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上的厦门佛教历史
南普陀介绍PPT
此外,南普陀寺院里还有钟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 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万寿塔等建筑,其中的佛学院为1925年,是 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
南普陀寺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素斋。南普陀素饼远近闻名。 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调煮制作,严守素 菜素料作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腥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帆,既 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 其中"半月沉江"这道菜最为有名。
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
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
在大雄宝殿两侧各有9尊罗汉像,这就是18罗汉
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 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 美、姿态多样
南普陀
门票:3元/人 最佳旅游时间:南普陀寺每年有5次大型法会,即正月十六日 至正月十八日的拜三千佛法会,四月初八日的浴佛大法会, 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大法会,十月十五日至十月二十一日的 水陆法会和十二月初八至十二月十七的拜万佛大法会。
பைடு நூலகம்
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 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 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 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 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 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 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 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 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 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 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 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
惠安石雕的历史与介绍
惠安石雕的历史与介绍惠安石雕的历史与介绍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
惠安石雕发展历史追溯历史,惠安雕艺来源于“ 青山王” 张悃(五代闽将),率兵驻扎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镇守边陲,其部下(大多数从中原带来),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带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特艺,后来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断扩大传授的范围。
惠安石雕的技艺一传入就有相当高的水平。
现存惠安境内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马、羊等园雕和莲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代的洛阳桥遗存的石将军、桥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题词沉雕,无论采石、石雕都说明其时的技术水平很高,而洛阳桥修建的领导者蔡襄其母亲为惠安人卢氏。
洛阳桥是距青山十五华里的一座由石条叠成桥墩用海砺作固定物长达3华里的跨海大桥,桥面有条有些长达3丈重达10吨。
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
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内开采的。
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参加。
就是泉州东西塔的石料经考证也是惠安境内开采运去的,其众多圆雕和浮雕神佛像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时,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石雕产品更多。
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石城,这类遗物有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等,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
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
南普陀寺文化
南普陀寺文化一、名字由来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明末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
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二、历史溯源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元废。
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
民国十三年( 1924 ),喝云派裔主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规制,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
第二年,又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
会泉和尚退任后选聘当代高僧太虚大师为继任方丈,主办学院。
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地方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
文革十年动乱,寺院历经浩劫。
文革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重视寺院复建。
十多年来,不仅旧有殿堂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亭院。
