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则的。
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组织行为学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涉及的方面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
(1)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通过观察获得。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五官以及皮肤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像机等先进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心理状态。
(2)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
(3)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
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沟通等对个体行为及组织行为都有直接影响。
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4.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组织的竞争。
组织是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走到一起,干大家共同想干的事。
组织的竞争必然依赖于组织的成员,组织的竞争力也就与其成员的总体素质直接相关。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七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7.1 复习笔记一、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管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知识员工管理。
他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型员工最主要的特点,知识型员工兼具知识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
知识员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1)知识员工。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属于知识员工的范畴。
知识员工是一种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
(2)知识工作也称智慧资本,它的创造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员工的专业判断、主动性和创意等。
因此,知识工作有复杂、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
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
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知识员工的特点(1)有较强的自主性。
他们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倾向于拥有宽松的、高度自主的工作环境。
注意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自我发挥和自我管理。
过度严格的管理会被他们看作是不尊重和侮辱。
(2)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3)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追求卓越,不满足现状,一旦选准目标就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4)有高度的使命感。
一旦他们认同自己的企业,就会将企业的生死存亡看作自己的历史使命,会渴望为自己的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圣才出品】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2.1 复习笔记一、组织行为组织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组织作为社会的创造物或发明物,影响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另一方面,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又会影响组织的绩效。
1.组织与组织行为(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①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②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如图2-1所示。
每个层次分析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的不同见解。
图2-1 组织行为分析的三个层次①个体。
组织定义强调组织由人组成这个事实。
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基础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探讨了个体行为以及个体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
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学习动机、满意、领导等方面的理论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对诸如态度、信仰、观念和个性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它们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②群体。
人们在组织中极少完全单独工作。
如果要达到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
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
对这个群体层次分析所产生的见解不同于通过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③组织。
某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把整个组织作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把重点仅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组织行为学的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
研究者寻求理解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是为了获得组织的效率,并把重点放在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方面。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2。管理策略:
(1)不只追求金钱、物质,社会需求 (1)更应注意为完成目标而必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须工作的职工的个人需求;
(2)工作丧失了内在的乐趣和意义, (2)关心职工的心理健康和人 它们只能在工作中人们的社交中获得。 际关系、归属感和地位感等;
(3)对团队意识比对经济报酬更重视; (3)注视群体的存在和团体奖
能力 动机 压力
个体行为
微 观
组
行 为
权力
织
政治行为
行
冲突
人际与群体行为
为
谈判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4)工作效率随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励;
而变化。
(4)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为职
工创造条件、方便,富有同情心
的支持者;
(5)参与管理。
(三)自动人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 能、人际技能。
二、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 出来的所有行为。
第一章 导论
组织行为的种类:
组织结构
宏
·微观组织行为 ·宏观组织行为 ·正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3版考试重点资料讲解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 OB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①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整体属性,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
②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③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全面。
联系: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理解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
3.社会知觉存在偏见的六个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期望效应。
4凯利的归因理论: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景。
4.凯利的归因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5.维纳对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应用)P346.个人决策风格:均衡型决策,冲动型决策,怠惰型决策,风险型决策,谨慎型决策。
组织行为学课件-陈国海第三版
主讲:杨美玲
生物学 生理学
个体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人类学 政治学
学习、激励、个性、培训、 工作满意、绩效考核、态 度评价、行为修正
群体动力、规范、作用 (角色)、沟通、地位、 权利与领导、冲突
正式组织理论、集权制、 组织变革、社会化
领导、行为的改变、态度 的改变、信息的改变、组 合的过程
响 五、员工态度的调查
一、态度
态度是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 的反应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 个成分。
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工作参与(job involvement)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态度的构成:
例如:抽带过滤嘴的香烟
2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
(X)的态度,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
