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合集下载

2023年祛湿剂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祛湿剂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祛湿剂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潮湿及高湿度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这不仅对室内环境造成了影响,还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祛湿剂就是针对这种问题而设计的一种产品。

虽然祛湿剂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暂,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祛湿剂行业正在成为一个快速发展、前景广阔的细分市场。

一、市场规模及趋势当前,我国祛湿剂市场规模已经逐年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祛湿剂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同比增长约20%。

未来几年内,随着消费升级和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祛湿剂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二、行业竞争格局当前,我国祛湿剂市场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中度。

市场上主要的品牌包括神仙、丽珍、卡伊利和佳普等,在市场占有率排名上较为接近。

在市场竞争中,品质和品牌形象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同时,广告宣传、促销活动和售后服务等也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三、需求特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祛湿剂时,除了关注其本身的功能外,也更注重其产品的环保性、安全性等方面。

另外,不同消费群体对于祛湿剂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更注重祛湿剂的香味、外观等方面,而老年人则更注重其祛湿效果。

四、发展趋势1. 科技创新。

未来,祛湿剂企业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开发更高性能、更环保、更节能的祛湿剂产品。

2. 多元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祛湿剂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 拓展渠道。

随着电商等新兴渠道的不断出现,这些渠道已成为祛湿剂企业开拓市场、增加销售的重要途径。

4. 增强品牌力。

品牌形象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祛湿剂企业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方式,增强自身品牌力。

五、政策和法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祛湿剂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标准和相关法规,因此,祛湿剂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产品时必须遵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法规,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方剂学祛湿剂气化湿亦化的理解

方剂学祛湿剂气化湿亦化的理解

方剂学祛湿剂气化湿亦化的理解导言1. 方剂学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剂的选方和运用对于治疗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祛湿剂作为中医治疗湿邪疾病的重要药物类别,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备受关注。

3. 本文旨在探讨祛湿剂中的气化湿理论,提出对方剂学祛湿剂气化湿亦化的理解。

一、气化湿的概念和特点1.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其具有黏腻、重滞的特点,易在人体内停滞不散,导致疾病的发生。

2. 气化湿是指通过药物的作用,可以使湿邪在人体内得到化解、挥发和排出的过程。

3. 气化湿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药物的理化作用,促进湿邪的分散、挥发和排出,使病邪得以彻底清除。

二、方剂学祛湿剂气化湿的基本原理1. 祛湿剂是用来治疗湿邪疾病的药物类别,其主要作用是祛除体内的湿邪,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2. 祛湿剂的气化湿原理是在祛湿的基础上,通过药物的理化作用,使湿邪得到分散、挥发和排出,达到祛湿的效果。

三、祛湿剂气化湿的临床应用1. 在临床上,湿邪病变多表现为腹胀、肢体沉重、心烦等症状,需要采用祛湿剂进行治疗。

2. 祛湿剂气化湿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广泛,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湿疹、水肿等湿邪疾病。

结语1. 方剂学祛湿剂气化湿的理解对于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设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通过对祛湿剂气化湿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剂的选药和应用,为中医药疾病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3. 本文虽然对祛湿剂气化湿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加入其中,共同推动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四、祛湿剂气化湿的药物选择和配伍原则1. 在祛湿剂的选择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a) 根据中医药理论,若病情以湿重为主,可以选用泻湿化气的药物,如石膏、茯苓等,以促进湿邪的挥发和排出。

b) 对于湿邪在脾胃停滞较重的病例,可选用理气化湿的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促进湿邪的运化和排出。

15-祛湿剂

15-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和胃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使用要点。
2.加减变化:若证属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若呕者,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子宫颈炎、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急性湿疹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2)藿香正气散常用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近代又有许多新的进展。①治泄泻,30例患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腹泻昼夜4~8次,便稀呈粥样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给服藿香正气散方加减治疗,2d之内痊愈。②痢治疾,某患者腹痛腹泻、发冷发热,里急后重1d,大便化验,福氏痢疾杆菌阳性,服霍香正气散片剂后,1d后里急后重消失,继续服5d痊愈.③治恶阻,100例,患者口淡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困倦,服药后效果显著,痊愈.④治酸中毒,98例,其中急性胃肠炎失水性酸中毒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1例,急性肾炎尿毒症酸中毒23例,总有效率87.7%。⑤治热滞证,以霍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茯苓、白芷、苏叶、大腹皮、佩兰、竹叶、黄芩、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兼滞者20例服药后显效5例,有效13例,有效率90%。[周仲贵,等.藿香正气散方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新用.中成药,1991,13(12):353]

