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法门训练教程
大成拳的主要技击身法训练和应用

大成拳的主要技击身法训练和应用
一、大成拳的主要技击
大成拳是一种以自愿参与者训练有气的国际武术。
大成拳的技击有:
1、肘撞击:将肘撞击到对手的腹部、胸部和背部,以击倒对手。
2、弓箭拳:用拳头以攻击的方式击打对手的眼睛、鼻子、下颌或对手的大腿。
3、揪劲拳:在对手胸口或腹部上用拳头或掌心揪劲,以达到停止或击倒对手的目的。
4、跌打:在距离较近的情况下,用拳头攻击对方的头部、肩部等,以便用力击倒对手。
5、踢腿:踢腿时,用前腿把对方的腿踢断,并以另一条腿迅速冲击,以击倒对手。
6、扭腰技:用身体的力量将对手的身体扭转,阻止对手的攻击。
7、摔跤技:用头部的力量以及身体的灵活性将对方扑倒在地,以便击倒对手。
二、大成拳的训练
1、基本训练
基本训练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拳击练习,提高练习者的速度、力量、技术和体力,使练习者对大成拳技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训练有步法训练、拳法训练、拆招训练、搏斗训练等。
2、拳击训练
拳击训练是大成拳的核心内容,是在拳击场上训练技击、应用技击的最重要处所。
拳击训练有形体训练、训练拳击技术、形体匹配等。
三、大成拳的应用
1、抗击
抗击是指在某一种攻击(含无武器攻击)的威胁下,借助大成拳技击和规则化,采取反攻,或以武器为手段,使攻击者被击晕、击倒等,从而停止攻击行为的行动。
2、防卫
防卫是指在受到攻击威胁的情况下,利用动作、姿势和策略,以及运用大成拳技击和规则化,组成一系列的减小受攻击者的损伤的行动。
大成拳核心训法(完整)

一、问题的由来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有本质的东西,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关键。
学拳的道理也是一样。
对于大成拳而言,什么是它的核心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
他们判断拳法的依据主要是姿势的差异。
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那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
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
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
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都是有区别的。
比如,笔者开始从学于王安平先生,其养生桩以抱球桩为主,技击桩则以扶按式为主。
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以产生整体之力。
王老师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
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下按、回拉、前抱、外撕或内合,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则以浑元桩为主,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则以勾挫试力为主,这样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锻炼“内劲”。
上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会对他们推广的功法进行非议吗?事实上,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
笔者的推论是:弟子请教先生时。
先生让你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
这样,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
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传授,如此就产生了同师不同法的现象。
我们在学拳时,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应该抓住拳学的本质,方为上策。
现行流传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门”之说,但是,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

大成拳养生桩系列大成拳养生桩操作大全(下)1. 玉佩式动作:1)缩足站立,两手握拳置于胸前,左手五指半张,右手拳头置于左手掌心之上,双目注视前方。
2)稍稍倾身,下颌微收,舌抵上腭,两肘向外旋转,两肩下沉,脊椎挺直,腰腿自然松软。
3)两臂分开自然下垂,静气,保持15分钟到30分钟。
功效:1)以玉佩配之,起增益健身之效;2)可缓解颈椎疲劳;3)增强心肺功能;4)增强腰部力量,维持正常腰椎的生理曲度。
