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10—斌—2.3世界的地形(2)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世界地形的认识尚不全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形图的阅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分布图、地形图阅读方法等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地形的分类(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及其特点,呈现各地形区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地形区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汇报,总结各地形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5分钟)练习题:请学生阅读地形图,判断各地形区,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请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形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湘教初中地理七上《世界的地形》教案_1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教学
反思
世界的地形(第2)
课 题
世界的地形(第2)
备课人
安秀丽
课型
新授
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过程与方法
1、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重点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难点
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法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精讲点拨
强化识记
当堂检测
反馈纠正
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
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一定的区域内容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部分?
2、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有何特征?
组织各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地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的理解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掌握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地形的分类、分布和特点。
2.难点:各种地形的特征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地形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与世界地形相关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教学材料:准备世界地形图、地形特征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各种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世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各种地形的名称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形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利用地形模型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案示例二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案标题】世界的地形——揭秘地球的形态【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和区分陆地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海岭、深海平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阅读技能。
2. 技能目标:能够准确识别地形图中的地形特征;学会使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形类型与特征的识别;地形图的解读。
- 难点:地形与环境的关系;地形图中等高线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概念和理论的介绍。
- 讨论法:鼓励学生表达观点,促进思维碰撞。
- 实践法:通过绘制地形图,增强实践能力。
-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视频、PPT等资源直观展示地形。
【教学资源】- 地形模型、地形图、多媒体设备、地图软件、学习手册。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陆地地形的多样性1. 导入(10分钟):- 观看视频《地球的表面》,引发思考。
- 提问:“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形态?”2. 新知讲授(30分钟):- 详细介绍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结合地形模型和PPT展示。
- 引导学生讨论每种地形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 实践活动(20分钟):- 分组讨论并制作一张简要的地形类型比较表。
4. 小结与作业(10分钟):- 总结陆地地形的关键知识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地形。
第二课时:海底地形的神秘面纱1. 复习导入(10分钟):- 快速回顾上节课的陆地地形知识。
- 引入话题:“海洋底部又隐藏着哪些秘密?”2. 新知讲授(30分钟):- 使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地形图,解释各种地形的定义和特点。
- 分析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3. 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分组,利用地图软件探索特定海域的地形,准备口头报告。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
《世界的地形》教案(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
了解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地球的面貌,激发学生热爱我们家园的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会计算相对高度。
2.会判定五种地形。
教学难点:1、各地形对应的世界之最。
2.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课前我先问学生:我们都生活在哪里?(学生回答:地球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陆地表面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往窗户外看回答:有山、有树、有水……总的来说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下面请看几副图片(用课件展示各类地形图片),多种多样的地下早就了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今天让我们走进世界,了解世界的地形。
教学过程:任务一:海拔与相对高度自主学习:1、什么是海拔与相对高度?2、什么是地形?学生回答:地球表面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合作探究:1、先观察图2-38,后看很多种的文字介绍。
学生回答: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两种?2、思考并回答教材P.33“活动”1、2,以加深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估算。
3、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三幅图片。
有人说珠穆朗玛峰高度有8811.43米,但有人站在山脚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只有4000米左右。
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提问个别学生回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时珠穆朗玛峰与山脚的相对高度。
)任务二、五种地形类型自主学习:1、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2、利用教材P.36“活动”1,读图2-38,判断A、B、C、D、E各点所在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让学生利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对五种地形的感性认识。
合作探究:1、运用比较法区别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归纳完成下表。
我们了解了五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你知道世界上哪些著名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吗?2、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
2.3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教案 2021-2022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5.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动画认识等高线的相关特点及海拔高度。
2.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的制作原理及坡度陡缓。
3.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来表示五种山体地形部位与等高线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并能够通过地图加强对地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性,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听不懂而焦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简单动手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PPT演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八百里狮驼岭遇到太白金星化身报凶,悟空为知虚实探山,路遇巡山小妖小钻风,他口中念叨:大王叫我来巡山~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钻风一起巡山,看看山中是什么样子。
[新课教学]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在本节内容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观察同一座山的不同表现方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信息,结合上节所学知识比较海拔地势的差异并总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有大面积的平坦部分;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陡峭;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陡沟深;丘陵较低,崎岖不平;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
制作原理、着色规律、优点、缺点
教学
反思
重点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
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难点
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法
直观教学法、创设情境法
教具 学具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1、海底地形主要有哪几部分?
2、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有何特征?
