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继武应用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临床用半夏泻心汤心得体会何院生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

全方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多用于以心下痞为表现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验案1: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李某,男,40岁,患者1个月前上腹胀痛,伴有嗳气吞酸、恶心,食欲渐减,稍食则腹胀,每次饮冷和辛辣食物后加重,偶见空腹痛,大便偏稀,舌红、苔薄黄腻,脉滑。

胃镜检查示: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闻,局部糜烂。

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用半夏泻心汤:制半夏10 g、黄芩10 g、黄连6 g、干姜10 g、党参10g、炙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服7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偶有嗳气吞酸,前方加旋复花15 g,代赭石15 g,再服药10剂,嗳气亦减。

继服上方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发。

按: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

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痞满”等范畴,方中黄连、干姜、半夏辛开苦降,清痞散结,和胃降逆;黄芩、黄连,清泄胃热;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

故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调和寒热、和胃降逆、开结散痞,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方剂。

验案2:半夏泻心汤治疗胃食管返流病陈某,男,56岁。

胃脘灼热胀痛2月余,伴嗳气返酸,每次饮冷加重,口臭,大便偏稀,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滑。

胃镜检查:食管中、下段狭窄,粘膜见条状发红,糜烂;胃粘膜皱襞潮红,胃窦近幽门部粘膜皱襞明显水肿。

病理检查:均排除食管癌。

诊断:返流性食管炎。

证属上热下寒型。

治宜寒热并调,和胃降逆。

处方: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党参6 g,炙甘草6 g。

水煎服,日l剂。

服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前方加乌贼骨15 g再服药10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

半夏泻心汤加减案例半夏泻心汤是一剂常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适用于痰饮壅滞、气机郁滞所致的胸膈痞闷、咳嗽、呕吐、泄泻等症。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出加减,以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半夏泻心汤的加减案例。

案例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胸膈痞闷。

患者张某,男,45岁,主诉胸膈痞闷、咳嗽已有半个月,伴有纳差、腹胀等症状。

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浊郁滞,脾胃失健。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连服2剂痊愈出院。

案例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泄泻。

患者王某,女,32岁,主诉泄泻已有一周,伴有腹痛、便稀、纳差等症状。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辨证为湿热蕴结,脾胃失和。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泽泻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兰10克,黄芩10克,薏苡仁10克。

服药后,患者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呕吐。

患者李某,男,50岁,主诉反复呕吐已有数天,伴有头晕、口苦、腹胀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胃气上逆,痰浊内蕴。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加减处方,半夏10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4枚,竹茹10克,茯苓10克,栀子10克,木香10克,鸡内金10克,蜜糖适量。

服药后,患者呕吐明显减轻,头晕、口苦等症状逐渐缓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胸膈痞闷、泄泻、呕吐等症状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在临床应用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斟酌,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希望本文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熊燕主任医师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熊燕主任医师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熊燕主任医师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贺志力熊燕(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8)作者简介:贺志力,女,硕士,主治中医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1)10-1447-02DOI :10.19435/j.1672-1721.2021.10.058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纽,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为降阴与和阳的经典代表方,被广大医者广泛用于脾胃病的诊治。

熊燕主任医师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师承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肿瘤及内科杂病的中医调理,理论扎实,尤重临床,力求医理,技艺精湛,重视继承,强调发展,勇于创新,理论、学术上多有建树,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强调详查细询,四诊合参,注重衷中参西,注重实用。

半夏泻心汤为熊燕主任临床常用方剂,以其灵活加减治疗各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现就熊燕主任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验案收集整理,举隅如下。

1眩晕案患者,女,56岁,因反复头晕5年余就诊。

患者诉5年来头晕反复发作,发作时感头昏重不适,口干口苦,时有头眩、心悸,纳差,上腹部痞满,长期睡眠差。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刻下诊见:舌暗红,舌底络脉迂曲,苔微黄腻,脉细滑。

