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古诗文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句出自《论语·雍也》的话,有关仁德的讨论。
这句话出现在孔子的辞职之后,他的学生樊迟和仲弓问他关于仁德的问题。
下面是古代一些有关仁德的诗文:
1. 《论语·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2. 《论语·卫灵公》: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3. 《诗经·大雅·绵》:奄有商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仲山甫师,捄公嘉会。
4.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嘉鱼》:维鱼有鱼,鲂肓其脯。
齐子归止,维鮚可留?
5.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非鹤不鸣,是已遭遇。
这些诗文中都涉及到仁德和道德的讨论,通过对仁德的探讨,人们可
以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准则。
《己所不欲_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作者介绍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的六代祖孔 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 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征在。叔梁纥是 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 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 ,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 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 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 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 施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 17岁时,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 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 鲤,字伯鱼。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原则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四书五经 《春秋并称“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丌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典原意】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 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 门不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 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丌喜欢的事 丌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丌 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丌 招谁恨。”
作者介绍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不季 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丌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 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 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被鲁国迎回 ,此时孔子年六十八岁。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篇原文及翻译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回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父者,在家父者。
”仲弓曰:“雍虽然其,恳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反问君子,子曰:“君子时望不畏。
”曰:“时望不畏,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弊或见?”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清也已矣;浸染之谮、肤受之愬没用矣,堪称离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变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往者,夫子之说道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宇宙论,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并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及之以忠。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子仲尼,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
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
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
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补充:孔子的学生曾把孔子平时对学生说的话合成一本书,叫《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三、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献,它主要讲述了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关于仁的问题。
这篇文章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背景介绍、原文赏析、写作特点、意义价值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一、背景介绍《樊迟、仲弓问仁》是《论语》中的一篇,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发生在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期间,此时他已退隐江湖,从事教育工作。
二、原文赏析原文如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在这段对话中,樊迟和仲弓向孔子询问了关于仁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爱人。
”即爱别人。
然后他们又问什么是知,孔子回答说:“知人。
”即了解别人。
然而樊迟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回答的含义。
于是孔子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这个解释让樊迟更加困惑了。
于是他退下来去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这个回答非常深刻和有哲理,并引用舜和汤的例子来解释这个回答的含义。
三、写作特点《樊迟、仲弓问仁》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言简意赅: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是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读者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生动形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这场对话。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亲切的教学氛围。
3.逻辑清晰:文章中的问题与回答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现了思考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专升本考试备考大学语文语文选择题重点知识
1、《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曾任鲁国司寇。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宣称“克己复礼”。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
《论语》今本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记》艺术赏析:言虽简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语言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滕、魏等国。
曾任齐宣王客卿,将“仁”发展成为“仁政”。
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
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思想资源。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今传七篇。
宋代,《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孟子有重民、亲民的理想,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缘木而求鱼”艺术特色:善于辩论,逻辑推理、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排比、叠句等修辞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事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3、《原君》——《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称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明诸生,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重要成员,受魏忠贤迫害而死。
黄宗羲师从刘宗周,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著作:《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文海》(编)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原君》仿韩愈《原道》、《原毁》等立题,抨击“家天下”思想。
文章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的胆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标志着古代民本思想向现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樊迟和仲弓的对话,探讨了仁义道德等重要问题。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引人深思。
他们讨论了仁义道德等问题,通过对话展现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
樊迟认为仁义道德是虚无缥缈的,而仲弓则认为仁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对话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品中通过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樊迟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对于人性的悲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而仲弓则代表了一种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作品中也对道德和仁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樊迟和仲弓的对话展现了对于道德和仁义的不同看法,也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话,我认识到了道德和仁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对道德和仁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让我受益匪浅。
