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学设计6_物理_必修2_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方向时刻在改变)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教师:我们来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来,运动方向会是下面那一种情况呢?学生:猜想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高中必修二物理功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概念和性质。

2.认识光的传播方式。

3.掌握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光的性质。

2.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

2.应用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科书《高中物理必修二》。

2.投影仪、教学PPT。

3.凸透镜、光源等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光的性质以及传播方式。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介绍光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2.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折射传播。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教师进行凸透镜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焦距的变化,加深对焦距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进行凸透镜焦距计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焦距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光的概念和传播方式,掌握了凸透镜的焦距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必修2《功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

必修2《功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

必修2《功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必修2《功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必修2功率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修2《功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

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

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

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功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功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功说课教案教学内容:力和功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力和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算方法、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力和功的关系,如何运用力和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物体、滑轮、绳子等3. 教学实验材料4. 教学辅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力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第一步: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 通过实验展示力的作用,在弹簧测力计的帮助下让学生感受不同力的大小。

- 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式。

第二步: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 通过实验展示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功的含义。

-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式。

第三步:力和功的关系- 讲解力和功的关系,通过实际例子解释力和功之间的联系。

- 引导学生分析力和功的关系,举例说明力和功的应用。

第四步:综合应用- 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力和功的概念进行解决。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力和功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

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

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抛体运动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1.基本知识(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

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1.基本知识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1)水平方向:vx=v0.(2)竖直方向:vy=gt.(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 功 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 理解功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斜面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功相关的图片,如举重、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有什么关系。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功有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

2. 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记录不同拉力下的读数,探讨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三、学习功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为力,s为力的方向上的移动距离,θ为力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学生举例练习:计算一些简单情况下的功。

3. 教师分析总结:计算功时,要考虑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的方向是否一致,以及夹角的大小。

四、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的作用,如何计算这个力做的功?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解决方法。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要计算水平面上物体受到的力做的功,需要知道力的大小、物体移动的距离以及力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人爬楼梯做的功、拉车做的功等。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邯郸市第三届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必修 2第七章第 2 节《功》教学设计单位:武安市第一中学授课人:***第七章第二节功---《功》教学设计武安一中李湘茹一、教学任务分析(一).教材分析:《功》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功是高考常考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是介绍功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接触过功,本节课是让学生加深对功的深入理解。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但是对正、负功比较难于理解。

因此在对功的学习中,我会采取合理方法给予引导。

(三).教材特点与学生特征联系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原有的力和位移同向求功的思维基础上,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探索力和位移不共线时的表达式及夹角的含义。

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法上依据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

学生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由生疑到释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能够从有趣的实验中感受能量变化,建立做功和能量变化关系的概念。

2、通过观察实例得出做功的两个要素,并形成功的概念。

3、会运用力的分解观念推导功的表达式,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思维:1、在演示实验的引领下推导归纳功的表达式,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李继广)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李继广)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附件:功率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定义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定义;
2.,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常指平均功率,为瞬时功率;2.,分析汽车的启动,注意知识的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科学的价
值观。

【重、难点分析】1.重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就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第三节: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单位有W、kW、1 kW=1000W;
3.功率的求解公式有:P=P=Fv;
4.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其中P=和P=Fv可用来求解平均功率,而P=Fv也可用来求解瞬时功率。

5.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6.用P=Fv分析汽车的两种启动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功》教案1. 了解功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了解功的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功的正负性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2.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备课内容:功的定义和公式,功的物理意义,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PPT、练习题等。

3. 教学环境:教室、黑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功的概念,介绍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提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讲解理论知识(15分钟)1. 通过例题,介绍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分析功的物理意义及其正负性。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三、梳理知识点(10分钟)1. 总结功的定义和公式。

2. 总结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3. 强调功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强调学习方法和练习策略。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解答问题。

※教学结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功的定义和公式,了解了功的物理意义及其对物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外,增加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1. 知识与能力:掌握功的概念,了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能够应用功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探索和实践的热情。

重点难点: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功吗?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探讨功的应用和意义。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入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

三、示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若干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实际计算。

2. 分析示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力、距离和功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进行练习,并与同学讨论解答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五、小结与归纳(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功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积极探索物理学习的乐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功的概念展开,通过概念讲解、示例分析、练习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曲线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1._曲线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

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1)有水平初速度,(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

(学生回答)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课堂小结小结一、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物理功高中教案

物理功高中教案

物理功高中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功的概念和公式;
2. 掌握计算物体所受力对其做功的方法;
3. 能够解决与物理功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理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方法;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 运用力和位移的关系计算物理功。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一个人抬起一个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该过程,并引导他们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力做了功。

第二步:概念讲解
1. 讲解物理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 讲解物理功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

