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顺天乡试特点刍议
清代山东乡试研究
清代山东乡试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山东乡试研究姓名:刘希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刘海峰20080701摘要乡试作为科举考试各层级中规模最为宏大、竞争最为激烈、而影响也最为重大的选拔性考试之一,是各省人文教育活动的重大事件,对于区域政治、文化以及民风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以往的乡试研究更多是着眼于制度层面的,而关于直省乡试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较少,基本上还是处于起步状态,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
乡试在科举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若能对之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对于丰富科举学研究、丰富中国教育史研究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当今的各类大规模考试也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鉴于此, 本研究选取了“清代山东乡试研究为题,从教育学、文化学、地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对于清代山东乡试的经费、竞争、举人的区域分布以及社会出身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本研究共分六章。
绪论部分主要对于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清代乡试规制,从乡试科年与乡试考场、乡试考官、乡试内容与形式、乡试定额与乡试中额等几个方面勾勒了清代乡试规制的大致轮廓。
第二章清代山东乡试简况。
这一部分对于清代山东乡试贡院、乡试科年、乡试中额与定额、乡试考官与解元、乡试科场案及其它违式情形几个方面进行了简略的介绍。
第三章清代山东乡试经费研究。
在简略回顾“科举经费”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考官路费银、科场经费银、地方宾兴资助银及举人赏银等几个方面对于清代山东乡试的经费状况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清代山东乡试竞争研究。
这一部分主要以乡试录取率、乡试人均中式率为指标,分前后两个时期对于清代山东乡试竞争状况进行了追溯与考察。
同时,对于乡试人均中式率的省际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五章清代山东举人的区域分布研究。
在剖析明代山东举人区域分布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探讨了清代山东举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对于两代举人区域分布格局的异同状况进行了比较,最后从经济因素、地方儒学与书院以及文化传统的角度对清代山东举人区域分布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透视与探析。
清朝科举制的特点
清朝科举制的特点一、严格的选拔标准。
清朝科举制强调文以载道,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文才出众,具备道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官员,从而确保了朝廷官员的整体素质和政治上的稳定。
此外,在科举考试中,还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包括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等,以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二、分层次的考试制度。
清朝科举制采用了分层次的考试制度。
从乡试、府试到会试,每一层次的考试都要通过,才有资格参加更高一层的考试。
这种分层次的考试制度,能够更全面地评价考生的能力和素质,减少了抽取幸运儿的可能性,也使得科举制的选拔过程更具有说服力和公正性。
三、地方自治和各级考试的争夺。
清朝科举制中,乡试、府试和会试都是在地方范围内进行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考试组织和考试机构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许多职位。
地方政府通过这些职位来选拔和控制各级官员,形成了各级考试的激烈竞争。
这种竞争机制一方面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科举考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四、世族士大夫的统治地位。
清朝科举制中,世族士大夫拥有特权地位,他们的家族背景和家族资源使得他们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家族背景和家族资源的影响上,还体现在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人情社交的关系上。
这些都使得世族士大夫能够在科举制中占据统治地位,掌握重要职权,进一步巩固了社会阶层的稳定和政权的统治。
五、对官员连任的限制。
清朝科举制实行"乡试出身、府试至任、会试出命"的原则,即通过乡试和府试的考试后,才有资格担任官职,再通过会试的考试后,方能出任更高一级的职位。
这种限制官员连任的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官员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官员权力的过度集中,减少了腐败和滥权的可能。
总之,清朝科举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人才制度,具有严格的选拔标准、分层次的考试制度、地方自治和各级考试的争夺、世族士大夫的统治地位以及限制官员连任等特点。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包括多个部分,以下是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乡试考生的选拔和组织清代乡试分为省试和院试两个阶段,考生的选拔和组织较为严格。