作品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人性、道德和仁义等重要问题,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作品,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对道德和仁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对人性和道德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
樊迟仲弓问仁读后感《樊迟仲弓问仁》是一篇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不仅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对仁义的理解,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仁义的追求和对人性的理解,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被樊迟和仲弓问及仁义的本质和实践方式,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仁义的核心,即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去对待他人,不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以己为度的仁义观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通过这段对话,我对仁义的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仁义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和践行的。
除了对仁义的理解,这篇文章还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不器”,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满足。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教育的重视,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而忽视了品德和修养的培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了人性的本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注重内在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此外,这篇文章还让我思考了孔子对教育的理念。
在文章中,孔子强调了“教无类”,意思是说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更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发展的重要启示。
通过这段对话,我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平等的价值观念,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事业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的来说,读完《樊迟仲弓问仁》,我对仁义、人性和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了新的认识。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经典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仁义、人性和教育的追求和实践。
大学语文25篇 便携版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颜渊》、《论语·子路》)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的祭祀。
)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
)⑶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慧,也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⑷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选用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⑸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平日里言行端庄,做事严肃认真,待人衷心诚意。
)2.《老子》二章(《老子》)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倾倚,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
)⑶是以圣人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⑷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培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高自傲。
)⑸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法规,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处,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德。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昭公二十年》)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
(齐景公从打猎场所归来,晏子在遄台随侍)⑵“据亦同也,焉得为和?”(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国君认为可行的,其中包含有不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这些地方,使之趋于完善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其中也包含了可行的地方,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目录第一单元:仁者爱人 (1)1.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1)2. 齐恒晋文之事(《孟子》) (2)3. 原君(清.黄宗羲) (7)4. 室语(请.唐甄) (10)5.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14)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17)1. 《老子》二章(《老子》) (17)2.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18)3. 史伯对恒公问(《国语》) (19)4. 大同(《礼记》) (21)5. 息争(清.刘大櫆) (22)第三单元:以史为鉴 (26)1.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26)2. 谏逐客书(秦.李斯) (27)3. 过秦论(上)(西汉.贾谊) (30)4.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 (33)第四单元:胸怀天下 (36)1. 哀郢(战国楚.屈原) (36)2. 古风(其十九)(唐.李白) (38)3.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 (39)4.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 (40)第五单元:故园情深 (41)1. 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 (41)第六单元:礼赞爱情 (43)1. 蒹葭(《诗经》) (43)2. 长恨歌(唐.白居易) (44)3. 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49)4. 沈园二首(宋.陆游) (50)5. 婴宁(清.蒲松龄) (50)第七单元:洞明世事 (62)1. 涉务(北齐.颜之推) (62)2. 枕中记(唐.沈既济) (65)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景臣) (69)第八单元:亲和自然 (72)1.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72)2.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73)第十单元:浩然正气 (79)1. 苏武传(节选)(西汉.班固) (79)2. 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 (89)3. 段太尉逸事状(唐.柳宗元) (93)4. 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 (98)5. 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101)第十一单元:冰雪肝胆 (104)1.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104)第十二单元:诗意人生 (108)1.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108)2. 赤壁赋(宋.苏轼) (109)3. 闲情记趣(清.沈复) (112)第一单元:仁者爱人1.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
樊迟仲弓问仁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樊迟问怎样行仁。
孔子说:“在家能恭敬规矩,办事能认真谨慎,对人能忠实诚恳。
虽然到了夷狄,这三种德行也是不可放弃的。
”齐桓晋文之事①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②(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大学语文课文翻译整理
1、《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老子》二章——老子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3、《晏子对齐侯问》——《左传》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了。
樊迟、仲弓问仁标准PPT课件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 曰:“知人” “爱人” “知人”便道出了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 、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 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2020年9月28日
返回9
思考与练习
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二仁、”的从思本想文是节孔选子的思想内的容核可心以。看从出本文《所论辑语录》的内容 的来语看言,“具仁有”哪体些现特了色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
返回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
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溃 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一 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 “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 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 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 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 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 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 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 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 背弃。”
返回
内容述评
