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步训练班级姓名(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翻译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综合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综合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上文,完成下列练习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10. 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2分)答:11. 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生于忧患测试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畎亩quǎn 胶鬲héB.傅说shuō 拂乱fúC.曾益zēng 拂士bìD.忧患yoū 后喻yǜ解析:A项“鬲”应读“gé”;B项“说”应读“yuè”;D项“忧”应写作“yōu”。

答案:C2.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A.发展,开展B.发生,生成C.发现,显现D.起,被任用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A.事故B.原因C.故意D.所以,因此1解析:发:起,被任用。

答案:D2解析:故:所以,因此。

答案:D3.下列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释正确的一项A.因为上天将要降下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

B.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

C.由于上天将要把大任务给这个人。

D.这是上天将要降重大的任务给这样的人的缘故。

解析:抓住关键词“故”应解释为“所以”。

答案:B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解析:抓住关键词“生”“死”,这两个词是使动用法。

答案:D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这两段的大意是A.论证人才难得的道理。

B.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C.举例说明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出身贫苦的人。

D.举例说明只有历尽苦难的人才有资格担负重任的道理。

解析:把两段联系起来,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举例中得出的结论。

答案:B6.这六个人物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抓住“畎亩”“版筑”“鱼盐”等关键词。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段,完成以下各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这段文字选自《孟子.公孙丑》。

孟子,名____________,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孟子》是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书,而另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

我们曾学过其中几则语录,如“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解释下列句中斜体词。

(1)行拂乱其所为拂乱_________(2)人恒过过___________(3)衡于虑衡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入___________3.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B.彼竭我盈,故克之C.温故而知新D.一年归,妻跪问其故4.对“所以动心忍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这样),所以他的.心惊动起来,性情也坚韧起来B.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的原因。

C.(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D.(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内心警觉,他的性格坚定。

参考答案:1.轲、论语、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2.(1)违背(2)犯错误(3)通:“横”,梗塞,不顺。

(4)在里面,指国内。

3.B4.C文言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及参考答案「篇二」(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八、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其次,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使用的论证方法有: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习题答案

《生于忧患》习题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一、解释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田地)2.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被举用,被选拔)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下达,交付)(这)4.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内心)5.劳.其筋骨(使……劳累) 6.饿.其体肤(使……受饥饿)7.空乏..其身(使……受贫困)8.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意愿))9.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忍)10.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11.人恒.过(常常)12.困.于心,衡.于虑.(困惑)(同“横”,梗塞,不顺)(思虑)14.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发出)(被人了解)16.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国内)(“拂”同“弼”,辅佐)17.国恒.亡(常常)18.然后知.生于.忧患(明白)(在)二、翻译句子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__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____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_____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_____5.人恒过,然后能改._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_。

_____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____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__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以下是我共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1. 本文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室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使.......苦痛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空乏其身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

困于心忧困。

衡于患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经常。

死于安乐也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弻,辅弼。

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受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需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困难甚至苦痛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受了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劝说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5. 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需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苦痛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阅历和士气,磨练意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______②内侍请上易衣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3〕乙文中的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同“弼”,辅佐;换;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知错能改【解析】〔1〕此题考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易:换。

〔2〕此题考察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展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二.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9、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家经典著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精品练习题带答案7、【行拂乱其所为】让他的所作所为受到挑战和批评,引起混乱。

【拂】,批评。

【乱】,混乱。

8、【动心忍性】经历磨难后,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

【忍性】,忍耐力和性格。

9、【曾益〕曾经历过磨难,从而得到提高和改善。

【曾】,曾经。

10、【恒过】人总会犯错误,但只有意识到错误并改正才能进步。

【恒】,总是。

11、【衡于虑】【衡】,权衡、考虑。

12、【作】行动、做事。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征】,表现、体现。

【喻】,说明、解释。

14、【入】担任职务、进入某种环境。

15、【法家拂士】法家学派中的批评家。

16、【出】离开、退出某种环境。

17、【敌国】敌对的国家。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应该在困难和磨难中成长,而不是只追求安逸和享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因此,天命将会赋予这个人重大的责任,但必须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磨难,消耗他的体力和精力,让他经历饥饿和贫困,让他的所作所为受到挑战和批评,从而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经历磨难后得到提高和改善。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只有在国内执政,没有能力在外应对外敌和危机,国家注定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只有经历了困难和磨难,才能明白人生应该在忧患中成长,而不是只追求安逸和享乐。

三、重点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文言中常用的借代现象,用“入”代替“执政”,“法家拂士”代替“批评家”。

