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 上课

中国思想史 上课

宋明儒学
明清儒学的新发展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 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 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 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2)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 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 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 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 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专题十一 │ 专题知识重构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林则徐 、魏源等人只学习西方器物,没有形成“新学派”,排除 A项;孙中山等主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学说,故与 题干“所汲西学极为有限”不符,排除C项;陈独秀等人 对中学全盘否定,排除D项;康、梁等人把西方的进化论 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中国进行变法,故答案选B项 。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 “善”出自人性,但人性不一定是“善” 的,因此需要君主来完善人性,这是天意, 说明董仲舒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 “君权神授”思想。
1儒学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
其一: 其思想内核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理想武器,在根本上 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 政治上的“大一统”。 其二: 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 变面目。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对道、儒、墨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中的必然反映
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 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

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型、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型、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及中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当时社会存在的正宗得到、士林的和民间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

以从中国传统丰富的社会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材料为现实的中国社会服务。

2.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的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教学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启发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讨论、主题发言,对个案文本进行鉴赏分析,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设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思想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四、学时分配教学时数分配一览(总学时数:32)序号章节名称理论学时(线上:*;线下*:)实践学时合计学时第一篇先秦篇5(线上:2;线下:3)0 5 第二篇秦汉篇4(线上:0;线下:4)0 4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3(线上:1;线下:2)0 3 第四篇隋唐篇3(线上:0;线下:3)0 3 第五篇宋元篇6(线上:1;线下:5)0 6 第六篇明代至清代中期篇6(线上:0;线下:6)0 6 第七篇近代篇4(线上:0;线下:4)0 4合计学时32课时(线上:4;线下:28)0 32课时五、教学内容第一篇先秦篇【主要内容】1.了解先秦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思想史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历史学4、课程地位:一般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二、课程目标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

通过学习,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性、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性、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以考古资料为例,推断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意识。

重点是占、筮、女神庙遗迹中反映出的古人的精神世界,难点是神徽中体现的原始思维。

一、占和筮二、神徽三、女神庙第二章周代礼乐思想(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情况;、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与乐的关系;礼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基本内容;礼法、礼义、礼器、等差等礼的基本要素;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礼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等。

重点是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难点是礼与乐的关系,儒家学派有关音乐的理论。

第一节周公制礼乐是历史的进步一、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二、周公制礼作乐第二节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一礼的根据是“人性”二、因俗以制礼第三节礼与乐一、唯君子为能知乐二、声音之道与政通三、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第四节礼的要素一、礼法二、礼义三、礼器四、等差第五节礼的分类一、吉礼二、凶礼三、军礼四、宾礼五、嘉礼第六节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四、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形态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目的与要求: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墨子的思想;《老子》的理论思维;《孟子》的仁政说;《庄子》的“逍遥观”;荀子的思想;韩非及其集大成的法家思想。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3
影响世界的思想
探索中国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如佛教、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接受。了解中国思想如 何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先秦诸子思想
1 孔子的儒家思想
研究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仁、礼、忠诚、道德,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老子和道家思想
探索道家思想中的道、无为、自然的哲学观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墨子、名家和法家思想
明清思想
理学与儒学的复兴
探索明清时期理学和儒学 的复兴,以及它们在思想 界的影响力。
西方科学和哲学的传入
研究西方科学和哲学对中 国思想圈的冲击和影响, 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与 互动。
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了解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 背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想解放和近代思想的发展。
现代思想
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探索中国思想史的悠久和丰富历史,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到现代思想的发展。 了解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思想史概述
1
中华文明的起源
回溯中华文明的根源,研究中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思维方 式。
2
传统价值观念
探索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如孝道、仁爱、忠诚等。了解这些价值 观的根源和演变。源自道家思想道家的哲学观念
探索道家的核心思想,包括追求自然、无为而治、达到无我等观念。
道家修炼和内观
研究道家修炼和内观的方式,了解道家如何追求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在艺术和文学中的影响
了解道家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如诗歌、绘画和音乐。
墨家、名家、法家思想
1
墨子的兼爱思想
探索墨子强调的兼爱观念,明确反对战争和暴力,倡导人们之间的和平与共处。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日期教學內容───────────────────────────────課程說明、董仲舒的「三統說」《大學》、《中庸》、《易傳》義理趨向及其年代歸屬《淮南子》中的雜家思想揚雄、王充的學術思想魏晉玄學總論《人物志》的才性觀與人物品鑒何晏的學術思想王弼的學術思想(期中考)阮籍、嵇康的學術思想郭象注莊及其相關問題中國佛教哲學總論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原始教義)印度佛教教義述要(大乘教義)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及講論中國佛教之三宗(天台宗)(期末考)教學目標: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

