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课堂上演讲;课堂中播放有关长征的影视资料,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长征过程的艰难,加深学生对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三、教学难点1.遵义会议的意义。
2.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精神。
四、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播放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把握。
2.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3.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讲授法:利用生动活泼的描述性语言讲解长征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的介绍所学知识。
5. 分析法。
通过视频资料,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的原因。
6. 比较法。
把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作一个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红军长征原因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预习导学视频展示《雯萱的疑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总结红军后期的长征路线: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 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桥 →过雪山、草地→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会师→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出示材料, 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 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2、长征胜利结束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 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 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 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 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 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 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情。
了解第五次 反“围剿”的概 况,知道长征原 因,有助于理解 长征在中国历史 上的地位。
结合地图学 习,了解长征初 期受挫情况,认 识改道贵州的必 要性
教师提问: 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 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 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 红 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 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 下怀。 ) 4、遵义会议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时间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 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 内容 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 李德的军事最高指 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 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 意义 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探讨: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 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从而在事实上确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是中国共产 了解长征后 期路线,掌握长 征胜利结束的标 志,培养学生读 学生分组 讨论 培养学生合 作学生的能力, 在讨论中进一步 认识到遵义会议 的重要性。 学生阅读课本 标画重要知识 点 知道遵义会 议的相关知识, 突出重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七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从长征的背景、长征的历程、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的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对于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理解长征的过程,感受长征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了解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长征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长征的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的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七、学法指导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
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章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材料:1、有一支军队,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是近乎奇迹。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2、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3、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问:谈谈你所认识的长征?(学生自由回答)(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师: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从南昌起义开始,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内容包括: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革命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南昌起义、国共十年对峙等。
学生对本课内容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可能有所了解,但对长征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从中体会到红军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记住长征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弘扬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实事求是等革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过程中重要事件的意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的艰苦历程。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识图、填图的能力;并且能概述长征的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路线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17课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是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展示: 材料一1929年—1933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沦丧。
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备课标】课程标准: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备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她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在极其危难的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不畏困难、为理想奋斗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75%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65%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1、学生通过学习,观看电视、电影等虽了解红军长征的一些故事,但对于长征的原因,学生理解应有一定的困难。
2、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转折意义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指导预习、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课堂氛围,材料引导,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参与两个活动,逐步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
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五、【教学过程】导入:【构建动场】(问题生成)多媒体展示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1、请将下列长征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
①强渡大渡河②冲破四道封锁线③解放遵义④翻越大雪山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
12、非材料题: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
师: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那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生。小学时就学过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的了解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魅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4.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D.强渡大渡河
生:学生倾听、思考。
以毛泽东的诗做为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的艰辛和红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军的英勇无畏的
展示地图演示长征路线,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精神
出示材料,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
(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
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两次会师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
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
命感
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义 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
讨论
认识到遵义会议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
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探讨: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
关的转折点? 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
了解长征后
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期路线,掌握长
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 学生阅读课本
了解第五次
现这样的结果?
讨论
反“围剿”的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
况,知道长征原
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
因,有助于理解
力量过于强大。
长征在中国历史
出示“相关史事”
上的地位。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
征胜利结束的标
cc
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
志,培养学生读
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学生阅读 图表述能力。
二、过雪山草地
课本归纳
总结红军后期的长征路线:
通过总结红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
军遇到的困难,
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使学生初步感受
桥 →过雪山、草地→1935 年 10 月吴起镇会师→
大,全盛时发展到 30 多万人。
力,体现历史的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时序性,了解长
cc
材料二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
征前的中国国
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情。
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
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
中力量“围剿”红军。
学生集体 先辈们大无畏的
1935 年 10 月
朗读
革命英雄主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又比较轻松地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会师;1936 年 10 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2、长征胜利结束
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
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出示材料:
材料一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
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
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
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
标画重要知识
时间
1935 年 1 月,贵州遵义
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
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
内容 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
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
培养学生合
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作学生的能力,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
学生分组 在讨论中进一步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由歌曲导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
入,激起学生学
军长征)
习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通过阅读材
1、出示材料:
料,培养学生分
材料一 从 1928—1930 年,中国共产党开辟
析材料、从材料
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 学生阅读材料 中提取信息的能
息、总结归纳的
上将 48 位,中将 157 位。——《数字看长征》
能力。
两则材料说明长征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
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
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生们既能
展示:
深切感受到革命
七律 长征
教师提问: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
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
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红
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
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
知道遵义会
下怀。)
议的相关知识,
4、遵义会议
学生阅读课本 突出重点。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岳麓书社 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
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
剿”。
——北师版 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
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
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17 课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
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目标 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
cc
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通过对分析
材料二 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
材料培养学生从
在中将以上的 254 名将帅中,有 222 人,参加过长
材料中提取信
征,占总数的 87%,其中:元帅 9 位,大将 8 位,
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结合地图学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
习,了解长征初
路线
学生阅读课本 期受挫情况,认
1934 年 10 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 总结
识改道贵州的必
→ 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
要性
cc
向贵州→ 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