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心得体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全文5篇)第一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谈教育的目的读完《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后,不禁问道:“究竟什么是杜威眼里的教育目的?教育到底有没有目的?”脑子里却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了这一章节。
1、什么是目的?杜威认为目的是对所要做的事情预见的结果,这种预见有三个作用:第一,它包含仔细地观察特定的情况,选择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发现挡路的障碍。
第二,它提出运用手段的恰当的顺序,便于合乎经济的选择和安排。
第三,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
2、良好目的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也就是说目的是与实际情境相关的。
第二,目的是灵活的,并能用它来改变环境。
第三,目的要使活动自由开展。
3、教育目的是什么?教育本身没有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没有目的。
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
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第三,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以上是杜威讲的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观点。
在杜威眼里教育是否真的没有目的?不是的。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没有目的,指的是教育这个抽象的词是没有目的的,实质上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讲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只不过这个目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那么,什么又是外部的目的,什么又是内部的目的呢?外部的目的是社会、教师、家长所赋予给教育的目的,内部的目的则重视儿童的生活状态,尊重儿童的本能、需要、个性,基于儿童自身经验选择而来。
举一生活实例来说明,前段时间曾绣了一个丝带绣,首先讲绣’丝带绣”这一活动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朋友结婚)而做,这一活动对我而言很感兴趣(朋友结婚有很多礼物可以送),而且是我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这一目的就是内部的目的。
如果说我是丝带绣加工厂的工人,这一活动就变成了我的任务,我每天只有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才会得到相应的工资,对我本身而言,我从事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完成任务进而拿工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杜威是美国教育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得到了全面地阐述, 此著作以实现民主化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与传统教育不同, 此书所阐述的新教育提倡从实际社会和生活出发。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学者认为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之一。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传统教育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导青少年识字读书, 实则却是脱离生活和实际经验的教育;杜威为改革旧教育, 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理论, 强调儿童应该从死记硬背中跳出来, 接受与生活, 社会有关的新教育。
强制儿童一味的读书和被动的接受知识并非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主张让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中去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 首先要尊重儿童, 重视儿童内在的创造力和潜力, 杜威认为, 如果从与儿童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进行教育, 就会使儿童萌发学习的兴趣, 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体验生活, 他们乐于主动学习, 真正做到了理解事物的意义, 这种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真实的。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 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
儿童不仅要学会适应当前的环境, 还要跟随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民主社会。
学校即社会。
杜威讲到, 学校不能一直让儿童死板的学习老知识, 教师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 把学校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 使其成为适合儿童生长、生活的环境, 让教育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
显然, 杜威所提倡的学校并不是传统的脱离现实的学校, 乃是真实的, 自然的学校。
它是经过组织简化的、滤清和优选的、在多种影响下求取平衡的高效能学校。
但杜威在生长学说中提到凡是生长的就是好的, 凡抑制生长的就是坏的, 显然是错误,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正确的, 也有错谬的, 不能笼统地认为凡是生长, 便是有益的。
二、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新的教育并非是将儿童的生长处于置之不理的状态, 任其生长, 而是使其自身不断积累的发展过程。
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便是教育的目的, 目的存在于过程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杜威深入探讨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的关系,其观点独特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当下教育实践的诸多思考。
杜威开篇就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教育中那种将教育视为为未来做准备的狭隘观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不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总是在告诉学生,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但却很少引导他们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书中还提到,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和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然而,现实中的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走出校门后很难直接应用。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改革,增加更多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杜威主张“从做中学”。
他认为,单纯的听讲和阅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这使我想到了现在的一些教育方法,过多地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如果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科学原理和公式,而不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那么他们怎么能真正理解科学的奥秘呢?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那种把教育目的设定为固定的、遥远的目标的做法。
他认为教育目的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给学生设定一个一成不变的目标,而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潜力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一刀切的。
