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学案
快速读懂古诗词法方法教案
快速读懂古诗词法方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宿建德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本节课将重点教授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幅古诗词画卷为线索,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方法讲解:介绍快速读懂古诗词的五个步骤:了解作者背景、把握诗歌结构、品味词句、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3. 例题讲解: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示范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解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运用方法解析杜甫的《宿建德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5.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快速读懂古诗词的五个步骤1. 了解作者背景2. 把握诗歌结构3. 品味词句4. 分析意象5. 体会意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快速读懂古诗词的方法,解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解析和分享,答案不设统一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古诗词三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分别是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的《宿建德江》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这三首诗词代表了唐代不同风格和主题的作品,通过学习它们,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读懂诗歌导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预习目标巩固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预习内容一、方法点拨1、从题目入手读懂诗从题目入手是一种很容易掌握的方法,因为标题一般可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2、从注释(包括作者介绍)切入3、从意象切入,特别注意意象的修饰语4、从“情语”切入这里的“情语”是指能比较直观地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二、先试身手1、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其思想情感的理解。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读诗歌:2、你是怎样解读《次北固山》的?有哪些切入点?学习目标能够灵活运用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方法正确解读诗歌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交流“预习案”中的思考二、(小组合学)进行读懂诗歌的方法探讨、实践阅读下面诗歌,谈谈你对其思想情感的理解。
例1、(2010·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2、(2008·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3、(2009·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解读诗歌:所用方法:例4、(2008湖北卷)临江仙①[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注]①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
高三诗歌阅读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诗歌的诗句或者朗诵一些优秀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讲解。
(1)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以节奏和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体裁。
(2)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和意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导学生如何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鉴赏诗歌。
3. 分析。
选择一首经典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
4. 练习。
让学生阅读若干首诗歌,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5.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诗句、音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
2. 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3. 诗歌朗诵。
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的目标得到了达成。
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不够高,课堂氛围有些冷淡。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创设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诗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如何读懂一首诗教案初中
如何读懂一首诗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3. 能够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4. 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的分析;3.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样本;3.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印象或者体验?二、诗歌的语言(10分钟)1.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韵律、节奏、押韵等;2. 举例分析一些诗歌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3. 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诗歌的形象(10分钟)1. 讲解诗歌的形象创作,如人物、景物、事物等;2. 举例分析一些诗歌的形象创作,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生动;3. 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诗歌的形象创作。
四、诗歌的情感(10分钟)1. 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喜怒哀乐等;2. 举例分析一些诗歌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3. 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诗歌的主题和意境(10分钟)1. 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概念;2. 举例分析一些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深层含义;3. 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六、诗歌的表达(10分钟)1. 讲解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举例分析一些诗歌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力量;3.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七、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强调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旨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读懂诗歌导学案教师版
读懂诗歌导学案教师版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教师版)考纲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趋向:①唐诗宋词唱主角②名家名篇是主打③“点”的考查是主流(细节描写、诗眼)④借助评点巧设题(前人评点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教学目标:1、梳理、归纳读懂诗歌内容的一般方法。
2、能够进行能力迁移,读懂诗歌。
一、初步体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要求。
(2010年全国Ⅰ卷)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分析这首诗歌的内容。
解析:本诗写了素蝶的活动,表达了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的情怀。
2、体会理解这首诗歌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
关注文本关注序和注释关注诗题二、深度探究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作品的内容。
(2010年全国卷Ⅱ)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解析:本诗通过描写凄冷、晦暗的夜晚作者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奈的心情以及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关注文本:1、要注意用了哪些意象?意象有什么特点?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要注意景与情的关系:正衬还是反衬。
如:送别——杨柳、长亭、南浦、酒思乡——月亮、鸿雁、捣衣愁苦——梧桐、芭蕉、流水、细雨、落花、猿猴、杜鹃、寒蝉、斜阳、衰草、鹧鸪抒情——菊花、梅、松柏、竹、冰雪、白云、荷、兰爱情——红豆、莲子、连理枝、鸳鸯、琴瑟、青丝战争——柳营、羌笛、关山、戈、长城隐居——东篱、三径、渔樵、山林、园田、泛舟羁旅——船、舟、桥、水、路、江、河、湖、海、驿站2、通过常见的修辞(双关、用典),推知作者情感。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王昌龄的《出塞》,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3.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歌鉴赏指导书籍3. 相关诗人的介绍资料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些经典的诗歌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讲解:对每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诗歌的主题,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等。
