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囚绿记一张发黄的旧照片,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那个时候的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
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渴望在宁静中放飞心灵的憧憬。
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顽强。
而陆蠡也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让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追求。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部散文集。
曾翻译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的工作。
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留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他感到“孤独”。
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他怀念起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这是我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作者在常春藤身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1.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此时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孤岛文学”。
2.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囚绿记》教案13 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内容《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散文名篇,表现了作者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的深切赞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3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3 囚绿记[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淅沥..( ) 揠.苗助长( ) 猗.郁( )蕈.菌( ) 瞥.见( ) 移徙.( )涸.辙( ) 急不暇.择( ) 葱茏..( )婆娑.( ) 脉络.( )[答案] xī lì yà yī xùn piē xǐ hé xiá cōng lóng suōluò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度⎩⎪⎨⎪⎧度.假( )度.德量力( ) (2)朝⎩⎪⎨⎪⎧朝.拜( )朝.霞( )(3)禁⎩⎪⎨⎪⎧弱不禁.风( )令行禁.止( ) (4)纤⎩⎪⎨⎪⎧纤.细( )纤.绳( )(5)卷⎩⎪⎨⎪⎧卷.须( )书卷.( ) (6)系⎩⎪⎨⎪⎧囚系.( )系.围裙( )2.语境辨析法(7)王老师常常提.( )醒我要提.( )防坏人。
(8)在广阔的绿.( )洲上我邂逅了一位绿.( )林好汉。
[答案] (1)dù duó (2)cháo zhāo (3) jīn jìn (4)xiānqiàn (5)juǎn juàn (6)xì jì (7)tí dī (8)lǜ lù二、写对字形(1)⎩⎪⎨⎪⎧迁xǐ( )tú( )弟dǒu( )峭 (2)⎩⎪⎨⎪⎧xi á( )疵闲 xiá( )xiá( )想(3)⎩⎪⎨⎪⎧yī( )郁yǐ( )靠qǐ( )丽 (4)⎩⎪⎨⎪⎧y ǎn( )旗息鼓yà( )苗助长都江yàn( )(5)⎩⎪⎨⎪⎧yu án ( )分大笔如chuán( )不容置huì( ) (6)⎩⎪⎨⎪⎧pi ē( )见bié( )脚作bì( )[答案](1)徙徒陡(2)瑕暇遐(3)猗倚绮(4)偃揠堰(5)缘椽喙(6)瞥蹩弊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固执·顽固二者都含有“不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思。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囚绿记》精简教学实录 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囚緑记》精简教学实录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2019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3课《囚绿记》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作者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生要自读,感知文章的内容;选读,感受作者的情感;研读,领会作品内涵。
1.体会本文的精巧构思。
感受作者真挚的感情。
2.品析含蓄优美的语言。
学生朗读感知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积累相关的字词,为文本深层次解读作准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李白说“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说“主人山门绿”,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宗璞说“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你能说说对绿的感受吗?2.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陆蠡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
他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然而他本人却是副傻傻的书生相。
抗战期间他主持出版社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
然而陆蠡并没有幸运感,而是深深为自己不在场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
人家正愁没处找你呢,自己倒送上门来了,结果是明摆着的:咔嚓一声,投进监狱了!此后他便作为犯人被无休止地提审。
这时,陆蠡似乎还未醒悟,依然是那副倔骨和“傻”相,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接下来自然就是酷刑了,不久他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惟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二)初读(1)读准字音。
(2)了解内容。
(3)把握情感。
(三)正音陆蠡(lí)涸(hé)辙淅沥(xīlì)猗(yī)郁蕈(xùn)菌揠(yà)苗助长(四)研读1.文章题为“囚绿”,哪个同学知道“囚”这个字的含义?可以借助于字形来表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 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3 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标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②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①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②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一课时。
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学习,完成预习自测及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合作探究,理解情感及文中重要的句子。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
2019-2020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常春藤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囚绿记一张发黄的旧照片,记录着一个曾经鲜活但却永远定格在34岁的年轻的生命——陆蠡,那个时候的他衣着整洁,面貌清秀,眼睛、嘴角带着羞涩的微笑。
当年,陆蠡经常眺望山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渴望在宁静中放飞心灵的憧憬。
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奇迹;当一叶绿芽冲破障碍,破土而出时,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顽强。
而陆蠡也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了《囚绿记》,让我们仿佛看到生命的追求。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部散文集。
曾翻译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等。
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
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上海,在“受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的工作。
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年仅34岁。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留守在沦为“孤岛”的上海。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他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这使他感到“孤独”。
但作为一个永不屈服于黑暗,强烈追求光明的战士,他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他怀念起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固执地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这是我们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
作者在常春藤身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1.孤岛文学“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此时产生的文学作品被称为“孤岛文学”。
