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谈孔子对“仁”的阐述
谈孔子对“仁”的阐述[摘要] 本文指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并介绍了“仁”的七层含义。
[关键词] 孔子仁仁爱仁德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仁”,按孔子的阐述,应有七层意思:1、作“关爱”解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意思说,“仁”指的是“关爱人”。
要做到关爱人,就必须树立仁慈之心。
2、作“爱大多数人”解“汎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篇》)意思说,广泛地关爱大多数人,这就接近于仁了。
换句话说,就是有仁慈之心的人,不仅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关爱,而且对人民大众也要关爱。
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孔子这里讲的“汎爱”,也就是后来西方资产阶级讲的“博爱”。
不过,孔子的这一“博爱”观,要比法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提出的“博爱”观,早了两千三百多年。
3、作“能爱人,能恨人”解“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篇》)。
“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
”(《礼记·大学篇》)。
“好”“恶”二字皆读去声。
按照宋代儒家学者朱熹的解释:有私心之人是善恶不分,爱憎不分;只有无私心的人,才能分清好人和坏人,才能爱憎鲜明,才能懂得热爱好人,憎恶坏人。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爱与恨”,是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爱恨观。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2页)。
孔子时代的爱恨观,自有孔子时代的阶级烙印。
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爱与恨”的认识有些模糊,跑去问孔子:“满乡村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道:“还不行。
”子路便又道:“满乡村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还不行。
最好是满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及其思想价值年级:二年级学号:姓名:刘军晓摘要:“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论证与阐述,才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孔子之后,“仁”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的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儒家哲学一、仁的思想内涵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
孔子提出了“仁者人也”;2."《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爱人"是仁的出发点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神本文化和西周时期人本文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仁是广泛的爱。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五者”指恭、宽、信、敏、惠。
他解释说:“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他指出,那岂止是仁!一定是连尧舜都颇难做到的圣!此外,他还大力提倡和宣传“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
《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与实践《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仁”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被孔子视为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
本文将从《论语》中“仁”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仁”的思想内涵在《论语》中,“仁”的核心意义是关爱他人,以仁心感化他人。
孔子强调仁者必能治天下,他认为“仁者,人也”,也就是说,仁者是具备人性的人。
“仁”也被视为儒家道德伦理的根本标准和精髓,具有广泛的内涵。
“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支持。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表达了孔子的仁心原则,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他还提到“与其羞人之心”,强调了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底线,避免做出让人羞愧的事情。
“仁”在《论语》中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仁”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对学问的追求。
孔子崇尚学问,认为通过学问的修养可以使人达到仁德之境。
他提到:“温故而知新”,意味着要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并学习新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见识和智慧。
孔子也强调勤奋和刻苦的精神,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通过学习和修炼,人可以培养出仁德之心。
“仁”的思想内涵还体现在为政治治理和社会和谐方面。
孔子关心政治,他认为仁政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关键。
他说:“政之为公,执政者,是以为公也。
”这句话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公正性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问题,体现了他对于政治道德和公共管理的重视。
孔子还提到了和谐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强调了家族、父子、朋友等关系的和谐,提倡以诚相待,以和为贵。
二、“仁”的思想实践在《论语》中,孔子本身是“仁”的实践者,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所倡导的“仁道”。
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
他在修养方面要求自己先行。
当有人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时,孔子回答:“先为兴于朝”,表示要先修身养性,并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来影响他人。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
孔子仁学思想及意义总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或“仁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详细总结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学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谐社会。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人心中本具有良善之性,只要通过修身养性和教化引导,人即可发展出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仁爱,亲近人民,关心他人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则,人应该具备道德操守和良好的品德。