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原有将近一倍。
复办后的闽南佛学院,规模设施也在成倍增长。
古刹盛世重光,梵呗钟磬不绝,佛苑法缘殊胜,宏法利生并传。
二、历史溯源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
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
元废。
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
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
厦门南普陀寺导游词讲解
厦门南普陀寺导游词讲解
厦门南普陀寺是厦门最著名的寺庙之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梧村山南麓,距离厦门市区约8公里。
厦门南普陀寺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神秘的寺庙文化享誉海内外,深受游客们的热爱和欣赏。
导游词讲解:
大家好,欢迎来到厦门南普陀寺,我是本次导游的讲解员,我将向大家介绍南普陀寺的历史、建筑和文化。
南普陀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兴建时间约在1522年左右,它是福建省少有的一座汉传佛教寺庙,也是全国佛教协会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南普陀寺曾于清朝咸丰年间遭受天灾和人祸而毁,经过多次修缮后,才恢复了原有的规模和格局。
南普陀寺的建筑结构是典型的门楼、山门、大雄宝殿和后殿的结构,大雄宝殿是这座寺庙的核心和精华,是佛教寺庙建筑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大雄宝殿的大小是三进五檐,高达
11米,内部供奉佛陀三宝卧像,云敞之上悬挂着巨大的佛光灯,为整个殿堂提供了神圣而温馨的氛围。
南普陀寺还有两座石刻佛像是最为著名的,一个是玉皇大帝造像,另一个是阿弥陀佛造像,这些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的佛像成为该寺庙的重要景观之一,漫步在其中,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几千年前的佛教时代。
南普陀寺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以法会文化、佛事礼仪文化、佛教艺术文化等最为突出。
通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体验到佛教文化中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佛教教义。
最后,我要特别提醒大家,南普陀寺是一处宗教场所,我们要更加尊重这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不可大声喧哗,不可随便触碰任何文物和佛像。
同时,特别注意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清静,爱护和保护这些文化和历史遗产。
感谢各位的关注和参观,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南普陀寺中更多的故事和秘密,共同感受这片神圣的土地所带来的力量和宁静。
郑成功在厦门的旧址遗存
英雄故垒今犹在【英雄史迹文章加入时间:2002年5月24日10:9】---郑成功在厦门的旧址遗存——曾莹清末著名的台湾巡抚刘铭传在为台南延平郡王祠所题的楹联中写道:“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这一评价,高度地概括了郑成功的崇高品格。
在郑成功抗清复台活动中,他始终把厦门做为他的战略基地,在这里设官开府,驻扎军队,操练水师。
厦门至今还保存着许多郑成功的遗址。
值此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之际,我们在缅怀英雄壮丽人生的同时,更想去寻觅与踏访在我们身边英雄留下的足迹……水操台遗址位于鼓浪屿日光岩上。
日光岩,又名晃岩、龙头山。
是鼓浪屿最高峰,海拔92.7米。
自山下沿台阶曲径登上日光岩最高峰,天风浩浩,海浪滔滔,极目远眺,厦鼓景色,鹭江风光,浪涛起伏中的大担、二担、青屿、鸡屿诸岛以及内陆山峦海岬,尽收眼底。
南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据记载,1647年,郑成功在海上起兵后,便把队伍带到鼓浪屿,在山上安营扎寨,训练士卒。
乾隆时人黄日纪的《鼓浪屿》一诗有“石壁风云余旧垒”之句,足见郑氏旧寨乾隆时犹存。
道光《厦门志》载:“鼓浪屿,厦门东南五里,在海中,长里许。
上有小山居民田园村舍。
郑氏屯兵于此,上有旧砦遗址。
”这个旧寨遗址,今天仍完好保存。
在日光岩寺后半山腰上有一道石砌寨门,这便是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遗留下来的寨门。
寨门四周的巨石上,凿有许多排列有序,大小如拳的圆孔,这是当年郑成功士兵用以架梁搭屋的梁洞。
著名学者蔡元培和爱国将领蔡廷锴均镌诗在此,热情歌颂了郑成功的业绩。
在郑成功寨门的右侧,有一巨石壁立,气势雄伟。
上刻“闽海雄风”、“郑延平王水操台故址”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指挥台遗址。
老人们传说,郑成功当年就是站在这里,手持令旗,指挥鹭江海上的战船,严格训练杀敌本领,使他的水师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纵横海上、所向无敌的军队。
国姓井在鼓浪屿延平公园内,有一口圆形水井,泉水清碧甘冽,从不干涸。
厦门说明文作文5篇
厦门说明文作文5篇厦门说明文作文5篇1厦门是一座久负盛名的海港风景城市,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这里是白鹭栖息的地方,故有“鹭岛”之称。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大学校园靠海一边,与新修的环岛公路相连。
炮台建于清光绪年间,由花岗岩石构砌而成,石大门至今保存完好。
炮台之内陈列了许多厦门出土的清代火炮,正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那门硕大无比的巨炮,则是清当时从得国购进的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大炮,当时购回两门,抗战初期曾击中来犯的日舰一艘,建立奇功,现仍保存一门,已无多少用途,仅供参观游览。
日光岩在厦门岛的西面,是鼓浪屿的龙头景点,包括日光岩和琴园两部分。
日光岩顶峰92、7米,加上圆台,号称“百米高台”景区奇石叠嶂,洞赫天成,海浪拍岸,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富有亚热带气息。
拥有“一片瓦”、“鹭江龙窟”、“古避暑洞”、“头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胜景。
攀天梯,登临极顶,鼓浪屿、厦门、大担、小担诸岛尽收眼底。
琴园通过缆车与日光岩相连,以现代游乐项目为主,有“白鸟园”、“电影院”、“英雄园”等,与日光园自然景观形成动与静、今与古的有机结合。
南普陀寺位于五老峰下,建于唐朝,有“千年古刹”之称。
南普陀寺历史悠久,香火旺盛,两侧山门建筑,大理石刻“鹭岛名山”。
整个寺中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图,依山造势,层层托高,两厢钟鼓楼、左侧新建的慈善楼与右侧普照楼,左右对应,雄伟壮观。
从佛教寺院的特色组成的建筑群,兼有“佛法无边”之威严。
厦门真是一个好地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风味小吃,款式繁多,乡土味浓,价格便宜。
