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避难硐室技术要求
凉水井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凉水井煤矿为低瓦斯矿井,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煤尘具有爆炸倾向,煤层顶底板较好,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
井下主要的灾变类型可能有火灾、水灾、瓦斯及煤尘爆炸和冒顶片帮等。
永久避难硐室要坚固可靠,具备防火、防爆、密闭、独立供氧等功能。
永久避难硐室技术要求单位:套数量:2一、避难硐室相关规范避难硐室建设必须符合以下规范和规程的相关规定:1.《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2.《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暂行管理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3.《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MTT5026-2009);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5.《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2月第一版);6.《煤矿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8.《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2007);二、永久避难硐室主要系统要求及参数根据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暂行管理规定”,凉水井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为30人,并且有1.2的备用系数,内部系统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一)防护密闭门临时避难硐室分为过渡室和避险生存室。
过渡室是为去除逃生人员进入避难区时所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而设立的;避险生存室是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后的主要活动空间。
防护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
门体要求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和0.3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
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
(二)空气循环系统和空气幕系统避难硐室内部的空气循环是通过高压氧气瓶供氧供气系统或外接矿井空气压缩管路实现的。
整个避难硐室内始终保持300~400Pa的正压,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
在永久避难硐室的正上方分别布置1个直径为500mm的施救钻孔,孔内安装426mm的钢套管,钢套管内将供水管、压风管、供电电缆及通信电缆预先安装好,为施救过程中的通信、供水、供电和压风供氧提供条件。
煤矿避难硐室最新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最新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设施,其建设和管理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煤矿避难硐室的安全性能,最新的标准对其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煤矿避难硐室应当设置在矿井主要通风巷道上,并且应当远离矿井井口
和矿井工作面,以减少矿难发生时的冲击和危害。
硐室应当远离矿井主要通风巷道的转弯处和支护不良的地方,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煤矿避难硐室应当具备一定的防爆能力。
硐室内部应当设置防爆照明和
通风设备,并且应当配备防爆通讯设备,以便在矿难发生时与外界进行及时的通讯和联络。
硐室内部还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防爆呼吸器和医疗急救设备,以应对矿难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此外,煤矿避难硐室的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硐室
的建设应当经过严格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确保其结构稳固、通风良好、设备完善。
硐室的管理应当落实到位,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硐室的各项设备和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总的来说,煤矿避难硐室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和管理关系到矿
工的生命安全。
最新的标准对硐室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各个煤矿单位能够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硐室的建设和管理,确保煤矿避难硐室的安全性能达到最新标准的要求,为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 ;(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出口逃生巷道防护密闭门进口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生存室密闭门过度室防护密闭门逃生巷道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避难硐室的构筑要求
避难硐室的构筑要求第一百一十七条突出矿井必须建设采区避难硐室,采区避难硐室必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和供水管路,满足避险人员的避险需要,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推进长度超过500m时,应当在距离工作面500m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或者其他临时避险设施。
临时避难硐室必须设置向外开启的密闭门或者隔离门(隔离门按反向风门设置标准安设),接入矿井压风管路,并安设压风自救装置,设置与矿调度室直通的电话,配备足量的饮用水及自救器。
1.关于采区避难硐室的规定突出矿井无论地质条件、煤层厚度与强度、煤层瓦斯等级情况均比较复杂,发生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更高。
一旦发生突出事故,突出瓦斯影响范围广,波及速度快,人员紧急撒离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因而突出矿井具有更多的紧急避险需求。
因此本细则规定,突出矿井必须建设采区避难硐室。
采区避难硐室属于永久避难硐室,服务于整个采区,因此应满足较高的安全要求。
采区避难硐室必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和供水管路,以取得矿井压风系统、供水系统的支持和保障,在96h的额定防护时间一般不会存在安全问题。
为保证采区避难硐室的安全可靠,结合国内外采矿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其建造位置的选择应注意以下问题:(1)设置在避灾路线上,遇险人员、救护队员均容具到达。
(2)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3)远离可能发生岩崩、淹井、火灾、爆炸等的危险区域,如变电硐室、爆炸材科库、油脂存贮设施或车辆停放、检修硐室等。
(4)采区避难硐室前后20m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和支护完好,复核安全出口的要求。
借鉴国内外采矿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采区避难硐室的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1)采用过渡室(二道门)结构,以尽量减少人员进出时外界环境对避险空间的影响。