诊断:眩晕,脾虚血瘀,寒热错杂。

治法:健脾化瘀,调和寒热。

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如下:法半夏10g ,黄芩15g ,黄连8g ,干姜9g ,党参12g ,川芎10g ,地龙10g ,钩藤12g ,煅磁石20g ,红花9g ,炙甘草6g ,陈皮10g 。

7剂,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服用。

7剂后患者复诊,诉头晕、口干口苦、上腹部痞满明显减轻,但睡眠改善不理想,守方+丹参15g 、合欢皮15g ,石菖蒲10g ,再进14剂,诸症缓解。

按:眩晕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者多认为其属肝所主,与气血亏虚、髓海不足、肝郁等有关,或与痰饮相关,或与风邪、火郁有关,辨证多从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入手。

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验案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验案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验案举隅作者:王瑞王志刚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8年第08期【摘要】痞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多为寒热并行。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文章结合“否”“泰”之卦与临床医案,对痞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进行论述。

【关键词】痞证;半夏泻心汤;否卦【中图分类号】R249.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6-0074-02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

(149)”,《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2]。

(10)”此方由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组成,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症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利。

1 方解1.1 病机“痞证”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否”、“否塞”、“否隔”[3]。

仲景在《伤寒论》中治疗痞证设立的是泻心汤,有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甘草、生姜五个泻心汤。

其中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是寒热错杂之痞证,即太阴脾虚寒,阳不足导致阴位少阳与胃热导致的阳位少阴同时存在,从而出现阴气无以升,阳气无以降的阴阳否塞之证候。

1.2 否、泰卦象解《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气交,即指阴阳的气交,天地气交,则万物化生。

这里天地的气交就是指阴阳的气交。

天地的气交对应的是《周易》64卦中的泰卦,泰卦的布局是上坤下乾,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天气属阳则向上升,地气属阴则向下降,天地交则万物通。

故“泰”卦曰:“泰者,通也。

天地阴阳相交而和,万物生成故为泰。

中医经典古方临证运用举隅(八)

中医经典古方临证运用举隅(八)

中医经典古方临证运用举隅(八)中医传承,承传中医《中医经典古方临证运用举隅》(八)还有呢,“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技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你看这个方子只有寥寥七味药,很多人不相信这个药可以治咳喘,用很复杂的药去治疗。

这个方子我经常用,治别人治不了的,半天治不好的咳喘,属于表虚兼喘的这种病人。

我有一个学生今天也到场了,她的孩子生病,她跟我学医,碰见了这个证,我就诱发她——你看孩子有没有汗啊?——她说:“有汗啊!”——喘不喘啊?——“喘啊”——用了那个药以后小孩泻了没有?——“泻了”——“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另需加,朴加二两杏五十,表虚兼喘此方加”我把口诀一说,她说:“老师,我知道了,这是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我说:“你以为呢?”她把照片一发给我,说:“老师你在哪里呢?”——我说:“有啥事?”——她说:“我孩子生病了,我把孩子抱过来吧!”——我说:“别抱了,把药吃完再抱来”。

后来把药一吃,半付就好了,她说太神了……这个专家这么说,那个专家那么说,关键是吃了药以后不管用,我们听了都慌了,不知道怎么办。

我说你跟我学医,难道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没有见我用过吗?自己的孩子就不会用了?给别人用灵,自己就不灵,那不是骗人的医术吗?用了以后呢,她就把这个方子记得非常地牢,她的孩子从她怀孕开始就和中医结缘,吃中药怀上的孕,后来就跟着我学医,学医以后小孩生病(基本都用中医处理),小儿急疹的时候用半剂葛根汤就把疹子透出来了,从那以后小儿很少感冒,后来小儿生病以后半剂厚朴加杏子汤治她的咳喘,半剂小青龙汤治疗了小儿在冬季的感冒发烧,导致的咳嗽之类的。

小孩到今天为止体质非常地好,今天还问小孩体质怎么样?她说挺好的。

我说以后就说还行,你不要说特别好,你一说特别好怎么样了?——就病了嘛,我们老家都有习惯,都要给孩子起贱名,不要老夸孩子,什么狗胜子,什么狗蛋了,有起贱名的习惯,啥意思?——孩子好养,现在都起浩天大地,你看比老天爷都要高,你说孩子不生病吗?一说就是公主、黄帝——我的天呢,君臣都错了。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中医药方,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和心理紧张导致的腹泻。

