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文学理论(第二版)PPT (2)[63页]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12
三、诗人的平庸不能容忍
他认为诗人避免平庸的最好方法是树立正确的创作态 度与重视技巧的锤炼。在创作态度上,贺拉斯强调诗 人一定要有创作最上乘作品的追求,并且能够听取别 人的建议与批评,能够下苦功夫反复琢磨修改自己的 作品。
B贺r拉u斯ce认M为c,E诗w人en要(避2免0平00庸),提还出需,具有压审力美是的“人一生 个或一 些态度对。体有威胁的事件,并引起身体或行为上的反应 ”
第二节 朗吉弩斯的文艺观
朗吉弩斯(约213-273)据传是罗马时期重要文论著作《论崇高 》的作者。《论崇高》这份文献16世纪才被人发现,成文年代 与作者尚无定论。从具体内容来看,《论崇高》是作者写给一位 叫作特仑天的罗马贵族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作者集中探讨了 如何才能使创作表现出崇高的风格。他所强调的“崇高”,主要 是指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诸如作品给予读者的强烈情感震撼 思想冲击,以及雄浑、庄严、激越的情感体验等。在与贺拉斯一 样重视艺术技巧的同时,朗吉弩斯更为注重对创作主体的思想境 界与创作激情的强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朗吉弩斯的思想开启 了西方浪漫主义的先声。
二、诗人要给人益处和乐趣
在文艺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古希腊时代的 柏拉图虽注意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的“迷狂”现象,但他又坚决反对诗人 表现感性情感。亚里士多德重视文艺的认知功能,特别强调了“理性”之 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认为文艺创作是“心之理性的生产”。从文艺创作 的实际情况来看,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见解都是存在片面性的。如果仅 就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而言,贺拉斯的看法无疑更为辩证。他既重视感性情
第一节 贺拉斯的文艺观
贺拉斯 (前65-前8)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一个获 释奴隶家庭,他受到过很好的教育,所生活的时 代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贺拉斯是讽刺诗人和抒情诗人。他的文学观点集 中地体现在他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论诗的一封 书信中。这封书信后来被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演 说家昆提利阿努斯命名为《诗艺》。
新编西方文论教程(第二版)PPT2
紧张的消除”。
三、精神紧张的消除
在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惨烈的故事与痛苦的场景,尤其是 在战争、犯罪、灾难之类题材的作品中这类作品的审美意义 何在?对此,在文艺理论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见解是亚里士 多德的.悲剧净化”说、康德的“崇高体验”说,等等。与
弗莱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足性,一方面又强调文学与文化、社会背景不 可分割,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从弗莱的总体表述来看,他 的文艺观原本就包含两层意思。
Bruce McEwen(2000)提出,压力是“一个或一 第一些,对文体学是有在威整胁个的文事化背件景,上并形引成起的独身立体的或系行统为,它上有的自反己应的”发展运
学要素可依凭,弗的原型论也最受欢迎。
本章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源出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意为儿子生来即存在的对母亲的占有欲望,对父亲的嫉妒甚至怨 恨。弗洛伊德借用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性本能的普遍性和根深蒂固, 并认为这是人类罪恶感的来源,也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影响个人生活的 重要因素之一。
作B为ru艺ce术M的c现E象w是en有(启2发0的00。)当提前出的许,多压作力品是缺“乏一生个命或力和一 艺些术对性体,有与威单纯胁直的白事书件写,私人并经引验起、身缺体乏升或华行不为无上关的系。反应”
三、精神紧张的消除
弗洛伊德由本能欲望出发,不仅分析了文艺创作的奥妙,还 进而分析了文艺作品魅力构成的原因。他认为文艺作品之所 以会令人着迷,给人以享受和满足,根本原因在于欣赏者从 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本能欲望的满足。
新编文学理论(第二版)PPT (4)[60页]
(二)“自然英旨”——文学的内在审美价值
(二)“自然英旨”——文学的内在审美价值
罗根泽先生在其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这样评价钟嵘的 诗论主张:“自钟嵘看来,用事用 典,宫商声病,繁密 巧似,都违反自然,矫正的方法,当然也就要提倡自然。 钟嵘反对用典。在钟嵘看来,诗人写诗贵在用流畅的语 言自由表达内心的情感,只需达到 “清浊通流,口 吻调 利”的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过分讲究声律,受到沈约等 人所谓 “四声八病”的拘限,就会 因为避忌过多而损伤 自然之美。
反对文化艺术的老子和庄子这些关于自然之美的论说却 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很 大影响,后世的文人 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体味一种以平淡、天真为特点的自 然之美,并在这种 自然之美中领悟一份沟通天地与心灵 的天然之趣。南朝与唐宋文人是在平淡语句中领略不加 矫 饰的心灵吟唱,晚明文人则是在真纯文字中体味挥洒 至性真情的酣畅。
第二节 无用之用
一、道家之论自然之美 二、文学作品的 “自然英旨” 三、文学艺术的 “无用之用”
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阅读:无用之用