首先,考生需要通过院试,获得生员资格。
然后,在乡试前一年,各省会设立考棚,将考生集中起来进行备考。
在考试前,各省还会进行一次严格的资格审查,确保考生符合考试要求。
考试期间,考场纪律严明,严禁作弊。
二、乡试的内容和形式清代乡试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的解读和运用,以及对时事的评论和分析。
考试形式包括策论和八股文两种。
策论要求考生针对时事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而八股文则要求考生按照特定的格式和规范写作文章。
在考试过程中,考生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学识、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乡试的评卷和录取乡试的评卷和录取工作由各省的主考官和同考官负责。
评卷过程中,考官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录取名单。
录取标准主要包括考生的成绩、表现和出身背景等方面。
被录取的考生将获得举人资格,成为地方上的中高级官员候选人。
四、乡试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清代乡试文献包括考生试卷、评卷记录、录取名单等,是研究清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
这些文献在乡试结束后会被整理保存起来,部分文献也会被收录到官方出版的书籍中。
这些文献对于研究清代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总的来说,清代乡试文献集成是一套丰富的史料集,对于了解清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社会风貌、人才选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的历史和文化,为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五、乡试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清代乡试文献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研究价值:乡试文献是研究清代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史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风貌。
2. 人才选拔研究:乡试是清代重要的官员选拔途径之一,乡试文献对于研究清代官员选拔的标准、程序和结果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清代顺天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一种关于“考试移民”的历史追溯
清代顺天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一种关于“考试移民”
的历史追溯
刘希伟
【期刊名称】《中国考试》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在清代,原籍应试原则是科举考试的一项基本报考原则,寄籍应试之法则是针对流动人口所实行的一种考试政策。
在科举竞争存在蜞显区域差异而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背景下,清代不同时期顺天地区的科举考试中均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冒籍问题。
就地域来源而言,顺天科举冒籍者更多的来自江南、浙江等科举大省,且不少属于官员子弟;就乡试一级而言,冒籍者所冒主要为北皿与北贝字号。
针对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清政府采取了包括廪生担保、官员担保以及审音机削等在内的防治举措。
但治理效果比较有限,冒籍应试始终是其科场上的一项顽症。
【总页数】10页(P47-56)
【作者】刘希伟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5
【相关文献】
1.论明清盐商子弟科举考试中的商籍管理 [J], 吕小琴;
2.清代科举考试中的"贱民"冒考问题 [J], 刘希伟
3.清代科举考试腐败问题探析 [J], 郭福亮;张博锋
4.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探析 [J], 张松梅;王洪兵
5.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异地借考”问题——兼论当今高考“借考”政策 [J], 刘希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再论清代顺天乡试特色
第 2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 6, . 1 2 No 2
M a. 20 12 r
2 0 1 2 年 3 月
J u n l fH u a nv ri ( o il in e ) o r a n nU iest S ca e c s o y Sc
Re ic s i n a o tt e Fe t r so h nta d s u so b u h a u e fS u i n
P o ica T s i n n sy r vn il et n QigDy at
LI H o g U n
( e a o i l olg He e N r l ies y , hj z u n 0 0 2 , hn ) P d g gc l e, b i o ma Unv ri S iah a g 5 0 4 C ia aC e t i
其 它省 。从 顺 天 贡 院 、 天 考 生 、 天 考 官 三 个 因子 即 可 管 窥 顺 天 乡试 的特 色 。 顺 顺
[ 关键 词]顺天 乡试 ; 顺天贡院 ; 贡监生 ; 举人 ; 考官 [ 中图分类号]K24 9 5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 16 (0 2 O —0 3一 O 0 8 7 3 2 1 )2 O 5 5
再 论 清 代 顺 天 乡 试 特 色
刘 虹
(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 院, 河北 石家庄
[ 摘
00 2 ) 5 0 4
要]清 代 直 隶 省 成 为 全 国科 举 大 省 , 其 乡试 看颇 具 特 色 : 天 乡试 与 全 国 的会 试 共 用一 贡 院 , 至 皇 帝 从 顺 甚
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探析