这个方子最早见于《伤寒论》,是张仲景创制的一剂治疗腹泻的名方。

下面我将从临床医案的角度来介绍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病例一,患者王某,女,35岁,主因情绪不稳、易怒,伴有腹胀腹痛,大便稀溏,频繁,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确诊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经过连续服用一个疗程后,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腹痛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病例二,患者李某,男,42岁,因长期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出现腹泻不止的症状,就诊于中医内科。

经过望、闻、问、切四诊,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腹泻。

医生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包括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

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情绪得到缓解,腹泻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两个临床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情绪不稳定导致的
腹泻方面的应用。

这些案例表明,半夏泻心汤在调理情绪、缓解腹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加减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半夏泻心汤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情绪相关的腹泻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原创实用版)目录1.半夏泻心汤的简介2.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和功效3.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医案举例4.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注意事项正文【半夏泻心汤的简介】半夏泻心汤,又称半夏泻心汤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等药材组成。

据《伤寒论》记载,半夏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具有和解寒热、消痞止痛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和功效】半夏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包括半夏、黄芩、干姜、人参和甘草。

其中,半夏具有辛温散结、化痰止咳的作用;黄芩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痛的作用;干姜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的作用;人参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作用;甘草具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

诸药合用,可达到和解寒热、消痞止痛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医案举例】在临床应用中,半夏泻心汤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以下是一个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医案举例:患者,男,35 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嘈杂、口苦、口干等症状就诊。

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

胃镜检查:胃炎。

诊断:胃炎。

治疗: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 15g,黄芩 10g,干姜 10g,党参 15g,甘草 6g,瓦楞子 15g,海螵蛸 10g。

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服药 7 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加减调理一个月后,症状消失,复查胃镜示炎症明显好转。

【半夏泻心汤的使用注意事项】1.半夏泻心汤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半夏泻心汤含有辛温之品,虚寒证患者适用,实热证患者不宜使用。

3.半夏泻心汤中甘草含有一定的糖分,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在服用半夏泻心汤期间,患者应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具有和解寒热、消痞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可通过医案举例加以运用。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心悸;痞证;失眠;汗证;咳嗽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

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

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

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其应用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只要符合“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邪(热)阻滞”的发病机制,无论哪个系统的病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

笔者临证使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

兹举验案4则。

1 心悸案例1:患者,女,56岁,工人,2005年4月13日初诊。

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心电图示:室性早搏。

西医予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刻下:心悸时作,伴胸闷憋气,常太息,头晕,眠差,多梦易醒,口苦口粘,体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可,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心率76次/min,律齐。

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

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

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篇一: 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1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滞顾王某,男性,1.3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

患儿2月前出现口水增多,不停流涎,渐致口周糜烂红疹成片,哭闹不安。

多方-治疗不效。

诊断:滞顾。

治宜清热燥湿健脾。

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6g,土获等15g,砂仁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2日复诊:流涎减少,红疹渐消,溃面缩小。

继服5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燥湿清热之功,故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耳鸣不寐证李某,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

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

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

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 柴胡15g,炙甘学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继服6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