此外,杜威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浅析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的教育观念,使他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他强调学生的全面 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倡导学生在做中学,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创新精神。同时,他强调教育的社会使命,认为教育应当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 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
具体来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育观念:
首先,杜威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他认 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现状的人,而应该是培养出有能力改变 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其次,杜威提出了“在做中学”的理念。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参与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最后,杜威强调了教育的人本价值。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他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认为教育应该 帮助个体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谢谢观看
在深入阅读过程中,我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他的民主主义教育观念为 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在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和变革的 背景下,杜威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杜威对于经验的诠释为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他强调 经验与自然的直接,使我们重新思考自然与教育的关系。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接触自然、感 受社会,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 精神。他主张通过“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他 们的主动探究精神。他认为,教育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情境,引导学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强调教育者应注重自身的示 范作用,以更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无疑是一部 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这部作品不仅是他个人的教育理念的全面展现,更是他 对现代教育体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杜威在书中将民主主义精神与教育相结合,为 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读书报告之《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月读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把它视为本学期读的三本书里最难、最深度的一本。
以前常见杜威的教育思想,知道的关键词也不少,经典理论出自这本书的也很多,但这次的阅读实际上对自己的打击有一点大,自认为熟知杜威,可拿起这本书,单从阅读速度上来说,就慢下来很多,才知道自己的理解杜威都是别人总结了的杜威,是别人理解过的杜威,我真的不了解他。
这本书结合了他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认识和思考,在对当时社会环境下历史遗留的教育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批判和总结,并基于对当时社会教育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社会需求的思考,希望通过教育而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构造的一个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
很多一起读书的同学说道:“我觉得读前言(滕大春)读得懂,后面正文就搞不清楚了!”其实我也有同感,但是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去理解。
当然,滕大春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了支持和参考,但我疑惑的是,我理解的应该是还是滕大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深刻的地方的理解和分析。
1.选段截图截图来自书P9,电子版103页这一段出自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这是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的论述中典型的关于教育本源性的命题——教育即生活,他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定位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教育最广的意义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延续, 社会的发展更新过程中,使新生一代未成熟的个体通过已成熟个体对其知识,经验,理想,希望的传递, 杜威认为“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 社会在传递中,沟通中生存。
”而教育是沟通的一种演变. 将教育上升到生活的需要,与生活和为一体,因此我认识到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并且应该是一种“健康,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
这种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沟通来传递知识,它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持久效应. 同时强调沟通也能反映出杜威的民主思想,对灌输,强制的教育态度进行批判,要求教育者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天赋。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
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全书共分26章。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
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
”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
《民 主主 义与教育》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全面阐述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杜威在书中强调了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民主、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民主社会中,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参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堆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主张“做中学”。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活动和体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科学实验中,比单纯地讲解科学原理更能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教育内容方面,杜威主张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知识融合在一起。
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
因此,教育内容应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比如,在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的知识来提出合理的方案。