他提出“君子六艺”,即礼仪、音乐、射、御、书、数,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和修养。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言行合一,做到以德治国、以仁化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教育三纲五常”的理念,即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道德规范,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的重要途径,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智慧和品德,实现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政治的稳定需要依靠仁爱之心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实行仁政,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认为,只有通过依法治国和尊重人民的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这在社会中推动了互助合作和和谐发展。
其次,孔子注重道德的培养,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道德规范,这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培养人才和造就君子,这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一下孔子的仁爱思想
总结一下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仁爱思想,是他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看法和观点的总结与表达。
孔子认为,人应该尊重和关心他人,以德化人。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真诚的友谊,以及对他人的慈爱和同情心。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仁是人道的核心,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是一种内心的美德,是关心他人并以慈爱和同情心对待他人的品质。
对于孔子来说,仁是一个人的人格素质的体现,是一种道德的修养。
他认为个人的仁德是通过教育和修炼来培养和提升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和发展。
孔子强调了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仁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他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不要做违背他人意愿的事情。
孔子还反对道德的相对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张利他主义和道德的绝对性。
他认为,人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为他人着想,并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
孔子的仁爱思想还包括了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家庭是仁德的基本单元,孔子主张家庭和睦、敬老尊贤。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孝道和爱的基础,关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家庭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培养出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同时,他也倡导尊敬和纪律的意识,认为个人的行为和言论有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秩序。
孔子还关注了社会的道德和伦理。
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有德行高尚和有责任感的领导者。
他提出的“君子”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引领他人。
君子应该关心他人的福祉,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也被许多国家和文化所接受和传承。
简单谈谈论语中“仁”的不同意思
班级:1403 学号:04140317 姓名:居颖孔子“仁”的论述摘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频率极高,并以中心思想贯穿全文。
而“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虽然《论语》中没有对“仁”的含义作出具体的说明,但本质内涵众所周知是“爱人”,细细咀嚼,可以发现每一句中的“仁”含义都各不相同,却又有共通之处,对其进行材料分析和总结后,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仁德”、“仁政”、“人道”、“为仁”。
关键字:仁论语内涵概括孔子是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和贡献的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几乎中国文化发展中所有代表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学说那里找到根源。
其中最具显著特征的表示他提出的著名的“仁”的思想,并由后人概括分析,形成了一门“仁学”。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达109次之多,愈发说明“仁”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读《论语》时,不难发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时,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指的是“克制自己,依礼行事,依礼待人”,就是“仁”;司马牛问“仁”时,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指的是“说话慎重”就是仁;仲弓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指的是“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别人”就是仁,“自己不想的不强加在别人身上”就是仁,“在国家面前在家里少些”就是仁,孔子还在《子路》中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即认为拥有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于仁……其中他人讲“仁”25次,即孔子讲要从爱父兄到爱其他亲戚,再到爱他人;以自己为中心向外层讲“仁”84次,层层推衍。
但是万物皆可循不变之处,就“仁”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思,我认为可以把它归为四类:仁德、仁政、仁道、为仁。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其“仁学”具体体现在:(1)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2)“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就“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3)“仁”的表现方式。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4)“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第一章第二节孔子的伦理学说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一、仁(一)仁的含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道德评价标准,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修养的目的。