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患儿,5岁,男。

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

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

按: 复发性 口腔溃疡 以心 胃热盛者 多见 , 以寒 热 治 并用 、 攻补兼施 , 取得较满意疗效 。
4 体 会 半 夏泻心汤方 中半 夏和 胃降逆 , 干姜温 中散 寒 , 消
痞散结 , 黄连、 黄芩苦寒 泄 降、 清热 和 胃, 人参 、 草 、 甘 大 枣补脾 胃之 虚。全 方寒 温 并 用、 补兼 施 、 阳并 调 , 攻 阴 故 治疗脾 胃升 降失调 、 热错 杂 之证 均 可取得 满意疗 寒
按: 慢性 结肠 炎 由于 病情 迁延 , 有脾虚 气滞 、 多 湿 热并存 。半夏 泻 心 汤温 清并 施 、 热并 用 , 乌梅 、 寒 加 白 芍泻肝 , 苓 白术 散 健 脾 益气 利 湿 , 能取 得 较 好疗 参 故
效。
断为痞证。用 半夏泻 心 汤加减 。半夏 1 g 黄 连 6 , 0, g 黄
蒲黄 2 g 五灵脂 1 g 0, 0 。服 7剂 。停药 4天月经来潮 , 疼
有包块 , 质 暗或 有 斑点 , 涩 。方 中桂 枝 温通血 脉 , 舌 脉
痛减轻 、 自忍 , 色稍 鲜 , 块减 少 , 能 经 血 5天净 。效 不更
方, 每月月经前 l 0天 服药 , 时服 中成药 少腹 逐瘀 颗 平
而散 , 黄连 、 芩苦 寒 而降 , 黄 太子 参 、 草调 和 脾 胃 , 甘 蒲 公英 清热利湿 、 疏肝 , 香 、 壳行气 消痞 。诸药合 用 , 木 枳
辛开苦 降, 和寒 热 , 调 并且 在 胃镜 的对 照下 , 取得 了满 意的疗效 。
2 慢 性 结肠 炎
孔某 , ,8岁 ,0 9年 1 女 6 20 0月 6日初 诊。腹部 隐隐
作痛 , 肠鸣 , 大便稀 有泡沫 , 日3~ 4次 , 6个月 。曾作 已

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举隅

半夏泻心汤临证验案举隅

红 苔薄黄 , 脉 沉细。血糖 稳 定 , 监测 有 下降 趋势 , 测 当 日餐
后2 h血 糖 5 . 0 5 mm o l / L 。处方 : 乌梅 3 0 g , 细辛 6 g , 干姜 9 g ,
黑附片 1 0 g , 桂枝 6 g , 党参 2 0 g , 黄连 1 0 g , 当归 2 0 g , 木香 1 0 g , 炒枳 实 2 0 g , 苍术 1 5 g , 龙胆 草 1 5 g , 荔枝 核 3 0 g , 炒杜仲 2 0 g , 续断 3 0 g , 番 泻叶 l O g , 玄参 3 0 g , 生槟榔 3 0 g , 桔梗 l O g , 合 欢 皮3 0 g , 首乌藤 3 0 g , 炒酸 枣仁 3 0 g 。1 4弈 l , 水煎 内服 , 每天2
者出院, 于门诊继续 治疗 , 半 月后 复诊 , 可排 出黄褐 色软 便 ,
便后 不尽 感 已基本消失 , 大便 可 1 ~ 2 d 1行 , 全 身乏 力、 四肢
麻 木 怕冷 症状 明 显 改善 , 已无 口 干 口苦 症 状 , 调 整诺 和灵人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的研究
通讯作者 : 冯兴中, 男, 主任 医师 , 博 士 研究 生导 师 , 研
次, 每 天 1剂 。 泡 洗 方 : 桂枝 3 0 g , 桑枝 3 0 g , 苏木 3 0 g , 红 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4—1 0 )
3 0 g , 黑附片 l o g 。7荆 , 水煎泡脚 , 每天 1次 , 每次 4 0 m i n 。患
第一作者 : 孙盼 盼 , 女, 2 0 1 2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
究方 向: 中 医 药 防 治糖 尿 病 的研 究 , E—ma i l : 1 1 0 2 6 6 7 2 0 2

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杜生强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23
【摘要】@@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机内陷,致寒热错杂于中,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由于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故当兼见恶心,呕吐等胃气不降及肠鸣,下利等脾气不升之证.
【总页数】1页(P210)
【作者】杜生强
【作者单位】300270,天津市大港区社区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半夏泻心汤临证治验举隅 [J], 吴迈青
2.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J], 杜生强
3.郭剑华应用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J], 张燕;韦永坤
4.半夏泻心汤加味治验举隅 [J], 冯海鹏
5.李永成主任应用半夏泻心汤治验举隅 [J], 刘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夏泻心汤治验二则

