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仁”的具体要求

合集下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养民”思想: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君子之道。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仁政”。

所谓仁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就是“养民”,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

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行德政,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荀子: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奠定了法家的基础。

但究其根本,他还是属于儒家。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其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提倡在人与神的关系上,先人而后神。

人成为了神的目的,神则沦为人的工具。

从实用主义出发,人确立了彻底优于神的地位。

其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人生成于自然,最后,则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人确立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优先地位。

简述孔子的仁的内涵

简述孔子的仁的内涵

简述孔子的仁的内涵《孔子的仁的内涵》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他对仁的内涵的阐述。

仁,是孔子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精髓。

对于孔子来说,人之道即仁。

而对孔子来说,仁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情感,它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仁的内涵在于关注他人,追求和谐、公正、和睦的社会关系。

首先,仁是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感。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和慈悲的天性,而仁则是通过培养这一天性的同时,展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孔子认为仁者不仅会尽力去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困境,还会主动给予他人帮助和关怀。

孔子强调的是心灵的奉献和真挚的情感,通过仁的实践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信任。

其次,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仁者应该具备智慧和正直的品性,能够正确地判断伦理和道德问题,并且在实际行为中遵循道德准则。

孔子主张做一个有仁心的人,就是以仁心对待他人,以诚实、公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仁的实践要求人们行善、行正、行义,以此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最后,仁还在于塑造和完善自己。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自己的德性,并通过善行和道德行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仁的实践需要仁者自身先行。

孔子主张人应该先改造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典范,才能影响和感染他人,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更为和谐和美好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仁旨在塑造一个和谐、公正和善良的社会。

仁作为一种关爱与尊重他人的情感,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一种塑造和完善自身的修养方式,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能够借鉴和学习孔子的仁,以此建立起一个充满仁爱和人文关怀的社会。

论孔子的“仁者爱人”

论孔子的“仁者爱人”

论孔子“仁者爱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仁”就是仁者爱人,即仁爱。

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许慎在《说文·人部》中训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二人之间的亲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是仁,仁字本身的基本含义就是相亲相爱。

孔子第一次对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加以系统阐述,以“仁爱”来表述他的基本思想。

孔子要求人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人伦情感为主导的精神,代表了儒家伦理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则,颜渊》);而在孔:“道千乘之国,有?仁爱之心(《论善者好之),孔子德。

二、仁爱的根本——孝悌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

“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

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仁的内涵意义

仁的内涵意义

仁的内涵“仁”的第一个层面是“为仁由己”。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二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规范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克己”就是“为仁由己”。

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其实质是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

孔子视之为“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

“仁”的第二个层面是仁之根本“孝悌”。

“孝”,是子女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悌”,是弟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兄长,而“仁”的根本就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是很大的。

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作用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

“仁”的第三个层面是“爱人”。

“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外,孔子没有把“仁”捆缚在血缘和宗法关系上,在做到孝悌以后,他主张要超越“亲亲之爱”,以孝悌为中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无限地向外扩展自己的仁爱。

他告诉我们,仁者“爱人”,这里的“人”不只是亲人,还包括广大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爱人”有两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忠”和“恕”。

孔子曾向弟子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进一步阐释说,孔子所说的“道”就是“忠”和“恕”。

对于“恕”,孔子自己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则是恕中积极的一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作为有积极意义的道德行为,未必人人都有条件去实施;而“恕”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而且可以终身奉行。

这两条原则总括起来便是“推己及人”,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其“仁学”具体体现在:(1)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2)“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就“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3)“仁”的表现方式。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4)“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论语里仁篇对仁的理解

论语里仁篇对仁的理解

论语里仁篇对仁的理解仁,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仁篇》中,孔子对仁的理解和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具体语录,探讨仁的含义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仁被孔子视为一种道德品质,是人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孔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卫灵公篇》)这句话表明,仁是君子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君子品格的重要体现。

仁是一种温和、宽容、善良的心态,使人能够真诚待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感受。

仁还包含着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篇》)这句话表明,仁是一种以他人为重的价值观,是一种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在人际关系中,仁使人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人,促进他人的成长和发展。

仁还体现了孔子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述而篇》)这句话揭示了仁与和谐的关系。

仁使人能够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包容和谐的心态对待他人。

只有在人们彼此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仁还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修复。

孔子曾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表明,仁不仅体现在言行之中,更体现在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上。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仁使人能够秉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原则,以真诚和善意去交往,从而建立起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

