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4

合集下载

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1.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分布于人体内腑,分别主管人体气血、营养物质、水液、气息、精神等方面的生理功能,五脏通过相互协调,维护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2.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是人体腔隙内的脏器,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过程,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3. 经络: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是人体重要的运行系统,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很多条络脉,贯穿全身,为气血运行提供通道,调节人体内外的交流,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4. 精气神:人体内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人体最重要三种能量,分别代表人体的物质、能量和意识、思维等方面的基本能量。

5. 五运六气: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六气包括风、寒、
暑、湿、燥、火。

五运六气是自然界中的气象变化,也是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平衡协调。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ppt课件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 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
成。
• 脾精实为水谷之精。 • 肾精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输于肾
志心理活动及生殖机能; • 脾气推动和调控着水谷和水液的运化、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 肾气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并主宰水液代谢及摄纳呼吸之气。
3.五脏之阴阳 • 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 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之精

宗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五脏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的功能活动。 • 心气推动和调控着心脏的搏动、血脉的舒缩及精神的化生; • 肺气推动和调控着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以行呼吸和输布水液; • 肝气推动和调控着肝的疏泄功能,以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输布运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情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 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学:藏象学说

中医学:藏象学说

内容
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精 气 血 津液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其关系
脏腑
脏腑分类
五脏 奇恒之腑 六腑
何谓脏?
名 称:心 肝 脾 肺 肾 形态特征:实质性脏器 功能特点:化生 贮藏精
何谓腑?
名 称: 胆 小肠 大肠 胃 膀胱 三焦
形态特征:空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受纳 腐熟水谷
传化 排泄糟粕
肺 宣降
肝疏泄
胃 受纳 脾 传输
脾与胃
上焦 三
中焦 焦通道
肾 气化 膀胱开合
决 下焦 渎
脾与胃
运化赖以脾气作用 饮食水谷 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来源
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基础 脾主管运化水谷和水液,分而不离
“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脾与胃
脾气健运
“食”消化良好、肌肉丰富、精力充沛 “水”转运、输布、排泄正常
无水肿或脱水
脾失健运
✓脾气虚弱 食少纳呆、腹胀、便溏、乏力、消瘦、水肿 精神不振、气血生成不足
脾与胃
脾气(阳)虚:水湿运化失调--水湿停留--水肿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为生痰之源”
2 主升清
升 上升 升举 清 水谷精微
脾与胃
脾升清--升精 精微上输肺 经肺转心 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脾不升清 --神疲乏力 眩晕泄泻
脾失健运:气化生不足 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出血)
血溢脉外:尿血 肌衄 流出体外:崩漏 鼻衄 便血
“脾不统血”
4 窍---口 华---唇 《灵枢》“脾气通于口 脾气正常:口唇红润
脾与胃
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口辨五味
脾气异常
• 脾气虚弱:口淡无味 唇色无华 • 湿热蕴脾:口粘腻或糜烂 唇红肿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第一节藏象理论形成基础藏象理论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等认识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藏象理论之中。

对于藏象理论形成基础的研究,亦即是藏象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发生学是反映和揭示天地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方法。

运用发生学方法,将藏象理论囤置于其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其原委,探求其源流,以冀更深刻地探求藏象理论的形成基础。

藏象理论的内容,大抵可分为藏象形质居位、藏象生理、藏象病理和藏象外应联系四类。

其四者的形成基础研究分述如下:—、藏象形质居位的研究藏象学说中关于脏腑形状、质地、居位、色相的描述,并非全是其实体解剖的实录,其中掺杂不少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推测与臆想,而这种猜测与臆想又往往与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相联系,并借此作为理论工具解释其生理、病理特性。

可见藏象学说中脏腑形质的内涵,虽有一定的形态学基础,但其所指已明显超出具体解剖形质的范畴。

(-)解剖观察认识脏腑形质居位解剖方法是藏象学说创生的始基。

中医学对脏腑形质、色相、重量、居位等的描述,无疑首先直接导源于解剖认识。

如对肾形质居位等的认识,古今基本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

指出肾居腰部。

《医贯·玄元肤论》言:肾,“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旁)”,提示肾外形似豇豆。

“脊膂”,指脊椎骨。

中医所论脊膂,相当于今之第一胸椎始至第四骶椎,共21节,故古人所言肾位于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约距后正中线1.5寸。

