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18个精练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高考18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高考 18 个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而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吾尝跂而望矣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剑阁峥嵘而崔嵬5.余闻而愈悲6.扣弦而歌之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8.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1.连词,表假定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定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2】何1.大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疑问代词,什么2.疑问代词,为何3.疑问代词,哪里4.副词,多么5.副词,多么6.通“呵”,喝问【3】乎1.日蚀饮得无衰乎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壮士,能复乎4.力竭,主之,无乃不行乎5.学而之,不亦乎6.大王布衣之怒乎7.嗟乎,燕雀怎知之志哉!1.表揣气2.表反气3.表疑气4.表商议气5.表反气6.表疑气7.表感气【4】于1.者于富者曰2.乃九礼于庭3.燕王欲于君4.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5.君幸于王6.事急矣,求救于将7.精于勤、荒于嬉8.苛政猛于虎也9.于九皋,声于天10.中乃得之于史公1.2.在3.与4.在⋯⋯方面5.被6.向7.因8.比9.在,至10.从【5】乃1.今欲之,乃肯从我乎2.至城,乃有二十八。

3.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4.度我至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第二人称代词,你2.副词,只,才3.副词,居然4.副词,才5.副词,就是6.第二人称代词,你的7.副词,居然【6】其1.则或咎其欲出者2.不敢以其荣华骄士3.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5.亦各言其志也6.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7.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8.安陵君其许寡人。

9.则齐国其庶几乎10.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1.其若是,孰能御之12.国无主,其能久乎1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14.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来源:崔璨的日志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2010-04-25 15:19:42 阅读10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__12832_未2009-05-01 2224规定考试的18个文言虚词是:之其以而所者因何乃则为若也且焉于与乎罗志辉撰一、之㈠代词①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你(你们)、我(我们)、它(它们)”。

②指示代词,一般是近指,有时也是远指。

A.近指,译为“这”“这些”“这样”“这里”等;B.远指,译为“那”“那些”“那样”“那里”等。

③物主代词,在句中作定浯。

译为“他(他们)的、你(你们)的、我(我们)的、它(它们)的”或“……的”。

1.愿枉车骑过之。

人称代词他2.予怪而问之。

人称代词他3.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人称代词他们4.三里之①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②而不胜。

①结构助词的②物称代词它5.拾视之,非字而画。

物称代词它6.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

人称代词他们7.稍出近之,憖憖(yìn)然,莫相知。

物称代词它代驴子8.或嗤笑之①,固陋之②心终不能移。

①人称代词我②结构助词的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②结构助词的①人称代词我10.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①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②。

①人称代词您②①人称代词我11.庞涓果夜至硕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物称代词它代那些字1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13.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指示代词这14.之①人也,物莫之②伤①指示代词这②人称代词他15.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16.之歌者非常人也。

指示代词这(位)17.吾不忍为之民也。

物主代词它的18.千室之①邑,百乘之②家,可使为之③宰也。

①②结构助词的③物主代词那里的19.子文以为之功,使为令尹。

物主代词他的㈡助词,包含结构助词和音节助词两类。

Ⅰ.结构助词,又分为6 种:①结构助词,用在定中之间,“的”②结构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之间,构成偏正关系。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
(一)动词 像,好像。 1.视之,形若土狗。《促织》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及”“比得上” (二)用作代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三)用作连词:
【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表假设,“如果”“假设”。 2.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至,至于。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太后气冲冲地对他行礼 2.指示代词,这,这些。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 属为之谋《过秦论》
(二)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顷之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 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4.用在今昔等时间名词之后,起停顿作用。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5.用在否定词后,有假设语气,译为“……的 话”。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有时与“之”搭配。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 头,到处都这样
(一)作代词的“之”。
【之】
【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缘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练习及答案

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人非生而.知之者()2.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余闻而.愈悲()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玉在山而.草木润()二、指出下文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而后乃.今将图南()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2.以.天下之美为尽为己()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余船以.次进()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爪其肤以.验其生枯()17.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2021年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

2021年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
(《兰亭集序》)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7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9)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13)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15)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身死人手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者、之)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和之。(《赤壁赋》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乃设九宾礼于延。(《廉颇蔺相如列传》)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18个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

18个高考必考的文言虚词
a介词
介原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因为〕
介凭借∶因河为池〔凭借、依靠、根据〕
介对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介时机∶不如因善遇之〔趁此〕
b连词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
c副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就、于是〕
++++++++++++++++++++〔10〕且
d复音虚词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于那〕
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怎么样〕
++++++++++++++++++++〔13〕乎
介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在、此〕 吾疑乎是〔对〕
助词
表反问: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呢、吗〕
助词
表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是〕
表肯定:城非不高也〔否定的肯定〕
表疑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表舒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中〕
++++++++++++++++++++〔17〕与
a介词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跟、同〕
尝与人佣耕〔为、替〕
a特指代
代人:所杀者数十人〔……的人〕

高考语文精讲精练: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精讲精练: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 个文言虚词整理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察传》)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 汝识之乎?8. 可以知之矣。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参考答案: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助词,不译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三.1.动词,可译为到.往2.代词,可译为他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文言虚词练习(二)以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 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二)以参考答案:一.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三.1. 名词,可译为原因2. 动词,可译为认为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4. 介词,可译为把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文言虚词练习(三)因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⑴相如因持璧却立……⑵于今无会因。

⑶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⑷蒙故业,因遗策。

⑸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二.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

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

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文言虚词练习(三)因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句“根据”;14.15句“沿袭,继续”。

二.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

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三.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 某所,而母立于兹3.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7.则以兵围所寓舍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3.所以遣将守关者14.所以游目骋怀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三.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

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二.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三.1.可译为……的原因2.表示被动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文言虚词练习(五)而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参考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五)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