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
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
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
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
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
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
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回忆,思考回答
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自主学习
激情互动
激情展示
精讲点拨
强化拓展延伸
复习提问:
1、海拔和相对高度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导入:上节课我们对地球表面的陆地的具体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进一步对一定的区域内容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组代表发言
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教案2 湘教版(2021学年)
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3 世界的地形教案2 (新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 (新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案2 (新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世界的地形课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2)主备人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掌握等高线的特点,学会海拔、相对高度、等高距的判读和计算;2.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识别出山地的不同形态部位;3。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
重点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识别出山地的不同形态部位难点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识别出山地的不同形态部位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ﻬ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
37-—P.39的内容及地图,完成:1.在课本37页的图2—45中,查找山脉、丘陵、盆地、平原、高原的分布位置。
2。
观察课本38页的图2-46中,想一想:等高线上标写的数值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结合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的地形特点,看看这几种陆地地形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海洋中的等深线上标写的数值为什么是负值?3.观察图2—47,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图中蓝色、绿色、黄色、褐色、淡紫色(或白色)分别代表什么?4。
结合课本39页的图2—49,认识山地的不同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看看它们的等高线分布有何特点。
5.补充: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绘制的,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沿某一方向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二、合作探究1。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湘教版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陆地表面这些高高低低不同形态的地形,怎样在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地形图。
(讲授新课)板书三、学看地形图讲述一般来说,平原用绿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高原用黄色表示,高山顶上的积雪和冰川用白色表示。
承转可见,学会看地形图后,我们可以在平面图上知道各地的海拔高度、起伏状况,从而判断地形类型。
那么,这种彩色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
板书 1.地形鸟瞰图课件展示教材P.30的图2-38“地形鸟瞰图”,图中的地表起伏,山地、平原、水体都一清二楚。
然而这是一幅立体图片,请大家试着将它们改绘成一张平面图。
活动分组讨论后,各组绘出一张平面图在班上交流。
板书 2.平面地图教师评价后展示图2-39平面图,指出平面图的不足:无法准确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变化。
提问怎样才能把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表示在平面上呢?板书 3.等高线地形图讲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来表示,那么,什么是等高线?课件展示教材P.30图2-40,请大家找到图中400米的线,在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小结在地图上,将陆地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课件展示 FLASH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
提问等高线中的高度用的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回答海拔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等深线?深度从哪里起点?回答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深度起点应该从海平面开始,采用负值。
讲述有了等高线和等深线,就可以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了。
活动 1.在教材P.30的图2-40中找到最高山峰、海洋最深处的大致位置。
2.完成教材P.31的活动题1,教师可增加一个问题:读图说出反映山脊、山谷的等高线的特征。
3.教师展示下面三幅错误的等高线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并说明理由,从而加深对等高线的认识和理解。
4.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形类型等高线的特征。
小结承转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过多,看起来费劲,再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我们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就得到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教学案2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2)【教学目标】1.认识等高线,知道等高线地形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课前预习】1. 观察课本38页的“等高线地形图”,思考:与课本37页的鸟瞰图比较,等高线地形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2. 在课本38页的“等高线地形图”上用笔描出400米的线和-200米的线。
思考:这两条曲线上的数值有何地理意义?①,看一下立体的地形是如何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的。
②。
5. 观察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看它们有否错误,并说明理由。
【课堂突破】等高线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画图讲解。
学习等高线图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求是:①判断地形类型。
②判断地势起伏情况。
③估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④估算某点的海拔高度。
学习时必须注意: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数值差,即相对高差)必须相等,也就是说,不需要标注每一条等高线数据,只要标注相邻两条的数据即可;等高线不能交叉但可以重合(重合时表示地形为陡崖)。
学习的难点是山脊与山谷的判断;鞍部的判断。
判断时可采用画切线法,即可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山脊或山谷。
如下图(图①)所示:过A和B点分别向两侧作一条直虚线,比较A、B、C、D四点的海拔。
图中A点海拔为100米,其两侧的C、D两点海拔均为150米,可见是中间低、两边高,即可判定A位于山谷。
同样,图中B点海拔为100米,其两侧的E、F两点海拔均为50米,可见中间高、两边低,即可判定C为山脊。
图①图②不同的坡面有不同的形态,有陡坡和缓坡之分,也有坡度均匀的山坡、凸坡、凹坡之分,要理解它们与等高线疏密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解法:陡坡和缓坡:如图③和图④。
图③中A、C之间和A、B之间的高度差相同,均为250米,A、C 之间等高线稀疏,A、B之间等高线密集, A、C之间水平距离长,A、B之间水平距离短。
用图④表示出来,它们之间的坡度差异非常明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 教案
《世界的地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陆地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
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
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二)海底地形1、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2 、小组交流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初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世界的地形(2) 学案
【学习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含义,了解等高线和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2.能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3.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区分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以及判断山顶、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部位名称和坡度的陡缓、地面的上下起伏。
