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一-备课素材 课文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粤教版-语文-高二-备课素材 《东方风来满眼春》课文写作背景

粤教版-语文-高二-备课素材 《东方风来满眼春》课文写作背景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东方风来满眼春》课文写作背景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是一件对深圳、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意义深远的大事件,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的陈锡添有幸成为了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从1992年1月19日到23日,他全程跟随了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视察活动。

陈锡添近距离观察小平同志在深圳的一言一行,聆听了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系列重要谈话。

每天活动结束,他都要先找市领导核实情况,然后连夜做出详尽的大事记,之后写成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

1992年3月26日,该文在《深圳特区报》发表。

打印版。

粤教版-语文-高一-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4.15《离骚(节选)》参考资料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一生的活动主要在楚怀王和楚襄王时期。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

他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

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把他放逐到汉水以北。

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

这时候的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日益走向衰败,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国都郢。

屈原痛心于祖国陷入败亡的绝境,自己的政治主张又不能实现。

他满怀忧郁和悲愤,大约就在这一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境内)而死。

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划龙舟、吃棕子,渐成习俗。

屈原的家乡秭归从唐代就有屈原祠、屈原墓,二十世纪70年代末,因葛洲坝蓄水,屈原祠已经搬迁,几年后又因三峽大坝蓄水而迁坟迁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屈原的作品是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来的,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后人称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全部作品都收入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楚辞》一书。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代洪兴祖的《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是比较通行的注本。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3.9《荷塘月色》课文解读文字素材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3.9《荷塘月色》课文解读文字素材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3.9《荷塘月色》课文解读文字素材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⑵基本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写作的切入点,可以见出作者内心的郁闷由来已久,郁结之深且难以释怀。

“不平静”只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来由,是作者写作的背景与导因。

至于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一个荷塘,我们切入文章的真正的“文眼”应该是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在月下的内心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从文章看,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所要抒发的是月下暂得的逍遥之乐与短暂的人生的自由感,以及对此的体认。

正因为如此,才有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才有其朦胧绰约的风情,才有其雅淡和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正是在作者摆脱了实用思绪,进入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天地,体会着做一个“自由的人”时,所享受到的“独处的妙处”。

其实,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恰恰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展示。

他要寻得自由自在的所在,毫无尘世的羁绊,并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摆脱内心连日不得安宁的状况,哪怕是刹那间的心宁与神安。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上)粤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上)粤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上)粤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必修二第二单元(上)《毛泽东词两首》、《外国诗歌四首》[学习要点]一、学习《毛泽东词两首》里的《沁园春·长沙》(一)背景介绍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1925 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二)基本解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初读:朗读全词 => 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二读:朗读上阕 => 注意字音:霜(shuāng)、自(zì)等,排除方言影响。

三读:朗读上阕 => 把握层次。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远望=> “万山红遍”(高)[群山]近望=> “漫江碧透”(低)[江水]仰视=> “鹰击长空”(高)[长空]俯视=> “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 “争”“击”“翔”色彩之浓=> “红”“碧”数量之多=> “万”“层”“百”竞争之烈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

四读:朗读下阕 => 注意读出感情。

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提出问题,引起回忆。

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提示:①“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粤教版-语文-高一-2.7《留取丹心照汗青》素材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2.7《留取丹心照汗青》素材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打印版7.留取丹心照汗青·素材[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卞毓方,著名散文作家、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政论”三结合的散文《文天祥百年祭》《煌煌上庠》,其他还有《雪冠》《岁月游虹》《长歌当啸》等多部散文集。

以下是卞毓方在《中国散文论坛》中写的小传:年过天命才正式开笔写散文,这就像吾乡的某些小孩子,由于反应迟钝,到五六岁还不会说话。

然而,当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母,几乎都对他失望之际,他却突然开讲了,而且出口成章,讲得还很利索。

五岁进私塾,“文革”前进北大,这是基础。

搞过情报翻译、理论刊物、国际国内新闻,还下过海,这是阅历、积累。

关于自传,我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表述,现简单罗列如下:1.本人姓卞,什么变?接线的小姐总要反问。