我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小卫士,为厦门争创文明城市尽一份力。
厦门说明文作文5篇2厦门,一个靠近海边的城市,我去了两次,这两次旅游都非常好玩吗,让我印象很深刻。
这一次旅游和上一次差不多,也去了福建龙岩永定土楼。
导游说:土楼里住的都是客家人,到现在还住着客家人的后代,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厦门同安梵天寺详细介绍
梵天禅寺位于同安大轮山南麓,距同安城区1公里,毗邻同安影视 城,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庙之一。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 年),比厦门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开元寺早100多年,原 名兴教寺,有庵(an)72所。宋熙(xi)宁二年(1069年),合为一 区,改名梵天禅寺。厦门妙释(shi)寺,鼓浪屿日光岩寺均是它的 分景”禅。。现大正轮筹梵(天ch”ou以)建其奎丰星富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入“厦门二十名1
14
再见!
15
天寺,经过几年的努力,广结善缘,九次出洋,
四方呼吁,备尝艰辛,劳苦功高。
11
寺后的文公书院(又名紫阳书院)是泉州府最早的官办书院,院内至今
还存有朱熹的石刻画像,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宋代朱熹为同安主簿
时,常到梵天寺游玩,
留下多处摩崖石刻,
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
亭、刘裳建的石瞻亭、
林希元倡导的紫阳书
院等,都是纪念名儒
3
地点
梵天寺是禅宗南派临济宗的支派,历代高僧辈出,香火不断。著名的弘一 大师和台湾佛学泰斗印顺导师曾挂单梵天寺。唐代黄蘖(fian),慧日,五 代道丕,观至,明代无为,法相,清代实韬,无疑,现代会泉,会机,性 愿,宏船等名僧都曾住锡该寺,奉佛行善。
4
千年以往,梵天寺历尽沧桑。1966年“文革”期间,梵天寺被毁于一旦,1976年在寺址 上修建了同安看守所。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于1981年经同安县政府批 准梵天寺为首批开放寺庙,大轮山为风景保护区, 1991年由厚学法师努力奔走筹资, 1993年县政府搬迁了看守所,1994年元月,举行了梵天寺修复奠基典礼。先后修建了天 王殿、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悲殿、斋堂、两边走廊等。千年古刹梵天寺又以崭 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寺前开辟梵天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大轮山因其"群峰自 北奔跃如车轮"而名,方圆约一平方公里,海拔108米,自古就是同安名胜,自清代康熙 年间形成"轮山八景",即轮峰迭翠,浔海归帆,东溪塔影,绿沼荷香,幽岩月色,梵寺 钟声,瞻亭石倒,圣迹泉浏。
厦门青礁慈济宫介绍
厦门青礁慈济宫导游词各位团友早上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我们的旅途中我将竭诚为各位嘉宾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您的满意与微笑是我工作的目标。
俗话说的好“千里有缘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百年修得同千年修得共枕眠”各位嘉宾从五湖四海.全国各地汇集到我们厦门这真的是难得的缘分,希望在旅途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让我们今天的旅途成为一次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游览的是厦门青礁慈济宫。
青礁慈济宫又称东宫,位于厦门海沧街道青礁村崎山(岐山)东南麓,四周地域辽阔,景色秀丽。
该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奉祀北宋著名的民间医生吴夲。
首先我们了解吴夲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要为他建这个宫?吴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公元979-1036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县白礁村的贫苦农民家庭幼时随父下海捕鱼,后因父患恶疾、缺钱医治而死,其母劳累过度,相继去世。
从此他矢志学医普救众生。
初学蛇医,后离乡背井,周游名山古刹,求"东汉华陀"之术,17岁时已精通药理医术,回乡时在青礁岐山东鸣岭龙湫坑住下,亲自凿井取泉,采药草炼丹煎药,以医济人无贵贱,按病施药如矢破的,擅长铜针治病,手到病除,药到疾愈。
年青时云游四方拜师学医并选定青礁村作为其修道、炼丹、行医之处。
吴夲不仅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治病不分贵贱,不取报酬。
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吴夲义诊施药而得以存活者难以计数。
民间还流传吴夲治愈宋仁宗母后的乳疾,被封为“妙道真人”而扬名四海的事迹。
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吴夲在文圃山采药不幸坠崖而死,时年58岁。
吴真人受朝延敕赐褒封,自真人而侯而帝。
其济世佑民的高尚医术,无愧于尊为保生大帝。
漳、泉、台等地皆虔诚奉祀,他初被仁宗封为"御史大夫"、"妙道真人"。
明永乐17年,成祖又封吴本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民间俗称"大道公"、"花桥公"、"吴真君"等尊称。
福建省内最穷的8个县,比西部的一些县好太多
福建省内最穷的8个县,比西部的一些县好太多展开全文福建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
北南最长为530千米,西东最宽为480千米。
福建省现辖8个地级市福州、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个副省级市厦门。
福建1、南平政和县政和县,中国福建省南平市辖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
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
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政建、小浦、安嵩公路过境。
政和县夜景政和县概况政和历来是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20.58万元,农业占96.51%,工业仅占3.49%。
2015年人均GDP 为30309元,省内县级中排倒数第一。
城市旅游佛子山俗称佛子岩,地处政和东部高山区与中低山区的分界线上,景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海拔1164米。
景区内自然景观奇特雄伟,崎峰重叠,奇岩屹立,千奇百怪,山麓峰回路转,小溪奔流不息,泉水清澈见底,鱼虾自由嬉戏,游览佛子山如进入仙境一般,其中狮子峰、佛子岩、弥勒岩、将军岩、夫妻峰、盼夫岩、笔架峰、鹰嘴洞等景观尤为壮观。
佛子岩洞宫山位于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县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459米。
