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姓氏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闽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的探讨

关于“闽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的探讨
吴永 宁
(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 00 ) 5 0 7
[ 要]明初 “ 摘 闽人三 十六姓”遵照国谕赴琉球 , 负造化 、沟通往来之使命 。此后便定居琉球之 “ 担 久米村” 。世代繁衍
生息。根 据现存 的福建诸姓族谱及其 内容 ,分析 并推 断赴琉球之 “ 闽人 三十六姓”的姓 氏源流,并 以此对两地之文化往来做 进一步的探讨 。
[ 关键词 ]琉球 ;姓 氏;谱 牒;闽人三十六姓 ;久米村
中图分类号 :G1 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5 3 2 1 )2 0 7 — 7 0 8 86 (O O o — 0 9 0
明 朝 初 年 ,明朝 的统 治 阶层 为 了维 护 自己的
利益 ,将海上贸易严格 限制于朝贡体系的框架 之 内。而与此同时 ,却 以福州为窗 口,打开了一条 与 琉 球 朝 贡 贸 易 往 来 的 直 通 道 。对 于 明 朝 而 言 , 与琉球 国之间的朝贡往来 ,不仅在数量上 和频率 上远远超过 同一时代 的其他各 国 ,而且为 了保证 福建 现存族 谱 中的记载 状况 这条 ‘ 通道 ’的畅通 ,明朝统治者还颁布 了诸多 中国之家修谱牒大规模 的发展源于宋代 。较 优 遇 政 策 ,赐 “ 人 三 十 六 姓 ” 则 为 其 中 之 一 。 闽 之 宋以前谱牒官修 的局限 ,宋统治 阶级转而利用 洪武年间,明朝从闽地调遣三千余户前往琉球 国 , “ 家法”达到约束人 民行为 ,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 负责 两朝 之 间的朝 贡 、册 封 、贸易 、外 交 等事 务 , 目的 。因此在宋代 士大夫 和理学家 的倡 导之下 , 形成 了一次大规模 的官方迁徙 。据 《 琉球 国记》 形成 了敬宗收族的社会风 尚,并且逐渐成为一种 所载, “ 中朝人 来居 者 三千余 ……家 别一 城筑 家族 制度 。家谱作 为宗族组织 的三大支柱之一 , 之” ,称 其 为 久 米 村 ,即 唐 荣 。 这 些 姓 氏 包 括 : 理 所 当然 的被 统 治 阶层 大 力 推 崇 ,因此 ,宋 代 谱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完整版)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完整版)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闽南家族文化与中原士民南迁的关系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家族包括家庭与宗族两种社会实体。
“家庭”是指同居共财的亲属团体或拟制的亲属团 体。
“宗族”是指分居异财而又认同于某一祖先的亲 属团体或拟制的亲属团体。
宗族的概念
“宗者,尊也。为先祖者,宗人之所尊 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 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 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3、族产的社会文民间家族组织的另一个重要内 容,是维持家族制度得以运行的经济支柱。它与祠堂、 族谱互为配合,把族人们有效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 家族组织的基本构架。
闽南民间族产包括土地、山场、房屋、桥渡、沿海 滩涂以及水利工程、水碓碾房等生产生活设施。随着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族产中 增添了诸如店屋、生息银两、墟集等方面的内容。
▲构成家族的三个要素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一、闽南家族组织的形成历程 西晋:举族南迁,聚族而居 唐、五代:建家族祠堂
宋代:政府提倡“敬宗收族”,宣扬孝悌敬祖,宗亲 合睦的家族观念。
朱熹“宗子祭祖”方案 祠堂为中心 族田为基础 族谱为纽带 族长为统率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一、闽南家族组织的形成历程
明清:福建的宗族家族组织已比较发达,呈现出多元 的形态特征。
▲闽南族谱发展历程
闽南的族谱,是在“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的动机驱动 下出现的。
家族族谱除了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 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四至方位和管理使用办法, 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有些 比较详细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和与外界纠纷、 人物传记、科举出仕以及义行芳名录等。

闽南许姓

闽南许姓

寻根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往何处去。

这是我们人类不断探索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自己从哪里来。

我们要追根溯源,去寻找我们的祖先,去寻找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

每次遇到新朋友,来到新环境,首先要来个自我介绍。

说姓的时候我一般说“我姓许,许仙的许。

”我觉得我的姓氏不是名门望族的大姓,没有出现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

所以我甚至有些自卑,这次的寻根之旅能够据相关资料表明,许氏始祖为尧帝时贤士许由,后人以许为姓。

又一支为炎帝之裔孙伯夷佐帝尧为典之官,使掌四岳。

周武王有天下,始封四岳之裔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故子孙以许为姓。

战国初,许国为楚国所灭,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仍以国为姓。

全国许姓分有高阳许氏、安陆许氏、汝阳许氏、太原许氏、晋陵许氏和中山许氏六大支,其发祥地都在河南许昌。

而离我们晋江许氏最近的一支是“箴疏”许氏一支,为元理学名臣,国子太傅许衡后裔。

许衡四子从宣因躲避战乱在闽居住,此后许姓便在闽这片大地上生活。

曾曾文斋分居吕厝,吕厝原名品厝,土名三梳,故文斋以“箴疏”自称,后世移居鲤城湖坝,在清同统年间尚与太白山及石兜许氏连宗合修族谱。

大白山许氏在清光绪年间成械斗。

另建下厝许村,后并入许西坑四房。

而我的村庄就是许西坑村。

我家门匾上是写着“瑶林衍派”。

小时候常常对着门匾上的“瑶林衍派”发呆,想说这是什么意识。

现在知道它是许姓的一个派别。

在门匾上镶刻衍派是中原文化传统在闽南的延伸,亦是闽南人对自己祖脉源流的探索和追寻。

它们不但说明如今闽南主体居民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而且强调祖先渊源的形式,本身就说明对中原文化的尊崇。

