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描写类手法辨析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Ⅰ.描写方式: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一&8226;侧面描写1.渲染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二.正面描写1.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2.虚实结合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4.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Ⅱ.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艺术手法的分类概括及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设问与反问
设问
▪ 有问有答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虚实结合
现实为实,联想想象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联想和想象
▪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叠词
▪ 词和词连起来用。形象,朗朗上口,富于感染力。
▪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 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之十》)
▪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 寻花七绝句》)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对偶和对比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 金圣叹)
互文
▪ 相邻句子、词语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比喻和比拟
比喻
比喻的特点:两种不同的事物(本体与喻体); 有相似点;
▪ 烘托:不说本体,只从侧面描写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以突出本体。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之欧阳学文创作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欧阳学文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 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知识点精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也就是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六种。
①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所描写的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又如唐朝李华的《春归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思乡情。
不过这种思乡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通过首句“西风信来家万里”一想便知,是为了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美妙之处。
②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一般是咏物诗。
③托物寓理。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一般是哲理诗。
④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高中语文 诗词手法鉴赏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ft影在水中显现出
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
描写手法
6、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 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真题讲解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题西溪无相院
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二者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描写手法
7、描写景物的方法: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真实之景 虚写: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已逝之景之境。 设想的未来之境。
真题讲解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古诗词手法鉴赏
描写手法
1、白描: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 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 ,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8、古诗词行文结构: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 中间: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照应等。
结尾:收束全篇、点明主旨、呼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高三语文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
诗词鉴赏常见易混术语分类解析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要求:能准确解读诗词内容,把握其思想情感和形象特征;能初步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而后者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涉及得最多的内容,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
但从高考考生对这一考点得分情况看,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常见专门术语(概念)含义理解不清,往往混为一团,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甚至答非所问的错误,在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上丢分很严重。
为便于师生复习备考,下面就把鉴赏中常见容易混淆的术语(概念)作一个分类解析。
一、总称类——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法这组术语(概念)是命题者在题干中经常采用的具有很大干扰性和迷惑性的术语。
学生若不把握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明其具体指向,就会因审题不准而失分。
这组术语从总体上看也不是并列的,存在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表达技巧”“写法”的提法比较笼统,主要立足诗词的整体写作技巧,因此答题角度可大可小,既可着眼整体分析,也可就局部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提法是针对诗词整体或局部作比较具体的分析,考试中大多表现为对局部的分析理解。
这三个术语隶属于“表达技巧”范畴。
具体而言: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表现手法类、表达方式类、修辞手法类三大分支。
表现手法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方法,是指诗词在整体或局部上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之具有感染读者和审美效果的具体的手段和方法。
它主要针对诗词局部效果而言的,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表现手法是高考中频频考查的内容,也是今后此考点命题的方向。
表达方式又称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规律和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主要着力于诗词整体语言运用形式。
诗词中常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之完结篇:结构模式与表达技巧概念辨析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术语解读之完结篇:结构模式与表达技巧概念辨析结构模式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下而是一些常用的结构模式。
一、层层渲染、铺垫(一)渲染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反复、排比、层递、摹写。
3、渲染原则: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4、渲染种类: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
5、渲染方式: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二)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特点: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原则: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种类:(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二、伏笔、照应(一)伏笔。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二)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而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资料讲解
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高中古诗词鉴赏之十三种描写手法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手法解析】1、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公子家聂夷中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注释] ①公子:封建贵族家的子弟。
②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
③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
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④恶草:杂草。
[翻译]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
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析】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锦衣玉食、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的形象。
2、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3、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三、常见的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借景抒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
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古典诗词鉴赏:描写手法答题步骤
古典诗词鉴赏:描写手法答题步骤古典诗词鉴赏:描写手法答题步骤一松柏古典诗词鉴赏:描写手法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第三步,简析这各手法的作用,即有效塑造出了怎样的形象,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常考描写手法:一、正面侧面二、虚实相生三、动静结合四、渲染烘托五、细节白描六、视角变化七、色彩对照主要手法讲解:一、侧面烘托:用对其他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所要着力表现的对象。
从而使这一对象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
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例:1、《陌上桑》:对秦罗敷美貌的描写2、《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虚实相生(请参阅《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物、虚象、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觉见虚景:纯粹想象之景,此是虚景之根本。
后三者也均从想象出发,但相对特殊。
鬼怪世界,仙府梦境:李白《梦游》往昔未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苏轼《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诗歌鉴赏中比喻比兴借代异同辨析
比喻与比兴
比喻不等同于比兴。诗词的修辞手法中,明确有“比喻”和“比兴”的分类,解释如 下: 一、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 ,中国古代称为“比”,或是“譬”(辟)。指用某些有相似之点的事物来描写或说 明想要说明的事物。这里,“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举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 时了》“似”字明确指出,作者将“愁”比喻“春水”,表达内心无限的愁绪。2.柔情 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很明显,作者在 这里将“柔情”比喻“水”,“佳期”比喻“梦”,美好而让人眷恋。 3.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 《雨后池上》诗人将“池塘的水 面”比成“明镜”,点明池塘水面“平、透”的特点。
比喻与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联想,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这说明“ 比兴”中除了有比喻,还有兴起,“比”与“兴”常常连用。 举例: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 起,表明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二者之间多少有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卫风·氓 》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诗人以桑叶的盛衰来比喻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以 桑叶的“沃若”与“黄陨”,联想与暗示弃妇的容貌由青春焕发而至衰老,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 的爱情由盛而衰。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 分离兴起,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诗歌鉴赏例题分析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例析]
《诗歌鉴赏例题分析[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例析]》摘要: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
(鉴赏)古诗词中常用的描写手法及例题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衬托,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如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衬托出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罗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无尽的情味。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描写手法与诗词鉴赏
