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病证血证(精)

合集下载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二)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吐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清·何梦瑶《医碥·吐血》说:“吐血即呕血。

日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其发病概由胃络受损所致,因胃腑本身或他脏疾患的影响,导致胃络损伤,血溢胃内,以致胃气上逆,血随气逆,经口吐出,其中以暴饮暴食、饥饱失常、过食辛辣厚味,致使胃中积热,胃络受损;或肝气郁结,脉络阻滞,郁久化火,逆乘于胃,胃络损伤;以及劳倦过度,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内等三种情况所致的吐血为多见。

吐血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有无。

吐血初起以热盛所致者为多,故当清火降逆,但应注意治胃、治肝之别;吐血量多时容易导致气随血脱,当急用益气固脱之法;气虚不摄者,则当大剂益气固摄之品,以复统摄之权;吐血之后或日久不止者,则需补养心脾,益气生血。

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溢入胃肠,随大便而下,或大便色黑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若病位在胃,因其远离肛门,血色变黑,又称远血;若病位在肠,出血色多鲜红,则称近血。

便血的原因多样,但以热灼血络和脾虚不摄两类所致者为多。

故清热凉血、健脾温中为便血的主要治法。

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

因出血量及病位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尿血的病位在肾及膀胱,其主要病机是热伤脉络或脾肾不固,血入水道而成尿血。

治疗当辨证候之缓急、病性之虚实、火热之旺盛。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证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第一节郁证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烟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广义: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单只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病因】①情志失调②体质因素【病机】病位:肝,可涉及心、脾、肾病性:初多实,后虚或虚实夹杂病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肝喜条达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诊断要点】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中青年女性,情志内伤病史【辨证要点】①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②辨明症候虚实【治疗原则】理气疏肝,调畅气机,移情易性第二节 血症血症:凡血液不寻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吐血》著名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四法【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欲体虚⑤久病之后【病机】各种原因共同病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诊断依据】出血①鼻衄②齿衄③咳血④吐血⑤便血⑥尿血⑦紫斑 【病症鉴别】 鼻衄咳血吐血尿血尿血与血淋 尿血与石淋血症主要类型【辩证要点】①辨病证不同②变脏腑病变之异③辨证候之虚实【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分证论治】尿血紫斑第三节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金匮要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用温药和之《仁斋直指方》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病因】①外感寒湿②饮食不当③劳欲体虚【病机】病位:肺、脾、肾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病性:总属阳虚阴盛,疏化失调,阴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温化,以温药和之。

治标之法:发汗、利尿、攻逐;治本之法:健脾、温肾【分证论治】悬饮溢饮第四节消渴消渴:以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内经》记载“消瘅、肺消、膈消、消中”《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为下消(经谓肾消)【病因】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③情志失调④劳欲过度【病机】病位:肺、胃、肾(关键)病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病机:伤及阴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肾阳虚衰【诊断依据】三多一少,尿甜味,并发症: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疮痈,遗传性【病证鉴别】【辨证要点】①辨病位(上(肺燥)、中(胃热)、下(肾虚)消)②辨标本(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阴阳俱虚)③辨本病与并发症(痈疽、眼疾、心脑病)【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血证【定义】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引起血证的原因较多,但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以风热燥邪为主;内伤多与酒热辛肥、抑郁忧思、体虚久病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出血,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具体应根据出血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

大便呈暗红色或黑如柏油。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便血有远近之别,远血病位在胃(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肠道(下消化道: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病,但以女性多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

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病辨证。

中文名气血津液类型生理活动关联器官脏腑病变危险大气病辨证气病的常见证候,可以概括为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和气逆证。

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

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饮食失调、或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气陷证是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的证候。

症状: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虚弱。

病因病机:气虚则脏腑功能衰减,出现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气滞证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病变证候。

症状:闷胀、疼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得暖气或矢气后胀痛减轻。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或跌仆闪挫等皆可引起气机不畅,出现气滞证。

气逆证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

一般多见肺胃肝之气上逆如肝气上逆。

症状:肺气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为特征;胃气上逆主要以呃逆、嗳气、恶心呕吐为特征;肝气上逆主要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为特征。