现代解剖认为:肾上端约平齐胸12椎,下端约平齐第二、三腰椎,肾门约相当于第一腰椎,并有一个椎体左右的上下活动度。

故中医学可能是以位于中间的肾门处描述肾位。

“相并而曲”,意为两肾曲面相对,朝向脊柱一侧。

《难经·四十二难》言:“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

中医学所论之肾是成对的器官,两枚肾之重量若按古今度量衡换算,共重274.38克。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

中医理论:“藏象学说”,很全面,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藏象藏象学说是主要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在研究人体各脏腑形态结构的基础上,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关系的学说。

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主要是指内在脏腑与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内经》对藏象的界定,主要着眼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与之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界物象等。

明·张介宾《类经》注云:“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可见,“藏”,指居藏于体内的脏器,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主要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形象及其通应的自然界的物象。

其中,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故藏象一词,既揭示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观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医学“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即通过观察外在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活动规律,认识其本质。

诚如《灵枢·本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藏象学说包括内容:“藏”即在内之意。

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即象征和形象。

所谓“藏象”就是指人体内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的反映了脏腑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趋向的依据,故称为“藏象”。

藏象学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有较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藏象学——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藏象学说

心藏神
概念
心具有主宰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神:人体外在的综合表现
表现
二、西医之“心”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
一、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肾“天癸”的作用
心、肝、脾的作用
冲、任二脉的作用
脏腑之间关系概述
肾阴肾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肾中精气的盈亏决定了五脏阴阳的盛衰脾胃是五脏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旺与衰决定了五脏气血的多少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脏与脏之间关系
1.心与肺
联接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宗气
2.心与脾
3.心与肝
心肾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火、阴阳的升降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即心火必须下降,肾水
必须上升,肾水得心火之温而不寒,心火得肾水之滋而不亢。

亦称
“水火既济”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肝与肺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腑与腑之间关系
传化物
虚实更替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补
脏与腑之间关系
阴阳表里关系
经脉络属
生理联系
病理影响
1.心与小肠
生理上相互为用
病理上常见火热之邪的传导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互为用3.脾与胃
升降相因
纳运协调
燥湿相济
4.肝与胆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
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肝主谋略,胆主决断,协调情志
5.肾与膀胱
尿液的生成、排泄而影响到水液代谢,主要在肾。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肾阴
第二十九章 骨折病人的护理
Relative
equilibrium
肾阳
3 肾主水(governing water)
第二节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定义:肾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依赖肾阳对 水液的蒸化)
肺-宣降
水液
运 化
清中之清 清 中 之 浊
全身
浊中 之清
胃肠

浊中之浊
肾-气化
• 疏泄不及:肝气郁结,胸胁、乳房、少腹胀满等。
第二十九章 骨折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肝主疏泄的四个方面
促进脾胃功能
• 肝助消化的作用:一是肝能促进胆汁的生成和排泄; 二是维持脾胃气机的正常升降。
调节情志活动
疏泻太过或不及
促进气、血运行,影响生殖机能 调节水液代谢
第二十九章 骨折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肝与身形的联系
1.肝主筋(controlling the sinews)
全身筋膜的弛张收缩活动与肝有关。
• 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引起肢体麻木,运动不利,关节活动不灵或
手足震颤等症
• 肝风内动:若邪热劫伤阴津、血液,筋膜失其滋养,则可引起四肢
4.主通调水道(regulating water passage)
指肺对机体水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一是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 二是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
第二十九章 骨折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肺与身形的联系

1. 肺主皮,其华在毛

皮毛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防御外邪 ②调节水液代谢 ③调节 体温 ④调节呼吸 ⑤感受冷热痛痒

藏象学说名词解释

藏象学说名词解释

藏象学说名词解释藏象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观察和思考。

它是一种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万物变化的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世界及人生的学说。

藏象学包括对天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现象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对人体、情感、道德、社会等人文领域的探索。

在藏象学中,宇宙被视为一个统一而有机的整体,宇宙的各种现象和事物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宇宙被分为天、地、人三个层面。

天是宇宙的最高层次,包括星辰、日月和天气等现象。

地是宇宙的中间层次,包括地理景观、气候等现象。

人是宇宙的最低层次,人与天地密切联系,人的行为和活动会受到宇宙各种力量的影响。

在藏象学中,还有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是一种对宇宙能量和物质变化的分类和理解方式。