藉此,使學生了解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義理趨向之比較。

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評分方式:期中考筆試:四十分期末考讀書報告:四十分(十二月三十日繳交)期末報告分組討論:二十分(包括如何選定題目、如何搜尋資料以及報告內容如何進行思考與書寫等綱要)課程教材: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二)三民書局參考書目舉要:陶建國著《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劉卲人物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孫述圻著《六朝思想史》南京出版社趙書廉著《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王葆玹著《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江建俊著《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樓宇烈校釋《周易老子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林麗真著《王弼》東大圖書公司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文津出版社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蘇新鋈著《郭象莊學平議》臺灣學生書局湯一介著《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莊耀郎著《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何啟民著《竹林七賢研究》臺灣學生書局何啟民著《魏晉思想與談風》臺灣學生書局唐翼明著《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周紹賢、劉貴傑著《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魏晉思想》(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上下)臺灣學生書局印順法師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湯用彤著《理學‧佛學‧玄學》臺北淑馨出版社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嚴北溟著《中國佛教哲學簡史》臺北木鐸出版社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适用专业:历史课程类别:选修课制定时间:二oo五年三月教务处制《中国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2000年制订,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12130902二、英文名:Chinese ideology history三、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四、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五、学分:2学分六、学时:40学时七、课程概述:中国思想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的历史梗概,理清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如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启蒙思想与近代思潮等等,主要讲授历史上各主要学派的产生、发展改造过程,展现给学生中国思想传统的整体风貌。

八、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各家各派思想,及其主要人物与主要观点,理清中国思想发展脉络,分析、研究中国的传统思想,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思想传统,批判继承中国的传统思想,传承中国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九、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方法灵活。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用讲授法,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演示法。

根据不同的章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心灵的启迪,将教学内容带入教学讨论之中,有效地构建师生两意的教学生态系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十、实验:1、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参观历史博物馆,介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代表性遗物、遗迹。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商周宗教思想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商周时期的宗教思想。

熟悉中国思想的起源,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商周宗教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重点掌握中国思想的起源及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

教学内容:一、中国思想的起源中国思想起源的时间、条件、历程、表现。

二、商周的宗教思想商周宗教思想起源、条件、宗教特点、宗教与伦理的关系三、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产生、条件、内容、五行说、阴阳说的运用。

中国思想史教案

中国思想史教案

中国思想史教案导言一、思想与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思想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的语言文字。

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的《磐石篇》诗:“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

”本义是思量、想念的意思。

(《辞源》1988年版)它们都有心在字里,说明古代人们认识的误区,也说明中国人认识到意识和生理之间的关系,认为思想是由心完成的,现在人们还说心想事成。

而且人的思想与心的活动也有关,如心跳速度等。

《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这个解释是有道理的。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的解释更为完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思想的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代的事情。

葛兆光认为思想史是几千年来人们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的有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天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些难解的问题,它的历史是有很多的重复。

张岂之认为思想史是人们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二、思想史研究的历史。

中国近代研究思想史的人远没有研究哲学史的人为多。

即使现在,要找一本合适的思想史教材也不很容易。

而走进图书馆,哲学史的著作比比皆是。

以往的思想史的著作并不多,有名的有:蔡尚思《中国思想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常乃德《中国思想小史》(1938)钱穆的《中国思想史》(1952)杨荣国的《简明中国思想史》韦政通的《中国思想史》(1979年)何兆武的《中国思想发展史》、褚柏思的《中国思想史话》,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等等。