闽南云霄何氏渊源

闽南云霄何氏渊源

闽南云霄何氏渊源明洪武九年,我祖添河公携眷从官浔移云霄再迁南胜何仓。

尔后,次子彦保公子明初永乐年间从南胜举家搬迁到磜口开基立业,经世代繁衍,人丁兴旺。

末沿矾山脚拓展至白石圆峰,西靠庐蜂、磜头至岐山,南至马舖、七高山,方圆30多里。

位于北纬24度,东经117度,聚族而居,世称“和地”,后直称“何地”。

何氏根从哪里来?理清国运延续变化,循着先辈迁徙足迹,对我们的先祖则有清晰的认识。

一史载何氏源于姬本于韩。

姬姓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黄帝的嫡系。

黄帝是远古时代的部落盟主,被尊为华夏的始祖,住在泾河流域的姬水附近,故以姬为姓。

从黄帝时代到尧、舜、禹时代,持续了数百年“禅让”社会。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青铜冶炼的进步,逐渐出现私有财产,原始社会开始阶级分化,大同社会走向解体,禹在移交帝位时,传子不传贤,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夏王朝,共传14世,约400多年。

商灭夏,商朝传17世,约600年。

商朝历史中政治腐败,即人祭人殉和酗酒。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钦酒作乐,通宵达旦。

周人在陕西泾渭流域和山西汾水流域,建立了威权。

姬发在河南孟津大会800诸侯,作灭商前大规模军事演习。

公元前1027年进抵河南淇县牧野,纣王惨败自焚,宣告商王朝灭亡,周王朝建立。

周初,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实行分封制,井田制,立宗法,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和功臣作为俸禄,奴隶社会达到顶峰。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都于晋水之滨,唐因晋水改国号为晋,是为晋候。

西周末期,井田制消失,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家族占有地代替宗族领主占有地,候位摆脱了由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晋国内乱不休。

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封小叔姬万于韩原,姬万以封地为姓,号为韩武子,韩姓自此起。

史记云:“韩之先与周同姓姬,其后裔事晋,得封于韩原,事微国小,春秋无语。

”二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日薄西山,先前的封建秩序早已荡然无存。

周平王东迁于洛邑,是为东周。

闽南的姓氏

闽南的姓氏

闽南的姓氏《闽南姓氏》调查数据显示,闽南目前共有超过700多个姓氏。

其中陈姓人口有数百万多人,为闽南第一大姓氏;林姓人口也有数百万多人,位居第二。

据《漳州姓氏》编纂组负责人涂志伟介绍,在全国范围内,李、王、张、刘等姓氏排在前四名,陈姓仅排到第五名,林姓则排在10名以外。

但是在闽南地区,正如老百姓所说的“陈林半天下”,陈姓、林姓则位居前两位,表明闽南的姓氏分布同全国总的姓氏排名差别较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其他黄、张、吴、杨、王、李等姓氏,人数均在10万以上。

拘有关人士的调查闽南姓氏的来源主要是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迁移。

西晋年间有过“衣冠南渡”的历史,中原姓陈、林、王等望族为避战乱,带着家眷从中原入闽定居。

唐代初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将佐和府兵3600名计64姓氏入闽;几年后,陈政母亲魏妈入闽带来援军3000名计58姓。

陈元光奏请朝廷在云霄建立闽南府,其后代及将佐府兵在闽南繁衍。

唐代末,闽南刺史王审知,从中原迁移大批人口到闽南。

目前,本土留下的姓氏有蓝、钟、雷、盘等。

在漳州姓氏的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人姓”近200个,如广、海、列、邸、糠等姓。

涂志伟介绍说,产生“一人姓”除了姓氏全族外迁和后代萎缩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从外地嫁到漳州的女性和到漳州落户的外地人。

另外,一些有趣的姓氏在漳州不同程度地分布着,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罕见。

如以颜色为姓,有红、白、紫、黑、绿、丹等;以金属为姓,有金、银、铜、铁等;以十二生肖为姓,有猴、鸡、猪、龙、牛等;以数字为姓,有伍、陆、万等;少有的少数民族姓粘、帖、出等。

调查中还发现外国姓,如加斯未钠。

经有关人士调查发现至少有98个姓氏800万人左右的台胞祖籍在漳州,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5.8%。

“台湾的姓氏结构与闽南的姓氏结构非常相似。

如在台湾同胞中,姓陈、林的最多,与闽南的情况类似。

从姓氏这一侧面,印证了台湾的姓氏源自大陆,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台胞纷纷回乡寻根谒祖,其中包括连战等许多台湾知名人士。

衍派传芳

衍派传芳

“衍派”、“传芳”走在闽南的一些乡村或老街巷经常会发现一些门匾,如“紫云衍派”(黄姓),“颖川衍派”(陈姓),“荥阳衍派”(郑姓),“九牧传芳”(林姓),“开闽传芳”(王姓)等,均证明中原传统在闽南的延伸。

它们不但说明现今闽南主体居民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而且强调祖先渊源的形式,本身就说明对中原文化的尊崇。

中原文化是中原移民带入闽南地区的,随着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主体,中原文化也成为闽南文化的主体,闽南文化实质是一种移民文化。

这构成了闽南文化的一个特征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为叫“丁号”,代表该姓氏其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下面是一些姓氏的衍派:01李--陇西衍派、梧桐衍派、沙堤传芳、龙凤传芳02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开闽传芳03张--清河衍派、曲江衍派、鍳湖衍派04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05陈--颍川衍派、颖水传芳、飞钱传芳、南湖衍派、南山衍派、南院传芳、官山衍派、太邱衍派06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清白传芳、芙蓉衍派、道南衍派、关西衍派07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08黄--紫云衍派、六叶传芳、江夏传芳、莆阳衍派09周、兰--汝南衍派、芦山衍派10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11徐--东海传芳12孙--乐安衍派13胡--安定传芳14朱--沛国传芳15高--渤海传芳16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17何--庐江衍派18郭--汾阳衍派19郑--荣阳衍派、荥水衍派20董--雁门衍派21萧--八叶传芳、凤翼衍派22许--瑶林传芳、瑶林衍派、高阳衍派、太岳传芳23傅--版筑衍派、银青衍派24曾--龙山衍派、三省传方25吕--渭水流芳、河东衍派26苏--眉山衍派、武功传芳、阜阳传芳、庐山衍派、理学传芳27蒋--福全传芳28蔡--忠惠传芳、济阳衍派、青阳衍派、齐阳传芳29丁--蚊筑传芳30魏--钜鹿衍派31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濑水衍派、古濑传芳32潘--荣阳衍派、荣阳传芳33田--紫荆传芳34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5邹--东鲁名家36熊--江陵衍庆37康--京兆衍派38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39侯--上谷家声40邵--博陵衍派41尹--天水流芳42易--太原遗风43灯--南阳衍派44唐--晋阳衍派45卓--西河衍派46翁--始平衍派47简--范阳衍派48洪--敦煌衍派、翁山衍派、三瑞传芳49游--邵安衍派50倪--千乘衍派51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52兰--汝南衍派53童--雁门衍派54江--淮阳衍派55严--天水鸿基56胡--安定传芳57颜--鲁国传芳58肖--兰陵传芳59柯--瑞鹊传芳60邱--河南衍派、忠实传芳61雷--冯翊流芳62温--太原世弟63凌--冰清流芳64施--钱江衍派、临濮传芳、浔海衍派65蓝--凤仰中山66饶、巫--平阳四弟67杜--瀛洲衍派、京兆传芳68廖--威武衍派69连--凤阿传芳70史--漂阳衍派71龚--武陵衍派72欧阳--锦江衍派、渤海衍派73谢--宝树传芳、金鱼衍派74卢--范阳衍派75戴--琉瑭衍派76汪--六桂堂传芳77辛--陇西衍派78阮--陈留传芳79罗--豫章堂、枝江衍派80魏--钜鹿传芳、钜鹿衍派莆阳衍派81侯--上古家声82易--太原遗风。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