半夏泻心汤治验二则

半夏泻心汤治验二则土默特右旗医院岳在文半夏泻心汤载于仲景之《伤寒论》,为治误下伤中,邪犯于胃,胃失和降,寒热互结而致的呕利痞征,由于该方具有寒热并用.阴阳并调。

辛苦并进,补泄同施的特点,笔者在临证中施证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的疾病,取效颇卓,兹介绍验案二则。

胃痛吐酸芦××,男,32岁。

胃脘疼痛吐酸十年矣。

迭进中西药物,时轻时重,难能获效。

服清鼹泻下之剂,泄泻腹痛而作,服温中散寒之类,舌干咽痛而生。

询其胃脘疼痛特点,既不喜按,亦不拒按,有时得食而涌剧,有时得食而痛缓,自感胃脘部酸水浸心,由胃从食道逆出于口,清稀淋漓,莫明所苦。

吃面食稀弱之品,吐酸更甚,吃硬食之物吐酸稍好,经常嗳气频频,嗳出为舒,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自黄相兼而腻,脉弱而滑。

证属:脾胃虚弱,寒气内踞,痰浊内停,郁久化热。

治法辛开苦泄,温清并施,补泄同用,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O克、干姜lO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12克、蒲公英15克、草果仁lO克、泽泻lO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l0克、大贝母10克。

服二剂后,疼痛吐酸大为缓解,继以两剂,痛吐均止,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而善后。

口腔溃疡云×,男,28岁。

口腔溃汤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

、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

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

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千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

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

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

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l O克、黄连lO克、党参l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炙甘草6克。

二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安。

活用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活用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活用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摘要:目的:介绍活用经方半夏泻心汤的经验。

方法:通过验案举例,以及分析来反映临床经验。

结果: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结论:活用经方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笔者惯用经方,尤其活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辨治多种内科疾病。

正如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是虽三焦具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但治其中”。

笔者认为,临床上具有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疾病,均可以加减应用本方,关健在于调理中气的运行。

现举例如下:案1 李某,男,30岁。

2016年04月14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胀满,泛酸烧心2年余。

其间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时轻时重。

2016年04月12日于山西省大同市中医医院行消化内镜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遂来就诊。

刻下症:上腹部胀满,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近几日夜间伴发呛咳,无痰,影响睡眠。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本病源于胃病日久,土壅木郁,肝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而咳嗽,脾胃气机失调,胃气不降,故而腹部胀满,胃不和则卧不安,影响睡眠。

诊断:胃咳。

辨证:脾胃不和。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咳。

处方:姜半夏9g、黄芩6g、黄连4g、党参12g、干姜4g、升麻6g、柴胡6g、炒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

10剂,呛咳未再出现,泛酸烧心明显好转,夜眠可。

按: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

如果脾胃气机不调,升降失和,胃气上逆,循经犯肺,引发咳嗽。

《素问·咳论》“胃咳之状,咳而呕”。

现代医学认为,反流性食管炎,胃酸上逆,刺激食道粘膜,反射性的引起咳嗽。

本病是由肝胃不和的典型表现,治疗上重在调整气机,注重胃气。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方中半夏降逆止呕,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配合升麻、柴胡,升举阳气,调整气机,同时疏肝和胃;炒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安神,顾护中焦,调整睡眠质量,全方肝胃同治,故能取效。

半夏泻心汤医案 2

半夏泻心汤医案 2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半夏泻心汤儿科运用举隅

半夏泻心汤儿科运用举隅

半夏泻心汤儿科运用举隅
赵登科;赵玉田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
【年(卷),期】1998(019)009
【摘要】半夏泻心汤系仲景治痞证要方,该方功用苦辛通降、开结散痞、调和肠胃,临床应用广泛。