在《论语》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
(见《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第301页)孔子对“仁”的含义解释颇多,大体上可有以下五种主要涵义:第一,“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人”是指与己相对的他人“爱人”是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爱人这个思想被孟子发展成为“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后来被祖国传统医学所运用,提出了“仁爱救人”的思想,成为祖国传统医德的基本原则。
《论语》中的“仁”字,往往与“人”互训。
《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里仁》:“观过,斯知仁矣”;《雍也》:“井有仁焉”中的“仁字”即来自通训为“人”。
《中庸》:“仁者,人也”。
第二,“泛爱众而亲仁”“爱人”的范围,首先要爱双亲,爱兄弟姐妹但不仅限于双亲,还要扩大到国君,乃至“众”。
《宪问》:“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于国君,既要爱他,为他操劳;又要忠于他,向他规劝。
不仅如此,还要扩大到“众”,即“泛而众”。
“仁爱”也涉及到老百姓“博施于民”《雍也》第三,“克己复礼为仁”是从仁礼关系方面来说明,实行“仁”应受礼的限制。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规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幼”。
《颜渊》《卫灵公》:“知及之,仁能守之。
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有仁德的人,要受礼的限制、约束,其行为才是善的。
第四,孔子的按礼规定去“爱人”,是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后来的儒家解释为:一是爱有先后,爱有厚薄。
对尊者、贵者、亲者,要爱在先,对卑者、贱者和血缘疏远的人,要爱在后,情感淡薄。
如果以爱亲之心去爱,百姓那就非礼了。
这种“爱人”的思想被墨家指责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
《墨子·非儒》第五,“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谈孔子“ 仁” 之美学思想
谈孔子“仁”之美学思想孔子认为人的美好本质即是“仁”, 人可以“杀身以成仁”, 可以“泛爱众而亲仁”, 可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由此, 人性的自觉意识与观念萌生, 孔子的仁美思想产生,“仁”之美学思想成为孔子思想之中基础而又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孔子的仁美思想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性自觉泛爱之美《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孔子的真正思想。
在《论语》中“仁”的思想被提到的次数不下百次, 可以看出, 在孔子的观念中“仁”的重要性, 孔子一再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叭倩》) 就是说, 没有“仁”的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深厚情感, 其它的外在即便再好, 也是没有意义的,内心情感的真实胜于外在的讲求, 正如私以为“有之于内, 必发之于外”。
氏族血缘是孔子仁学的现实社会渊源, 孝梯是这种渊源的直接表现。
孔子曾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 这是从孝梯方面解释仁的含义, 人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懂得亲情, 有敬爱父母与兄弟之情和这种心理意识, 这正是后世人道观念的源始。
我们可以发现“仁”的思想中含蕴的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 渗透着一种巨大的人文关怀, 如“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 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等仁道理想, 这种带有深厚情感的博大的人文精神, 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处世为人、精神探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们始终关注民族、社会、国家的兴衰命运,同情深处水火之中的苦难百姓, 表达伤时感世、立志救民的政治理想, 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
在我们华夏历史上, 流传至今的“大仁之极, 而大勇生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都可以在孔子的“仁”之思想中寻到根源, 这种自觉的人际关怀, 甚而上升到国家、民族、社会层面, 表现为对大众的深厚同情, 对苦难的深刻感受, 进而积淀成博爱的人道精神, 反对残暴、压迫与剥削的道德悲悯。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仁的思想及意义
孔子“仁”思想简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子深悟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忠恕”即“仁”的思想,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
不过,历来对孔子的“仁”往往多有误解,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大多习惯以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来对“仁”作出解释,这往往不能把握“仁”的真实内涵。
中国思想的特点在于避免以规定性的语言讨论对象,这与西方重视逻辑的哲学,明显不同。
所以,孔子不抽象地界定“仁”,而是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具体地讨论“仁”所具有的复杂内涵。
一般都说,孔子的“仁”是要求人们去“爱人”。
然而,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呢?墨家也讲“兼爱”,可是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严厉地批判了墨家的“爱”是盲目的“爱”。
因为天下人都要爱,那么岂不是自己的族亲和外人无亲疏之分了么?所以孟子骂墨子是“无父”,可见儒家的“爱”要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扩充到其他人,即“等差的爱”。
在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时,孔子往往贯穿了他的“仁”(爱人)的精神。
如弟子曾问孔子,当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儿子是否应该告发父亲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才合乎“爱有等差”的“仁”的精神。
在此情况下,大义灭亲的事正不合儒家的原则。
“仁”的精神具体贯彻于行动,就是“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贯”即“行事”的意思,所以孔子强调实践“仁”比了解“仁”更重要。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所以“仁”的精神之客观化的体现,就在于“忠”“恕”之道了。
所谓“忠”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的,也就是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就是自己想要的事情,也希望别人能够拥有。
所谓“恕”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
