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外国人笔下的吴江形势

合集下载

2021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试题:第七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试题:第七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含解析

第七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时空定位【阶段特征】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夕(1911—1919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中国近代化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

政治方面完成了从帝制到共和制的历史转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中华民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的繁荣局面思想文化方面多元思想并存。

.......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

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局面【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考查角度考情综述2019江苏单科,8,3分辛亥革命本单元是江苏卷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考查内容上看,近几年的考题主要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综合考查上。

从命题形式和方向上看,试题以活泼新颖和内涵丰富的材料创设新情境,从世界史的视野和现代化的角度综合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特征和影响,(1)本单元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在其影响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

复习时,注意以辛亥革命为主线,把本单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模块的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派是当时最主要的四个派别,复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四个派别的政治主张,理解其思想本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019江苏单科,10,3分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2018江苏单科,8,3分辛亥革命背景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与评价2015江苏单科,8,3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爆发后,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众多的原立宪派人士纷纷参与到各地的起义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南北各省的独立。

中国近代史课件

中国近代史课件
探究: 探究: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 败原因
讲解:李尧尧 制作:景峰 郝立成 骆驰 李尧尧
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辛亥革命浮雕
辛 亥 革 命
政治 经济 条件 阶级 思想 组织 军事 爆发: 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年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时间、性质、政策) 中华民国成立(时间、性质、政策) 过程 高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性质、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性质、意义) 结果 袁世凯篡夺果实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袁世凯篡权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
武昌首义
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 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中华民国成立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孙中山题词
1912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沿途受到广大群 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众的热烈欢呼。晚上,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众的热烈欢呼。晚上,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1月3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前的文化形势
•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 学在 1898年到1912年 间所使用的名称。京 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 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 教育行政机关。京师 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 义,并受到举国关注, 但由于清廷的腐败, 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 给予充分的投入。
革命的力量
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 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 武装力量。在辛亥革 命中,资产阶级革命 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 是短期的。
•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政党也是松散的。同 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 的组织和纪律,武昌 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 名存实亡,没有一个 坚强的革命政党,就 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 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 战斗力。

辛亥革命中的“吴江三杰”

辛亥革命中的“吴江三杰”

辛亥革命中的“吴江三杰”作者:王军青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1期摘要:辛亥革命期间,金松岑、陈去病以及柳亚子三人并成为“吴江三杰”,三人审时度势,始终跟随革命领袖,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努力,坚守教育领域的战场。

辛亥革命中的“吴江三杰”是中国近现代史当中十分重要的人物,透过吴江三杰可以更好的看到历史条件下的辛亥革命的面貌。

关键词:辛亥革命吴江三杰金松岑陈去病柳亚子一、智行纯洁,革命先声——陈去病1902年开始,当时的陈去病以及金松岑一同来到上海,共同参加了通过蔡元培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并很快就在吴江的乡里之间形成学会支部。

在形成思想主阵地之后,吴江小城之中的革命火种快速播撒,并很快就开始风生水起。

[1]1903年时,陈去病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黄兴结交,这也奠定了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当中的重要地位,使陈去病更加成为了思想教育领域当中的先驱。

日本的留学生涯令陈去病意识到,自己需要成为职业革命者,并将笔杆作为武器,倡导革命。

因此,陈去病创办了革命刊物《江苏》,并更加毫不避讳的提出“满清王气今已无,君不革命非丈夫”的口号。

陈去病认为,在面对世界列强的虎视眈眈时,中国应当能够站立起来。

成为一只“醒狮”,陈去病随即以“醒狮”为笔名,相继发表了《警醒歌》等文字。

[2]在《警醒歌》之中,透露出一种浑厚铿锵、振聋发聩、势如猛虎一般的热情与激情,这些情感在文字间奔腾流动。

而《警醒歌》其实属于陈去病为了给家乡之中的志同道合者的一封信,正是《警醒歌》令吴江小镇成为了革命先导。

1904年时,正是《警钟日报》创办时间,陈去病主笔并进行题诗,随即有了“何时警彻雄狮梦,共洒同袍血一墙”的警句。

陈去病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其之所以坚持以“去病”为名,目的是就要将汉朝驱除鞑虏的著名将领霍去病作为榜样,以霍去病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将自己的生命全部交付给解救中国危亡的事业当中。

