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的中国山水画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张万捷

合集下载

元四家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元四家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元四家”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画科。

起初,山林、树木只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画得比人物还小。

在隋朝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中,山水已经成为表现的主体。

唐代山水画达到成熟,出现了李思训家族的青绿山水,和韦偃、张躁等人的泼墨山水。

到了宋代,山水画达到鼎盛,山水画家灿若群星,以雄劲挺拔为特色的“北方派”有李成、范宽、郭忠恕等,以淡墨轻岚为特色的“南方派”有董源、巨然为代表,人们比喻当时山水画坛的繁荣是“千岩竟秀,万壑争流”。

宋代山水画的共同特点也像当时的花鸟、人物画一样,强调师法造化,比较写实。

而元代画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山水画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元代山水画创作分为前、后期,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而后期的山水画创作者多是为躲避元末纷乱而避居的道士或隐士,其中“元四家”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元四家”,指元代中后期崛起的四位山水画代表画家的合称,分别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他们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

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

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元四家”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丰富,功力深厚,个性鲜明,强烈地抒发了闲适无奈、寂寞哀愁或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

“元四家”看轻功利,标榜作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的艺术观与画风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归纳为:(一)源于自然,超然其外,体道悦性,立象尽意,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研寻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与写真画技,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

(二)在画法上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描绘了大自然的山川、云雾、瀑布、建筑、树木等,“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融入笔情墨象之中,体味“道”的自然、佛教禅宗理念的“虚静”修行和“悟”与“禅趣”,体会着文人山水画的自然闲逸感觉、澄静和清远,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生命宇宙的体验。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作者:***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32期BRIEF ANALYSIS OF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張宗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国画作品20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览并获奖。

Zhang Zongfeng, a member of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member of the China Hue Art Association.member of the Landscape Painting Art Committee of the Shandong Artists Association,deputy secretary-generalof the Shandong Hue Art Sociery, painter at Lu Yushun Studio of the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member of the Shandong Artists Association, senior painter of the Shandong Art Academy, and painter of theYouth Painting Academy of the Shandong Art Academy. His Chinese paintings have been exhibited and wonawards at national exhibitions hosted by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for more than 20 times.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和浓厚哲学文化积淀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几乎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表现形式,以至有“绘画之宗,山水居首”之说。

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演变路迹探觅时间:2009-8-4 11:08:54 来源:文/孙丹妍点击:1356一、山水百世师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刘永、纪真之辈,难继后尘。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

——汤《画鉴》中国山水画第一个巅峰时代出现在五代、北宋,自唐末、五代荆浩奠定水墨山水画新格,继起者接踵,而以五代、宋初的关仝、李成与范宽最称翘楚。

关、范、李三人都生活在中国齐鲁关陕一带的北方地区,描绘的也是那里的自然风光,因此,他们被认为是所谓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被首推为北宋三大家。

由于当时的社会,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国的北方,于是,北方的审美与时尚自然就成了全国的潮流。

与享有盛名的关、李、范三人相比,同时期南方江南地区的画家董源及其后继者巨然创造出与他们迥然相异的山水画风。

然而在12世纪之前董源并未受到重视,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但是在审美趣味,画家地位以及社会风气等的一系列转变中,他所代表的南方绘画传统逐渐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逮至元朝,他终于也被推上了与上述三人同样的崇高地位。

由是,中国绘画史写到元代,出现了不同内涵的两种“北宋三大家”的提法,一种是以北宋郭若虚为代表,指的是关仝、范宽与李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另一种则以元人汤为代表,指的是范宽、李成与董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

且不说“北宋三大家”两种不同内涵的转换,一部中国山水画史,浩如烟海,名家辈出,虽然关仝、李成、范宽与董源前皆有古人,后亦不乏来者,但比较兹四人的再造之功,虽古人不能方驾,来者亦难继后尘。

这是因为,此前的山水画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崭露头角,终究初试啼声,而此后的山水画则已是水到渠成,呈燎原之势了,所以唯有此刻,乃是山水画将成未成的关键时刻。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崇尚自然”、“追求永恒”为核心思想,与道家思想有紧密联系。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关注自然的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山水画强调“崇尚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是大道的表现,崇尚自然就是崇尚大道。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风景为主题,追求表现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画家们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园林树木等自然景观,展示出自然界的美妙和壮观,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的无限敬畏之情。