笔者宗其方义,数年来用治儿科黄疸、乳蛾、顿咳、泄泻等症每获良效,兹举案如下。

1黄疸乔某,女,9岁。

1993年6月10日初诊。

诉由外感致发热乏力厌油3天。

时经当地诊所按“上...
【总页数】1页(P42)
【作者】赵登科;赵玉田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医院;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李廷荃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举隅 [J], 贺怡然;李延荃
2.黄海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J], 陈小语
3.王晞星运用半夏泻心汤验案举隅 [J], 赵剑锋;孟动玲
4.半夏泻心汤治疗儿科脾胃病经验临床举隅 [J], 王绍洁;曹祥群;孙小迪;秦艳虹
5.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经验举隅 [J], 王姝丹;王晞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但 满 而 不痛 者 , 此为痞 , 柴胡 不 中与 之 , 宜半 夏 其 上下 , 而但 治其 中。其 中 , 黄连 、 黄 芩苦 以降 阳 , 半
泻心汤” ; “ 呕而 肠 鸣 , 心下 痞 者 , 半 夏 泻 心汤 主 之 ” 。 夏、 干 姜辛 以升 阴 , 阴升 阳降 , 痞 将 自解 ; 人参 、 甘、 枣 本 方 由制半 夏 、 黄芩 、 干姜 、 党参 、 炙 甘草 、 黄连 、 大枣 则 补养 中气 , 以为交 阴 阳 、 通上 下之用 也 。 ” 投 以半 夏
和、 升 降失 常 、 湿 热 留恋 等 皆 可选用 , 临 床 常用 于寒 白芍 、 柴 胡疏肝 以和 胃 ; 砂仁 醒脾 和 胃; 枳实、 厚 朴合
湿 阻 中郁 而化 热 或湿 热 阻 中等 所 致 中焦 升 降 失 常 、 用 增 强破 结 实 、 除胀 满 之 功 : 炙甘 草 、 大 枣 甘 温 补脾 多种 症状 并见 、 百药难 愈之 疑难病 。 今选 录隗老 临床 气 以和 中 , 生 津液 . 既可 防黄芩 、 黄连 之苦 寒伤 阳 , 又 应用 半夏泻 心 汤治验 4则 , 以飨 同道 。
躁, 纳少 , 大便稀 溏 , 肠鸣, 小便调 , 舌红 、 苔 薄黄 , 脉沉 肠 呜隆 隆 , 食 欲欠 佳 , 纳少 , 心 烦不 安 , 夜梦纷纭 , 小 弦 。2 0 1 2年 6月 于本 院行 胃镜检 查示 : 浅表 性 胃炎 。 便调 。 2 0 1 2年 l 2月 于 山东省 中 医院行 结肠 镜示 : 未 自行 服用 奥美拉 唑 、 吗丁 啉等药 物 效果 不显 , 停药 即 见 明显 异 常 ; 胃镜 示 : 浅 表 性 胃炎 。曾 服 用 思密 达 、 复发 。隗老诊为痞满 , 此乃 胃热脾寒 , 寒 热错杂 之证 , 易蒙停等药物 , 服 药效 可 , 停 药 遇寒 凉 即 复 发 。舌 寒热 壅滞 于 中焦兼肝 胃失 和所 致 。治 宜疏肝理 脾 , 和 红 、 苔 白腻 , 脉细 弦 。隗老诊 为泄 泻 , 证属 脾 胃虚弱 , 胃消痞 , 辛 开苦降 。方选 半夏泻心 汤加减 . 处方: 炒吴茱萸 6 g , 炒 白芍 1 5 g , 柴胡 1 0 g , 茯苓 1 5 g , 砂 仁 6 g , 枳实 9 g , 厚朴 1 0 g , 炙甘 草 6 g , 大枣 3 枚 。7剂 。 寒 热错 杂 。 治 以消痞 止泻 , 寒 热平调 。 给予 半 夏泻 心 半夏 1 2 g , 黄芩 1 0 g , 黄连 6 g , 干姜 6 g , 党参 1 5 g , 防风 9 g , 厚朴 1 2 g , 木香 9 g , 炙甘 草 l O g , 生姜 3 g , 大 2 0 1 3年 1月 1 7日复诊 : 腹 泻次 数 较 前减 少 , 日 半夏 1 2 g , 黄芩 9 g , 黄连 6 g , 干姜 1 0 g , 党参 1 5 g , 汤 加减 , 处方 :
按 :此患 者之 胃脘 痞满 系 由寒热 之邪 交结 于 中 病 及疑难 杂病 的治疗 。隗老 始终认 为脾 胃是五脏 和 焦 . 兼 有 肝 胃失 和 而导 致 , 中焦气 机 阻 滞 , 脾 胃运 化 合 的 中心 , 临 床 上首 重 辨证 , 善 于 一 方 多用 , 随症 加 不 利 , 升 降失 常。 尤在 泾在 《 金 匮要 略心典 》 中云 : “ 中 减, 治人 无数 。半 夏泻 心汤 出 自《 伤寒 论》 1 4 9条 : “ 伤 气 既 痞 , 升 降失 常 , 于 是独 阳上 逆而 呕 , 独 阴下 走 而 寒五六 1 3. 呕而 发 热者 , 柴 胡 汤证 俱 , 而 以他 药 下 之 肠 鸣 , 是虽 三焦 俱 病 , 而 中气 为 上下 之 枢 , 故 不 必 治
毒 i