一、道家之论自然之美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对于文学艺术并不十分关注,从某种 意义上说,两人还有一些反对文化艺术的言论。
庄子和老子一样崇尚自然之美,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庄子·知北游》)。他说 “至 乐无乐”,说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 子·天道》)。他在 《齐物论》 中将自然界的声音分为 人籁、地籁和天籁。
孔子论诗曾有通过诗歌观风俗之盛衰的说法,“下以风刺上” 说的就是诗歌可以用来表达 民情,达到 “怨刺上政”的目 的。不过,《毛诗序》要求诗歌在实现其 “刺上”功能时, 必须 讲究文辞的委婉隐约,不能够言辞激烈,而应当 “主 文而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总而 言之,诗人可以 通过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批评政治,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表 达要含蓄。这就体 现出儒家诗教传统中 “温柔敦厚”的原 则。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看完了也就是看完了而已。重要的一点在于,只有当外部研究的内容真正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赋予其艺术性
的一方面时,对它们的研究才称得上是“文学研究”。
一本很好看的文学理论读本,奈何我知识储备太少,很多地方不理解。
秉持尊重文学内外部一切发展要素的辩证统一且独立完整的思想原则,韦勒克剖分围剿广泛读者的全部怀疑,
学:如14世纪的医学、中世纪早期的行星运行说。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之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我们要寻找的是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即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东西;这明显是个性和价值的问题。
甚至在研究一个时期、一个文学运动或者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学时,文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也只是它们有别于同类其
“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分野,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研究归于“外部研究”,把对文学自身因素的
研究归于“内部研究”,超越了传统文论从外部切入文学的理论思路,把研究的重心置于文学本身,不仅描述了
分析个别艺术品的方法,而且探讨了文学类型、文学评价和文学史等问题,这对之后全球数十年间的文学研究产
生了重大影响。《文学理论》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最经典的文学理论教材受到各国批评家、作家、教授及广大
文学理论(新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思维导图
02
内容摘要
03
读书笔记
04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文学理
论
修订版
文学
研究
新编文学理论(第二版)PPT (1)[51页]
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 生态文化论
3、观点:
◆文化生态学在说明人类不同文化形成 的时候, 既摒弃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也摒弃了“智力 决定论”。
◆文化生态学所理解的人是具 有生物性与社会性 的人,所理解的环境,既有自然环境,也有人造环 境,不同民族的文化及其 特征就是在文化环境的 自然性与人造性的互动作用中形成的。也可以说, 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环境,文化就是在这相 互创造中形成的
3、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人从哪里来的问 题,中国文化 的回答是:人从自然中来,人与 天地万物并生。当然,天地、万物也有神性, 但这神性是人封 的,人认为它有,它就有,认 为它无,它就无。人性与神性是合一的
4、那么人文的起点就是自然。中国古代思想认 为,人的人文法则是从效仿天地自然中获得的。
5、既然人文的起点是自然,并且是效法自然而 来,是极其庄重的事情,那么人和人文就是有 极大的价值的。虽然在中华古籍中,并不强调 个人的价值,但对群体的人、社会的人则极为 看 重,认为人与天地并立,是三才之一。
——《论法的精神》
评论:
◆这种把气候环境作为标准来划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 做法,显然是片面的、站不住脚的。
◆诚然,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是 有巨大影响的,这一点我们是不应忽视的,但无限夸大地 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民族文化形成的作用,完全忽视人的 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取的。
(二) 智力决定论
人者,天地之心也。 ——《礼记·礼运》
6、中国古代的人文传统,从 “四海之内皆兄 弟”这种爱人、亲人、尊重人开始,后来打上 了慈、孝、义、悌、友、恭、敬 等伦理的烙印, 总的来说是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家庭成员之间需 要协作以获取生存物质的土壤,与商业文明中 那种只讲利润的原则是不同的。
全书教学课件:文学理论导论(第二版)
• 以《论语》和《离骚》的差别为例。
• “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 性,也就是说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 品的东西。”
——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 文学理论就是有关文学的思考和解释, 它以文学文本之文学性为圆心,延展至 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层面,在 文学内外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出文学的原 理、价值和规律。