中国山水画注重“追求永恒”。

道家强调物极必反的思想,认为凡事皆有其生命周期,既有兴盛也有衰败。

山水画追求永恒的意境,希望通过绘画艺术在有形之外表达出无形的永恒之美。

画家们常常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山川水流作为描绘对象,以其壮丽而恒久不变的形态,来表现出永恒不变的美丽。

中国山水画推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认为万物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运行,不需要人为干预。

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们通过运用笔墨的技法和构图的手法,展现出自然景观的自然运行和调和之美。

画中的水流、山石、草木等元素都展现出一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

中国山水画中还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自在的精神。

道家认为自由是大道的根本特征,强调个体应该摆脱束缚,追求自身的自由自在。

中国山水画中的画家们常常以巨大的意境和虚无缥缈的笔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他们通过自由的笔触和意境的创造,展示出山水画独特的魅力和内涵,表达出一种追求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体现在它的“崇尚自然”、“追求永恒”、“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艺术表现上。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幅富有哲学思考的画卷,向人们传递着道家思想中关于自然、自由和无为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山水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对自然的独特解读。

中国山水画中融入了许多道家思想,这些思想影响了画家的创作观念和作品呈现的形态。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和天命之道。

这种思想与山水画的创作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目的追求表现自然的景色和气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山水画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山水景象,表达了画家对自然的热爱、崇拜和寄托。

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神出凝视”和“返璞归真”的绘画观念。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自然景色的真实和传神,而不是拘泥于形式和技巧。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界是道的最高境界,是最真实、最纯粹的存在。

中国山水画家追求以观察、思考和领悟的方式,来描绘自然界的景物和意境,从而达到把握自然界真实面貌的目的。

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万物一体”的绘画观念。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为道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同源同根的。

中国山水画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山、水、云、石等元素,表现了山与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联系。

中国山水画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物、感受自然界的气息和神韵,进而描绘出山水的构成和景象的整体感。

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第三个表现形式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绘画观念。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的道,以虚无、无为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的敬畏和适应的态度,倡导自然之美、自然之道。

绘画中的山水景色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直接再现,更是通过画家的内心情感和艺术造诣,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还表现出对“形而上”的追求。

道家思想主张超越形而上的世界,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

中国山水画家在绘画中通过虚实结合、留白变化等手法,把握画面之间的间隙和空白,给人以更加超脱和放荡的感受,从而体现出道家思想中的超越和超脱的境界。

山水画的诗意与当代意义

山水画的诗意与当代意义

山水画的诗意与当代意义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将大自然的山川河流、交错的云雾和繁荣的生命力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呈现了一种巨大的美学价值和哲学内涵。

它从唐朝时期开始就广泛流传,并在宋朝时期达到了巅峰,被赞誉为“中国画中的皇冠”。

山水画创作的起点在于诗歌。

古人认为,山水画与诗歌是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

两者的美学价值都是基于自然界的意境和灵感,特别是山川和水流的意境,它们都营造出了思想性的、心灵上的愉悦和感悟,并引发出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山水画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事物的自然流动和轮回。

在画家的创作中,自然界的景象是化为心境的艺术形式,画家用笔、线、墨和色彩勾勒出凸显出我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将视角深入地和阅历丰富地、渲染彪炳地表现出了一个新的美学世界。

画家笔下的景象给人以舒适的感受,也有涵盖了全人类的人性情感和对生命本能的追求和呼唤。

在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转变。

这一新的意义显现在了山水画的风格、题材、形式等各个方面。

首先,在题材方面,山水画的话题从以往的自然大景逐渐向城市景象,乡村景象和生活景象的多元化转移。

同时,在风格方面,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各种风格元素都重新被画家融合,呈现出独特性,更具有现代感与时代性。

这些转变所呈现的新风貌一方面反映了当代社会追求多元化的心态,另一方面也让山水画更趋近现代审美多元的要求。

总的来说,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独树一帜的经典,其无穷的美学与哲学理念可以启迪我们几百年的思考。