[3]陈去病又一为人们广泛熟知的笔名是“巢南”,这主要可能与南社之间具有一定关联。

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社会思潮和变革——英国女作家罗安逸眼中的杭州和兰溪

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社会思潮和变革——英国女作家罗安逸眼中的杭州和兰溪

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沈弘(5),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目录与版本、中外文化交流等研究。

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5001616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社会思潮和变革英国女作家罗安逸眼中的杭州和兰溪沈弘(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杭州310058)摘要:英国女作家罗安逸在19071913年间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足迹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

她在随后出版的两部游记中真实记录了中国许多城市和乡村在辛亥革命前后受到西方和民国新思潮的冲击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文聚焦这两本书中对于杭州和兰溪这两处地方的描述,集中讨论在辛亥革命这个历史转折时期中浙江省内比较流行的新思潮,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变革。

关键词:罗安逸;杭州;兰溪;辛亥革命;游记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On the Social Chan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round the 1911RevolutionA Study of Two Travel Books by A.S.RoeShe n HongA bstract: A.S.Roe,an English w o man w riter,v isited China twice d uring the perio d betw een 1907and 1913.In the two travel bo o ks published later,she reco rded f aithf ully ho w,under the attack o f Western ideas,tremendo us chang es w ere takin g place in many Chinese cities and villages du ring the periodimmediately befo re and after the 1911Rev o lutio n.The presen t article will fo cus o n the A.S.Ro e s descriptio ns of Hang zho u an d Lanxi,in o rder to identify the new ideolo gical trend and the sub seq uent socialref orms in Z hejiang Prov ince du ring this perio d.Key words: A.S.Ro e;Han gz ho u;Lanx i;the 1911Rev olution;trav el bo o ks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从慈禧太后回銮进京的1902年一直到中华民国最终确立的1912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年。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1967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游行民众反对的是()。

A.朝鲜战争B.越南战争C.阿富汗战争D.科索沃战争【答案】 B2、康熙帝有诗云:“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这里描述的事件是()。

A.平定三藩之乱B.三征噶尔丹C.平定回部叛乱D.进军雅克萨【答案】 B3、有人针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推行“杜鲁门主义”B.实施马歇尔计划C.建立北约组织D.朝鲜战争停战4、清代学者全祖望指出:“自明中叶以后,讲学之风,已为极弊,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

”他所针对的是()。

A.孔孟之道B.程朱理学C.魏晋玄学D.王阳明心学【答案】 D5、清末新政中曾出台《大清民国刑事诉讼法》,该法在“判案后查封产物”一节中规定:“凡封票纸查封被告本人之产物,如产物系一家之公物,则封本人名下应得之一分,他人之分不得株连。

”该规定最重要的时代意义是()。

A.折射出清末政治的民主化方向B.以法律形式巩固了财产私有权C.表明近代人权意识的影响扩大D.体现民主自由原则的法律认同【答案】 C6、《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A.黄帝B.炎帝C.帝喾D.帝舜7、有学者认为:“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即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

”这里说的“第一执政”指的是()。

A.路易·菲利普B.拿破仑·波拿巴C.路易·波拿巴D.奥古斯都·恺撒【答案】 B8、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