外侧门应为向外开启的防护密闭门,并设气幕,以减少门开启时有毒有害气体涌入。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 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 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 “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2, “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 “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1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逃生巷道防护密闭门密闭门密闭门防护密闭门进口出口生存室过度室过度室逃生巷道图3-3-1 “—”型避难硐室生存室过度室过度室密闭门密闭门出口进口防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逃生巷道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生存室过度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逃生巷道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DM / -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2避难硐室型号表类型标记人数结构形式永久避难硐室DMY 20~100 1:“一”字型,2:“凹”字型临时避难硐室 DML 10~40 1:“一”字型,2:“凹”字型,3:“口”字型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1 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 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 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 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 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米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米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米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一”型避难硐室图3-3-2“凹”型避难硐室图3-3-3“口”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煤矿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设计要求临时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煤)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确保服务期间受采动影响小。
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入和防止瓦斯集聚、煤层自燃等措施。
临时避难硐室应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
过渡室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生存室净高应不低于1.8米,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
每人应有不小于0.6米2的使用面积,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不少于10人,不宜多于40 人。
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隔离门应不低于井下密闭门的标准,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防水抗压达1Mpa~2Mpa,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
隔离门墙周边掏槽,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利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过渡舱作为过渡室时,过渡舱外侧门框宽度应不小于300毫米,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
硐室四周掏槽深度、墙体强度及密封性能要求不低于隔离门安装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采用锚网、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顶板宜采用半圆拱形,室内顶板和墙壁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临时避难硐室应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
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接口和供水阀。
接入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硐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
避难硐室管理制度
避难硐室管理制度一、引言避难硐室是一种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提供避难场所的设施,它为人们提供了在险情发生时寻求避难、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场所。
为确保避难硐室的有效管理和良好运营,制定并严格执行避难硐室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硐室的选择和建设、硐室内部设备的管理、硐室避难人员管理、硐室检修和日常维护等方面,对避难硐室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硐室的选择和建设1. 硐室选择标准在避难硐室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地理位置:硐室应建设在地势相对高且摄氏度偏低的区域,远离河流和有害气体等。
- 结构稳定性:硐室的结构必须稳固,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 容纳能力:硐室应能容纳预定数量的人员,并配备足够的床位和食品储备。
- 通风系统:硐室内应有有效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硐室建设程序硐室的建设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建设规划:制定硐室建设的规划和时间表,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 土地准备:进行土地勘测和清理,确保硐室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齐全。
- 建设施工:招标、选择承建商,并监督施工过程,确保建设质量和进度。
- 设备安装:安装硐室所需的通风系统、紧急照明设备和通信设备等。
- 硐室验收:确保硐室建设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并进行相关文件的备案。
三、硐室内部设备的管理1. 硐室设备清单硐室内部设备包括以下内容:- 床位和床上用品:足够数量的床位和床上用品,确保避难人员的休息和舒适。
- 食品储备:足够数量的食品储备,包括干粮、饮用水和必要的食品加工设备。
- 医疗设备:基本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伤病情况。
- 通信设备: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备用电池,以确保与外界的联络。
- 紧急照明设备:备用电池和应急灯具,以应对可能的停电情况。
2. 设备管理制度为保证硐室设备的正常运作和维护,需要制定设备管理制度:- 设备台账:做好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维护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避难硐室技术要求
凉水井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400万吨/年,凉水井煤矿为低瓦斯矿井,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煤尘具有爆炸倾向,煤层顶底板较好,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
井下主要的灾变类型可能有火灾、水灾、瓦斯及煤尘爆炸和冒顶片帮等。
永久避难硐室要坚固可靠,具备防火、防爆、密闭、独立供氧等功能。