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探析张松梅;王洪兵【摘要】冒籍是清代科举的一个普遍现象,其中顺天府冒籍现象较为突出.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科举的繁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京畿地区出现了大批流寓人口,他们通过寄籍顺天,参加科举考试,猎取科举名额,给京畿科举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清代统治者通过稽查户籍、设立廪保、强化惩戒、严格审音等手段,严防科举过程中的冒籍现象,从而为广大士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科举环境,有利于科举秩序的稳定.【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5【总页数】5页(P88-92)【关键词】清代;顺天府;冒籍;科举秩序【作者】张松梅;王洪兵【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3在传统中国,科举考试是广大士子极为重要的进身之阶。
在此社会心态下,部分士子试图通过冒籍手段,争得廉价的科举资源,冒籍现象成为历代科举考试的痼疾。
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人口流动的强化,冒籍现象日趋繁多,遍及全国各省地方。
明代对于冒籍考试问题,缺乏系统的稽查、惩治措施,冒籍现象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国家科举政策较为宽松,明代顺天冒籍现象较为严重,“京师乃都会之地,顺天乡试起送儒士,多有四方缘事黜革生员潜住京师,改名冒籍,以图科举”(严嵩《南宫奏议》卷2,嘉靖二十六年刻本),冒籍对于明代士子来说风险较小,相对于竞争激烈的科举环境,士子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因此冒籍之风不可遏制。
清代冒籍现象仍然较为普遍,“童生应试,率皆彼此通融互考,甚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做重卷数名,以为院试时售卖之地者”[1]57。
关于冒籍的原因,据康熙年间的范承谟分析,“盖人之必欲冒籍,或因问拟罪犯,本地难容;或系劣行黜生,条例难复;或出身下贱,图他郡之不知;或才学低微,希小邑为易取”[2]305,范承谟的见解大体反映了清代科考冒籍现象泛滥的基本原因。
清代顺天乡试举人的家庭出身研究
增高 ,分 别是 l 5 . 9 6 %和2 4 . 7 8 %。祖 父两代 无科 名者
3 6 8 名 , 占9 . 1 2 %;父 辈 三代全无 科 名者 为3 3 2 人, 占
8 . 2 3 %。 由于顺天 乡试 中有许多贡监考 生 , 其祖上三代 出身 于 贡监 生 家 庭所 占比例 较大 ,分别 是 2 4 . 1 4 %、
2 01 4 年 第 4期
●科 举 学 丛谈
清代顺天乡试举人的家庭出身研究木
张 森
摘 要 : 通 过对 顺 天 乡试 举人 家庭 出身 的研 究 , 了解到 即便 在权 贵 聚集之 地 的皇城 脚 下 , 三代 平 民 出身
的举 人也 占有较 多的份 额 , 而且 通过 对举 子 学籍 成分 以及 八 旗举 人 阶段 出身 的 细致 分析 , 得 出了一 些较 为
1 2 . 6 9 %, 这 一 比例 是 清代 科举 开 放给 平 民 上升 的道
路 宽度 。 同时 , 郑 教授 又集 中 阐述 了姻 亲 和母 系 家 族 与举 子 实现 向上 流 动 的关 联 , 得 出几 乎 并 没有 助
力 的结 论 。郑 若玲 教 授对 于 科举 家 庭 出 身 的统计 , 样本 量大 、 统计 口径严 格 , 结论较 有参 考价 值 。
的 是母 系 与 祖 母 系 的 情 况 ; 此外 , 在 对 功 名 的划 分
从表2 可 以看 出, 在所统 计的4 0 3 5 名举 人 中 , 父 辈
来 自没有 科名 和官 职 的布衣 阶层 的举人有 5 1 3 人, 占 l 2 . 7 1 %, 自父辈 以上至 曾祖 , 布衣 阶层所 占比例逐渐
一
、
本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史 料
再论清代顺天乡试特色
再论清代顺天乡试特色作者:刘虹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2期[收稿日期] 2011-05-10[作者简介]刘虹(1954—),女,北京人,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摘要]清代直隶省成为全国科举大省,从其乡试看颇具特色:顺天乡试与全国的会试共用一贡院,甚至皇帝亲临视察;顺天乡试考生要远远超出了直隶举子的范围,如全国的国子监贡监生等;顺天府的考官资质也远远高于其它省。
从顺天贡院、顺天考生、顺天考官三个因子即可管窥顺天乡试的特色。
[关键词]顺天乡试;顺天贡院;贡监生;举人;考官[中图分类号] K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2—0035—05Rediscussion about the Features of ShuntianProvincial Test in Qing DynastyLIU Hong(Pedagogical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050024,China)Abstract:Hebei province, also called Zhili in Qing Dynasty, wa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province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ts provincial test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shared the same Examination Office with the national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and it was even inspected by the emperor himself; Secondly, the candidates had far exceeded the limit of qualifications that just came from Zhili. It also attracted the students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Thirdly, the examiners always had higher qualifications than any other provinces.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will analyze Shuntian provincial test in the three aspects.Key words:Shuntian provincial test; Shuntian Examine Office; students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Juren; examiner一皇帝亲临视察、与会试共享一隅的顺天贡院扩建历程顺天贡院不仅是直隶省的乡试考场,也是全国会试的场地,所以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
