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的资料_农村社会组织共84页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一)农村社会的构成要素研究1.按照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类:农村社会的个人,农村的社会群体,农村的社会组织,农村环境。
2.按照经济、社会、文化的标准,可以对农村社会结构要素作横向分类:农村产业,农村人口,乡村文化。
(二)农村社会变迁研究1.农村社会流动2.农村社会分化3.农村社会问题(三)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1.农村社会制度2.农村社会保障3.农村社会控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一、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1.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帮助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3.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认识空间二、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第二章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农民:就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的内涵:1.农民是一种职业 2.农民生活在农村中国农民的特征:1.农民人口数量多,就业不充分.2农民的职业分化简单,具有较高的同质性3.农民的文化素质比较低4.传统观念浓厚5.农民问题突出农民生活方式:是指农民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农民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婚丧嫁娶生活方式、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等。
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1.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 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3.居民生活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 4生活节奏比城市缓5.生活的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影响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1.生产方式2.地理环境3.民族传统4.科学技术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一、农民的劳动方式二、农民的消费方式三、农民的交往方式四、农民的婚丧嫁娶方式五、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
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15.社区发展,就是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农村社会基础第一讲
1、农业 、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 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最基本的社会 物质生产部门。 物质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在有些场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种植业 畜牧业也包括在内)。 合,畜牧业也包括在内)。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 种植业 副业、渔业。目前我国的农业 我国的农业仅指 业、副业、渔业。目前我国的农业仅指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农民工的特点
1、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性 、 2、边缘性 、 3、弱势性 、 4、自发的流动性 、 5、同质性 、 6、角色的不适应性 、
祝全体学员身体健康学习愉快! 祝全体学员身体健康学习愉快!
一、名词解释 1. 农村社会:是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并以此为 农村社会:是人们以农业活动为主, 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基础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 农业: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 农业: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 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最基本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最基本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3. 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 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 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成为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 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成为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 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4. 农民工:是指没有城市户口,而在城市就业和 农民工:是指没有城市户口, 工作的, 工作的,以农村户籍为标识的农村进城务工经商 人员。 人员。
二、农村社会
1、含义:农村社会是指人们以农业会活动 的生活共同体。 的生活共同体。 2、农村社会的特点 、 1)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 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农民是主要的职业群体 )农民是主要的职业群体 3)家庭是生活单元 )家庭是生活单元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
明确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 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
修改后的法律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 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 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 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 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 村民委员会会议。 法律明确,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 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 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村民 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法律还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作出规定。 法律明确,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 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 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 分配方案等。
主要问题
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管理层次和规模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职能结构主次不分
监督机制不健全
干部素质较低
四、组织管理
社会学中的组织管理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 一组织的共同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地进 行的协调活动。 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家长制和科层制
(一)家长制
是一种以人为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即“人治”。
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与 初级社会群体联系紧密。 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 社会。 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素质。
明确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程序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村民委员会成员“难 罢免”和“乱罢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确保村民委员会正常工作 运转,修改后的这部法律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 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 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 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 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修改后的法律明确,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 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 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农村社会学
1.农村:农村是指在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区域内,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的居民聚集地。
2.农业: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强化或控制生物的生命活动,以取得适合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3.农民:农民是指那些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联系而使之成了农村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人们。
4.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指人类从事的一切生存活动或“生活活动”,既包括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资料基础上进行的消费活动、精神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又包括物质生产及交换活动。
5.生活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仅局限在消费领域及社会交往领域,即把它解释为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或者把它理解为日常生活的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等等。
广义的生活方式则不仅指人们的生活活动,而还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不仅指怎样生活,还包括怎样劳动,等等。
6.家庭网络:是指由几个(或多个)彼此之间具有较经常、较固定的经济或生活方面的联系的家庭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则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单位劳动力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
8.土地规模经营:是指在既定的条件下,生产的组织者为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9.耕地:所谓耕地,是指含有经过长期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壤,能够适合进行各种农作物栽培的土地。
10.城乡融合:指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的本质差别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况或过程。
11.农村社会现代化:是指农村居民利用现代工、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农村经济,优化农村社会结构,逐渐缩小城乡差距,逐渐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
12.择偶标准:是指人们在择偶时会着重考虑的因素和条件,实际上是考察的是谁会和谁结婚,哪些人会选择哪些人的问题。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
《农村社会学》学习指南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英文名称:Rural Sociology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等开课学期: 5总学时:48学分: 3考核方式与标准:平时成绩20%+课外论文成绩×20%+卷面考试成绩60%教材资料: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二部分: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1、本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通过农村社会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可以系统地了解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社会控制、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等内容,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讲授的重点是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何在、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和中国应怎样实现新农村建设三个核心问题。