②曾益其所不能:文言中常用的借代现象,用“曾”代替“曾经历过”,“其所不能”代替“其能力不足”。

③困XXX于虑而后作:文言中常用的对偶现象,用“困于心”和“衡于虑”形成对比,强调在做事前需要考虑周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五、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六、相关对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七、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举例论证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36.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答:共同点:①都是出身卑微②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道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增强行文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心理、身体、生活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第2段是从个人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和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答: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②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③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1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居安思危12、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样的事例..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坚持音乐创作..仲尼厄而作春秋..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二.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含答案和解析)一、单选题二、课内默写题三、阅读题姓名: 得分:1.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2.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3.阅读课文,完成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重若轻一举两得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征于色 求二石兽于水中B.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出淤泥而不染D.征于色天山共色(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限划两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6)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赵襄子攻翟,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生于忧患练习带答案

生于忧患练习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

孟子名-----,字-----。

他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也被世人尊称-------。

本文选自------------------------,全文主旨在于说明--------------。

二、解释字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管夷吾举于士.4、百里奚举于市.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必先苦.其心志7、劳.其筋骨8、行拂..乱其所为9、空乏..其身10、所以动.以忍.性11、曾.益其所不能12、人恒过.13、困.于心14、衡.于虑15、而后作.16、征.于色17、而后喻.1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9、国恒.亡20、入.则无法家拂士....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启示: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入则无法家()拂士()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2、国恒()亡()13、发()于声14、人恒()过() 15、所以()动心忍性二、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使动用法)2、劳其筋骨(形容词使动用法)3、饿其体肤(形容词使动用法)4、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5、行拂乱其所为(动词使动用法)6、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7、人恒过 (名作动)8、入则无法家拂士(动作状)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状)四、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3、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征于色生于忧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五、划分朗读节奏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舜发于畎亩之中六、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七、走进文本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2、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4、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5、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6、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7、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文中“人恒过…而后喻”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8、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事例说明一个道理9、本文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10、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逆境能成才”。

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您的看法。

11、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12、结合文中的事例,请简要谈谈你对人才成长的认识。

13、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1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全文中心句:。

(2)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在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生活上要,行为上要。

(4)文章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是: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可从心理状态变化看出:,可从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看出:。

一1、被任用田地2、被举用3、所以将要下达、交付重大责任这样的人 4、意志、感情5、捣土用的杵 6、集市、市场 7、奋起,指有所作为 8、显露脸上9、了解,明白 10、坚持法度的臣子辅佐君王的贤士 11、敌对国家12、常灭亡 13、表现14、常犯错误 15、用这些办法二、1、曾同“增”,增加2、衡同“横”,梗塞,指不顺3、拂同“弼”,辅佐三、1、使…痛苦 2、使…劳累3、使…饥饿4、使…经受贫困之苦5、使…受到扰乱6、使…惊动使…坚忍7、犯错误 8、在国内 9、在国外四、1发(1)被任用(2)表现2、拂(1)违背(2)同“弼”,辅佐3、于(1)在(2)从(3)在(4)在(5)给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舜/发于/畎亩之中六1、舜从田地之间被任用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3、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4、内心常被困扰,思绪常被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上,表现在声音里,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5、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有被灭亡的危险。

6、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使…生存发展死:使…萎靡死亡,于:在)七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经受艰苦磨炼(磨难)之后能成就大业的人。

3、前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1)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2)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文章的气势,论证更充分5、国内要有坚持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有法家拂士,有敌国外患)6、(1)举例论证(2)阐述了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7、立论道理论证8、(1)出生卑微、经历磨难、终有作为(2)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9、先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用道理论证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10、我认为“逆境能成才。

”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遭受宫刑,经受磨难仍能坚持写作,最终完成历史巨作《史记》。

这个事例说明只要不怕困难,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

10、我认为“顺境能成才”。

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何愁不成才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1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使我懂得,人才是在磨难中造就的。

当我遇到困难,遭遇失败时,我就会用孟子的名言激励自己,从而使自己重新振作起来,重拾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

(或者:孟子的思想使我明白: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12、人才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会饱经忧患,在苦难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成就伟业。

13(1)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

犯错不可怕,只要知错,识错,改错,就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获得成功。

)14、(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法家拂士敌国外患(3)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4)困于心衡于虑后而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

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

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

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

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1)越王勾践在患难当中矢志不渝,立志报仇,终于打败吴国,重振了越国的雄风。

然而在此以后,他却沉溺于安乐享受之中,以至于最后重蹈覆辙,落得了一个可悲的历史下场。

(2)秦朝末年, 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

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3)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而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

但玄宗后期却贪图享乐,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

(4)商纣王自幼聪敏过人,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

但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牧野之战后,焚火而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