当代社会对山水画的审美需求已经没有局限于传统范畴,而是更加注重传承原有的文化精髓,在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同时,又融入了新的审美价值和跨文化交流的新的美学观念,这样的转化和创新不仅丰富了后人的艺术发展和自身的审美观念,也让传统艺术更加富有活力。

解衣磅礴 纵横排奡——谈张守世的绘画艺术

解衣磅礴 纵横排奡——谈张守世的绘画艺术

解衣磅礴纵横排奡——谈张守世的绘画艺术山水画在张守世一生的创作中占最主要的部分,他最好的人物画与山水画虽然难分轩轾,但从个人创造的角度来看,他的山水画无疑有更高的成就。

在布局上,他常将山峰的峰顶伸出纸外,或者顶着画纸上边,故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传统的格局,形成遮天盖地的磅礴气势。

传统的烟云与虚实的处理手法,张守世也常运用,但大不似传统派的公式化与定型化。

古人只知用中锋和侧锋,而且只晓得用笔毛的末端到一半(像写字一样),所谓作画如作书。

后来才用到笔肚乃至笔根(靠近笔杆儿的部分)。

这就打破作画如作书的规范。

只要能表现不同的特质与意趣,写、涂、抹、推、拉、压、簇、转、扫,都肆无禁忌,真正做到挥洒自知。

正像傅抱石所说:“我认为中国画需要快快地输入温暖,使僵硬的东西先渐渐地恢复它的知觉,再图变更它的一切。

换句话说,中国画必须先使它动,能动才会有办法。

”傅抱石皴法用笔的多样变化与突破格法,确是前无古人!他对地貌与山石地质结构的了解与钻研,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

看张守世的画,当为他能集严谨的理性认识与狂飙骤雨似的感性挥洒于一身而惊讶不已!正如他对画史和理论的精研与创造的才华能天衣无缝的融合为一种艺术风格一样,我们看到一位古典的又浪漫的天才。

张守世继承了文人画对线条的倚重,认为浓厚的色彩必为挑大梁的线条所不能容忍。

但是他的色彩,大不同于传统的规格化与贫乏。

色彩辅佐笔墨的气韵,也奠定了作品的调子。

他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常有耳目一新的地方。

在色彩中加墨大面积的渲染,气势苍茫沉厚,别具一格。

他认为传统文人画的“流派化”,祖述前人的衣钵,没有地方性和时代性。

吴待秋、汤定之、溥心畲、张大千、胡佩衡等,都在传统的门户中讨生活。

浓重的渲染法的大胆运用,把线条、皴与点统一成面与体。

张守世的山水画最明显的外观是浑然一体,突破、改造了传统中国山水琐碎、堆砌的通病。

而气氛的营造,也因渲染的高超技巧而来。

从结构到笔墨技巧,一切努力都为表现画家的思想感情,表现这思感所寄托的意象,表现这意象所酿造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重要形式,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寄托了人们的感情与思想。

这种画风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特征,其中包括了尊重自然、追求自然、超越形态三个方面的思想。

首先,尊重自然是中国山水画的主要道家思想之一。

山水画家们尊重大自然的伟大、神秘和不可预测性,认为自然是存在的最高境界,在其中可以找到生命的本质和我们的精神寄托。

这种崇拜自然的思想反映在画面中,画家们以如实地表现自然为原则,尽可能地揭示自然之美,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尊重。

这种尊重自然的态度,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也使山水画成为一种富有哲学思想的表达形式。

其次,追求自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道家思想之一。

山水画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要尽可能地接近自然,沉浸在自然之中,以此来表达自己与自然的融合。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基于自然的随意与舒适,山水画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创新和写意的手法,刻画出丰富的自然景象,表达自己与自然的情感融合。

这种追求自然的态度,有助于人们建立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平等的关系,使人们重新关注自然之美,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

最后,超越形态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道家思想之一。

山水画家通常不会纯粹地描绘自然景象,而会通过画面所营造的情感与氛围,向观众传递一种更深刻的哲学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山水画面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和描绘,而更是对自然所感受到的真正的表达。