清代顺天乡试科场案研究
清代顺天乡试科场案研究清代顺天乡试科场案研究清代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指发生在清朝时期顺天(今天津)地区的乡试科场中的一系列案件。
这些案件不仅揭示了清代乡试科场的运作机制与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征和矛盾。
本文将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代乡试科场的背景和组织形式。
清代的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级,也是选拔地方官员和进士的重要途径之一。
顺天乡试科场设在天津文庙内,每三年一次。
当时的考官由地方文人和进士组成,主要负责组织考试和评卷。
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自各地,他们要先通过举人的初考,然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的题目固定,内容多以经史为主,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底和文化素质。
然而,顺天乡试科场在清代的运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争议。
首先,考官的贪污和舞弊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官员选拔与升迁与科举成绩密切相关,一些考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惜利用职权进行收受贿赂、提前泄题等行为,严重损害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其次,在考生备考和参加考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考生在备考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师资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科场中,不同地区和家族之间的利益纠纷和竞争也经常引发各类争议和冲突。
以上种种问题和争议最终导致了顺天乡试科场案的发生。
这一系列案件的核心争议主要围绕着考官的贪污和舞弊行为展开。
一些考官被发现收受贿赂、帮助特定考生作弊、偷换答卷等违规行为,被当地士绅和考生们揭发和举报。
随着案件的不断披露和调查,曝光出的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勾结行为令社会上下震惊,也引发了人们对清代科举制度及其中的腐败问题的质疑。
顺天乡试科场案的发生,不仅对清代乡试科场的运作方式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引发了对清代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改革呼声。
一些知识分子对科举制度提出了批评,认为它存在一些内在的弊端和不足。
他们主张选官应以实际能力和道德素质为标准,而非仅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着手改革乡试科场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以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明清时候科举考试中乡试的解释
明清时候科举考试中乡试的解释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而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级别,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级别。
乡试的考试对象是来自一个县的所有考生,目的是选拔出一些有才能的人才,进入下一级别的会试。
乡试的内容主要是考察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诗词、文章、经史子集等方面的知识。
乡试的考试形式是笔试,考试时间为三天。
考试的试卷分为三部分,分别为经义、文章和诗词。
考试成绩分为五个等级,最高的是“优等”,最低的是“不中”。
在明清时期,乡试的选拔标准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
但是,乡试仍然是普及教育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是从乡试开始走上了他们的职业道路。
- 1 -。
清代河南乡试研究及启示
清代河南乡试研究及启示一、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在清代,河南作为中国的中心地带,其乡试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清代河南乡试制度的研究及启示,以期为当今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二、清代河南乡试制度清代河南乡试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河南省举行的选拔人才的活动。
乡试制度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指在各省举行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方可参加会试。
会试是指在京城举行的考试,殿试则是皇帝亲自举行的考试。
清代河南乡试制度在形式上与现代高考制度相似,但其在内容上则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乡试一般分为五个科目:正科、副科、加科、补科和恩科。
正科是乡试的主要科目,副科、加科、补科和恩科则是乡试的补充科目。