2. 小梁杠1)立正站立,两手自然下垂,双目注视前方。
2)两手各自向后伸展,并向上举至头顶位置,手掌面相对,手指向上。
3)收回双手,置于背后,两手掌心相对。
4)交叉双臂,左手伸出,手指向上,右手手腕搭在左手掌心上。
5)向上举起左臂至最高点,收回两臂,恢复起始原位。
6)重复以上动作15~30次。
1)促进全身血液循环;2)增强脊柱及肌肉的柔软度;3)结合呼吸方法能对内臓有一定的按摩效果,达到通畅气息的情况。
3. 翻江倒海1)斜倚于墙角或门缝中。
2)左脚向外侧迈出一步,右脚保持原位。
3)上半身向左侧弯曲,右手置于脑后位置。
4)一侧完成后,换侧重褪。
1)增强腰和臀部的柔软性;2)锻炼腹肌及腰部力量;3)缓解肩部和颈部的疼痛。
4. 落地捶1)足立于肩宽,二臂五指张开向前。
2)右手向前捶地,左手保持放松放在臀部。
4)交替完成。
1)提高身体中心的平衡能力;2)增强颈、肩、臀部和腰部的肌肉力量;3)改善心血管健康。
5. 站桩练功1)双脚与肩同宽,两手握拳置于耳侧。
2)上半身略向前弯曲,腰椎发力内收,双肩下沉,注意腰腹部微收。
3)两手向前缓缓推开,向外旋转,稍稍向下沉,同时用手握力贴住虚拟桩根部。
4)全身保持在同一个平面内保持15~30分钟。
2)改善所有部位的协调性,提高身体活动能力;3)调节人体内分泌,提高免疫力。
意拳(大成拳)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

六面整体浑圆力训练步骤第一月脊柱上下力的求取:1一10日:A、姿式:两脚平行分开,双脚内侧之间距离,与肩等宽(宽可容肩,深州老谱秘传,求取六面整体浑圆力之最佳距离),足心空涵,足趾轻微抓地。
双膝微曲、膝部(大腿与小腿之间)角度为120度,胯部(大腿与躯干之间)角度为120度,上体微前倾15度—30度之间,双臂环(松)抱于胸前,十指自然分开、虎口撑圆,拇指自然内扣(此时不要求双臂拉伸,臂如搭在栏杆上休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自然腹式呼吸,头部正直,目平视前方。
B、原理分析:本月是为练出整体六面浑圆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性急!主要是锻炼下肢肌肉的力量及脊柱的拉伸(背部两侧大筋挑起),躯干是整体劲力的根本!特别重要!而脊柱的颈弯与腰弯是使脊柱正直(挑起背部两条大筋)的障碍,因为它们与胸弯、骶弯正好形成S形状,所以我们在站桩训练中,必须做到"头如线系,下颌内收”和"颈惟后领”的要诀,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手去触摸,就会发现颈弯这个生理弯曲不见了,这时颈弯与胸弯的S 形改变为一条直线,腰椎弯曲是变化最大的生理弯曲,故改变这一段的训练极为困难很多。
初学者,皆因之知难而退,但它又是掌握六面整体混圆力的必由之路,是连接上下的重要部位,只有坚定信心,痛下苦功地重点训练,才会改变腰椎生理弯曲(面授大约一月即可达标)。
改变的要诀是"敛臂提肛”、"尾骨内扣”,尾骨内扣时,臀大肌自然向内收缩,提肛是指如忍大便状,要领正确后,我们就会感觉腰部酸胀难耐,这是正常的。
因为把这一长期处于内弯状态的骨关节改变成和胸椎弯曲、骶椎弯曲方向一致的外凸,就需要骨节与骨节之间的间隙拉大,是非常困难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大约一月左右)的训练后,我们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减弱,然后,我们用手触摸腰椎的变化,如果要领正确,腰椎由内弯而形成的竖沟会被填平,并后绷而起,且越来越明显,敛臀提肛的要诀做到后,往往会出现小腹及胸腔弊气的现象,这种情况的产生,会使我们站桩时极不舒服,所以有的初习者认为这不符合"舒适得力”的原则。
[要诀][大成拳] 大成拳七妙窍门
![[要诀][大成拳] 大成拳七妙窍门](https://img.taocdn.com/s3/m/94a86f6cee06eff9aef807cc.png)
[要诀][大成拳] 大成拳七妙窍门大成拳"七妙法门""七妙法门"即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及实作。
一、站桩(一)浑元桩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
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
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
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
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
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
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
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
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
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