其中部头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为精简起见他还编缩了《中国思想史纲》),在思想史研究领域内统治了近半个世纪,现在依然是影响巨大。

值得推荐的在形式上比较好的是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三卷),在理论上比较新颖的是葛兆光所写的《中国思想史》,后面这几部在图书馆中都可以找得到,还可以适当看一些哲学史方面的著作,如胡适、冯友兰、萧捷父、任继愈的哲学史,它们在很多方面是大同小异的。

中国思想史二教学大纲江淑君编

中国思想史二教学大纲江淑君编

中國思想史(二)教學大綱江淑君編日期教學內容───────────────────────────────~i;3/3天台判教及其思想3/10天台判教及其思想3/17華嚴宗的思想3/24教外別傳––禪宗3/31宋明理學總述4/7(春假)4/14周濂溪、張橫渠4/21(期中考)4/28程明道、程伊川5/5朱子5/12陸象山、王陽明5/19明清之際三大儒(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5/26(畢業考)~z2;教學目標:~i;一、以思想流變史的宏觀視野,按朝代逐一解說中國各期思想的特色及其欲解決的問題,並帶入思想產生的緣由及其時代背景的概況。

藉此,使學生了解各期哲學思想產生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二、解析各期哲學家思想論述的基本架構,探討其思想內容的優缺點,並與同期思想家進行義理趨向之比較。

藉此,使學生能有獨立思考與反省的能力,進而開發培養對中國義理思想的認知與興趣。

~z2;評分方式:~i;期中、期末考試(各佔四十分)、學習態度(二十分)~z2;上課教材:~i;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z2;參考書目:~i;印順導師著《妙雲集》正聞出版社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學生書局方東美著《中國大乘佛學》黎明文化事葉方東美著《華嚴宗哲學》(上下)黎明文化事葉熊十力著《新唯識論》里仁書局熊十力著《佛家名相通釋》洪氏出版社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學生書局關世謙著《佛學研究指南》東大圖書公司于凌波著《唯識學綱要》東大圖書公司杜繼文、魏道儒著《中國禪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吳怡著《公案禪語》東大圖書公司鈴木大拙著《禪學隨筆》志文出版社鈴木大拙著《禪學入門》桂冠圖書公司宋‧朱熹撰《伊洛淵源錄》山東友誼書社方東美著《新儒家哲學十八講》黎明文化事葉清‧黃宗羲著《宋元學案》文津出版社清‧黃宗羲著《明儒學案》里仁書局清‧張伯行集解《濂洛關閩書》藝文印書館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全八冊)文津出版社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全三冊)正中書局牟宗三著《圓善論》學生書局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學生書局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北宋篇》學生書局蔡仁厚撰述《宋明理學‧南宋篇》學生書局張君勵著《新儒家思想史》弘文館出版社錢穆著《宋明理學概述》學生書局錢穆著《宋代理學三書隨劄》東大圖書公司吳康著《宋明理學》華國出版社羅光著《儒家形上學》學生書局陳榮捷著《近思錄詳註集評》學生書局陳榮捷著《朱學論集》學生書局陳榮捷著《王陽明與禪》學生書局陳鐘凡著《兩宋思想述評》華世出版社夏君虞著《宋學概要》華世出版社戴景賢著《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李日章著《宋明理學研究》復文出版社熊琬著《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文津出版社劉述先著《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學生書局王開府著《程顥‧程頤》商務印書館張立文著《宋明理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蒙培元著《理學範疇系統》人民出版社蒙培元著《理學的演變》文津出版社侯外盧、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麥仲貴著《宋元理學家著述生卒年表》新亞研究所專刊之三馮炳奎等著《宋明理學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梁啟超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華正書局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華正書局錢穆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下)商務印書館曾昭旭著《王船山哲學》遠景出版社。

中国思想史教案(简要)

