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赵雅梅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第01期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是对学生深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等,乃至审美兴趣最重要的教学过程之一。
本文旨在借助“新课改”契机,改革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多措并举,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授课效率,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04-01
“新课改”是国家进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标志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这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入改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关注体悟式阅读、问题式阅读
注重预习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
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学生具备学习的素养。
由于课程编排灵活性强,联系的知识面较广,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是—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
预习的任务,要做到目标明确,才能落到实处。
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
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
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
“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
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在“预习”中预设的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教育公平
二、重视个性阅读,提倡多元化解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自身内在需求和阅读目的出发,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多角度地探究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读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教师在这些方面尽量少加干预,也是为学生日后更深入的学习语文锻炼能力。
当然,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并不是任其发展,不加指导。
在学生阅读学习中,为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课外读物,在选定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兴趣,任由学生自选读物,这样,学生既可开展广泛的阅读,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阅读,做到统一阅读,个性感悟,这也是通过广泛阅读扩宽阅读面,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每个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倡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因为每一个学生有着自身的个体差异,在文本的理解上也会不同。
同时,对一部作品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仅是对文本解读上的不同,也是在文本素材基础上,发挥学生创新思维所构建的情景、意境的不同。
例如在学习贾岛诗作《题李凝幽居》时,不少学生对朱光潜“推敲之说”提出质疑: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是无声的“推”,这样就不会惊动鸟了,怎么可能知道有“鸟宿池边树”呢;有的学生又认为“推”的动作不适合古时讲究礼节的文人身上,因为用“推”一字比较粗鲁,所以应用“敲”字。
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诗作还原成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二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想象”。
我们并不要求每一个读者的感悟都是一样的。
当然,在学生的多元解读中,也应与一元解读互补,因中学基础教育中,对于经典素材的解读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确定的解释。
只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过早地给出“一元解读”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巧妙地设置一些疑问,一步步带领学生在“一元解读”的基础上,感受到“标准答案”之外的更加美丽的风景。
三、启发说理,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表现。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思维展开的过程、获得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在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腐草为蝇”,现在哪位相信?可是也许古人相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传说的话或不论哪一本书上的内容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中精辟地指出:怀疑精神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条件。
当今改革创新发展是主流,应使学生理性认识到盲从、墨守成规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要敢于创新,做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重视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赏析文章中如何把普通人看得非常平淡的事写得惟妙惟肖,以此激励他们掌握创造思维的欲望。
阅读能增长见识、拓展心智、丰富心灵,为此,教师在学识渊博的基础上,必须是个情感丰富和生活体验丰富的人课堂之小,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在其中只能学到关于文字的基础性和带着技术性的知识。
没有体味到文字所携带的美妙,不会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
所以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路上,必须打开学生们心灵的天窗,擦亮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在学海中扬起前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