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should的用法总结

should的用法总结

should的用法总结Should的用法总结。

Should是一个常用的情态动词,它在英语中有着多种用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should的用法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情态动词。

1. 表示建议或建议。

Should常常用来表示建议或建议。

比如,我们可以说,“You should eat more vegetables.”(你应该多吃蔬菜。

)这句话就是在向对方提出建议。

另外,should也可以用在虚拟条件句中,表示假设的建议,比如,“If I were you, I should take a break.”(如果我是你,我会休息一下。

)。

2. 表示期望或推测。

Should还可以用来表示期望或推测。

比如,我们可以说,“He should be home by now.”(他现在应该已经回家了。

)这句话表示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期望或推测。

另外,should也可以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对方的期望或推测,比如,“Shouldn't you be studying for the exam?”(你不应该在复习考试吗?)。

3. 表示义务或责任。

Should还可以用来表示义务或责任。

比如,我们可以说,“You should apologize for what you said.”(你应该为你说的话道歉。

)这句话表示对方有道歉的义务或责任。

另外,should也可以用在虚拟条件句中,表示假设的义务或责任,比如,“If I were you, I should help her.”(如果我是你,我会帮助她。

)。

4. 表示可能性或假设。

Should还可以用来表示可能性或假设。

比如,我们可以说,“She should be at the meeting by now.”(她现在应该已经在会议上了。

)这句话表示对某件事情的可能性或假设。

另外,should也可以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询问对方的可能性或假设,比如,“Shouldn't it be raining by now?”(现在应该下雨了吧?)。

“应该”的词义辨析

“应该”的词义辨析
们该作何解释呢?

是 , 八百 词》 “ 该 ” 《 对 应 的解释 是周 全 的 , 比较符 合语 言实 际。但是 , 在此我们必须指 出, 二个义项 中的“ 第 必然 ” 一词
删掉 为宜 。因为既然是估计 ,就 具有 某种程度上 的不确定 性, 即只是说话 者主观猜 测而 已 , 度不是那 么坚定 , 有 态 带 几分揣测 的语 气 , 事态 也许 如说话者所愿 , 也许朝着相 反的
() 文 笔那么好 , 板给三 天时间 , 应该可 以写好 2你 老 你

所 当然” 不具有周遍 性 , 我们 认为《 故此 词典 》 的释 义是不完
善 的 。“ 该 ” 是 单 义 词 , 应 不 而是 多 义 词 , 除 了 “ 示 理 所 当 即 表 然 ” 还 有 其 他 义 项存 在 。 外
状况具有互补性。所谓周遍性是就单义词来说 的, 即单义词 的义项放到所有含该 词的句子 中去解释时 , 都是说得 通的 , 此时我们 说该 义项 具有周遍 性。 根据词 的义项分布特点 再看上文几个例句 ,表示理所 “ 当然 ” 既然不 能解释 句 中的“ 应该 ” 那 么也就是说 “ 示理 , 表
相补充 的, 这就叫做 “ 互补分布” 1. 文借 此理论来说 明 。I “ K e
多义词 的义项分 布特点 ,即多义词 的多个义项 各有适合 自 己出现 的条件 , 绝不 出现在相 同的条件里 , 以它们的分布 所
收 稿 日期 :0 0 1— 0 2 1— 0 2
长” 推出“ 写好一篇总结 ” 可以办得 到的。余例吗?应该能吧。 () 5 老王心肠 那么好 , 只要 说一声 , 应该 肯帮 咱们 的 他
忙。
() 6 今晚的舞会由她的好朋友 主持 , 她应该愿意来 吧。 显然 , 这几例 中的 “ 应该 ” 词典 》 例 中的“ 与《 举 应该 ” 是

介词短语同时作状语和补语及语义差异的原因-2019年文档

介词短语同时作状语和补语及语义差异的原因-2019年文档

介词短语同时作状语和补语及语义差异的原因介词是一种前置词。

介词的主要句法功能就是依附在其他词语前面整体构成介词短语。

一些介词短语既可以做状语又可以作补语。

例如:(1)鸟在空中飞。

鸟飞在空中。

(2)我们给父母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我们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给父母。