中国思想史教案(简要)

中国思想史教案(简要)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1)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国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2)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1、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1、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4)过程: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四、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1、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进入新时期2、影响和评价:(1)进步性①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把握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2、使学生 了解本国以政治学说为核心与根底的国民心理与意识;3、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 文化的特色,并获得政治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理论教学:72 学时
2
4.历史分期 依据不同的断代标准,可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依长时段,可 以将其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期;如依政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 天下、专制天下和近代国家三个时期;如依政治思想本身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与趋势,可以 将其划分为发轫期、创造期、因袭期、转变期与发展期等。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基本情况。 2.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习方法,要注意辨析古今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深入 探求政治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善于评判各种政治学说的价值。 作业与思考题: 1、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简体横排版,“序论”部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绪论”部分。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前言”(关于中国 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部分。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导言”部分。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单元 1:导论
参考学时:8 学时 学习内容: 1.学科对象与内容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政治思想史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政治思想史的 一般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 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 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 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因此,可以说,政治思想史的 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 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另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其研究范围,如:政治哲学,社会模 式或理想国的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等。 2.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有这样几种: (1)按思想家或代表作来进行的列传式的研究。 (2)按宗派或流派来进行的研究。 (3)以每个时代普遍关心的热门问题或政治思潮为中心来进行的综合性的研究。 (4)按时代来进行的研究。 (5)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6)对政治思想中重要概念和范畴(如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 术等等)的含义进行梳理和分析的研究。 3.学科状况 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是在 20 世纪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历经近百年时间。在这期 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研究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至 40 年代是该学科的开拓与奠基性 的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梁启超、萧公权、吕振羽等为代表,代表作有梁启超的《先秦 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从 40 年代 末到 80 年代初,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阶段。在被冷落、沉寂了三十年 后,至八、九十年代,相继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著作和有影响的教材,可以说进入了该 学科恢复与开创研究新局面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

中国思想史讲义纲要金观涛第一讲导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1为什么要研究思想史A,用科学方法可以理解历史吗?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中国的现在,我们必须知道过去。

通过考据,通过尽量完整的社会资料,就是说通过尽量科学的社会科学方法,我们能够知道历史真相吗?今天我们的考据是十分地盛行的:从古代的文物发掘,到整个清代的考据,很多的细节都是挖出来的。

只要我们对过去的事情的考据越来越细,对图画以及过去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详密,我们就真的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吗?回答是绝对的,单凭这个我们是不可能了解历史的。

为什么?因为历史是人的行动,而人的社会行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它是有价值的行动。

人的任何行为与行动都是观念的产物。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都是人有价值取向的。

我的观念回达到一个目的,在观念知道它的时候。

但是我们知道,在历史的记载中间,观念是最容易被遗忘的。

思想史正是研究历史上发生过的观念的研究,观念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互动研究。

社会行动动机结构最容易被遣忘。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打球的例子,假如在五百年之后,这一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再盛行。

我们依靠观看DVD来了解它。

问题是,假如我们的DVD出现了一点微小的故障,荧幕上的篮球消失在我们的消失了。

那么,二十五世纪的史学家将会如何看待这群人的行动呢?他们在跳跃?抑或都发了疯?可以说,篮球是贯穿于整个打篮球这一社会行动的核心。

所有的社会行动与人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这个求来展开的.由于篮球将每一个人的个人行动均转化为了社会行动,为了这个篮球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打求的规则。

假设我们看不见球,那么光凭看DVD难道我们就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

在整个历史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于制度与文字的研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以及各种文物的考据,结合我们所讲的比喻,我们看到的都不是那个篮球。