病因病机:外邪犯肺,或痰浊壅肺等致肺失宣降,故上逆为咳喘。

外邪犯胃,或饮食积滞,或气郁等而致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则呃逆、嗳气、呕吐。

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上逆,火随气升,故头痛、眩晕、昏厥、甚则呕血。

血病辨证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

血虚证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病因病机:久病耗伤、或病失血(吐、衄、便、溺血、崩漏等),或后天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诸因皆能令人血虚。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辩证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理论分析气、血、津液所反映各科病证种辨证诊病方法•由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物质基础而它们生成及运行又有赖脏腑功能活动因此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变化;而气血津液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气病辩证•气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气也”指出气病广泛但气病临床常见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表现为辨证要点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强弱与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二)气陷证•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征候多见气虚证进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脏器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脾气不健清阳下隐则久痢久泄气陷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三)气滞证•气滞证是指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气机以畅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脏腑经络肌肉关节都能反映一特点同时由引起气滞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部位状态也各有不同如食积滞阻则脘腹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因辨位相结合•(四)气逆证•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病变为多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直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二、血病辨证•血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证候•(-)血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证候血虚证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二)血瘀证•血瘀证是指因瘀血内阻所引起一些证候形成血瘀证原因有:寒邪凝滞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气滞而引起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力血液瘀滞;或因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脉外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所形成•【临床表现】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夜间加剧肿块体表者色呈青紫;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证候分析】本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由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候中最突出一症状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由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痛甚积瘀不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故外见肿块色青紫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消•出血是由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循经而外溢由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青筋显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则为瘀血之症•(三)血热证•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血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热逼血妄行血络受伤故表现为各种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火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身热、口渴火热扰心神则心烦热迫血行壅脉络则舌红绛脉滑数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此处所指血热主要为内伤杂病外感热病辨证中有热入血分的“血分证”亦是指血热但此处所指的血热概念上完全不同外感热病之血热详见“卫气营血辨证”•(四)血寒证•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临床表现】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证候分析】本证以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寒为阴邪其凝敛寒邪客血脉则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故见足或少腹冷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妇女经期推迟色暗有块舌紫暗脉沉迟涩皆为寒邪阻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之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血同病辨证是用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指由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情急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二)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三)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四)气不摄血证•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五)气随血脱证•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气脱阳亡不能上荣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四、津兴液病辨证•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津液不足证•津液不足证是指由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征候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由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二)水液停聚证•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1.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临床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1)阳水发病较急水肿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呕恶欲汪舌苔白腻脉沉•【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水肿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相搏故水肿起眼睑头面继而遍及肢体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水肿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肤所以肿势日增按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2)阴水发病较缓水肿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由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湿泛滥而为阴水阴盛下故水肿起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脾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腰为肾之府肾虚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体故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阳虚不能温煦上故见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2痰饮•痰和饮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生的病证•(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证候分析】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有“诸般怪证皆属痰”之说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痰阻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咯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脘闷纳呆呕恶等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或发为癫狂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停聚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2)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障碍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饮停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机不畅则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水饮留滞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饮阻气机则脉弦。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人体的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生成于脏腑。

所以,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就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某些内脏。

掌握气血津液变化的规律,有利于脏腑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分析气、血、津液各个方面的盛衰虚实,从而辨明疾病的各个不同的症候。

(一)气病辨证1.气虚症:久病体弱,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营气虚不能上达,故头晕目眩、舌淡;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故自汗;气虚血行无力,故脉虚。

2.气陷证:气的升举功能衰退,故少气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故头目眩晕;气陷于下,故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下垂等。

3气滞证: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因外伤而致气滞,故局部闷胀疼痛,发作时轻时重,部位常不固定,嗳气或矢气后减轻,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4气逆证:感受外邪,痰浊雍滞,肺气不得宣降而上逆,故咳喘;胃寒积饮,或痰食阻滞,或外邪犯胃,使胃气上逆,故呃逆、嗳气、呕吐、反胃;郁怒伤肝,升发太过,气火上逆,故头痛、眩晕、昏厥、吐血。

(二)血病辨证1.血虚证:血虚不能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失眠;经脉失于濡养,故手足发麻;血虚不荣于舌,故舌淡;血虚不足,故脉细无力。

2.血瘀证:血瘀可停阻于脏腑、经络、骨节等部位,可引起内、外、伤、妇各科疾病,其症候也有寒热虚实之别。

(1)血瘀兼气虚证:因气虚运血无力,血行淤阻,故疼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同时出现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症候。

(2)血瘀兼血虚证:淤血阻滞,新血不生,以致血虚,故头目眩晕、心悸失眠、舌淡、脉细;血行淤滞,故舌上有瘀斑、脉涩,或有肿块、疼痛拒按、痛处固定。

(3)寒客血脉证:寒邪客于血脉之中,血凝不行,故妇女宫寒而血瘀、少腹冷痛、肢冷畏寒、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色暗淡而有血块。

(4)血热搏结证:热与血相搏,故发热;热伤血络,故出血;血热互结于肠胃,故大便干;淤血混于粪便之中,故大便色黑;热结于下焦血分,故少腹急结;淤热上扰心神,故发狂;热入血室,神志不宁,故入夜谵语;久淤于内,血液粘少,故骨蒸潮热、皮肤生屑、妇女经闭。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

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1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