传承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传承和宏扬闽南文化,我们制定了以下标准格式的文本,详细介绍了闽南文化的特点、传承方式和重要价值,以及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一、闽南文化的特点闽南文化是指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特色:闽南话是闽南地区的主要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它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建造风格:闽南建造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造,具有谨防功能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

3. 文学艺术:闽南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如南音、木偶戏等,它们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4. 宗教信仰:闽南地区有多元的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佛教、道教等,这些信仰对于形成闽南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二、传承闽南文化的方式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 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闽南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传授闽南话、传统戏曲等相关知识。

2. 文化节庆:举办闽南文化节、土楼文化节等活动,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预。

3.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闽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土楼、古建造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4. 文化交流: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进行交流合作,推动闽南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三、传承闽南文化的重要价值传承闽南文化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历史记忆: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的历史和文化。

2. 文化认同: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文化创新:传承闽南文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创新的探索。

通过传承闽南文化,可以激发创造力,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4. 旅游经济:闽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积极影响。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

闽南姓氏衍派(收录一小部分)泉州社会历史源远流长,上下越千年,泉州地区的开发,与历史上中原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紧密相关,漫步泉州,无论在宁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无论是绮丽堂皇的民居楼房抑或庄严肃穆的家庭祠堂,门前上方的匾额上,随自可见镶刻着这些醒目的大字:“太原衍派”、“清河衍派”、“陇西衍派”、“颖水传芳”、“上谷传芳、”“天水堂”等等。

这些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志的字眼,透视出泉州居民与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关系。

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为叫“丁号”,代表该姓氏其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下面是一些姓氏的衍派:01 李--陇西衍派、梧桐衍派、沙堤传芳02 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03 张--清河衍派、曲江衍派04 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05 陈--颍川衍派、颖水传芳、飞钱传芳、南湖衍派06 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清白传芳、芙蓉衍派07 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08 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09 周、兰--汝南衍派10 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11 徐--东海传芳12 孙--乐安衍派13 胡--安定传芳14 朱--沛国传芳15 高--渤海传芳16 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18 郭--汾阳衍派19 郑--荣阳衍派、荥水衍派20 董--雁门衍派21 萧--八叶传芳22 许--高阳衍派、太岳传芳23 傅--版筑衍派24 曾--龙山衍派、三省传方25 吕--渭水流芳26 苏--庐山衍派27 蒋--福全传芳28 蔡--忠惠传芳29 丁--蚊筑传芳30 魏--钜鹿衍派31 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32 潘--荣阳衍派、荣阳传芳33 田--紫荆传芳34 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5 邹--东鲁名家36 熊--江陵衍庆37 康--京兆衍派38 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39 侯--上谷家声40 邵--博陵衍派41 尹--天水流芳42 易--太原遗风43 灯--南阳衍派44 辛--陇西衍派45 卓--西河衍派46 翁--始平衍派48 洪--敦煌衍派49 游--邵安衍派50 倪--千乘衍派51 邵--博陵衍派52 兰--汝南衍派53 童--雁门衍派54 江--淮阳衍派55 严--天水鸿基56 胡--安定传芳57 颜--鲁国传芳58 肖--兰陵传芳59 柯--瑞鹊传芳60 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61 雷--冯翊流芳62 温--太原世弟63 凌--冰清流芳64 施--钱江衍派65 蓝--凤仰中山66 饶、巫--平阳四弟15 高--渤海传芳渤海衍派(按最初发源于江苏,后繁衍到山东河北,故有世居渤海之说)。

(完整word版)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

(完整word版)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

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在乡村或者老街巷里,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民居楼房门前上方的匾额上,看到刻有醒目大字,如“九牧传芳(林)”、“紫云衍派(黄)”、“荥阳衍派(郑)”、“开闽传芳(王)”、“颍水传芳(陈)”等。

那么,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又有着什么含义?“衍派”与“传芳”,二者有啥不同?闽南的家族文化独具特色,汉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带来先进的农耕文化、先进的华夏文明,在闽南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姓氏文化。

姓氏衍派聚集了家族的血脉,祠堂为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据点,为家族文化增添了色彩。

祠堂在闽南人眼中,不仅仅是宗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联结姓氏血缘关系的纽带。

闽南的宗族文化带给所有闽南人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沿袭,一种习惯。

不论生活在何处,大家都是闽南人,都是闽南文化的宣传者。

“衍派”与“传芳”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也叫“丁号”,代表该姓氏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衍派:姓氏的源流星罗棋布的闽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缘为基础,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这使其得以稳定发展。

但同一个姓氏,就算在同一个村庄,也会有不同的衍派。

比如闽南地区的蔡氏,就有济阳衍派、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

传芳:铭记的历史据了解,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以杨姓为例,杨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写的是“四知传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的故事:杨震到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过去曾受过杨震举荐的昌邑知县王密,夜里揣着黄金来到杨震的住处,想送给杨震。

