个肾叶。
在肾窦内有7~8个附着于肾乳头的漏斗状结构,称为肾 小盏,可以接收由乳头管排出的尿液,2~3个肾小盏汇 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进一步汇合形成前后扁 平的漏斗状肾盂,肾盂在肾门处逐渐变粗形成输尿管起 始部。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Urinary System Diseases)
滨医附院肾内科 张晓敏
讲授目的和要求 1、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用 肾功能检查的意义,肾脏疾病的诊断。 3、了解肾脏病学的发展动态。



概述
新鲜肾脏 呈红褐色,质实而软,形 如蚕豆,表面依次有肾筋膜、肾脂肪囊 和肾纤维膜三层(保护和固定作用)。
G. 肾脏体积改变
A.尿量异常

成人
1000~2000ml/24h

尿量与液体摄入与丢失量有关。
尿量主取决于 GFR、 肾小管的重吸收率 球-管平衡的稳定性 多尿、少尿、无尿、夜尿增多

人教版最新内科学理论大纲(权威)

人教版最新内科学理论大纲(权威)

人教版最新内科学理论大纲(权威)第一篇内科学绪论(自学)目标要求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内科学的范围、内容、学习方法和发展,内科疾病的诊断与进展。

自学内容内科学的范围、内容、进展,内科疾病的诊断,学习内科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自学)目标要求了解: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防治及研究进展。

自学内容1、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及死亡情况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3、呼吸系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诊断(常见症状体征及常用实验室检查)、防治展望。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标要求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分级、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了解:本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预防。

教学内容1、概念2、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3、病理及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1)症状:慢性咳嗽、咳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体征:肺气肿征。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CT,血气分析及其他。

5、诊断根据高危因素、病史、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综合分析确定,分5级。

6、鉴别诊断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的鉴别。

7、并发症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防治稳定期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治疗指南。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目标要求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了解:本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预后及预防。

教学内容1、概念2、病因及发病机制免疫学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机制。

3、临床表现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咳嗽,胸部过度充气,广泛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痰液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胸部X线,特异性变应原的测定。

内科学总论

内科学总论

整理ppt
12
内科学的范围
2、专业学科的缺点和克服方法:
§专业分的越细,局限性越大,知识面越来 越窄,对疾病的认识缺乏整体观念。
§需要从事一般内科4-5年的工作经历再成 为专业医生。
§大内科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病例讨论 等。
整理ppt
13
内科学的范围
三、全科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指出:
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家庭医疗 为主。并建议到21世纪,各国全科医生应占 医生总数的一半或更多。
二、近代医学形成的基础 现代医学的发展,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自然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起自 于15世纪下半叶。
§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起于18世纪末 §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起自19世纪末
整理ppt
6
内科学的来源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模式--反映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概念
医学模式--医学概念的模式。
§古代医系。
整理ppt
28
整理ppt
29
一、大内科的总体范围
§呼吸、循环、消化、血液、肾脏、内分泌 与代谢、中毒、老年
§传染、神经、精神 §小儿、皮肤
整理ppt
11
内科学的范围
二、专业学科与大内科的关系
1、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大内科分为专业 学科,有利于专业学科的提高和发展:
①各专业学科有些专门的诊疗技术,专门化 利于掌握和提高。
②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文献膨胀。新理论、 新观点、新技术、新疗法发展很快。医生也 只能在一个专业范围内发展。
20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临床实践
§知识来源于实践,临床医学实践性很强,医学知 识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

内科学:第1章 总论

内科学:第1章 总论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肠结核 吸收不良综合征 Crohn病 肠梗阻
大肠疾病
痢疾 结肠炎 阑尾炎 结肠癌 直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
肝脏疾病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肝脓肿 肝寄生虫病 脂肪肝
胆道疾病
胆石症 胆囊炎 胆管炎 胆道蛔虫症 胆道息肉 胆道肿瘤
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 粪常规检查 胃液分析 腹水常规检查
脱落细胞检查 淀粉酶测定 病毒标志物检查 免疫学检查 肿瘤标志测定
2、内镜检查
食管镜 胃镜 十二指肠镜 胆道镜 小肠镜 结肠镜 腹腔镜
3、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 X线钡餐检查 X线胆囊及胆道造影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CT
食 管 造 影
胆 囊 造 影
胃造影
4、组织病理检查
5、脏器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 胃功能检查 小肠吸收功能检查 胰腺分泌功能检查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详细的病史 一般情况 发病情况 诊治情况 与全身的关系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症状
食欲不振和厌食 恶心与呕吐 嗳气与反酸(反胃) 呃逆 吞咽困难 烧灼感(烧心) 腹胀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章 总 论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 胆、胰等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本系统疾病 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既可局限于本系统,也 可累及其它系统及全身;而全身性或其它系 统的疾病和精神神经因素,亦可引起消化系 统的疾病和症状。因此,在学习消化系统疾 病时,必须有临床医学的整体概念,要注意 局部与整体、消化系统与其它系统疾病的关 系。
疾病的诊断
全面收集 临床资料
病史、体征、 实验室检查和 其他辅助检查
全面分析 综合判断

