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

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2498片,金线1100克。

制作一件玉衣所需的费用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需要上百个工匠花两年多的时间完成。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件金缕玉衣是在汉代诸侯王刘胜的墓中发掘的。

这说明诸侯王生活奢侈,经济实力强,他们享受着与天子同等的待遇,甚至凌驾于天子之上,这些诸侯王的存在,令谁最为担忧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图片: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2.教师讲述:图片说明在西汉初期诸侯王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这种尾大不掉的隐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到文景之时,诸侯王的势力急剧膨胀,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对抗中央的叛乱,这使得中央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来看汉武帝是怎样做的!3.教师提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4.教师讲述: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

5.教师提问:除了“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提示:设刺史,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6.教师讲述: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

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那么,“推恩令”和“设刺史”的实施有怎样的影响?提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目标导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再现:欣赏历史话剧——“诸子百家”论治国(旁白:时间:汉武帝时期;地点:长安皇宫;人物:四位学生,一个扮演汉武帝,另外三个扮演诸子百家继承人)生A: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保江山呢?生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措施是: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_____ ”知识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3.东汉的统治公元九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

一、精挑细选,了解历史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C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3、2011年4月,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

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4、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A.春秋B.秦朝C.西汉D.东汉5、七年级新生王刚同学想了解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情况,你建议她观看(D)A.《封神榜》B.《秦王李世民》C.《康熙王朝》D.《汉武大帝》6、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二、思考领悟,以史明今阅读下列材料:“田地悠悠,人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课时:1主备人:张敬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知识链接:自年,陈胜吴广起义至年,刘邦建立西汉,历时7年。

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

自主研学:(对照提纲尝快速浏览教材找准答案,若找不到,组内交流,然后疯狂背诵没记住的知识)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轻徭薄赋,重视农业。

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 ,”。

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

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和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合作探究:1.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铃木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检测反馈:1、西汉的建立时间是()A.公元前202年 B 公元202 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206 年2、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出现于()A、孔子创办私学时B、秦朝统一后C、汉武帝时期D、隋朝3、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法家和墨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诸子百家D、道家和兵家4、“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的是()A、根本目的B、实施背景C、实施过程D、实施结果5、西汉的最高学府是()A、太学 B 、大学 C、中学 D、小学6、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国力强盛原因;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学习,知道儒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削弱地方势力设问1:汉武帝为削弱地方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1、的实施(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提出者:主父偃(3)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由皇帝制定封号。

(4)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

2、建立制度(1)背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刺史权力:代表中央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易错点:是监察中央官员;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自主学习任务二加强经济管控设问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1、农业(1)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3、商业(1)背景: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尊崇儒术设问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什么烦恼?如何解决?核心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落,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情感目标:大一统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2、导入:汉接秦之弊,经济困难。

3、新授:一、自主学习1、文景之治提问:“休养生息”的原因?内容?结果?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2、、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汉武帝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意义?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自己阅读,不展开讲述三、自主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导学案(人教版七上)

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导学案(人教版七上)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课程导入】秦朝灭亡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了强大的汉朝。

你知道汉朝为什么分为西汉和东汉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西汉初年将相出行乘坐牛车而不坐马车?后来为什么又会出现了“文景之治”?你知道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吗?为什么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你知道董仲舒吗?为什么他的陵墓叫做“下马陵”?西汉时期的“太学”和我们今天的大学是一回事吗?汉武帝汉代讲学图什么是“光武中兴”?“强项令”是谁?外戚和宦官在东汉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东汉政权是怎样衰落的?强项令跋扈将军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学习这一课,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知识网络】【学习探索】1.史书记载,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上朝时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大臣上朝时只能乘牛车。

而在汉武帝时期,百姓都很富裕,国家粮仓装满粮食,国库钱币充足。

你能向同学们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吗?2.如果你是一位汉朝的政治家,你会劝说汉武帝接受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政治主张来治理国家?为什么?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在政治上的影响韩非子董仲舒4.本课知识点较多,特别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光武帝这几位皇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你可以根据他们在位的先后次序,设计一幅历史线索图,形象直观地进行归纳。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哪位皇帝在位时,西汉处于鼎盛时期?()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2.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A.儒家经典B.道家经典C.法家著作D.墨家著作二、辨识题下列三幅西汉和东汉的关系图中,哪一幅是正确的?请说出理由。