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

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本章着重讨论病机与气、血、津,液密切关联的病证,包括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阴津亏耗引起的消渴,津液外泄过度引起的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引起的内伤发热,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但本书按脏腑分类归人肝胆病证一故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

临证应联系互参。

第一节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沦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如《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1、《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2、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3、《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
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4、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
5、汗证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6、厥证的病位在肝肺脾;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中医内科气血津液病证

中医内科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1.郁证: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的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2.血证:血证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致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因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该证范围。

3.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痰饮即可是病因,也可是病理产物或临床表现,还可以是疾病过程中的病机概括。

痰与饮广义上相互涵盖,狭义上各有特点又相互转化,且常常同时存在,而密不可分,故一般痰饮并称。

4.消渴:消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阴虚内热,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5.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6.汗证: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者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寝汗。

7.肥胖: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使体重超过一定范围,或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多种其他疾病发生的基础。

8.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9.癌病:癌病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多为其基本特征,临床以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常伴乏力、纳差、消瘦,并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

气血津液病证——血证便血(1)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两方均能清热化湿,凉血止血,但两方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理气活血,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选用或合用。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2)气虚不摄证临床表现: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法: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3)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 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代表方:黄土汤加减。

尿血(1)下焦湿热证临床表现: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2)肾虚火旺证临床表现: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久病尿血,面色不华,体倦乏力,气短声低,或兼齿衄,肌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对于有气虚下陷表现者,亦可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气不固证临床表现:久病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

紫斑(1)血热妄行证临床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

(2)阴虚火旺证临床表现: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气血津液病证血症课件

气血津液病证血症课件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1
尿血: 从尿道尿出血液或尿中夹有血 丝、血块而无疼痛者称为尿血或 溲血、溺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2
早在《内经》即对血证所涉及到的衄血、 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有关病证就做 了论述。 明代虞天民在所著的《医学正传·血证》中 才把多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统称为血 证。 有关血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内经》强调 其发病与饮食、起居、伤力等因素 有关。
血证中医内科学鼻、眼、耳 诸窍的称衄血。 其中从鼻腔渗出者称为鼻衄; 从牙龈渗出者称为齿衄。 如血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 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 或肌衄、葡萄疫。 如口、鼻、眼、耳、皮肤出血和 咳、呕、便、尿血一并出现的病 证,临证称之为大衄。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8
相关疾病:
西医学中许多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如呼吸 系统的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咳血;消 化系统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门脉高压、 溃疡性结肠炎等病所引起的吐血、便血;泌尿 系统的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肿瘤所引起的 尿血;血液系统的原发性血小板减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9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咳血: 因损伤肺及气道络脉而引起痰血 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的病证称 咳血。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9
吐血: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从口中吐出 的病证称吐血或呕血,吐血常伴 有血色紫红、紫黯及血中夹有食 物残渣的证候。
血证中医内科学-血证
10
便血: 血从肛门而下,在大便前或大便 后下血的病证,称为便血或圊血、 清血。
20
二、病象
咳、吐、(鼻、齿、肌)衄、尿、便 热:血色鲜红+热象(实热、虚热) 虚:血色淡红+气虚(疲乏、气短、脉虚) 瘀:出血夹有血块+瘀主证(颜面黎黑,皮肤干 涩,舌有瘀斑)

中医执业气血津液病证解析

中医执业气血津液病证解析
精神恍惚,喜怒无常, 甘麦大枣汤 舌淡
多思善疑,纳差,舌淡 归脾汤
心肾阴虚
情绪不宁,心悸,舌红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
脉细数