义。
1正 面 描 写 :就 是 直 接 对 描 写 对 象 . 所做 的刻 画和 描 绘 。“ 漠 帆 来重 ,冥 冥 漠
鸟去 迟 。海 门深 不见 ,浦 树含 远 滋 。 这 ”
首诗 中描 写 船 帆 被 细 雨 打湿 而变 重 , 鸟 翅 因沾 雨 而 无 法 轻 巧地 飞 , 天朦 朦 胧 胧 看 不 清 通 海 处 ,远 处 江 边 的 树却 显得 十
临发 又 开封 ” 描 写 了 “ , 开封 ”这 一 寻 常 细 节 ,表 达 了 对 家 乡 亲 人 的无 限 思念 之 情。
4 绘 声 绘 色 :就 是 从 听觉 和 视 觉 角 . 度 对 事 物 的声 音 、色 彩 加 以 细 致 摹 写 。 “ 声咽 危 石 , 日色 冷 青 松 。 两 句 诗绘 泉 ” 声 绘 色 、 十 分传 神地 摹 写 出 了 幽静 孤 寂 的 景象 。 5 动 态 、 静 态 描 写 : 就 是 以 动 衬 . 静 ,或 以 静 衬 动 , 或 一 动 一静 ,相 辅 相
人 住 ,百匝干 遭绕 郡城 。 ( 德裕 ) ” 李
月 。千 里水 天 一色 ,看 孤 鸿 明灭 。 三 四 ”
两 诗 都 用 一 “ ”字 。李 诗 之 “ ”在 句 从 面 上 对 渔 父 的志 趣 和 生 活 概 貌 做 了 望 望
首 句 ,实 写 登 楼 ,引 领 全 篇 , 既表 达 了 总 的交 代 ,后 用 洗 练 的 笔 墨 摹 写 了一 个 对 君 国 的 眷 念 与 向往 , 又 蕴 涵 了对 “ 帝 恬 淡 自适 的渔 父 形 象 。 而 在 静 态 的 画 面
京 ”遥 不 可 及 的 感伤 。柳 诗 之 “ ”在 上 ,又 加 上 了孤 鸿 这 个 动 点 。 全 诗 点 面 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
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 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 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2、衬托/对比/烘托
• 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 • 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 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 系,无主次之分。 • 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越中览古》 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如过古今对 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
3、白描/工笔
• 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 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 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 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 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 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 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粗线 条的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
• (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 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 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 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 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 笼罩着蒙蒙细雨。 • 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 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 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 (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 猛。
• 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 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 情感。 • 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 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 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 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 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
• (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 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 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 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 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 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 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
• 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 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 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 以通用。 • 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 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 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 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 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
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
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
• 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 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 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 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 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 系来突出中心。
•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 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 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 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 夫想念妻子。
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
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
• 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 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 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 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 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 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 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 (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 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
• 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 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 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 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 成趣。 •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 • 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 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 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 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 观的革命情怀。
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
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 如白居易的《夜雪》一诗中,描写的主要 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 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 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 • 夜雪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
• 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 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 北。” • 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 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活动为中心, 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 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 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 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使有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 莲人内心的欢乐。
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
•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 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 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 各种“象”。 • 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 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 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 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
1、烘托/渲染
• 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 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 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 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
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
• 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 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 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 (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 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 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 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 最常用的两种角度。在高考命题中,分析 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 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
•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 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 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 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 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 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
• 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 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 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 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 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 (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 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 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
诗词鉴赏描写类手法辨析
庄丽玲
• 描写手法类——烘托/渲染、衬托/对比/烘托、白 描/工笔、虚实/动静
• 诗人抒情言志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 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 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 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形色声 味等),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烘 托和渲染、白描和工笔、对比和衬托、比兴手法、 象征手法等),要理解和辨析描写景物的修辞手 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用典、对 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