方剂学 祛湿剂

方剂学 祛湿剂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在表)、内盛(中 焦),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三焦分消+理气+寒 下+补益+清热燥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
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 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功效: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a.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腑
——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
(水蓄下焦)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主证分析:
•表邪未解:头痛微热
•水蓄膀胱:小便不利(“蓄水证”)
•水蓄不化,津液不布:渴欲饮水
水入即吐(“水逆证”)
•水邪泛滥:水肿、泄泻、
•水气上逆: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 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温化水湿)——草薢分清饮(《丹溪心法》)一、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等分(各10克)。

二、用法上剉,每服五钱,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入食盐少许)。

三、歌括1.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2.程氏萆薢分清饮程氏萆薢分清饮,黄柏茯苓术菖蒲;莲子丹参及车前,湿热淋浊宜早图。

四、功用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五、主治下焦虚寒。

小便白浊,频数无度,白如米泔,凝如膏糊。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白浊,是由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所致。

肾受寒邪,封藏失职,故小便频数;肾阳不足,失于气化,清浊不分,故小便混浊,甚则凝如膏糊。

治宜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方中川萆薢利湿化浊,为治白浊之主药。

益智温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

乌药温肾寒,暖膀胱,治小便频数。

石菖蒲化浊除湿,去膀胱虚寒,《名医别录》谓“温肠胃,止小便利”,黄宫绣言“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

盖菖蒲得萆薢,庶可除湿而分清化浊;与益智、乌药配伍则能温里止小便频数。

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其利湿化浊之力更佳。

以食盐为使,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诸药合用,共奏温暖下元,分清化浊之效。

七、附方及方论.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川.萆薢二钱(10克)、黄柏炒褐色、石菖蒲各五分(各3克)、茯苓、白术各一钱(各5克)、莲子心七分(4克)、丹参、车前子各一钱五分(各7克)、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湿热渗入膀胱。

白浊,膏淋,尿有余沥,小便混浊,舌苔黄腻者。

以上二方均用萆薢、菖蒲,取其利湿化浊。

前者配入乌药、益智,则药性偏温,而有温暖下元作用,故用治白浊属下焦虚寒之证;后者配以黄柏、车前子等,则药性偏凉,而有清热泻火作用,故用治白浊属于下焦湿热之证。

八、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手足少阴足厥阴阳明药也。

.萆薢能泄阳明阴湿热,去浊而分清。

乌药能疏邪逆诸气逐寒而温肾。

益智脾药,兼入心肾,固肾气而散结。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

中西医结合方剂学-祛湿剂课程讲义祛湿剂(2分)概述燥湿和胃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脱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暧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方中苍术燥湿醒脾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治病求本,为君药。

气能化以厚朴理气化湿,助苍术行气燥湿;湿得气而化,以陈皮理气和胃醒脾,助苍术燥湿化湿,共为臣药。

生姜醒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

大枣、甘草益气,使气能化湿,并调和药性,为佐使药。

诸药配伍,以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

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蕾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配伍意义】蕾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白芷、紫苏既助蕾香解表散寒,又助蕾香芳香化湿。

【全方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加减变化】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箫以助解表;兼气滞脱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药物】茵陈蒿桅子大黄【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配伍意义】大黄通畅腑气,分利二便而泄瘀热。

本方适宜于热重于湿之证。

【全方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加减变化】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三仁汤(《温病条辨》)[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惹皆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祛湿剂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有哪五大类有哪些代表方
祛湿剂分化湿浊、利水湿两类。

主要方药多是一些辛燥健脾,利水渗湿,祛寒止痛的药物。

化湿浊:主要方如平胃散、香砂平胃丸、香砂养胃丸、楂曲平胃散、芩连平胃散、藿香正气散、六合定中丸、神树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鸡鸣散等。