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山中有奇峰异景49处,其中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
洞宫山2、漳州诏安县诏安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地处福建南端、闽粤交界处。
南濒东海与南海交汇处,西邻广东省饶平县,北接平和县。
陆域面积1293.6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8公里,海域面积273平方公里。
诏安夜景诏安概况现下辖16个乡镇(区)、7个国营农林场,1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个正建中的金都工业集中区(海洋生物产业园),231个村(社区),人口61.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以上。
作文厦门老院子评语
作文厦门老院子评语《厦门老院子之旅》厦门老院子可真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那天我一进老院子,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
灰瓦白墙,木雕的窗户精致得很,上头还刻着一些花花草草的图案。
我凑近了仔细瞧,那刻痕都清晰得很,像是岁月刻下的小秘密。
我沿着石板路慢慢走,看到有个老人在门口晒太阳,身边还卧着一只花猫,慵懒地眯着眼,那场景特别有生活气息。
走进屋子里,那里面陈列着好多老物件儿。
有个黑木柜子,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划痕,但还是稳稳当当地站着。
我试着打开柜门,好家伙,一股老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
柜子里放着一些旧书和几个破碗,碗上的花纹都模糊了,那些旧书拿起来轻轻翻动还有些掉渣呢。
不过这些可都是宝贝,藏着以前的回忆。
还有墙上挂着一些发黄的老照片,照片里的人穿着老旧的衣服,但是脸上的笑容却特别真实,有一张是一家人在院子里的合影,小孩坐在石凳上,小眼睛盯着前面,可爱得很,大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
看着这些照片,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能看到以前人们在这个老院子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院子里还有一口老井,井边的石头因为多年打水被磨得光溜溜的。
我好奇地往井里瞅了瞅,里头黑咕隆咚的。
旁边有个小孩儿往里扔了个小石子,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噗通”的声音,他就高兴得又蹦又跳。
这厦门老院子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故事的讲述者。
游玩这一趟,就像是在和过去对话,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所以啊,要我说这地方值得大家都来看看,来感受感受这种独特的老厦门的韵味。
《厦门老院子印象》厦门老院子呢,让我印象深刻得很。
那天天气不是特别好,阴沉沉的,但完全不影响我在老院子的游玩心情。
刚到地方,我就被一间小屋子吸引住了,那屋子的门是那种两扇对开的老式木门,漆都掉得差不多了,露出了里头深色的木头。
门环是两个大铁环,我伸手去敲了敲,声音可响亮了,感觉把周围的宁静都给打破了一些。
走进小屋后,我发现地上都是那种方砖,凸凹不平,都有点硌脚了。
厦门南普陀寺
华夏文化 Shanghai Philately厦门南普陀寺◎刘沛南普陀寺坐落在厦门半岛南端的五老峰 山下,始建于唐末五代,清康熙年间施琅收复 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供奉观音菩萨,因在浙江普陀山之南, 故称南普陀。
此后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 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佛教寺院。
《南普陀寺》普资片于2017年7月12日 发行,在寺内举行首发式。
邮资图以山门为近景,以全景鸟瞰为远景,可见天王殿、大雄宝 殿、大悲殿等建筑群,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气势宏伟,错落有序,方寸之间含藏 无限风光。
配合邮资片的发行,邮政在南普陀寺成立了 “南普陀邮局”,聘请方丈则悟大和 飞天图风景日戳有3个莫高窟的飞天。
敦煌的风景日戳上也 有飞天形象。
为庆祝“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2020年将发行《莫高窟》邮票,票图选取过去从未用过的莫高窟彩塑。
其中 第2枚选取了第437窟的北魏影塑飞天,“影塑” 是传统彩塑方式的一种,让我们能够首次在邮票上欣赏到彩塑飞天。
参观完洞窟, 我赶往景区出口旁尚为荣誉局长,并在邮 资片发行当天举办了揭牌仪式。
1987 年5月1日,厦门邮政启用“鼓浪屿日光岩” “集美鳌园” “南普陀”风景日戳。
“南普陀” 戳图描绘的是寺内的大悲殿及门前左右两株菩提树。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1930 年重修,八角形三层飞檐蹿角式亭阁单层建筑。
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
殿阁高20米,三重飞檐,如龙腾空, 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正中立着一个葫芦宝塔。
南普陀寺荟萃了闽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珍藏着世界各国佛教交流的许多文物。
“的莫高窟邮政所,门口矩形的白色邮箱,中 间镶嵌一块邮政绿,脚下有四个万向轮,可 以随时移动,这种邮箱我还是第一次看见。
这里出售敦煌邮品和明信片,加印景点图的 “敦煌莫高窟”邮资片 每枚3元,我挑选了2枚敦煌壁画的,请营业员加盖风景日戳, 营业员表示只有邮政日戳。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导游解说词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导游解说词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始建于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导游解说词,欢迎大家阅读!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南普陀寺,它历史悠久,始于唐朝,但由于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所以整个寺庙的建筑还是比较新。
原称为“普照寺”后被毁,在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将军在此重建寺庙,因与浙江普陀山一样与供奉观世音菩萨为主,又处于普陀山之南,所以称其为“南普陀寺”,南普寺原是临济宗派世袭主持,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拔贤能之人当任主持,自那时起已有十一任主持了,现任的主持是圣辉法师,南普陀寺庙的建筑也别具一格,现在,就随小吴一同前往参观一下吧!那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各位来宾,现在请随我一同入寺参观,这是天王殿,1981年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写的天王殿匾额。