这些介词引导的介词短语为什么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呢?换句话说,其他介词介引的介词短语为什么不能作补语呢?一、一些介词短语能够同时充当状语、补语的原因(一)语用习惯的差异引介处所类词语的介词“自”“从”“向”“往”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状语时“自”和“从”、“向”和“往”意思分别相同,都是介绍动作发生的处所,但两组中都是前者引介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和补语,而“从”“往”引介的介词短语只能作状语。

例如:(3)我自陕北来。

我来自陕北。

(4)我从陕北来。

*我来从陕北。

(5)飞机向东方飞。

飞机飞向东方。

(6)飞机往东方飞。

*飞机飞往东方。

由于积淀在人们心中的语言习惯,人们很自然地在同样的语境中,会选择用“自”“向”来表达自己的某些观念或者事实,而不考虑用“从”“往”引导介词短语作补语。

沿用至今,类似“从”“往”引介的介词短语就被人们默认为不能作补语。

(二)介词本身的意义大多数引介介词短语的介词都是单纯的介词,如“于”“向”“以”“与”等,但有些介词本身还担负着动词的词性。

例如“给”。

“给”作动词时较为常用,意思是“把东西送出”这一动作,有方向性,即有动作的起点和终点。

作介词时,意思发生变化,约等于介词“为”的意思。

但介词“给”仍有作动词时的方向性。

(7)我给你唱首歌吧。

(8)我送给你一本书。

例(7)中,“给”可以替换成“为”“替”,意思不相上下。

例(8)中,作补语时,“给”就不能被替换。

因为此时,作介词的“给”具有了作“动词”时的方向性,起点是“我”,终点是“你”,而同样关涉对象的“对”“和”“跟”等就没有这层意义,所以不能介引表对象的词语作补语。

(三)介词介引的词语不同介词本身不能作任何句法成分,只能附着在一些词或短语前面组成介词短语才具有了句法功能,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的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的“直接有定”和“间接有定”-2019年文档资料

现代汉语的“直接有定”和“间接有定”-2019年文档资料

现代汉语的“直接有定”和“间接有定”汉语中没有类似英语the那样专门表示“有定”的语法范畴,我们只能把有定性看作是语义语用范畴。

本文以可识别性(identifiablity)作为判定“有定”的标准,即说话人是否认为听话人可以把名词短语的所指识别出来。

正如陈平所言:“发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受话人能够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分开来,称该名词性成分为定指;否则,为不定指。

”一.直接有定“直接有定”是直接与语境中的特定实体发生关系的指称符号,它不具备描述力,是最简单的有定符号。

指示词、人称词、专名都直接指向语境,与所指物直接产生联系,不带有任何描述性内容,是典型的“直接有定”。

从词语起作用的方式上来看,指示语都是“自我中心词”,其指称对象随着语境而变化。

“这”“那”以言者主语(说话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句子主语为中心。

如:“老李认为这屋子闹鬼了。

”这句话虽然陈述的是第三者的观点,但从句中“这”的指称参照点还是说者和听者,不是主语“老李”,“这屋子”必须被理解成“靠近交谈者的,对听者和说者都很明显的那间特定的屋子”。

指示词把交谈者视角隐含地内置于概念结构中,极端依赖语境。

以内置有言者视角和极端依赖语境这两条标准来判断,“你”“我”这样的代称词语与指示词起作用的方式完全相同。

发话者运用指示词时通常还需借助目视手指,才能在交谈者所处的物理空间挑选出特定的对象,与听者达到对此实体的共识。

“你”“我”这样的一二人称指示语甚至省略了这样直指的环节,因为交谈者双方本身就是语境的一部分,一场特定的交谈一开始,“我”“你”的指称对象就因交谈角色的不同而被分派并固定了下来。

因此“你”“我”和“这”“那”一样是最简单的称代符号,没有含义凝聚在里面。

专名起作用的方式也是作为符号直接与所指物发生联系。

不过与指示词和人称词相比,专名的所指不会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任何可能世界里都是固定的指示符号。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句法歧义现象的语法分析1.引言词语和语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固定的,同一词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句子里往往会导致两种以上的意思,这就是歧义。

歧义现象存在于每一自然语言中,探讨歧义现象会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词语和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细致。

发现歧义,了解歧义结构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特点,正确地遣词造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歧义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是什么引起英语歧义呢?仔细研究,发现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主要有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语境。