山水画家们通过画面所表现的自然之美,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创造出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这种超越形态的态度,有助于人们超越物质层次,重视精神世界,重新认识人生和人类意义的深远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山水画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寄托了人们深刻的感情与哲学思考,表现了尊重自然、追求自然和超越形态的思想内涵。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和感受自然之美,并以此来激发自己对人生、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名家课堂·张捷讲解中国山水画篇②丨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

名家课堂·张捷讲解中国山水画篇②丨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

名家课堂·张捷讲解中国山水画篇②丨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最为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巅峰的过渡桥梁。

在山水画方面,五代的荆浩、关仝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董源、巨然是横跨五代、北宋的画家。

“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荆关”代表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独特的构图形式,善于描写北方山石嶙峋、雄强壮阔的全景式山水。

而“董巨”为代表的江南山水派,善于表现南方草木丰茂、烟雨变幻的山水景象。

作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至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笔墨逐渐丰富,体格日臻成熟。

本期我们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书画传习研究所所长张捷为我们讲解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

山水画历史沿革与学理认知(一)导师/撰文:张捷(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代的山水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宋皇家设有翰林图画院,有专职画家供职,一时风气日盛,作品风格也日趋多元,山水技法十分娴熟,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主要代表性画家有李成、范宽、郭熙,以及米芾、米友仁父子等北宋画家,至南宋时期又出现了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大家。

另一方面,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为纯熟丰富,在大小青绿重彩中又融入了高超的笔墨技法,增强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力,以王希孟、惠崇,以及赵伯驹、赵伯骕兄弟为主要代表。

同时,还有郭忠恕、燕文贵、燕肃、许道宁、赵佶、张择端、李公麟、王诜、武元直、朱锐、赵葵、阎次平、阎次于等主攻或兼攻山水的画家,山水画坛景象十分繁荣。

张捷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课徒示范李成,曾避居青州营丘,故后世称为“李营丘”,师承荆浩、关仝,后师法造化,自成一家,山水烟林清旷,气象萧疏,山石“骨干多显”,坚实挺拔,画法简练,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

写山石如卷动云层,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枯木,创遒劲朝下的“蟹爪”树法,与枝干朝上的“鹿角”树法形成对比,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山水画的诗意与当代意义

山水画的诗意与当代意义

山水画的诗意与当代意义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既有远山近水的景物,也有云岚烟雨、晨昏变幻的自然气象,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的审美和哲学观念。

它不仅是美的表现,更是抒发人们感情、表达思想的工具,包含着丰富的诗意与当代意义。

首先,山水画的诗意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方式上。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喜爱创作、收藏和赏析山水画。

山水画和古诗文一样,讲究“抒情寄意”,运用“比喻、象征、转嫁”等手法,通过形式和思想的兼容,创造出深含哲理的诗意
效果。

古代山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一个不朽的作品,这幅画在题材、构图、风景、人物等方面对繁华和寂静的多重表达,为人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隐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历史背景。

其次,山水画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项文化遗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互动交流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提供了更丰富、更具民族特色的资源,也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式。

近年来,山水画在大众媒体、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表现形式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山水画为主题的艺术品、文创产品、诗词歌赋等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例如,2019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有多个山水画
展览和创作,包括艺术家李牧野所创作的《河山千里——草原画》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赞誉。

总的来说,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社会,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诗意与当代意义的结合,使得山水画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展示更广阔的视野和文化内涵。

湖山胜概 赏析

湖山胜概 赏析

湖山胜概赏析《湖山胜概》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张彦远的文集,是他一生中总结和归纳诸多山水画的经验和见闻所写的一本论述山水墨画的专著。

全书分为五篇,分别是《述山篇》、《述水篇》、《用墨篇》、《构图篇》、《写生篇》。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被誉为山水画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湖山胜概》从整体上介绍了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技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书中主要讲述了山的特点和分类、水的表现方法、墨的运用、构图与画面的优化、以及写生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对《湖山胜概》进行赏析。