三、清代河南乡试制度的影响清代河南乡试制度对河南地区的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乡试制度,河南地区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清代河南乡试制度也为河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然而,清代河南乡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乡试制度的考试内容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性,这使得一些有才华的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乡试制度的考试程序过于繁琐,这使得一些考生因时间不足等原因而失去考试的机会。
最后,乡试制度的选拔标准过于单一,这使得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四、结论与启示清代河南乡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为河南地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也为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归允肃与顺天乡试
作者: 崔凡芝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晋阳学刊
页码: 107-108页
主题词: 乡试;二十年;康熙;试场;士子;公正;落第;誓词;步行;科场
摘要: <正> 清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顺天乡试放榜后,落第士子哗然肆起,对科考官员诋诃谩骂,大有掀起一场科场大案的趋势。
正在巡察畿辅的刑部尚书魏象枢,对此事进行了一番调查后,以朝端重望而仅随一仆,携带红色褐垫,步行来到正主考官归允肃的邸第门外,大行四拜之礼,欣喜地说:“我为国家庆得人也!”之后,又将本科抡才公正之处宣布于朝,并赋诗纪事,才使一场风波得以平息。
康熙己卯顺天乡试案考辨
康熙己卯顺天乡试案考辨
刘畅
【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9)6
【摘要】康熙三十八年发生的己卯顺天乡试案,是康熙朝科场大案之一,不仅牵涉甚广,而且对此后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主要考察了己卯顺天乡试案的
案情始末,并对整个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此次科场案件不仅体现了康熙
皇帝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治国策略,更成为清朝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机,由此而生发
的各种科场改革对有清一代亦发挥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刘畅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205
【相关文献】
1.清代顺天乡试出题特点浅议 [J], 刘虹;张森;
2.己卯顺天榜乡试案实为诽谤案 [J], 朱浩熙
3.清初士人的明史意识与康熙朝文字案狱——以康熙朝"《明史》案"和"《南山集》案"为中心 [J], 李润强;牛黎芳
4.清代顺天乡试案研究 [J], 刘虹;石焕霞
5.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J], 李国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的乡试与会试
清代的乡试与会试考取举人谓之“乡试”,每隔三年全国各省于省会举行。
考生为该省官学生员即具有秀才功名者,中式者即为举人。
乡试年之八月八日入头场,八月十一日入二场,八月十四日入三场。
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称“秋闱”。
乡试考场系省官学学宫,曰贡院。
贡院大门叫“龙门”,大堂谓“至公堂”,系重大事项议定之处。
龙门至大堂之甬道有“明远楼”。
大堂之后为“衡鉴堂”,系主考与同考官办公居所。
堂前墙门有垂帘,奉调负责阅卷者称“内帘”,在考场执事者称“外帘”。
阅卷官及随员不得出帘外,执事官员人等一律不得入帘内。
帘以内,由“内监试”负责;帘以外,由“外监试”负责,出入关防极严。
乡试每省钦放正副主考各一人。
随员有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各部主事等。
大省正主考皆为二三品大员,由礼部开单,进呈钦定简放。
主考出京,内廷颁赐礼物四样,曰“送主考”而不称“赐”,以示礼遇优渥。
正副主考按驿站计算行程,沿途乘轿,轿贴封条,于八月初抵省会。
主考抵省后,督、抚迎之入闱。
乡试考场,巡抚任“监临”,即总监贡院内外一切行政事。
入闱之仪仗隆重威严。
前有全副仪仗开道,正副主考及“监临”身着朝衣朝冠坐八人显轿,显轿无顶棚。
其馀监试、同考官等乘八人或四人轿随之。
比较有意思的是队列最后抬一箱盒,内装腰斩行刑铡刀一具,专为主考官犯科场大罪而备。
有清一代,此铡刀曾于福建科场一用。
据闻主考官舞弊被腰斩为两截,人未死之片刻,伏地用舌头连书三个“惨”字而毙。
后有巡抚上奏,谏言废除此刑,但抬铡刀箱盒作为仪仗仍沿用。
巡抚之“监临”总调考场诸事。
“内监试”由知府充任,管理内帘事务。
“外监试”管理帘外事务。
另设提调官专司考场杂务。
凡由场外提供帘内所需书籍饮食等用品,均隔矮墙递入,不得有门。
乡试阅卷由同考官若干并调知县担任,将所阅之优等卷荐呈主考。
考生答卷例用墨笔,称“墨卷”,交卷后加封并编号。
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自交卷至发榜任何人不得见。
为防止考生于试卷作记号或其笔迹泄露,交卷后阅卷前,专有誊录官若干把每份试卷用红笔誊写一遍,曰“朱卷”。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
摘要:
1.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简介
2.清代乡试的历史背景
3.清代乡试的考试制度
4.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的研究价值
正文:
一、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简介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是一部汇集了清代乡试文献的资料库,它包含了大量的清代乡试相关的文献、试卷和研究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清代乡试的历史、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清代乡试的历史背景
