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的人物画
傅抱石《九老图》轴1952创作的白居易诗意国画人物巨作高清大图赏析
傅抱石《九老图》轴1952创作的白居易诗意国画人物巨作
高清大图赏析
《九老图》立轴,1952年,傅抱石,纸本设色,纵169厘米,横57厘米,私人收藏1952年,傅抱石创作了两幅《九老图》,另一幅是立轴,纵169厘米,横57厘米,私人藏。
幅式变了,构图也变了,但整个画面的氛围没有变,还是那九位老者,还是那四个侍僮。
我们从老者、侍僮的人物形象特征刻画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两图对照依旧可以分辨出谁是谁,由此可见傅抱石先生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是有着固态的创作意识的,这一点在傅抱石其他史实人物画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傅抱石先生1952年创作香山九老图,在对人物形象刻画上一定是有当时的创作意念和构思,至少他应该明白这是在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了创作,他也一定是要解读九老的诗作和白居易的《香山九老会诗序》,以期感受那当时的气氛和领会那九老的情怀。
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三十三)
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三十三)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三十三)1、白雪石《烟雨漓江》【赏析】白雪石的山水画清新俊逸,挺劲多姿,而最能代表其风格的是他以桂林为题材的山水画。
他对漓江情有独钟,曾五次南下桂林,漫游漓江,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把握桂林山水的物质和灵魂,在众多表现桂林山水的画家中独树一帜。
2、宋徽宗《枇杷山鸟图》【赏析】图中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
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
此图纯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调高雅,别具一种苍劲细腻之韵致。
对开有乾隆御题诗一首:“结实圆而椭,枇杷因以名。
徒传象厥体,奚必问其声。
鸟自讬形稳,蝶还翻影轻。
宣和工位置,何事失东京。
”3、张大千《松下憩者》【赏析】张大千此幅绘一高士倚松长卧,是传统的“行乐图”题材。
虬屈的松枝与劲利坡石在用笔上相对统一,造型也相互呼应,体现出画家较为注重画面构造的技巧。
整幅画松秀豪劲,清丽洒脱。
4、清钱杜《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赏析】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
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
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徵明之细腻为一体。
5、于非闇《富贵寿考》【赏析】于非闇的工笔花鸟和书法受宋徽宗赵佶影响较多。
图中所绘牡丹和小鸟形象刻画细致精微,从茎干、枝叶到花头的用线严谨讲究,劲挺有力;枝叶之墨与花头之红形成对照,富贵典雅并具有装饰。
6、陶冷月《月夜归舟》【赏析】“雪后轻挠入翠微,寒溪花气袭人衣,过桥南岸寻春去,踏遍梅花带月归。
”7、嘉庆《楷书七言诗》【赏析】“塔影凌霄塞岭晴,秋风古道旧青城。
积场禾黍连村市,又山田穑事成。
旧陌周环峙废邱,传闻辽后建楼。
烟云聚散皆陈迹,只有伊逊河自流。
青城。
”8、郎静山摄影作品《花好月圆》【赏析】皓月当空,缥缈朦胧的云影衬托得这轮圆月越发饱满皎洁,一枝寒梅斜逸,颇有宋词“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之清雅风格。
虽题识“花好月圆”寓意美好吉祥,但梅花轻盈清素,圆月孤高清冷,仿佛空气中暗香浮动,自成一种超逸俊秀的格调,韵味绵长。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
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30幅著名书画家作品赏析(四)【组图】1、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赏析】我国现存的《八十七神仙图》,是北宋时期白描人物的真迹,画卷上有八十七位“朝元”列队行进的神仙,其中女神尤多。
这幅名画传了800多年后不幸流落海外。
1936年由徐悲鸿赎回国宝。
1953年,徐悲鸿辞世,他夫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八十七神仙图》献给了国家博物馆。
2、经典油画《月夜》【赏析】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
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陶醉。
画家:俄国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3、胡佩衡《深山小径》【赏析】此幅为画家早期作品,笔法上变化王蒙皴意,在南宗笔法中又糅入北宗之力,兼以干擦湿染,浅绛复施青绿,得山重水复、林木郁茂之致,足见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底。
整幅画结体虽然复杂,但气韵周流、疏朗清幽,也许这正是他在题跋中所谓“寓镖缈于沉着之中”的旨趣。
4、宋徽宗书法【赏析】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创造的书法字体。
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竖钩细长,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赵佶治国无能,但其擅长于书画艺术,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有突出贡献,也推动宋代书画达到了新的高峰。
5、林风眠《黄山松涛图》【赏析】此幅为其少见的采取非方形、立轴构图风景图画。
黄山的壁裂千仞,化为远处朦胧的山峦;被秋色染得金黄的蓊郁山林,则是历历在目,成为画面最显目的焦点。
画家寄情于山水怀想,融入真情与诗意在其线条、造型与色彩结构之中,没有过多的雕饰,仅有怡然自得的朴真写意。
6、徐悲鸿《巴人汲水图》【赏析】2010年12月10日,北京翰海拍卖场上,徐悲鸿巨幅以1.71亿元成交。
此图是一幅真实记录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表作之一。