三、思考题想一想,什么是“大一统”?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资料下载】推恩之令及酎金夺爵刘邦建立汉朝后,不断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

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任命封地内的官吏,征收赋税,实际上成为独立的王国。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胶西等国,发动叛乱。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

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3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标准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的讲授将与多媒体和历史小品有机结合,通过情景拟想、阅读概括、联系对比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

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初步学习全面的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1、多媒体2、学生编排历史小品“洛阳庆功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收集汉武帝的历史人物资料教学设计新课导入汉初庆功宴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那么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怎样的后果?文景之治“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12课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12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

2、能力目标: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自主探究园地:1、文景之治:(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问题)㈠背景:西汉初年,经济(),景象()。

㈡原因:⑴吸取()教训,减轻农民负担。

⑵重视发展()生产,奖励耕作,劝诫农桑。

⑶提倡(),以身作则。

⑷重视().㈢表现:社会(),百姓(),国库积蓄充盈。

2、汉武帝的大一统:(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问题)㈠措施:⑴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建立侯国;直接削去半数侯国。

⑵思想文化上: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

推行()教育,在()兴办太学。

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进入()时期。

3、东汉的统治:阅读课本小字,了解即可。

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

东汉中期以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的情况。

三、合作探究:1、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异同?(提示:从目的、方式和结果等方面思考)2、阅读材料:(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请回答:⑴这段话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⑵汉景帝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⑶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称之为什么?课堂检测:1、汉初统治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原因是()秦亡教训文治天下经济萧条居安思危2、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始于()战国时期秦始皇时期汉武帝时期汉光武帝时期3、“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仓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代》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代》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大体史实。

2.通过试探和探讨“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汉武帝的大一统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课内探讨】(我学习,我欢乐;我试探,我收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文景之治1.出现原因⑴汉高祖时:①②③⑵文帝、景帝时:①②③2.出现朝代: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⑴政治上:⑵思想上:①②2.作用:3.结果:1.“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2.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1.汉武帝雄才粗略,他在位时期,公布“推恩令”,实行“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要紧目的是()A.增强中央集权B.排斥异己C.放权于侯国D.平定兵变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流……”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要紧的功绩是()A.创建中央集权B.终止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显现盛世局面3.为了增强中央集权,减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方法是()A.公布“推恩令” B.设西域都护府C.增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4.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重和后裔纪念,他最要紧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5.观看右边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A.汉高祖刘邦B.汉武帝刘彻C.汉光武帝刘秀D.蜀汉皇帝刘备6.电视持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大体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7.以下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光武帝8.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同意儒家教育,必需到()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9.阅读以下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第 12 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学目】1.能出武帝大一在政治、思想、方面采纳的举措及影响2.学会价武帝。

【活方案】活一能熟知武帝在政治上施“推恩令”的原由、内容及其影响。

资料一金玉衣资料二西早期,中央和封国力量比表900508007004060050030400300 200 100 020 10 0中中央人央口人封地口国方人口人口中央辖郡封国辖郡(人口单位:万)中央辖封郡国辖郡按朝礼法 ,金玉衣是皇帝才能够享受的,在的朝墓葬中 ,能够看到侯王大多使用金玉衣,明他无朝廷,“ 同天子”的史。

资料三情境武帝: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朕一威,他自制弓箭数十万,府的珠玉宝器不其数,比朕有。