金代表金属和矿物,木代表植物,水代表液体和流动,火代表能量和热量,土代表固体和大地。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五行学说可以理解自然界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另外,藏象学还涉及到八卦和易经的研究。

八卦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符号系统,用以代表宇宙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每个卦都代表着不同的属性和意义。

易经是一本古代哲学和预测的经典著作,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经通过八卦的组合和变化,来揭示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来说,藏象学是一种通过对天地人的观察与思考,来理解宇宙和人生的学说。

它涉及到天文、地理、气候、动植物等自然现象的研究,以及人体、情感、道德、社会等人文领域的探索。

通过对宇宙的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并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态度。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所谓藏象,即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心心居于胸腔,膈之上。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称为“君主之官”。

其生理功能如下:一、主血脉包括主脉和主血两个方面。

脉,即血脉,又称经脉,为血之府,即血液的居所。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川流不息,循环无端,发挥其濡养作用。

脉道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脏的正常搏动,中医理论认为是依赖心气。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中正常运行,而见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

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血液本身的充盈;如血液衰少,脉络空虚,同样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

所以血液的正常运行,心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前提。

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造成血流不畅,而见面色苍白,脉细弱无力,甚则发生气滞血淤,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痛等。

二、主神志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面色、眼神、言语等。

狭义的神,即心所主之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但藏象学说中则将其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古人之所以将心称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

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

如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出现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出现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现象。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出入运动。肝主升,
主动、主散的生理 特性是气机疏通、 畅达、升发的重要 基础。
脾胃的运化主要表 现在脾的升清和胃 的降浊,而脾胃的 升降与肝的疏泄功 能密切相关;肝能 生成胆汁,胆汁的 分泌和排泄有赖于 肝的疏泄功能。
以调畅气机为基
男子的排精、女
础,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则心 情舒畅。
子的排卵和月经
来潮与肝的疏泄 功能密切相关。
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
全身。
肝的生理功能
▲ ▲
肝主疏泄 肝藏血
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 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是以 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主 散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其疏 泄功能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助脾胃运化和胆 汁分泌排泄 调达情志 调节生殖功能
气机,即气的升降
朝百脉
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④肺的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
01
肺司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地一吸一呼,呼浊吸清, 通畅均匀的呼吸对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02
调节气机,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 入的具体体现,使气机协调通畅。
六腑,多为中空管 腔性脏器,共同的 生理功能主要是受 盛、传化水谷糟粕。
五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小肠 大肠 胃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 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 肠,故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 肝 肾
相互络属于脾胃,故脾与

胃相为表里。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 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 肝与胆互为表里。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 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 胱,故肾与膀胱相表里。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

中医学第三章:藏象学说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清· 唐容川《血证论》说:“肺为水之上源,肺 气行则水行。”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5)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 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二)肺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肺位于胸腔,居横膈之
上,肺分为左、右肺,左肺有二 叶,右肺有三叶,在人体脏腑中 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
主要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研究对象
精、气、血、津液、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 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 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 脉、脑、髓、骨、女子胞。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4) 通调水道
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 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宣发: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精微部 分向上、向外输布,外达全身皮毛,代谢后以汗的 形式由汗孔排泄;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较稠厚部 分,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以濡润 之,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生成尿液, 排出体外。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大肠的生理病理特点
生理 传化糟粕 接受小肠的食物残渣排除体外。 病理: 传导失常 大便异常
肠鸣、便溏、 下痢脓血便秘
(五) 肾与膀胱
(五) 肾与膀胱
藏精、主水、纳气、 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 与膀胱相表里 。
肾的生理与病理 (一) 肾藏精 : 闭藏;肾有储藏、封藏精气的 藏 生理作用。
目的:防止流失、促进精气充 盈,及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胃的生理病理功能特点 胃主受纳(接受、盛纳),腐熟 水谷(消化的过程) 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取决于脾 胃的共同作用称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以胃气为本” 保胃气
脾、胃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为人体气机运动之枢纽 2. 脾喜燥恶湿:故治湿多从脾入手,治脾喜用 燥药