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1.试述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答: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2.孔子论君子人格有哪些主要观点和思想答:首先,君子品德高尚。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对于道德,时时放在心上,每遇事都要想是否符合道德。
君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注意符合“义”,而小人却常常见利忘义。
“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象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别的什么也不会,那样不能适应社会。
其次,君子修身养性。
“君子不重则不威”。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宽广,为人坦荡,不忧不惧。
再次,君子勤务实。
孔子曰:“君子务本”。
即君子不在小问题上斤斤计较,而是抓住根本问题。
另外,君子善处世。
君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
3.孔子教育思想述评答: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过程、人生修养等等,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思想,受教育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为大多数人服务,人人都应有入学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该受其他条件的限制。
孔子的这种思想切合当时的庶民的利益,对于改变以前受教育权利为贵族子弟所独享的状况具有积极意义,这种思想即便在今天,对我们推进教育公平仍旧有指导意义。
4.略论孔子的义利观答: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孔子一方面认为"义以生利",但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容“仁”贯彻了孔子思想整个核心,所以有必要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将仁的原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的秩序风气,通过不懈的努力,把“仁”发展成一种思想学说,成为自己成就的代名词,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后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爱人”。
他要求大家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孔子思想表现的一种大爱。
孔子把“爱人”做为社会的准则和人们约束自己的规范,在这个统筹范围内,建立了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
符合春秋时期的人民发展,也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发展,十分贴合实际。
孔子的仁还注重道德的修养。
仁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道德是存在内心的素质,仁爱的要求可以更好的发挥一个人的品德行为。
为仁由己,既自我约束又追求道德完善。
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养君子的德行。
古代,作为一名君子,必须德行兼备。
温文尔雅,谦谦君子,有学识内涵,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爱人”的基础上,仁还存在着等级分明的关系。
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血缘关系,孔子提出的社会要以亲情血缘关系为奠基,在此奠基层面上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仁要求的不仅是个人、家庭,还有社会,要求的是整个国家。
这也是仁学最初建立的起点。
简述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两个核心观点学说上,即“仁、礼”,行仁德遵礼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学说体系。
孔子的道德学说主张“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阴阳之道,继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础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间,主张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针对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礼”主要是体现在礼制教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秩序和制度。
人类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不同的个体组合而成,人道主义思想不管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久稳定的基础,没有一个适宜的制度社会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动态不安,这不符合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利益。
孔子对仁的具体要求
孔子对仁的具体要求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仁。
这是他中年以后在推行礼乐的实践中反思的结果,是他研究当时社会的新变化、新思潮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民众在政治上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一些先进的政治家提出了“民本”思想,认为民为国本,君是为民而设置的,神也要依赖于民。
孔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认识到民的问题实际是人的问题,要在政治上解决重民的问题,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爱人类、爱他人的观念,亦即仁的观念。
仁爱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是孔子之前人们只是泛泛而谈。
孔子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赋予仁以深刻的含义,不遗余力地加以鼓吹,使它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极其重要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念。
弟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答曰:“爱人。
”(《颜渊》)爱人就是不仅仅爱自己的家族、亲属、尊长等等,还要爱这以外的别人。
孔子提倡“安百姓”(《宪问》),主张“泛爱众”(《学而》),赞赏“博施济众”。
百姓就不仅仅是一家一姓,它包括自己家族之外的许多家族。
众就不仅仅是贵族,而是包括奴隶在内的大众。
这就是说,孔子仁爱的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是全人类。
在他看来,人不仅是家族、等级的成员,还是人类的一员。
人应该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给以同情与关心。
孔子弟子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很清楚地表明,仁是一种人类之爱。
当然,孔子的仁还不是,也不可能是无差别的人类之爱。
他主张亲亲,所以仁爱必定是有差等的。
最爱的是直系亲属,然后是旁系亲属,然后才是九族以外的其他人。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爱的深度从亲到民再到物是在层层递减。
因此儒家坚决反对墨家的兼爱,孟子认为墨家讲兼爱即是“无父”,即否认宗法,否认父权,而“无父”也就是“禽兽”(见《孟子·滕文公下》)。
按照儒家思想,仁爱施于普通百姓身上的已经不是很浓了,但毕竟还是有,比起“刻薄寡恩”的法家是大不相同的。
仁的另一个涵意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究竟是什么?