永久避难硐室技术要求单位:套数量:2一、避难硐室相关规范避难硐室建设必须符合以下规范和规程的相关规定:1.《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安监总煤装〔2011〕33号);2.《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暂行管理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3.《煤矿矿井井底车场硐室设计规范》(MTT5026-2009);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5.《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2月第一版);6.《煤矿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8.《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3009-2007);二、永久避难硐室主要系统要求及参数根据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暂行管理规定”,凉水井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为30人,并且有1.2的备用系数,内部系统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一)防护密闭门临时避难硐室分为过渡室和避险生存室。
过渡室是为去除逃生人员进入避难区时所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而设立的;避险生存室是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后的主要活动空间。
防护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
门体要求能够抵御瞬时1000℃高温和0.3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
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
(二)空气循环系统和空气幕系统避难硐室内部的空气循环是通过高压氧气瓶供氧供气系统或外接矿井空气压缩管路实现的。
整个避难硐室内始终保持300~400Pa的正压,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
在永久避难硐室的正上方分别布置1个直径为500mm的施救钻孔,孔内安装426mm的钢套管,钢套管内将供水管、压风管、供电电缆及通信电缆预先安装好,为施救过程中的通信、供水、供电和压风供氧提供条件。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实用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96,单位为小时(h)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设施,其建设标准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
为了确保煤矿避难硐室的建设质量,保障矿工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命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
首先,煤矿避难硐室的位置应当合理选择,应远离煤矿工作面和采空区,同时便于矿工疏散。
硐室的位置应当在矿井主要通风流路上,便于通风和矿工疏散。
其次,硐室的结构应当牢固,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冲击,保证在煤矿事故发生时不会受损。
硐室内部应当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和通讯设备,以便矿工在逃生时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和指引。
此外,硐室内部还应当配备足够的食品、水源和急救设备,以应对矿工在硐室内等待救援的情况。
另外,煤矿避难硐室的通风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风系统应当能够保证硐室内空气的新鲜和充足。
通风系统应当具备自动开启和关闭功能,以应对煤矿事故时可能出现的瓦斯、烟雾等有害气体。
此外,通风系统还应当具备防爆和防火功能,保证硐室内部的安全。
最后,煤矿避难硐室的建设标准还包括了硐室的排水系统和防尘系统。
排水系统应当能够及时排除硐室内的积水,保证矿工在硐室内的干燥和舒适。
防尘系统应当能够有效过滤硐室内的粉尘,保证矿工在硐室内的空气清新。
总的来说,煤矿避难硐室的建设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矿工的生命安全。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建设硐室,才能够在煤矿事故发生时有效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
因此,煤矿企业在建设硐室时务必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硐室的质量和安全性。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酮室建设标准1适应围本标准规左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嗣室(包括永久避难嗣室及临时避难嗣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爾室。
2规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泄》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 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 15号3分类3.1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碉室根据其服务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碉室和临时避难碉室,永久避难碉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碉室的标记为DML03.2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碉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吋避难碉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嗣室结构形式避难碉室形式,釆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D “一”字型:砺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同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 “凹”字型:碉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 “口”字型:砺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碉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釆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碉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生存室 密闭门丿人^过度室防护密闭门透生卷逍图3-3-3 “口”型避难砺室3.4碣室型号表示避难嗣室型号表示:嗣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碉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 设计避难人数爾室类型:Y 、永久避难鬧室,L 、临时避难嗣室密闭门 逸生巷逋密闭门防护曲闭门生处出口逃生巷逍 助护密闭门4基本要求4. 1设计避难碉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碉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规范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避难硐室验收标准
验收项目
验收标准
验收方法
标准分
评分办法
验收得分
一、避难硐室位置及规模
10
设置地点
永久硐室:布置在稳定岩层中时,前后20m范围内巷道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布置在煤层中时,有控制瓦斯涌出和煤层自燃措施;前后20m范围内巷道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安全出口符合相关规定。
临时硐室:煤与瓦斯突出煤层距采掘工作面≤500m;非突出煤层距采掘工作面≤1000m。若在煤层中应有防瓦斯涌出和煤层自燃措施;前后20m范围内巷道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安全出口符合相关规定。
临时硐室:净高≥1.85m,每人有效使用面积≥0.9 m2。
现场检查
5
一项不符
扣2分
过渡室
永久:净高≥2m、面积≥3.0 m2;临时:净高≥1.85m、面积≥2.0 m2。
现场检查
5
一项不符
扣2分
硐室内饰
内部为浅色,无装修污染。
现场检查
2
一项不符
扣0.5分
防水措施
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m。
检查资料
2
不符合标准不得分
处理CO
处理CO能力符合规范要求。
检查资料
2
不符合标准不得分
监测监控动力照明
人员定位
实时监测井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的情况。