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
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
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
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
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
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
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
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松肘横,十指分开,如抓球状。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

大成拳初学入门:大成拳七妙法门一、站桩(一)浑元桩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
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
两膝略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
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
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
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
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
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都需要有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
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
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
全身松,有益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
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境界。
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
久练此功,可收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
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
其姿势是两足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
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
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松肘横,十指分开,如抓球状。
小腹松圆,胸窝含蓄,头直顶竖,要做到虚灵挺拔,舒适均整。
同时,周身上下要做到整而不僵,松而不懈。
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七——实作(附高清图解)

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七——实作(附高清图解)李照山大成拳系列文/李照山图1图2图3在武术中,任何形式的劲力都是为技击服务的,而技击则是体验劲力效能的最终途径。
大成拳的实作包括单操手、连环技法、模拟对练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
所谓单操手就是技击的单式操练形式,这些单式在拳术中又称招式。
事实上,种类繁多的武术套路都是由不同的单式所组成的。
不同的拳术对某些招式的称谓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内涵基本上大同小异。
在大成拳中,单纯性技击手法很多,但实际上只要能掌握其中最基本的几手,就能满足需求。
须知,拳艺在精不在多,更在于熟能生巧,举一反三,善于变化,以一生十,神出鬼没,出手无常。
1.圈捶两脚站成左丁八步,两手空握拳,左拳在前呈出击状,右拳护住下颏,两拳相距约30厘米距离。
左拳回拉约15厘米距离的同时,右拳下落至体侧;左拳继续回拉至颏前,右拳由体侧向上向前向左弧线抛出(图1、图2、图3)。
右拳略往回拉,左拳下落至体侧;在右拳继续回拉护住下颏的同时,左拳由体侧向上向前向右弧形击出(图4、图5)。
如此两拳交替练习。
圈捶主要用于圈打对方头部两侧及耳根部位。
若位于敌侧,可进攻对方面部或后脑部位。
训练时,意中有敌,我以两拳轮番击打。
圈捶空击熟练后,即可进行模拟性的对靶训练。
一人站我身前,两手戴上拳击手套,两手靠拢,高与头齐,我以拳捶击打对方戴有拳套的双手;对方双手在空间移动或躲闪,我用拳捶击打对方运动的双手;对方戴上散打的护头并进行躲闪,我用圈捶击打对方头部。