重点是健脾胃化湿浊。

利水湿:主要方如五苓散、四苓散、茵陈五苓散、胃苓汤、猪苓汤、五皮饮、白树散、防杞黄芪汤、防杞茯苓汤、实脾饮、琥珀散、六一散萆分清饮。

本类方重点是利水祛湿。

按医疗分类,还有祛风湿剂。

本类方分祛风通络、温散寒湿、燥湿清热三类。

适用于风寒湿痹,四肢疼痛、麻木、关节疼痛不举等症。

祛风通络:主要方如大羌活汤,疏风养血汤、蠲痹汤、独活寄生汤、大秦艽汤、桑枝虎杖汤、木瓜酒、风湿药酒、小活络丹、大活络丹、舒筋活络丸等。

温散寒湿:主要方如乌头汤、附子汤、白树附子汤、风痛片、舒筋片等。

燥湿清热:主要方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苍树石膏知母汤、二炒散、三炒丸、四妙丸、胜湿汤、宣痹汤等。

中药学祛 湿 剂

中药学祛 湿 剂
舌为苔辨白证腻要,点脉。浮或濡缓, 或山岚瘴气。
方解
君:藿香
――解表化湿,辟秽和中止呕
臣:半夏曲、陈皮 --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 ――健脾运湿止泻
佐:大腹皮、厚朴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紫苏、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
桔梗
――宣肺利膈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调和营卫
使:甘草
――调药和中
第十六章 祛 湿 剂
概念:
▪ 组成-祛湿药物 ▪ 功能-化湿行水,通淋泄浊 ▪ 主治-水湿病
祛湿剂
湿 证:
▪ 外湿证:
▪ 病因-湿邪外侵 ▪ 病位-肌表经络 ▪ 症状-恶寒发热,头胀(首重如裹)身痛,肢节酸
疼,或面目浮肿(风水)。
内湿证
▪ 病因:寒湿从口而入,伤及中阳, 脾胃运化水湿失常,湿从内生。
异 六和汤 伤暑 重用香薷,配厚朴、扁豆、
暑湿伤气,倦怠嗜卧,以人参补气脾。 霍香 伤寒 重用霍香,配紫苏、白芷。 正气散 湿阻气机,脘腹疼痛,以腹皮、陈皮理
气和中。
理解—运用

藿香正气散是常用方,尤其是夏秋之季感受
风寒湿邪,以及四时的感冒夹湿,特别是以湿为
主的感冒,或者是胃肠型的感冒,是特别好的药。
▪ 还有到某个地方不服水土,首先表现在消化 上的,都可以用。

理解—主症
▪ 症状:
▪ 课本上描写比较清楚。
▪ 但是“霍乱吐泻”,不要跟现在所指的霍乱 混淆,这里是指胃肠由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 常、清浊错乱所产生的胃肠症状。其主治证中可 以有呕吐,可以有大便溏泻的现象,但不要把它 理解为现代所称的由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病。这 个方子,不要说治疗霍乱,就是急性肠胃炎都不 够,这点要注意。

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16祛湿剂

最新方剂学课件(十四五规划教材)-16祛湿剂
5、现代研究:
· 健胃、助消化,调节胃肠运动; · 解痉,镇痛,抗胃溃疡; · 抗细菌、真菌,抗病毒。
6、衍化方: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中药物辛苦温燥,易耗气伤津,故对阴 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者,及孕妇不宜使用。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 组成:本方+藿香、半夏
藿香 厚朴 苍术 陈皮 半夏 甘草各10g
加生姜3片
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证。呕吐腹胀,恶
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 苔白腻等。
柴平汤(《景岳全书》) 组成:本方+小柴胡汤
柴胡 人参 半夏 黄芩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各6g 加姜、枣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
泄泻。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清热祛湿—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寒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5、祛湿化浊— 适用于白浊、妇女带下等
病等属湿热内蕴所致者,可用本方治疗。 4、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排石、保肝、降脂作用。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 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 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湿邪与瘀热郁蒸 外溢肌肤
一身面目俱黄
热重于湿 湿 热为阳邪 热 黄 湿热困阻脾胃
疸 湿热下注
黄色鲜明如橘色 腹微满 小便短赤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 热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 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祛湿剂
2、适应病证
水湿病证。
湿浊所致病证较为复杂,治疗湿病则方 法各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 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 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 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 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肝胆湿热 宣上
分消湿热
黄疸
畅中
渗下 退黄 和胃+利湿 利水
湿
阴 邪

