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六年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六年级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不仅仅存在于课本和考试中,更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六年级阶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学会提出问题并且深入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一道有关购物打折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折后价格,从而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学生在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a) 将数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价值的认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制定旅行路线等。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
b) 提供合适的数学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数学工具,如计算器、尺子、图表等。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更方便地解决问题。
c) 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明确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确定问题的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选择解决方法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能力。
3. 提供实践机会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组织数学实验、户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实践,让他们亲自测量和计算材料的长度、重量等,巩固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摘要: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知识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的能力,为此,培养初中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到了显著位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基于此,文章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价值、现状、策略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的意义。
初中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互联系,教师可以通过二者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逐步成长。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本研究就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一)学生对实际应用的认知更加深刻实际应用是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基于普通科学知识,掌握和应用数学工具进行问题的解决以及最终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初中教学中平衡理论与实践,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学习中,让学生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垂线》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提出这样的问题:“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位置上有何关系?电线杆与它上面的电线位置上又有什么关系?”这些贴合实际生活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通过举出生活实例,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垂线,并意识到学习垂线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垂线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二)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从实际情境中抽出实际问题,准确理解问题,把问题分解成可以解决的更小的问题,并且进行建模,最终使用推理和推导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注重数学应用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要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1.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抽象各种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寻找问题中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模型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或者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金融市场的波动等。
2.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或者开展学科交叉的课题研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建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锻炼数学建模的能力。
其次,要注重数学实践中的计算与推理能力。
1.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中,计算能力是基本的功底。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能够体现计算能力的练习题,如复杂运算的数值计算、带有变量的计算等,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和计算技巧。
2.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数学推理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推理链条的建立和推理过程的展示。
通过多做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高推理能力。
最后,要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合作交流。
1.加强实践环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鼓励合作交流。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和合作解答实际问题。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启发,从而提高数学应用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与推理能力,并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和合作交流。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学生对数学感到难以理解和应用,往往将其视为枯燥无味的学科。
为了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并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提供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运算。
例如,在教授几何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房间的面积和体积;在教授代数学时,可以让学生解决购物打折、利润和损益等实际问题。
通过设置这些情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并将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培养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实际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抽象、建模和解决,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三、开展数学项目和竞赛活动数学项目和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提供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项目,让他们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并进行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参加数学竞赛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奖励,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来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并通过合作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得出结论。
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为了支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小学数学应用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提出一份小学数学应用教学方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乐于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
2. 提高学生数学运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知与运算能力的培养a.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知能力,包括数字的大小、相等关系等。
b.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数学运算的理解与掌握,如加减乘除等。
2. 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a. 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与数学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b.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创新思维与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a.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让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b.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证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讲解与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
3. 应用问题的解决:提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运用能力。
4. 创新思维与数学推理:提出一些有关创新思维和数学推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和推理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一、培养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发展他们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挑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数学竞赛,让学生参与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将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的动力。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尝试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并从中探索数学原理和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系列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与同伴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中获取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或实际情境相关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实际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加深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错误分析和反思错误分析和反思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分析解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方法。
六、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并鼓励他们寻找新的思路和创新的解决方法。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追求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创设问题解决情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时候,可以询问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用三角函数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并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提供研究性学习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适时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引入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及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找答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1. 分析问题: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学生应该首先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题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只有正确理解问题,才能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2. 创设辅助问题:有时,学生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会感到困惑,此时可以尝试创设一些辅助问题,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解决问题,一步步逼近最终的解答。
3. 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反思和总结:当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另一门基础学科,其核心价值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普遍缺乏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技能。
为了让学生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创造和谐的问题导向的学习环境: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计算购物所需的总金额、设计房屋的面积等等。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数学方法参与解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3. 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可以模拟超市收银、房屋装修预算等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整合:1. 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他学科: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语文、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物理时,可以用数学工具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在学习历史时,可以用数学方法分析人口增长趋势。
2. 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环保主题的项目,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环境数据,制定环保方案等。