辛亥风云激荡钱江两岸

辛亥风云激荡钱江两岸

目录
徐锡麟(1873-1907),汉族。字伯荪。 浙江绍兴人。1873年生。1901年任绍 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 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 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 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 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 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 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 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 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 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 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 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 陆军小学监督。
• 答案 •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资产阶级 革命派。 • 二.(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 命派发动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 三.因为(这次革命发生在辛亥年),所以被称 为“辛亥革命”。 • 四.1907年初,(秋瑾)回到故乡绍兴,她利用 大通学堂作掩护,联络会党,成立了“(光复 军)”。 • 五.“光复会”的会长是(蔡元培)。
目录
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 任教育总蔡元培(1868年1月 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 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 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 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 原籍诸暨。革命家、教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 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 “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 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 校长。
目录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 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 前途的灯光。(鲁迅)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 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 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 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 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 撕破给人看。(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 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 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 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 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鲁迅)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中)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江南士子积极参与结社组织,揣摩时文,精研八股,以谋取科举功名。

而吴江结社之风尤盛,成为江南社团活动高地,也是吴江地域文化一大特色。

陈去病《吴节士传》也云:吴节士赤民先生者,吴江之澜溪人也,讳炎,字赤溟,又字如晦。

以遭逢鼎革,系心故国,不忍背弃,故更号赤民云。

少承家学,为归安诸生,有声于时。

未几国变,乃遁迹湖州山中。

久之始出,则与其伯叔昆季为逃之盟于溪上,一时吴越间高蹈能文之士,闻声相应,而来者数十百人,盖彬彬乎亦有月泉吟社、玉山雅集之遗风焉。

当时这类诗社遍布于江南各地,尤其盛行于江浙吴会间。

虽为诗社形式,其实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抗清力量,或非正式的隐秘抗清组织。

一旦政治气候适宜,它们就极有可能转变成公开的有组织的抗清武装力量。

由于吴江位处江浙交界地带,是当时东南舟车都会之地,极便各地人士结集,亦更盛于其它地方。

民国《垂虹识小录》记载:晚明结社之风甚盛,吾邑有惊隐诗社,出四方高蹈能文之士,一时云集如顾、归、潘、顾、戴、王、钱等均以故国遗民,绝意仕进。

相与遁迹林泉,优游文酒,社集在唐湖北渚古风庄,颇有烟水竹木之胜,不啻避秦之桃花源也。

其后庄史事发社遂辍。

惊隐诗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袖人物是叶继武和戴笠(字耘野)《高蹈先生传》(载于清凌淦〈松陵文录〉卷十七):叶继武字桓奏,九江大使仲宾之九世孙,经魁叙之之孙,廪生鼎新之次子也。

少博学能文,年十九补归安弟子员。

为人慷慨有大节,轻财好施,笃于友谊,事母尤以孝闻。

世居分湖,后弃举子业,隐居唐湖北渚,所居名曰“古风庄”,有烟水竹木之盛,因与吴兴沈祖孝、范风仁,同邑吴宗潜、潘柽章等举逃社,为岁寒交,一时三吴高士莫不指唐湖为武陵、柴桑焉。

四方宾至无虚日,继武倾赀结纳,人皆以孟尝君称之。

已而同社中有罹横祸者,继武为之抚膺流涕,于是杜门谢客,自号为“懒道人”,栽桃种菊,著书自娱,卒年五十有九。

同人私谥为高蹈先生。

一吴江人与南社

一吴江人与南社

一吴江人与南社南社酝酿于1907年,正式诞生于1909年11月13日。

南社的辉煌时期在辛亥革命在反袁世凯与反张勋复辟,到五四时期,逐渐衰落。

于是组建新南社,活动一年后逐渐停滞,1935年成立了南社纪念会,南社整整存在了28年。

因此,说到南社,一般包括新南社与南社纪念会。

南社从酝酿、发展到高潮,从分裂、衰落到结束,都有吴江人参与。

吴江人是南社的主力,是南社的中坚,没有吴江人就没有南社。

吴江南社的几个数据南社是进步知识分子组建的文化团体,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高天梅3人,吴江人占了2席。

陈去病,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南社的老大哥;柳亚子,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仔细考察南社历史,应当承认此话不虚。