首先,作者在《述山篇》中详细介绍了山的分类和表现方法。

他认为山可以分为险峻的高山和娟秀的小山两种。

他强调了山的造型和姿态,以及山水画中山的层次感和气势的表现方式。

他提出了“画山须有固然山势”的观点,强调了山的形象和神韵的塑造。

在具体的技法运用上,他强调了淡墨含蓄的运用和墨色的层次感,以及山石间的布局和对比的重要性。

其次,在《述水篇》中,作者详细论述了水的表现方法和特点。

他认为水可以分为江河湖海等不同类型,强调了画家对水的特质和形态的准确把握。

他提出了“画水须知水性”的观点,强调了水的形象和流动的表现方式。

他在技法运用上讲究水墨的运用和干湿的对比,以及水的纹理和流动感的塑造。

他还注意到水的反射作用和光影效果的表达,通过对水面的描绘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此外,在《用墨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墨的运用和表现方法。

他认为墨可以分为干墨和湿墨两种类型,强调了画家对墨的运用和笔墨的节制。

他提出了“画墨须有酣的感觉”的观点,强调了墨色的变化和浓淡的运用。

他在技法运用上讲究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以及墨的浓度和淡薄的对比。

他还注意到墨的质感和纹理的表达,通过对墨迹的描绘使整个画面更加丰富。

再次,在《构图篇》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构图的原则和技巧。

他认为构图是绘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类型。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摘要】中国山水画源自中国古代文化,融合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通过对自然、人文、修身修行、意境和隐逸文化等方面的描绘,中国山水画深刻地体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

在画家们笔下,山水被赋予了生命力和灵性,展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和神秘。

画家们追求超然的心境和纯粹的境界,通过山水画表达了与道家相似的超然态度和隐逸情怀。

这种精神内涵使得中国山水画成为道家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具体体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然心境和思考方式。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传承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贡献了重要的一笔。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 自然表现, 人文表现, 修身修行, 意境, 隐逸文化, 道家哲学, 精神表达, 发展, 传承, 超然心境, 思考方式.1. 引言1.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起源自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山水画开始主要以描绘山川河流为主题,强调自然景观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的山水画家们以“山高水长,胜似人间仙境”的意境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将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同根、人与自然合一”的思想。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

道家强调自然无为、隐逸清静的生活方式,这与山水画所追求的“自然”的表达方式有着共通之处。

在古代中国,山水被视为“神仙居所”,山水画家们通过描绘山水来追求超脱尘俗、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

我们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源于对自然的崇敬与敬畏,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1.2 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道家思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然境界,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山水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山水画中,自然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张大千山水画赏析

张大千山水画赏析

张大千山水画赏析道德经的时间哲学: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注家的主流,从战国末期的韩非,到西汉严遵、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都主张道不可言说,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唐代李荣,司马光也有诠释。

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道德经由于政治原因在唐朝做过一次大的改动,原文是全乃天,但为了迎合王道的需要,改成了王乃天,王亦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道”,一个是“無”,一个是“有”。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無”者,是从“無”的角度,指“没有摸到的”,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常有”者,是从“有”的角度,指“摸到的”,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变为后天的情欲。

心智可以思虑的,耳目可以见闻的,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整个《道德经》【道】=0,1。

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开启了道的运行。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

《道德经》81章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喻的方式说“有”说“無”。

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

盲人摸象,摸着的是“有”是大象,没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

摸着的“有”+没有摸着的“無”是完整的“大象”。

老子用完整的“大象”来比喻“道”。

继续比喻,四有:《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7章:上天的道,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在不期然时而至,在悠悠然中成全。

道之有(可道),是现象,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质。

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

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

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中国十一世纪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著作——这部画论实际上是郭思在郭熙的观点和意见基础上写出的,同时也有他自己对郭熙作品的观察——中有郭思对其作品的一段描述。

图中前景有一老人倾倚在山前一棵大松之下,其后则是连绵不断的松林,直至远处。

(原文:“先子以三尺余小绢作一老人倚仗岩前,在一大松下。

自此后作无数松,大小相连,转岭下涧,几十百松一望不断。

”——译者)郭思还告诉我们,这幅画是为庆贺一位贵族官僚文潞公的寿辰而作,意在表达其子子孙孙连绵公相的愿望。

他还说,文潞公非常高兴。

①(原文:“此特为文潞公寿,意取公子孙联棉公相之义。

潞公大喜。

”“文潞公”,即文彦博。

——译者)像这样告诉我们一幅绘画创作的具体情况的中国早期绘画文献并不算多;当然,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一些。

