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导学案(教师版)2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教师版)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 课时)一、学习目标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讲述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
▲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西方各阶段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条件及特征★西方政治体制产生和演变的脉络及其评价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世纪封建专制,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等主要政体形成的条件,探讨各种政治制度的特征,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中世纪时期法国和英国等国君主制形成的原因,了解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产生的背景,认识其特点及局限,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西方政治体制产生及演变的脉络,认识到西方政体政体产生、发展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力量变化、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自学测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国家机构组成及其权力状况如何?雅典城邦制度的特征有哪些?(1)政体及国家机构、权力A.政体及主要机构: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B.机构组成及权力①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②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③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④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2)雅典城邦制度的特征: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城邦意识。
2.古希腊斯巴达城邦的国家机构组成及其权力状况如何?(1)政体及主要机构: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
词类活用导学案(教师版)
编号:036高考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三)(教师版)审核人:高三语文组考情分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
高考《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考题趋势: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L学习目标: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考点探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前方》教案设计:从小说到电影
《前方》教案设计:从小说到电影从小说到电影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前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并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3.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前方》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2.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以及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三、教学内容
1.小说《前方》
(1)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出版情况;
(2)介绍小说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电影《前方》
(1)了解电影的导演和演员阵容;
(2)介绍电影的拍摄情况和改编情况;
(3)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分析电影中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加以互动和提问;
2.观看电影片段,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
1.介绍小说《前方》的作者和出版情况,并引入小说的主题思想;
2.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播放电影片段,了解电影的导演和演员阵容,并介绍电影的拍摄情况和改编情况;
4.分析电影中的艺术特点,包括画面、音效、剧情表现等方面,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小说和电影对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及艺术特点的塑造是否相似、失落和转化。
6.个人写一篇关于《前方》小说和电影的比较分析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批评。
六、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投影仪、音响、电影片段)
2.课件
3.电子文献。
015《前方》导学案附答案
《岩石圈与物质循环》导学案编写人:朱文宇审核人:曹家军编写时间:2015-09-20【学习目标】1、知道三大类岩石特征,并理解其成因2、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过程【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能搞定岩石圈的组成类型形成常见岩石岩侵入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玄武岩_______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屑物质经搬运、________、固结形成__________、砂岩、页岩_______岩在条件下原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大理岩、板岩、______二.合作探究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探究材料】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
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
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
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回事。
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
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
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
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
不知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
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
他们商量了一会,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
”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
1. 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2.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后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
诗歌鉴赏导学案-2-炼字式
主备人:温长军审核:于春霞谭世珺时间:2010年11月12日一、学习目标:掌握炼字型(分析“诗眼”型)诗歌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答题模式。
二、重难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三、预习内容1.你认为下面两首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晴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2.请替诗人分别选两个字填在空白处。
春日秦观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A)春泪,无力蔷薇(B)晓枝。
A: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B: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四、课前检测:提问诗歌鉴赏一般思路。
五、导入新课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其中有两句是:他对“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
郑谷看了几遍后,建议将其中一个字改一下,这样更合诗意。
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对,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
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如果考试出现对这些“字”的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六、知识梳理㈠“诗眼”概念过渡:“诗眼”是种比喻的说法,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此在熟练使用“诗眼”去鉴赏古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实用类文本导学案(二)教师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编制:胡晓敏审核:王宝卫——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预习案】一、“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揭示文章中心、情感的句子;②内涵丰富、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的句子;③结构复杂、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句子;④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⑤文中的统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等有特殊连接作用的句子;⑥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等。
高考考查的句子,常常是中心句、修辞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3福建卷)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杨芳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①。
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
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
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
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
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
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
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
她旋转得眼花缭乱。
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
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
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
《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导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新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深刻理解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2、学会对词语、语段的点评,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对词语、语段的点评,揣摩作品语言。
一、课前预习1、关于作者、作品《前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
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
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
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
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前方》教案
巩固练习
总结词:选择题 总结词:简答题
详细描述:设计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详细描述:设计简答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小结作业
01
02
03
04
总结词:总结全文
详细描述:总结全文,强调文 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帮助学
详细描述:详细介绍《前方》一文的作者、背景和文章结 构,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把握。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深入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拓展延伸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前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概 念。
生梳理思路。
总结词:布置作业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如 读后感、小作文等,让学生在 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前方”的
理解。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作业评估
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 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 价,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相互 学习。
01
课堂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
02
03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加强辅导 和督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
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前方” 的含义,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高考语文冲刺:曹文轩《前方》知识点及导学案
《前方》导学案学习目标:1、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
2、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一、学一学1、作者介绍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
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2、题材介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
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成为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VS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辅助教学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 生思考人生方向和价值
。
讲授新课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 生理解文章主题。
巩固练习
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题 ,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 考试等。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 标?