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是一种潜在歧义。

因“一词多义”或“同形异义”而引起的歧义。

句法歧义的现象很多,在下文将作重点探讨,在此不作赘述。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

交际双方的职业和所具备的背景知识不同,而产生误解;有时一个语句可以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或因指代不明确而两种语境的话题相联系,而造成歧义;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常常影响交际和理解而导致歧义。

3.句法歧义句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又称为结构歧义,当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时,就会导致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这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歧义现象。

下面讨论的是英语句子结构层面上的歧义。

3.1状语还是定语同一短语,在句子中因其归属(attachment) 不清而触发歧义,如:1)S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on the paper.a. 在纸上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b. 她回答了纸上所有的问题。

句1 为歧义句,介词短语on the paper 归属不清。

若将它视为句子层面的成分,它是句子的地点状语,此句预设“所有的问题在纸上”。

若视它为短语层面的成分,他归属名词questions ,是名词的后置修饰语,作定语,补充说明名词的临时特征,纸上的问题,“预设纸上有问题”。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2019年文档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2019年文档

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2019年文档英汉外来词的对比及翻译随着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态接触,一个民族语言中的某些形式传至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于是就产生了外来词,吸收和使用外来词成为语言词汇变化的重要因素。

叶斯帕森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是绝对纯洁的,我们也找不出一个没有吸收外来词的民族。

”萨丕尔也曾指出, 由于交际的需要, 使说一种语言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和那些邻近的或文化优越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

然而各种语言对外来词语吸收、消化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

1 汉字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式汉字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表音功能。

因此,外来词要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必须接受汉语的语音、语法和构词规则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汉语的发音习惯、语法和词汇规则。

因为现代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文字”。

外来词有音译词、意译词、音意兼译词和直接借用四种主要形式。

通过音译借用吸收,语音和语义全部借自外族词,例如,“罗曼蒂克”,这四个字内部并无一定的语义关系,它只是音译了英语(romantic)。

音译是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英语翻译过来,这种被译音了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是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

再如:歇斯底里(hysteric)、幽默(humor)、布丁(pudding)、康乃馨(carnation)、马赛克(mosaic)、扑克(poker)、马拉松(Marathon)等。

通过意译改造融合。

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

例如,“传真(fax)”、“安乐死(euthanasia)”、工会(trade union)、篮球(basketball)等。

通过音意兼译。

用汉字记录外来词的读音的同时也用汉字的意义表示其意义。

如:奔驰(bonze)、香波(shampoo)、蹦极跳(bungee)。

也可采用半部分音译,半部分意译,如:呼拉圈(hula-hoop)、绷带(bandage)、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 (milk shake)等。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

初中成语运用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是“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

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中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与运用回到其本意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谈谈询问句与反问句的差异、用法与教学建议-2019年教育文档

谈谈询问句与反问句的差异、用法与教学建议-2019年教育文档

谈谈询问句与反问句的差异、用法与教学建议在汉语中,反问句一般有显性目的和隐性目的两种,一般疑问句一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对方作出回答。

反问句与询问句在语音、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都存在着区别,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差异,对学生正确理解、运用反问句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语义上的差异反问句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

否定语言文字的修辞定句用反问句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用反问句表达出来,就表达否定的意思。

而询问句是有疑而问,问出来的话语是要得到对方的回答,所以听话人可以就问话人的疑问点直接回答,不存在表达形式与意义相反的情况。

如:形式上是否定,但表达的意思却是肯定的:“苹果这么便宜,难道你不知道?意思是“这么便宜的苹果,你必定知道”;形式上是肯定,但表达的意思却是否定的:“累死了,怎么还干?”实际就是“累死了,不要干了”;“明天开会什么时间集合?”形式上是肯定的,问话人是希望对方明确地告诉自己“明天什么时候集合”。

另外,反问句与询问句相比,反问句对语境的依赖较大。

如果脱离了语境,反问句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便无法体现。

二、语音上的区别比如:(1)刚毕业就想结婚,你有钱吗?(2)刚毕业就想结婚,你有钱吗?在(1)中,问话者把重音放在了“钱”字上,对方可以根据情况回答“有”或者“没有”。