杨震拒绝,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王密惭愧地回去了。

下面是部分姓氏的衍派或传芳:1.李--陇西衍派- 梧桐衍派2.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3.张--清河衍派4.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5.陈--颍川衍派---颍水传芳-飞钱传芳6.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关西衍派7.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8.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燕山(泉州一带,每年正月十五在丰州都有教大型的祭祖活动9.周、兰--汝南衍派10.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起源吴延陵季子)11.徐--东海传芳12.孙--乐安衍派13.胡--安定传芳14.朱--沛国传芳15.高-渤海传芳16.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闽南地区的林姓大部分为九牧传芳或西河衍派)17.何--庐江衍派18.郭--汾阳衍派19.郑--荥阳衍派-荥水衍派20.董--雁门衍派21.萧--八叶传芳22.许--银清衍派- 太岳传芳–高阳传芳23.傅--版筑衍派24.曾--龙山衍派-三省传芳25.吕--渭水流芳26.苏--庐山衍派27.卢-范阳衍派28.蔡--忠惠传芳-济阳衍派29.丁--蚊筑传芳30.魏--钜鹿衍派31.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32.潘--荣阳衍派33.戴--琉瑭衍派34.汪-六桂堂传芳35.田--紫荆传芳36.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7.邹--东鲁名家38.熊--江陵衍庆39.江--淮阳衍派40.侯--上谷家声41.邵--博陵衍派42.兰--汝南衍派43.邵--博陵衍派44.倪--千乘衍派45.游--邵安衍派46.洪--敦煌衍派47.简--范阳衍派48.翁--始平衍派49 .卓--西河衍派50 .辛--陇西衍派51.庄--天水衍派52.灯--南阳衍派53.童--雁门衍派54.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55.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56.施--钱江衍派57.颜--鲁国传芳58.柯--瑞鹊传芳59.胡--安定传芳60.肖--兰陵传芳61.饶巫--平阳四弟62.雷--冯翊流芳63.温--太原世弟64.蓝--凤仰中山65.严--天水鸿基一起来说说,你家的门匾又是什么字。

完整word版闽南百家姓衍派郡望

完整word版闽南百家姓衍派郡望

丁(蚊筑传芳)唐(晋昌衍派)纪(枢相传芳)邓(南阳衍派)凌(冰清流芳)裴〔河东衍派〕蒋(乐安衍派)秦(天水衍派)史(溧阳传芳)辜(晋安衍派)习〔东阳衍派〕姚(吴兴衍派)尤〔吴兴衍派〕魏(钜鹿衍派)伍〔平定传芳〕金〔彭城衍派〕钱〔彭城衍派〕舒〔京兆衍派〕严(天水鸿基)俞〔河间衍派〕陈(颍川衍派)林(九牧传芳)蔡(忠惠传芳)苏(眉山衍派)沈(吴兴发祥)方〔河南衍派〕冯〔始平衍派〕汤〔中山衍派〕瞿(松阳衍派)韦(京兆衍派)祁(太原衍派)冷(京兆衍派)谷〔上谷门风〕尹〔天水衍派〕吴(延庆衍派)许(高阳衍派)庄(天水衍派)连(上党衍派)白(南阳衍派)詹(河间衍派)欧阳(甲第传芳)艾〔天水衍派〕翟〔南阳衍派〕陶(济阳衍派)项〔辽西衍派〕左(济阳衍派)费〔江夏衍派〕崔〔博陵衍派〕黄(紫云衍派)王(开闽衍派)李(陇西衍派)张(清河衍派)刘(彭城衍派)杨(弘农衍派)郑(荥阳衍派)洪(敦煌衍派)梁(平定传芳)钟(颖川世泽)卢(范阳衍派)杜(瀛洲衍派)董(陇西衍派)关〔陇西衍派〕程(平定衍派)骆(杰阁传芳)滕〔南阳衍派〕上官(天水衍派)古〔新安衍派〕毛〔西河衍派〕阮〔陈留衍派〕欧〔平阳衍派〕花〔东平衍派〕游〔广平衍派〕甄〔中山衍派〕安〔武陵衍派〕顾(武陵衍派)蓝(凤仰中山)景(晋阳衍派)窦(挟风衍派)喻(江夏衍派)沙(汝南衍派)黎〔京兆衍派〕戴(注礼传芳)孙(乐安衍派)康(京兆衍派)翁(始平衍派)甘〔渤海衍派〕惠〔扶风衍派〕萧(八叶传芳)房〔清河衍派〕穆〔河南衍派〕曾(三省传芳)谢(金紫衍派)高(渤海传芳)彭(陇西衍派)田(紫荆传芳)雷(冯翊流芳)章(河间衍派)万(扶风衍派)姜〔天水衍派〕危〔汝南衍派〕卜(西河衍派)荀〔河内衍派〕路〔内黄衍派〕池〔河西衍派〕饶(平阳四弟)权(天水衍派)郭(汾阳衍派)周(汝南衍派)汪(六桂堂传芳)龚(武陵衍派)霍(太原遗风)贡〔广平衍派〕宗〔京兆衍派〕蒲〔河东衍派〕米〔京兆衍派〕戚〔东海传芳〕公孙〔高阳衍派〕阎〔太原遗风〕邵(博陵衍派)左(济阳衍派)和(汝南衍派)颜(鲁国传芳)赖(颖川衍派)吕(渭水流芳)罗(梅石传芳)廖(威严衍派)余(下邳衍派)谭〔齐郡衍派〕石(武威世泽)宋〔京兆衍派〕易(太原遗风)向(河南衍派)童(雁门衍派)牛〔陇西衍派〕葛(顿丘衍派)班〔扶风衍派〕褚〔河南衍派〕宁〔齐郡衍派〕孟〔平陆衍派〕于〔河内衍派〕查〔齐郡衍派〕单〔南安衍派〕禹〔陇西衍派〕虞〔陈留衍派〕叶(南阳衍派)施(浔溪衍派)潘(荥阳世家)何(庐江衍派)朱(沛郡衍派)傅(版筑衍派)赵(南阳衍派)马〔衍派扶风〕熊(江陵衍庆)邹(东鲁名家)卓(西河衍派)范(麦舟传芳)任〔乐安衍派〕龙〔武陵衍派〕出(燕山传芳)苗〔东阳衍派〕应〔汝南衍派〕齐〔汝南衍派〕岑〔南阳衍派〕厉〔南阳衍派〕华〔武陵衍派〕包〔上党衍派〕居〔渤海衍派〕强〔天水衍派〕仇〔平阳衍派〕祝〔太原遗风〕简(范阳衍派)尚〔上党衍派〕韩〔南阳衍派〕胡(平定传芳)季〔渤海衍派〕陆(河南衍派)留(彭城衍派)邢〔河间衍派〕耿(高阳衍派)顾(武陵衍派)车(京兆衍派)成(上谷门风)徐(东海传芳)温〔太原遗风〕富(齐郡衍派)柯(瑞鹊传芳)邱(吴兴衍派)袁(汝南衍派)柳(河东衍派)曹〔谯郡衍派〕万(扶风衍派)贾(武威衍派)鲁〔扶风衍派〕樊〔上党衍派〕梅〔汝南衍派〕桂(天水衍派)邰〔平卢衍派〕。