内科学总论

内科学总论

重视疾病诊断的基本功
病史采集是最重要:CAD/胸痛/溃疡出血史等 除诊断(AMI)外,还有助于治疗策略(PCI)
仔细体格检查不可缺少 (邝教授/听诊器?) 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
特殊的实验室测定 (各专科相关; ECG) 先进的影像学检查 (超声/CT/MRI
/核素/PET/造影…) You are lucky, but should consider
cost-effect! Be individualized!
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学习方法
书本学习不放松(教科书/参考书Textbook) 知识面要广(理论):各专科疾病病生/生化等 临床第一线,接触病人,动态观察,及时看书 同学间交流, 扩大稀少病种的学习 小操作 (打针/穿刺/ECG)
值得注意的方面
知识面要广, 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形成专科,发现 科研创新点
从诊治疾病到诊治病人(尤其是老年人,通常存在 多系统异常),要”整体”考虑
应用先进武器同时,不忘基本功 (目前问题较大) 刻苦学习, 学无止境 (外文参考书/文献) 掌握医学发展新动态 (摘要/综述) 在内科学学习期间对医较研提出创新意见
近年来医学的进展
临床医学(clinic biology)
(蛋白组学/遗传基因/免疫) 细胞生物学 (cellular medicine)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
祝大家学好 内科 (医学)! 做个好医生!
疾病治疗的进展
新药层出不穷 (降血脂药为例) 新颖学科建立(介入心脏病学) 医疗机械:呼吸机/IABP/血透(血滤) 细胞/生物学治疗: 干细胞治疗;疫苗 3D生物打印 内外科结合: 杂交(心脏团队)

内科总论

内科总论




(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内科学 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重点论述人体各个系 统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 预防。 内科学教学的核心 教会学生以患者的主诉为中心,通过 问诊和体格检查获取与其主诉相关的基本资料,并有的放 矢地进行化验、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然后综合各项结果, 经过认真的鉴别诊断,提出诊断和治疗决策。
(二)内科学的进展 医学模式的转换 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
3.内科学医疗技术的发展 (1)对疾病认识的发展。 (2)检测手段的进步。 (3)治疗和预防的进步。 (4)内科各学科发展。 a 机械通气技术的发展,膜肺技术的应用。 b 血液滤过技术的发展。 c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d 胰岛素泵及各种胰岛素制剂的应用。 e 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f 介入技术的应用。 g 高精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影像学的发展。

内科学总论内科学心内科

内科学总论内科学心内科

总论一、心脏的解剖和生理【心脏的解剖】(一)心脏结构心脏是一个中空的器官,其内部分为左、右心房和心室四个腔。

全身的静脉血由上、下腔静脉口入右心房,而心壁本身的静脉血由冠状窦口入右心房。

右心房的血液经三尖瓣口流入右心室。

静脉血由右心室前上方肺动脉瓣流入肺动脉,由肺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氧合血液,再经左右各两个肺静脉口流入左心房。

左心房的血液经二尖瓣流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上方主动脉瓣口射入主动脉(彩图3 -1-1)。

(二)心脏传导系统心脏有节律地跳动,是由于心脏本身含有一种特殊的心肌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普肯耶纤维。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位于右心房壁内,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发生的兴奋通过过渡细胞传至心房肌,使心房肌收缩。

同时兴奋可经结间束下传至房室结。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由房室结发出房室束进人心室。

房室结将窦房结发出的冲动传至心室引起心室收缩。

房室束进入室间隔分成左、右束支,分别沿心室内膜下行,最后以细小分支即为普肯耶纤维分布于心室肌。

了解心脏传导系统对心电图和心律失常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三)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血管,分为左、右冠状动脉(彩图3 -1-2),了解冠脉结构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1.左冠状动脉(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亦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2)左前降支:沿肺动脉前行至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

其主要分支包括间隔支动脉和对角支。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

其主要分支为钝缘支。

2.右冠状动脉大部分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

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延续至后室间沟。

其分支包括:圆锥支、窦房结动脉、锐缘支,远端分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

【心脏的生理】(一)心肌动作电缆心肌动作电位分为:1.除极过程(0相)2.复极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②2期(平台期);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④4期(静息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循环、消化、血液、肾脏、内分泌 与代谢、中毒、老年 §传染、神经、精神 §小儿、皮肤
内科学的范围
二、专业学科与大内科的关系
1、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性:大内科分为专业 学科,有利于专业学科的提高和发展: ①各专业学科有些专门的诊疗技术,专门化 利于掌握和提高。 ②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文献膨胀。新理论、 新观点、新技术、新疗法发展很快。医生也 只能在一个专业范围内发展。
内科学总论
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曲士杰 内科