走进这天王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
弥勒佛出生于印度,后来出家拜佛为师,佛预言他将继承释迦牟尼为未来佛,在五十七亿六万年之后在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
我们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弥勒佛,现在大多寺庙里供奉的是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他为五代时的契此和尚,今宁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云游四方,无忧无虑,常劝人信佛,且总是眉开颜笑,和善待人,因而人们也称其为“布袋和尚”,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人们才醒悟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弥勒佛身后的是韦驮,他手持金刚杵是佛教中的护法神,据说,如果寺庙中韦驮着地的金刚杵表明这个寺庙是子孙庙,对外来的云游僧人不开放,最多可吃两餐,不得留宿,如果韦驮将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免费食宿,如果韦驮一手将金刚杵高举过额,表示寺庙对云游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佛塔浮雕“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
Ethnology and cultural an th ro p o lo g y,民俗与民族技艺佛塔浮雕:“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刘琴姐(厦门工学院博雅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闽南自唐以来造塔之风日兴,各式石塔浮雕,既蕴含佛教义理,也生动展示了闽南历代的佛教盛况,成为“泉南佛国”的信息标志,是“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
闽南佛塔浮雕的发展脉络,印证了宋元以来闽南佛教世俗化的过程,逐渐缩短与士大夫和民众的距离,变得更加亲切和实用,呈现社会等级观念并发挥教化作用。
可以说,商贸的“海丝之路”催生了佛教的“海丝之路”,闽南宗教石刻体现了闽南宗教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佛塔浮雕;宗教石刻;泉南佛国;东西塔【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7-051-04【本文著录格式】刘琴姐.佛塔浮雕:“泉南佛国”文化现象的活化石[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4 (07 ):51-53, 126.在闽南漫长的石刻艺术历程中,佛塔浮雕汇聚了多种文 化艺术的精髓,展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闽南宗教艺术 研究的独特体系。
随着佛教的汉化,宗教石刻艺术也逐渐世 俗化,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闽南海洋文化的开放性,使得 宗教石刻艺术也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在中国宗教艺术领域 独树一帜。
一、"泉南佛国”的信息标志闽南古称“泉南佛国”,早在西晋,就有了第一座寺庙。
南朝时,天竺僧人拘那罗陀来到南安九日山,翻译佛典,众 人追随。
自唐末五代,先后主政泉州的王审知、留从效、陈 洪进等人都推崇佛教,使闽南佛教逐渐兴旺起来。
佛教的兴盛,势必要建造大量的寺庙和佛塔,唐代泉州就有45座寺庙,漳 州有12座,厦门岛内也有多座佛寺。
到了南宋虽偏安一隅,但南方经济富庶,宗教大为活跃,此时佛教渐趋世俗化,一 些寺庙出现“儒释道并祀”的现象。
元代统治者尊佛,僧人 地位较高,儒释道也进一步融合。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厦门南普陀古墓群考古探索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厦门南普陀古墓群考古探索福建厦门南普陀古墓群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南普陀山脚下,是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
这个古墓群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了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
近年来,考古学家对南普陀古墓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揭示了这一地区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南普陀古墓群是一处规模庞大的墓地,据考古学家推测,这里的墓葬始建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墓葬的形式多样,有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巨大的石室墓,被称为“南普陀第一墓”。
这座墓葬规模宏大,墓室内有石棺、石碑等文物,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景象。
在南普陀古墓群的考古探索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遗迹。
这些文物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瓷器等,反映了古代海上贸易的丰富内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批精美的瓷器,这些瓷器制作精良,图案精美,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产物。
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古代船只的遗迹,这些船只的残骸证明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
通过对南普陀古墓群的考古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厦门的重要地位。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连接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的贸易往来。
这一地区的繁荣贸易活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推动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普陀古墓群的考古探索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海上贸易的方式和规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墓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建厦门南普陀古墓群的考古探索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重大,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希望通过对这一遗址的保护和研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