书中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
另外,杜威非常重视教育中的交流和合作。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书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思。
比如,“做中学”的理念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如何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效果等。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2009-08-03 16:14:21)转载标签:随笔教育教育即生长“社会通过对青少年活动的指导来决定他们的未来,也因而决定社会自己的未来。
”未来的组成便是现在的儿童,所以现在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社会。
而现在教育的很大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执行者便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以教师的教育好坏便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可能这样说有点太过,但是我觉得在社会如此复杂,如此千遍万化的现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在墨守成规。
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简单了。
“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
”当然,只有现在还未成熟,才能继续发展。
那么什么是未成熟状态呢?是一个人还未发展到某一点上?或者是一个人还欠缺点什么能力?其实如果我们如果这样思考,那便认为“未成熟状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是需要马上度过的状态了。
这样我们的想法也未免有点太消极了。
换个思路,“我们把未成熟状态理解为一种生长的可能性,不仅是指现在缺乏一种力量,但将来也许会拥有,而且还指它现在就有一种确实存在的力量,即发展的力量。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如果我们在“未成熟状态”,那么我们便有一种发展的力量,如果我们处于了“成熟状态”,便失去了这种发展的力量。
我们的学生显然是处于“未成熟状态的”,而我们教师本身呢?“未成熟状态”的两个特征是依赖性和可塑性。
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必然要依赖教师,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掌握一些技巧和能力。
但是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其实教师也同要依赖与学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便没有了教师这个职业,当然这只是物质层面的。
其实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教育的规律,才能去真正理解教育本身的内涵。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践而只会夸夸其谈,那么他所谈的也仅仅是“空中楼阁”。
所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的依赖。
或者说正是这样的一种依赖才形成了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
对杜威的启发和感悟作文
对杜威的启发和感悟作文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在阅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许多感悟,这些感悟不仅改变了我对教育的看法,也影响了我的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
我们不能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空的容器,而是应该把他们看作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潜力。
杜威还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应该与社会紧密相连。
我们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应该把它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适应社会。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我相信,这些教育理念将会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
《民主与教育》读书心得《民主与教育》是约翰·杜威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探讨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对于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杜威对于民主和教育的见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于如何建立民主教育体系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公民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公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发展。
因此,杜威主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次,杜威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强调民主社会应该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多元的意见表达。
在教育中,杜威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事务和决策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权力下放、多元参与的地方,通过民主的教育实践,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负责任的公民。
最后,杜威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整个个体的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他认为教育应该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道德、情感、社交等,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学生的人格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阅读《民主与教育》,我对于民主和教育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同时,我也知道了建立民主教育体系的重要性,这需要学校创造开放的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表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积极负责的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在改造美 国旧教育 ,建 立新教 育
的过程中 , 起 了决 定 性 的 作 用 。甚 至 对 亚 洲 好 多 国家 ,如 中 国 、 日 本、 土 尔 其 等 国 的教 育 改 革 , 也 起 了 关 键 性 的 作 用 。杜 威 是 2 0 世 纪 人 类 历 史 上 少 数 几 个 最 有 影 响 力
的” 论 发 表 一 点浅 薄 的 见 解 。
制 统治 时代 , 自由成 了人们 主要 的追求 目的 ;在 一个 自由散漫 的 时代 , 社会控 制也是必 要 的手段 ; 在 只注 重金 钱 与利 益 的社 会 , 强 调一 下 文化 修 养是 有效 的 举措 。 教育是 一种有意 识地培 养人 的活 动, 在教育 目的的制定 中 , 当然不
一
种操 作上 ,人 的智力 得不到应
有 的发 展 ,人 的创造才 能得不 到 应有 的发挥 ,社 会追求 的是生 产 的物质 产品 ,全 然不顾 生产产 品
的 人 ,杜 威 的理 论 就 是 针 对 这 种 单 纯 的 职 业 培 训 的 社 会 现 象 提 出
所 谓教育 目的是脱 离儿 童生 活实 际的 , 是超 出他们 的理解 的 , 这 样 制 定的教 育 目的使 学 习变成 了死 记 硬背 的苦差事 , 教 学变成 了“ 为 满 足成人 的需求 而施于 儿童 的虐 待” ; 教师 只是把接 受下 来 往往 只
强 调 实 际 上 最 缺 乏 的东 西 ” 。在专
顺 利 进 行 ,这 就是 有 价 值 的 目