3. 练习:让学生对每首诗进行欣赏和鉴赏,回答相关的问题。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 诗歌的形象和意境3.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用欣赏的方法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诗人,更多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与重点是诗歌鉴赏教学中的核心部分,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1.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更能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规律。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单元“诗歌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为《登鹳雀楼》、《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意境、韵律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分析、品味诗歌意境和韵律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韵律的分析。
重点:掌握《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背景、意境和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登鹳雀楼》和《钱塘湖春行》两首古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意图。
3. 诗歌解析:a. 逐句解析《登鹳雀楼》,分析诗句中的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b. 讲解《钱塘湖春行》的韵律特点,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鉴赏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与《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2. 板书内容:a. 《登鹳雀楼》:背景、意境、意象、哲理。
b. 《钱塘湖春行》:背景、韵律、意境、自然美。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所学,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b. 请从韵律角度分析《钱塘湖春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导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读懂诗歌并理解其内涵并非易事。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诗歌,以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步骤和技巧,以读懂诗歌教案。
一、了解基本诗歌元素在读懂诗歌教案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诗歌元素,这对于理解和解读诗歌非常重要。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如韵律、格律、节奏和节拍等基本元素。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夸张和拟人等。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
二、分析诗歌语言和意象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语和意象,并对其进行解读。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学生还应该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语言和意象传递的思想和感情。
三、关注诗歌结构和形式诗歌往往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形式,这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面。
学生应该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等,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意诗歌的行、节和段等结构组成部分,并分析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探索诗歌背景和文化背景诗歌往往是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作品,因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背景对于读懂诗歌教案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学会研究诗人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五、参加诗歌解读课程或活动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参加诗歌解读课程或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
在这些课程或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其他诗歌爱好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课程或活动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诗歌资源和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诗歌。
六、多读多练最后,要想真正读懂诗歌教案,多读多练是不可或缺的。
学生应该多读不同类型的诗歌,并进行多次阅读和解读。
如何读懂诗歌 学案
如何读懂诗歌学案邳州二中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重点:1、通字句(词序、词性、跳跃、多义、修辞等)。
2、抓住诗歌的有效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等),揣摩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学生思考、总结教师小结、示例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学生阅读知识介绍2、教师小结: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注意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意动等活用现象。
修辞还原——比喻、借代、典故等修辞。
辨清歧义——作者故意所为,来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可视为多义和双关。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3、练习:根据以上所学的知识,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翻译:(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习题训练1)、标题如: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请分析这首诗的标题隐含的信息:教师小结: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初中诗歌主旨教案
初中诗歌主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特点和分类。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的分类3. 诗歌主旨的分析方法4. 诗歌鉴赏实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 诗歌特点和分类:讲解诗歌的特点,如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并介绍诗歌的分类,如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等。
3. 诗歌主旨的分析方法:教授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抓意象、抓情感变化、抓表达技巧等方法来分析诗歌的主旨。
4. 诗歌鉴赏实例:以具体诗歌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登高》等。
5. 练习与反馈:让学生课后欣赏一首诗歌,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的主旨,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分类的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等。
2. 教学PPT:包含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主旨分析方法的讲解。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课后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了解诗歌的分类,学会分析诗歌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十分钟看懂诗歌: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在十分钟内让大家轻松掌握这份教案。
这份教案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
以下将分别进行讲解。
一、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听、说、读、写本单元所学的诗歌;二是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基本的音韵和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诗歌时能够主动感受和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
1、诗歌的语言翻译和解释,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讲解。
2、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并在欣赏诗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1、热身环节
在开始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热身活动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语感。
比如将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单词或场景显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读出来或者快速形成一个故事。
2、课堂展示
让学生听教师讲解这首诗歌的背景和内容,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这首诗歌,帮助他们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课本的练习来让学生掌握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比如可以让学生画图或者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课后练习
在课后,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相关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的详细介绍。
在学习诗歌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诗歌的音韵和词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
诗歌鉴赏1——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诗歌鉴赏”部分,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以及如何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要素。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解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诗歌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分享感受,引入课题。
