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版九上:第3课《乡愁》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教案

2018年秋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教案
【教学提示】
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 年出生于南京, 1949 年离开大陆, 2017 年 12 月 14 日离世。由
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 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
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创
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 “随着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 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 一方矮矮的坟墓把 “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 深深。 (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 “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 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 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 浓。 (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
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 20 多年的时候,
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乡
愁》。 ”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并说说
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 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 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 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 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 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 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案

第3课乡愁【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地图像什么?(鸡)那么宝岛台湾又像什么?(鸡蛋)没错,鸡蛋是鸡的孩子,而宝岛台湾就是我们祖国的孩子,但是,它曾经离开我们太久太久。

这让无数的赤子牵挂心头,无法释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让我们从这位台湾游子的心里感受那一份令人牵挂的浓浓的乡愁……【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范读欣赏。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注意朗读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学生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读完整首诗,你的脑海里留下几个什么词语?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明确:四个: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表达了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小结:二、深入探究——把握意象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却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乡愁?明确: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四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明确:诗中四个意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掌握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情思的写法。

3.体会诗歌抒发的思乡愁绪,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乡愁四韵》)有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犹新:“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余光中(1929~2017),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湖南衡阳人。

现居台湾。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传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2018年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Word版

2018年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Word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

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通过一种手段直观表现出来,那就是朗读。

《乡愁》诗句匀称、音韵和谐,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诗歌。

同时诗歌选取的意象十分独特,和以往固定的一些意象(如柳、月等)相比,显得十分新颖。

构思精巧,全诗以时间为序构架诗篇,层层铺垫,将感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基于上面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乡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律。

2、能找出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并体会创设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使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能体会诗歌的构思巧、形式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导入语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吗?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2、简介背景(插入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指导学生达到诗歌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韵、节奏和重音。

人教部编版(2018)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8)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愁》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对故乡深深眷恋的现代诗。诗歌通过具体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传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乡愁》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家国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理解诗歌的节奏、重音、语气等要素。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意象、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乡愁。
-情感体验: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如何缓解乡愁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举例:在分析“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海峡”象征的不仅是地理距离,还有时代变迁下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这一深层含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乡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有过离开家乡,思念亲人和故土的经历?”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主题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乡愁的奥秘。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公开课教案Word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公开课教案Word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作者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

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人教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

人教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

人教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乡愁》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读中感知诗歌内涵。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台湾老人,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便拿出一张残缺的中国地图。

深深凝望。

就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一样,眼中满是哀伤。

他也曾这样向世界宣布:“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余光中,去聆听他心中的声音,去感受他浓浓的《乡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节奏、语调。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指名朗读)三、精读诗歌,读出诗意(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1、这首小诗带着浓浓的情谊而来,描绘了四段场景,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分离家国分离)能不能调换?2. 1、3小节的母子离别是不是重复?哪一种离别是诗人更不忍经历的?哪一个情感更浓烈一些?作者“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的沧桑,略带“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让我们闭上眼睛,想着自己的母亲,读出离家读书的思母恋母之情。

读时语调应该如何?注意那几个词重读。

(指名朗读)诗人也许在那一天跟自己的母亲说:“我要出趟远门。

”而这一走就是44年,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地下。

2018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

2018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授课时间:授课教师:课时安排:上课班级:【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标注重音,有感情朗读。

(知识目标)2.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的能力。

(能力目标)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情感目标)【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读并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意象表达主题的特点。

【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老师播放歌曲视频《故乡的云》,学生欣赏,导入课题。

师:(学生欣赏)同学们对这首歌很熟悉,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思乡之情)师: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故乡的云)。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思乡之情的一首诗——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读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情怀,以及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3.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老师:作者简介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是理解课文主题的敲门砖,因此,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以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被称为“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望。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越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听读《乡愁》1.播放《乡愁》配乐朗诵视频。

(学生观看)2.同学们听了以后,凭自己的理解以及朗读习惯齐读课文。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五、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夫妻母子家国六、优美解读,读出诗境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2、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3、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

你觉得如果改成“这边”、“那边”、“外边”、“里边”怎么样?4、资料链接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

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

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示例: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

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

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

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八、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 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 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 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 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导入诗歌PPT 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 小节,共16 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PPT 展示四个比喻句(略)1. 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
3、朗读指导
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

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答案示例: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答案示例: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

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

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

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

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

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

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

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课堂小结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

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

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澳门》!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

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