阳 邪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膀胱湿热
吐泻
淋证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2024年祛湿剂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祛湿剂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祛湿剂市场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对祛湿剂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祛湿剂是一种可以帮助消除室内湿气的产品。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祛湿剂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

本报告将对祛湿剂市场的规模、发展趋势、竞争状况以及关键市场驱动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研究数据,祛湿剂市场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祛湿剂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祛湿剂市场的总销售额达到X亿美元,在2024年有望增长至X亿美元。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对舒适性的关注,加上湿气对家庭健康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3. 市场发展趋势祛湿剂市场在未来几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以下是几个市场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3.1 健康和舒适性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舒适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祛湿剂作为改善室内环境的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对湿气的不适感和湿度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认可。

因此,祛湿剂的需求将会增加。

3.2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关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由于祛湿剂是用于室内环境的产品,消费者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尤为严格。

市场上的祛湿剂供应商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安全性,满足消费者需求。

3.3 创新产品和技术的推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祛湿剂制造商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技术。

例如,一些公司研发出更环保的祛湿剂产品,以满足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另外,智能家居技术的发展也为祛湿剂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4. 竞争状况祛湿剂市场竞争激烈,存在着多家供应商之间的竞争。

以下是主要竞争因素:4.1 产品品质和性能产品品质和性能是竞争中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质量好、性能优越的祛湿剂产品。

供应商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4.2 价格价格是消费者在购买祛湿剂产品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祛湿剂是一种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湿气和湿度的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祛湿剂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需求。

本文将对祛湿剂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祛湿剂市场的当前状况目前,祛湿剂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主要有颗粒吸湿剂、除湿盒、电热除湿器和竹炭除湿袋等。

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机制和原理去除湿气,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当前市场中,颗粒吸湿剂是最常见的祛湿产品。

它们通常使用吸湿颗粒材料,如硅胶、蒙脱石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并将其转化为液态。

除湿盒则是一种封闭的容器,可以放置在潮湿的地方,通过吸湿剂的作用吸收湿气。

电热除湿器利用电热加热使湿度升高,进而促使湿气凝结成水并排出。

竹炭除湿袋则是一种利用竹炭的吸湿性能吸收湿气的产品。

祛湿剂市场的发展趋势1.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加。

祛湿剂作为改善室内环境的一种产品,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需求。

2.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祛湿剂产品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例如,一些新型祛湿剂产品已经采用了智能控制和自动化技术,通过感应湿度自动启动和停止工作,提高了产品的便利性和效果。

3.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祛湿剂市场也将向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原料制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发展,祛湿剂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同时,厂商之间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也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祛湿剂市场的机遇和挑战祛湿剂市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 -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日益关注,祛湿剂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斤。”
湿热淋证
湿热下注
小便浑(浑浊如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
壅结膀胱
赤(尿中带血)
涩痛,淋沥不畅
气化不利: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
缓下
清热、利水、通淋
木通
车前子 清热利湿 瞿麦 清热通淋
大黄 栀子
清热泻火 导热下行
滑石
萹蓄
甘 草
调和 诸药
灯芯 利水通淋
缓急止痛
1、用方指征
本方是治疗湿热淋证的代表方。临 床以尿频、尿急、尿痛,舌苔黄腻,脉 数为主要指征。
2.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 指肠溃疡、胃下垂、消化道功能紊乱等属湿滞脾 胃者。
3.加减
(1)呕吐较重者:可加半夏、藿香 (2)脘腹胀甚者:加木香、砂仁 (3)兼食积:加麦芽、神曲 (4)兼寒象:加干姜、肉桂 (5)兼热象者:可加黄芩、黄连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 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 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 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大腹 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一两 半夏 白术 陈皮去白 苦桔梗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二两 藿香去土,三两 炙甘草二两半。”
佩兰以芳香化浊 (3)食少纳呆明显者:加神曲、麦芽以健胃
消食。
实验研究
能抑制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对水杨 酸毒扁豆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离体平滑肌的紧张收缩, 有显著的解痉作用。
能增加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并具有镇吐、镇痛作用。 本方能提高小鼠的细胞免疫,对Ⅰ型变态反应具有预
防和治疗作用。
全方作用明显强于各单味药,三味药有协同作用。 具有抗肝细胞损害而起保肝作用。此外还具有解热、
抗炎、抗菌作用。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 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 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 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车前子 瞿麦 萹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炙甘草 木通 熟大黄各
湿滞脾胃证
湿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泻泄