三、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1.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例如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数据、依靠几何知识设计建筑模型等。
2. 训练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工具使用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数学工具参与问题分析和解决。
四、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建模:1.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例如用方程组描述商品的供求关系,用函数图像描述人口增长趋势等。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技巧和创设问题解决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数学故事题、逻辑推理题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
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拓展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二、提高问题解决技巧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
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清问题的关键信息和解题思路。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2. 让学生多练习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创设问题解决环境1.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问题解决,相互合作,分享思路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创建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举办数学竞赛、数学俱乐部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需要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技巧和创设问题解决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提供实际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实际问题情境,例如生活中的
购物、理财、测量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
问题、理解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可
以通过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逻辑推
理、空间想象力、创新思维等。
4.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合
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
5.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考试等方
式,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引言: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实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 数学解决问题的定义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2. 发展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在数学学科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在学生的个人和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数学的身影,无论是计算、数据分析还是决策,都需要数学的支持。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1.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数的时候,可以通过解决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建模能力问题分析和建模是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分析问题、确定问题的关键要素,并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问题分析和建模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感到困惑和挫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策略。
启发式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一定的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驱动学习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将自主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深入学习。
三、实际问题应用学习过程中,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和背景,还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启发式解题策略启发式解题策略是指用一种启发式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拆解复杂问题、寻找模式和规律、利用图表和图像等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启发式策略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共同讨论问题,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互相启发和促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从其他人的观点和见解中学习,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并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培养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应用题教学教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引言在现实生活中,数学应用题是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解决应用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数学应用题,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应用题及其重要性;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深入理解数学应用题•解释数学应用题的定义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应用题?它有什么意义?•使用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数学应用题。
2. 培养分析与问题求解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策略,如建立方程、推理判断、图形分析等;•提供大量实际问题素材,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真实场景中,如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参观企业、调查研究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兴趣与创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衡量知识掌握水平•设计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针对给定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提出并进行评价;•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包括解答应用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考察。
2. 观察表现与成果展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解题过程,分享给全班同学。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数学相关教材、参考书籍和练习册;•实际问题素材:报纸、杂志、工程案例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思维训练和实践活动,我们相信学生将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它们。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学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一、启发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实例,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作用。
例如,在讲解面积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房间面积、农田面积等为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并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重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
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问题,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代数方程时,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代数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
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尝试,可以培养他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比较它们的优劣势,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或团队活动,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使他们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如何利用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利用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数学应用题是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将介绍如何利用数学应用题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为了使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产生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
例如,关于购物、旅行、运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观察能力,能够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和符号,然后应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解答。
因此,我们应通过实际观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
例如,带学生实地考察、实际测量,并将观察结果应用到数学应用题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实际问题的数学解决过程。
三、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应用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应用题,涵盖不同的难度和题型。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提供实际购物中的打折问题、旅行中的时间和距离计算问题、运动成绩的统计与分析等题目,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逐渐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答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我们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答。
独立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而合作解答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在解答一道复杂的购物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尝试解答,然后再与同学进行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总结起来,利用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解答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题目,提高实际观察能力,接触多样化的数学应用题,以及鼓励独立思考和合作解答,都能够有效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数学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将就初一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进行探讨。
一、提供真实情境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一些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比如,在学习面积时,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学校的花坛或者操场的面积,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和比较。
通过真实情境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比如,在学习函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建立高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通过参与数学建模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问卷,收集同学们的身高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来计算平均身高。
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问题意识、掌握探究方法,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除了传统的笔试评价,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评价、项目展示评价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并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培养和指导。
以上是关于初一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的一些建议。
通过提供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开展数学探究活动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浅谈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这表明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的经典,也正说明了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一、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又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学校总务科决定购一些器材,师出示商品价格表:足球(每个35元)、羽毛球拍(每副12元)、小篮球(每个20元)、跳绳(每条2元)、乒乓球板(每副15元)、象棋(每副2元),请你帮助总务科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他们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用来计算和解题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高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解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前,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理解。
理解问题涉及到读懂问题的描述、确定问题的目标、梳理问题的条件和寻找问题的关键信息。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慢慢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准确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解决方案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分析问题的特点,确定适用的解题策略。
