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标】1、品诗韵,感受明朗朴素的诗歌语言;2、赏诗情,学习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3、悟诗魂,体会诗人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曾几何时,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神圣殿堂。
千年之后,又有一位天才诗人引燃了这种情怀,他就是诗仙李白。
请大家回忆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他以超脱世俗的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李白的诗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诵读品韵1、自读、齐读、分读诗歌。
(读诗应读出诗情,读出诗味。
)诵读指导:①放慢语速,注意停顿;②语气轻重,语调高低。
语速,我们朗读古典诗词,语速基本上是要舒缓一些,缓慢一些。
(找一位学生)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读。
当我们读到兴奋,激动人心时,语调要高亢,忧愁、沮丧时语调要低沉,使整个朗诵富于感情的起伏变化。
哪位同学来试一遍。
诵读是需要生命来投入的,你要把李白的诗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们现在分组朗读,看看哪一组读的声音更洪亮、感情更充沛。
2、鉴赏诗歌,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呢?3、同学们,通过诗歌背景以及多次的诵读,大家从诗歌里感受到了什么?(烦忧、豪迈、愁苦...)我们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多种情感的强烈对比,看来大家对诗歌语言都很敏感,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只是我们对诗歌的初步感知,今天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感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四、感受诗情1、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探究阅读。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重点:了解白的思想和诗歌主要特色;体会"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强烈感情色彩。
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杜〞,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熠熠生辉。
先读一首吊白的诗歌经青山吊翰林杜荀鹤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白墓是在当涂县的清山脚下,所在镇现叫太白镇。
晚唐诗人贾岛晚年不远千里拜白墓,竟然忘归,也死在当涂,葬在白墓不远处。
诗意:谁说先生已死,先生的精神日益新颖。
今夜青山明月下,墓中埋葬的是千古第一诗人。
自然白白地销毁了先生的身骨,生前声名不依傍,〔死后声名远扬〕。
有谁能把耒阳杜甫墓移到此处,与先生为邻,让两人共吟。
表达了对白的思念和景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谈谈白。
过去有过了解,现在更详细地介绍他的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
一、白的生平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于中亚碎叶城,家境较殷实。
(一)蜀中时期〔701-725〕白的父亲是有学问之人。
关于白名字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故事。
周岁时抓周,白抓了一部诗经。
父亲很快乐,说以后要成为一名诗人。
父亲一定要给儿子取个很好的名字,直到白七岁时,名字还没有取好。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现在孩子七岁了,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茏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要母子二人对下面两句。
母亲想了好一会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白走到正在盛开的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花怒放一树白。
〞,自家姓,"白〞,不正说出了花的圣洁高雅吗.于是,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白〞。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读了不少书。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相镐"〕学习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殷都区水冶镇第一初级中学冯红薇一、教材分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中,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
题为“饯别”,但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愁。
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气势奔放,大开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思想独立有激情,争强好胜,课前分好小组,为竞争做好准备。
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取配乐范读、齐读、分组读、诵读、美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八年级学生一旦激发开学习兴趣,有了竞争意识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中“阅读”中的第9条中建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基于此建议要求,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洒脱的情怀。
3、赏析重点诗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感受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洒脱的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李白内心的复杂情感,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配乐范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写愁绪的佳作佳句,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圈点勾画批注的学习方法,把课堂留给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展示自我,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文;(2)了解谢朓楼的背景及与谢灵运、谢眺的关系;(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2)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谢朓楼的背景及与谢灵运、谢眺的关系;(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出本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3)学生圈点批注,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句话的意思;(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2)分析诗句,体会作者情感;(3)讲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其表现。
5.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3)学生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 选择一首古文进行阅读,体会作者情感,下周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熟读与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生僻字词的情况;3. 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阅读分享的表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情感内容,感受古人送别时的深情厚意;2.能够了解作者谢朓的人物形象、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感受其豁达洒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3.能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诗意,体会古诗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古人的辞藻和结构;2.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谢朓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的背景,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并有老师朗读本篇诗歌,向学生展示诗歌之美和深情厚意。
2. 新知讲解(30分钟)1.讲解诗歌结构和辞藻。
首先,展示诗歌的格式,介绍作者的行文结构和韵律。
其次,讲解一些生僻字的意义,如“徜徉”、“俶装”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辞藻和情感表达。
2.讲解诗歌的意境。
以这首诗为例,讲解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感受到雨滴洒落在小径上,遥望碧绿的草地,又感觉近在眼前,但是无法靠近。
该诗的意境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凄美之感,让人意犹未尽。
3. 典型例析(20分钟)讲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文中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为接下来的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做好铺垫。