反思内容
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合理?
课程进度是否适中,有无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
重点讲解
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词汇进行深入讲解,如“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 处仅有几步”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意图。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章中的 某些观点或问题进行讨论,如“ 你如何理解‘前方’的含义?” 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某些角色,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和情 节。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3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教案设计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前方》的文学常识、作者 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导学案2教师版
-高三物理导学案1运动学第1页(共1页)“东师学辅” 导学练·高三物理(2)1.2描述运动物理量典型例题【典例1】下列情况下的物体,哪些可以看做质点( )A .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B .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的转动情况C .放在地面上的木箱,在上面的箱角处用水平推力推它,木箱可绕下面的箱角转动D .计算在传送带上输送的工件数量【变式1】以下情景中,加着重号的人或物体可看成质点的是( ). A .研究一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的时间 B .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发出的旋转球...C .研究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出舱挥动国旗的动作D .用GPS 确定打击海盗的“武汉..”舰.在大海中的位置【典例2】 某班同学去参加野外游戏.该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同时从营地A 出发,沿各自的路线搜寻目标,要求同时到达营地B ,如图所示为其运动轨迹,则关于他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B .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率大小相同C .乙组的平均速度最大,甲组的平均速度最小D .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变式2】 如图所示,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 点出发,分别沿ABC 和ADE 方向行走,经过一段时间后在F 点相遇(图中未画出).从出发到相遇的过程中,描述两人运动情况的物理量不相同的是( )A.速度 B .位移 C .路程 D .平均速度【典例3】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的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先保持不变,再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 .速度先逐渐变大,然后再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 .速度先均匀增加,然后增加的越来越慢,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 .位移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变式3】某质点以20 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其加速度保持不变,经2 s 到达最高点,上升高度为20 m ,又经过2 s 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大小仍为20 m/s ,关于这一运动过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方向竖直向下B .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 m/sC .质点在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D .质点在落回抛出点时的速度与开始离开抛出点时的速度相等【变式3.1】已知物体做直线运动,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2)速度的变化量∆v 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3)物体有加速度,速度不一定增加; (4)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5)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导学案2-选修3-2-1.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师版
导学案2-1.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师版第1页(共1页)“东师学辅” 导学练·高二物理(2)1.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编稿教师:李志强1. 知道感应电动势,及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 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区别Φ、ΔΦ、t∆∆Φ。
3. 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式。
4. 知道E =BLv sin θ如何推得。
5. 会用tn E ∆∆Φ=解决问题。
加速度1. 定义式:v a t∆=∆, 2.物理意义:速度的变化快慢。
因此,加速度有可以称作速度的变化率。
3. ,,vv v t∆∆∆的区别: v 为速度,v ∆为速度的变化量,通常21v v v ∆=-, 而v∆为速度的变化率,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
一、感应电动势: 二、电磁感应定律1.内容: 2.表达式:或者 (此公式只适用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的情形, v 为瞬时值时求瞬时电动势,v 为平均值求平均电动势)3.定律的理解:(1)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量率的区别Φ、ΔΦ、ΔΦ/Δt (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3)感应电动势的不同表达式由磁通量的的因素决定: 当ΔΦ=ΔBScosθ则E =ΔB/Δt Scosθ 当ΔΦ=BΔScosθ则E =BΔS/Δtcosθ当ΔΦ=BSΔ(cosθ)则E =BSΔ(cosθ)/Δ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越大,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也越大B.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随线圈匝数的增大而增大C. 线圈处在磁场越强的位置,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D. 线圈中磁通量变化得越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2. 3. 4. 5.2013-2014学年上学期参考答案: 2. 175V , 0.175A 3.23BdvR, 4. C。
第13课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13课《唐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情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初唐诗人。
贞观初年,因病罢归弃官,隐居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
他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情趣,有避世的思想。
诗风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崔颖 (?-754),汴州 (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他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0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而他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
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人,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山水田园诗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晚年作品中多含禅宗哲学思想,我们又称他为“诗佛”。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丰子恺《渐》导学案(教师版)
《渐》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知识链接】丰子恺(1898-1975)名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早年曾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着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着作。