通过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算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应该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通过多角度思考和多样化的练习,学生可以培养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过程和结果解决数学问题不仅仅是得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分析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解决路径是否合理,结果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够用简洁的方法解决。
通过反思和评估解决过程,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合作解决问题数学学习中,合作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借鉴和学习。
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创造力。
六、挑战与拓展在学习中,学生要有挑战自己和拓展思维的意识。
通过解决一些难度适当提高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和活动,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何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数学本身的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
下面将从数学学习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数学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公式和方法,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其次,数学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学科,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将具体问题进行抽象化,抽取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进行分析和解决。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数学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需要团队合作解决的,而数学学习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数学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学习并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问题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数学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拓展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发掘不同的解决路径,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它不仅是理论的,更是实际的。
为了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数学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小学数学应用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的背景与现实联系设计数学应用题时,首先要关注问题的背景与现实联系。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应用数学知识的场景。
例如,在讲解关于时间和速度的问题时,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出行方式,比如公交车、自行车等,让学生将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
二、问题的多元性设计数学应用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多元性。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面积的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个与花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面积的计算、植物的布局等。
三、问题的开放性设计数学应用题时,应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周长的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学生需要设计一个既能围绕花坛的栅栏,又能增加周长的方式。
四、问题的适度难度设计数学应用题时,问题的难度应适中。
过于简单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过于困难的问题会让学生望而却步。
设计适度难度的数学应用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比例的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个适度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问题的扩展和拓展设计数学应用题时,应考虑问题的扩展和拓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其他领域中。
例如,在讲解比例和百分数的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个与商业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商业运作的兴趣。
六、问题的讨论与合作设计数学应用题时,可以设置问题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个和班级成绩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阶段成果报告《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研究是我校研究的区级课题。
本课题的实验自2011年11月立项开题以来,积极准备并实施研究。
我们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数学教材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改进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为目标,积极展开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下面就课题的研究情况具体总结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1.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善于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地尽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2.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情境再现,化静态为动态,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理解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成果准备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课题开题会之后,我们接着进行了一次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研讨活动,在此次研讨活动中,我们确定了课题研讨的内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③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④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⑤课内外结合,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
同时根据课题内容以学生喜爱的摸球游戏导入,采用“实践——质疑——猜想——验证”的教学模式,注重创设真实的数学情景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丰富了学生对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直观感受。
同时通过教师出示的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的启发,学生很快就放眼自己的生活,举出生动鲜活的实例,如人每天都要睡觉,天气预报的内容可能发生等,实现了心灵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心理学》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
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等活动形式,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3)积极参加课题培训,走出去、请进来。
(4)收集整理资料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全体实验教师查找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学习资料及以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的实施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并按照确立的研究对象,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访谈或问卷,收集关于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并跟踪观察,定期进行数据整理。
我们将综合利用这些丰富而宝贵的资料,做好开题研究的一切准备。
二、实施阶段研究工作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后,本学期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
我们查阅、钻研相关资料,作好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关注省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我们将按照学校课题组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本课题研究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计划,由于本课题内容比较多,范围广,所以本学期我们主要研究以下内容:①、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③、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1)首先我们实验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同时围绕课题,我通过参与集体备课,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为《时分的认识》。
研讨课通过议——听——评——议即一课多磨的形式开展。
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思。
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设计及反思(或教学故事),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评课和反馈。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这两节课都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亲身体验,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使学生对无法捉摸的时间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这两节课的区别是第一次备课时,是教师用课件拨表,学生说时刻,我们发现这样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第二次备课时我们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交流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同时联系实际用数学,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活动安排,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标明了时间,有的学生还画上了钟面来表示时间,安排得很合理而且内容丰富、有趣,真是图文并茂。
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连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学生们的想象力,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就达到了吗!(2)认真研究教材,备好每一课,并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对比、分析相关要素,提炼有效教学策略。
这两节课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大部分学生对周长都能理解,但周长的应用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对周长进行应用。
这个问题在“测一测”这一环节表露无遗,学生测量完以后,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对于测量规则图形的周长,学生用直尺测量出来的是图形的边长,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才是图形的周长。
这个问题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严谨,环节之间出现疏漏,同时也说明了教师对二年级学生知识掌握的现状没有正确的认识。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还应在教材的把握上多下工夫。
问题出在“量周长”上面。
在量泡沫做的圆形花坛周长时,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后来在展示的时候,学生上台“围——量”又占据了很多时间,看似给足了学生操作展示的机会,但却没有能够达到要求。
作为老师,也没有抓住时机好好地引导。
比如,围的时候,应该指出:要从毛线的一端开始围起。
正因为时间没有把握好,所以在“算周长”时,应该体现“转化”策略的一个练习被遗憾地删去了,导致本课的第一次“化曲为直”的“转化”成了有头无尾的孤零零的标签。
如果以后再执教这一课,“量周长”的环节需要进一步改善,让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来算周长,来体验转化策略在算周长中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布置的“量腰围和量树干周长”的课外作业,学生倒是兴致勃勃。
中午,看到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多同学都去校园里量了大树树干的周长,还有的同学在相互帮助量腰围。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这个角度看,学生还是喜欢实践,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拘泥于课堂,不放心让学生出去罢了。
(3)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反思,交流研究心得。
以论文、展示课、问题研讨、教学周记等多种方式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4)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
让学生坚持每天写数学日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用敏锐的双眼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思考解决他们的办法,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注意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下面是几篇小日记展示。
(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在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数学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
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三、存在的困惑或问题:1.虽然实验教师在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上比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到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以及灵活应用教材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需要继续研究开发教材,以至于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研发出高质量的研究方法。
2、如何有效利用45分钟的时间把知识掌握好,同时把知识进行拓展到实际的新高度,以及如何真正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够强,合作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有的教师思想不够解放,胆子还不够大,反思和改进的的意识还比较弱,要继续加强。
教师劳动量大与课题研究产生矛盾。
5、教师队伍自身教研能力有限。
需要有关专家的指导,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