图52.炮拳以右式格斗式为起始状态,在上身稍向右转的同时,我左拳向前击出,右拳回收护住下颏,两臂两拳保持左式的格斗式(图6、图7、图8);然后,随着上身微向左转,左拳回收护住下颏,右拳向前击出,周身回归至右式格斗式状态(图9、图10)。
如此循环练习即可。
图6图7图8图9图10若站成左式的丁八步,则为左式的炮拳练法。
左式练法与右式练法相同。
所谓炮拳意为所击之拳如重炮出击。
炮拳的作用比较直接、快速,主要可打击对方脸部、颈部。
大成拳功法歌诀!附拳法秘诀武学手札

大成拳功法歌诀!附拳法秘诀武学手札功法歌诀一、技击桩歌诀半丁半八弓箭步,轻舒两臂如抱婴。
竖项虚灵挺拔立,神充意紧形要松。
二、钩锉试力歌诀前后出手如钢锉,回手缠绵似钩竿。
神园意在周身外,虚灵充实在腹间。
三、摩擦步歌诀神形端正头要悬,胯似鸡行逆水间。
前行后进用肩胯,提膝纵胯似兜泥。
四、发力歌诀遍体发奋松如棉,神充意念指端间。
周身炸力无断续,如同强弓射硬箭。
五、试声歌诀天籁之声起丹田,噫字之音胸腹前。
绵绵胸部莫费力,声似深山撞古钟。
六、单推手歌诀两腕相接如试力,取中入中神意真。
前后转动凭力点,抖放扔人步须先。
七、双推手歌诀敌我小臂紧相连,前进后移步为先。
控点如同绳索缚,打顾摔放身自然。
拳法训练秘诀(一)试力在大成拳中,试力实为至关重要的一种功法,它是静功与动功的过渡,也是通向推手与断手的必要训练过程。
如果试力这个关口过不了,就如同万马千军屯兵困谷一般,无所作为。
试力,要在具备各种桩功的条件下才能练习,它是站桩功在运力上的发挥,如果桩功不到位,做试力便会出现问题。
所以必须桩功浑厚,各种劲力在桩上求得之后,才能试力。
练习试力,有一定的规范,比如钩挫试力,按托宝贝桩姿势站立,回拉时要保持站桩时所求出的六面力,随后变为浑圆桩,然后变为小天星上式,再还原到托宝贝桩,这才是钩挫试力的全部过程。
另外,做各种试力时,不应用手做来回的运动,要用身体来移动,两臂做各种桩的姿势演变。
而且做试力时应始终达到站桩时的意境,不可因身体运动而丢失站桩时的意境和浑厚力。
(二)摩擦步摩擦步实际上是试力的继续。
上面所述试力是定步试力,是手臂与身体的运力。
而摩擦步则是下盘脚与腿的试力,定步试力要有相当的功夫之后,才能练此功法,否则上下难合。
在练习摩擦步时,上盘用托宝贝桩做肩架,在运步过程中上盘为钩挫试力,然后还原到托宝贝桩。
摩擦步整个过程实际上是桩功的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要不失中和均。
走摩擦步的过程,是桩功在运动中的变化,每时每刻都要有桩的浑厚,有六面相连浑身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成拳法门训练教程
大成拳法门以意念统帅肢体,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
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与外界建
立争力,名之曰浑元力。
下面由为大家分享大成拳法门训练教程,欢迎大
家点击查看。
一、站桩
(一)浑元桩
元桩的姿势是两脚平行而方,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
脚掌上,以保持身体平稳。
腿部略有弯曲,以利于下肢产生弹力。
两膝略
往前顶,配合练此桩时臀部后坐,以保持前后力量的平衡。
两手抬至胸前,略高于自己双肩,呈臂半圆、腋半虚的姿势,以利于实作时的间架配备。
两手手心向内,十指自然分开,如抱两球和状态,以增长臂部的外撑内裹
的力量,并可使力量容易达于指端。
双手与自身距离约有三拳,这可在技
击时守住自己上身的要害部位。
更须做到头直项竖,身形中正,胸窝微收;周身上下,大小关节,要"逢节必顶,逢曲必夹"。
就是说凡是关节之处,
都需要有外顶的力量;凡是关节反面的弯曲部位,都要有内夹的力量,这
样才能使周身的力量平衡均整,从而达到动作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除此之外,站此桩时,还要做到头顶如绳吊紧,这样可以振奋精神,
还能助长下肢动作时的灵活性。
肩部稍往后张,使心胸开阔,有利于肺部
的呼吸和精神的舒放。
两目微睁,目光远望,以蓄养精力。
全身松,有益
于周身气血的通畅运行,既可养生又可增长技击时的力量。
在意念中要做到"凝神定意,清净无为"这样日久功深,就能够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
的忘我境界。
到此境界,性不养而自养,身不练而自练。
久练此功,可收
精神充沛、气贯周身和力量雄厚之效。
这就是大成拳所说的"神元、气元、力元"的浑元之体,所以此桩法名为浑元桩。
(二)技击桩
此桩是练习大成拳技击必不可少的桩法,故名技击桩。
其姿势是两足
呈稍息姿势,前足向外方移出,约有一脚远,两脚呈丁八字步行,称为丁
八步,又称半丁半八步。
身体微斜,两腿弯屈,身往后坐,前脚根略离地面,膝盖前顶,目视前方。
两手抬起,屈肘环抱,肩松肘横,十指分开,
如抓球状。
小腹松圆,胸窝含蓄,头直顶竖,要做到虚灵挺拔,舒适均整。
同时,周身上下要做到整而不僵,松而不懈。
初步如此练习即可,若要更
进一层,需加意念活动,两手两臂要有拉之不开,推之不动,砸之不落的
精神锻炼。
待到日久功深,就须目光内敛,其神态如捕鼠之猫,将窜而未动,欲扑而待机。
要有静中求动的锻炼方法,就是假想在三尺以外,七尺
以内有"假想敌"对自己做周旋扑打,而自己以站此桩的姿势,以不变应万