啊,就是那个,多一点就“卡”,少一点就“下”,卡不住,下不去,就是“卞”。

先生你真会说笑话,怎么是笑话,这是度,是境,也是缘。

2.曾经干过这样那样,属于非驴非马之族,天命之年忽然爱上散文,并且不觉得爱上的是散文,甚至不觉得摆弄的是文字。

3.文化者,先文后化,亦文亦化,全身心与文俱化;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惟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而不忧其他。

每思欲与我中华文化而化,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真正文化。

二、写作背景文天祥,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江西吉安人。

他是宋理宗时的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宋都临安(今杭州)危急时,文天祥请率二十万义师背城一战,宰相陈宜中不许。

后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冒险逃脱到温州,拥立益王赵昰,以图复兴,转战于赣、闵、岭南等地,兵败被俘。

在拘囚的四年中,敌人百般劝降,终以不屈被害。

时隔700多年的1996年,作者缅怀英雄业绩,满怀对英雄人品人格的敬意,写了这篇祭文。

Word打印版。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3.12《我与地坛》参考资料 粤教版必修1

3.12《我与地坛(节选)》参考资料1.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

⑵基本解读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粤教版语文 必修一 课文素材

粤教版语文 必修一 课文素材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内素材整理清远博爱学校高风云重视自我——《我很重要》文品如人品。

透过朴素自然的文章,我们读到了毕淑敏睿智的人生。

一篇《我很重要》,如惊雷一般,惊醒了平凡人生中走过的人们,它让我们恍然大悟,“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在平凡的生命过程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生命的过程。

活着,不仅为自我,还为他人;活着,自己就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弃的一棵小草,而是一方有尊严的独特的风景!【应用角度】“尊严”“珍惜生命”“重视生命的过程”“文品与人品”等。

【精彩运用】读文,读你朴素自然的散文。

此刻的是站在尘世间的叙事者,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统统记录下来。

那种大胆的记录,像是挑战,更像是本来的生活。

于是,你的《我很重要》唤起所有读者对生命的珍视。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谁有权利来漠视自己的生命呢?读文,读你真挚感人的散文。

此刻的你犹如黑夜里的火把,温暖而光明。

你的文字透露着对至善至美的追求,让我懂得,人生不需要装饰,素面朝天,更是一种洒脱,一种历练。

……我徜徉在你的散文中,品尝多彩的味道,观赏每一处风景。

读文,我认识了你,也更因你而感悟了生活。

我陶醉了,因为,读文,读你。

宝剑锋从磨砺出——《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对于高考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想知道的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的“故事”,更别说那些时时缠绕他们的难以摆脱的困惑和思考了.海桐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女孩,但在成功的路上,她又有多少痛苦,多少挣扎,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

其实,无数像王海桐这样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成功是在痛苦中孕育,在挣扎中降生的。

回首往事,我们会深深地理解,成功不是目标的终极,而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

【应用角度】“成功”“过程与结果”“坚持与成功”等。

【精彩运用】人生追求到一种美好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追求的过程更加重要。

梦想实现了,我们会更加快乐,但实现梦想的过程却使我们的生命倍加充实。

粤教版-语文-高一-备课素材 《拣麦穗》写作特色赏析

粤教版-语文-高一-备课素材 《拣麦穗》写作特色赏析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写作特色赏析
象征手法
本文前半部分写的自己缝制的“烟荷包”以及后半部分着力描写的“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在全文的表达中占有重要地位,凝集着作者在全文表达中的情感,是最容易让读者记住的意象。

烟荷包象征着我对老汉不现实的却又是最纯真的爱,象征着童年一切美好的东西。

而火红的柿子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这两个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对理想人生方式的执着追求。

定义: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作用: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打印版。

粤教版-语文-高一-2.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备课素材 粤教版必修2

粤教版-语文-高一-2.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备课素材 粤教版必修2

2.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素材《死水》(新格律诗)写作背景在现代史的发展史上,还有另外一位主将——闻一多。