而当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仁也给予了修复和调和的指导,使人们能够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分歧,重建信任,实现和解与和谐。

《论语·仁篇》中孔子对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仁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君子与人交往的基础;仁是关怀和爱护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法。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君子)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读解】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

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

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

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誉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论语》中,关于“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以及实践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

谈及《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具有仁的品德,能够明辨是非,以义为先,而小人则贪恋利益,缺乏仁的品德。

在这里,孔子将仁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指出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质。

在《论语·为政》中,还有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仁的表现,不孝不仁。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重要的一环,而孔子通过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仁与孝的关系。

仁者必须孝顺父母,关心家庭,这也是仁的内涵之一。

《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还包括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不同关系的处理。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仁者能够待人以诚,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相互尊重。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还指出了仁与智的关系:“智者不如仁者,仁者不如勇者。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仁”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谈及《论语》中“仁”的实践。

在《论语》中,不仅有对于“仁”的思想内涵的阐述,还有一些关于“仁”的实践的记录,这为我们理解“仁”的实际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孔子对“仁”实践的重要指导,他要求人们要善待他人,以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现。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仁”

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仁”

孔子的思想主张以及“仁”关于仁:孔子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有人说“博爱谓仁”,这也是“微言大义”。

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是对“仁”的表象和运用提出了看法。

孔子有六位弟子先后向其问过“仁”,以下分别作以说明。

首先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是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于颜渊问仁,说道,一个人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斗争,净化心灵,保持克己的诚敬,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境界了,这种境界就是“仁”。

同时,孔子还告诉颜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那就是只要不符合礼的境界,你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动就可以了。

其次就是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就是冉雍,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是平民出身,孔子认为仲弓具有领袖的气质。

孔子对于仲弓问仁,他说,一个人在外,要有礼貌,要诚心诚意地与人相处,做事情要有责任感,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可能别人也不愿意。

对于自己和别人都要没有怨言。

仲弓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一定照老师说的去做。

下来是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这里的讱,具有忍让的意思。

孔子说,有仁道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发表自己意见的,并且说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

孔子之所以对司马牛这样讲,也许这位老兄平时有说话不大注意的毛病吧。

下来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问仁。

子曰:居于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这位老兄会驾车,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懂驾驶技术,有驾驶执照,名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大概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时,就是樊老兄当司机吧。

孔子对仁的具体要求

孔子对仁的具体要求

孔子对仁的具体要求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仁。

这是他中年以后在推行礼乐的实践中反思的结果,是他研究当时社会的新变化、新思潮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民众在政治上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一些先进的政治家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民为国本,君是为民而设置的,神也要依赖于民。

孔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认识到民的问题实际是人的问题,要在政治上解决重民的问题,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爱人类、爱他人的观念,亦即仁的观念。

仁爱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是孔子之前人们只是泛泛而谈。

孔子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赋予仁以深刻的含义,不遗余力地加以鼓吹,使它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极其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念。

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

”(《颜渊》)爱人就是不仅仅爱自己的家族、亲属、尊长等等,还要爱这以外的别人。

孔子提倡“安百姓”(《宪问》),主张“泛爱众”(《学而》),赞赏“博施济众”。

百姓就不仅仅是一家一姓,它包括自己家族之外的许多家族。

众就不仅仅是贵族,而是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

这就是说,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

在他看来,人不仅是家族、等级的成员,还是人类的一员。

人应该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给以同情与关心。

孔子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很清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

当然,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

他主张亲亲,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最爱的是直系亲属,然后是旁系亲属,然后才是九族以外的其他人。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爱的深度从亲到民再到物是在层层递减。

因此儒家坚决反对墨家的兼爱,孟子认为墨家讲兼爱即是“无父”,即否认宗法,否认父权,而“无父”也就是“禽兽”(见《孟子·滕文公下》)。

按照儒家思想,仁爱施于普通百姓身上的已经不是很浓了,但毕竟还是有,比起“刻薄寡恩”的法家是大不相同的。

仁的另一个涵意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

仁的学说

仁的学说

孔子提出的“仁”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

”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

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

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家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涵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

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它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孔子讲“仁”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劳动者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是思想发展史上的飞跃。

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同“礼”联系在一起的。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代表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在上述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孔子针对春秋时弊,要求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薄赋敛”(《说苑·理政》);反对暴政虐民,斥责“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行德政,省刑罚。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为“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意思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意思
文言文《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赏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
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