傅抱石《湘夫人图》:沧桑中有豁达(图文)
傅抱石《湘夫人图》:沧桑中有豁达(图文)2014-11-21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傅抱石(1904~1965)湘夫人图设色纸本立轴 68×67.5cm傅抱石先生在山水画之外所寻到的畅心达性的又一门径则是人物画。
它取材于古典诗词,格调高古,立意不俗,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以屈原及其诗歌《九歌》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作品,而《湘夫人》是傅抱石最喜欢表现的题材。
此画由题跋地点可知,作于1946年以后,即傅抱石自四川回南京之后,大致在五十年代中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
此画较四十年代所绘第一件《湘夫人图》,多了几分豁达和沧桑,亦有几分潇洒,更去除了最初隐含于画中的政治意义,直面湘夫人祈之未至、盼而未到的惆怅之美。
此本《湘夫人图》,设色幽淡,画风古雅,构思巧妙。
画中湘夫人左顾而右探,迎风独立湖畔,双眼迷离,遥望远方,衣带随风轻举,落叶飘落于四周。
人物衣纹如春蚕吐丝,画家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立的高古游丝描绘人物,巧妙地将树叶顺势分布于画面左上方至右下方,不仅突出了“秋风”更多了几分装饰意趣。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湘夫人》《九歌》作为《楚辞》中的名篇,在绘画史上,被众多画家反复描绘,并成为人物画史上的一大“母题”。
精通画史、画论、画法的傅抱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湘夫人》这一“千古常新”的题材发挥到极致,可谓“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
他以魏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技术支援,以战国《楚辞》为文化支撑,对绘画史上“诗画一律”、“古意”等命题做了全新的解读。
这篇词描写湘水之神——湘夫人与湘君相约于洞庭湖畔,湘夫人苦等湘君未至,望眼欲穿,恍恍惚惚的遥望远方。
大文学家屈原根据流传于楚国的祭歌整理出这篇在文学史上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
江山如此多娇大型国画的故事
揭秘《江山如此多娇》的背后故事2015年07月15日08:37 新浪收藏微博我有话说(12人参与)收藏本文傅抱石与关山月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此多娇》当年的送审稿傅抱石1959年《江山如此多娇》30.2×65.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文/葛玉君《江山如此多娇》是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历时四个月,于1959年为北京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的巨幅山水画。
其高5.5米,宽9米的巨大幅面是中国画历史上空前的,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作品题句:“江山如此多娇。
”整幅画面表现出新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张山水画也是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诗意画”的杰出代表。
我们知道,为了在1959年展现新中国十年来的建设成就,国务院决定兴建首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便是其中之一。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之后,需要一批作品来对内部进行装点。
1959年4月底,傅抱石与关山月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任务。
画作完成之后将准备悬挂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墙上,而人民大会堂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和举行国事活动的场所,对绘画作品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两位画家在接受任务的同时,也是倍感压力。
而《江山如此多娇》的命题画首先“要求能体现出毛主席词《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的诗意”。
关山月和傅抱石认真研究后,按周恩来总理的意见“整个画面要表现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貌: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苍松翠石;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画出了小稿,并呈交给周总理观看。
周总理看了画稿以后建议,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既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同时“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在紧张的制作草图的过程中,陈毅、郭沫若、吴晗和齐燕铭等同志曾来了解他们创作的进度。
在听了两位画家反应“题材实在太大,不大好把握”后,陈毅笑着说:“绘画也跟作诗一样,首先要立意。
江山如此多娇,首先在画面上必须突出一个…娇‟字,既要概括祖国山河的东西南北,又要体现四季变化的春夏秋冬。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生于江西省新余县。
汉族,1965年卒,“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中国画院院长。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做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时年21岁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时年22岁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时年25岁1933年再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时年29岁1934年再东京举办个人画展——时年30岁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时年31岁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37年——1945年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1965年卒,享年61岁。