但是,缺少这类信息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是例外——认为这种情况是例外即是说,艺术家对于主题和风格的选择通常与郭思提到的那些实际的想法和限制无关。

中国人谈论艺术通常不讨论艺术作品生产背后的经济及其他动力,他们喜欢把艺术家描绘成自由的人,只注重表现自己的感情。

我相信,在西方我们对此不加评判就可以接受。

直至最近,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处境更有可能和意大利十五世纪画家的处境相类似。

就像迈克尔·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所指出的,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绘画确实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画家。

巴克桑德尔评论说,“在我们晚近的浪漫境况下,绘画交易就非常不同了,画家们画出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然后寻找买主。

”② 中国十一世纪文人业余绘画运动的兴起,使得有些艺术家程度不同地独立于通过艺术生产获得的经济收入。

这样,后来的著作者才敢于声称这些画家在艺术上也具有同样独立的地位,至少对于他们着意赞扬的艺术家来说是这样的。

这样又出现了艺术家不受任何拘束的神话,艺术家与金钱和利益无关,作画目的仅是为了自娱或娱人,等等。

山水是文人业余作者最喜爱的一种题材,特别容易被理想化。

试分析元四家山水画的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试分析元四家山水画的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试分析元四家山水画的特色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刘红星【摘要】元朝的绘画变革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总体风貌,山水画成熟的杰出代表元四家,以其辉煌的成就将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3页(P91-93)【关键词】元四家;山水;隐逸;影响【作者】刘红星【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一)异族统治,归隐山林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汉族统治的王朝,在不足百年的王朝统治时间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以及艺术自身规律的发展,在绘画领域引起的绘画变革波及了元代画坛的各个角落,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总体风貌。

①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寿命较为短暂的王朝,蒙古统治者擅长领兵打仗却不擅长发展经济和文化。

在统治上采取了严重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统治者对汉人、南人在政治上实行多方面的防范和控制,法律上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使汉人无不悲叹生不逢时。

元朝统一中国后,罢废了科举制度,基本堵塞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入仕之途,文人儒士失去了晋身门阶,社会地位日渐低微。

即使到统治后期科举恢复,但在考选人才上又制造了种种民族不平等政策,这导致了江南的大批文人高士遁迹山林遣诗作画,以逃避和超脱现实的方式抗争元朝的无道统治。

他们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把思想情感寄托在文学艺术上,从而引发了中国文化史美术史上以文人为主体的文人画的发展,给中国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和变革创新。

②(二)文人画风崛起元朝蒙古人侵入中原后,不懂得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并不积极提倡。

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受尊敬的知识分子反而沦为社会阶级第九等,汉族知识分子内心无不感到屈辱和愤懑。

统治者废除了宋朝盛行的画院制度,画家们失去了其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文人学士开始以笔绘画的方式表现其清高旷达的情怀。

文人雅士广泛参与绘画创作,寄情于山水笔墨中,以书入画以表达其高尚的品格。

当时的绘画追求表达鲜明的个性及丰富的情感,山水画开始追求人格化和野逸化用以表达高尚的情操,绘画也不再追求工整浓丽,逐渐演变为元代以水墨山水为主的空灵深邃的画风。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微探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微探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微探
张点宇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1()12
【摘要】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在这数千年文化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

中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瑰宝,虽然历经漫长岁月的沉淀,却依旧是我国艺术领域无法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国广大艺术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丰富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分析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与魅力,概述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历史传承,阐释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时代发展和艺术教育对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的作用,对于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张点宇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
【相关文献】
1.中国山水画之章法微探
2.从《游春图》看展子虔对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r——中国古典山水画系列研究之二
3.从《游春图》看展子虔对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
创新——中国古典山水画系列研究之二4.数字微喷打印技术在艺术品复制中的应用——以写意山水画为例5.基于数字微喷技术在写意山水画复制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

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题材,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来表达画家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情感。

在中国山水画中,常常能够体现出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画家的创作理念上,更是在画面的意境和氛围上展现出来。