第三节 怎样研究文学理论
一、从文本出发 • 从文本出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文学理论有必要回到文学文本的根基上
来。 • 文学理论有必要关注鲜活的文学阅读经
验。
反对“理论先行”和“理论投射”,提 倡“换位思考”的文学理论研究。
• 美国批评家桑塔格(Susan Sontag), 她对文学理论的阐释甚至过度阐释颇有 微辞,提出“反对阐释”。
•
在你深邃的的眼湖里
阿波利奈尔
在你深邃的眼湖里 我微小的心沉溺且柔化了 我被击溃 在这爱情与疯癫的湖水 怀念与忧郁的湖水
四、文学语言歧义说
• 法国哲学家利科(Paul Ricoeur)提出歧义 说理论。
• 利科发现,整个人类的语言系统中实际上存 在着两极,一极是强调语言精确性和明晰性, 另一极则相反,是追求含混性和岐义性。
二、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 要掌握文学理论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方 法问题。
• 文学理论的方法论,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 文学理论的研究路径概括为两条:
• 一是专注于文本的风格、技巧、文类、 修辞、叙述等层面的分析。即韦勒克称 之为“内部研究”。
• 另一种是以文本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为研究 对象,如作家创作、社会背景、文学接受 等,考察文本发生的外部情况,韦勒克称 之为“外部研究”。
新编文学理论(第二版)PPT (8)[50页]
第二节 审美无功利
一、审美无功利是主体没有功利性的审美观照 二、审美无功利强调和现实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
一、审美无功利是主体没有功利性的审美观照
许多西方学者强调审美观照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活 动。康德把愉快的、善的和美的三类事 物所产生的 情感加以区分,说明审美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 美与感官的愉快和善都有不同。
“审美无功利”说为文学艺 术的价值指向定了一个新的高度。 正是因为审美无功利,文学艺术与个人情感密不可分,文学 艺 术才是创新的艺术。在西方文学价值的嬗变中,审美无功利是 对自古希腊以来文学艺术实用 论的颠覆。自此文学艺术开始强 调人在文学艺术中的独创性,人们对文学艺术中美的本质、艺 术和自然、艺术和手工艺以及模仿等一系列文学命题开始有了 全新的认识。
第二,“寓教于乐”观凸显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的有机 统一、协调一致的规律, 也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完 美结合的问题。第三,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 “寓教于乐”。《诗 艺》上承亚里士多德,是一部保留完整的诗 学文献,其初衷是试 图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罗马文学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 “净化”说、贺拉斯的 “寓教于乐”观中,我们看 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价 值所显示的特点:其一,古希腊和古罗马 人在早熟哲学思维的引导下对文学艺术价值的判断散 发着理性光 芒。其二,从他们对文学艺术价值的判断中可以看出,古希腊罗 马人关注的基本是 文学艺术的外在实用方面,这表现为对文学艺 术的社会基础和文学艺术的社会功用的强烈关注 (柏拉图虽然提 出了艺术创作 “灵感”说,但也只是和他的政治观联系在一起, 文学艺术价值 的落脚点仍在文学创作主体之外)。
第三节 人,诗意地栖居
一、对理性价值的反思
二、对终极价值缺失的忧虑和人之生存意义的拷问
文学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 作品
读者 作家
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 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 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 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 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 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 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 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 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 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 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 论及批评传统》 )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 文学哲学 ▪ 文学心理学 ▪ 文学社会学 ▪ 文学符号学 ▪ 文学价值学 ▪ 文学信息学 ▪ 文学文化学 ▪ 文学接受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 ▪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 文学活动论
▪ 文学反映论 ▪ 艺术生产论 ▪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 艺术交往论
▪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
精编最新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精编最新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精编最新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是一本由郭预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该书结合国内外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对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