傅抱石: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祖籍江西新余县,出生在一个修伞匠的家庭。
——新余——古称新喻,新渝,现简称渝。
傅抱石画中多题“新喻傅抱石”1911年——入私塾附读,原名傅长生。
1915年——在瓷器店学徒,开始自学篆刻、书画。
——“学徒出奇才”—12岁的傅抱石就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
1917年——14岁,考入南昌江西省第一师范附小,插班进四年级,改名傅瑞麟。
1921年——高小毕业,升入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开始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自号“抱石斋主人傅抱石”。
——时年仅18岁,可见之所以以“抱石”为斋号,想必经常抱着石头整天在摹刻印章——爱印之深可见一斑!在近现代美术上,对印有如此痴好的,除了吴昌硕、齐白石,那傅抱石必算一个。
1925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时年22岁的傅抱石就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著作——在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四年——师承是谁?哪些老师对傅抱石产生了很多的影响,要不然怎么可能在四年的美术学习之后,突然写了一部著作?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留校任教;著北伐军攻克南昌,聆听北伐军政治部主任郭沫若的演讲。
傅抱石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研究
傅抱石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及成就研究
傅抱石(1908-1965),字守一,号巴陵,江西乐平人,中国现代画
坛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著名的人物画艺术家,其作品以线条丰满、笔触灵动,形象鲜活而富有力量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傅抱石的人物画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饱满丰腴:傅抱石擅长用笔触勾勒人物轮廓,并注重线条的饱
满度和力量感。
他的线条流畅而有张力,构图紧凑,给人以强烈的观赏感受。
2.姿态生动:傅抱石对人物的表现十分生动,他善于把握人物的动态
姿态和情感变化。
他的人物形象丰满而有神,身姿或端庄或娴静或豪放,
各具特色,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3.肌理细腻:傅抱石对人物的肌理描绘也十分细腻入微,他用笔触巧
妙地表现出人物的细腻肌理和柔软质感,使人物更加立体生动。
4.平和儒雅的气息:傅抱石的人物画往往散发出一种平和儒雅的气息。
他所描绘的人物多为江南文人墨客或乡村民众,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
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这种平和儒雅的气息与傅抱石自身的性格
和品味有关,并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傅抱石在人物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使得他成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他的人物画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各种艺术奖项,成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
的代表性人物画家。
总之,傅抱石的人物画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创作才华。
他通过对线条、姿态和肌理的精准把握,刻画出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
象,同时带给观众一种平和儒雅的气息。
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人物画艺术的瑰宝,为后世人物画家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傅抱石人物画特点
傅抱石人物画特点傅抱石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山水画以独特的“抱石皴”闻名于世。
相对于山水画的影响,傅抱石的写意人物画还未被人们完全认识。
然而,写意人物画也是傅抱石整体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傅抱石的人物画倾心于古典的留风余韵,以表现古典人物为主。
其写意人物画作品形式丰富,或水墨淋漓,或轻云淡隐,或随情挥洒,或精严毫发,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兴起西学东渐的风气,但他始终坚持从传统入手,无论是从东晋的顾恺之、明朝的陈洪绶以及清朝初期的石涛等人的艺术作品中,都吸取了一定的传统绘画思想及绘画技法,并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人物画风格。
傅抱石被称作“革新的健将”、“传统绘画现代化转型的全新开拓者”。
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中就肯定了他在当代中国画领域中的成就,文中说:“在传统与革新之中独具建树,是故趣味新颖而风格高古。
其作品结构雄奇,意境深邃,线条飘逸而挺秀,设色浓毅而瑰丽,用墨浑润,用笔苍劲。
写人物表情入神,呼之欲出;写山水变化万千,穷宇宙造化之极,实开我国绘画之新纪元”。
在他的代表作品《丽人行》中,徐悲鸿提到:“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张大千题词:“古人论山水‘旷于无天密若地’,先生以此秘入人物,开千年来未有之奇,真圣手也”。
他的人物画能够得到众多学者的肯定和推崇,必有它的成功之处。
傅抱石在创作中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师法自然,崇尚革新。