4. 合作学习(30分钟)1.按小组进行,让同学们对这首诗进行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如何理解‘遥’字表达的意境”进行个人思考,并在群体讨论环节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思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5. 精彩呈现(15分钟)1.各组代表呈现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思维碰撞所带来新的理解和想法,借此再次强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创意展示,如可以自制诗词表情包、绘制图画、写诗等,让学生通过创意展示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从而拓宽展示和表达的方式。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14级语文教案本堂课主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一、条件分析1.学情分析上周已经开始上古诗了,开篇的古诗就是什么具有豪迈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将进酒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的那种怀才不遇的经历。
和鉴赏了诗人从一个悲到喜,由喜走到愤,最后由愤上升到了狂的情绪波动的矛盾情绪。
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李白的另一首诗进行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继续对李白进行剖析,鉴赏那这首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2.教材分析《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是一首饯别抒怀诗,诗中抚今思昔谈古论今,重笔抒发了自己理想破灭,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扰,对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抗议,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全诗如歌如诉感情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章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教学结构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字音,识字义;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3.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4.至少能理清诗中的情感脉络的传递和波动;5.掌握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6. 掌握李白诗歌特色及本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合作解决字音字词;2.通过初出感知大胆联想法发学生兴趣3.以讲授法深入课文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波动及诗歌特色;4.通过朗读及讲授法掌握七言律诗的形式和特点;5.通过小组抢答收集积累课外相关诗句完善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能从反方面剖析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大家都知道人也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这个离别也是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手中的侃侃之谈,永不褪色的伤感情怀呀!李白一生跟酒结缘心情好时需有酒助兴,心情烦闷时需有酒解愁当然了和自己的叔父分别时更离不开把酒相送,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的境遇呢?他们又会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在进入课文之前我现请同学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别的叔父举杯说何言呢?我想请两位为我们表演一下。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和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及相关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相关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宣州谢朓楼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文化知识:教师讲解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宣州谢朓楼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享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宣州谢朓楼,亲身感受其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文化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课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从文本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
题为“饯别”但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诗人痛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触目现实,忧愤难当,全诗情感起伏变化,而又气势奔放,大开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之前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都很好地体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从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阅读与鉴赏”中,是《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唐诗,初步了解能体现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诗的唐朝”,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鉴于以上两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受、了解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
能力目标:(1)学会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
(2)把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这一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感受李白的自由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的确立: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
突破办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从而理解作品的情感;在朗读中进一步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பைடு நூலகம்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PPT
教学过程和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内容、课堂小结等)
一: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掌握学生情况;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填写教学日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诗歌导入。
(2)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打印)
总第课时《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
3、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
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
(板书课题)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喜欢写酒等。
三、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四、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等。
提问读自由读推荐读齐读五、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明确:李白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此两句又可见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明确二:李白、李云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志向高远。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明确一: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明确二: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明确一: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明确二: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5、(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