气机阻滞:脘腹胀满


脾失健运: 不思饮食

湿 象: 体重肢沉,倦怠嗜卧,苔白腻
祛湿
理气
苍 燥湿运脾 术
厚 行气化湿 朴
陈 皮
理气醒脾
生姜 大枣 甘草
调理 脾胃
1.用方指证
本方燥湿健脾,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剂。 临床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而腻为主 要指征。
2、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 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孟肾炎等属 湿热下注者。
3、加减
(1)血尿者:加小蓟、生地黄、白茅根 (2)尿有砂石涩痛者:加金钱草、海金砂 (3)尿液混浊如膏者:加萆解、益智仁、石
常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 端螺旋体病等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
3.加减
(1)湿重的:车前子、泽泻、猪苓 (2)热重的:板蓝根、龙胆草、大青叶 (3)胁痛的:川楝子 (4)寒热往来:柴胡、黄芩 (5)便秘:重用大黄、加枳实 (6)黄疸明显:重用茵陈,加金钱草、郁金
实验研究
茵陈蒿汤能明显地引起胆囊收缩,具有利胆作用, 可使胆汁排泄增加,并能降低胆总管Oddi’s扩约肌 张力;能使血清胆汁酸、胆脂质含量发生改变;
第十五章
祛湿剂
概述
一、定义
以祛湿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称 之。
二、适应证、分类
外湿 外感湿邪(常为风邪夹杂) 祛风胜湿
湿 证
内湿
湿从内生 伤及脏腑
湿阻脾胃 湿从热化 湿从寒化 水湿内停
燥湿和胃 清热利湿 温化寒湿 利水渗湿
三、使用注意
(1)辨明水湿病证部位。明确表里上下、何脏何腑。 须注意健脾、温肾、宣降肺气。 (2)湿性重浊粘腻,容易阻碍气机,故本类方剂常 配伍理气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 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 妇水肿者,均应慎用。
1.用方指证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临床以寒热 头痛、呕吐泄泻、脘闷腹痛,舌苔白厚而腻为主要指 征。四时寒湿感冒,尤以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 最宜。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采用本方治疗。
2.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脾胃、 外感风寒者。
3.加减
(1)风寒表证较重者:加荆芥、防风、香薷 (2)中焦湿浊较重者:将白术改为苍术,加
湿热黄疸
邪热入里 湿 热 壅
湿邪内生 结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中焦阻滞:恶心呕吐,腹微满,
大便不爽或秘结
导湿热从小便排
茵 清热利湿 栀 清利三焦 大 泻热逐瘀


黄 通利大便
导湿热从大便排
1.用方指证
本方为治湿热阳黄之主方。临床以身目发 黄,黄色鲜明,腹满、苔黄腻为主要指征。
2.现代应用
第二节 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剂组方配伍规律
是以清热利湿药和清热燥湿药为主,配伍: ①理气药,如厚朴、杏仁、大腹皮等; ②利水通淋药,如金钱草、扁蓄、瞿麦、海金砂等 ③清热解毒药,如山栀子、板蓝根、大青叶等
茵陈蒿汤
《伤寒论》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 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 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第一节 燥湿和胃
燥湿和胃剂组方配伍规律
是以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 白豆蔻等为主,适当配伍:
①理气药,如厚朴、陈皮、大腹皮、桔梗等 ②益气健脾药,如白术、茯苓、人参、甘草 ③和胃降逆药,如半夏、生姜砂仁等 ④淡渗利湿药,如茯苓、薏苡仁、泽泻等
平胃散
《简要济众方》
《简要济众方·卷五》:“胃气不和。苍术五斤 厚 朴(姜汁炒) 陈皮各三斤二两 甘草(炒)三十两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 湿浊中阻
表 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腹泻泄 气机阻滞: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 象: 舌苔白腻
解表
苏叶 解表散寒
藿 香
解表化湿
白芷
陈皮 厚朴
行气除湿
桔 梗
宣肺布津
白术 健脾祛湿
生姜 大枣 甘草
调理 脾胃
大腹皮
茯苓
半夏
化湿
和中
〖配伍特点〗
1.表里双解 2.升清降浊 3.扶正祛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