厦门市博物馆讲解词
《厦门历史陈列》讲解词一、欢迎辞: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观厦门市博物馆,我是厦门市博物馆的讲解员,下面有我为大家讲解厦门历史陈列。
二、序厅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扼台湾海峡要冲,是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前沿。
现辖有六个行政区,人口290多万,岛内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厦门历来是军事重地和海防重镇,是历史上几次收复台湾的基地,是繁盛的贸易港口,是著名的侨乡,是英雄辈出的城市,是美丽的海滨城市,旅游度假的圣地。
厦门历史陈列主要通过六个部分为大家展现出厦门历史发展的概貌和特色。
分别是历史人物长廊,史前文明和文化初现,汉人南拓和社会发展,海防重镇和复台基地,贸易港口和城市发展,志士仁人与英勇篇章。
厦门历史展厅主要展示了厦门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到1949年解放的历史。
(如领导或同行参观时,可介绍博物馆概况、展厅面积,陈列特色等)现在大家来到的是序厅。
首先大家迎面看到的是根据明代中左所城(厦门城)城墙复原的一座古城墙,都是用我们从各处古城墙收集来的旧材料建成的。
在古代,城墙是城市的标志。
以城立市,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城墙也就无法称为城市。
厦门城,是明朝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在东南沿海设防时建的,约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那时才开始有“厦门”的称谓。
1935年,厦门市成立,开始有厦门市的称谓。
厦门古城墙残存的不多,只在厦门市公安局后面还有一段长约64米的城墙,它象征着厦门建城的历史。
冷兵器时代,古代的城墙不仅是城市的象征,也是抵御攻击的军事屏障。
厦门作为东南沿海大厦之门,城墙在抵抗海盗倭寇和外族侵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城墙上的这些是榕树根。
榕树是福建的省树,是故乡树,在厦门乃至福建被人们视为神树。
寻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情节,这些树根也象征着把根留住,不忘历史。
厦门是著名的侨乡,把根留住,我们希望在他乡的厦门人,能感受到故土厦门的牵挂,也希望他们无论在哪里,都不忘记厦门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根,欢迎他们回来看看厦门,参与厦门的建设。
厦门寺庙的百年老照片
厦门寺庙的百年老照片原创2015-08-29紫日▲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
始建于唐代,称为泗洲寺,元代时被废寺,于明代重建,改称为普照寺,并迁建于今址。
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碧山岩寺碧山岩寺在思明区巡司顶2号。
始建于明季。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有小宇数椽,奉祀观音大士。
后有僧慈惠渐次扩建。
旧有泉水淙淙,为厦门名泉之一,道光九年(1829),药酒酿造商“万全堂”于岩后山石上题刻“碧泉”二字。
至清末,岩宇兼祀药王、吴真人、财神。
光绪元年(1875),岩下炮局火药库爆炸,殿宇倾塌,药途行业值年炉主郑贻谟、福首胡浩然、洪向荣等主持重修。
十九年复于岩西建新楼一栋,并葺山门、治庖厨。
民国十六年(1927)复倾颓,富商、居士蒋以德捐资修筑。
二十八年,住持法达法师西归,无人住持,遂由菜姑黄智海管理寺务。
黄智海职业女子中学毕业,皈依日光岩清智和尚。
岩宇兼奉药王,日常经费由参药公会补助。
至“文化大革命”,尚有大殿、前埕、护厝达数千平方米,被居民占用。
至2001年,仍有18户居民居住其间。
旧岩有崖刻数方,于今尚存。
2002年,市佛教协会收回产权,现由诚信法师任住持并筹资重建。
▲鸿山寺鸿山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中段,鸿山公园广场处,即鸿山南麓,故名“鸿山寺”。
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另有一说建自南北朝),历史悠久,据寺内碑文记载:“自南朝崇奉观音大士地藏王菩萨,刹古佛灵,护国佑民,祷雨祈晴,糜不立应。
”寺原在鸿山与虎山夹峙之间的山坡上,殿堂毕具,雄伟庄严,是厦门本岛第二座以寺见称的寺院。
▲海蜃寺海蜃寺原为虎溪岩僧人在厦港开设的分支,乾隆二十七年,台湾县厦瑚详设太平船,专运流寓兵民棺骸”,于厦门港海蜃寺内设棺厂收贮。
“由厦防同知移知原籍厅、县招各亲属认领,以一年为限,逾限即就厦地埋葬。
厦门东山岛旅游攻略
厦门东⼭岛旅游攻略 东⼭岛,别称陵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沿海,⾪属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县,是福建省第⼆⼤岛,中国第七⼤岛,介于厦门市和⼴东省汕头之间,位于厦、漳、泉闽南⾦三⾓经济区的南端,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与诏安⼀⽔之隔。
今天⼩编带给⼤家的是厦门东⼭岛旅游攻略,希望对⼤家有帮助。
厦门东⼭岛旅游景点攻略 风动⽯景区 坐落在东⼭古城东门海滨⽯崖上的东⼭风动⽯,⼀直是岛上⼈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
东⼭风动⽯以奇、险、悬⽽居全国60多块风动⽯之最,被古代⽂⼈誉为“天下第⼀奇⽯”,它已经是东⼭岛的标志性景观。
⼈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是⼀件憾事;⽽到了东⼭,不到风动⽯,则更是⼀⼤憾事。
的确如此。
东⼭风动巨⽯耸⽴在陡崖上,⾼4.37⽶,宽4.57⽶,长4.69⽶,重约200吨,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上,接触⾯仅为⼗余平⽅厘⽶。
狂风吹来时,巨⽯轻轻摇晃不定,⼈若仰卧盘⽯上,跷起双⾜蹬推,巨⽯也摇晃起来,但⼜不会倒下。
⼈们站在风动⽯下⾯,有⼀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故名“风动⽯”,诗⽈:“风吹⼀⽯万钧动”。
风动⽯上有明永历戊⼦(1648年)秋巡抚路振飞题刻的“铜⼭三忠⾂:黄道周、陈瑸、陈⼠奇”。
盘⽯右侧有明代霞⼭居⼠题写的“东壁星晖”四个⼤字,左边竖起⽯碑由明⽔师提督程朝京题诗。
风动⽯还有⼀段美丽的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侵扰东⼭岛,企图抢⾛这奇异的风动⽯,⽤了数艘兵舰,套上绳索,拼命拉它,可是倭寇费尽了⼒⽓,没想到听到“嘣”的⼏声,绳索全断了,倭寇纷纷掉落海⾥,⼗分狼狈,风动⽯却依然屹⽴在原地,⼀动不动。
关于风动⽯,历代名⼈吟唱甚多,如明代⽂三俊诗⽈:“是⽯是星丽太空,⾮风摇⽯⽯摇风。
云根直缔槐杓上,⽉馆堪梯⼩⼋鸿”。
是故,游⼈⼀见此⽯,总叹为观⽌,⼼领神会其美之时,留⼀影以为快。
风动⽯与周围景⾊交相辉映形成。
关于福建的神话故事
关于福建的神话故事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蕴含着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也深深烙印在福建人的心中。