【学习重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底梳理、自主预习】三、学会看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_____一样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2)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_____一样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3)等高距:_______________的高度差。
如下图:等高距为米。
(4)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_____________的地图。
【名师点睛】(1)等高线的特点:①等高线都是连续闭合的曲线;②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单位是米;③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一般一样。
(2)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①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判断地势上下;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的陡缓;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特征判断不同的地形部位。
(1)绘制:根据_______的原理,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______,绘制而成。
(2)优点:对照____________,陆地和海洋的上下起伏状况就可以_________。
【名师点睛】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着色的规律:(1)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过渡到黄色再过渡到红褐色。
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2)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
【合作探究】1.观察如以下图的等高线图,议一议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地形的不同部位?山顶:等高线,且数值外高内低,常有____符号。
山脊:等高线凸出局部指向海拔较处。
山谷:等高线凸出局部指向海拔较处。
鞍部:相邻两山顶之间的地势较局部。
陡崖:等高线处为陡崖,常用符号___________表示。
2.河流多发育在山体的什么部位? 为什么?3.根据等高线特征识别不同的地形类型。
2019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2.3世界的地形
学科年级
七年级地理
课题
世界的地形(2课时)
主备人
复备人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及世界地形区之最。
重点
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的判读
难点
等高线的判读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五、地形图
1.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就叫等高线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绘制成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3.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
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等高线的走向
判断当等高线圈闭,出现的地形区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
过渡:正是由于陆地表面各个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地形类型
三.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让学生判断
海拔高度(米)
5.平原:〈2002.高原:〉500
师生活动设计
引入新课:
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讲授新课: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创设情境:地表的高与低需要用什么来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较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来举例,形象的类比高度的测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3 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脉、海洋等。
2.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3.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关心家乡、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在世界地形图中,平原、高原、山地、海洋的颜色不同,这就是表示陆地表面高低起伏的一种方式---地形图。
今天我们来学会看懂地形图。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阅读课本37页-39页图文资料,在课本上划出并记住以下问题的答案。
)
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用(颜色)表示;海洋用(颜色)表示。
(记在课本38页上面)
2.在地图上,将陆地上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
将海洋中深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3.读课本39页图2-49,完成下列问题。
(记在课本39页)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叫。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
(陡或缓)
(3)等高线呈闭合的地区,数值内大外小为,数值内小外大为。
(山顶或盆地)(4)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是,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
(山谷或山脊)(5)两山顶之间成为。
(6)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成为。
(二)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自学的效果。
三、后教环节
(一)生生合作,相互纠错 1.组内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
(二)教师点拨,拓展延伸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叫等高距。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
(陡或缓)
(3)等高线呈闭合的地区,数值内大外小为山顶,数值内小外大为盆地。
(山顶或盆地) (4)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
(山谷或山脊)
(5)两山顶之间成为鞍部。
(6)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成为陡崖。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过渡语:同学们自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1.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
) 完成课本36页活动题1。
2.预设点拨
(l )图中等高距是 50 米,图上最高处的海拔在 650 米以上。
(2)图上a 、b 两条虚线中,表示山脊的是 a ,表示山谷的是 b 。
(3)图上A 、B 两处,表示陡崖的是 B 处,表示鞍部的是 A 处。
(4)从c 、b 两点到A 点,较容易的是 c 点,原因是c 处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
(5)a 点与b 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150 米。
四、训练环节
(一)训练内容(要求: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 1.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可以判定为( )
A.陡崖
B.盆地
C.山脊
D.山谷
右图为某山地的局部等高线图,AB 为空中索道。
读后完成3—4题 3.图中小河河水流速最大的河段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从山下乘空中索道上山的方向是( )
A .东北
B .西南
C .正北
D .正南
5.下列选项中,A 、B 、C 、D 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
A.①山谷 ②鞍部 ③山脊 ④山顶
B. ①山谷 ②山顶③鞍部④山脊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 ①山脊 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6.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分别是:② ;③ ;④ 。
(2)图中AB 和CD 线所在地,坡度比较陡的是 ,原因是 。
(3)图中甲在乙的 方向。
(4)小河的大致流向是自 向 。
(5)为了加强农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村民拟在图示区建一蓄水量最大的水库,合适的坝址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二)检测反馈,互助纠错
1.对桌交换,用红笔批阅。
2.有不明白的题目提出来,请其他同学或老师解答。
过渡语:这节课的知识,请同学们认真、条理地总结在学案上。
出错的,写在学案上。
课堂总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这是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必须明确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只要这个搞明白了,其他的就不成问题,课上没掌握好的课下一定继续巩固,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理解了就行。
最后看下小组成绩,表现最后的是X 组,其他小组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