第三步: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计算不同物体所受不同力所做的功。

第四步:实验
安排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并计算物理功的大小。

第五步:归纳总结
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方法,并强调物理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步: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物理功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功的相关知识。

同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功W=Fl》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功W=Fl》评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功W=Fl》评课稿一、引言《功W=Fl》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的一篇重要内容,它是力学中关于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

通过探究力与位移的关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功。

本文档将对《功W=Fl》这一教材内容进行评课,探讨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背景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学习力学,学生可以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以及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公式。

在学习功的计算方法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质量、加速度、速度等概念。

2.2 教学目标•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掌握计算功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1:引入通过提问、讲解、实例等方式引入功的概念和定义,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步骤2:示范与讲解以实例的形式,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向学生展示如何计算功。

同时,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转换。

步骤3:让学生练习计算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设计几个简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所给物体的功,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步骤4: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功的实际应用,并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步骤5:概念总结对本课所学的功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和课堂练习题等。

3.1 教材教材是本节课所必不可少的资源,教师应熟悉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合理利用教材来进行教学。

3.2 教具本节课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如示波器、弹簧测力计、电子天平等。

这些教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力与位移的关系。

物理功教案高中

物理功教案高中

物理功教案高中
教学目标:
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

2. 掌握实验方法,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一、引入
1. 学生观看关于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关系的视频。

2.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引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

3. 提问: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它的表达式是什么?
二、实验准备
1. 将一块光滑水平桌面摆放在实验台上。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一个小木块的重力。

3. 将小木块放在桌面上,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木块受到的拉力。

三、实验操作
1.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连接在小木块上,另一端固定在实验台上。

2. 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使小木块产生不同的加速度。

3. 记录拉力和加速度的数值,并计算木块的质量。

四、实验分析
1. 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拉力与加速度的散点图。

2. 使用直线拟合法求得木块的质量,并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3. 讨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五、实验结论
1. 总结实验结果,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表达式,还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应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功的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讲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 学会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使学生意识到力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上,还体现在做功上。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环节二:新课讲授1. 教师介绍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讲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力才对物体做功。

3. 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4.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功。

环节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哪些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做功的条件,分享讨论成果。

环节四: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能正确定义功;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解决相关问题;3.了解功的单位和量纲,掌握功的计算技巧;4.能够分析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力和位移的关系,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功的单位和计算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功的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力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介绍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技巧。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例题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功的应用和实际意义,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5.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功的知识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1.计算下列力的功:(1) 作用力为20N,位移为10m;(2) 作用力为30N,位移为5m。

六、板书设计:功的概念与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和量纲功的计算方法功的物理意义七、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介绍了功的知识点,通过实例讲解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高中物理功的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功的说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1.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单位和量纲等内容。

2. 教学目标:
(1)掌握功的概念和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3)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难点:
理解力和位移的夹角对功的计算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动力》第二单元《功》课本;
2. 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3. 教学环境:教室内设置黑板和教学台;
4.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实例和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
通过与学生讨论力和位移的关系,引出功的概念,并提出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功。

2. 讲解:
(1)讲解功的定义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实验演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练习:
设计一些计算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锻炼解题能力。

4. 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的方向对功的计算的影响,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理解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加油,掌握更深入的物理知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功的应用,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机械设备,如汽车、自行车、起重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做功的。

2. 新课导入: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人提水、起重机吊货等,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功的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生活实例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功》修改

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功》修改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高中物理新课标《功》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功这个概念虽然在初中物理中就已经涉及到,但是那只是一些概念上的简单认识,高中物理中,我们揭示功更重要的身份。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中功的的确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功臣”。

本章的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是为引入功、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