闽南董姓台湾缘

闽南董姓台湾缘

闽南董姓台湾缘董炎星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地域上的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

但从地域和文化等多方面来说,闽南特指的是泉州、厦门、漳州三地, 俗称闽南金三角。

而台湾省人口现有2300余万,汉族约占98%,其中80%是闽南人,20%是客家人。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起源很早,相传黄帝裔孙蓼叔安,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另一支在周朝时出现,史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董氏。

夏商周迄春秋、两汉,董氏在陇西、广川、范阳等处广为繁衍,因此董氏的郡望也因肇基地而异。

有位董氏族人在汉代极为有名,他就是著名的儒生董仲舒。

董仲舒以其著名的“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赏识,正是由于他“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思想,使孔孟成为中国人的万世师表。

闽南地区人民原藉多在黄河、洛水一带,故称河洛人。

唐高宗总章二年,唐派光州固始人陈政率军入闽,以镇压漳州地区“蛮僚”的啸乱,带来了不少原藉河洛一带的军士和人民,随行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

初战失利,又令其兄弟率领58姓军校前来支援。

平叛后,这支部队连其家属就在漳州一带定居,成为漳州地区居民的始祖。

据《漳州府志》记载:诏安董姓于唐朝(686年)陈元光率部进漳州平乱时的兵员,派系《太原衍派》,即祖籍来自山西省太原市。

陈元光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在闽台的影响巨大。

其父子前后率领的两批固始籍将士与军眷,共87姓、万余人,成为各个姓氏的开闽始祖。

这些人的后裔陆续漂洋到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现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近80%的祖籍在河南固始。

形成这种现状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陈元光入闽开漳、建漳。

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

仅台湾崇奉“开漳圣王”的官庙祠宇就接近300座,这是台湾广大同胞认同根在大陆,台湾永远与大陆亲如一家的象征性标志。

绝大部分台胞认为自己是陈元光所率将士的后裔,认同自己的祖籍地在固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和元代初年间。

当时,南宋灭亡后,许多汉族人逃离中原地区,寻找新的栖身之地来避
免元军的统治。

其中,有八个姓氏的人们选择了南方闽地作为他
们的避难所,从而开启了“八姓入闽”的历史篇章。

这八个姓氏分别是林、黄、陈、李、郑、翁、罗和许。

当时,
这些姓氏的人们带着他们的家人和财产,希望在这片新天地中找
到和平与稳定。

他们在闽地定居下来,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生活中。

这些移民后代以后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家族,在福建地区
繁衍生息。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自强,也展示了闽南地区接纳外来民族并保护他们的精神和宽容。

这些移民后代通过不懈努力,逐渐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
一个独特的闽南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八姓入闽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也为后代研究和了解福建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个故事是关于坚韧、适应和融合的故事,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
结和互助精神。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财富,也
是我们了解和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来源。

闽南姓氏文化

闽南姓氏文化

闽南姓氏文化(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闽南姓氏研究关键词:族谱,家谱,闽南姓氏,中原人口三次大迁移一、族谱1、族谱概念在介绍闽南姓氏之前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传承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东西——族谱。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

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

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

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2、族谱内容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

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

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一、闽南村落家族是闽南文化形成的基本载体闽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区域文化,它的发生和形成是由多种要素决定的,最基本的乃是共同地域上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居民。

它不仅要有相对确定的地域作为发酵的地盘,而且要有相对固定的居民群体为依托,地域与民居互相依存,构成一个统一体。

星罗棋布的闽南村落家族,由于其特定的基质,从而成为这一基本载体。

中原士民不断进入闽南后,在这一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特定基质的村落家族,构成社区基层组织的基本形态。

村落家族的基质主要在于:一是血缘性。

家族成员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为联结,并从这一血缘关系出发联结其他亲属关系。

家族成员凭着血缘相同的身份相互认同,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二是聚居性。

家族一般生活在相对集中的地域之上,这既是他们的生活基地,也是他们的生产基地,血缘与地缘在这里浑然一体。

三是农耕性。

由于社会的主要资源基本上来自土地,村落家族是这样一种类型的群体,即它以全体族员耕种一定范围的土地获得生存资源。

四是自给性。

农耕性的经济决定了这种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者提供生存资源,而不是用于交换。

五是封闭性。

由农耕性和自给性出发,必然导致村落家族的封闭性,表现为与外部缺乏常规性的联系,没有经济的、文化的、人际的广泛交往。

六是稳定性。

家族呈现出某种“超稳定性”,包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态的稳定性等等。

闽南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正是借助于村落家族的基质,以村落家族为载体而形成的。

首先是共同方言。

使用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基本表征之一,也是闽南文化的首要标志。

闽南方言的形成,基本依托正是村落家族的聚族而居及稳定性等基质。

最初进入闽南的中原士民,在闽南地区定居后,随之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状态。

聚族而居的家族在彼此的交往之中,以所带来的中原母语为基础,吸收了闽南土著居民语言的一些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共同语言即闽南语,并且随着家族的裂变又借助家族的基质得以不断扩张,成为一种使用区域愈来愈大与使用人数愈来愈多的方言。

闽南族谱中的“字行”浅说

闽南族谱中的“字行”浅说

闽南族谱中的“字行”浅说一、族谱中的“字行”族谱是我国封建社会各姓氏世系源流、家庭兴替,人口变迁的历史记录。

在宗法制度下,有“三世不修谱,比之不孝”的说法。

可见旧时宗族对于谱牒的重视程度。

闽南各族氏,最讲敬祖睦宗,每值社会升平之际,便纷纷修祠立谱。

此种民族文化现象,流传至今不衰。

谱牒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与族氏有关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世系纪录、祭祀章程、祀田祭器、文献轶闻等等。

世代字行,是族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字行”一般由各族氏自行择定若干色彩典雅、意义祥和的单字,组成类似诗句联语的句式,载于谱牒,族人命名时则依其世次取其中一字作为名字的首字。