这是有疑而问,因此这句话是询问句。

若问话人把重音放在“有”字上,他不再是关注对方是否有钱,而是明知道对方没有钱,在责备对方不应该刚毕业就想结婚。

再比如“以为+疑问句”:(3)你以为我的生日是哪天?(4)你以为小明去那儿了?(5)你以为这件事是谁做的?上述三句话中,如果问话人把重音落在疑问代词上,那他是想让对方就疑问的地方作出回答。

比如例句(3)问话人是想让对方告诉自己对方认为的自己的生日是在哪天。

这就是有疑而问的询问句了。

但如果问话人把重音落在“以为”上,那问话人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对方已说出来的话或隐含的意思加以否定。

汉语弱必然性情态语义解释——以“应该”为例

汉语弱必然性情态语义解释——以“应该”为例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 k K53No.5 Sep.20205352020年9月口语言文学与艺术研究汉语弱必然性情态语义解释——以“应该”为例王一涵[摘要]情态义表达可以划分为可能性与必然性两类,其中必然性情态义能够区分出强弱两个强度等级%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情态词作为量词,具有对可能世界进行量化的功能,其中,弱必然性情态词量化域是强必然性情态词量化域的子集。

“应该”作为汉语中典型的弱必然性情态词,在不同的会话背景下可以产生认识情态和优先情态两种不同类型的解读。

通过检验会话参与者之间是否具有优先级一致性,可以得到被激活或未被激活的第二个排序根源。

当第二个排序根源被激活时,“应该”在句子中得到弱必然性的情态义解读%[关键词]“应该”;情态;弱必然性;量级;形式语义学[文章编号]1009—3311(2020)05—0039—08[作者简介]王一涵,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匕京100871)以往的情态研究表明,情态义表达素来具有分级的特征,很多学者都曾指出这一点+在汉语情态研究中,学者们多使用情态的梯度①、情态的量级②、情态强度③等概念描述这种特征+其中,吕叔湘(1942)④、Li(2004)⑤等基本采用可能性与必然性二分的方案。

彭利贞(2007)®.朱冠明(2005)'、徐晶凝(2008)⑧都采用高中低三分的方案,认为“应该(该)”属于中等情态强度。

此外,贺阳(1992)⑨、郭昭军(2003).、范伟(2012,2017)⑪等学者认为情态强度等级根据每一个情态词的情态义表达可以作出更加精①郭'军:《汉语情态问题研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3年,第1页’②范伟:《情态范畴的原型性特征及量级特征》,《对外汉语研究》2012年第8O,第171页’③林刘2:《汉语情态强度研&》&匕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9页’④5叔湘:《中国文法要略》,k京:R务印书馆,1942年,第254页’⑤Li,Renzhi,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Antwerp, 2004,p.29.⑥9;贞:《现代汉语情态研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朱;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山东外语教学%005年第2期,第17页’⑧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京:昆仑出版社,2008年,第83页’+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0,第59页’.郭'军:《汉语情态问题研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3年,第4页’⑪范伟:《情态范畴的原型性特征及量级特征》,《对外汉语研究))2012年第8期,第171页;范伟:《现代汉语情态系统与表达研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2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细的等级序列。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

odern Chinese M75XIANDAI YUWEN一、引言助动词“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非常相似。

“应该D ”①始见于元代,“应该E ”始见于清代;“该”产生于宋元时期,它们至今常用不衰(朱冠明,2006:122;李明,2016:161-168)。

吕叔湘(1980)将“应该”的义项分为两类:“应该1”为表示情理上必须如此,“应该2”估计情况必然如此;将“该”的义项分为三类②,其中“该1”表动词义“应当是”“轮到”“活该”;“该2”也表动词义“欠”;“该3”则是助动词义:①“表示理应如此,应该”;②估计情况应该如此。

不管是从语义还是句法的角度,跟“应该”相近的是“该3”,所以只有“该3”与“应该”具有可比性。

为了便于陈述,下面将“该3”直接标为“该”。

例如:(1)a.该有个长远计划。

b.应该有个长远计划。

(2)a.接到这封信,你该可以放心了吧?b.接到这封信,你应该可以放心了吧?从情态(Modality)的角度看,例(1)中的“该”表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与“应该D ”相当;例(2)中的“该”表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与“应该E”相似;正如例(b)所示,把“该”替换成“应该”后,合法性不受影响。