我们研究的并不是打篮球运动中的哪个球,也不是研究运动员穿的什么衣服,而是围绕着篮球所运行的规则。

中国思想史全PPT学习教案

中国思想史全PPT学习教案
第26页/共169页
要追求理义仁智,就必须以义为荣, 以利为耻,所以孟子宣称“养心莫善 于寡欲”。
必须“反求诸己”,只有“反身而 诚”,才会“乐莫大焉”。
第27页/共169页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另一重大发展,是建构了一个天人 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尽心、知性、知天 的认识路线。
第28页/共169页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第23页/共169页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矣”。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第24页/共169页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 舜。”
第9页/共169页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 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0页/共169页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 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3页/共169页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颜渊曰:“回虽不
1.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 精神支柱,仁礼一体。
2.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 信、敏、惠五种品德,是实 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第,14页/共宽169页则得众,信 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
3.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 之本。 “尊尊” 、“亲亲” ;“入则孝, 出则悌”; “孝慈则忠” ;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这种理论,在逻辑上必然导致人人可 以成为圣人的结论。

《中国思想史》教案

《中国思想史》教案

赣南师范学院教案2013—2014学年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年级班级 2011历史本科学生人数 60主讲教师谢敏华教师职称副教授2013年8月30日赣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类必修课2、开课学期:第五学期3、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4、课程修读条件:学生在学习《哲学》、《中国通史》的基础上修读此课程5、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思想史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到近代思想的转变过程,包括自百家争鸣以来有代表性的主要思想家的观点或理论,以及思想流派的演变等内容。

通过讲授,主要让学生从时空跨度上宏观把握中国上自古代奴隶社会、中世纪封建社会,下至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懂得一种新思想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并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学习它,还要学会运用正确的历史唯物观来看待各种思想,并对其批判地继承,以服务于当今的现代化建设。

导言(2学时)[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学习中国思想史的意义;掌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了解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2、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教学内容]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及意义1、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中国思想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

2、范围: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等等,都是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范围。

3、意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

(提高理论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认识国情不可或缺;批判、继承中国思想遗产,为现实服务)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及阶段划分1、特点:(P4-5)(1)重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2)重辨证思维(3)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2、阶段划分:先秦时期:夏、商、西周(宗教);春秋、战国(诸子)两汉时期(经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隋唐时期(佛学)宋明时期(理学)清代(实学和朴学)近代时期(西学东渐)三、中国思想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学术史的关系;中国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学习要求及方法1、将思想史学习研究与社会史的学习研究相结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中国思想史概要

中国思想史概要

中国思想史概要在这样一个非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最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为国家做了事情,也为自己做的事情,但折腾很大。

今天中华民族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精神家园。

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

每一个民族都要找到自己安心立命的根本,西方人如何安心?靠对上帝的信仰,以对上帝的信仰来立心。

那么中国人如何安心?就靠我们自己这个心,以本心立命,这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

除了中华民族之外,你看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其他民族,无一不是依靠宗教的。

西方是基督教为主;阿拉伯世界是伊斯兰教为主;印度现在不是佛教,是印度教;非洲都有部落宗教。

总而言之,无一不以宗教来立他们的信仰,只有一个民族不是靠宗教的,靠的是哲学。

(可以说靠的是“道”)我们汉语当中本来没有。

是近代日本学者西周在《尚书》当中找了一个“哲“字,把一个“学”,再跟它连起来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

“哲学”这个词就出现在现代汉语当中了。

但是西方所讲的哲学跟中国的哲学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

先解决知识问题,再解决人生问题。

探讨这个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可靠、有效的知识,它是如何可能的。

客观知识的前提、方法和基础,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

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生,人生问题解决了再解决知识问题,这正好跟西方哲学倒过来。

西方哲学不是不讨论人生问题的,但是他们先要解决知识问题。

他们认为解决知识问题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就像苏格拉底那句话“美德即知识”。

所以我们中国的哲学走了跟西方哲学不同的道路,学界因此就有人怀疑,我们能否称我们本民族的论道的学问,能称它为哲学吗?中国无哲学,这也是一种观点。

但是我觉得不要计较词的用语、用法。

就是说我们实际上中国自有自己的哲学,为什么说中国的思想也能称哲学?哲学跟宗教的区分是什么?我们不是个宗教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哲学的民族。

那么哲学和宗教的区分是什么呢?宗教要把对神的信仰作为前提的,先信仰再理解,再理解教义。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中国思想史概要电子教案

