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重难点分析表单
《白杨》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白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白杨》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白杨树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白杨》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合作探讨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生命的认识和珍惜程度。
2.2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类似的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2)为了提升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可以适当增加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了解学生对《白杨》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
(2)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收集学生对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的评价。
《白杨》教案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白杨》2. 学科领域:小学语文3. 年级段:五年级4. 课时安排:2课时5.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白杨》的基本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白杨》的内容。
(2)掌握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树在作者心中的象征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白杨树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主阅读、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简要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引出本课课题《白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白杨》,巩固对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关爱之心。
3. 发挥想象,以白杨树为题材,创作一篇小作文。
《白杨》教案模板
《白杨》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
(2)理解课文《白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白杨》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白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解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自拟一个关于白杨的题目,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白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白杨》的朗读与背诵情况。
2. 学生对白杨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以及课堂练习的完成质量。
4. 学生对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及反思《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发展性目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及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2、情感态度目标:感情的朗读全文,图文结合,默读感知白杨树与建设者,借物喻人的关系。
3、知识技能目标:继续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讲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理解“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借物与人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读学《白杨》(板书)1、大家请看课文中的图画,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的白杨树,谁能尝试说说一说白杨树的形象怎么样?(理解“高大挺秀”)2.、茫茫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水、人烟”等词句来理解)分小组讨论:在无人烟的戈壁上,铁路旁,为什么有这些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地方,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的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什么?3、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1―3自然段,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学生尝试说一说,小组讨论。
二.品读重点,研读课文第十四个自然段。
1、让我们先默读课文第十四自然段。
2、再指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个自然段里共有几句话?哪几个句子是爸爸讲的话包含着什么意思?3、点出重点句子,出示小黑板。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学生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各自理解意见及成果。
5、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话中有话含在的深情读出来。
默读课文,个别回答品读理解感情朗读品读重点句,理解爸爸的话的含义。
三、研读交流先说你研究哪一句,再讲一讲研究的成果。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白杨》教案阅读指导》一、教材选取本次教学选取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白杨》。
二、课程目标1、通过阅读《白杨》,了解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2、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3、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祖国的赞美;4、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5、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生活启示和文学素养的养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白杨》,了解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独立阅读法、讲授法、解读法和互动研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文章,感受文中情感和气氛。
2、讲授:讲解文中生词、语言、情感等关键信息。
3、解读:分段解读文章,让学生得到更深层的理解。
4、互动研讨: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交流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五、课堂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植物、草木和自然风光。
2、让学生想象做一件事情时,突然发现身边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树,会有什么感受?3、导入小结: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探究。
第二部分:讲授1、根据文章的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和他对自然的热爱。
2、讲解生词、词语及情感色彩,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
3、讲解文章的实质内涵和语言表达的特点。
第三部分:独立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想象自己置身其中。
第四部分:解读引导学生分段解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第五部分:互动研讨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交流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总结出本文的主题和教育意义。
第六部分:复习让学生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并深入分析写作者表达教育意义的语言和手法。
六、教学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不仅了解了自然风光的美好与人自然的关系,还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与力量,并理解了作者对祖国赞美的深情。
通过独立阅读、讲授、解读和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更深层的理解和写作启示,并在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白杨》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白杨》教案及反思适用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团结合作、努力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2. 白杨树的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
1.3 简介课文《白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2.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3. 学习生字词3.1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4.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4.2 学生探讨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3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精神。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树木,了解它们的特点,并结合课文所学,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结合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