其人物画作品中,笔墨豪放潇洒,淋漓酣畅,情感强烈、真挚,画风雄健。
作品深受六朝魏晋古风影响,并以其“其命唯新”精神,将山水画法融入人物画中,开阔思路,推陈出新,独树一格,开创了傅抱石独特的人物画风,成为20世纪中国传统美术现代化转型的代表性画家。
本文将从傅抱石的人物画艺术风格特点、成就及成因三个方面加以审视,着重分析其人物画在造型、笔墨、构图、意境和格调方面的独特性,通过把他和古代的顾恺之、文征明、陈洪绶,以及同时期的徐悲鸿、林风眠在艺术特点上加以比较分析,揭示其人物画借古开今——上承传统而又别开生面的特点所在。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及代表作品赏析
中国近代十大画家及代表作品赏析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1、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
湖南湘潭人。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徐悲鸿《群马图》2、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汉族,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张大千山水画作3、张大千(1899—1983),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国画家。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
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上世纪30年代曾两度执教于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
他在亚、欧、美举办了大量画展,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仿古画作可以乱真,“骗”过不少鉴别大师。
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刘海粟黄山画作4、刘海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
汉族,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凤阳。
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
傅抱石手卷拖尾题
傅抱石手卷拖尾题一、引言傅抱石(1908年-1965年),字叔和,号抱石,男,江苏江宁人,中国现代画家。
傅抱石是中国现代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中国艺术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在绘画技巧上有独特的风格和创新。
傅抱石手卷是指傅抱石所绘制的纸本绢本手卷作品。
这些手卷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表现力和深邃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其中拖尾题指手卷作品中最后一页上的标题。
本文将对傅抱石手卷拖尾题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并介绍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傅抱石手卷作品。
二、傅抱石手卷拖尾题的意义在传统中国绘画中,每幅作品都会配有一个标题或拖尾题。
这个标题通常位于作品最后一页,用以总结和概括整幅作品的主题、意境或作者的心情。
傅抱石手卷拖尾题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表达作者的情感:傅抱石手卷拖尾题通过简短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绘画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它可以传递作者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让观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2.引导观者阅读:傅抱石手卷拖尾题可以起到引导观者阅读作品的作用。
通过标题的提示,观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欣赏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增加作品价值:傅抱石手卷拖尾题不仅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评价一幅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恰到好处、富有灵性和独特性的拖尾题可以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并提升其艺术价值。
三、具有代表性的傅抱石手卷作品1.《秋山行旅图》这幅手卷作品是傅抱石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笔墨和丰富的意境而广受赞誉。
在整幅作品中,傅抱石运用了变化多样的线条和色彩,创造出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山水画。
拖尾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风吹松涛,鸟啼人语。
”这个拖尾题通过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文字,将观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山水世界。
它表达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绘画将这种观察和思考转化为艺术形式。
傅抱石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间创作的和归国后摹仿日本画家的人物故事画之后,并不能以充分实证的方式确认其对 日本历史画直接的仿摹与复写。
他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 关山月 合作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首都落成了十大建筑,最宏伟的是人民大会堂。中央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画家 来京,按建筑布景需要分别作画。原打算请傅抱石和关山月先生分别各画一幅山水,时从北门拾级而上的步入宴 会厅必经之地的迎面开阔大墙上,因来不及布置大型浮雕,需改用国画替代,故请已经到京的傅先生和关山月先 生合作,以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为内容,合作画幅大画,题目叫《江山如此多娇》 ,是周恩来总理定的。