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
度的影响力。
X
X
X
X
P与O为+ 时,强
P
OP
OP
OP
O
X
X
X
X
P
OP
OP
OP
O
2 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当两个人的态度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 状态;当两个人的态度不一致时,就产生不平衡状 态,此时,个体也会采取措施来解除这种不平衡状 态。
节省
猜疑、知识系统不够、明 哲保身、压抑、稳重、谨
慎、踏实
好学、忠诚、诚实、传统 、成功、负责、健康
物质主义 20世纪90年 小于30 灵活、对组织忠诚度减弱
代
岁
、享受、竞争、思考理人员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 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所抱有的持久的信念。
人大第三版组织行为学课后答案及术语解释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念: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行为科学)-—霍桑实验1949年,美国在芝加哥召开了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名称。
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集哈佛、斯坦福、密歇根、北卡罗来纳等大学的科学家开会,正式把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从此取代了人际关系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科学管理前期(1900年前)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年)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和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学派(1927-1945年)包括:人际关系学派、行为科学权变学派(1945年—现)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组织及其性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按一定规则建立起来,具有正式关系的人群集合体。
控制:30如何有效的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网络)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人们对组织行为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情,确定为什么人们的产量、满意程度、辞职倾向存在着差别。
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一般管理和人事管理。
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分析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往往不适合分析就试图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分析能力,改进管理者在控制组织行为方面所做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知识纲要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认得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区别第二章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的主要观点1对一般人来说,这些需要由低到高行成一个梯级,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2人的行为由主导需要(最迫切的需要)决定。
3人们对需要的追求各有差别。
任何一种需要获得满足后并不会自行消失,只会对行为的影响比重减轻。
若满足了高层次需要,未满足低层次需要,有的人会牺牲高~而谋求低~。
4一个国家的人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社会知觉的含义和类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类型: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2人际知觉(对人与人的关系)3自我知觉(对自己的行为观察和心理状态的感知)4角色知觉(对社会角色行为)3、举例说明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1兴趣和爱好 2需要和动机 3知识和经验 4个性特征此外,个人的价值观、对未来的期望、身体状况、自身条件等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对象的特征1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十五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整合规律(知觉组织的“简明性规则”):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三、知觉的情境因素1适应: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提高或降低)的现象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不同刺激,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对象与背景的对比)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
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的感受性变化不同,由其他因素引起(不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4.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P67~69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近因效应(最后或最近留下的印象) 4对比效应 5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6严格、宽大和平均倾向 7定性效应(定势效应、刻板印象)第三章1.承诺与组织承诺的含义承诺: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庄重而有约束力,限制了个体行动的自由。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群体及群体功能)【圣才出品】
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8.1 复习笔记一、群体及其分类1.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2)群体的特征①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②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直接接触,相互作用。
③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④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3)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①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的心理效应:a.群体价值观;b.群体凝聚力,来自群体成员的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角色感、群体力量感;c.群体责任感②从行为趋向看,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a.社会助长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他成员交往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b.社会致弱作用。
即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有所顾虑,从而影响行为效果。
c.行为趋同作用。
即生活在群体的体在个性差异方面逐步变小,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其行为逐步趋向于同一标准。
d.行为遵从作用。
即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
受两方面情况的影响: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遵从;对权威人物的遵从。
2.群体的分类(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①正式群体。
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②非正式组织。
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具体可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工商管理系列
本书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三个层面展开内容,具体包括组织行为学概述、个性与行为、激励理 论及应用、群体行为概述、管理沟通、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变革与发展等内容。本书各章设有“学习目 的”“引例”“课堂讨论案例”“阅读资料”“小故事”等栏目,章末附有“复习思考题”“认知测试”“案例 学习”等应用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书既可作为高职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普 通高校师生、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使用。
目录分析
第一篇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一般模型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新的发展趋势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思考题 认知与行为测试 团队作业 案例分析
第三章知觉与行为
第二章个性与行为
第四章激励理论及 运用
第一节个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个性与职业的匹配 第三节价值观与态度 第四节工作满意度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思考题 认知与行为测试 团队作业 案例分析
第九章组织文化
第八章组织结构与 设计
第十章组织变革与 发展
第一节组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组织设计 第三节组织结构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思考题 认知与行为测试 团队作业 案例分析