的” 。腾大春在 给《 民主 主义与教 育》 所作 的序言 中说 : “ 实际上 , 在 杜威 的心 目中, 教育是有 目的的。 祁尔德 说那就 是 ‘ 民主 的生活方 式’ 和‘ 科学 的思想方法 ’ 。” 杜威 也说 “ 教 育始终有 一个 当前 的 目的 ,只要一个活 动具有 教育作 用 , 它就达到这个 目的 , 即 直接转变经验 的性质” 。这就是说 教育 只是不能确 定一个千 篇一律 的遥 不可及 的 目的 ,但是 短期 的 具体 的即我们所 说的 目标 是必不 可少 的。杜威反对 的 只是 一般 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通用16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心得篇1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说教学是“连续重建的工作,应从儿童先有的经验进入有组织的真理研究的阶段。
”他认为儿童由4岁到8岁为通过活动和工作而学习的阶段,所学的是怎样做,方法是从做中学,所得的知识得自应用,并为着应用,不是为了储备。
由8岁到12岁为自由注意学习阶段,这时儿童能力渐强,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
但是间接知识必须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须应生活之需而为生活所用,否则呆读死记就会成为大脑负担,就像不能利用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战利品,反而被战利品所拖累一样。
第三个阶段就是12岁以后,属于反省注意学习时期,学生从此开始掌握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或事物规律,并且随而习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指出,教育最初须是人类的,以后才是专业的。
科学家的出发点是追求知识,儿童的出发点是生活生长。
现在的课堂依然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领路人。
”这和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现在很多课堂上老师都注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动手做一做,然后自己总结出公式或者数学规律,自己总结出的这些规律。
学生不仅记忆深刻,而且理解很透彻。
这样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方法,学生依然受益匪浅。
特别是小学,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当我们学习这方面抽象知识的时候,都是借助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然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儿童的知识虽然很疲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那些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的时候,他会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
一般教师脱离儿童生活而仅仅为准备考试才向学生提出问题,儿童却是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句话非常抽象难懂,我们不妨反过来问,教育不是什么。
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成年人的未来生活而做准备,教育也不是开发所谓的儿童先天的理性,教育更不是心智的训练。
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结合我的所见所闻,谈谈我的理解。
1、小学教育中的民主毫无疑问,民主的社会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学校的教育亦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
杜威认为:“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
”当今世界,民主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国体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了,教育理所应当是民主的。
其实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它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等渠道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
中国是社会主义属于民主法治社会,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
这种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推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平等,我们去支援边疆、农村的教育。
我们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们更多的扶持便是为了教育平等。
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观也无处不在地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包括教育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以及人格的平等。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
特别是我们现代化课改后的教育,课堂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一堂课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素质教育也更多的符合了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的理念。
赋予儿童以主体地位。
这正是借鉴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重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避免伤害儿童的天性与兴趣,让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学习。
看似,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杜威那个时代却是与“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激烈对决与革命。
.教师角色的定位。
基于儿童学习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引导、支持、合作者。
教师真正的价值是在学生感兴趣、发生问题时,给予学生适宜的支架。
正如杜威所倡导的“学习不是让学生服从,也不是让学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应该尊重学生,以自由开放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课程思想——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在谈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的课程思想之前,不妨先来谈一谈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不得不说,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感受:晦涩难懂。
特别是读外国名著的译本时,如果翻译的逻辑性不够完整,那么读起来就更加艰难,甚至十分的痛苦。
完全丧失了读名著的乐趣,读书反而成为了负担。
幸好这次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的译本的同时,还结合了它的英文原著来读。
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这本书所透露的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事实上在今天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我们如今所推崇的一些教育理念事实上源头可以追溯到杜威的这本书。
当我在看译本时有抓不到其思想内涵的时候,拿起英文原著,发现一切豁然开朗了。
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所积累的词汇量,看一看杜威的原著其实并没有什么生僻的单词,只是在翻译句子的逻辑上需要思考一下。
通过两本书的一起读,不仅让我对杜威的教育的思想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让我积累了不少教育的专业名词。
比如“课程”一词,按照我原来的思维习惯,会将它翻译为“course”,但是看了英文原著之后发现,其实用“curriculum”更加契合和专业。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所收到的“意外之财”。
下面就来说一说“正经事”吧!我将就这本书做一个整体的框架梳理,然后对我感触最深的有关杜威的“课程”的观点来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因为上学期正好读了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里面也有泰勒详细具体的有关课程的思想。
首先来看这本书——《民主主义与教育》,顾名思义,我想应该是民主主义思想与教育的之间的各种联系。