本课程讲授十四章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和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探讨中国农村社会学本土化问题;第二部分介绍农村社会中的个人、人地关系、社会关系、婚姻、家庭与家族、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分析农村社会初级群体和社会组织等结构性要素新变化;第三部分介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问题、社会控制和社会保障,论述农村社会整体性结构与变迁特点、农村社会结构失调和均衡机制;第四部分介绍农村社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情况,阐释农村社会变迁方向和具体路径。
3、参考书目在教学过程中,除所使用教材外,还可参考:(1)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韩明谟编:《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钟涨宝主编:《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课程学习内容、策略和学习机会1、课程进度及学生自我管理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农村社会学》全部内容共十四章。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社会学起源于欧洲,韦伯的理论.农村社会学兴起于美国。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1)为认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和把握中国的国情奠定理论基础。
(2)为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如互助组、土改后土地性质等)。
(3)为树立农村发展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意义:(1)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为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组织管理提供农村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代表作1938《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禄村农田》、《玉村农业和商业》;1939《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译本于1986年出版,书名为《江村经济》);1943《被土地所束缚的中国》;1948《乡土中国》、《乡土重建》。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1)他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以及法制礼俗的否定。
(2)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振兴农村,诱发城市”。
(3)建立新的中国社会组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方团体组织之长处——“乡约”的补充和改造,乡约有四条①德业相劝②过失相规③礼俗相交④患难相恤。
(4)乡村自治。
(5)乡村建设——先农后工——合作组织——减轻农民负担。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1)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80%。
(2)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愚—穷—弱—私。
(3)开展四大教育—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农村建设。
(4)平民文字三种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一、农民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
“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
”1、农民的含义: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托土地等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可见,判断农民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农民是一种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类型。
)2、农民的特征:传统农民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倾向;具有狭隘的功利倾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1)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2.新常态下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2.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我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2.新时期我国的农村社会学。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二章 农村居民与社会交往1.社会的构成要素;2.农村社会成员的含义与构成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社会交往的含义和农村居民交往的特点。
1.农村社会的结构;2.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2.社会角色的含义与扮演。
1.农村社会的类型;2.社会交往的基本类型。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三章 农村初级群体1.社会群体的含义;2.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与功能;3.农村家庭的功能;4.家族的功能;5.邻里的功能。
1.社会群体的特征;2.农村家庭的结构与特点;3.家族的含义、特点;4.邻里的含义、特点;5.农村家庭建设。
1.我国农村家庭变迁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四章 农村社会组织1.社会组织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经济组织的管理方式;3.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
1.社会组织的目标、类型及运行。
1.现阶段乡(镇)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特点;2.农村基层行政与社会组织的历史演变。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五章 农村社区与城镇化1.社区的含义、构成要素;2.农村社区的特点、主要类型与发展;3.农村城镇化的含义、必然性及其道路。
1.社区的类型;2.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城镇化中的社会规划。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六章 农村生活方式1.生活方式的含义与构成要素;2.决定或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3.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农村劳动方式、消费方式、婚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
1.农村丧葬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发展目标。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第七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的含义、功能与理论;2.社会流动的含义、类型与功能。
1.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和我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结构性特征。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重点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关系、变
化和问题。
以下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
1. 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家庭、亲属关系、村庄组织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层级关系、角色分工和权力结构。
2. 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农村社会的变化过程,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转型
过程。
3. 农村社会问题:关注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民生计
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老龄化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社会
保障和公共服务。
4. 农村社会关系:研究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包括社会网络、社会
资本和社会信任等。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互助和共享机制。
5. 农村社会文化:研究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
重点关注农村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变迁。
以上是农村社会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解决农村社会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材料
⏹格兰其运动:19世纪末美国爆发的以反对垄断盘剥、捍卫自身利益为目的的农民运动。
这一运动自1867年始,延续了20多年。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农民建立了保卫农民利益、表达农民愿望和要求的秘密组织——格兰其。
到1875年,格兰其运动扩展到美国33个州,参加者达80多万人。
格兰其运动及随之产生的全美农民协会、农民政党的斗争活动,不仅冲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也打乱了美国农村的社会秩序。
⏹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域划分的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一切人。
有些人虽然居住和生活在农村地区,但他们不属于农村社会系统,而属于城市社会系统,是城市人口,是市民而不是农民。
⏹农民:农民是指那些在地缘基础上,通过农村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联系而使之成了农村各种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人们。
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定属于农村社会特定的社会集团、群体和组织的成员,这样的人,即使长期不在农村地区生活和活动,也仍算是农民。
⏹自耕农:自耕农是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由农民。
他们虽然像农奴主和地主一样高的社会地位,但他们有着底层农民羡慕的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私人财产(包括土地、牲畜、农具和其他财产),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存在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是社会的平民阶层。
⏹佃农:佃农是指那些没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的农民。
除向地主交纳实物地租外,他们还要受封建专制国家的压迫和剥削。
尽管如此,佃农与地主的关系仍只是一种租佃关系,而不是奴婢关系。
佃农仍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并有自己的农具和其他的私人财产,甚至拥有少量的土地。
⏹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依靠传统方法和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这些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只能维持的最低的生活水平,它们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另一元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分布在城市地区⏹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自建国以来得进一步加强,并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二元社会结构。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三)城乡分离赋予了农民地域身份
农民是相对于城市或一个精英集团来定义自 身的,只要没有城市,就不会有“农民”。 —— [法]H.孟德拉斯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赋予了农民的地域身份
城市的出现使整个社会 分为农村与城市两个相 对的区域,由此农民不 仅与农业相联系,还与 农村相联系,拥有了与 市民相对的区域身份。
第三,从生活状况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 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第四,从文化素质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但内部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群体。
第五,从职业结构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 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和管理部 门都有农民就业。
第六,从价值观念看,农民的各种价值观念正由 传统向现代转变,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深深 地影响着农民的言行。
除了表现为商品和奴隶的财富以外,除了货 币财富以外,这时还出现了表现为地产的财富。 使“农地”意义属于了“农”的内涵,并以之与 “农民”永远相联!