中国思想史概要引言传统-----承载着过去,孕育着现在,昭示着未来。

传统的含义、文化的含义、人文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含义当我们遨游在中国思想的海洋中时,她启迪我们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灵心,引发我们的思考,陶冶我们的情操绪论一、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三纲领》的内容: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的关系圣人、大人、君子、小人的辨析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文化模式和谐为核心,达到己身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道、仁、礼、中、公都为和三、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时期、思想发展时期、思想完善时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四、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天人关系:天命观、自然天道观、理学天道观修身之道:人性之论、修身途径、境界观治国方略:义利统一治国、贤者治国、民本文化天下为公作业:1、试论中国古代和的思想2、试论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3、解释绝地天通、慎独第一编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一、夏、商、周的神权思想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

“宗法”的含义: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2、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神权统治的过程是宗教征服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宗教信仰有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女始祖的崇拜等。

恩格斯曾把原始社会的宗教称为“自发的宗教”,阶级社会的宗教称为“人为的宗教”,自发的宗教是平等的,没有欺骗的成分,人为的宗教是不平等的,包含了欺骗和伪造的历史。

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到奴隶制度过度时期,曾进行过两次宗教改革,称之为“绝地天通”。

第一次是帝颛(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 、尧、舜)第二次发生在帝尧时期,两次绝地天通直接表现为一个部族征服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第一篇: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主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晋——由儒学衍生出玄学,佛教开始大规模传播宋元——朱熹理学成为官学明朝——王阳明心学成为官学分支:两汉——古今文之争(本质为士大夫和地主贵族之争)两晋——玄学的三次演变(中央皇权和门阀士族之争),谍谱学的兴起(士族与庶族之争,一直延续到唐朝)南北朝:与佛教的斗争(佛教与儒生、佛教与皇权之争)两宋——理学与心学之争(学术上的讨论,不过有自己的政治趋向——鹅湖之会)明末清初——异端的兴起(李蛰、顾炎武等人,实质是资产阶级萌芽与封建制度的思想斗争,后期则有对清王朝的斗争)依据思想史自身演化的内在理路及其历程,我认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可以以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亦即嘉道年间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第一个时期,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第二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又可以以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二个时期又可以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这样,中国近代思想史便可以分为嘉道年间到1895年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样四个阶段。

几乎国内所有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作,都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其开端。

但我认为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不仅人为地割断了思想上的联系,而且有外因决定论之嫌。

它只看到1840年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思想向近代的转型,而没有进一步探讨西方挑战所以能引起中国思想向近代转型的原因,忽略了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内部所孕育的一些新的社会和思想因素对中国思想近代转型的重要影响。

因此,我主张以整个嘉道年间而非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逻辑起点。

嘉道时期复兴的经世思潮为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提供了可能性,而发生于此时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则为经世思潮注入了新的内容,从而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正是在嘉道时期中国传统思想迈出了向近代转型的第一步,并对近代尤其是晚清思想发生了重要影响(详见拙文《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光明日报》2007年9月19日)。

中国思想史原典导读课程大纲

中国思想史原典导读课程大纲

【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大綱課程資訊課程綱要「中國思想史原典導讀」課程進度課程大綱1. 導論:《選編》,頁31〆「天生蒸民...生仲山甫」々頁32〆「維天之命...曾孫篤之」々頁35〆「惟十有三祀...六曰弱」。

問題〆1.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有何特徵〇2. 試就《詩經〄烝民》、《尚書〄洪範》探討中國「天人合一」思想。

2. 孔子與孟子:《選編》,頁53〆「學而時習之」々頁67〆「吾道一以貫之」々頁90〆「克己復禮」章々頁101〆「吾黨有直躬者」々頁137-8〆「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而又害之」々頁〆151-2「萬章曰...此之謂也」。