往事略集
留学日本 重生 绘画地位
旅行写生 事业高峰
而立之年的傅抱石为到了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于史学泰斗金原省吾的门下,从翻译金原省吾的《唐代之绘 画》和《宋代之绘入手》,开始了对中国绘画史的更为专业和系统的研究。这一时期,傅抱石抓住了中国绘画史 上的一个重要总是,对东晋顾恺之这一个案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日本史学界中某一专家对这个问题的曲解, 完成了《论顾恺之至荆浩山水画史问题》。接着,他开始撰写关于石涛的评传,以期通过此连接中国绘画史的发 展脉络,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位著名画家的景仰。不久,傅抱石又完成了《中国绘画理论》和《论秦汉诸美术 与西方之关系》的研究和写作。这一时期,傅抱石在美术史论方面的成就,在许多领域都填补了美术史论研究中 的空白,同时这方面的成就又反作用于美术创作,为他形成独特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傅抱石山水画风格探析
图1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1904-1965年),字庆远,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
傅抱石人生经历坎坷,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
他年少家贫,生于伞匠家庭,曾做过瓷器,当过装裱学徒,深研书法、篆刻和绘画。
而后在徐悲鸿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后回国发展。
在日期间,傅抱石对石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拉开了近现代石涛研究的序幕。
同时他也被石涛的艺术主张所深深影响,在中国画革新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对当代中国画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傅抱石山水画风格特征傅抱石是非常崇尚革新的,他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之一,其人物、山水、花鸟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山水方面最有建树。
傅抱石在艺术观念上最崇敬石涛,从其名字改为“抱石”就可以看出。
石涛是明末清初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大家之一,其最推崇的艺术理念就是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提倡深入自然,变古法为我法。
傅抱石继承了石涛的艺术主张,他提倡艺术家应该创造性地在古人已形成的体系上传承创新,其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之后,扬弃了传统程式化因素,并选择性地吸收了外来艺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其山水画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同时在技法上又灵活变通、博采众长,创立了新的表现技法,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发挥到了极致,构成了山水画新的面貌。
此举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构成,笔墨可分为笔和墨两部分来理解,笔法有提按顿挫的变化,墨法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笔墨在不同画家笔下变化万千,构成历代画家不同的绘画面貌。
同时笔墨表现也是一个画家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傅抱石早期曾深研传统,向古人学习传统技法和理念。
后受石涛影响很大,尤其推崇其“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革新理念,主张师造化,在自然中观察客观物象,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抱石很受时代精神的鼓舞,其笔墨融入了水彩画和日本绘画的优秀理念和技法以结合新的时代精神。
傅抱石
傅抱石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
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
“新山水画”代表画家。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
中文名: 傅抱石出生地: 江西南昌出生日期: 1904年10月5日 逝世日期: 1965年9月29日 职业: 画家目录展开编辑本段生平简介祖籍江西新余。
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
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
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
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央大学任教。
1946年迁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
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7年任江苏省中国画院院长。
编辑本段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傅抱石在艺术上崇尚革新,他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
在日本期间研究日本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会日本画技法,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进行艺术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抱石皴。