但有时,即便表达的情态范畴一样,好像也很难相互替换。

例如:(3)a.我该D 走了。

b.*我应该D 走了。

(4)a.他要是知道了,又该E 批评我了。

b.*他要是知道了,又应该E 批评我了。

学界对于“应该”与“该”的异同讨论得不多(陈嘉嘉,2006;明星,2013),主要都是分开讨论的(彭利贞,2005;朱冠明,2006;张海媚,2017)。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我们可以看出“应该、应当、该”词义相近、用法相似,但仍有细微差别:①“该”可以用于假设句的后一分句,如例(5)a;②可以和“会”连用,如例(5b);③可以用于“有多……”前,如例(5)c;④“该”前可以用“又”,“应该、应当”则都不能,如例(5)d。

关注三个“支点”落实“语用”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关注三个“支点”落实“语用”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关注三个“支点”落实“语用”教学自2011年版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读写结合”等“语用”教学的举措频频亮相于各级各类的阅读教学公开课中,但我们也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落实“语用”教学时多了花哨,少了实效,“语用”成了阅读的一种点缀,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三个“支点”――文本的具体语境、文体意识和儿童的阅读期待,走出“语用”教学的误区,有效地落实“语用”教学。

支点一:文本的具体语境语境包含语言意义和情景语义,情景语义就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文化语义等。

借助具体语境,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提高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1.借助语境,以读促悟,夯实“语用”教学的基础。

如教学《燕子》一文,在阅读课文体会写法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出哪些句子表现春天的美。

先出示“柳”,加上“丝”,再逐层加上“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

让学生通过“加一加”的方法反复读,教师强调读句子时要有画面感,直至会诵读。

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语言的节奏美、形象美,在对比朗读中自然生成。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连串的短语构成了“柳丝”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伴随着对柳丝的喜爱,主动积极地将这一形象熟记于心,并将这样的短语结构作为一种新的“言语组块”融入语言素材库,在类似结构的言语组块中,产生聚合作用,从而丰富词语积累。

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境,就会自然地激活这些短语,从而转化为现实的言语能力。

2.借助语境,找准切入点,提升“语用”教学的效果。

一篇课文,教学切入点可以有很多,但是否恰当将决定课的成败。

必须根据学段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不同的课文特点以及不同的学情选择切入点,尤其要从本体性教学内容出发,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如特级教师张依芳教学《中国结》第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初读大体理解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二段的构段方式――“这么长的句子分几类来写,仔细看标点符号,有没有新的发现?”当学生发现分号时,师先告诉学生分号所起的分类作用。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作者:李命定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4期摘要:助动词“应该”跟“该”的语义及用法似是而非。

首先,当表达道义情态时,“该”可以以内嵌的形式出现,“应该”则不可以;“应该”可以跟虚化的“说”搭配,形成“应该说”的固定用法,“该”则不可以。

另外,当表达认识情态时,“应该”可以跟有时体标记的宾语搭配,“该”则不可以;“该”可以出现在反问句和感叹句中,“应该”则不可以。

文章最后指出,两个助动词的主观性强弱决定了用法和功能上的差异。

关键词:“应该” “该” 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主观性一、引言助动词“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非常相似。

“应该D”①始见于元代,“应该E”始见于清代;“该”产生于宋元时期,它们至今常用不衰(朱冠明,2006:122;李明,2016:161-168)。

吕叔湘(1980)将“应该”的义项分为两类:“应该1”为表示情理上必须如此,“应该2”估计情况必然如此;将“该”的义项分为三类②,其中“该1”表动词义“应当是”“轮到”“活该”;“该2”也表动词义“欠”;“该3”则是助动词义:①“表示理应如此,应该”;②估计情况应该如此。

不管是从语义还是句法的角度,跟“应该”相近的是“该3”,所以只有“该3”与“应该”具有可比性。

为了便于陈述,下面将“该3”直接标为“该”。

例如:(1)a.该有个长远计划。

b.应该有个长远计划。

(2)a.接到这封信,你该可以放心了吧?b.接到这封信,你应该可以放心了吧?从情态(Modality)的角度看,例(1)中的“该”表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与“应该D”相当;例(2)中的“该”表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与“应该E”相似;正如例(b)所示,把“该”替换成“应该”后,合法性不受影响。