吴江县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各县居第一,达139人。

其中南社社员93名,新南社社员总数61名,有25名是原南社社员,新增加36名,再加上南社纪念会7名,南社分社湖南湘集3名。

吴江历来被称为南社的“大房”。

辛亥革命前南社社员共计228人,吴江有27名。

按照入社先后排列如下:陈去病、柳亚子、郑瑛、郑传、沈昌眉、沈昌直、沈文杰、夏仲麟、丁逢甲、钱祖宪、费荣锦、沈流芳、叶楚伧、郑之蕃、费公直、杨千里、周积芹、陶庚照、吴相融、金光弼、陈其槎、孙延庚、唐九、沈毓清、顾无咎、沈大椿、蔡寅。

吴江93名南社社员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867年,他们是同里的沈文炯、金祖荣和芦墟的董书城,最小的是柳无忌,生于1907年。

其中13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1870――1890年之间的49人,占总数61%。

他们都从老式学堂走来,大多考过科举,本来是旧时代的士子。

1905年,满清政府在世界潮流的逼迫下不得不宣布废除科举取士制度,时代为这些旧式士子揭开了新的一页,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1890年以后出生的南社成员24人,他们在儿时或少年时代就进入了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由于没有了秀才、举人、进士的晋身之路,南社所有成员都开始了新的生活。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

吴江南社社员作图寄意说

着船楫朗声发誓 : “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大江 !” (《 晋书 ・ 祖逖传 》 ) 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 原 ,收复失 地 ,就 如这滔 滔东 去的江 水 ,决 不返 回!蔡 寅在 12 94年 底 ,追随孙 中山北上 商谈世 事 ,当时

般人已经难 以捉摸,因此本文对所作之图略作介绍 ,再联系南社成员的生平思想 , 从作图寄意的社会内
首 先 ,吴江南 社社 员 的作 图寄意 ,具有 丰 富 的社 会 内容 。
容 ,南社部分成员在吴江的活动 ,社友之间的交谊 ,社员个人的情趣及其喜怒哀乐等方面 ,作简单剖析。 反映社会内容最深广的主要有 : 清朝末年的 《 燕筑图 》 、民国早期的 《 如此湖山图 》 、民国中期的 《 渡 江击楫图 》、国共分裂时期的 《 秣陵悲秋图》、抗 日 战争时期的 《 东都谒庙图》,这五幅图简直就是半个 世纪的历史记录,内容十分丰富。 《 东都谒庙图》直到 20 年抗战胜利 6 周年 , 05 O 还有人撰写续篇 。 芦墟许康侯 ( 8 1 9 6 绘 《 19 —15 ) 燕筑图》,作于民国十二年 ,当时他血气方刚,运用高渐离以筑砸击 秦王 的典故 ,用 以 自励 。年 青 时的许康 侯 ,激 昂慷慨 ,血 气方 刚 ,深谙 医道 ,想恃 仗一 技之 长 ,进 入权 贵 府第 ,有朝一 日干出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那就死而无撼了。同是芦墟镇 的吴抗云、赵君达二人的 《 如此 湖山图》作于 11 9 8年。当时吴 、赵新婚燕尔 ,如胶似漆 ,可是辛亥革命以来 ,世乱如麻 ,眼看国事无可
作图寄意 ,寄寓着南社成员丰富的情思 ,有的积极奔放 ,豪情满怀;有的独善其身 , 清高孤傲 ,有对 国家 形势 的深 沉忧思 ,有 对亲 戚朋友 的深切怀 念 ,总之 每一 件都 充 溢着读 书人 在特 定 时代 的思想 与情 趣 。