2. 讲解:介绍诗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的发展历程,结合实例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引导学生阅读一首诗歌,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经典诗歌,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读诗歌的方法。
4. 例题讲解:针对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从题目、作者、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全面解读。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教师选取一首适合练习的诗歌,指导学生按照解读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形成与发展2. 诗歌的语言特点3. 诗歌解读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阐述其意境与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如何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如何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诗歌欣赏”。
具体内容为唐诗《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深入学习。
通过分析这两首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等,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深入解读诗歌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的分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分析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诗歌解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登高活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登高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人背景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
3. 诗歌原文诵读(5分钟):让学生齐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歌内容解析(10分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详细解读诗歌的基本内容。
5.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首类似的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7.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原文。
2. 板书右侧:诗歌韵律、意象、情感表达的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解读。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将诗歌原文、韵律分析、意象解读、情感表达等内容整理成一篇完整的分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可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读懂诗歌 导学案一
如何读懂诗歌导学案(一)编写人:审核人:编号使用日期:考试时间:分钟【考点】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选题来源】《5年高考3年模拟》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方法指导(一)如何理解理解诗歌浅层含义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要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句就是因为格律的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意境、诗眼、首尾句等)三、典例示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四、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何读懂诗歌学案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一、读懂诗歌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三、对诗歌的“初步了解”分为三步:(一)、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概括作品的重要内容、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揭示作品的线索。
1.题目揭示内容《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写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2.题目表露感情《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3.题目展示思路《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怎样去关注、审视题目呢?1.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词语。
理解词语,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
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对题目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就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而为鉴赏奠定基础。
2.揣测质疑,化抽象为具体。
即把抽象的题目演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想象。
如陶潜的《归园田居》可以分为两个动作几个词语:归,园田,居(住)。
如何读懂诗歌教案2
【题目】如何读懂诗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诗歌欣赏”单元,主要针对《登高》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
教学内容涉及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详细章节为《登高》全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登高》这首诗的背景,理解其意义;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情感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水平,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分析;重点:掌握《登高》的结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进而引入《登高》这首诗;2. 诵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背景介绍:讲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义;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讲解;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登高》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短诗;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高》诗歌欣赏;2. 板书内容: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意象分析:落木、长江、猿啸、黄花、北风、白帝城;情感表达:忧国忧民、孤独悲凉;韵律特点:平仄、押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2)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诗人杜甫的认识;(3)模仿《登高》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短诗。
2. 答案:(1)意象描述:略;(2)诗人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3)短诗创作: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象、情感的分析较为吃力,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深入了解其诗歌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如何快速读懂诗歌》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微课)教学设计石河子第二中学冯健教学目标:1 结合高考诗歌模拟练习题,认识诗歌在试卷中的呈现内容,由此总结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2 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重点分析模拟练习题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总结的方法对诗歌考察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把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季氏》中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用现代化来说就是:不学习诗经,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生存,由此可见,《诗经》在当时社会上地位和作用。
当然,不独诗歌如是,诗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即将高考的我们来说,虽不至于离开诗歌无法生存,但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拿到一个很好的分数,所以我们需要在考场上——快速读懂诗歌。
二、结合高考试题,具体研习(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呈现形式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试题或者词牌和题目、正文(字词和内容)、诗人和注释(二)怎样才算读懂诗歌借助字词理解诗歌的字面内容,结合标题、注释、作者与情语领会诗人的情感。
1读懂诗歌的内容借助注释中提示的字词(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理解“端溪石池浓作墨”的意思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磨好了墨”。
借助学过的字词(“磊落”“空”“峥嵘”),理解“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的意思为“我的胸中藏有数不尽的用兵韬略,但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了这些惊人的才华”。
借助文言句法知识,理解“酒为旗鼓笔刀槊”一句为省略句补充省略,呈现译文“势从天落银河倾”一句调整、补充呈现译文在古诗中,尤其是在近体诗中,或出于篇幅的限制,或出于声律的要求,诗人常常会打破通常的语言结构习惯,灵活的进行词语的组合,或颠倒语序,或跳跃省略,或运用修辞……王安石把这不合常规却能巧妙达意的诗歌语言称之为“诗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学案学案博苑
12-21 0613
“快速读懂诗歌,准确概括主旨”学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找到快速解读诗歌的钥匙;
2. 学习怎样体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教学内容:
一、由测试情况和考点导入本堂课教学内容
1. “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评价和准确表述的基础。
2. 怎样才算读懂?