现场检查
2
不符合标准不得分
安全监测
监控
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
现场检查
2
不符合标准不得分
独立的
内外环境
参数监测
生存室能监测:O2、CO、CO2、CH4、温度、湿度;
现场检查
2
一处不符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 ,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 “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 “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 ;(3) “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
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 适应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3 分类3.1 分类及代号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3.2 避难人数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3.3 硐室结构形式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3.4 硐室型号表示避难硐室型号表示:硐室结构代号,永久缺省为1,临时缺省为3硐室设计防护时间,缺省为96,单位为小时(h)设计避难人数硐室类型:Y、永久避难硐室,L、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型号表4 基本要求4.1 设计避难硐室设计,应当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矿井)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
避难硐室施工前,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
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
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4、硐室面积临时避难硐室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时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设计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煤)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确保服务期间受采动影响小。
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入和防止瓦斯集聚、煤层自燃等措施。
临时避难硐室应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
过渡室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生存室净高应不低于1.8米,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
每人应有不小于0.6米2的使用面积,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不少于10人,不宜多于40 人。
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隔离门应不低于井下密闭门的标准,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防水抗压达1Mpa~2Mpa,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
隔离门墙周边掏槽,
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利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过渡舱作为过渡室时,过渡舱外侧门框宽度应不小于300毫米,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
硐室四周掏槽深度、墙体强度及密封性能要求不低于隔离门安装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采用锚网、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顶板宜采用半圆拱形,室内顶板和墙壁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临时避难硐室应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
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接口和供水阀。
接入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硐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
硐室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
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实现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对硐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和湿度和硐室外的O2、CH4、CO2、CO检测或监测,并有自动报警提醒功能。
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临时避难硐室应按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配备供氧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食品和饮用水以及自救器、急救箱、照明、工具箱、灭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辅助设施,备用系数不小于10%。
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不低于0.3米3/分钟·人;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时应有减压措施。
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CO2的能力应不低于每人0.5升/分,处理的能力应应能保证20分钟内将CO浓度由0.04%降到0.0024%。
配备的食品不少于2000千焦/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升/人·天。
配备的自救器应为隔离式,连续使用时间不低于45分钟,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
硐室建设应有设计和作业规程。
临时避难硐室硐室建设完成后,应进行各种功能测试和联合试运行,并按要求组织验收,满足规定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管理与维护
避难硐室应专门设计并编制施工措施,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施工;竣工后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通风、安全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矿井建立避难硐室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
按相关规定对其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调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施完好可靠。
避难硐室配备的食品和急救药品,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
避难硐室保持常开状态,确保灾变时人员可以及时进入。
矿井应对入井人员进行避难硐室使用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避难硐室使用演练,确保每位入井员工都能正确使用避难硐室及其配套设施。
培训与应急演练
煤矿企业应将正确使用紧急避险设施作为入井人员安全培训的重要内容,确保所有入井人员熟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掌握紧急避险设施的使用方法,具备安全避险基本知识。
煤矿企业对紧急避险系统进行调整后,应及时对入井人员进行再培训,确保所有入井人员准确掌握紧急避险系统的实际状况。
煤矿企业应每年开展一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演练档案,并将应急演练情况书面报告县级以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