城乡危机:民国时期江南民众的生活环境

城乡危机:民国时期江南民众的生活环境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2 — 4
作者简介 :冯贤亮 ( 1 9 7 1 一) ,男 ,浙江嘉善人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 :中国社会经济史 、江南地 区
史。
6 8
城 乡危机 :民国时期 江南 民众的生活环境
在 原本 工 厂林 立 的无 锡 ,丝 市 已是 一蹶 不 振 ,
社会 的不 安 。在 1 9 2 3 、1 9 2 4年 间 ,杭 州 、绍 兴 民 间 在这 不 到 四十 年 的时 间里 ,江 南地 区出 现 的繁 流行一个古怪的谶语 ,即 “ 兵 出三江 口,嘉湖作战 复变 动 , 让 人 觉得有 些 眼花缭 乱 。 城 镇 乡村 的破 败 , 场 。西湖 流血 水 ,末 劫在 钱塘 。 ” 与其 说 这个 谶语 及其 间个别 地 方呈 现 的畸 形 繁荣 ,都 令人 充 满 了迷 对 应 了 随 后 的齐 卢 之 战 ,倒 不 如 说 是 应 验 了后 来 思 与恍 惑 。本 文 即侧 重于 社会 下层 因应社 会 危机 的 1 9 3 7年 战争 的大灾 难 。 反应 ,对 上述 问题作 一初 步 的论析 。
同时 ,众所 周 知 的世 界经 济 危机 也影 响到 了 中
惴 不 安 。到 1 5 H,杭 州城 已经 光 复 ,次 日,湖州 城 国。1 9 2 0年代出现的经济危机,到 1 9 3 0年代初变 也起 事 了 。到 1 7 日,南 浔镇 上 的绅 士们会 议 ,决 定 得 更为 深刻 。 城 市 已不 能 消化 骤然 增大 的劳力 市场 ,
现 。但 人 们 对 于城 乡社 会 变 化 的 淡 漠 态度 ,又 与彼 时 民 生 的 不 安 和 苦 痛 形 成 了鲜 明 的 反 差 。 关键 词 : 民国 ;江 南 ;生 活 环 境 ;社 会 危 机

吴伟业《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

吴伟业《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

吴伟业《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阅读理解题目】:过吴江有感吴伟业①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②。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清顺治十年被迫赴京出仕。

②月痕生:月属阴象,因而在古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

1.请赏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5分)2.诗人康熙七年(1668年)春,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深有感怀。

请从“落日”“湖势”“月痕”三个意象中任选两个分析其中深意。

(6分)【参考答案】:1.答案一:①首联:总写,概括了吴江形势,兼明时代背景。

(1分)②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1分),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1分)。

③尾联:诗又合二而一(1分),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1分)。

【参考答案】:二:①第一层(一、二联):描写过吴江时所见的自然景色。

首联:远眺,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

颔联:由远而近,写出方塔在湖中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桥身很长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

(1分)这两联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

(1分)②第二层(三、四联):叙事、抒情。

颈联:写出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

(1分)尾联:写故友离散,浮名累人。

(1分)③整首诗由“过吴江”的描写、叙事到“有感”的抒情,既层次分明又互相渗透、密不可分。

(1分)2.①落日:暗示明朝政权已经彻底灭亡。

②湖势动:暗示“逃赋”和“避兵”这样的人间风波。

③月痕生:隐喻清兵南下之意。

④这些意象均暗示出清立明灭的时代背景,表达了诗人故国沦丧的悲凉情怀。

[评分标准:意象深意分析,写出1个得2分,2个得4分;答出“亡国之悲”得2分。

]简析这首诗的前两联写吴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

后两联写吴江城内见闻及诗人的感想。

抒发了作者身遇乱世的悲凉。

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中,巧妙的叙事,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凝练,含蓄。

辛亥革命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3

辛亥革命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3

武昌起义 清王朝
君主专制制度
1911 湖北军政府
易错点梳理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 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推 易混点 翻封建制度。 2.孙中山没有亲自参加武昌起义,但领导 了辛亥革命 易错字 秋瑾、萍浏醴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革命志士的奋斗 1.《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 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她是为推翻清朝政权和封建统治 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首诗表 现了她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这首诗 的作者是( A )

12.(14分)近代许多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最终为 中华民族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 民族危亡所选择的道路的异同。(6分)
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不同点: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 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分)
7.“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又称为整体史观。从 这个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D )
A.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B.促进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促进思想解放,打开中华复兴潮流 D.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8.(2023·天津)“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 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的“首义”是指( D )
A.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 C.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早期革命积累了经验 D.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4.右图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B )
A. 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B.使腐朽的清王朝走向灭亡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10页文档资料