第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 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 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 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问仁的句子
以下 6 个句子:
1.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就像有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在路边哭,旁边的大人就赶紧过去安慰,那就是一种爱呀。
2.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比如说你很想吃很多蛋糕,但为了身材能克制住,这也有点仁的感觉哦。
3.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这就好比你每次出门都穿戴整齐,像是要去见重要的人一样,可认真啦。
4.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就像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不着急慢慢说,考虑好了再说,这也是一种表现呢。
5.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五者就像你面对困难时勇敢向前,绝不退缩。
6.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好像你要画画,得先把画笔削尖了,准备好才能更好地去做呀。
仲弓问仁原文及其注释
仲弓问仁原文及其注释樊迟仲弓问仁【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朝代】先秦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
孔子回一刚: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致怨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会招致怨恨。
仲弓刚:我虽然不聪明,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刚: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刚:了解人。
樊迟还是不明白。
孔子刚: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刚: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刚: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子夏刚:这话刚得多么深刻呀!舜管理直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直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刚:平日心怀恭谨,做事严肃认真,待人真心实意。
这几种品德,纵使是到蛮夷之邦,也是不能废弃的。
注释: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的封地。
举直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
错,通措,安置。
乡:同向过去。
见于被接见。
皋陶:舜时的贤。
伊尹:商汤时辅相。
不仁者远矣翻译
不仁者远矣翻译
原文: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不仁者远矣意思:
不仁者远矣”所表达的意义是指,凡是行为不仁的人,将会被他人鄙视。
根据通行的道德准则,不仁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反对,从而失去他人的尊重。
即使被不仁行为给予了利益,也只能被视为不受尊重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迟、仲弓问仁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子仲尼,鲁国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祖上是宋国贵族。
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后收徒讲学,参与政治活动。
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
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诸国,宣传其学说,终不为世用,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与典籍整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其学说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
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的谈话、与弟子的问答以及弟子间关于孔子思想的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
《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补充:孔子的学生曾把孔子平时对学生说的话合成一本书,叫《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三、背景简介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侯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首先,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
另外,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利,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
一时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
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的思想体系。
“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礼”的价值也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四、读讲课文第一段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仲弓:孔子学生冉雍(公元前522--?)之字,冉氏,名雍。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小孔子二十岁。
出事寒微。
早年拜师孔子,随孔子周游列国。
回鲁后的第三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季氏家族的总管,并向孔子问过政。
2、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3、这一段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段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1、樊迟:樊须姓樊名须,子子迟,亦称樊迟,比孔子小36岁,齐国人,一说是鲁国人。
他是一个农民,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
孔子回鲁后拜师。
他求职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
鲁军不敢越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鲁军大获全胜。
在受教于孔子期间,有一次,向孔子请教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
他学业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但他不愧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樊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为“益都侯”。
2、通假字:知—通“智”,智慧、聪明。
错—通“措”,废置不用;乡—通“向”,刚才。
3、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对人慈爱。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以正压邪,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邪恶之徒就被疏远了。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
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关于“智”,孔子认为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第三段:原文: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子夏(约前507年—前420年),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教育家。
前476年,受晋国卿大夫魏驹及其子魏斯(后来的魏文侯)之邀,来到龙门西河(今山西河津一带)创立学堂,终身讲学,设教长达55年,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魏文侯、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军事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夏为孔子高徒,小孔子44岁。
《荀子·大略》云:“子夏家贫,衣若县鹑。
”孔子68岁结束周游列国返鲁定居,子夏始投孔子门下,时年24、25岁之间。
2、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3、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五、艺术赏析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知人”、“爱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六、思考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七、补充介绍孔子的仁学思想(一)归纳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基本含义孔子在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从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出发,把春秋前期“仁”的思想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以“仁”和“礼”这两个哲学范畴作为支柱,构筑起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吕氏春秋·不二》篇上说“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也是他用来调和社会矛盾的一种主张,实现“仁”与“礼”的统一也正是构成儒家学说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人格理想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1、“仁者爱人”与“忠恕”之道“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孔子一身传承着殷、周两代“仁学”的思想与文化遗产,他以复兴周代的礼教和文化为己任。
孔子生逢春秋末世的鲁国,鲁国原是周公的封地,深受周文化风气的影响,据说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摹仿大人作礼仪演习,长大后更是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来表明心迹,把复兴周文化作为自己学习的方向和从政的理想。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世界观,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总原则,同时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那何为“仁”呢?在孔子“仁”的思想体系中,“仁”的含义主要有六个层次,第一是“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既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使整个社会得以有序、正常运转的保证;第二是为人修身立业之道,即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孔子把理想的人格分为君子、成人、仁者和圣人四类,希望“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明确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要达到“内圣外王”,作为“圣人”,不仅要有高尚的仁德,而且要实践“治国平天下”的事业;第三是约束自己,恢复古制,复兴周礼,即“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