道家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构成的,而艺术家在创作中国山水画时,往往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道家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提倡顺应自然,追求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中所强调的。

中国山水画家往往以追求“大美”,而“大美”恰恰与道家思想中的“道”相合。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追求的不仅仅是对山水景色的再现,更是对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理解和体悟。

这种体悟是画家在临摹和创作山水画时的一种心灵流露,是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对道家思想的一种诠释。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无言”,也正是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无为而治”,认为言语是无法涵盖一切的,而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只能在无言中体现。

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形象,往往不加人物,只以山水植物构成画面,这一点恰恰与道家思想中的“无言而喻”相契合。

通过对山水的表现,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对自然美的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通过言语来进行解释和阐述。

这种“山水无言”的意境也正是中国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道家思想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山水画中,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也是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认为,自然是最伟大的力量,是源源不断的。

景观艺术家们崇尚大自然,不仅仅在山水画中表现,也在其他艺术领域如诗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方面得到体现。

他们认为,自然是美学的源和原型。

中国古代对山水和自然的崇敬和爱戴,正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山水画家们的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的尊崇和顺应正是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大美”思想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子百家对山水画的影响
学号 1150620026 姓名张万捷班级美术学2班
中国的元典文化自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诸子百家思想。

他们的涉猎面极其宽泛——哲学、政治、医学、社会学、法学等无所不容。

当然,美学、艺术也是他们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中老庄的哲学思想影响无疑是最深远的。

.
1.老庄思想在中国画艺术上的体现
老庄思想对中国画笔墨技法上的影响。

其一、水墨画的盛行。

传统的中国绘画一直是以墨为主要原料的,所以有时候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或“彩墨画”。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中墨色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国画自古就有“七分墨,三分色”之说。

其二、虚实结合的普遍应用。

以虚衬实,这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

中国的山水画将这种虚实关系发挥到了极至,有画处是黑,无画处是白,这便是中国画最单纯的虚实构造。

一张以白纸为底的画纸。

在未着笔描画之前.犹如一个孕育着无穷生命力的混沌未开的宇宙,而一旦用蘸墨的笔画在纸上,似阴阳交互生成,萌动着勃勃的生机。

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子宇宙观中的虚无,也就是化生万物的生命本源。

在<老子》开篇第一章中,李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此二者(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认为有和无,即虚和实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庄子继而又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

(《庄子·刻意》)后来清代画家笪重光发展了
这一理论,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画签》)这就是说,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真的虚无,而是和实景、真景一起构成一种浮动着无穷气韵的境界。

它的空白体现的正是虚灵的艺术之道。

2.老庄思想在中国画表现语言方面的影响。

其一、物我两化。

简单的分析传统的绘画,可以说是艺术家主体“我”对客观世界的“物”的描绘。

因此“物”和“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画家们最早注意的问题。

传统的西方绘画中,“我”是被动表现客观世界的,达·芬奇告诉我们,“最值得夸奖的绘画,就是对自然最真实的描绘”。

中国绘画则力求将写实的再现和浪漫的表现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这一艺术理论的直接来源实际上就是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

其二、似与不似的统一体。

在表现对象上,中国的艺术家既不去再现对象,同时又始终依靠对象。

他们始终在追求一种切合点——似与不似之间。

关于这一点,李聃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清楚的告诉我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认为最完美的形象是不可具体观感的,无形可见。

而在‘庄子·德充符》中,“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庄子认为精神是人的本质,形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才决定着形体的价值。

后来的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了“似”与“真”的问题,日“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日,似者。

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3.老庄思想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限制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内心的改变,这种情况必然会影响到艺术创作上去。

由于老庄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画似乎一直循规蹈矩的向前发展。

从不敢有丝毫的越轨。

而实际上,我们已经不可能拥有古人的那种心态了。

尽管我们呼唤那些淡泊名利、看破一切的艺术家,但这个标准绝不可能用来衡量每一个人。

更不能用来规范所有的艺术形式。

因此。

时至今日,老庄思想至少有些是对我们艺术创作上的一种羁绊。

因此,如何更好的发扬中国画的,首要的选择就是批判的吸收传统艺术,然后赋予它们时代的精神,才能使中国画焕发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