六、教学反思1. 图片展示和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白杨》备课教案
《白杨》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懂得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白杨树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课文《白杨》文本。
(2)相关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工具:(1)多媒体设备。
(2)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白杨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教师引导。
5. 讨论与探究(1)学生合作探究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树木,写一篇小作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树木,写一篇小作文,描述树木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白杨》教案范文
《白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白杨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白杨表达对家乡、民族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白杨与其他树木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自觉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白杨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把握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描写树木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白杨》。
(2)请大家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
2.自主学习(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对白杨特点的认识。
(2)分析白杨的象征意义。
4.课堂小结(1)白杨的特点:高大、挺拔、生命力强。
(2)白杨的象征意义:代表家乡、民族、祖国的繁荣昌盛。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一文,谁能谈谈对白杨的认识?(2)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分析课文(1)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课堂讨论(1)请大家谈谈对作者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讨论作者如何通过白杨表达对家乡、民族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4.课堂小结(1)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杨的特点。
(2)通过白杨,作者表达了对家乡、民族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白杨》一文,谁能谈谈对白杨的印象?(2)本节课我们将进行拓展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白杨》教案锦集
《白杨》教案锦集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白杨》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修辞手法。
2.难点: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联系生活实际,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白杨树:同学们,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了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白杨树图片,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白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主题。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赞美诗。
2.收集有关白杨树的诗句、名言,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赞美诗作业。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是如何表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关于白杨树的诗歌。
2.各组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诗歌作业。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哲理,如坚韧、奋发等。
2.分析哲理在课文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哲理是如何启示我们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哲理,创作一篇关于白杨树的短文。
2.各组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白杨》“析、读、悟”三步教案设计及说明
《白杨》“析、读、悟”三步教案设计及说明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深入领悟文章的寓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和结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深入领悟文章的寓意,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析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白杨树的特点,从而引入课题《白杨》。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结构①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步:读1.朗读指导①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②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
2.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
3.朗读感悟①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悟。
②教师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的寓意。
第三步:悟1.深入领悟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2.拓展延伸①教师展示一些关于白杨树的诗句和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文化内涵。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对白杨树的认识和感悟。
②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析、读、悟”三步教学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关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材分析表格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一组:走进西部课时安排 10 课时教学 内容教 学 内 容 分 析教 学 目 标教学 重难点教具 学具 准备3、白杨(2 课时)《白杨》一篇讲读课。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 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 ,在返疆的火车上 ,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 ,以树喻人, 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 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
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 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
这是 文章的一条明线。
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 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 线。
1. 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 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 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重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
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 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如爸爸的神态变化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含 教 法 设 计 、 学 法指 导 )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 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
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 ,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 ,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 ,让学生 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白杨》课文难点解析
《白杨》课文难点解析
1、爸爸为什么要带孩子们去新疆读书?
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
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2、白杨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坚强不屈。
3、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4、“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你能体会到它的'含义吗?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白杨》重点问题探究
《白杨》重点问题探究1、“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1)那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