全书共分为十章,包括文学的本质、文学与现实、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类型、文学的接受、文学的批评、文学的历史、文学的价值以及文学与文化等。
在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中,作者指出文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意识形态,它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并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强调了文学的审美性和精神性的特点。
在接下来的几章中,作者对文学创作、作品内容与形式、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其中,特别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规律。
在第六章“文学的接受”中,作者从读者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影响文学接受的因素。
这一章突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说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对于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
在第七章“文学的批评”中,作者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标准和方法,并对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概述。
此外,作者还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介绍了如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
第八章到第十章,作者对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在这些章节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文学的价值以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分析,揭示了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该书修订二版在保持原有基本框架和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
新版教材更加强调了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加关注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更加注重对当代文学现象的反思和讨论。
此外,新版教材还增加了一些新的案例和思考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总体来说,《精编最新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是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文学理论的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新编文学理论(第二版)PPT (5)[85页]
“再现客体”是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第三个层次。罗 曼·英伽登说,一部作品所描绘的世界 是以再现 的客体为基本组成部分的,这里,所谓的 “再现” 兼有 “描述” (名词)和 “模仿” (动词)某物 的意思。“再现客体”包括所有再现的东西,“不 仅涉及事物,也涉及人物,涉及 一切可能产生的 过程、事件、状况和人物采取的行动等。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由语词、语句和句群这三种语言 成分构成。 语词就是被赋予意义的和具体化的字音。 字音是稳定不变的语音形式,是文学艺术作品保 持自 身同一性的基础。
语音层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作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它 “以一种特殊形成的材料和特殊的审 美价值质丰富了 作品的整体内涵”,语音方面的属性和审美性质 (韵 律、诗体、音律等)有 特殊的美学价值,是构成整个 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绝好 的例证。
三、再现层
“再现客体”是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第三个层次。罗 曼·英伽登说,一部作品所描绘的世界 是以再现 的客体为基本组成部分的,这里,所谓的 “再现” 兼有 “描述” (名词)和 “模仿” (动词)某物 的意思。“再现客体”包括所有再现的东西,“不 仅涉及事物,也涉及人物,涉及 一切可能产生的 过程、事件、状况和人物采取的行动等。
正像维特根斯坦说过的: 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 的,而是它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 “确实有不能 讲述的东西,这是自己 表明出来的。这就是神秘 的东西” 。这种神秘性赋予了小说故事强大的诗 性魅力,在 “说不可说”的悖论之中,我们与深 不可测的 “存在”相遇了。
四、图式观相层
图式观相层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第四个层次。“观相” 指对象的 呈现方式,有视觉观相、听觉观相、触 觉观相,还有内部观相、外部观相,等等;它潜在 于语 句投射的再现对象中,为被再现的对象的直 观呈现奠定基础。
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二版课件