但是,翻开目录,却发现在书的每一章标题中,并没有对民主主义有过多的涉及,仅仅在第七章中阐述了一下有关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那么民主主义与教育从何来看呢?读了前面几章,感觉和民主主义“毫无联系”。
但是,读的深入了之后,我发现其实这本书时时刻刻都在透露出“民主”的思想,它已渗入到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了。
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
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1杜威,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我认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须认识到他提出“教育无目的”的目的。
其实,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
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
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培养。
他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团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初读时觉得很难理解,但耐心读完后却有很多收获与启发。
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他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来解释教育,创造了崭新的教育理论,他利用“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冲锋陷阵,使儿童真正从压迫天性的传统教育中获得了解放,学校也大为改观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论直到现在还是那样的鲜活而有价值,尤其是他关于教学论的阐述,使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的工作。
看似正确的话杜威却提出反驳说,犹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锯子不是制造工具,从别人口中听来也非真正获得知识。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就是说教学不应该直接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而有些教师却脱离儿童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有的老师把儿童视为容器而以高压手段灌输知识,其结果只能使儿童学而不思和记而不解,或招致学生的反感。
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状况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间断的模拟考试、各级统考,迫使老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挤占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等其他课程的时间,学生真的要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了,哪里还有什么自由、兴趣可言。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共5篇)篇: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第一次读书笔记此次的读书笔记是针对教育学史这门课程写的。
老师的作业要求是:李克强总理曾发表一篇关于“我们的教育工具与科技发展太快,请等等我们的灵魂”,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并以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字数在2000字以上。
为此,最先找到的材料就是相关的讲话材料,并没有计划要找讲话原稿,所以在网页上搜索了很多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在搜索看法的过程中,有一种看法很吸引我,那就是认为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灵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缺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凤凰卫视的系列节目《盗火者》里面,也曾说过相关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中的课文是“成人思维,披着小孩童趣的皮,来教小孩学习”,对比民国时期的课本,很多课文内容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教育意义,甚至很多内容都是错的,假的。
因此,很多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老师,在自己从事读经典的教育,这些经典都是原文,而且是中国的经典着作。
在老师出的题目里面,灵魂与工具是一对相对概念,但灵魂的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灵魂的内涵主要是一种教育精神。
因此我再想到了教育的本质,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育人,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
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是“舶来品”,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本身就是精神的传承;教育中有了传统文化,既是遵循教育本质的规律,也是教育灵魂的重现与载体。
因此,我构思的论文内容就是传统文化和教育灵魂的关系。
如果把我们的教育分成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那么对教育灵魂的忽略实际上是对教育内容的忽略。
教育内容不仅包含教育过程中传递的知识和观念等方面,还包含教育精神,即教育的意义的实现,对教育本质的规律的遵循。
那我们对灵魂的忽略究竟忽略在哪里呢?在这里我参考了王冀才老师的《大学文化哲学》这本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
由此我认为,灵魂的忽略就应该是课程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忽略和教育理念上文化育人的忽略。
精选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范文5篇2022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欢迎各位的参考!篇一《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集中展现了杜威的教育思想。
西方学者将该书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称为不朽的教育瑰宝。
关于作者作者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哲学,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院院长,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1903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作为其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担任该校校长。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和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经验与自然》(1925)、《教育与经验》(1938)、《自由与文化》(1939)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专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
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
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
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篇:读《民主主义与教育》读《民主主义与教育》08教育学王谋东西方教育思想史中,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有人说,即使有关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著作全部被烧毁,只要保留下来了这三本书,损失是不大的。
可见这三部著作在教育思想史中占据怎样高的地位。