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但又能蜕变运用,自成一格。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头粗服,却矜持恬静。
傅抱石先生人物画的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
《希古与幽怀傅抱石的人物故实画》辑评
肀雨•随笔I品书CHINESEPAINTING&CALUGHAPHY I《希古与幽怀:傅抱石的人物故 实画》辑评傅抱石研究,已有不少优秀成果,但对于贯穿他一生的诸多人物故实画,还缺少全面和深度的关注。
傅抱石对中国古典文化、古典人物有特殊的亲和力和《希古与幽怀:傅抱石的人物故实表现激情,能够赋 画》,张鹏著,中华书局2020年6月出版 予笔下人物高古的形象、深幽的境界和寓意。
做此项研究,需有较好的历史根底和文学修养,以及相应的天赋、兴趣和理解力。
张鹏正符合这样的条件。
“希古与幽怀”之名,恰当点出了全书的气 质和风格。
希古者,好古、爱古也。
言画家喜绘古 人古事,怀古而惜今;幽怀者,言画家委身心于故 实,与古人同悲欢共生死。
此种爱好与幽怀,也正 是本书作者所喜、所要表达的。
大学本科和硕士都主修文学的张鹏,对魏晋 南北朝文史和“魏晋风度”抱有专爱,下过功夫,我招博,喜遇有文学史修养、有悟性、又有较好 文字能力的学子。
当年,‘‘傅抱石客蜀时期故实 画考论”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选题,在审题与答辩 中,都受到好评。
本书从张鹏博士论文生发和扩展而成。
先回顾历史,提出问题,对故实画的早期礼教性特 征、情节性特征、人物山水结构特征等,均以传 统实证方法进行解释。
继而对傅抱石人物故实画 进行分类、解题和新义考察,如旧题出新、老题 新作、自制新题等。
再进一步论述傅氏人物故实 画生成的主客观条件,如个人天赋与素养、史学 根底、时代环境、文献来源、交游影响等。
最后 论析傅氏人物故实画的精神内涵与历史渊源,讨 论了这些故实画与抗战环境、六朝精神、遗民情 怀以及画家历史文化情感的关系。
总起来看,全书对傅氏人物故实画材料作了 “竭泽而渔”式的搜查,对有关学术文章和图像 资料作了认真的研究,对故实画的历史典故、人 物关系、文献出处等作了严谨的考释,对作品的 创作背景与精神寓意作了审慎的分析,显示出作 者扎实的文史、美术史基础和实证方法修养。
傅抱石抗战客蜀时期人物故实画成因考
他与其导师金 省吾初见之前曾寄 f j‘ , 信封
地址与为 “ H 户金 省吾先生收” ,“ 1 户”
激烈碰撞f 1 { J 人环境中得 以清寂避扰, 坦孑 F 希古灭
巷7 L t 一 凹载刘鲕 “ 幼小蔡款中使用占地 名有 画家题款习惯他然的冈素, 但这般极致 的例了恐
博抱石 予好古不 啻好色” 印
特定时期的集 [ 1 1 , 1 成表而石似是画家 陪都重
吠金 刚坡下灵感 J 激情的骤临, 实 则亦 住必
石涛作品的印刷㈣册。 再 ̄1 9 4 2 年作 洗手图 款
署“ 张彦远云: 昔恒元爱重图书” 彳 1 J 傅编 艺 人传 中 “ 褪 燧传” 云“ 晚涉 老 、 、 楞
所谓 “ 希古” , 义通 庄子 . 人间世 所云 ‘ 与
住属 史、 落款中还 磐崩占地 名。 一个媳型例f足
境、 没仃名校教 育 身、 家贫不能泡购图 { j 等现 实艰难, 反 客观上使之在2 1 ) 世纪初中西 文化
为徒” , 即希踪 r 贤。 希求与古 人同游。嵇康
幽漩诗 云 “ 抗心希古 任其所尚” , 书
象宛在 目 前。
在 “ 行” 上。 其 , 傅抱石一幼就爰 渎占 他在汀 四省 、 第一师范求学时 曾 } 5 馆勤] -
束的特 - 、 , 往往能了解着装人的个性与 尚。 傅
氏喜穿 K衫这一 l 卜 i 式文人装束, 3 I : t 1 . 这一习惯 数
这二, 口 J 印文皆依 而出, 但
傅抱台即是其一。 初以篆划名世晌傅 氏早年曾十 l I j
“ 于好古 嗜 好也”“ 抗心希古” 和“ 恨 f ‘ 人 见
我” _ 二 印, 鄙曾入眨1 9 . 3 5 年j 门在日本东j 举力、
屈子行吟泽畔 汨罗彰显傲骨——傅抱石《屈原》(壬午)图
开始 成 为 全 国性 的 节 日风 俗 并 流 “屈 原 情 结 ” , 更甚 至 取 司 马迁 槁 。 ” 描 述 了屈 原 被 流 放 后 的
传 至 今 。 因 而 ,每 逢 端 午 佳 节 , 《史 纪 ·屈 原 列 传 》 中 “屈 子 抱 生 存 状 态 。 在 中 国 绘 画 史 上 ,
屈 原 便 成 了绕 不 开 的 话题 , 汨 罗 石 自投 汩 罗” 之 意 ,给 自 己取 名 有 不 少 表现 屈 原 形 象的作 品 ,
江 、 赛 龙 舟 、 吃粽 子 ,这 些 字 眼 为 “抱石 ” ,并先后创作 了至 少 这 些作 品 大 多以 “屈 子 泽 畔 行
中都 饱 含 着后 人 对 他 的 敬 重 与 思 7幅 《屈 原 像 》 , 以示 敬 重 。
阳在 上 。” 农 历五 月 为仲 夏 , 其 文 学 家 、 艺 术 家 的 笔 下 亦 屡 现 到 的 傅 抱 石 人 物 画 中 较 早 的 一
第一 个午 日正好 是登 高顺 阳的好 以其 为创 作 题 材 的 佳作 。 郭 沫 幅 ,从 题 识 的 “壬 午 ” 可 以推
日子 , 故五 月初 五 又被 称 为 “端 若 在 《汨 罗 吊屈 》 中 ,一 开 头 断 为 1 g 42年 所作 ,同 时也 是 傅
境 。
悲 痛之 情 。
眼神 的 刻 画 ,将 屈 原 对 “众人
纵观傅抱石 的人物 画作 品 ,
细 细 观 来 , 《屈 原 》 图 皆醉我 独 醒” 的 无奈 , 以及 自
整 体 风 格 的 变 化 并 没 有 很 大 的 从 笔 墨 、 线 条 、 技 法 到 精 神 气 己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 宁 愿 命
傅抱石的《丽人行》
傅抱石的《丽人行》作者:季涛来源:《公关世界》2016年第05期1996年10月18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昆仑饭店拍卖会上,将一幅傅抱石的作品《丽人行》以人民币1078万元成交,一举打破现代中国画拍卖价的最高纪录,震惊艺术界。
著名画家傅抱石的《丽人行》创作于1944年9月,尺寸为61.5×219厘米,为纸本设色的手卷。
题材取自唐代诗人杜甫代表作乐府诗《丽人行》,作品表现了权倾一时的杨贵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的盛况。
“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无疑,傅抱石在作品中所指是显而易见的。
《丽人行》中的人物颇有唐风,丽人们面目丰盈、身材修长、裙裾摇曳、气质高贵,神情淡远宁静,似有思绪,又似超离了尘世间的喜怒哀乐。
画中线描浓淡相宜,细劲圆转,没有方折与顿挫,恰与丽人们的表情合拍。
全画分为五组,每组人物多有不同,并以不同的树木相隔,表现了作者的匠心。
在一幅有37人之多的人物画中,傅抱石用不见首尾的安排,表现了一个合于主题的更为宏大的场景。
而在技法的运用上,以树木的浓荫衬托人物,在这种高妙的黑白对比中,“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人物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整幅画作明暗、精细及色彩对比鲜明,穿插变化有致,有强烈的舞台效果。