马工版文学理论第二版课件一、引言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一门学科,它探讨文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本课程是马工版文学理论的第二版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不同文学理论流派的介绍和比较3.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4.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趋势展望通过学习本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水平,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1 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的学科,它探讨文学的内在结构、意义和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2.2 文学理论的起源文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艺理论的形成,如古希腊的诗学和修辞学。
这些理论在古代以口传形式流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
三、不同文学理论流派的介绍和比较3.1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强调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来源于其艺术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3.2 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注重作品的结构和符号系统,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符号体系,意义在于符号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3 传统文学理论传统文学理论是对古代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如古希腊的诗学、修辞学以及中国的韵文学、诗词学等。
3.4 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挑战传统的文学理论观念和方法,追求多元化、自由化和批判性的文学批评。
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学理论流派,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方式,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四、文学批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4.1 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文字、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4.2 影响力分析影响力分析是对作品的影响和接受程度进行评估的方法,通过考察作品在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评价其价值和意义。
4.3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作品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揭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新编文学理论(第二版)PPT (10)[65页]
(二)文体的三个层面
(二)文体的三个层面
1、体制 (体裁) 体制就是体裁,是位于文章、作品表层的可见的基本格局、 形状和体式规范。可以说,每 一种文体都有其特定的外在形 状和体式规范,这就是文章的体制。体裁、体制 “规定结构 的类型和作品的基本轮廓” ,所以,认识文体应首先从体裁、 体 制入手,学习写作也应首先从符合体裁、体制的基本规范 入手。 体制是区别文类的基本依据,它大致由字句和篇幅长短、音 律要求等部分构成。正因为文体的体制是在长期的文学实践 中形成的基本规范,因此,各种文学体制的规则需 要遵守、 沿袭。
(三)文笔之辨
梁代的萧绎不仅仅着眼于有韵与无韵的形式,而且对于 “文” “笔”从性质上加以区分。总之,六朝时期的文笔之辨尽管没有 统一的结论,但是在文学理论史上仍然具有相当重要 的意义。文 笔之辨事实上是我国古代文体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人 们对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区别逐渐明确起来的一个标志,是 文体之辨的基础。
(二)“笔”字溯源
(二)“笔”字溯源
“笔”字意义比较简单和明确。“笔”的繁体字写作 “筆”,原 为 “聿”,初文像手执笔书写状,秦以后始加竹字头写作 “筆”。 《说文·聿部》释为:“聿,所以书也。 ”意思是,聿是用来 书 写的工具。因此,“笔”的本义是毛笔。“聿”还有记述之义。 而聿则是用笔写文章。 与 “文”字暗含的与形式美相关的超越性 意义不同, “笔”字的意义更富有实用性特点。 “文”“笔”不 同的内涵,成为它们指代不同文体的前提。
(二)文体的三个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时间距离
时间距离“可以使存在于事情里的真正意义充 分地显露出来。不过,对一个文本或一部艺术 作品里的真正意义的汲取是永无止境的,它实 际上是一种无限的过程”。
也就是说,对一个文本或作品的真正意义的汲 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主要是指新的理 解源泉不断产生,使意想不到的意义关系展现 出来,从而使文本的可阐释空间不断得以拓展, 作品的意味日渐丰富、深刻。
第八章
西方文论的读者观
目录
第一节解释学视野中的读者观念 第二节接受美学的读者观念
第一节解释学视野中的读者观念
一、回归作者原意 二、解释的创造性——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解 三、解释的循环
一、回归作者原意
传统的解释学以消除误解、回到作者的原意为目的。
如德国解释学的鼻祖、神学家、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施 莱尔马赫从具体文字的诠释技巧归纳出把解释过程各个 方面统一起来的核心问题,提出所谓“阐释的科学”。 他认为核心的问题就是避免误解,误解的普遍性决定了 理解的普遍存在,因此,解释学也就被他称为“避免误 解的艺术。
(一)前见——文学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前见是形成理解的出发点,但并非所有的前见 都在理解中有合法地位。加达默尔区分了两种 不同的前见:一种是合法的前见,或称为“生 产性的前见”,另一种是非法的前见,或称为 “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前见”。