但有时,即便表达的情态范畴一样,好像也很难相互替换。

例如:(3)a.我该D走了。

b.*我应该D走了。

应与应当的区别和用法

应与应当的区别和用法

应与应当的区别和用法在汉语中,“应”和“应当”都是表达“应该”、“应该做”的意思,它们可以用来表示责任、义务、应答等含义。

这两个词在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将会对它们的区别和用法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应”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副词等。

作为动词时,它可以表示“答应”、“应答”等含义,如“应邀前往”、“应对挑战”等。

而“应当”则是一个动词词组,表示“应该”、“理应”、“必须”等含义,强调主语有一定的责任或义务去做某事,如“我们应当保护环境”、“学生应当遵守学校规定”。

其次,从语法结构上来看,“应”和“应当”的用法也有一些差别。

一般而言,“应”常常用于“应+动词短语”的结构中,而“应当”则常常用于“应当+动词”的结构中。

例如,“我应邀出席了会议”、“他应付了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他们应当承担责任”。

此外,从语气和语感上来看,使用“应当”更常见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在口语中更常使用简洁的“应”,如“你应当道歉”(书面语)与“你应该道歉”(口语)之间的区别。

除了上述区别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使用情况。

例如,当表示“根据某种需求、要求或指导而进行行动”时,一般常用“应+名词”的结构,而不用“应当”,如“我们应市场需求生产产品”、“驾驶员应实时调整车速”。

此外,“应当”还可以与表示强调和肯定的词语搭配使用,增强语气,“应”则不具备这种特殊用法。

例如,“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中,“应当”强调了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实际使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使用“应”或“应当”。

总的来说,“应当”的用法更加正式、庄重,适用于需要强调责任和义务的场合,而“应”的用法则更加灵活、简洁,适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的散文、评论等。

总结来说,虽然“应”和“应当”表达的意思相同,都表示“应该”、“应该做”的意思,但在具体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词语,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比较一、引言助动词“应该”与“该”的语义及用法非常相似。

“应该D”①始见于元代,“应该E”始见于清代;“该”产生于宋元时期,它们至今常用不衰(朱冠明,2006:122;李明,2016:161-168)。

吕叔湘(1980)将“应该”的义项分为两类:“应该1”为表示情理上必须如此,“应该2”估计情况必然如此;将“该”的义项分为三类②,其中“该1”表动词义“应当是”“轮到”“活该”;“该2”也表动词义“欠”;“该3”则是助动词义:①“表示理应如此,应该”;②估计情况应该如此。

不管是从?Z义还是句法的角度,跟“应该”相近的是“该3”,所以只有“该3”与“应该”具有可比性。

为了便于陈述,下面将“该3”直接标为“该”。

例如:(1)a.该有个长远计划。

b.应该有个长远计划。

(2)a.接到这封信,你该可以放心了吧?b.接到这封信,你应该可以放心了吧?从情态(Modality)的角度看,例(1)中的“该”表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与“应该D”相当;例(2)中的“该”表示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与“应该E”相似;正如例(b)所示,把“该”替换成“应该”后,合法性不受影响。

但有时,即便表达的情态范畴一样,好像也很难相互替换。

例如:(3)a.我该D走了。

b.*我应该D走了。

(4)a.他要是知道了,又该E批评我了。

b.*他要是知道了,又应该E批评我了。

学界对于“应该”与“该”的异同讨论得不多(陈嘉嘉,2006;明星,2013),主要都是分开讨论的(彭利贞,2005;朱冠明,2006;张海媚,2017)。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我们可以看出“应该、应当、该”词义相近、用法相似,但仍有细微差别:①“该”可以用于假设句的后一分句,如例(5)a;②可以和“会”连用,如例(5b);③可以用于“有多……”前,如例(5)c;④“该”前可以用“又”,“应该、应当”则都不能,如例(5)d。

(5)a.如果你再不回去,老王该(*应该/*应当)说你了。

b.你这样说,该(*应该/*应当)会造成什么影响呢?c.他要是在这儿,该(*应该/*应当)有多好啊!d.小心闯了祸,又该(*应该/*应当)挨批评了。

可以看出,《现代汉语八百词》主要指出了“应该”与“该”在认识情态范畴中的差异。

下面通过“应该”和“该”在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用法上的对比,指出二者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应该”与“该”的异同(一)表达道义情态的“应该”与“该”助动词“应该”与“该”在表示“情理上必须如此”的语义,即表达道义情态时,有时可以相互替换,有时则绝对不可以。