①理解诗句内容: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能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化为散文。
②领会思想感情: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要注意准确表述,要学会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二、方法指引:怎样才能读懂
(一)测试讲评:
【题例分析(一)】阅读下面的元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中吕】山坡羊•叹世
陈草庵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
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⑴ 如何理解“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3分)
⑵ 赏析“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的手法。
(4分)
答:⑴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1分)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2分)⑵“今日少年明日老”,以夸张手法,极写人生易老。
(1分)“山,依旧好;人,憔悴了”,将青山的美好与人的憔悴,大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分析1分)形成鲜明对比(手法1分),劝喻人们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情感1分)
【研讨交流重点】
1.分析失分答案,明确存在问题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正确?
①“闹”指“吵闹”,写晨鸡和昏鸦都不去世间吵闹,暗示不同流合污,对世事的感慨与无奈。
②诗人一路在长安道求取功名,渴望能建功立业,但不受到重用,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对全诗的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或对意象分析不够准确,或对关键语句断章取义。
※思考:以下的情感概括是否到位?
③ “闹”指“吵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晨鸡鸣叫、昏鸦争吵的热闹情景。
④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悲叹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2.找出能够帮助自己快速把握诗歌情感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如:标题:叹世;诗眼:那个不去红尘闹、功名、人憔悴;意象:晨鸡、昏鸦;元代……
3.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为什么要说“人生易老”和“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回答:青山不失本色,永远美好;人生短暂,却为了外在的功名,奔波憔悴,不值得。
4.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感叹世人为功名奔波追逐,劝人不要为了功名而辜负青春。
(二)【方法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方法:补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通译全诗
2.读懂第二步:领会思想感情:抓住信息品读,合理联想揣摩
(1)知人论世:诗人生平经历、诗歌写作背景(有注释一定要关注!)
(2)诗句信息:标题、意象、情感关键词句(特别关注诗眼、首尾句)、典故……
温馨提示:1、以上几点通常应综合使用,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作为读懂的切入口。
2、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内容;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三、题例巩固
讲评重点:灵活使用上述的读懂方法,选好读懂的切入口,明确读懂诗歌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题例分析(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0年广东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答:①(客观)视觉的阻隔: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或:隔断对“江东路”的眺望)
②(主观)情感的阻隔:思念之情无法传递。
(或:对“江东”的思念被阻隔,无法传递)
【研讨交流重点】
1.抓住信息品读,快速把握情感:(如:炼字、意象、标题)
2.理解关键诗句,快速读懂内容:
错例:①江水把两岸的烟树阻隔。
②写了诗人壮志未酬,但仕途艰辛,被人所阻隔
①江水隔开了烟和树。
②江水阻隔了江东的道路。
——1、断章取义,理解错误。
2、只答表层,没有深层。
强调:对意象内涵和情感关键词句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全诗进行,不能断章取义!
3. 学会对诗歌进行合理联想,揣摩诗歌蕴藏的深意
思考问题:①为什么要写“梦”?②为什么要写“雁”?
答:为虚写想象的内容,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强调:要学会由表及里,联想揣摩,准确理解思想感情。
(二)【题例分析(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20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
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
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学习重点】
1.请按照读懂的两个步骤阅读诗歌,概括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完成练习题。
2.学生谈答题思路:找到什么样的切入口,形成怎样的答案
3.对照参考答案自主评分,明确存在问题
强调:由语言到情感,层层读懂诗歌内容,全面概括主旨
四、布置作业
(一)按照读懂的两个层次,给下面这首诗(2007年广东高考题)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二)先按读懂的两个层次阅读下面这首词(2010广州市一模),再完成后面的两道题
浪淘沙夜雨
梁寅①
檐溜泻泉声,寒透疏棂。
愁如百草雨中生。
谁信在家翻似客,好梦先惊。
花发恐飘零,只待朝晴。
彩霞红日照山庭。
曾约故人应到也,同听啼莺。
【注】①梁寅(1309-1390),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县)人,元末明初学者。
(1)词中主人公为何“愁”?“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境?(3分)
(2)画线词句是怎样写“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4分)
建议:选择熟悉的生活,努力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思想。
有个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最能聚焦情感。
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准确形象的修饰语最能显示的写作功底。
不要让语言华丽朦胧得只能跟着感觉唱,却经不住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