⑷第三次的、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
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分工,它创造了 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 —商人。商人更强化了农民的“职业”意义。
受生物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制约
农业的 特点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 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产品多具有鲜活性,运输和储藏不便
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凸显了农民的职业特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 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 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 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 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
第二节 农民的社会化
一、农民社会化的特点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六章农村社会组织
第五,自下而上产生的民间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它 们在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基层民主、创建法制秩序、 建设和谐农村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织指教育、政治、经济、宗教、卫生、娱乐等组织。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特征
1.农村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域。
2.从组织的成员来看,农村社会组织绝大 部分是由农民构成的。
3.农村社会组织多与农村初级社会群体或 者农民的初级社会关系具有密切联系。
4.农村社会组织的形式与类型相对较少, 结构比较简单,规模相对较小。
村民(居民)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 人组成,通过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 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 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 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 求和提出建议。”
经济组织
经济组织是人们在经济关 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 会组织。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与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关系也同样复杂, 经济因素是否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产生影响, 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者们的意见不一,主要 有“正向说”、“反向说”、“曲线说”和“无 关说”几种观点。
“正向说”
基本观点:村民自治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 正相关。
代表人物:党国英、欧博文(Kevin O’Brien)等。
第四,地域性。村民委员会是一种地域性社 会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第八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 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 则设立”。在实践操作中,村民委员会一般 以自然村为单位,也有把几个相邻的自然村 共同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或者把一个较大 的自然村划为几个村民委员会。
农村社会学讲义电子版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收集大量农村社会因 素的有效方式。透过问卷,能获 得对农村社交性自然环境因素的 深刻见解。
案例研究
指通过几个社会群体或个体作为 典型代表,来研究其生活方式、 社会交往、观念等方面问题的研 究方法。
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
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城乡交汇的加强,也需要建设农村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新时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 新模式,是顺应市场需要,聚 焦产业发展展开工作的产物。
电商模式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农村电 商模式的发展重要性越发明显。 农村电商,不仅是个新领域新 亮点,更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 的新形态。
乡村振兴战略
2020年,乡村振兴成为一项国 家战略,为推动农村领域的同 质化一体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整个产业上也提出了从土地 到农业、从农业到现代农业、 从农业到乡村等多层次的转型 推进。
2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网络、电视等工具推广现代化的知识,激发农民的创 业意识,助力农村现代化建设。
3
技能培训
通过开设培训班、技能竞赛等途径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农村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经济
农村社会是各国经济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持续稳定的 农产品供应,对国家农村经 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社会学讲义电子版
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组织和变迁等方 面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农村社会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解决在农村社 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
1 传统文化
农村社会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女性地位、封建礼教、传统医药等,这些文化和传统 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农村社会学-第四章
《农村社会学》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 隔理论和150法则。 六度分隔理论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哈佛大学 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他想要描绘一 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性实验,结 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 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 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 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 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 常“相近”。
10/27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学》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 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 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 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 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 “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 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 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 的人数的最大值。”
3/27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学》
生产关系决定整个
社会关系的性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关
系不仅制约农村其
他一切社会关系的
产生和发展,而且
决定它们的性质, 乃至决定整个农村 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4/27 第四章 农村社会关系
农村社会学的本体
农村社会学的本体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一门社会学科。
它的本体是农村社会,即农村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社会现象的总和。
农村社会作为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背景。
因此,农村社会学的本体不仅包括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基础性问题,而且还需要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习俗、信仰、文化传承、教育、卫生等方面,以及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农村社会学的本体还涉及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以及农村与全球化趋势的互动。
因此,农村社会学的本体需要综合考虑区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全球性等多个维度,以便更好地解析农村社会的结构、运作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