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10页文档资料

吴江三里桥历史研究班级:高二(6)班小组成员:周津津(组长)、计雅兰、沈成吉、邱佳文指导教师:胡福贵【背景知识】1、三里桥位于吴江市区北门外,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其规模在吴江全市200余座石桥中位列首席。

据清乾隆、光绪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吴江县续志》记载,三里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嘉庆二年(1797年)两度重建。

从该桥南北两侧桥身所镌文字中得知,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予以重建。

屈指算来,现存的三里桥距今有120年。

三里桥东堍的“生态园”已建成开放,走进园内,迎面是一个大圆草坪,其间一棵棵绿树挺立,草坪北侧是一个碧水池,池四周花树扶疏、假山错落,东侧是新开的运河,河中舟船往来,河边垂柳依依,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2、三里桥生态园,四面环水为运河航道,面积9.7公顷,东为吴江市经济开发区,西为吴江市中心,古三里桥与227省道隔水相连,为吴江市水陆交通重要的视觉靓点,是《吴江市松陵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古运河绿轴上的一块生态休闲公共绿地。

2019年底,市政府决定根据绿地系统规划在此建生态园,由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实施,方案由嘉兴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2019年4月完成方案设计和招投标,并进入公园建设阶段,2019年11月完成全园建设任务,总投资约1000万元。

三里桥生态园功能上以古桥入口区、风景林带区、休闲活动区、垂钓休闲区、旅游果园区和生态林区为景色分区,全园植物60余种,同时体现“古运新颜”、“绿野闲情”、“碧水晴空”、“金果飘香”和“自在自然”五个主题。

入口建筑群具有江南民居风格,与古桥浑然天成。

三里桥生态园为市中心与开发区之间增添了一道新的防护屏障,为改善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里桥生态园草坪、湖泊、树木、小径与滔滔的运河水相得益彰。

在三角洲对岸是正在建设中的居民楼。

站在运河岸边向两岸望去,满眼的草坪、树木和明净的居民楼。

再谈三江口的变迁

再谈三江口的变迁

再谈三江口的变迁邓建龙【摘要】《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再说三江口的变迁——与邓建龙先生商榷》一文中,大致有四个问题:“三江口”名词解释片面,南名北移说牵强附会,生造地理名词,引证似觉牵强.三江口应为两条河流交汇而成的三岔形河口,该文提出此观点,与陈湘源先生商榷.【期刊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7)006【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三江口;变迁;观点;商榷【作者】邓建龙【作者单位】岳阳楼区政协,湖南岳阳4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刊载了《三江口变迁》(以下简称“《三》文”)一文,2010年第3期刊载的《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再说三江口的变迁—与邓建龙先生商榷》一文中(以下简称《深》文),就《三》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深》文虽洋洋数千言,但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少,有些甚至与三江口无关。

一、三江口名词解释片面有关三江口名词的解释,目前所有的地理书籍均无此条目,故而只能由有关研究者自行解析。

由此,也就成为《三》文与《深》文之间最大的分歧,并导致对有关岳阳“三江口”的不同解析。

“通常人们将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三岔形河口称为三江口”,《深》文却认为“三江口,顾名思义应为三条江口汇合或分流之处”。

“纵观历史上一些名为‘三江口’的地方,虽有两条江汇流后再与第三条江会后称‘三江口’的,但没有一条河流入另一条大江形成的“三岔形河口称为‘三江口’的”。

并举《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几例,如广西苍梧县西南藤江合绣江与桂江会处,曰三江口;四川嘉陵江入合川县东南,合渠江、涪江曰三江口;广东冶东市东南,西北二江合流而东,与东江会,谓之三江口。

又如江苏省吴县东北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处名三江口。

再如湖北黄冈县西,长江分三路而下至合流处称三江口,等等。

“无一处如‘邓文’所说将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三岔形河口称为‘三江口’”。

重庆新胜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重庆新胜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重庆新胜中学2022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设厂参考答案:D考察列强侵华的影响。