从这些著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教育思想的一脉相承,既继承发扬精华,又剔除糟粕,使得西方的教育思想趋于完善,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就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总结前人经验,又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写出的,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一部教育名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共分二十六章,分别详细论述了教育性质、教育过程、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哲学。
我匆匆看完一遍虽不能完全理解、把握作者的伟大教育思想,但有很多地方引起我与作者的共鸣,但有些观点也还有待商榷。
杜威的这本著作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这个理论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
教育即生长,杜威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扩充了“生长”概念的内涵,他肯定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法,他认为从儿童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就和让儿童感觉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杜威所指的生长意思是从一个未成熟的状态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状态,教育起决定性作用。
他主张“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反对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自然中、劳动中成才。
杜威说的生长不单单指身体方面,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智力与道德方面的生长。
他说:“生长,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不仅指体格方面,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
”杜威反对把生长看做有一个目的,而不是看做就是目的。
欣赏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千遍一律,孩子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按照符合继续生长的原则,完善孩子的未成熟。
教育即经验改造,杜威说:“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心得体会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坚持着每天读《民主主义与教育》,感受颇深。
文中杜威对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进行了抨击。
他指出传统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教育中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成年人的经验预先编制的系统化知识,超出了儿童的经验和理解能力;
第二,因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而过去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为规则,所以教师成为教学活动中的权威、教学活动只有单纯的“讲”和“听”,学生没有寻求新的知识和方法的空间、只能接受机械训练的任务;
第三,学校采用的刻板的并且不同于儿童所处家庭和社会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如学生要在固定狭隘的场地、班级、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上课,进行严格升学和考试。
杜威认为,教育需要传授的不应该只是系统化的知识,不能够“既不关心它原来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也不关心它将来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同时,掌握过去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知识并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应该立足着眼于生活的未来,“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发觉真正存在于经验内的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问题这两者间的联系”,“我们的问题是明确怎样把熟悉过去变为有效地应付未来的有力的工具”。
在杜威看来,理智和知识是应付生活环境的工具。
有机体进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和环境接触、并学习去控制作为客体的环境的过程。
杜威认为,经验和实践先于知识,因此,如果有机体再按那一方式行动的话,他就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情。
在环境中如果行动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除非希望不愉快的反
应,有机体将不会重复这一行为;如果行为产生了预期的反应,有机体就会知道当他期望这种结果时,他可重复这一行动。
在这种行动和反应的过程中,有机体也就学到了控制环境的知识。
一个人只有当他感到需要时才会行动,因此知识是来源于需要,这是所有知识的真理。
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预期愿望去控制和影响其他人和物质环境,在此知识充当了他控制他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工具。
这种理论在《思维与教学》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
杜威认为,只有当有充分的原因需要思考时,只有当个体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当行动不满意或被阻止、或不能确定行动是否正确时,一个人才思考。
在此情况下,他分析情境,以弄清问题的性质,然后运用意识中原有的材科或收集新材料,提出假设,并在思想中加以验证,直到发现一个满足他全部要求的假设,然后按照这一假设去行动。
如果行动成功了,他就学到了如何处理这种情境的知识。
如果行动不成功,他就会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假设是不起作用的。
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反对,杜威认为,学校教授学生知识的目的,不在知识本身,而在学习如何获得知识以指导下一步的经验以满足需求的方法。
他举例说:学地图不是学习的真正的目的,制作地图才是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训练儿童的主动的、持续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由此出发,杜威认为:凡“有意义的经验”,总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
每一思维的两端,开始是一个迷惑、纷乱或困难的情境,结果是一个澄清、统一或解决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
在这两端之间,思维的过程经历了五个步骤:(1)有疑难的情境引发思维的冲动;(2)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
假设。
在实际经验的过程中,有的阶段可以拼合,若干阶段则历程甚短,甚至没有被人察觉。
因此,五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的方式,应随各人的情况而定(如胡适就将其改造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杜威认为,思维过程“既是组织思想的方法,又是做学问的途径”。
所以他从思维的五步法类推出他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提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即:第一,提供给学生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使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愿意连续下去的活动:第二,从这个情境内部产生出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对学生思想的刺激和活动目的;第三,学生要通过调用已有知识、查阅新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
学生必须一步一步地形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学生要通过实际活动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使这些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并且检验它们是否有效。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省略其中的某个步骤。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解决问题的“五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