由于它是傅抱石所有作品中唯一的长卷,被认为是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为藏家瞩目。
尤为珍贵的是,《丽人行》的背面有徐悲鸿、张大千两位大师的题跋,更使其身价倍增。
《丽人行》画作上有题识:民国三十三年九月,新喻傅抱石。
钤印:傅抱石大利。
徐悲鸿的跋文为:此乃声色灵肉之大交响。
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浑茫浩瀚,造景益变化无极,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谓炉火纯青者非耶?余前尝作画中九友诗咏之云:门户荆关已尽摧,风云雷雨靖尘埃,问渠那得才如许,魄力都从大胆来。
三十四年晚秋悲鸿观题。
钤印:悲鸿之印、江都布衣。
张大千的跋文为:古人论山水旷于无天密若地,抱石先生以此秘入人物,开千年来未有之奇,真圣手也。
人教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天地人——国画《一望大江开》
国画《一望大江开》
国画《一望大江开》。
配合课文,用一幅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作为铺底。
画面近景是岩石松枝,龚半千和费密同游,吟诗唱和,眺望远处。
中间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让人可以充分感受天地之广袤。
取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意。
附:傅抱石简介
生于1904年,卒于1965年,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江西新喻人,1933年留学日本,从金原省吾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
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
擅画山水、人物,崇尚革新,有所建树。
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
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
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
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傅抱石人物画的特点
傅抱石人物画的特点一、用纸特点先生作人物喜用宣纸、作山水喜用皮纸。
1938年以前,无论人物、山水均用煮单宣,后来多用贵州都匀县出产的四尺皮纸,而小幅或册页,则用日本卷筒米浓纸;1956年又从北京荣宝斋购得大批乾隆丈三匹宣纸和乾隆皮纸,60年代的画作,大都用这两种纸。
综观先生不同时期所用纸张的情况,特别是贵州皮纸、乾隆宣纸和乾隆皮纸,是伪造者难以寻到的。
曾有人以为从傅抱石作品的用纸来鉴定真伪有较大的意义,或许是这样。
但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傅抱石几乎是什么纸都试用过—只要是他在当时可能搞得到的。
傅抱石比较喜用墨色反映较好的皮纸。
据考证其所用皮纸,抗战前后多是贵州、四川产的土纸。
他对各种纸张的尝试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试用之后,依据自己的喜好,定其优劣,决定取舍。
笔者注意到宣纸,各种宣纸,特别是煮石垂类的宣纸,傅抱石从来没有放弃过使用。
以用纸来作证傅抱石作品的真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很有力,例如明明是60年代前后生产的纸张,而落款的年份却是40年代前后,这显然就有问题。
可问题正如要读懂和认识傅抱石的作品一样,用纸问题上也首先要认识各种纸张的特性,包括水墨在纸张上反应出的效果。
傅抱石喜用较厚实的纸张,因为较厚实的纸张才“吃得消”他那独特的用笔方式,如下笔重,速度快,猛刷猛扫,反复加工等等。
作为研究者只从印刷品来观察显然不可能有较完整的认识,甚至从已经装裱完备的原作上看,都不一定能全面了解认清。
我们有幸能从傅抱石的遗物和遗作中去认识,对比研究古人,这是个非常得天独厚的条件。
笔者曾见过傅抱石生前用过的纸张,一般都较厚、较结实,有的甚至厚的如已托裱的镜片一般。
皮纸麻纸厚的如三层夹宣一样,而且湿水和不湿水时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揭开,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三。
但这类纸张尺幅都不很大,且没有一定的尺寸规范,显然都是过去民间作坊所为,本并不是用来画画的。
二、笔墨的认定很重要笔墨的认定应该是中国书画鉴定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傅抱石曾经指出“中国画从技法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怎样用笔用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抱石的人物画----是神仙还是妖怪?
亲爱的大家早上好,今天来聊聊傅抱石的人物画。
昨天群友han提到潘玉良,我就想到和她同期在法国留学的徐悲鸿,又想到徐悲鸿提携的后辈傅抱石。
我一直很喜欢中国画,觉得中国画里的山水画超越了形式,达到哲学的高峰。
人物则不然,自古以来人物画相对于山水画来说一直是短板。
但是人物画家中也有高峰,比如傅抱石吸收和传承的两位,一位是东晋的顾恺之,一位是明末清初的陈老莲。
这两位在人物画上很有造诣,特别是东晋的顾恺之,他最著名的就是《洛神赋图》,画的是曹植和洛神的诗意画面,在这张图里,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体现的非常淋漓尽致。
顾恺之强调人物是要有神情,要有肢体语言。
通过衣袂的描画,行云流水一般体现人物的身体体型的变化,并且着重神情刻画,你会看到和曹植惜别的洛神,飘然远去,回过头来脸上露出不舍的表情。
第二个很有造诣的就是明末清初的陈老莲,我也选了一幅画,你初初看到会很不习惯,因为陈老莲连晚年的人物画是变形的,特别是人物的面部。
我曾经觉得感官冲击很大,不解为什么要把脸变形成这样,后来我联想到可能中外艺术家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比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是不是和陈老莲的变形能找到相通之处,立体主义不是从一个角度透视物体,而是从多个角度,然后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所以我想陈老莲是不是也有一套看人物看世界的独特角度,从这个角度他把形体现出来?