材料中强调列强侵华行为一方面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列强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方面从中国劫走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又推动了通商口岸工业化的发展, A、B、C三项中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内容,故可排除。

故应选D。

2. 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

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只有2万多名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35万人的大。

由此说明当时A.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B.布尔什维克获得了执政地位C.实现向的和平过渡D.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参考答案:D【详解】由题干来看,“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是得民心的,正是因为这些口号,布尔什维克发展壮大的速度很快,这为十月革命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领导力量,说明民意成为革命发展的助推力,故选D;二月革命后俄国并没有退出一战,故A错误;布尔什维克取得执政地位和实现向的过渡都是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故排除B和C项。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

3.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大分湖》中的民国小世界

《大分湖》中的民国小世界

《大分湖》报中的民国小世界——1920年代前期的吴江政治、社会及民情沈振亚一、《大分湖》报简介《大分湖》报在1923年创刊,至1925年停刊,三年间先后出版14期。

今只存13期,散佚1期(第12期),另缺第一期第一版。

报纸初期计划每月一期,逢十五日发行,首期为1923年11月15日,最后一期为1925年11月16日,中间因为战乱及创办者凌莘子私事,而暂停多期,未能做到每月一期,全部共出版14期。

柳亚子在给《大分湖》写的创刊词中写道:“《大分湖》月刊的宗旨怎么样呢?我以为应该整理旧掌故,鼓吹新思潮,而对于地方上行政教育的腐败,土豪恶棍的横恣,都应该切实监督,严正讨伐,不要做寒蝉仗马的报纸,那才不辜负《大分湖》三字的好名词呀!”创办者凌莘子在第2期的发刊词中谈到,创办该报主要是为了地方自治,为了机构改革,同时也为了挖掘分湖地区历史,光大分湖文化。

凌莘子引述了“柳君”(柳亚子)在第1期创刊词中的一段话,“对于地方行政教育的腐败,土豪恶棍的横恣,都应该切实监督,严正讨伐”,这是本刊唯一宗旨。

青浦汪士琇在祝词中则写道,“欧化东渐,民智洋溢,言论自由,报章翔实。

民国一周,仲冬之吉,曰大分湖,乃脱颖出。

正直慷慨,如椽铁笔,一纸飞扬,恍若风疾。

国魂寄托,国士倡率,不倚不偏,付诸撰述。

”这也明白表达了当日的知识分子们对报纸的期望。

《大分湖》报板块明确清晰,主要分七大块,第一块为论文,纵论民国政治与吴江大区的重要事宜,如吴江户籍调查、吴江教育事宜等;第二块为纪事,载吴江各区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如吴江县公署召集选举省议员、震泽罢教学潮、北坼轮渡与地方嗜赌问题等;第三块为文苑,主要为文人唱和,诗文来往;第四块为游记,对当时吴江的各处胜迹有生动逼真的描绘,今日读之,民国风骨扑面而来;第五块为杂俎,记载各类琐事;第六块为专载,为专题,主要刊载莘塔凌氏家乘;第七块为时评,发表评论文章,就社会风气之类进行品评。

《大分湖》报初期为非卖品,主要依赖热心人士捐资创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前后外国人笔下的吴江形势
——苏州关报告摘译
周德华译
[按]甲午战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胁迫下,清廷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苏州于翌年辟为商埠,同年建苏州关,当地人则称之为“洋关”。

辛亥革命前后,苏州关税务司(地方海关首长,辛亥前后分别由英国人和日本人把持)着意搜集当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情况,向海关总税务司署定期或不定期呈送详细报告。

苏州关驻地,晚清为江苏巡抚衙门所在,民国初年为江苏都督府所在。

报告的重点集中在苏州府及吴县范围。

吴江在苏州关区内,亦时有提及,笔者借参与编纂《苏州海关志》之便,在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卷宗中查得有关报告之原文,摘译其中辛亥革命时期有关吴江地区的记载,以飨读者。