我们发现,当助动词位于主要谓词前时,一般可以相互替换。

例如:(6)a.现在他应该想一想,它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

b.现在他该想一想,它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

(7)a.南来北往的各种车辆堵住去路,她这才想起不能这样走下去,应该想办法救朱延年。

b.南来北往的各种车辆堵住去路,她这才想起不能这样走下去,该想办法救朱延年。

(8)a.这也是件难事,可是,既答应人家了,就该办到。

b.这也是件难事,可是,既答应人家了,就应该办到。

(9)a.依我的性子,头年土改就该把那些兔崽子的脑壳砍掉……b.依我的性子,头年土改就应该把那些兔崽子的脑壳砍掉……例(6)、例(7)中,助动词“应该”位于主要谓词“想一想、想办法救朱延年”的前边,都可以替换成“该”。

例(8)、例(9)也是如此,把“该”替换成“应该”完全合法。

需要注意的是,例(7)和例(9)是连谓结构③,有两个谓词,助动词是位于第一谓词之前。

也就是说,不违反助动词位于主要谓词前二者可以相互替换的规则。

相反,当助动词不在主要谓词前,如果以内嵌(embedding)的形式④出现的话,一般不能相互替换。

例如:(10)a.该来的总要来,海藻迟早要经历这一天。

b.*应该来的总要来,海藻迟早要经历这一天。

(11)a.一百个理由摆在面前告诉我:工作就是工作,每个人的路该怎样走还得怎样走。

b.*一百个理由摆在面前告诉我:工作就是工作,每个人的路应该怎样走还得怎样走。

(12)a.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罢,能答应的就给人家办,不能办的好好给人家解释……b.*应该说的就说,不应该说的就罢,能答应的就给人家办,不能办的好好给人家解释……(13)a.局长表扬他,并不是老邢阴差阳错,把该抓的人抓住了;而是阴差阳错,该抓的人,一直没抓住,拖延了破案的时间。

b.*局长表扬他,并不是老邢阴差阳错,把应该抓的人抓住了;而是阴差阳错,应该抓的人,一直没抓住,拖延了破案的时间。

上例中,“该”后边的谓词显然都不是核心谓词。

例(10)、例(11)的核心谓词是句中第二个“来”或“走”,所以第一个“来”或“走”前边的助动词“该”不能与“应该”替换。

这种现象是不是受音节和韵律的制约造成的呢?如果是的话,就无法解释下面的情况。

例如:(14)a.虽然该表示的,他都已经表示了,可他还是希望老人临走前能说一点什么。

b.*虽然应该表示的,他都已经表示了,可他还是希望老人临走前能说一点什么。

(15)a.总之一句话,该欢迎的,她欢迎了;该参加的,她参加了……b.*总之一句话,应该欢迎的,她欢迎了;应该参加的,她参加了……上例中,助动词后边的宾语都是双音节谓词,如“表示、欢迎”,考虑音节和音律因素的话,双音节“应该”比单音节“该”更为合适,但实际情况反而是不合语法的,如(b)。

另外,董秀芳(2003)、陆萍、贺阳(2015)指出,“应该说”已经词汇化。

在“应该说”中,当“说”表达认知义“认为”时⑤,“应该”不能替换成“该”。

例如:(16)a.应该说,科学史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b.*该说,科学史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17)a.我们的社会风气,应该说,一九五九年以前是很好的,外国人赞扬,我们也引以自豪。

b.*我们的社会风气,该说,一九五九年以前是很好的,外国人赞扬,我们也引以自豪。

显然,“应该”与虚化的“说”组合成固定形式“应该说”,一般不允许由其他助动词来替换。

除了内嵌形式与固定用法外,还有一些情况是不能相互替换的。

例如:(18)a.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关心同志。

b.*我是个共产党员,该关心同志。

(19)a.我已经和加林相爱了,咱们的恋爱关系现在应该断绝,……b.*我已经和加林相爱了,咱们的恋爱关系现在该断绝,……例(a)中,“应该”替换成“该”显然很不合适。