清代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它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第二级考试,也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清代乡试始于清朝顺治年间,终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历经了两百多年。
三、清代乡试的考试制度
清代乡试的考试制度分为三个阶段:预考、正考和复试。
预考是在各省举行的选拔考试,通过预考的考生可以参加正考。
正考是在各省的省城举行的考试,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诗词等。
复试是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经世致用能力。
四、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的研究价值
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清代乡试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乡试的发展历程;其次,它为我们提供了清代乡试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乡试的考试制度;最后,它为我们提供了清代乡试的试卷和研究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代乡试的考试水平和文化特点。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李国荣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6()4
【摘要】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狱之一。
因该年为戊午年,又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故此案多谓之“戊午科场案”或“戊午北闱之狱”。
该案情节错综复杂,正主考官柏葰听受嘱托,副主考官程庭桂交通关节,案情重重,头绪纷繁。
这一科场大案由怡亲王载垣等遵旨查办,咸丰帝依情节分两批审决,先后共惩处九十余人。
【总页数】6页(P108-113)
【关键词】咸丰帝;戊午科场案;乡试;科场舞弊;关节;举人;供词;交通;考官;辛酉政变【作者】李国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晚清时期顺天乡试状况概述 [J], 曾翠芳
2.杭世骏佚文《查莲坡墓志铭》与查为仁乡试科场案 [J], 叶修成
3.己卯顺天榜乡试案实为诽谤案 [J], 朱浩熙
4.晚清时期顺天乡试状况概述 [J], 曾翠芳;
5.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舞弊案揭示出晚清怎样的监察制度 [J], 屈超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举制度与区域公平:“顺天丙子乡试冒籍实系枪替案”探究
科举制度与区域公平:“顺天丙子乡试冒籍实系枪替案”探究芦广宇
【期刊名称】《考试研究》
【年(卷),期】2024(20)1
【摘要】使用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等史料,探究乾隆时期的“顺天丙子乡试冒籍实系枪替案”。
对案件的发生经过、判决结果及审案人员的执法过程等进行详细剖析。
在相对完善的科举制度下,顺天府冒籍、枪替现象屡禁不止,实质是考生在区域公平
与个人利益之间权衡利弊所做出的博弈。
主要原因在于科考名额分配的不均、考生水平的地域差异、考试管理的疏漏、科举中式的反馈。
【总页数】8页(P101-108)
【作者】芦广宇
【作者单位】阜阳市颍上县第六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4
【相关文献】
1.己卯顺天榜乡试案实为诽谤案
2.康熙己卯顺天乡试案考辨
3.科举制度视角下张謇“冒籍案”探究
4.清代顺天乡试案研究
5.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朝的科举制度与乾嘉学派
清朝的科举制度与乾嘉学派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科举制度在其长期统治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此来选拔官员,确保政府的有效运转。
在清朝,科举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同时,与科举制度相联系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乾嘉学派,其对于清朝的科举制度和知识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清朝的科举制度和乾嘉学派展开论述。
一、清朝的科举制度清朝的科举制度源自唐宋时期,经过明朝的发展与改革,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清朝的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1. 乡试乡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阶段,每三年举行一次。
参加乡试的考生数量众多,但只有少数考生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下一阶段的会试。
乡试的题目主要涉及经义和诗词,考核内容偏向于理论和文学才能。
2.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阶段,每年举行一次。
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有资格进入会试。
会试的考生数量相对较少,但考题的难度更大,考核内容更加全面。
会试主要考察的是政策理论和政务能力,包括策论、文章等方面的表达能力。
3.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只有通过会试的考生才能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核的内容更加综合全面,主要考察考生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
殿试结束后,根据考生的排名,皇帝会亲自决定授予科举称号的考生。