以此来分别宗族中的长幼辈分。

例如曲阜孔府自五十六世起采用“希言光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广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30字为孔氏行次。

孔祥熙为孔门七十五世孙,他取名便用上谱牒中所规定的该世次字行“祥”字为首字。

采取“字行”命名,早已是国人普遍的习俗。

二、从“昭穆”到“字行”字行的雅称为“昭穆”,仔细推敲,两者的概念并不一样。

但是,字行的形成实与远古的“昭穆”制式有着渊源关系。

《礼记、祭统》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 宗法制度中的祭祀、婚嫁、庆吊等事务,非常重视立长幼,排次序,明尊卑,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递为昭穆。

如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谓之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谓之穆。

昭穆实际上是一种序位的方式。

“昭穆”一词,渐而演变为世辈行次的代用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曰:“江南风俗……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

”“昭穆”一词在这里就具有行辈的意思,但与“字行”的涵义还有差别。

因为那时“字行”这一文字形式尚未出现。

“字行”究竟始于何时呢?纵观历史,汉唐之际都未见其迹象。

汉献帝认打草鞋出身的刘备为皇叔,只提到他是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没有叙及“字行”,唐代当涂令李阳冰引大诗人李白为从侄,根据的是李白乃凉武昭王九世孙,只提辈分,也没有叙及字行。

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

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

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在乡村或者老街巷里,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民居楼房门前上方的匾额上,看到刻有醒目大字,如“九牧传芳(林)”、“紫云衍派(黄)”、“荥阳衍派(郑)”、“开闽传芳(王)”、“颍水传芳(陈)”等。

那么,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又有着什么含义?“衍派”与“传芳”,二者有啥不同?闽南的家族文化独具特色,汉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带来先进的农耕文化、先进的华夏文明,在闽南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姓氏文化。

姓氏衍派聚集了家族的血脉,祠堂为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据点,为家族文化增添了色彩。

祠堂在闽南人眼中,不仅仅是宗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联结姓氏血缘关系的纽带。

闽南的宗族文化带给所有闽南人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沿袭,一种习惯。

不论生活在何处,大家都是闽南人,都是闽南文化的宣传者。

“衍派”与“传芳”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也叫“丁号”,代表该姓氏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衍派:姓氏的源流星罗棋布的闽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缘为基础,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这使其得以稳定发展。

但同一个姓氏,就算在同一个村庄,也会有不同的衍派。

比如闽南地区的蔡氏,就有济阳衍派、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

传芳:铭记的历史据了解,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以杨姓为例,杨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写的是“四知传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的故事:杨震到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过去曾受过杨震举荐的昌邑知县王密,夜里揣着黄金来到杨震的住处,想送给杨震。

杨震拒绝,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王密惭愧地回去了。

下面是部分姓氏的衍派或传芳:1.李--陇西衍派- 梧桐衍派2.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3.张--清河衍派4.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5.陈--颍川衍派---颍水传芳-飞钱传芳6.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关西衍派7.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8.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燕山(泉州一带,每年正月十五在丰州都有教大型的祭祖活动9.周、兰--汝南衍派10.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起源吴延陵季子)11.徐--东海传芳12.孙--乐安衍派13.胡--安定传芳14.朱--沛国传芳15.高-渤海传芳16.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闽南地区的林姓大部分为九牧传芳或西河衍派)17.何--庐江衍派18.郭--汾阳衍派19.郑--荥阳衍派-荥水衍派21.萧--八叶传芳22.许--银清衍派- 太岳传芳–高阳传芳23.傅--版筑衍派24.曾--龙山衍派-三省传芳25.吕--渭水流芳26.苏--庐山衍派27.卢-范阳衍派28.蔡--忠惠传芳-济阳衍派29.丁--蚊筑传芳30.魏--钜鹿衍派31.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32.潘--荣阳衍派33.戴--琉瑭衍派34.汪-六桂堂传芳35.田--紫荆传芳36.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7.邹--东鲁名家38.熊--江陵衍庆39.江--淮阳衍派40.侯 --上谷家声41.邵--博陵衍派42.兰--汝南衍派43.邵--博陵衍派44.倪--千乘衍派45.游--邵安衍派46.洪--敦煌衍派47.简--范阳衍派48.翁--始平衍派49 .卓--西河衍派51.庄--天水衍派52.灯--南阳衍派53.童--雁门衍派54.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 55.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56.施--钱江衍派57.颜--鲁国传芳58.柯--瑞鹊传芳59.胡--安定传芳60.肖--兰陵传芳61.饶巫--平阳四弟62.雷--冯翊流芳63.温--太原世弟64.蓝--凤仰中山65.严--天水鸿基一起来说说,你家的门匾又是什么字。

【闽南百家姓】王氏子孙乃“开闽第一”,真不愧是中国第一大姓!

【闽南百家姓】王氏子孙乃“开闽第一”,真不愧是中国第一大姓!

【闽南百家姓】王⽒⼦孙乃“开闽第⼀”,真不愧是中国第⼀⼤姓!开栏语⼀湾海峡,阻不断两岸的亲情。

根在闽南的你姓什么?⼜是从哪⾥来的?每个姓⽒的迁徙源流都是⼀段传奇。

本栏⽬着眼于闽南的百家姓,穿越历史,与您⼀同开启寻根的旅程。

在⼤家印象中百家姓的排序是这样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因为《百家姓》是在北宋初成⽂皇姓“赵”⾃然排⾏第⼀但!是!才是现在国内的第⼀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2014中国最新百家姓排名中王姓⼈数达到了9468万⼈占到我国总⼈⼝的7.1%,这意味着100个⼈中有7个⼈姓王!从外形上看,三划⽽连其中谓之王,三划代表天、地、⼈。