我们可能知道他拍案而起的故事,但另外,对于“新月派”,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他是我国新格律诗的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词造的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美感)、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他善于运用深沉的理智控制炽热的感情,用整饬的诗体规范丰富的内容。

我们不妨用他的诗集《死水》比喻他的创作:“‘死水’下潜伏着火山。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看法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望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奠定了本诗的情感根基。

写作特色⑴寄托(隐喻)和象征寄托:一沟死水—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诗人对现实的坚决否定—鲜明的批判精神象征:①美国社会;②北洋政府;③黑暗的中国现实。

⑵反讽手法的运用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来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美与丑交织形成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写得越美,越引人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增强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⑶绘画美的语言色彩《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水,但所用的语言却有十分鲜明的色彩。

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延伸阅读《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项链》写作背景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项链》写作背景

《项链》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当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平民阶层的越来越多,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非常脆弱。

莫泊桑的小说侧重描摹人情物态,他常蔑视、嘲笑小资产阶级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仰慕,但对他们每况愈下的境遇也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但他不可能为他笔下的小人物找到出路,他看到的是“绝对的空虚”和“自身生活里漫无边际的单调的痛苦”。

1/ 1。

粤教版-语文-高一必修2粤教版1.我的母亲

粤教版-语文-高一必修2粤教版1.我的母亲

1我的母亲老舍语录•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熟才能生巧。

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

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

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许就能成个好作家了。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没有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没有根的花,它不但在本乡本土活不下去,而且无论在哪里也活不下去。

•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都写得恰如其人。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

•我们彼此躲避着,同时彼此愿马上搂抱在一处。

我们轻轻地哀叹,忽然遇见了,那么凝视一下,登时欢喜起来,身上像减了分量,每一步都走得轻快有力,像要跳起来的样子。

•生命是不容易得来的,也不能轻易地舍掉。

•人格一旦失去,想再恢复,比使死人复活的希望一样微小。

•不要再说什么,不要再说什么!我的烦恼也是香甜的啊,因为她那么看过我。

•因彼此不明白而闹气是无谓的。

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他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1930年老舍回到祖国,先后在济南、青岛任教。

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事文学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

1949年后,老舍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1966年,他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

著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报告散文、散文杂文集多种。

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粤教版-语文-高一-备课素材 写作特色赏析

粤教版-语文-高一-备课素材 写作特色赏析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
写作特色赏析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写乡愁,全文却不着一愁字,但读罢,却让读者感到处处是乡愁,——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

作者犹如拿着马良的神笔在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看那“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都睡去”、“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

作者的感情主要体现在这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

定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就是借助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曲折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作者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打印版。

粤教版-语文-高一-3.13《沙田山居》素材粤教版必修1

粤教版-语文-高一-3.13《沙田山居》素材粤教版必修1

13沙田山居素材作家作品余光中简历: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代表作:《乡愁》、《民歌》、《听听那冷雨》等。

课文背景:1974年开始,余光中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年,居住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一处风景优美的山上,这里面朝大海,青山连环,山的渺茫处便是莽莽苍苍的大陆。

资料卡片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就是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活动。

如“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

“闲闲”本是人的情态,用以写“日月”突出了作者山居日子的清闲和心情的散淡。

“侵入”、“诱俘”本是人的动作,用以写海与山,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地表现出海山绸缪在一起的样子。

拟物就是把人当成物来写。

各类事物无不具有自己的“个性”。

如鸟会飞,虫会鸣,树会开花,水会奔流,太阳会发出光和热,真理会被传播……拟物常常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起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如:“金色的太阳照耀着金色的麦浪,丰收的歌儿在田野里荡漾;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

”(阿不都热西提《女拖拉机手》)翅膀是属于鸟类的,作者却赋予维吾尔族姑娘以翅膀,并热情地讴歌维吾尔族女拖拉机手驾驶铁牛,在肥沃的田野上自由飞驰的飒爽英姿。

比拟的主要效果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

客观事物经过人们合理的属性转移和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想象,而变得富有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