清朝的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官员,确保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官员耕地的效率。
该制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如成为社会上层阶级的垄断,但它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让社会上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有机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乾嘉学派对于清朝的科举制度的影响乾嘉学派是清朝时期在政治和学术思想领域兴起的一股重要的思潮。
它对清朝的科举制度和知识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强调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乾嘉学派注重实际的经验与实用的技巧,倡导将学问应用于实际治理中,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做出贡献。
这一思想对于科举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清朝的科举考试更加注重实务能力的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l g f u ain Col eo e Ed c to ,H e e No ma iest ,S ia h a g 0 0 9 ,Chn ) bi r l Unv r i y hj z u n 5 0 1 i ia
Ab ta tPr vn il x m iain i n y a t s p o ical ag lco a x mia in I i t e sr c : o i ca a n t n Qig d n sy i r v n il lr eee t r le a n to . t s h e o y
to s b g n wih go gy n i in wa e a t n ua n Shun in ta
Ke r s ywo d :Qig d n sy r vn ile a n to n S u ta n y a t ;P o ica x mi ain i h n in;t en mb ro x mi e salwe o h u e fe a n e l o d fr
从顺天贡院开始。
[ 键 词 ]清代 ; 天 乡试 ; 关 顺 录取 名 额 ; 天 乡试 案 顺
[ 中图 分 类 号 ]K2 9 4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O— 16 (0 0 o一 o 3 一 o O 8 7 3 2 1 )3 O 8 5
T eCh r ce itco o i ca a n t n i n n sy h a a trsi fPr vn ilEx mi a i n Qi gDy a t o
p o i ca xa i a i r v n ile m n ton; t e c s sofp ov n ile a i a i n i h a e r i ca x m n to n Shu i n nta
清 代 顺 天 乡试 特 点 刍 议
刘河 [ 摘 00 9 ) 5 0 1
要 ]清代 乡试 是 省 一 级 大 规 模 的 选 拔 性 考 试 , 科 举 考 试 全 过 程 中竞 争 最 为 激 烈 、 响 最 为 深 远 的 一 级 是 影
S u ta sg e tyi f e c d b n oiis ti i u ta e sfl ws h n in wa ra l n l n e yQi gp l c .I s l sr td a o l u t l o :Go g u n n y a ,wh r x mie s e ee a n e
f e u nty o c r d a e t n i n s c a e e e h a l na ie r q e l c ur e nd s n e cng o u h c s s w r e viy pe lz d;T he r f r fi pe i le a i — e o m o m ra x m na
m os o pe ii e a m o t o e— e c n e a i to i t e ie tc m ttv nd s f r —r a hi g x m na i n n he ntr pr c s of m pe i l xa i to o e s i ra e m na i n。
第 2 4卷
第 3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1 24。 . No.3
M ay 2 0 1 0 .
2 0 10 年 5 月
J u n l fH u a ie st ( o il ce c s o r a n n Un v r i S ca in e ) o y S
g t e e o her p ov n ile m i ton i h a e p a e f rt t o ol a x mi a i ;The nu b r a h r d f r t i r i ca xa na i s t e s m l c o he me r p i n e a n ton t m e o x mi e sa l we o t o lt n e a na i n we e r n d fr t fe a n e lo d f r me r po ia x mi to r a ke is ;The ph n e ome o fe a ne s wih n n o x mi e t f le r g s e e e i e e i i te i e t a s e i t r d r s d nc squ e v d n ;The c s s c nc r ng e m i e t a s e s e e e i e e a e o e ni xa ne s wih f le r git r d r sd nc
S u t n wa a i l r aa d c u ty p l ia e tei n y a t . Th r fr mp ra x m iain i h n i sc p t e n o n r o i c lc n r n Qig d n sy a aa t e eo e i e il a n to n e
考 试 。 由于 清代 顺 天 为 京师 畿 地 , 处全 国 的政 治 中 心 , 以 其 科 举 的 特 点 是 受政 治 的 影 响 极 大 , 现 为 : 天 的 地 所 表 顺
乡试 贡 院 也是 全 国 的会 试 场 所 、 乡试 名 额 名 列 前 茅 、 冒 籍 ” 象 突 出 、 “ 现 乡试 案 频 仍 并 且 量 刑 过 重 , 至 科 举 改 革 也 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