1908年2月8日报告(摘要)
上月26日,保斯(M·D·BOSE)牧师从吴江返家(指苏州)途中,在黄昏时分被河匪截拦,遭到抢劫。

上月30日,300名士兵开往嘉兴,另有军队驻扎在平望附近边界地区,以阻止反叛者从浙江进入本省区。

1908年2月20日报告(摘要)
就我的判断,骚乱限于浙江省,上个月有3000至4000名士兵调往该省。

军队来自南京,经由镇江,分成400、600或1000人一队,坐在平底拖船里经过此地。

我们的一支受过外国人训练的部队被选派到南部边境,驻扎在芦墟、平望、盛泽和震泽等商业市镇的邻近地带。

据我关平望邮政机构报告,江浙边界局势平静,但浙江海宁州硖石周围正处于动乱之中,起因是米价飞涨。

另外,还由于建造铁路征用土地而没有给予适当的补偿。

嘉兴附近的大批盗匪(指私盐贩子)正和政府军队作战。

此区(苏州海关辖区)平安无事,我们的邮政船畅行无阻,无须担心遭劫。

1908年3月6日报告(摘要)
上月,整整一个月,好几批从南京出发经由镇江的军队路过此地,开往浙江。

苏州到嘉兴之间的运河,由快枪武装的汽船进行巡逻。

此刻,附近地区都很平静,而靠近南部边界,动乱还在继续。

上个月,这个城市里有好多人被处决。

由此可以证明,此处的官员们是警觉的,他们决心维持这个省的秩序。

然而,此省的现状并非似想象中那样太平。

1911年11月5日报告(摘要)
月初,常熟发生严重的大米暴动。

结果,不少府第、学校和警察所被毁。

专门从此处派去枪船镇压,四五个暴民被击毙,另外的被逮捕,事态方始平定下来。

昆山及齐门外地区的情况也值得担忧。

19日,同一种类型的暴乱又在吴江发生,月底才平静下来。

1912年2月5日报告(摘要)
上个月是不太平的月份,周围农村发生了许多无法无天的事件。

农民们对重征田赋非常不满,在某些情况下捣毁了税收机构。

农民们声称,在改朝换代时应该免税三年……
26日,在盘门附近,300名山东籍士兵和一些浙江籍新兵发生尖税冲突。

去年11月,这些山东兵在巨大的压力下,最后投向革命党,不久被派驻到离此130华里、沿着运河的震泽镇。

1912年年度报告(摘要)
……运河沿岸地区,自本港埠至浙江北部的产丝区不太平。

载丝船只从湖州、菱湖、南
浔和震泽在今年大部分时间内直接开航上海不安全……结果,商人们将生丝(丝经)以汽轮运至本港而不直接运送到上海。

1913年1月4日报告(摘要)
离此以东10英里的吴江曾出现某些动乱,被遣散的士兵大肆劫掠,但目前已趋于平静。

1916年《苏州口岸华洋贸易情形论略》(摘要)
春夏之交,各地谣言朋兴,本口(口岸)时受惊恐。

由是大局日坏一日,至4月19日达于极点……同时,近地党人举止之活跃,亦较前愈甚,遂于18日占据本口东南约10英里遥之吴江,宣布独立,此足使本埠人民恐慌之心加甚,大局益甚纷扰。

20日,陆军中将第二师师长朱熙,经宣武上将军委任苏常镇守使;江苏警察第二厅厅长赵会鹏,经宣武上将军委任兼苏常道道尹,令尹等恢复吴江。

22日,当局派北军1200名,新式兵船4艘前往吴江,党人亦派前哨驻扎于离本口6英里之三里桥,以相拒矣。

双方交绥,即在该日之下午,方战事剧烈之时,各种炮声,闻之甚为清晰。

人民惊惧非常,有多数或避难于申江,或迁移于安土,鏖战一宵之久,至次晨,党人溃走,吴江克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