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 第二节组织文化建设 第三节跨文化管理 本章知识结构图 复习思考题 认知与行为测试 团队作业 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21世纪高职 高专规划教材·工商管理系列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高职高 专
规划
管理
书
组织 内容
陈春花-组织行为学(第三版)第14章 组织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
第五页,共83页。
一、组织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的定义
约戈什·马赫特拉
代
卡尔·费拉保罗
表
性
劳特斯
定
杰伊·利博维茨
义
詹妮弗·罗利
综上所述
组织知识管理主要是 指组织对知识资产有效地 利用、开发与发展, 以提 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管理方式。
第六页,共83页。
一、组织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退
捕捉
规避恶 忘却
习
学习
在组织内部,过去的学习并非完全正确 ,组织必须对过去观察和办事的方式提出质 疑,并且果断将不利的知识抛弃,及时进行 新知识的补充和更新。辨认出有用的知识和 可能有害的习惯之间的区别,并设置相应的 体系,确保组织记忆库当中没有这些恶劣知 识的存在。
第三十五页,共83页。
二、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
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 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 ”的认识而产生的,其目的是 通过知识的更有效利用来提高 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十页,共83页。
一、组织知识管理
4.知识管理的特征
特征一 特征二 特征三
特征四 特征五 特征六
特征七
对企业而言,知识管理是一 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其出发 点是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 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 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 键。
第三十二页,共83页。
二、组织记忆与组织遗忘
6.组织遗忘的管理方法
记忆衰 无法
退
捕捉
规避恶 忘却学
习
习
对于这类遗忘,公司应尽量克服 。首先应该知道其所存在地方与方式 ;其次应将这类遗忘管理纳入公司战 略之中,有专有专职负责且有足够权 威的领导来管理这些知识,如CKO等 。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15.1 复习笔记⼀、组织及组织理论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第一讲 组织行为学概论
波特的五力模型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新进入者的威胁
市场地位 竞争优势
替代品的威胁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三 中国古代思想蕴含的组织行为学
三、古代管理思想简介
任何管理思想都不是先验的,而是有着一定历史传统的维 系,我们祖先的管理思想综合体现了“顺道、重人、求和、 法制、守信、预测”对提高现代人的决策者管理水平有着重 大的意义。
ORGANIZATION BEHAVIOR
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版PPT
第一讲 组织行为学概论
组织行为学概论 管理思想发展的演变中的组织行为学 中国古代思想蕴含的组织行为学
段万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段万春春
学习目标
•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及内涵,了解其发展历程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熟知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念 •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蕴含的组织行为学
(四)法家思想
用 法 家 思 想 进
创行 新
韩非子
“势”“术” 法令的实施与
法 律 和 法 令 为 最
相高
配准
合绳
(四)法家思想
➢ “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 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 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 因循守旧。
—弗雷德里克·W ·泰勒
(二)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2.法约尔的计划组织理论
“管理的过程是 计划、组织、指 挥、协调和控制 的过程.”
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 法国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 生日 1841/29/7
组织行为学绪论
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 究,特别是正式和复杂的组织。社会学家对组织行为提供有价 值的信息,其领域包括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组织文化、 正式组织理论及结构、官僚主义、沟通、地位、权利及冲突和 群体间行为。
组织行为学
1
参考教材
教材:《组织行为学》(第三版),张德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1. 《组织行为学》(第十版), 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组织行为学》,黄维德 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穿插案例分析、小组 讨论、课堂游戏等环节。
早期的工业组织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疲劳、厌倦和其他与工作 条件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妨碍工作的有效性。近期的研究 已经扩展到学习、激励、感觉、人格、培训、领导有效性员工 选聘、工作满意度、个体决策过程、绩效评估、态度测量、工 作设计及工作压力等方面。
9
3、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
3.2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
24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5 投射法
【经典研究】美国关于速溶咖啡的购买动机的研究
厂商为了弄清真正的原因,他们求助于美国加州大学心 理学教授海尔(M.Haire)。海尔教授认为,顾客并没有真 正说出不买速溶咖啡的理由,“味道”仅仅是一个借口, 是顾客潜在的心理意识在起抵制的作用。海尔教授决定采 用间接角色扮演法进行调查。他首先设计两张看来似乎是 家庭主妇们常用的购货单。
着上网的人群。
22
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激励理论及分类)【圣才出品】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分类5.1 复习笔记一、激励研究1.激励的时代要求在未来的高科技条件下,激励更加重要,原因:(1)国际、国内竞争的加剧,来自社会、经济、技术的外在压力,都迫使管理方面在方法和技巧上有创新,以不断保证企业效率和效能的高水平,要求有效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
(2)为了企业不断发展,必须关注人力资源。
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发展,企业必须加大对更新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的获得的投入,加强员工培训。
(3)员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认清一个问题,员工的需要和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挑战性、成就、晋升及金钱。
2.激励的含义(1)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①奖励。
是社会对人们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好的效益;②惩罚。
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应强度和内驱力,警诫他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奖惩两者虽然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反映了一个核心内容—激励。
所以,激励实际上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2)激励定义激励的定义有上百种,但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①人们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人们自身有什么内在的追求或需求,能驱动他们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某一特定行为,以及有哪些外在的环境性因素触发了此种活动。
②是什么因素把人们正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这指的是人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物,并且总是有所为而发。
③这些行为如何能矫正、保持和延续,以及这种行为正在进行时,行为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反应。
3.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激励过程是从个人需要出发的,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如图5-1所示。
图5-1 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1)激励的多个阶段①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②个人将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以恢复他的平衡状况;③个人通过目标行为或工作,满足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自动人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1。基本观点: (1)人的需求是分层递进发展的,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 (2)人们因工作而变的成熟,有独立和自主的倾向; (3)人从根本上是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 (4)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不存在矛盾。 2。管理策略: (1)管理重点的转变:经济人重视物质因素的刺激;社会人重视群 体作用和人际关系;而自我实现人则更注意怎样使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内 在意义,并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使职工能够在工作中找到这种意义, 感受到接受挑战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2)管理职能的转变:管理者与其说是一位激励者、指导者、控制 者,不如说是一位起催化作用的媒介者,是创造和提供方便的人。 (3)奖励方式的改变:外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方式的改变:科学管理 参与管理 民主管理