内科学的来源 内科学的范围 内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 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治疗原则
内科学的来源
一、古代医学的来源
§中医学“内科”-来源于《内科摘要》,1529年。 §internal medicine-源于德语,19世纪80年代。 §殷代(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中已有记载。 §公元前400年有了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 §汉代张仲景(150-219年)撰写了《伤寒杂病 论》。
内科学的来源
一、古代医学的来源
§晋代王叔和著有《脉经》 §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 §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65年),古希腊 名医,“医学之父”,使医学与宗教魔术脱 离,成为一种科学,并渐形成希氏学派。在 中世纪的欧洲,既有了内外科之分。
内科学的来源
二、近代医学形成的基础 现代医学的发展,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自然科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起自 于15世纪下半叶。 §病理学和微生物学的发展:起于18世纪末 §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起自19世纪末
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指人在遇到问题时,进行分析判断 并提出解决方法的思维活动。 §要求自己的思维方法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在认识事物时才能比较正确,处理问题时 方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临床医生所遇到的病人,病情是千姿百态、 变幻不一的,需要医生有正确地思维方法 来分析和判断。
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内科学的范围
全科医生的作用:
§满足社区医疗保健需求 §社区疾病预防工作 §协调社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 §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学 §全科医生的重点应放在儿童、妇女、老 年、残疾、精神疾患五大目标人群。
内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
§奉献精神 §同情心 §实事求是 §努力学习 §工作计划性 §责任心 §虚心 §良好的基本训练 §勤于思考 §机敏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学会收集、积累和整理资料 五、参与临床研究工作 六、运用法律保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针灸、血管 内介入治疗、内镜下治疗、血液透析、骨 髓移植、血浆置换等。 二、治疗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 治疗的目的、适应症、治疗方法的优缺 点、副作用、禁忌症。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不断学习新知识 §知识更新:医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
实践经验+理论
§学习方式:阅读书本、期刊杂志、参加查房、 专家会诊、学术会议等。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实践--理论--实践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勤于思考、发掘问题 两类临床医生: §忙于事务、思考不多,简单依赖上级医生 §勤于思考,不断发掘问题,结合问题去请 教别人。
内科学的治疗原则
三、治标治本问题:
力求治本,以达根治;病因不明,先 治标;标本兼治;考虑全局。
四、注意治疗的个体化:
疗效的个体化、药物副作用的个体 化。
内科学的治疗原则
五、重视病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 六、取得病人的配合 七、讲求实效,少花钱多治病 § 检查从简单到复杂; § 用最少的药,取得最大的效果; § 贵药不一定是好药。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医生的素质:
精湛的业务+高尚的医德医风 既要治病,还要治人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重视临床实践
§知识来源于实践,临床医学实践性很强,医学知 识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临床实践。 §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规律性,病症的表现 其特征,但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的临床表现方 式上往往有较大的区别--病变的产生有急有 缓、病情有轻有重,各个病人的体质、年龄、遗 传因素、肌体免疫反应等均有所区别。
内科学的来源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模式--反映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概念 医学模式--医学概念的模式。 §古代医学: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形 成了以经验为主的医学体系。 §近代医学:在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注重对自然界进行系统的实验观 察,摆脱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医学,建立了实 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
内科学的范围
2、专业学科的缺点和克服方法:
§专业分的越细,局限性越大,知识面越来 越窄,对疾病的认识缺乏整体观念。 §需要从事一般内科4-5年的工作经历再成 为专业医生。 §大内科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病例讨论 等。
内科学的范围
三、全科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指出: 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家庭医疗 为主。并建议到21世纪,各国全科医生应占 医生总数的一半或更多。 §整个社会,既需要以大内科为主的全科医生, 也需要有特色的专科医生,但两者必须有一 个因时因地而变化的恰当比例。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共性:医学书中描述的是从前人经验中总结 出来的知识,侧重于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典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具有共性 §个性:疾病的临床过程千变万化,不能套用 书本知识轻易作出诊断,必须结合病人的具 体病情和有关检查结果,再根据已积累的临 床经验加以分析和归纳。 ※ 实践的内容包括勤动手:查体、操作。
内科学的来源
四、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整个临床医学的基础 §临床各学科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许多疾病在 确诊之前都需要内科医生检查,如急性腹痛 患者、哮喘患者、手术病人的心脏问题、肝 脏问题、糖尿病问题。 §内科医生要了解其他各科,其他各科医生也 要了解内科。
内科学的范围
一、大内科的总体范围
内科学的来源
生物医学模式
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可以在某一器官和组 织结构上或生物化学代谢方面发生特定 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化验或其他检查找 出病因和治疗措施。
内科学的来源
生物医学模式
局限性--没有说明社会、心理和行为在疾病发生和 发展重的作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70年代提出,范畴更广阔。生物科学的研究仍然很 重要,精神心理因素在致病、疾病发展及治疗中所 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因素如大气污染、噪 音、吸烟、酗酒等行为因素带来的危害,都是与社 会问题有关联的。
一、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避免先入为主、以点带面、缺少依据的判断
二、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全面问病史查体,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结合临床分析辅助检查:胆红素、胃电图 §不典型病例特殊对待。 §动态看待疾病,及时修正诊断和治疗。
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疾病均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要善 于在共性中找出个性,进行鉴别诊断。如 急性胃炎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 §对症处理与病因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