关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把握。
讲读时,能够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那个句子的含义。
第一引导学生明白得:“那个地点的卫士指什么?”学生会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
”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什么缘故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拔,以及它关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如此,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2)父亲看到了什么而陷入了深思?父亲看到了白杨树而陷入了深思,白杨树坚强的挺立在这无山无水、浑黄一体的地区,却仍旧能屹立不倒,联想到了那些在戈壁滩的建设者们,在如此困难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却毫无怨言,由此而衍生出一种崇敬之情,因此,父亲陷入了深思。
2、“爸爸的微笑消逝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什么缘故爸爸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因为,爸爸要告诉我们有关白杨树的高贵品质,而白杨树在爸爸心中的庄重、神圣的,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去对待。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专门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细小的枝干。
不管遇到洪涝依旧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脆弱,也不坚决。
”爸爸的话仅仅是在颂扬白杨树吗?不是,一方面是在颂扬白杨树的品质,另一方面实在颂扬把自己奉献给祖国,为了建设祖国而留在戈壁滩的那些建设者们。
4、“爸爸只是向小孩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
”爸爸要表明的是什么样的心?表明自已也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戈壁滩,为戈壁滩做出自己的奉献。
5、阅读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1)爸爸第二次深思的是什么?这时爸爸深思的是今后,把小孩们带过来是否正确,小孩们还会可不能连续留在这荒凉人烟的戈壁滩上。
(2)明白得“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周围,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3、《⽩杨》教学设计教学⽬标1.学会本课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背诵爸爸介绍⽩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体会⽩杨的特点和爸爸的⼼愿。
4.体会借物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2、体会作者以物喻⼈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突破措施:教学这篇课⽂必须把学⽣的思维引向认识⽩杨和边疆建设者⼆者之间的内在类⽐关系上,这是全⽂的⼀个难点,但也是关键。
要突破这⼀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钻研:⽩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活。
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是没有时间问题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新课:(课件播放去新疆旅游的画⾯)学⽣观赏:边看边注意观赏,新疆沿途有哪些风景?师(⼩结):通过乘坐⽕车去新疆,1、沿途会看到车窗外有⼀望⽆际的?(学⽣答沙漠)师:在公路两边还有⼀排排的?形成鲜明的对⽐学⽣答:⽩杨。
借此⽼师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篇有关⽩杨的⽂章,引⼊,板书课题《⽩杨》——3课《⽩杨》,齐读课题。
⼆、初读课⽂,认读⽣词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这些⽣字词都认识了吗?⾃⼰读⼀下。
(课件出⽰本课词语)(⽣⾃读词语、学⽣领读词语、开⽕车检查词语)⽼师强调:“疆”字如何识记。
通过字谜来记⼸下⼀块⼟,两块四⽅⽥,为了分边界,划上三条线⽣动形象的了疆的写法。
⽣:在⽥字格上⼯整的把这个字写2遍。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字词都认识了,现在请同学们⼤声朗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句⼦,把喜欢的段落多读⼏遍。
边读边想:这篇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可见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
⾃主学习⼀:下⾯请同学们默读课⽂1--3⾃然段,画出描写⽩杨树⽣长环境的句⼦。
(学⽣边读边做标记,⽼师巡视,适时的表扬好习惯)学⽣展⽰:学⽣A:⽣长在茫茫的⼤⼽壁上,那⾥没有⼭,没有⽔,也没有⼈烟。
《白杨》教案及反思
《白杨》教案及反思
《白杨》教案及反思
课题:白杨
课时:2
学习目标:
1、学习5个生字,理解有功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1情感,教育学生热爱西部,为建设西部贡献力量。
并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
1、白杨树的特点。
2、爸爸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及相关策略综合训练目标与互动设想
一、激趣导入1、图片展示,图文结合。
二、初读感知其文
1、学生自读,自学。
2、学生读文自学。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互学,学会合作交流。
三、合作交流其意
班上切磋4、各抒己见,探究性学习。
a、白杨树的特点。
5、学会概括。
b、爸爸的话的含义。
6、领悟借物喻喻人的写法。
c、人物对话中的神态描写7、学会写具体。
d、文末描写的价值取向。
8、边疆建设后继有人。
四、朗读训诫,总结全文。
9、自读,分角色读,朗读,教师结,学生结
相关链接:
1、了解作者袁鹰[1924~]江苏淮安人,著有儿童文学
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等,本文节选《风帆》。
2、了解西部。
3、了解白杨树。
教学反思:
1、读名人,树立心中偶像。
2、了解西部,感知西部,体会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意义,感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3、收集以丰富知识,阅读以增长见识,这对于写作是
有促进的建议孩子们写点读后感,做到读写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说明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例如:
*知识方面。例如:感知模糊、理解错误、记忆混乱、难以迁移或应用……
*技能方面。例如:未能领会要领,未能掌握方法或程序,未能熟练形成技巧,习惯性或心理定势的干扰,负迁移……
*态度、情意方面。例如:无法坚持、不感兴趣、无法转化为行为习惯……
学习难点的主要成因(难点是源自何方?)——
五年级的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的阅历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影响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如何通过文章语言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突破的难点。
部编语文教材重难点分析表单
学生前测
重难点
提示:只填一个点。因为重难点是重点中的难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重难点前提
提示:分析学生掌握该难点需要什么知识、技能、情感基础或前提等
1、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
3、要让学生理解“借特喻人”的写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必须通过课文重点的语句进行细细的品读,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提示:简要说明:该“点”在归属的上位知识、或单元中或在本学科内容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是否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对学生发展具有什么重要价值?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白杨》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树,实际上写人,借白杨树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特喻人的写作方法就成了本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文章语言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3、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
前测题
提示:说明用什么题目或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具备这些基础或前提等
1、课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认识的新疆。
2、朗读思考: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白杨树的特点?
3、品读爸爸的话。提问: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爸爸表白着一颗怎样的心?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果分析
提示: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欠缺需要补救等
1、学生通过朗读,对白杨树的特点基本掌握。
2、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课文反映的时代背景不熟悉,从而会影响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时为学生提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背景知识,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
*源于学生。例如:缺乏认知前提(知识基础欠缺、知识漏洞),科学前概念的干扰,认为没用……以及其他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特有的生活环境局限导致的经验空缺或思维定势的干扰。
*源于知识技能本身。例如:抽象,远离实际生活或生活经验,不符年龄特点,关系繁杂、过程曲折……
*源于以往教学。例如:方பைடு நூலகம்单一、手段落后、跨度大、可接受性差、未提供支撑、讲不到点、思路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