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等知识打好基础。

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七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学情分析对于功这个概念,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求功的两个要素以及求功的简单公式w=FS,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已经能主动学着去探究一些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很好的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得到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明确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过程与方法在推导功的公式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 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 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 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 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②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 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 , 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 ,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 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同一个做功过程,既可以从做 正功的一方来表述也可以从做负功的一方来表述。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打个比喻,甲 借了乙 10 元钱,那么从甲的角度表述,是甲借了钱;从乙的角度表 述,乙将钱借给了别人。例如:一个力对物体做了-6J 的功,可以说 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 6J 的功。 3、几个力做功的计算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 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 投影例题: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拉力 F1 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移动 位移为 s, 求各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 和如何? 物体所受的合力是多少?合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①作用在 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 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 致性, 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 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 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进行新课 1、推导功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 投影问题一:物体 m 在水平力 F 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 s, 如图甲所示,求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析:在小球从抛出至落回原地的过程中,小球所受阻力的方向变化了,所以是 变力,如何求这一变力做的功,可分段处理。 答案:C 点拨:对于变力所做的功,可分段处理,求出每一段上(转换为恒力)该力所做 的功,再求各段上功的代数和,或者求平均力,再求平均力所做的功。
★巩固练习 1、起重机将质量为 100 kg 的重物竖直向上移动了 2m,下列三种情况下,做功 的力各有哪几个?每个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还是负功?(不计阻力,g=9.8m/s2) (1)匀加速提高,加速度 a1=0.2m/s2; (2)匀速提高; (3)匀减速下降,加速度大小 a2=0.2m/s2. 答案: (1)拉力和重力;W 拉=2×103J,WG= -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 负功 (2)拉力和重力;均等于 1.96×103 J;拉力做正功,重力做负功 (3)拉力和重力;拉力做功-2×103 J;重力做功 1.96× 103 J;拉力做负功,重力 做正功 2、如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在恒力 F=100 N的作用下从 A 点运动到 B 点, 不计滑轮的大小,不计绳与滑轮的质量及绳、滑轮间的摩擦,H=2.4m,α =37°, β =53°,求拉力 F 做的功。 答案:100 J F H β α B A
作 业
★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 P6“问题与练习”中 1-4 题。
板 书 设 计
§5.2 功 1.功的定义: 2.做功的两个要素 3.功的公式:W=Flcosa 4.单位:焦耳(J) 5.功有正、负之分 ①当α =π /2 时,cosα =0,W=0。力 F 和位移 s 的方向垂直时,力 F 不做功; ②当α <π /2 时,cosα >0,W>0。这表示力 F 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 /2<α ≤π 时,cosα <0,W<0。这表示力 F 对物体做负功。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解析:物体受到拉力 F1、滑动摩擦力 F2、重力 G、支持力 F3 的作用。 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因为它们和位移的夹角为 90°;F1 所做的功 为:W1=Fscosα ,滑动摩擦力 F2 所做的功为:W2=F2scos180°=-F2s。 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为:W=(F1cosα -F2)s 根据正交分解法求得物体所受的合力 F=F1cosα -F2 合力方向向右, 与位移同向; 合力所做的功为:W=Fscos0°=(F1cosα -F2)s 总结: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 (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一个质量 m=2kg 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 37°角斜向 上方的拉力 F1=1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 s=2m。物体与地面间 的滑动摩擦力 F2=4.2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学 生 活 动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
教师活动: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投影问题二:物体 m 在与水平方向成α 角的力 F 的作用下,沿水平 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 s,如图乙所示,求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
教 学 后 记
高中物理课堂功教学教案 课 题 §5.2 功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2)W=Flcosa 要灵活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生产、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功的问题. (2)合理、正确地做“功”有益于社会.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二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 ,可根据 力 F 的作用效果把 F 沿两个方向分解: 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 F1, 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 F2,如图所示:
F1 F cos F2 F sin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 分力 F1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F1s。
而分力 F2 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 F2 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 移,所以分力 F2 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 F 所做的功 W=W1+ W2=W1=F1s=Fscosα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力 F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 位移的大小、 力和位移夹角的余 弦这三者的乘积。即: W=Fscosα W 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 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 物体所发生的 位移,α 力 F 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 或力与位移在 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 在 SI 制中,功的单位为焦。 1J=1N· m 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2、对正功和负功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P5 的正功和负功一段。 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已明确了力 F 和位移 s 之间的夹角,并且知道 了它的取值范围是0°≤α ≤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 可能大于 0,可能等于 0,还有可能小于 0,从而得到功 W 也可能大 于 0、等于 0、小于 0。请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加以 讨论。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的问题。 ①当α =π /2 时,cosα =0,W=0。力 F 和位移 s 的方向垂直时,力 F 不做功;



课 型
新授课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手 段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 课件、录像片
教 学 活 动
学生活动: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解析:拉力 F1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1= F1scos37°=16J。 摩擦力 F2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W2= F2scos180°= -8.4J。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W=W1+W2=7.6J。 (另解:先求合力,再求总功)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 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 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 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对“功”的理解 [例 1]水流从高处落下,对水轮机做 3×108J 的功,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前,具有 3×108J 的能量 B.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时,具有 3×108J 的能量 C.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后,具有 3×108J 的能量 D.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的过程中,能量减少 3×108J 解析:本题考查了功和能的关系,并且同实际中的科技应用联系起来。 解: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可知,水流在对水轮机做功的过程中,有能量 参与转化,水流对水轮机做了 3×108J 的功,则有 3×108J 的机械能减少了。故答案 应选 D。 点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指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 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绝不能说功是能量的量度。 ☆关于“功”的计算 [例 2]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空气 阻力的 大小恒为 f,则从抛出至落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 功为 ( ) A.零 B. -fh C. -2 fh D. -4 f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