儒家的核⼼思想“仁”究竟是什么?儒家的“仁”是什么“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是儒家思想的核⼼,其他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不围绕“仁”展开,三纲五常是儒家倡导的基本社会伦理准则,⽽“仁”是五常之⾸的地位。
所以,了解儒家思想,⾸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义。
“仁”的本意是亲和的意思,指⼈和⼈之间互相亲爱。
《说⽂解字》仁,亲也。
孔⼦明确提出:仁者,爱⼈。
儒家认为应当⽤“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和⼈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在孔⼦看来,⼈应该友爱⼤众,亲近贤德的⼈(《论语·学⽽》)。
孟⼦则对“仁”做了进⼀步阐述,认为“仁”是⼈的本性,是⼈与禽兽的本质区别。
孟⼦说:“恻隐之⼼,⼈皆有之。
”“恻隐之⼼,是⼀个⼈仁德的开始。
”还说“⽆恻隐之⼼,⾮⼈也。
”把“仁”上升到⼈本性的⾼度。
“仁”是⼈最基本的品德,只有仁德的⼈,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喜欢真正的善⼈,憎恨真正的恶⼈(《论语·⾥仁》)。
不仁的⼈不会淡然的长久处于贫困或者安乐的⽣活境况中,他们会因为长久贫困⽽铤⽽⾛险、胡作⾮为;或者因为长期安乐⽽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很难保持⼈的本⼼(《论语·⾥仁》)。
“仁”是⼀个⼈内在的品德,要表⾥如⼀才可以称为“仁”。
在孔⼦认为,花⾔巧语、阿谀奉承的⼈很少有仁⼼。
如果⼀个⼈表⾥不⼀,没有仁爱之⼼,那么即使遵从礼制也是表⾯⽂章毫⽆意义。
仁德是修⾝的关键。
⼀个⼈只要⽴志于培养⾃⼰的仁德,那么他就不会做坏事。
如果⼀个⼈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为君⼦,君⼦应该时时刻刻不违背仁德。
孔⼦认为仁德甚⾄⽐⽣命更宝贵:志⼠仁⼈不能因为求⽣损害仁德,当⽣命和仁德冲突时宁可杀⾝以成仁。
仁德对于⼈健康长寿也⾄关重要。
如果⼀个⼈具备仁德,那么他的⾝体动静就会适宜有节制,喜怒哀乐适度⽽不伤害⾃⼰的仁德本性和⾼尚情操,因此做到“仁者寿”。
孟⼦进⼀步发展了孔⼦“仁”的学说,将“仁”由个⼈修养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强调“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作为统治者要宽厚对待百姓,让百姓富⾜。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2012年1月14日下午,“新华国学公益大讲堂”由秦皇岛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秀廷老师继续讲孔子,他讲的主题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的本义查《说文解字》,对仁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君子出现107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如同仁堂,里仁为美,辅仁大学。
二是仁者:如仁人志士。
三是等同于人:如井有仁焉,但少见。
孔子仁德思想的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仁的原则——忠恕。
《里仁》篇里,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成现在的话是: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
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去了。
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是“仁”的具体运用,是仁的实践原则,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家、政治家,被后
世世人尊称为圣人。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其核心概念。
孔子对仁的观点有三种,接下来我们将一一阐述。
第一种观点:仁为德行之最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德行决定了他的品质和价值。
而德行之中最
为重要、最为高尚的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最彰显人类价值和最具
有人性的品质。
一个人如果具有仁的品质,那么他就可以在生活中扮
演一个良好的角色,对于社会和自身都是有益的。
孔子发扬仁的思想,提倡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以和平、包容心态相处。
第二种观点:仁为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仁虽然重要,但是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实现的。
因此,他还将仁定义为一种道德准则。
也就是说,仁作为道德准则,不
仅需要实践者自身具备,更要求整个社会关注和推崇它。
绝不言语伤人、待人诚实善良、凡事关心别人等等,都是基于仁何的道德准则。
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准则,就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一个和谐
的社会。
第三种观点:仁为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
孔子不仅仅将仁定义为一种德行或准则,还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具有创新思想的精神,孔子认为这种创新思想是驱动
人类社会进步的力量。
仁作为一种精神,可以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
境的时候,不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通过这样的精神,人们可以不
断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高度。
总之,孔子对仁的三种观点,具有其独特的深刻之处。
仁作为一
种高尚的品质、一种人类价值和思想体系、一种精神,都在孔子的思
虑中得到了体现。
无论是哪种方式,孔子对仁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通过其思想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和社会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