出于对“王”权利和⾎统的崇拜,千百年来这⽀帝王后裔,以“王”为姓既然是第⼀⼤姓那么王姓当然也有⾃⼰的图腾↓↓从外形上看,像是“钺”,是古代君主⽤来指挥军队作战的权⼒象征王姓是从何⽽来的呢?接着往下看~王姓三⼤来源源⾃⼦姓说起⼦姓,王⽒与林⽒倒是颇有渊源商朝末年⽐⼲被害⽐⼲后世有⼀⽀脉以祖先是王⼦,取姓为王⼦姓王⽒历先秦⾄汉唐,⼀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肃、⼭东、河北和⼭西等地源⾃姬姓周灵王的太⼦王⼦晋因直谏被废,但他的⼉⼦仍在朝中任职因为他们是王族后代,便被⼈称之“王家”久⽽久之这⽀族⼈也就以王为姓了源⾃妫姓秦末项⽻封战国被灭国的齐王⽥建的长孙⽥安为济北王随着项⽻被灭,⽥安也失去了王位,其⼦孙遂改姓为王这⽀王姓⼀直居住在⼭东⼀带,有2300年的历史源⾃外族王姓⼤家族中还融⼊了⼤量的外族⾎液最著名的外族⽤王姓的有汉时匈奴⼈,西羌钳⽿⽒族南北朝⾼丽拓王⽒族,鲜卑族乌丸⼈等说完王姓的来源再来谈谈王姓在闽南的历史吧!公元885年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率领中原⼦弟⼊闽公元909年闽国建⽴王、审、知三⼈⼜被称为开闽王,被世⼈尊称为“开闽第⼀”福建在王⽒三兄弟及后世两代⼈的经营下在⽂化经济上都得到很⼤的发展福建王姓更是以三王为⽂化祖先为荣也因此产⽣了⼀个以开闽三王为⽂化始祖的新的王⽒⽀系“开闽王⽒”王⽒后⼈为了纪念开闽王创作了这么⼀⾸歌⼀起来听听~除了开闽王王家的郡望堂号也很特殊哦!王家的郡望共有21个,堂号多达90余个但是总堂号却只有⼀个太原堂↓↓此外,还有⼆槐堂↓↓⾼平堂↓↓做为闽南⼈,寻根问祖除了了解郡望堂号还得探探其渊源闽南王姓分为太原衍派和开闽衍派,余下的都是其分⽀如:当今王⽒中最⼤的分⽀——三槐王⽒便属太原王⽒的分⽀流淌着王族⾎脉的王⽒⼉⼥在川流的历史洪荒间也出了不少传奇⼈物哦有四⼤美⼥之⼀的王昭君↓↓还有⼤书法家王羲之↓↓以及⼈称“诗佛”的王维↓↓中国奥运之⽗王正廷↓↓看完这些王姓名⼈有没有为⾃⼰的本家深感骄傲?第⼀⼤姓的你这王⽒家训可要牢记哦!吾家王⽒、⾸重孝悌,忠义勤俭、谨信亲睦;耕桑之外,渔樵畜牧;读书明理、不强求仕;仕⾏兼济,⽌以远耻;世道竞急,习技业贾,⾃强不息,敦庞之俗;潜德丘园,嘉惠草⽊,研经求知,圣贤可及。

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

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

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txt22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一把钥匙打开呀!福建汉族民系研究——闽南人作者:陈支平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网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龙岩、漳平、大田县一带。

这个区域面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形成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因此自汉晋以来中原汉民入迁福建以来,这里同样也是他们最先聚居的地域之一。

中原汉民批量地迁入泉州平原与漳州平原,大致也是始于晋室南渡之后,唐欧阳詹为晋江县郑氏季实撰写墓志铭时云:“公讳晚,字季实,其先宅荥阳。

永嘉之迁,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

○1泉州《杨氏族谱》称“其先弘农人,永嘉过江,迁于闽越。

祖某漳州长史,父某泉州南安县丞”。

○2《梁氏族谱》称其祖先于“晋室乱离,梁芳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恒玄篡,逃闽。

……因家南安”。

○3晋江下流的南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县治的地方之一(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南安县),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屡屡发现南安及晋江流域的东晋墓葬,可以想象魏晋南北朝之时,晋江流域的汉人聚居点已初具规模。

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唐代前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南方“蛮獠”民族的控制,曾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数千府兵进驻漳江与九龙江流域,漳州各地的大规模开发得以开始,这在前文已有叙述,不更赘。

而其他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也大多是在唐代入迁这里的。

如现在闽南的陈姓,主要源于两大支派:一为陈元光;一为陈邕,称为太傅派,据载其祖籍“原居京兆府万年县,始祖陈忠在唐为高官,赠鄂国公,子陈邕,为中宗进士,任官太子太傅,与李林甫不合,被贬到闽地。

闽南人的姓氏郡望

闽南人的姓氏郡望

闽南人的姓氏郡望闽南地区的民居,不论是富丽堂皇的别墅,还是低矮的小平房。

大门上方都有一块石牌,刻着XX衍派,XX传芳。

这些是介绍自己这一姓氏的来历。

很多闽南人祖上其实都是河南固始人。

闽南前100个姓有60%祖籍都是固始。

所以光州固始素有“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说法。

下面列出一部分王--开闽衍派--太原衍派--开闽传芳李--陇西衍派- 梧桐衍派张--清河衍派曲江衍派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陈--颍川衍派---颍水传芳-飞钱传芳太邱衍派玉湖衍派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关西衍派四知衍派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黄--紫云衍派-军城传芳 -燕山衍派周、兰--汝南衍派芦山衍派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康--京兆传芳徐--东海传芳孙--乐安衍派胡--安定传芳朱--沛国传芳高-渤海传芳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何--庐江衍派郭--汾阳衍派郑--荥阳衍派-荥水衍派谢--宝树传芳-金鱼衍派董--雁门衍派玉笋传芳沙堤衍派萧--八叶传芳 - 兰陵衍派许--高阳衍派- 太岳传芳蓬山衍派西花衍派瑶林衍派傅--版筑衍派沈--吴兴发祥、吴兴衍派、吴兴旧家、吴兴世泽、固始家风、梅山衍派、韩水分支、清苕发祥、清苕世泽、清苕衍派、霅渚家声、三善宗风、梦溪家声。

曾--龙山衍派-三省传芳吕--渭水流芳苏--眉山衍派武功传芳阜阳传芳芦山衍派理学传芳卢-范阳衍派蔡--忠惠传芳-济阳衍派-青阳衍派-莆阳衍派-锦亭传芳- 齐阳传芳-塔江传芳丁--蚊筑传芳魏--钜鹿衍派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潘--荣阳衍派荥阳衍派杜--瀛洲衍派京兆传芳戴--琉瑭衍派-谯国传芳汪-六桂堂传芳—平阳衍派田--紫荆传芳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邹--东鲁名家熊--江陵衍庆江--淮阳衍派侯 --上谷家声邵--博陵衍派尹 --天水流芳易--太原遗风廖 --新厅衍派施--浔溪衍派兰--汝南衍派邵--博陵衍派倪--千乘衍派游--邵安衍派洪--敦煌衍派-翁山衍派简--范阳衍派翁--始平衍派卓--西河衍派辛--陇西衍派灯--南阳衍派童--雁门衍派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施--钱江衍派颜--鲁国传芳柯--瑞鹊传芳胡--安定传芳肖--兰陵传芳饶巫--平阳四弟雷--冯翊流芳温--太原世弟蓝--凤仰中山严--天水鸿基凌--冰清流芳阮-陈留传芳龚-武陵衍派花-东平衍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姓氏研究关键词:族谱,家谱,闽南姓氏,中原人口三次大迁移一、族谱1、族谱概念在介绍闽南姓氏之前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传承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东西——族谱。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