但是,如果前边再加一个“就”就好多了。

例如:(18')b.我是个共产党员,就该关心同志。

(19')b.我已经和加林相爱了,咱们的恋爱关系现在就该断绝,……前文讨论的是肯定句,否定句和疑问句的情况也大致相同,都遵守这些规则。

如果“该”位于主要谓词前就可以用“应该”替换,如例(20)~(23);如果是以内嵌形式出现则不可以,如例(24)、(25)。

例如:(20)a.既然结了婚,就不?轻易离婚,特别是有了孩子。

b.既然结了婚,就不应该轻易离婚,特别是有了孩子。

(21)a.什么事叫你不快活?梅丽,你不应该瞒着我。

b.什么事叫你不快活?梅丽,你不该瞒着我。

(22)a.那……大哥……现在我该怎么办?b.那……大哥……现在我应该怎么办?(23)a.我应该叫她什么呢?b.我该叫她什么呢?(24)a.一言一行,颇为尊重,就不该把我带向不该去的地方。

b.*一言一行,颇为尊重,就不该把我带向不应该去的地方。

(25)a.但如果这贼不懂U盘,随手把它扔了,落到不该落的人手里,事情就更麻烦了。

b.*但如果这贼不懂U盘,随手把它扔了,落到不应该落的人手里,事情就更麻烦了。

例(24)、例(25)是典型的“该+VP”的内嵌形式。

所以,此处“该”不能用“应该”替换,如例(24)b、例(25)b。

但是,例(24)a中的第一个“不该”位于主要谓词前,所以可以替换成“不应该”,如“不应该把我带向不该带去的地方”。

应注意的是,“应该”后边没有“VP”出现的时候,该助动词即便位于主要谓词前,也不能用“该”替换。

例如:(26)a.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象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b.*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象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该了。

(27)a.成岗沉思着,也觉得胡浩的行动是不应该的。

b.*成岗沉思着,也觉得胡浩的行动是不该的。

(二)表达认识情态的“应该”与“该”助动词“应该”与“该”在表示“估计情况必然如此”的语义,即表达认识情态时,句法和用法上有明显的差别。

首先,“应该E”跟有时体标记(“了、着、过”等)宾语组合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该E”则不可以。

例如:(28)a.我昨天有点奇怪,你怎么会不知道那首诗是表姐做的。

你应该看过她的诗。

b.*我昨天有点奇怪,你怎么会不知道那首诗是表姐做的。

你该看过她的诗。

(29)a.我说的话丁少侠应该已经听得很清楚。

b.*我说的话丁少侠该已经听得很清楚。

通过实际文本语料发现,助动词“该”表示“盖然”义的时候,一般是以“该+VP了”形式出现,或者是以“该是……”“该会……”“该有多……”的形式出现。

正如吕叔湘主编(1980:624)指出的那样,假设句中的“该”是不能用“应该”替换的。

例如:(30)a.如果你再不回去,老王该说你了。

b.*如果你再不回去,老王应该说你了。

(31)a.他要是知道了,又该批评我了。

b.*他要是知道了,又应该批评我了。

我们认为,助动词“该”的核心语义是在表达:“满足条件P就该出现Q”的语义。

朱冠明(2006:119)指出,“该”在宋代以前常见的义项是“具备、包括、具有”,而且情态动词“该”是由此义引申而来的。

进一步指出,“该”的语法化路径为(A 是一个集合,b是包含在集合中的个体元素):A该b→b该A(NP)→b该A(VP)这里的助动词“该”可以理解为:“VP”成真有很多种因素,其中b是一个。

也就是说,满足条件P就该出现情况Q。

如例(30)a,有很多原因可以使“老王说你”成真,其中“你再不回去”是一种。

所以,“你再不回去”符合“老王说你”的条件。

有时,虽然不出现“如果、要使”等表达一种假设的标记,只要存在一种“满足”关系的意思,“应该”就不能被替换。

例如:(32)a.姑爷睡着了罢?惊动了他,该生气了。

b.*姑爷睡着了罢?惊动了他,应该生气了。

(33)a.扛着个大肚子,人家该笑话了。

b.*扛着个大肚子,人家应该笑话了。

“该+VP了”句式中,除了这种表示“满足”语义的语句外,其他一般都可以用“应该”替换。

例如:(34)a.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

b.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应该有十七岁了。

(35)a.不论你们商量啥事情,这个时候也该商量完了!b.不论你们商量啥事情,这个时候也应该商量完了!(36)a.第一场雪照例下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