傅抱石的人物,你看到傅抱石画的全是仙,比如画的是屈原的云中君,画湘夫人、画山鬼,都是诗歌传说中的仙啊,神啊。
他的确吸收了顾恺之的行云流水,他的人物你会看到都是飘的,在视觉和感觉上面都是飘的,而且还是飘忽的。
也像陈老莲一样,是高古的。
但是我觉得高古太不鲜活了,太笼统了,太不能说出人物的仙气和鬼气了。
一方面是吸收,一方面傅抱石又超越了顾恺之和陈老莲,比如傅抱石的行云流水是飘忽的,这个飘忽是简笔的,不像顾恺之人物的衣着一丝不苟。
,傅抱石的人物衣袂寥寥几笔,重点在人物的神情上,有轻有重,会让观者更聚焦在人物的面部神气上面,有利于更好的把握神,而不是形。
傅抱石比起陈老莲也有超越的地方,陈老莲的变形重在形,给你形体上的冲击,傅抱石的形是美丽的,没有太大突兀,但是在神上面有很大的冲击。
傅抱石的仙人,你有没有觉得仙气很足,不光是仙气,他的这些仙人都是鬼鬼魅魅的,充满了鬼气。
我记得看到傅抱石的人物画,最早是在荣宝斋的书画杂志上看到的,这本书很小,所以傅抱石的人物画不能很好的展开。
但即使是小小的几幅,我看后有一种被电着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曾经在山西的博物馆,看晋祠出土的陶俑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那是一个侍女的陶俑,彩陶,侍女微笑着,气质很好,面部很清朗,大小和人差不多,我和她一对视,她那么含笑的看着我,我一下起了鸡皮疙瘩,觉得太鲜活了,当时我很害怕,我就逃离了。
后来我也查很多的资料,我试图弄明白,就是傅抱石画里面的仙气和鬼气是怎么来的,包括我也看傅抱石的画论,但是都没有说出来仙气鬼气是怎么出来的。
我只好自己做小小的研究,我好像了解了,那么他的仙气和鬼气是怎么来的,我来说一说。
第一是傅抱石的人物画非常注重戏剧性,戏剧性体现在他画的整个背景,他的人物画背景充满了悬疑,我是一个爱追剧的人,我觉得抓人的剧,不管什么题材,都充满了悬疑。
傅抱石的人物画的背景充满悬疑,非常有张力:背景利用浓重的树影,树影中有一团光亮,一个仙人坐在里面;还有用树影隔断的一个个像打着聚光灯的光晕里,坐着一个一个仙人;还有用飞舞的落叶、用风起云涌做背景,这些压迫式的云和风,就会制造出张力来,充满了悬疑色彩。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傅抱石非常了不起,你会看到他的人物画里的墨气,水墨的墨,神气的气,傅抱石在对于他绘画的宣纸,有做再次的加工和处理。
我听说在画某些画的时候会卷起来,会在墨汁里滚动,或怎么处理,总之傅抱石的宣纸是已经经过再一次人文处理的,在整个的背景上是有墨气的,有墨的气息。
有云里雾里的感觉。
傅抱石的人物画带仙气鬼气的第三个原因,是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你去看看这些仙人的神情,这些神情是经过是变形的,傅抱石把陈老莲的变形发展到更高一个高度,是一个神髓的高度。
傅抱石的仙人的神情是处理的了。
通常的仙人你的记忆中是什么样的神情,都是养尊处优的,他们的神情是安详,平和的,不带人间气息的,这一般意义上的仙人的神情。
可是你看傅抱石仙人的神情是怎样的,这些神情有哀怨的,有魅惑的,有大胆的,那简直不是仙人的神情,这些鲜活的神情更像是鬼的神情,妖的神情,比如西游记里面,那些仙不太有趣,都是公职人员,只要规规矩矩就好,所以他们的神情不太有趣。
那些妖的神情,我觉得更有趣,妖是什么,他是草莽英雄,是天大地大,所以他们的神情,他们的欲望有趣的多。
所以傅抱石的人物是这样的:仙人却带着鲜活的鬼的神情,人的神情,这样的仙人充满的戏剧感,悬疑感,让人不禁的去探究,这个仙人何去何从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最后我想用《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的话来结束,我特别喜欢紫霞仙子,当她牵着马,路过每一个人的时候,会非常调皮的说:”是神仙还是妖怪?”想像你现在是紫霞仙子,你碰到的人是神仙还是妖怪呢----你喜欢神仙还是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