让我们一同探究福建的神话故事,领略其中的神秘与奇幻。
一、神话起源在福建的古老传说中,起源有多种版本。
有人说,远古时期,福建曾是南海的一部分,封神时期,福建的众神决定合并福建与海南岛,形成现在的福建省。
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起源,让福建的神话充满了多元化和新奇。
二、岛仙的故事福建是一个被海洋环抱的省份,其神话故事中自然少不了和海洋相关的故事。
据说在古代,福建的海上常常可以看到仙山出现。
这些仙山的登临者,被称为“岛仙”。
岛仙们用他们的神奇力量保护着福建的民众。
例如,有传说中的仙女“妈祖”,被奉为海上的守护神。
妈祖像一个“渔家女神”,她在人们的想象中有着温和的面庞和仁慈的笑容。
据说她可以驾驭烈风巨浪,挽救沉船落水者。
这个神话对于福建的渔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虔诚地信奉妈祖,向她祈求平安和丰收。
三、汉官山传说福建的汉官山也是一处神话故事的发源地。
相传,当年汉朝时期的文官甘露来到福建后,因为一次意外,他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发现了藏有很多古代智慧的书籍。
甘露通过研读这些书籍,学到了许多知识,并用它们帮助了当地的百姓。
在福建的山洞里,甘露被人们视为一个英雄,他的故事也被传颂至今。
四、厦门的石头故事福建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厦门,而在厦门,有一群特别醒目的“石头”:“南普陀、黄厝坡”、“南曾祖、中曾祖、北曾祖”、“文曾祖、武曾祖、俚安公”,以及“西晃、灵后山”。
这些石头都有着不同的传说和故事。
例如,南普陀石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形似乳房,据说是南海观音菩萨的化身,用来保佑渔民的安全。
不论是希望风调雨顺,还是平安出海,人们都会前往南普陀石祈福。
黄厝坡石是厦门最著名的石头之一,据说是一只庞然大物化成的。
这些石头都成了厦门的标志,也成了游客们流传的故事。
五、金门的传说金门是福建的一个县级市,这个地方有着许多神话和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在石上的厦门佛教历史【摘要】石刻具有重要的考古、文学、书法等价值,是镌刻在岩石上的具有证史、补史意义的文物。
厦门佛教播迁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石刻种类,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是重要的历史见证。
本文以万寿岩为例窥见厦门各岩寺的石刻文化,特别介绍万寿岩中的无量寿佛石刻,从这方厦门岛内年代最早的佛教石刻的历史意义进一步确立石刻在文物考古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厦门佛教;石刻;无量寿佛石刻[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在种类繁多的石刻中,有许多石刻记载的是宗教文化的播迁历史,其中包含与佛教相关的摩崖石刻、碑刻等。
本文从厦门佛教的发展历史发现期间出现的佛教石刻文化,更深刻地理解石刻的历史价值。
一、石刻文化与厦门佛教播迁石刻,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中华文明发展史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物之一。
在天然石头的平面上雕刻文字的摩崖石刻和在加工过的石材平面上镌刻文字的碑、碣和墓志等都可称为石刻。
远古时代,已有许多岩画在中国大地上存在;先秦时期,开始出现汉文字的石刻;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文字的发展,石刻的内容与形式越发丰富。
到了汉魏时期,摩崖石刻和各种碑刻、墓志已基本上走向成熟发展阶段;唐代是中国石刻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宋元以后,石刻文化进一步遍及民间,其广泛的内容,多样化的形式,使其成为一种被社会认同且备受重视的文化。
可以说,石刻是所有文物门类中既具有考古、文献价值,又具备文学和书法艺术价值,甚至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物。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石刻文化,“其历史之悠久,精华之荟萃,品种之繁茂,书法之高妙,镌刻之精湛,史料之珍贵,内涵之丰富,涉及之广泛,功能之多样,风貌之壮观,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将石刻与纪念建筑物、革命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同时列为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
闽南,尤其是厦门的石刻文物不仅门类齐全,数量众多,而且颇具地方特色。
明、清两代是闽南石刻的兴盛时期。
明初闽南沿海的筑城禁海,中后期倭患和红夷的骚扰、漳州月港航海贸易的兴起,明末郑成功的抗清复台,以及清代厦门港的崛起,闽台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等因素,让闽南的社会生活愈发丰富。
又因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闽南民间的宗族组织以及佛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空前活跃,这些社会现象都很好地反映在了石刻方面。
明清时期,闽南石刻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数量之多与内容的丰富性都得到空前提高。
佛教在厦门的传播与发展,可以从隋唐时期说起。
厦门历代多隶属同安,就建佛寺而言,始于隋代的同安梅山寺、黄佛寺(今圮)可视为厦门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
如果就鹭岛而言,地方志书记载的最早进入鹭岛的僧伽,是五代时在五老山麓的岩洞中住修的僧人清浩。
从清浩和尚穴居岩洞可知,五代之前鹭岛上还没有可供住僧的寺院。
清浩之后至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才有第二位进岛的僧人文翠,但仍驻锡在清浩的岩洞旧居中。
由文翠至明代的几百年间,再也没有僧人入居鹭岛的记载。
由此可见,从唐代至明初的300多年间,厦门佛教一直处于缺寺少僧的民间自发信仰的萌芽阶段。
明代的厦门,越来越多的移民迁入,社会经济开始繁荣,逐渐发展成为福建海防要塞和对外交通的港口,厦门佛教也随之发展起来。
明初,第一个建寺的是觉光和尚,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觉光和尚在五老峰前开建普照寺。
随后有月照和尚开建万寿岩,万寿岩中尚存有清万寿岩住持普萌隐树氏所撰《万寿岩记》碑刻,从中可知万寿岩的诸多历史。
本文提及的“无量寿佛石刻”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
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以来,岛上增建了虎溪岩、寿山岩、醉仙岩、白鹿洞、太平岩、莲花庵(后改称日光岩)等山岩。
较著名的虎溪岩?层洞摩崖石刻群有许多石刻就在这个时期出现,如林懋时于万历丙辰年(1616年)自题自刻“?层”二个大字,位于洞口之上,字作楷体,字径1.2米。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展开抗清斗争,东南沿海的忠臣义士流寓厦门,与厦门诸多文人雅士交往密切,经常结伴悠游在虎溪、鹤岭、仙岩、鹿洞之间。