2.象征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①立意要明确。
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要注意在立意上下功夫,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②描绘要具体。
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文章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③类比要恰当。
所借之物和所寓之意,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
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
3.常春藤多年生常绿攀援灌木,气生根,花淡黄白色或淡绿白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3~5月。
常春藤叶形美丽,四季常青,常作垂直绿化使用。
多栽植于假山旁、墙根,让其自然附着垂直或覆盖生长,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效果。
常春藤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常绿藤本植物,预示春天长驻,深得人们的喜爱。
常春藤还代表着忠诚、爱情、友谊与永恒的青春。
送友人常春藤表示友谊之树长青;朋友结婚,送新娘的花束中也少不了常春藤美丽的身影,以此祝愿他们“新婚幸福,白头偕老”。
1.识记字音嵌.着qiàn瞥.见piē涸.辙hé移徙.xǐ茎.叶jīng淅.沥xī猗.郁yī蕈.菌xùn2.近义词辨析(1)安顿·安置(2)装饰·妆饰(3)未必·不必答案(1)安置安顿(2)①装饰②妆饰(3)未必不必3.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以行政化思维主导高校发展,对于高等教育以“计划”的方式加以规划,和揠苗助长....一样,都是不尊重规律发展的典型做法,即使暂时没有废除,日后也终将消失。
( ) 解释:(2)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 )解释:(3)一旦股民成为涸辙之鲋....,监管层可能暂时搁置类似引西江之水救鱼的长期规划,先以升斗之水让股市喘口气。
( )解释:(4)岁末将至,各大网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让消费者急不暇择....,目前各大网商平台还是处于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节日的狂欢让他们之间的竞争进入到了白热化状态。
( ) 解释:答案(1)√“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
比喻极为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3)√“涸辙之鲋”在干涸的车辙里的鲋鱼。
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
(4)ד急不暇择”指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应改为“目不暇接”。
爬上窗台的绿色丛培发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
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
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确切地说,这线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眉豆。
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般并肩挽手攀缘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和信念,它们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它们的妻子的。
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葱郁,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着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这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
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
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迫不及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妖媚。
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为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
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眉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他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唯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荫、生机、果实、清新悄然地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应该布满生机。
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鉴赏点评] 读罢这篇文章,我们心头油然升腾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这自然的绿友与人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爬上窗台的绿色是多么执着啊,这积极而蓬勃的生命,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让人怦然心动,热血奔涌。
一、思维建构请把方框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答案□01赏绿□02怀绿二、内容把握本文采用□01手法,赞美了常春藤□02的精神,颂扬了□03,抒发了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
答案□01象征□02永不屈服于黑暗□03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1.文章第2~4段以大量的笔墨写房间的简陋,用意何在?我的答案:答案文章主旨是赞美“绿”所蕴含的希望、生命力等象征意义,突出“绿”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安慰,以快乐。
显然,写房间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都可以忍受。
由此突出了作者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我的答案:答案①“固执”指“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②这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3.文章的最后一段已经不是“囚绿”了,那么,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的答案:答案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表达了对“绿”的歉疚和祝福,希望常春藤永葆青春,希望象征和平的绿色能够永远存在,不再遭受蹂躏和欺凌。
特别是最后一声轻轻的询问,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深思。
4.文中对常春藤的称呼先后出现了“绿色”“绿友”“绿囚”,用词不同,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我的答案:答案这种称呼的变化隐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绿色”是对普通自然物的色彩的称呼,“绿友”隐含着作者的亲密喜爱之情,“绿囚”则饱含着作者对常春藤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5.“绿”为什么让作者喜欢?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释绿”,“释绿”后还“思绿”?我的答案:答案(1)作者喜欢“绿”,因为他把“绿”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这也暗示了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都不安定,因此借“绿”来表达希望。
(2)作者“囚绿”的原因:一是想与当时的绿枝更亲近,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
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死掉,于是“释绿”。
作者最后“思绿”,表面上是思念“绿友”,其实也是在惦念苦难的不屈服于压迫的北平人民,这是一种暗示的写法。
常春藤到底是象征自己,还是象征整个中华民族?文章是表达自己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还是“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本文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的观点:答案观点一:我认为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意在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期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祈祝沦陷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观点二:“绿”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急时刻,写爱“绿”,并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我们从中可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心灵”。
观点三:我认为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意在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读写能力』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陆蠡的《囚绿记》一文没有故事,只是撷取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时,“囚绿”“放绿”等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包藏意蕴和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