(一)前见——文学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前见不仅是人的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而且还是 标示人们存在的历史性范畴,即前见是人的一 种历史性存在,而对前见的把握则是人的历史 性的回归。理解的历史性范畴,是加达默尔与 传统解释学的根本分歧之一。
(三)视域融合
(三)视域融合
视域按其本意是指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包括 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视域原意 是地平线。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视域:一是文本的视域,一是理解者的视 域。
(三)视域融合
加达默尔认为“艺术作品就是游戏”。一方面, 艺术作品相对于读者来说,具有一种优先性, 读者被其吸引,进入到艺术的存在之中;另一 方面,艺术作品只有通过读者才能获得真正存 在。按照加达默尔的看法,理解总是对某物的 理解,作者与解释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也就是对 某物的“相互理解”
(三)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之后会构成一个更宽广的视域,这个 大的视域也并非理解的终点,相反它只代表着 人的理解的一个阶段,并成为新理解的前理解 或出发点。在理解的过程中会有更多新的视域 融入其中,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
三、解释的循环
“解释的循环”是西方解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之一,也是这一理论中最富有魅力的内容之一, 它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微妙的辩证“游 戏”。所谓“解释的循环”大体是指:解释和 理解必须先由部分开始,而要理解部分,又必 须首先理解整体。因为部分只有在整体上,才 有获得意义和理解的可能,而解释和理解又只 能从部分开始。
理解具有历史性,因此,前见是不可消除、不 可避免的。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自由接 受或拒绝历史的力量,它规定了我们的存在的 “事实性”。因此加达默尔提出“并不是历史 隶属于我们,而是我们隶属于历史”,我们总 是被抛入历史所形成的“前见”之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前见——文学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前见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实际存在的,是无法去 除的事实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 它内蕴在理解当中,并且是使理解得以可能的 首要条件,而不再是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千方 百计要剔除和摒弃的对象、阻碍主体接近并把 握真理的障碍。
任何的文学阅读可能都会遇到两个使人感兴趣的概念: 最好的意义和作者的原意。如果最好的意义不是作者 的原意,那就必然是批评家发掘出的意义。但作者 “原意”的存在从根本上是无法回避的。美国文艺理 论家赫施十分明确而坚决地主张作者是解释的最终权 威。
赫施将我们统称为文本“含义”的东西区分为“意义” 和“意味”两个部分,将文本的含义直接等同于作者 意指的意义,而意味则是指“含义与某个人、某个系 统、某个情境或与某个完全任意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意义指向文本本身,始终是确定不变的。
因此,伊格尔顿一针见血地讽刺赫施:“从原 则上来讲,毫无理由可以表明,作者的意义就 比头发最短或脚丫最大的批评家们所提供的解 读更为可取。”
二、解释的创造性——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理解
(一)前见——文学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二)时间距离 (三)视域融合
(一)前见——文学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一)前见——文学解释的基础与条件
(二)时间距离
(二)时间距离
传统解释学者对时间距离的态度是消极的, 在他们看来,理解者必须克服时间距离,克 服由于历史间隔所造成的各种隔阂和成见— 时间距离对于理解者而言是必须克服的妨碍 正确理解文本的消极障碍。
(二)时间距离
加达默尔把理解与解释视为创造性行为,时间 距离在传统解释学中的消极意义由此才得以转 化成为创造性理解的积极性基础。正是由于时 间距离为新的意义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空间,它 才同时也为读者的参与创造准备了条件。这可 能意味着一部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在较短的时 间内未必会被真正理解,而只有时间距离才能 让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得以呈现.
仅从逻辑上看,在理解整体之前,解释者应无 法理解部分,而解释者离开对部分的理解,又 无从把握整体的意义。解释似乎陷入了一种恶 性循环,而实际的理解过程又恰恰是在这个循 环之中得以进行的。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把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发展 到更为完善的阶段。他致力于使“精神科学” 即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关于人类历史的知识, 能够像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那样确凿可 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为认识历史找 到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对地,意味因其与另一些东西的关系而存在,它是 读者与文本发生联系的部分,强调的是文本本身与读 者、历史等因素的外在联系,是对意义的创造性运用。 因此,意味会因为阅读主体状态呈现出来的差异而变 得各有所异。
以回到作者原意为理想目标的传统解释学,实 际上是希望把握住永远不变的、准确而有权威 性的意义。它以作者本意为准绳,这种做法即 便可能,对于实际批评和阅读来说,也很难有 什么价值。如果一切以作者原意为准,大部分 最具独创见解的批评可能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