丰子恺禀赋极高,多才多艺,擅长美术音乐,又工散文。
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
皈依佛教之后,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
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
他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和颖悟。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在时间这个话题里,朱自清拈出一个“匆匆”,丰子恺则拈出一个“渐”字,作成一篇好文章。
《渐》是《缘缘堂随笔》的开卷首篇,在所有的丰子恺散文选本中都是必录的首选。
就是在这第一篇里,丰子恺业已为自己平生的文章定下了调子,入渐知微,这便是丰子恺全部文字的品貌和格调。
一、生字词纨绔子弟wán kù 围炉拥衾qīn (被子)佣工yōng 刑笞chī轧(gá)(结交)朋友倾轧(yà)(排挤)轧(zhá)钢牛犊dú二、找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
①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点亮前方那盏灯——“导学案授课模式”的价值认知与审视
求 知 中 的 各 种 不 必 要 的 顾 忌 便 全 都 被 丢 到 了脑 后 , 生 的 口 头 表 达 能 力 、 学 临 场 应 变 能 力 、 织 思 维 能 力 、 旧 知 识 组 新 融 会 贯 通 能 力 都 得 到 了 很 好 的 发 展 所 有 这 些 .在 传 统 型 课 堂 上 都 很 少 能
养 目标 而 焕 发 出异 样 的 光 彩 . 总 体 上 但
看 , 竟还是沉 闷、 毕 无趣 的 居 多 。 导 学 而 案 式 的 高 效 课 堂 活 动 。 不 论 名 师 还 是 则 普通 教 师 . 能 引领 着 学 生 体 验 到 学 习 都 的快 乐 , 受 到 来 自 主 动 思 考 与发 现 的 感
要 的 是 思 维 的 空 前 活 跃 因 为 几 乎 每
一
。
子 们 哪 里 是 不 爱 学 习 呀 . 看 . 次 发 你 每 新 书 的 时候 . 么 多 的学 生 都 喜 欢 抱 着 那
语 文 书 津 津 有 味 地 看 。 么 , 们 的课 那 我 堂教学为什 么让孩子觉 得索然 无味呢?
的 知 识 体 系 中 . 生 却 昏 昏欲 睡 . 无 学 全
欢愉。 两相 比较 , 学 案 的优 势 还 是 十 分 导
明显 的 。
活 力 。 学 案 式 的 课 堂 中 . 师 虽 多 隐 导 教
需要强调 的是 . 并不 由此就认 为 我 传 统 教 案 必须 退 出历 史 舞 台 。 认 为 , 我 使
极 引导 、 适度 拓展 , 必须 对教 学 内容 的 就 内在 知 识 结 构 体 系 有 一 个 非 常透 彻 的 认 知, 而这 , 恰 是 传统 教 案 中的 优 势 。 恰
各 自的 答 案 , 么 , 样 的 讨 论 。 然 轰 那 这 虽
《前方》公开课教案
《前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2. 关键词汇:流浪、苦难、人性、希望、社会问题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前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前方》2. 图片: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3.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了解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生活现状。
2. 邀请一些社会工作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3.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或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建议:1. 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大学习范围和深度。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导入和阅读课文第二周:讨论和分析课文十、教学参考资料:1. 课文《前方》2.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3. 教学指导书籍:有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参考书籍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前方》导学案4(教师版)
《前方》导学案4(教师版)专题三月是故乡明《前方》班级学号姓名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2、技能目标体会文章“反弹琵琶”的独特立意;把握虚实结合的写法,品读内涵深刻的句子二、背景介绍文学常识《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
作者曹文轩,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作品主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三、预习练习惶惑()迁徙()抛锚()崔颢()按捺不住()颠簸()()诘屈聱牙()反诘()黄骠马()骠骑()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龃龉()()踽踽独行()谙熟()万马齐喑()四、质疑讨论1、作者在文中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根据全文内容分条说明原因。
1、如同动物,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2、外面的世界诱惑着我们,从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3、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4、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
2、文章第7段中,作者说:“它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苍茫的前方”指什么?“钟声和鼓乐”又指什么?“苍茫的前方”指未来和理想;“钟声和鼓乐”指理想的召唤,人前进的动力。
3、文中说:“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感悟?因为就人的精神方面而言,人的“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一方面,人生旅途上充满了劳累、困顿、坎坷;另一方面,即使是舒适安逸的生活,人因为总是在不断追求、寻找着精神的家园,却又总不能实现这一理想,人实质上在精神旅途上不能停止奔波的旅人,所以作者说“人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五、迁移创新(时间:20分钟2019—10—19)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偏裨/裨益背负/背道而驰危如累卵/硕果累累B.估量/掂量扛枪/力能扛鼎盛气凌人/盛行一时C.倾轧/轧钢给养/自给自足颠倒是非/投机倒把D.古刹/刹车游说/著书立说损兵折将/百折不挠1、【参考答案】A (A pí/bì bēi/bèi lěi/léi B liáng káng/gāng shèng C yà/zhá jǐ dǎo D chà/shā shuì/shuō zhé)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杭州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前方》导学案
《前方》导学案【使用说明】1.充分预习,读熟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内容。
2.规范书写,自主完成;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2、通过这学习这篇课文,对摄影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3、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掌握作者“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一、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
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
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
《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
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
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
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
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
一位来自湖南怀化的中年教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重读普鲁斯特》,第二天在中文系的座谈会上发言:“听了曹老师的课,我已不虚此行。
”2、题材介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
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散文诗两首 导学案(教师版)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了解泰戈尔、冰心及相关文学常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背诵这两首散文诗。
掌握借物喻人、托物抒情的写法,体悟诗的意蕴。