人性假设的新发展
70S-“决策人” 假设: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 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人人都是决 策者”。 把被管理者提高了一个层次,使之 成为与管理者一样能够进行决策的人。 80S-“文化人”假设:破除了“员工是企业 的依附”的由“契约”关系所堆成的雇佣观 念。认为调动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提高 生产效率,实际需要的正是一种真正的、全 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平等的合作关系。
1。基本观点:人的行为动机源于 2。管理策略: 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1)用经济奖酬来获得劳务和服从; 干工作是为了金钱,在组织操纵和控 (2)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生 制下人是被动的。 产任务,而对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 (1)人基本上是受经济刺激,人是 的责任是次要的; 为企业所操纵、激励和控制的被动力 (3)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方法 量。 是重新审查奖酬方案。 (2)人的感情基本上是无理性的, 企业机构的设计能够而且应该用来调 和和控制人的感情,从而控制他们不 可预测的性格。
未满足 的需要 目标 行为 产生新 的需要 需要满足 紧张消除
反馈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第三节 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 1、理性价值观 2、唯美的价值观 3、政治的价值观 4、社会的价值观 5、经济价值观 6、宗教性价值观
行
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 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 学。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 · 组织行为学的 研究对象是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 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 的目标。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组织行为学的独立却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标志是霍桑研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二、需要层次理论(影响最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一)需要层次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自我实现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 放系统。
环境
输入
转换
作为开放系统的组织
输出
环境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 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 · 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第一章 导论
组织的类型 1生产组织 2互利组织 3强制组织 4小型组织 5营利组织 6公有组织 政治组织 商业组织 功利组织 中型组织 非营利组织 整合组织 服务组织 规范组织 大型组织 模型维持组织 公益组织
外界作用 人的行为 向善
2015-3-18
荀子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
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 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 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 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 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 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B=f(P· E) 其中,B——行为,P——个人,E——环境,f——函数关系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动机原意是引起动作。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 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优势动机 强 度
A
B
C
D
E
动机类别
动机结构与强度示意图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信息教研室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导论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 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行为的有效性
第一章 导论
(二)社会人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
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 相对次要的因素。 2。管理策略: (1)更应注意为完成目标而必 须工作的职工的个人需求;
1.基本观点: (1)不只追求金钱、物质,社会需求 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第一章 导论
案例分析 现场调查 实验室实验 现场实验
四种可控性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 调查研究方法 · 实验方法 · 数量统计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关于人的理论 需要动机与行为 价值观与行为 知觉与行动 态度与行为 人格与行为 能力与行为 个性与行为 意志与行为 情感与行为
-《荀子· 性恶篇》
荀子性恶论
顺是
人的本性 (向恶) 向恶
外界作用
师法教化
向善
扬雄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
修其恶则为恶人。
-《法言· 修事》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三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 状态。 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映, 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卢因1951年提出著名的人类行为公式:
(二)主要论点 马斯洛认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阶梯, 在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 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 比重大,高层次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 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 (三)马斯洛需要理论的两重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其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需要、自然 需要等等。
可达到目标(方向)
刺激
Hale Waihona Puke 需要意向愿望(驱动力)
动机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行为。 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外表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2)工作丧失了内在的乐趣和意义, 它们只能在工作中人们的社交中获得。
(3)对团队意识比对经济报酬更重视; (4)工作效率随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 而变化。
(2)关心职工的心理健康和人 际关系、归属感和地位感等;
(3)注视群体的存在和团体奖 励;
(4)不仅是管理者,更是为职 工创造条件、方便,富有同情心 的支持者;
(四)复杂人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
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为一类。复杂人 的假设和“超Y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1.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且不断变化。 (2)需要和动机组成复杂的动机模式; (3)可学得新的动机; (4)在不同的组织或组织的不同部门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 (5)无论什么动机,都可导致最高的生产率; (6)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的管理方式。 2。管理策略: (1)权变管理,以现实的情景为基础,做出可变的灵活的行为。 (2)管理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3)管理策略和措施不能简单化和一般化。
自我实现人假设 (Y理论) 社会人假设 (人群关系理论) 经济人假设 (X理论)
以金钱 满足其需求 以社会承认 满足其需求 以工作的合理安排 满足其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 受人尊敬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复杂人假设 (超Y理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中国古代的人性、人的需要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层次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