問題〆1. 試討論《論語》「學而時習之」、「吾道一以貫之」、「吾黨有直躬者」、「克己復禮」之涵義。

2. 孟子與告子「不動心」的差別為何〇孟子說〆「不得於言,勿求於心々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如何解釋〇何以說「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々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〇」3. 「氣」與「浩然之氣」有何區別〇「心」與「氣」之關係為何〇孟子如何「養氣」〇4. 「言」的性質為何〇何謂「知言」〇「知言」與「養氣」的關係為何〇何謂「集義」〇「知言」先於「集義」(或養氣)(朱子)〇或「集義」先於「知言」(陽明)〇5. 堯舜形象在孔孟思想中經歷了何種變化〇孔孟的堯舜論述有何相異之處〇3. 《大學》、《中庸》、荀子:《選編》,頁166-170〆「大學之道...近而忽之也。

」々頁181-197〆《中庸》全文々頁203-4〆「天行有常...而自為守道也。

」(《荀子〃天論》)々頁212〆「天之性善...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惡》)。

問題〆1. 孔、孟、荀之身心觀各有何特色〇2. 討論先秦儒家(尤其是《大學》)「慎獨」概念之涵義及其思想史意義。

3. 討論《荀子〃天論》中的天人關係。

4. 討論荀子的人性觀。

4. 老子與莊子:《選編》,頁227-247,《老子》全文々頁271-272〆「知天之所為,...是之謂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思想史概要引言传统-----承载着过去,孕育着现在,昭示着未来。

传统的含义、文化的含义、人文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含义当我们遨游在中国思想的海洋中时,她启迪我们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灵心,引发我们的思考,陶冶我们的情操绪论一、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三纲领》的内容:明德、亲民、至善八条目的关系圣人、大人、君子、小人的辨析二、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文化模式和谐为核心,达到己身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天人和谐道、仁、礼、中、公都为和三、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思想形成时期、思想发展时期、思想完善时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四、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天人关系:天命观、自然天道观、理学天道观修身之道:人性之论、修身途径、境界观治国方略:义利统一治国、贤者治国、民本文化天下为公第一编夏、商、西周时期的思想第一章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一、夏、商、周的神权思想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主要是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

“宗法”的含义: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

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2、夏商西周的神权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神权统治的过程是宗教征服的结果。

在原始社会,宗教信仰有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女始祖的崇拜等。

恩格斯曾把原始社会的宗教称为“自发的宗教”,阶级社会的宗教称为“人为的宗教”,自发的宗教是平等的,没有欺骗的成分,人为的宗教是不平等的,包含了欺骗和伪造的历史。

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制度到奴隶制度过度时期,曾进行过两次宗教改革,称之为“绝地天通”。

第一次是帝颛时期,第二次发生在帝尧时期,两次绝地天通直接表现为一个部族征服一个部族时,强令被征服者放弃自己的宗教。

这样实行绝地天通来垄断神权,到了阶级社会,就变为奴隶主贵族把持神权,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工具。

二、西周的以德配天思想1、以德配天说的含义以德配天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所提出的思想命题。

“德”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

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周初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民本思想。

2、以德配天说的意义一方面为了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开始重视民心向背第二章西周的礼治与阴阳五刑思想的发展一、周公制礼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和整理,制定出了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成为了西周的根本大法和行为规范。

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

“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则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也要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

礼治的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的作用:定亲蔬、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二、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自然,但也有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的美好愿望,因此出现了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的美丽神话故事。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提出了五行思想,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互差异和联系。

到了周。

太史伯提出了五行和实生物的观点,即“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同时太史伯提出了阴阳之序的阴阳学说。

这些思想以《周易》作为体现。

顺便指出,到了我国战国时期,齐国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五行相胜,提出了人类社会也受五行的支配,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关于五行学说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

自秦汉以后,历代圣旨开头所谓的“奉天呈运”,这个呈运就是五德终始的某一德。

第二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思想第三章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思想一、概述春秋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神权和宗法思想动摇,革新思想兴起。

管仲、子产、邓析是当时主张革新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改革主张中,都强调对西周的礼治进行改革,并产生了“法治”的思想的萌芽。