主通降,以降为 和 病理: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和胃气上逆
1.脾主运化 运输、消化
水液 谷物 为精微 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
(1)运化水谷精微
物质的消化,营养吸收和运输. 脾气健运 营养充足,肌肉丰满, 四肢温暖,活动轻健。
失健运: 腹胀,腹泻,怠倦, 消瘦,营养不良。
(2)运化水湿
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脾气健运机体的各个组织既得到水湿的 充分濡润,又不至有水湿的储留。
肝的系统连属
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之精皆上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血不足 肝经风热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目失所养干涩,模糊 目赤、肿痛, 目眩 眼斜
胆的生理与病理
储藏胆汁 影响胆汁的排泄 口苦 胆主决断 胆失储藏,精气亏损,神志失养, 神情怯弱,谋虑不决、惊悸、失眠、多 梦
(三)脾与胃
脾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
小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脾运化

摄血
四、 肝脏
位于腹腔,居膈下, 位右胁内,上附胆, 邻脾胃,属中焦。
(二)、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疏通、疏散;泄:宣泄、发散。
肝脏主管疏通体内运行通道,疏散体内壅郁阻滞, 保证运行机制的正常。
2、主藏血: 肝脏主管收藏贮存一定量的血液。
疏泄
(三)、生理特征:
1、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肝主升、主动(木) 体阴用阳 。
(二)、生理功能: 1、主血:
(1) 主生血 心脏主管将营气和津液的混合物蒸化
变化为红色的血液。
(2)主行血 心脏(心气)把血输送全身
2、主脉: 指心气有调控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利的功能。
心脏主管全身的血脉
3、藏神:
心脏主管精神、意识、思维和情感活动。
(三)生理特性:
1、主温煦
(1)温煦全身 心火主管温煦全身维持正常恒定体温。 (2)温暖肾水
吸入自然之清气,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2、主宣降 : 肺气宣发 肺气向上向外运动
肺气肃降 肺气向下向内运动
将体内的浊气排出,完成呼气运动。 宣发水谷精气至头面(上)肌肤(外) 将卫气输送分布至体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完成吸气运动。 将水谷精气向下向内输送分布。 清洁呼吸道。
(1)精气神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 微物质。 (2)脏腑功能活动又促进了精气神的生成、 运行、输布、贮藏和代谢。
三、藏与阴阳的关系 阴
脏腑
五脏
五脏
肝脾肾
个体
心阴
阳 六腑 心肺 心阳
四、藏与五行的关系
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宣发 津液:肺气
肃降
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 上,位置最高,称华盖。可宣发卫气于体表,具 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2、肺喜润恶燥。
3、肺为娇脏: 皮毛 外邪 口鼻
息道
肺 宣肃失司
内伤 病因
气血津液 失调
(三)肺与体、窍、志、液、时的联系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腑 五脏 六腑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
重整体联系(轻个体特异)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13藏象学说详解

3.13藏象学说详解

生理特征:⑴肝为刚脏⑵肝主升发。
23
⒌肾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肾 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 也”。主要生力功能:⑴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⑵主水⑶主 纳气
24
生理特性: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 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 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 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神的藏精、 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 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 现。若肾气封藏失职会出现滑精、 喘息、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多 汗、大便滑脱不禁及女子带下、 崩漏、滑胎等。
25
26
3
1.“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 包括五脏(心、肝、脾、肺、 肾)、六腑(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 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
4
2.“象”,是指五个生理病理系 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 二: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征象;二是指外在自然环境的事 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19
⒊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 左方。《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主要生理功能:⑴.脾主运化,是指脾 气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 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输 送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包括运 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方面。⑵.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 能。脾不统血多见于下部和肌肉皮下 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
16
⒉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 盖于心之上。肺有分叶,左二 右三,共五叶。肺经肺系与喉、 鼻相连,故称喉为肺之门户, 鼻为肺之外窍。
17
主要生理功能:⑴主气司呼吸包括肺主 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⑵主行水,是 指肺气宣发肃降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输 布和排泄的功能。又称“通调水道”。 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为华盖之脏, 又参与调解全身的水液代谢,故称“肺 为水之上源”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 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 症状: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其 他脏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和膀胱,出 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

藏象学说的名词解释

藏象学说的名词解释

藏象学说的名词解释藏象学说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以中医学为基础,深入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以及疾病发展的规律。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中医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阴阳是藏象学说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事物中两种相反又互相依存的方面。

阴阳的存在平衡着万物,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肺、肝、脾、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在藏象学说中代表了人体脏器的功能和生理状态。

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中医可以推断出人体是否健康,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三、经络经络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传导生物能的通道系统。

经络与机体的脏腑联系紧密,通过经络可以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运行。

中医通过调节经络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气血气血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体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