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

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

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2、族谱内容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

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

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

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

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

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

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创垂显奕,继述藏嘉。

光前荣耀,世德作裘。

仁亲义祖,燕翼贻谋。

桂芳兰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禄来成。

庆余善积,谱泽绵延。

宗风丕振,亿万斯年。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

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

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

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

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

3、联谱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

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

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

”4、修谱和查阅族谱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

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

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

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安溪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

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

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

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

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

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

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5、、闽南族谱流失及原因因为闽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像这样的族谱在以前的闽南也十分常见,只是一来、年代久远,无法长时间流传,在流传过程中丢失或遗忘;二来、闽南凭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迅速步入小康,多彩的生活: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及与西方的文明交流,一步步淡化了闽南人对族谱的影响力;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不断增多,而族谱作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一般只记男丁,所以导致了族谱在儿女婚配的过程中逐渐失传、淡化。

二、闽南姓氏1、闽南姓氏排名《闽南姓氏》调查数据显示,闽南目前共有超过700多个姓氏。

其中陈姓人口有数百万多人,为闽南第一大姓氏;林姓人口也有数百万多人,位居第二。

据《漳州姓氏》编纂组负责人涂志伟介绍,在全国范围内,李、王、张、刘等姓氏排在前四名,陈姓仅排到第五名,林姓则排在10名以外。

但是在闽南地区,正如老百姓所说的“陈林半天下”,陈姓、林姓则位居前两位,表明闽南的姓氏分布同全国总的姓氏排名差别较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其他黄、张、吴、杨、王、李等姓氏,人数均在10万以上。

2、闽南姓氏来源(1)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迁移根据调查闽南姓氏的来源主要是中原人口的三次大迁移。

西晋年间有过“衣冠南渡”的历史,中原姓陈、林、王等望族为避战乱,带着家眷从中原入闽定居。

唐代初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将佐和府兵3600名计64姓氏入闽;几年后,陈政母亲魏妈入闽带来援军3000名计58姓。

陈元光奏请朝廷在云霄建立闽南府,其后代及将佐府兵在闽南繁衍。

唐代末,闽南刺史王审知,从中原迁移大批人口到闽南。

目前,本土留下的姓氏有蓝、钟、雷、盘等。

(2)固始轶事固始是河南省第一大县,拥有一百六十万人口,地处鄂豫皖结合部的大别山区,史河、灌河穿流其境入淮河。

翻开闽南诸多族姓的宗碟族潜,赫然载明先世来自光州固始。

光州治所在满川,淡川紧邻固始,以小演河横贯城邑而得名。

春秋时为黄国 , 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亦是黄姓得姓的姓源。

族谱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族世系及祖先活动的记录。

中国修谱的历史悠久 ,《世本》为最早的谱碟。

其时立潜只限于工侯公卿 , 至魏晋南北朝门阀势力崛起,才打破这种格局。

隋唐以降,世家巨族衰微 , 民间私家修谱于是兴起。

由宋而明 , 族谱家乘的修立编续,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闽南各族姓氏的谱碟,大致修订于此时。

中原士庶“闯闽越”的伟大迁徙,皿然历经一千多年,但规模最大、影响至深的,当推以固始为出发点的两次军事移民。

唐总章二年,陈元光父子率58姓(一说84)府兵自固始入闽,乏定“蛮撩”啸乱,屯军云霄,开辟漳州,整个地改变福建文化。

两百多年后,唐光启元年,王审知昆仲率64姓乡兵,亦自固始入闽,据泉州,克福州,创立闽国,极大地改变福建历史。

闽南许多族姓的族谱,都记录了与这两次军事移民相关的史实。

尽管有人质疑“闽人多攀附固始”, 但族谱记载的事实,毕竟难以抹煞。

3、特殊姓氏现象在漳州姓氏的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人姓”近200个,如广、海、列、邸、糠等姓。

涂志伟介绍说,产生“一人姓”除了姓氏全族外迁和后代萎缩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从外地嫁到漳州的女性和到漳州落户的外地人。

另外,一些有趣的姓氏在漳州不同程度地分布着,有的甚至在全国都很罕见。

如以颜色为姓,有红、白、紫、黑、绿、丹等;以金属为姓,有金、银、铜、铁等;以十二生肖为姓,有猴、鸡、猪、龙、牛等;以数字为姓,有伍、陆、万等;少有的少数民族姓粘、帖、出等。

调查中还发现外国姓,如加斯未钠。

4、与台湾的渊源经有关人士调查发现至少有98个姓氏800万人左右的台胞祖籍在漳州,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5.8%。

“台湾的姓氏结构与闽南的姓氏结构非常相似。

如在台湾同胞中,姓陈、林的最多,与闽南的情况类似。

从姓氏这一侧面,印证了台湾的姓氏源自大陆,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台胞纷纷回乡寻根谒祖,其中包括连战等许多台湾知名人士。

有更多的台胞正在寻根溯源,但因为族谱、文献记载不详,或地名更换,很多人无果而返,造成了族谱缺失断代。

现在,新编纂的《漳州姓氏》将是一份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寻根谒祖的“血缘地图”,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该书面世后,将实现台湾姓氏和闽南姓氏的全面对接。

此外,闽南人民也将从该书中了解到更多关于自己姓氏的历史渊源和故事。

5、研究反思然而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这凝聚着中华民族血脉的东西——姓氏和族谱。

却在现代经济和观点的冲击中日渐萎缩逐步从现代人的观念中淡化、消失。

诺不加以保护按照东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的这一现状,恐怕不出15年,族谱就会在人们的观念中当然无存,而随着上述因素的加深,姓氏这一民族精魂必然将逐渐淡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