其中一些文人雅士甚至削发为僧,遁入空门,其中有阮?F锡、姚翼明、杨秉机、谢元忭、纪保国等14人,分别驻锡在各寺岩中,极大地促进厦门佛教寺岩的开拓和建设。
不可忽略的是,文人雅士游历山岩之时,留下许多摩崖诗刻,如云顶岩留云洞内明代叶普亮的诗刻,万寿岩吴楷“一片瓦”诗刻,丁一中在厦门诸多岩寺中留下的摩崖诗刻等。
明末清初厦门佛教的发展已进入全盛时期,但很快又在清郑的反复战争以及后来的播迁中陷入低谷。
清世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统一台湾后被派往驻扎厦门。
这个时期,施琅对清初被毁的许多寺岩进行了重建,复建普照寺,并拓建大悲阁,改称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院后山巨石上镌刻的“佛”字,是闽南寺院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个字,高约4.7米,宽约3.3米,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振慧所书。
之后,又修建了万石岩、太平岩。
但是,清末民初,社会上兴起一股“庙产兴学”的浪潮,指责佛教是传扬封建迷信的风源,僧尼是不劳而作的蛀虫,因而到处发生“废寺逐僧”、“占庙兴学”的风波,使衰落的佛教陷入覆灭的危机。
二、厦门石刻与万寿岩“无量寿佛石刻”在厦门佛教的发展期间,出现了许多石刻种类。
现已发现的厦门摩崖石刻,总共有456段,其中思明区413段,集美区6段,海沧区8段,翔安区5段。
思明区是厦门的老城区,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辖区内有许多著名岩寺,因此摩崖石刻的数量非常之多,其中万石植物园(包括万石岩、中岩、太平岩、紫云寺和天界寺)有摩崖石刻111段,虎溪岩和白鹿洞共有84段,南普陀及后山的五老峰有70段,鼓浪屿日光岩有61段。
厦门的摩崖石刻主要涵盖明、清两个朝代和民国时期。
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岛内云顶岩上题刻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天际”两字,其次是万寿岩题刻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的“无量寿佛”四个楷书大字,第三则为万寿岩年款为嘉靖六年(1527年)的吴楷诗刻。
厦门摩崖石刻的内容大体包含了题记和诗文等。
题辞是题记的种类之一,字较少,多刻在名岩胜景中,如明傅钺在天界寺所题的“仙岩”、“天界”,丁一中在鼓浪屿日光岩所题的“鼓浪洞天”,林懋时在虎溪岩所题的“?层”,清奕仁在太平岩所题的“石笑”,李?涝谕蚴?岩所题的“万笏朝天”等。
字数较多的题记,如清普萌隐氏的《万寿岩记》、薛起凤的《榕林别墅记》、太平岩的《永禁毋许寄厝棺骸题刻》、鼓浪屿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等,字数有上千之多。
已发现的石刻中与宗教寺院相关的碑刻有74通,包括佛教寺院68方,内容有重建或重修同安铜钵岩、龙山圣果院、梵天寺、石室院、龙池岩寺、南普陀寺、云顶岩僧舍、松柏林观音堂、盈岭大士寺、梅山寺、万寿岩、普光寺、天界寺、白云岩寺、白鹿洞寺、万石岩寺、鸿山寺、太平岩寺等。
石刻记载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其中也包括宗教文化。
从摩崖石刻和碑刻来看厦门佛教的发展史也是有迹可循。
本文选取年代较早的无量寿佛石刻为例,并从无量寿佛石刻所在的万寿岩中的石刻文化,窥见厦门岩寺的石刻文化情况。
无量寿佛石刻位于万寿岩东侧的一块巨岩北面上,于明代正统七年(1442年)镌刻,日久风化,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太学生马世杰重镌。
“无量寿佛”四字为楷书直题,每字字幅约1米见方,字体端重,笔划方折,镌刻平坦、浅显,题头款小字为“福建都司郡□贾定立”,左侧落款镌“正统七年四月□刻”及“康熙四十四年太学生马世杰□月重镌”。
这方石刻为岛内最早的石刻之一,1982年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无量寿佛石刻所在的万寿岩,又名“山边岩”。
旧志称其“在阳台山之东,自太平岩越山二里许”。
清万寿岩住持普萌隐树氏所撰《万寿岩记》碑刻记载了月照禅师于明永乐乙未年(1415年)创建岩寺,俞大猷和戚继光曾到此并有诗留壁,清康熙癸卯年(1663年)清军洗劫厦门,以及台湾归清版图后该寺重建经过等有关朝代兴衰更替的史实,是研究厦门地方史和佛寺沿革的宝贵物证。
万寿岩内有一石洞,洞顶是一块天然巨石,洞口有著名高僧弘一大师20世纪20年代在此小住时题写的“潮音洞”三个字,这里就是名曰“一片瓦”所在。
万寿岩内危石林立,岩石上留下许多珍贵石刻,潮音洞前巨岩上的“俞戚诗壁”和明嘉靖六年(1527年)吴楷的杂言诗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俞戚诗壁”共有韵脚相同的七言律诗三首,共14行,字幅高3米,宽2.3米,均为楷书直题无款,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福建总兵俞大猷、副总兵戚继光,率领大军进剿倭寇。
第二年冬天,戚家军在同安、漳浦等地斩杀倭寇数千人,溺死焚死倭寇近万人,基本荡平入闽倭寇。
“俞戚诗壁”是那段峥嵘岁月留下来的历史印迹。
至于吴楷的杂言诗,石刻年代之久远仅在云顶岩“天际”石刻和无量寿佛石刻之后,其左侧的题款为“嘉靖六年(1527年)八月之吉,将仕郎江浙桐庐吴楷书”,诗曰:“一片瓦,一片瓦,造化陶?F元不假。
峦连上复碧颍?瓴建周遭翠潇洒。
?f岩垒块胡孙头,怪石低昂鸟兔马。
几番风雨洗莓墙,千古月华穿破甲。
掬灵泉,度杯?小=鹇聘瑁?玉板?。
览胜朋侪邀我耍。
安得仙人王子乔,一双飞鸟舄游天下。
”万寿岩里众多珍贵的僧众石刻,记载了万寿岩的发展历史,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万寿岩的石刻文化反映了厦门众多岩寺的情况,石刻遍布于各大岩寺,记载着佛教发展的历史,也是当时平民百姓与文人雅士生活的写照。
无量寿佛石刻既是镌刻在岩石上的历史见证,也是厦门宗教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可窥见当时厦门佛教的发展情况。
三、小结在厦门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过程中,许多摩崖石刻和碑刻应运而生。
万寿岩的石刻文化,既有岩寺发展历史的碑刻和佛教符号的踪迹,又有文人游历留下的诗刻,还有反映人民抗争的历史石刻等等,这些种类在诸多岩寺中都有存在,可以说是厦门岩寺石刻文化的浓缩表现。
石刻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岩寺里的石刻记载的是佛教的播迁以及当时社会生活发展的情况。
明代时,佛教发展空前鼎盛,这种情况很好地反映在宗教石刻上。
无量寿佛石刻作为厦门年代最早的石刻之一,正好反映了明代厦门佛教的历史。
无量寿佛,也就是阿弥陀佛,又名无量佛、无量光佛。
记载阿弥陀佛故事的经典,早在东汉就有翻译。
六朝时强调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信仰之上,并逐渐发展形成后来的净土宗。
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之一。
可见,“无量寿佛”四字被镌刻在巨岩之上,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符号绝非偶然。
无量寿佛石刻是当时厦门佛教发展情况的一个缩影,很好地说明了石刻与历史相互补证、相互依存的关系。
石刻的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再次突显,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