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史记》选读,《荆轲刺秦王》一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基本特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提高古文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古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勾画出生僻字、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如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6.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古文阅读技巧,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3. 古文阅读技巧:断句、实词理解、句子翻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结合古文阅读技巧,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2. 答案:见课后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荆轲等人物形象的理解。
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 自引()而起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学案题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解读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荆轲刺秦王》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提高翻译能力。
学法指导:1、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辩证地评价人物。
自主学习,快乐预习一、预习课文1、大声朗诵课文。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读懂文章大意。
(3)用红笔圈出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准备和同学谈论、向老师请教。
2、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谒见()樊於期()戮没()揕胸()拊心()淬火()忤视()变徵()瞋目()箕踞()厚遗()被八创()卒起不意(2)一词多义①兵不得持尺兵()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②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顾顾计不知所出耳()顾笑秦武阳()将军宜枉驾顾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3)解释下列虚词①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今得闻教()家祭无忘告乃翁()②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使工以药淬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以次进()③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为变徵之声()嘉为先言于秦王曰()(4)通假字①秦王必说见臣“说”通________ __,意思是___________。
②往而不反者“反”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③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④卒起不意“卒”通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⑤秦王还柱而走“还”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2023荆轲刺秦王语文教案通用5篇
2023荆轲刺秦王语文教案通用5篇2023荆轲刺秦王语文教案通用5篇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下面给大家分享荆轲刺秦王语文教案,欢迎阅读!荆轲刺秦王语文教案【篇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十五章“战国争雄”中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内容主要围绕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展开,详细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掌握故事的基本经过。
2. 学习荆轲的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重点: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的英勇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挂图。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十五章、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战国争雄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分析荆轲的英勇事迹,阐述其历史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荆轲,讨论如何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
4. 例题讲解:分析荆轲刺秦王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荆轲刺秦王的思维导图。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经过荆轲的英勇精神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谈你对荆轲英勇精神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史记·刺客列传》,深入了解荆轲及其他刺客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1、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2、他对巴特勒先生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3、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4、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足于已有成绩不足为训,因眼前困难气短更不可取。
5、依此而否定翻译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足为训的。
6、他认为这是自作多情,不足为训。
7、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8、这次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成分,故不足为训。
9、他们宣扬偶像神异,诱惑愚民,和道教同样不足为训。
10、缺乏人文主义情怀和学识基础的官僚法学固然不足为训,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和经验支持的士大夫法学也同样落伍于时代。
11、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他的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实投机取巧,不足为训。
12、西方人生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嘶咬不清,不足为训;13、贬抑者的偏激之词固然不足为训,但对张炎词某些方面缺陷的批评往往能一语中的。
14、在我认为,荆轲不过是一个逆历史潮流的跳梁小丑,一个有奶便是娘的流氓恶根,一个被雇用的亡命之徒,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
15、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16、因此,鼓动狭隘的爱国情绪,不分皂白地驱赶洋人是不足为训的历史阴暗面。
17、再比如创造社,过去我们的研究者一般认为它的成员的美学追求是一致的,现在看来这样的看法不足为训。
18、然而,他采取的方式是多么卑微可笑,不足为训啊。
19、这是过分机械性的量化,不足为训。
20、孝琪的行为虽然不足为训,然而他的议论思想也有独到处,这还是定庵的遗传性。
21、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22、至于明人批注,只反映元未行省被允许便宜行事以后的情况,并非元代通制。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第四章《战国争雄》第三节《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荆轲与燕太子丹的结识、荆轲的准备、刺杀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理解当时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
2. 掌握荆轲刺秦王的主要过程,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及历史影响。
难点: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荆轲刺秦王》故事资料、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荆轲的爱国精神。
4. 例题讲解:讲解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背景介绍荆轲与燕太子丹的结识荆轲的准备刺杀过程失败原因历史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2)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3)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正确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局势,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中的分析荆轲刺秦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和答案。
一、教学目标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的时期。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临河一职语文(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丁美霞备课时间 2013年8 月29日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一、自主学习:(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文言固定结构:【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 ( 东西 ) 。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四、重点文言虚词【而】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3)成语积累:悲歌击筑:变徵之声: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切齿拊心:图穷匕见:无可奈何:二、合作探究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备注:丁美霞。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4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