【学习重点】1、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知识链接】2、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3、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4、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闻(气味)。
并蒂.(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姊.妹(zǐ):姐姐和妹妹。
莲蓬. (péng): 莲花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实。
菡萏..(hàn dàn)即荷花。
攲.斜(qī): 倾斜;歪斜荫.蔽(yīn): .遮蔽;庇护繁.杂(fán):繁密遮.蔽(zhē):荫蔽【合作探究】(一)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答案: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教师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第二板块乡关何处《前方》
高一语文编号:主备人:田正平审核人:崔艳丰
班级:____ 组名:_____ 姓名:____ 时间:2012年__月__日【学习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3.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
【重难点预测】
1、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3、虚实结合的写法。
【知识链接】
摄影散文:摄影散文由摄影和文字构成。
即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它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和散文运用语言表达的自由性两种审美特点,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思维导图】
画面切入(1)——展开联想,写感触( 2-11)----回到照片(12)
【自主学习】
1. 读准下列加粗字的字音
迁徙袭击按捺不住憔悴
惶惑颠簸篇幅抛锚
惦念崔颢温馨
2.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呢?请大家快速阅读文本,并思考本文思路。
【明确】第1段画面切入
第2-11段展开联想,写感触
第12段回到照片
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 1 页共4页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
2、找出文中直接写照片的段落,并思考他们各自的作用。
3、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作者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明确】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核心观点)
②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远的家、家园和家乡。
【互动探究】
1.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释原因的?【明确】①先前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
(3-4)(欲望习性)
②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5)(外界诱惑
)
③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他受着家的压迫。
(6)(无奈压迫)
④前方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7)(理想召唤)
2、如何理解第7段中“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这个“前方”指的是什么?课文题目“前方”指的又是什么?文中这样虚实结合的词语还有那些?【明确】“前方”在第七段中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一种象征性,象征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课文题目前方既实指路的前方,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理想的召唤。
虚实结合。
“家”“路”“流浪”“旅途”“在路上”
3、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实质”这个词可以去掉吗?
【明确】皮肉之苦: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歪西倒
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精神之苦: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不能删去。
苦旅具体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4、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家-想家)
③人无法还家;(无法还家)
④即便还了家,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还家-无家)
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 2 页共4页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
体会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确】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
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
5、前面强调“人有不可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
【明确】离家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归家也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人离开家总想回到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所以又想离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离家、归家的循环中过来的。
(家-出发点前方-召唤追求理想-离家精神家园-归家
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我认为人最终还要有归属,人们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立意上运用了“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
正是这种逆向思维使文章显得非常新奇。
次的对人生哲理的发问。
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小结】
本文:【明确】照片切入--联想(思考)--回到照片。
联想部分谈了三个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寻求精神的寄托。
但是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理想,人们只有不断走向前方,前方才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
因此注定了人生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
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
【我的疑问】
请同学们将你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发现的困惑整理在下面,与老师共同探究解决。
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 3 页共4页
襄垣一中“学导型循环发展大课堂”学案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设计
【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迂徙( ) (2)戈壁( ) (3)按捺( ) (4)呐喊( ) (5)憔悴( )( ) (6)颠簸( ) (7)抛锚( ) (8)崔颢( ) 2.解释下列词语。
(1)迁徙: (2)荒原:
(3)戈壁: (4)寂灭:
(5)视野: (6)诱惑:
3、下列各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文中的“前方”更多的并不是指一种空间上的概念,而是指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B、文章思辨的色彩很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词语。
C、作者试图揭示的是一种精神上“苦旅”,所以他才会说,那些境遇舒适的人心情并不一定比在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要好。
D、这段文字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有些人天性喜欢浪迹天涯,并在不同的旅行途中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⑴路边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人们通过路继续走向前方,但人们就仿佛是一个流浪汉,因为前方到底如何,没有人清楚。
⑵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因此,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写下来。
我主动、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第 4 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