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引言: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清照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曾被嫁接到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
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了乡土情愫和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杰作,同时也是为了为教师提供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案。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描绘了临行前一群朋友之间的离别场面。
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诗歌之一,其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
李清照的丈夫陈实功曾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教诲对于后来的李清照自然有所影响。
在该诗中,她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思念和遗憾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朴实的乡村生活和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热爱。
此外,该诗的创作背景也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南宋末年,外敌入侵,国家危急,诗人李清照夫妇因受辱而离开了原来的家乡定居在了新的地方,这种背景的影响无疑也萦绕在这首诗的曲折情节之中。
第二部分:叙述文本内容诗人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
她的情感表达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对于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
诗中描写了临别之际,众人欢聚一堂,到前门送别之后便无人相送,情感转为朦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慷慨悲歌。
在此过程中,诗人视角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纠缠。
这首诗既柔美又深刻,充满了对于情感世界的深刻洞见,令我们见识诗人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第三部分:课内教学安排针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1.了解作者背景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于作者李清照的背景作了简单介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校书叔云的相关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友情、别离等情感的表达,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渲染。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情感表达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3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校书叔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的主题。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渲染。
3.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情感表达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设计4.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友情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准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6.2 相关资料收集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资料,校书叔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7.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和校书叔云的相关知识。
7.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难点8.1 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02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及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学会笑傲人生,做发奋图强的勇士。
教学设想:1、课时:一课时2、教法: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3、学法:以读带悟,以悟生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写的诗吗?(生答:李白,然后师引导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奔放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的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的诗或气势磅礴,雄伟奔放,或逸兴飞扬,自然可爱,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当然他的诗也有抑遇中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赏析他的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师配乐朗读:(三)学生配多媒体课件自由朗读,并从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师教学生赏析诗歌的方法: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的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统一,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所谓的生活的外在景象,就是能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的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比如:高尔基在赞美无产阶级勇敢乐观、无畏的英雄气概时,没有直接加以赞美,而是选择了在波涛翻滚的海面上傲然飞翔的海燕,并借助海燕之口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充满了激情的呼唤。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比如:(1)湖面上有一只孤雁在徘徊和哀叫。
这句话通过对孤雁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它的孤儿院无助和叫声的凄厉、哀怨,构成一种凄凉、哀婉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福安二中雷萍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位置及教育功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阅读与鉴赏”中,是《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教学内容,属于精读课文;和之前教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一样,都能够体现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作为本单元李白诗歌教学的完结篇,水到渠成的对李白诗风进行总结,对其浪漫诗风的主要元素——波澜起伏的情感进行品读与鉴赏,不过该诗歌篇幅短小,所以只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唐诗,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全盛时期——诗的唐朝;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涵咏的习惯,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考。
这些投射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过程中,呈现为学生对李白伟大人格的进一步了解、对其浪漫诗风的进一步把握,从而形成对他们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我心目中的李白”这一形象。
(二)教材分析1、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于天宝三载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2、文本内容:《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官场失意的李白于天宝末年来到谢脁曾经当过太守的宣州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
题为“饯别”,但是离情别绪却非重点,而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诗中李白的感情经历了三次跳跃,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几乎句句都是精华。
二、学情分析虽说唐诗是中国人的幼儿启蒙内容,虽说李白是每个国人的启蒙老师之一,但是李白独特的内心世界并非浅显易懂、李白的狂傲不羁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
尽管经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的学习,学生对诗人的人格及诗风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是高一新生,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适应阶段;而且每首古诗都是一篇短小的古文,学生对久远的古汉语现象发自内心的拒怕,更何况古诗常有用典等修辞手法;这些都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鉴赏诗歌上对他们的要求不宜过高。