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
”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
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1: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互动设计2:讨论疑难词句: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6篇)《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通假字:淬、决、卒;古今异义词:涕、币、提、股。
二、教学过程:1、《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六、板书设计
1.课题:《荆轲刺秦王》
2.主要人物: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
3.主题思想:英勇、忠诚、家国情怀
4.重点字词、成语、典故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题。
(2)分析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等人物形象,用成语概括。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荆轲等人物精神的认识。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史记》选读,主要讲解《荆轲刺秦王》一文。文章详细描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的英勇事迹。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史记》的基本情况,掌握课文中生字词、成语、典故,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教学改进方面:针对本次课程的不足,思考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开展“我心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的朋友和家人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例题讲解:讲解成语“临危受命”、“视死如归”的用法,联系实际举例。
3.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设置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1.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便改进。
2.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如推荐阅读、课堂剧表演、主题活动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课文时,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以增强表达效果。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和平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和爱国精神。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技巧。
(2)探讨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价值意义。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
(2)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看法。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请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看法,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荆轲刺秦王教案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章节:第二单元第7课《荆轲刺秦王》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事迹,通过荆轲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动荡局势和民间的疾苦。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重点: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学习荆轲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短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包括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荆轲的行为对自己的启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重点内容:荆轲的事迹、战国时期的背景、荆轲的精神品质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七、作业设计(1)荆轲是哪个国家的人?(2)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怎样的?(4)荆轲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答案:(1)荆轲是燕国的人。
(2)荆轲要刺杀秦王是因为秦国侵略了燕国,他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行动。
(3)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是艰苦而悲壮的,他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挫折,最终壮烈牺牲。
(4)荆轲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启示,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荆轲的历史背景,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荆轲的思想和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廷刺秦王与行刺结果)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整理、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做知识的积累者和储存者,并培养自己阅读浅易文
言文的能力。
2、通过赏析廷刺秦王的场景描写,品味《战国策》“精于描写”的艺术特色。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做历史事件的评判者。
学习重点
积累、整理、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培养自己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1、判别特殊的文言句式,辨别重要虚词“以”与“之”的用法与意义。
2、通过赏析廷刺秦王的场景描写,品味《战国策》“精于描写”的艺术特色。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做历史事件的评判者。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诵法
学习过程:
知识积累
场景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
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如激烈紧张、欢呼雀跃、嬉笑怒骂),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及衬托、象征、点面结合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自主学习
一、通假释义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2、图穷而匕首见。
()
3、卒起不意。
()
4、秦王方还柱走。
()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千金之资币物。
()
2、左右乃曰。
()
三、找出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1、使使以闻大王。
()
2、乃朝服,设九宾。
()
3、群臣怪之。
()
4、前为谢曰。
()
5、箕踞以骂之。
()
四、指出文言句式(请结合“特殊的文言句式”相关笔记)
1、使毕使于前。
()()
2、群臣侍殿上者。
()()
3、见燕使者咸阳宫。
()()
4、比诸侯之列。
()
5、皆陈殿下。
()
6、嘉为先言于秦王。
()
7、燕王拜送于庭。
()
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五、辨别下列虚词的用法
1、下面四项中有关于“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群臣怪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C、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D、而乃以手共搏之
2、下面四项中有关于“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使工以药淬之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D、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合作探究
探究一:荆轲廷刺秦王这一场景可谓是激烈紧张、惊心动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与语段有哪些?为什么?请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提示:请同学们参考“知识积累”)
探究二:作为历史评判者,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并请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一个记忆犹新或感触深刻的场面进行描写。
要求:
1、既要点面结合,又要兼顾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表达。
2、运用多种手法凸显人物特点。
3、100字左右。
课堂检测(链接2010年学考真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顾.笑武阳顾:回头看
B、因左手把.秦王之袖把:抓住
C、秦王惊,自引.而起引:伸直身子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用手提起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乃以.手共搏之
A、以次进
B、以故荆轲逐秦王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3、对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4、下列对情节、人物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描写了荆轲刺秦王过程中“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等惊心动魄的场面。
B、写荆轲——“笑”——“顾”——“前”三个动作,衬托出秦武阳的胆怯和秦王的威严。
C、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D、选文最后写荆轲事败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从正面刻画了荆轲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