400-8299-120
• 治疗忧郁伤神之郁证,应首选
• A. 半夏厚朴汤
B. 甘麦大枣汤.
• C. 丹栀逍遥散
D. 柴胡疏肝散
• E. 茯苓导痰汤
400-8299-120
• 患者,女,45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
400-8299-120
• 患者便血紫暗,甚则黑色,腹部隐痛,
• 喜热饮, 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
• 舌质淡,脉细。治疗应首选
• A. 当归补血汤
B. 归脾汤
• C. 黄土汤.
D. 无比山药丸
• E. 黄芪建中汤
400-8299-120
• A. 玉女煎.
B. 龙胆泻肝汤.
• C. 泻白散合黛蛤散 D. 泻心汤合十灰散
400-8299-120
辨证 • 2、胃热炽盛 • 典型症状:鼻衄,口渴欲饮,舌红苔黄 •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 方药:玉女煎
400-8299-120
辨证 • 3、肝火上炎 • 典型症状:鼻衄,易怒,舌红 •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方药:龙胆泻肝汤
400-8299-120
辨证 • 4、气血亏虚 • 典型症状:鼻衄,乏力面白,舌淡 • 治法:补气摄血 • 方药:归脾汤
400-8299-120
齿衄胃清阴六味
证型 鼻衄
齿衄
热邪犯肺
主症 鼻衄,咳嗽,舌红
方药 桑菊饮
胃热炽盛 肝火上炎
鼻衄,口渴欲饮,舌红 玉女煎 苔黄
鼻衄,易怒,舌红
龙胆泻肝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虚 起病较缓, 反复出 血 火旺 迁延而来
口干咽燥颧 舌红 红潮热盗汗, 苔少 头晕耳鸣, 少津 腰膝酸软 神情倦怠, 心悸气短, 头晕目眩, 面色苍白或 萎黄,纳差 舌淡 苔白
脉细 数
气虚 病程较长, 反复出 血,血 不摄 久治不愈 色淡红
脉虚 弱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因病机方面
• 《灵枢· 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 血内溢则后血。” 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 身热者死” • 《济生方· 失血论治》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 怒”。 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 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 《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 《景岳全书· 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 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 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 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伤”。
• 引起血证的原因(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 病易医,旧病难疗) • 出血量的多少(少则病轻,多则病重,甚至 气随血脱) • 兼见症状: 景岳全书云“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 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 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主要类证鉴别
热盛 血证初期, 血色鲜 红 迫血 起病较急 发热烦躁, 口渴欲饮, 便秘尿黄 舌红 苔黄 少津 脉弦 数或 滑数
血证范畴
• 中医: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病症,包括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癜。散见于临床各科。 • 西医:现代医学出血性疾病,包括局部性出 血、全身性出血,由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引起 的出血,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 等。
血证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劳欲体虚 久病之后
外伤鼻 舌衄 衄, 经行鼻 衄
肺系疾 上消化 下消化 血淋, 出疹, 系统疾 系统疾 石淋 温病发 病 斑,丹 病 病 毒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 (1)血自鼻道外溢。 (2)非因外伤、倒经所致。 2.齿衄 : (1)自齿龈或齿缝外溢。 (2)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 2 )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 一咯即出 ( 3 )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 血相兼、痰中带血。 ( 4 )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 等肺系病证。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
血 证
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
• 生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 谓“脾能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能化血,所谓 “肾精化血” • 循行:心主血脉(动力) 肺朝百脉(气机) 脾主统血(统摄) 肝主藏血(疏泄和贮藏) 肾主藏精(化生)
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 气与血的关系: 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 血能载气。 • 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脉管完整而畅通 血液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血证的定义
• 凡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 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 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名方面
• 《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 血、溲血、便血等记载。 • 《诸病源候论》称“血证”为“血病”。 • 《医学正传》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予以归纳,并 以“血证”之名概括。 • 《血证论》为最为系统全面论述各种血证的专著, 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 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创血、 疮血、经血、尿血、产血、便血、血臌等”。
病因分析
• 感受外邪——风、热、燥、湿等; • 情志过极——抑郁、恼怒等; • 饮食不节——饮酒、辛辣厚味,滋生湿 热,或脾胃虚弱,血失统摄; • 劳欲体虚——劳神、劳体、房劳等损伤 气阴; • 久病之后——阴精耗伤,阴虚火旺,迫 血妄行;正气亏损,气虚不摄;瘀血内 阻,血不循经。
病机分析
总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血瘀内阻→血不归经) ↓ “血证”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瘀血内阻,血不归经
血络损伤 血溢脉外
血 证
病因分析
• 《济生方· 失血论治》:“所致之由,因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 愤怒。”——虚损、饮食、情志。 • 《景岳全书》:“故有七情而动火者,有七情而 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 而伤阴者,……。”——情志、劳倦(劳体、房 劳)、外感、虚损等。
便血:
( 1)病位:胃肠;
(2)出柏油便;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治法方药方面
《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 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疗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 宜降火。” 《血证论》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大纲“止血,消瘀, 宁血,补血”四法。
• 火热:实火(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 与虚火(阴虚火旺); • 气虚:气虚(肺、脾、肾)与气虚及阳(脾、 肾)之别; • 瘀血:出血→瘀血→出血。
病机转化
出血
虚证: 阴血亏损 虚火内生
实证: 火热熏灼 迫血妄行
虚证: 气随血耗 气虚不摄
出血
实证: 瘀血内阻 血不归经
瘀血化热
血证预后因素
吐血: ( 1)病位:胃(食道、十二指肠、胆道); (2)出处:随呕吐而出;
(3)性状:颜色 咖啡色(紫暗)、鲜红;常夹 有食物残渣;柏油便或暗红便;
(4)病史:胃痛、胁痛、黄疸、徵积等或无,重 症时(应激),服用有些药物; (5)理化检查:胃镜确定… OB(+~++++);
(6)排除鼻、咽、齿、义齿损伤、咽喉等出血及 咳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