地方下去必会朕的江山,朕想除此患,不知卿可有高?主父偃:皇上不用心,行⋯⋯可解此。

武帝:(开大笑)是卿能替朕分啊!1、上述资料反应出西早期中央面什么?主父偃的建是什么?2、合下“推恩令”的详细做法和作用。

内容:作用:活二认识思想上实行“ 黜百家,独尊儒”的背景、内容、影响。

1、情境第1页/共5页武帝:董卿,近来朕心中,王下的那些客又在批朕的政策,指中央,歪歪,吵得朕心神不定,不知卿可有策?董仲舒:皇上,您是天子,是代表天来治人的。

要思想的大一,行⋯⋯,吾皇定能尽除。

武帝:董卿言之有理,马上,通告天下。

1、全资猜中省略的内容。

2、了使儒家思想人心所向,真实成封建社会的正思想,武帝采纳了什么举措?合以下资料。

资料一愿陛下太学,置名 (聘高妙的教 ),以养天下之士(来培育天下的士人)。

——《·董仲舒》资料二史:武帝太学,最先只有 5 个老, 50 个学生。

一年后考,如能通一以上,就能排挨次当官。

昭帝学生增至100人,宣帝 1000 人,成帝猛增到3000 人。

举措:影响:2、比秦期的儒家,依据下和本知达成下表。

秦坑儒谷代(儒家的五)要,得看。

看与是一的,看禁止代度举措影响就以得好。

看,就是幼儿的察能力,大幼第2页/共5页儿的认知范围,让少儿在察看事物、察看生活、察看自然的活动中,累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历史功绩。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大一统”;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势力强大,地方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内容:提出,规定诸侯王除以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影响: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 ”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接受董仲舒“ ,”,把儒家学说立为,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3.影响: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平抑物价;3.作用:使国家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北击匈奴1.汉初与匈奴关系(1)背景:匈奴首领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南下袭扰;汉初国力疲弱。

(2)关系:对匈奴实行“ ”。

2.汉武帝时北击匈奴(1)原因:西汉强盛起来,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导学案课题: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和难点】1、汉武帝的大一统。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导学过程】一、目标引领,自主学习(14分钟)1、导入新课(2分钟)学生读导入框内容提问: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2、呈现目标:(2分钟)投影幻灯片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学生阅读)3、独立自学(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二、交流释疑,合作互学(15分钟)(一)、合作探究:1、课本63页动脑筋。

模式4:七年级上册导学案(22份)-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41

模式4:七年级上册导学案(22份)-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4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自学引导基础知识梳理我的疑问二、课堂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结合“史料链接”思考(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3)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活动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3)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活动3:小组讨论: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即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活动4: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三、当堂检测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2.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 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 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3.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观察右边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A.汉高祖刘邦B.汉武帝刘彻C.汉光武帝刘秀D.蜀汉皇帝刘备四、学后反思。

七上历史第12课导学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导学案

周岗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编制人:赵军课题:第12课(总第12课时)大一统的汉朝NO.0112 班级小组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建议引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

通过讨论和图示小结,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依据史实,“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全课的重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本课的难点。

二.知识梳理1. 西汉初期的统治:______年,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叫______。

2.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______的建议,“______”,就是把______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军事上:______年,汉武帝派______、______进攻匈奴。

3. 东汉的统治:______年外戚王莽夺权,西汉灭亡;_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定都______。

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______”。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先后出现______和______交替专权。

三、问题探究1.你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吗?对你有何启示?2.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的?四、反馈练习(第五组)1.从右图这块“汉并天下”瓦当中得出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人制造的B .这是楚汉战争时刘邦命人制造的C .这是汉武帝大一统后出现的D .这是西汉皇宫专门使用的,平民百姓不得用2.把儒家的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 ..西周B .秦C .西汉D .东汉3. 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一时期?( )A.秦始皇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4.材料解析题(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这两位帝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五.布置作业:。

七上历史第12课 导学案

七上历史第12课 导学案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的重要作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预习案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探究案1、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2、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训练案【中考链接】: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

举例如下:1、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期,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排斥异己C.放权于侯国D.平定叛乱2、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4、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大兴文字狱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削弱诸侯国的势力D.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5、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A.管仲B.商鞅C.张骞D.董仲舒6、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A.汉朝B.秦朝C.唐朝D.清朝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班别:___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主学习】
一、文景之治
1.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减轻②注重发展。

2.文景之治
措施:①奖励②提倡③重视
结果:出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⑴措施:①政治上:接受的建议,颁布“”,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将地方上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③思想上:接受的建议,“,”,把
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兴办(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④军事上:派、等大规模反击匈奴。

⑤对外:派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⑵影响: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进入了鼎盛时期。

【课堂检测】
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重视“以德化民”
C.经济困难
D.人心思安
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
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
B.平定“七国之乱”
C.颁布“推恩令”
D.发行五铢钱
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6.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

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8.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

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
D.派张骞出使西域
9.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汉武帝如此尊重他,主要是因为董仲舒()
A.率领军队,打击匈奴
B.推动实现大一统
C.完成出使西域的任务
D.编成了《史记》
10.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个性化设计】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