子产在郑国改革,“公布成文法”,主张宽猛并用的法治。

邓析,郑国人,提出了“不法先王、不是礼仪”的改革主张。

二、管仲政治的革新思想管仲,春秋时期在齐国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后人把他的思想写成《管子》一书。

(一)、水地之本原说本原是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在中国,作为哲学范畴的“本原”最早出现在《管子·水地》中,管子认为“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孝,愚俊之所生也”,接着又指出“水者何业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孝,愚俊之所产也”。

这样就得出了水、地本原说。

同时还对水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水地的关系,认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水的品格,仁、精、正、义、卑。

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

人与水的关系,“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虽然管子关于世界本原说在今天看来是粗糙的,但是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爱惜,对于我们的今天的人们也有教育意义。

(二)、“精气”说管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本原认识,但明确提出了道即“精气”的唯物主义观点。

《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间,谓之鬼神,藏于心中,谓之圣人,是故气”。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这样就说明了精气的物质性和道的客观性。

(三)、“静因之道”的认识论首先管子主张认识要识因,“人皆欲知,而莫索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此,焉能知彼”。

如何获取认识呢,要“洁其宫,开其门,宫者谓心也”。

(四)、管仲的革新思想1、“修旧法,择其善而用之”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这是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提出了礼、义、廉、耻的“国之四维论”管仲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1)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尊王攘夷”和维护周礼为名,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万物待礼而后定”,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同时用封邑的方法打击分封制贵族,加强诸侯的权势(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创立“三选制”(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这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四民分居定业论”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提出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认为物质利益是人性的追求,也是礼仪受法的前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只荣辱。

“相地而衰征”的租赋原则。

第四章儒家的思想一、儒家“儒”原来指专门从事教育和执掌礼仪仪式的人,由于孔丘一直招收门生,传授知识,以相礼为业,是儒中的佼佼者,他所创立的学派被后人儒家,儒家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儒家,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和旬况为主要代表,后期儒家以董仲舒为代表。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一)、命与仁”的天命观在孔子的思想中非常重视命与仁,这是他世界观的核心部分。

1、他强调天命,但更突出的是命,他曾提出“君子三畏”的命题,“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是敬天的,但是他更重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他的思想内涵中,有两种不可超越的东西,就是天和命。

2、虽然孔子强调天命,但是他是积极的,人于天地间,应积极有有为,就是仁,“里仁为美”,“苟志仁者,无恶也”,“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

孔子的仁应该有这样的含义,它是修养的目标,二是应世的方法,三是道德评判标准。

(二)、学思思想“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强调了知必学,学必思、习的学习过程,他的学思思想使他无愧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三)、中庸的思想孔子坚持中庸的思想,按照《中庸》的解释“喜怒哀乐为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孔子的十六字心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强调了中庸,中庸是和谐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孔子始终强调中庸。

(四)、和的思想“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和者协调、心安、平静的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也是孔子所追求的境界,在他的和的境界中,包括己身和、与人和、与家和、与国和的多层含义。

(五)、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实行礼治。

孔子所说的礼,一般是指周礼。

从法律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的礼治主要有以下内容:(1)剥削阶级享受特权是“天下之通义”;(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3)礼乐兴,刑罚“中”;“礼之用,和为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孔子认为礼是治理社会的基本工具,用礼就可以达到和的境界。

(六)、德治思想孔子继承了周公“敬德”、“明德”、“修德”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即主要依靠礼义的力量来教化人们,唤醒其内心之反省,使之日趋于善。

孔子德治基础来源于天命,人性仁的观点。

德治的内容是修身、勤政、存信、节财四个方面。

(七)、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的修养途径孔子认为修行的方法是克己和内省,“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吾日三省吾身”。

中国古代“慎独”的修养方法也来源于此。

《大学》《中庸》,慎独的修养方法按照大学的论述及孔子和朱熹的观点主要包括克己、自反、知善恶、信诚、表里如一(八)孔子的等级差别观首先孔子区分了君子和小人之别: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