变还击对方,如此用功,可锻炼自己技击时的灵敏性,此就是拳术中"无
形似有形"的锻炼方法。
技击桩歌诀:
前后丁八步,两臂如抱婴。
虚灵挺拔立,意紧形要松。
二、试力
试力的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名叫钩锉试力。
其
步法姿势与站技击桩相同,两手自然抬起,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略
微弯曲而向前指,用身体催动双手向前推出,指尖向前,臂亦随之而动,
但切勿完全伸直,以防力量破体。
两手之间的距离约有一头。
意念如用双
手十指推动水中漂木,缓缓而行。
当两臂快要伸直时,两手向内翻转,掌
心相对,用身体将双手慢慢拉回,其动作要连绵不断,待到双手距离自己
前胸约有一拳之时,再行翻转,手心向下,继而前推。
这样做周而复始的
`练习。
待到日久功深,要加上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力不空出,意不空
回的意念。
如此用功,日久自能感到双手和两臂,乃至全身与大气产生摩
擦力,使自身之气与宇宙大气相合,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钩锉试力歌诀:
出手如钢锉,回手似钩竿。
意在周身外,不离自身间。
三、摩擦步
大成拳的步法很多,摩擦步是最基本的步法,此姿势是两脚平行而立,类似立正,但膝部略有弯屈,身形中正,两肩放松,两臂左右分开,与自
身约成六十度,两手十指分开,掌心如按两大气球,头往上顶,臀部下坐,胸要含,背要紧,气要足,心要静,精神要舒放,小腹要充实。
如此默立
片刻之后,此时身体重心放在两脚掌上,然后将重心移到左腿胯部,右脚
做半弧形平行的慢慢移动,脚尖向前,落于自身之右外侧。
然后,再将重
心移到右胯部,左脚做半弧形,平行地慢慢澳前移动,脚尖向前,落于自
身之左外侧,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要保持一脚半为最好。
两脚做如此的交
替练习。
在练此功之时,注意膝盖略有上提之意,足尖应须略勾,足心不
可离地面太高。
在意念中假想两足如水而行,似有阻力,要做到即沉稳又
灵活,既连绵不断又松紧适宜。
此是前进姿势的练习,如欲做后退姿式练习,则可照此做还原动作。
摩擦步歌诀:
身形端正顶头悬,步若鸡行体略偏。
进退自如凭肩胯,膝纵足兜起波澜。
四、发力
发力包括有形,无形,有定位,无定位,自动,被动,整体,局部等
多种发力。
这里只介绍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名叫正面整体发力。
其姿势与
作钩锉试力时相同,只是在试力的过程中,双手骤然停顿,身向前撞,手
向前抖,力向外发,然后立即将双手收回原处,呈原来试力时的姿式,而
使双手两臂,乃至周身产生弹力。
练此功时,要注意其根在脚,发于脊髓,而使全身力量达于指端之外。
发力歌诀:
周身软如棉,意念指端前。
炸力无间断,如弓射弹丸。
五、试声
试声是补充试力中的微细不足之处,声应由腹部丹田而发。
初试时应
有声,由有声而至无声,无声时气充体,气充体而力量足。
故试声时应做到"有声如幽谷撞钟,无声要气充毛发"。
练习试声时,其下肢姿势与站技
击桩相同,只是两手臂于身后,肩部和胸部同时放松。
尤其胸部不可有一
丝发紧。
以口腔发出"啊"字声音,作为试声的初步练习,进而以胸腔发出"啊"字声音,后再以颈部位的所谓后壁发出"啊"字声音,最后将此"啊"字
声音,由口腔、胸腔、后音壁三个部位产生共鸣,由小腹丹田发出。
初试
声时可以发出声来,继而以"啊"字的气来代替"啊"字的声。
试声歌诀:
声自丹田发,啊字中口中出。
胸部不费力,如幽谷撞钟。
六、推手
推手有单推手和双推手两种锻炼方法。
单推手称为定步推手,双推手
称为活步推手。
推手的形式虽有单双之别,但其原理大体一致。
(一)单推手,即是甲乙双方以站桩时的步法,双方以右小臂相搭(以
推右手为例)彼此由左往右做缓慢的弧形运动,在做此弧形运动时,要保
持自己的中线部位不受对方侵犯,同时要争取以自己的柔化之力,控制对
方的中线部位,以备待机发力于对方。
中线部位就是人身上胸部任脉部位。
这就是芗斋先生说过的"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以应"的锻炼方法。
单推手歌诀:
两臂相接如试力,沾粘连随意须真。
滚动旋律凭力"点",抖放惊弹步摧人。
(二)双推手,即是甲乙双方彼此两小臂相搭接(手在上为搭,手在下
为接),中自身中线部位往自身左右两外侧,然后由上往下做缓慢的弧形
运动,以摩擦步为基础做前进后退的练习。
练习双推手时,也同样要求"
守中用中"的原则,双推手实际上就是双人试力。
双推手歌诀:
四条小臂紧相连,动转挪移步为先。
控制对方如绳缚,摔挂打放需自然。
七、实作
实作就是双方做技击练习,也就是作拳的方法,其作拳时尽管有劈、崩、钻、炮、横、削掌、掖掌、塌掌、夫子顿首、穿裆脚、蛇形腿等各种打法。
但这些打法,不是固定的死招术,而是通过掌握时机性和空间性的同时,随机应变,待机发拳。
因作拳时对方变化多端,故很难具体说清应该如何实作,但就其大体而讲,在接近对方之时,头要撞人,手要击人,足要踢人,步要过人,神态要逼人,气势要袭人,并要做到手脚齐到,全身齐动的实作要领。
实作歌诀:
双方交手,气势当先
欲接未触,体态安然
间架得当,稳准狠严
力撑八方,灵机内含
得机得势,进退截拦
何须招法,本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