院 继 武 应 用 笨 夏 玛 心 沥 验 案 举 隅
迟莉 丽 惠 妍 梁 峻尉 ( i . 山 东省 中 医院 , 山东济 南 2 5 0 0 1 1 ; 2 . 山 东中 医药大 学 , 山 东济 南 2 5 0 0 1 1 )
关键词
半 夏 泻 心 汤 治 疗 应 用 名 医 经 验 验 案 R 2 8 9 .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3 9 7 X( 2 01 4) 0 5 — 0 0 4 8 — 0 3
7味药 物 组 成 . 原 治 柴 胡 汤证 误 下 , 痰气 互 结 , 升 降 泻心 汤加减 以疏肝 和 胃消痞 . 辛开苦 降 。 方 中半 夏散
失常 , 心下痞 满 不疼 , 呕 吐不利 等 。隗老 认 为本方 旨 结除 痞 , 降逆 和 胃为君药 ; 干姜 辛 温散寒 除 痞 , 黄芩 、 佐 以党参 、 茯苓 益气 健脾 在苦辛 用 以顺 其升 降 。 甘 温相伍 以调补 中州 , 补泻 同 黄连 苦寒 泄热 开痞 为 臣药 : 助 君 臣药 物散 结 消痞 助 运化 ; 吴 茱萸 抑 酸 ; 炒 施, 扶 正祛 邪 , 有和 胃降逆 、 开 结 除痞之 功 , 凡脾 胃不 除 湿 ,
1 痞 满 案
可制 约半 夏 、 干姜之辛 热伤 阴 。
2 泄 泻 案
刘 某某 , 女, 4 O岁 。2 0 1 2年 7月 5日初诊 。
李某某 , 女, 5 5岁 。2 0 1 3年 1月 1 0日初诊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反 复腹 泻半 年 , 每 日4 ~ 5次 , 甚则 十 余 次 , 稀 水 反复 胃脘 胀 满伴 隐痛 1 年余 , 进 食后 明显 , 泛 酸 烧心, 嗳气 , 1 3干苦 , 恶心 干呕 , 时觉 腹 中发 凉 , 心烦 急 样便 , 时夹有不消化食物 , 脘腹胀满 , 时有 灼 热 感 ,
中 图分 类 号
隗继 武是 山东 中 医药 大学 教授 . 博 士生 导师 , 主 大便 稀溏 , 故 上方 加用 炒 白术 1 5 g 健 脾 益气 , 继 续治
任 医师 。 全 国名老 中医 。 从 事 临床工 作 5 0余 年 , 学 贯 疗 半月 , 诸症 消失 。 中西 , 有着 极深 的学 术造 诣和 临床 经验 . 尤精 于脾 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