教学过程应该重在朗读和揣摩语言。
三、设计思想2002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
而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以其跌宕起伏的情感、极富立体感的境界,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内容,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既不放松规范的引导,即遵循“总体感知——揣摩语言——深入理解”这一鉴赏诗歌的基本过程;又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位置,按“探究——生成——质疑——合作”的步骤设置较开放的交流平台,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自主探究空间。
根据学情,本单元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基本的鉴赏知识,初步培养他们的能力。
所以本课的教学基点就是通过对诗歌的朗读与语言的揣摩来认识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和感受作品的美,并以此为契机比较阅读《行路难》(其一),加深学生对李白情感大起大落的变化的理解,从而把握诗人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特点。
四、教学方法结合诗作特点及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运用如下:(1)吟诵法:诗歌的意境、语言和篇幅决定了反复吟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针对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从而有效地了解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多重的人生理想。
(3)比较法: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深入把握诗人浪漫主义诗风的艺术特色。
(“有比较才有鉴别。
”利用比较法教学,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而这又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李白诗歌特有感情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2、学习鉴赏李白诗歌的技巧过程与方法:1、学习捕捉关键词句,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鉴赏方法2、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李白的自由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追求高尚情趣和自信乐观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这一课标要求确定情感目标)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该诗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
(突破办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从而理解作品的情感;在朗读中进一步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确立重点的依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感受和鉴赏”部分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以及这首诗歌突出的情感特点。
)(2)教学难点:①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②比较《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和《行路难》(其一)在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突破方法:从诗歌的意象和关键字词入手,把握两首诗歌的异同。
确立难点的依据:根据高中语文课标中“应用和拓展”的要求,学生不仅能学会学,而且应该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熟练地应用知识,拓展视野。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八、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导入语:我们追随着李白的神思,梦游了“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那瑰丽神奇的仙境让人心驰神往;我们还追溯着李白的足迹领略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让人心惊胆颤。
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热爱祖国河山,忧虑国家命运的李白;看到了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李白。
今天,让我们再次紧追诗仙,随君登上谢脁楼,感受他波澜起伏,瞬息万变的情感,再度领略他特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诗风。
(本课由前二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的内容及诗歌特点导入,这种温故导新式的导入利用知识的继承性和相互渗透性,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范围内找寻与新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结合点,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这样的导入语如同一座桥梁,从复习自然过渡到授新,把旧知和新知有机地联系起来。
目的在于突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教学步骤地展开作铺垫。
)(二)读题感知该诗题目较长,只要弄清了停顿就可以判断出诗歌类型——饯别诗(由于这首诗歌的题目较长,学生在停顿上容易出错,而且个别字,如“脁”、“校”都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所以在这里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在弄清了停顿之后,诗歌题目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就是“在宣州谢脁楼设宴为官职为‘校书’的叔叔——李云饯行”,学生即可判断出诗歌的类型——饯别诗。
)(三)诵读感知1、先请一女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2、再请一男生朗读,对比出李诗豪迈奔放的特点(阅读必须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应该有初步的综合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
因此这里设计诵读环节,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诵读对诗歌有个总体感知,同时也可以此导入探究学习的环节。
)(四)探究合作1、思考: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那些字词可以体现?教师鼓励并肯定,板书关键字词:弃、去、乱2、探究一:诗人为什么烦忧?(多媒体展示)学生思考并回答多媒体展示要点:昔时不可留功业未成就今日乱我心(结合字词赏析前两句,并引导学生结合前两首诗歌所了解到的李白的生平,回忆写作背景;进而得出诗人当时的情绪是“极端苦闷”。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字词——“弃、去、乱”,理解诗人内心世界的鉴赏方法。
)3、探究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多媒体展示)学生探讨并质疑:为什么要写三曹和谢脁?(点拨:为什么要写三曹和谢脁?探究二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把握用典的妙处——诗人的自信豪迈一览无遗)点拨指导学生关注注释,学生在交流中产生答案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表露自信的情怀4、思考:一代诗仙就这样困在烦忧中了么?他的情感有何变化?(此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豪迈情怀在景物描写中的展现,不仅指导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再现画面,而且指导朗读时的语调和情绪的变化)5、探究三:“上天览月”这一举动不合理,但它表现出李白怎样的内心追求?(多媒体展示)(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明月”这一意象,从而了解诗人高远的志向,这正是李白情绪高昂的基点。
)学生交流后回答多媒体展示要点:追求高洁的理想6、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此处鉴赏设计情境,让学生设想“用刀断水”和“用酒销愁”的结果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一样,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了,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更引发了内心的愁苦、愤懑。
至此,学生已随着诗人的情绪走进了“销愁无计”的情感低谷中。
7、探究四:用“水”比喻“愁”的妙处(多媒体展示)联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思考:这两处愁情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探究四的设计在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基础上加深领会李白比喻的精妙之处,点拨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并由此形成小拓展。
)学生思考并回答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愁情之绵长不息8、探究五:“散发弄扁舟”呈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的要点:“狂放不羁避世隐居”(探究五的设计通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再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许会有学生认为:诗人逃避黑暗现实的思想是消极的,诗人的形象是不高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