气血的不足或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调节气血的平衡来恢复人体健康。

五、病机病机是指疾病爆发和发展的规律。

中医通过观察病机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阶段,进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病机分为六经病机和八纲病机,六经病机根据脉象和病情划分,八纲病机则是根据八纲辨证的理论划分。

六、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脉象以及舌苔等,辨别疾病的病机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正是中医疗效显著的原因之一。

七、预防为主中医强调预防为主的理念,这也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气血的畅通,并采取适当的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改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藏象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体系,它以阴阳、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概念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以及疾病发展的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故称为先
天之精。
后天之精:指出生后,摄入的饮食经脾胃运化
而生成水谷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维持其 生理活动。
肾气:肾精所化之气。 精气:肾精和肾气的合称。
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
润、成形和制约阳热的作用。
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推
运行水液
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
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三焦分部和各自的生理功能: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主要功能: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主要功能: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
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的功能十分重要。
主升清—— 脾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营养全身。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 止溢于脉外。
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在华为唇
开窍于口
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升清 主统血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上焦而属阳,其性主动;肾在五行属
水,位居下而属于阴,其性主静;从阴阳交感和互根互济以及 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 为和,所以在理论上:
心(火) 阴 阳
共同濡养制约心 上 阳,使心阳不亢 济
下 共同温煦肾阴, 温 则肾水不寒
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大肠
与肺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
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
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与肾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生,在肾的气化功能作用下生成
尿液,下输于膀胱,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时, 可及时自主的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动、兴奋和化气的作用。
先天之本: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
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 本”。

《素问》对肾精功能的论述: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 殖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 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 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 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地道 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 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 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肾气衰,筋不能动, 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注:天癸:肾中精气不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 种可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 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主纳气:
纳:摄纳,受纳作用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 呼吸(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 吸浅表的作用)。
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
主骨生髓 在华为发 开窍于耳和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
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
在体合皮
在华为毛
开窍于鼻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在华为毛、开窍于鼻、在志为
忧、在液为涕 与大肠相表里 五行属金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 短,……皆有大数。”
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
1 .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 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主神明(心藏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 作用。五脏六腑必须在它统一的指挥下,才能进 行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故心主神明
在志为喜 ——心 的 生理 功 能与 精神情志的
“喜”有关。 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为血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合脉——指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 开窍于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 其华在面——面部的血脉较为充盈,心气的 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

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饮食 入 胃 脾运化为 水谷精微 脾转输散精 全 身—营养五脏六腑 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脾胃可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精、 气、血、津液,生命活动才得以持续,故称脾 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的关系。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 解剖,生理,病理学的紧密结合 密切联系临床辨证论治


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 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川流不息,循环无端。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主水
主纳气
主骨生髓、在华为发、开窍于耳和
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与膀胱相表里 五行属水

胆附于肝,肝和胆有经络相互络属,二者互
为表里。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味苦,呈黄绿色,生成于肝,贮存于胆,在消
化食物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助脾胃运化。胆汁的生 成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与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
一。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 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 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
丹田,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协助小肠将 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协助大肠传化糟粕。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
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 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 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 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 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 残渣下送大肠。
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的功能血:肝脏贮藏之血和养肝之血 肝阳:促进升和动 肝阴:促进降和静
肝的生理特点主升主动主散,喜条达
俩者对肝的代谢功能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在体、在华、开窍、在志、在液
在体合筋
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位于小腹,是女子
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 主月经
月经来潮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肾中精气,冲、
任二脉及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
主孕育胎儿 主生理性的带下,分泌阴液,润泽阴部
名词解释:
肾藏精、肾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肾气、精气、肾阴、肾阳、后天之本
主决断:决断指人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
动作,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 胃与脾相为表里。 生理功能 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
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
理影响。其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
范围,更应注重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
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
调。
1、心与肺: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
同关系。
2、心与脾:表现在(1)血液生成(相互为用);
(2)血液运行(相互同);
3、心与肝: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
方面; 4、心与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从水火既 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阐发。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在华为唇、开窍 于口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与胃相表里 五行属土

主疏泄: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
有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对气机的影响 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脾胃运化以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调节精神情志
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
朱丹溪《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
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
女子胞,阴部等。
主要功能:泌清别浊,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一)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本节重点讨论脑 与女子胞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
生理功能:
主精神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与 脑有关。 主感觉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一般感觉。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2 .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 主要组成部分。 3 .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 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物质 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