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单元说课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单元说课稿

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单元说课稿

积累活动经验,建立长度表象——小学数学《厘米、米的认识》单元说课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积累活动经验,建立长度表象,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米的认识》为例。

各位老师,我们都知道《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在《厘米、米的认识》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努力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单位表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我将从单元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单元教学策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来进行本单元的说课。

一、首先让我们走进教材本单元承载的知识点有:厘米、米的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估测、测量和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图形与几何”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

而《厘米和米的认识》是属于其中的“测量”部分。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课标中这样要求的(屏幕展示):“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

”那么《厘米和米的认识》在测量部分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呢?大家请看:(出示:一年级下册《厘米和米的认识》;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四年级上册《线和角》;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厘米和米的认识》是认识度量单位的起始课,它不仅是认识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还是认识“线”、认识面积、体积单位的基础。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单元共设有2个信息窗,(屏幕展示)信息窗1的内容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渗透估测,用厘米测量,认识线段;信息窗2的内容有:认识长度单位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我们、对教材的分析,记得波利亚说过:“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和区分厘米和米的概念。

2.能够用手指或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用正确的单位表示。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量房间的长度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表示的能力。

难点1.区分厘米和米的差异,特别是在书写时的不同表示方式。

2.激发学生主动测量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并提问:你们知道除了厘米,还有哪个长度单位呢?2. 导学(10分钟)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入“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不同单位来表示这些长度。

3. 探究(15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用尺子分别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然后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及用哪种单位表示更合适。

4.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让他们找出至少5个物体,并列举出它们的长度,其中既包括厘米又包括米的单位表示。

5. 实践(15分钟)让学生继续测量几个物体的长度,并让他们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于厘米和米单位的认识和运用。

四、教学手段1.实物和图片2.尺子3.黑板4.作业本五、教学反馈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班级点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练习测量和应用长度单位的能力,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厘米和米的概念理解较为清晰,但在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和应用来加深对于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一、引言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概念。

让学生对厘米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厘米进行测量、比较和计算。

本篇说课旨在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一种互动、动手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具体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厘米的定义和基本符号,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厘米的量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厘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活动1. 教师将一段长为10厘米的纸条放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是一段什么长度的纸条?2.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个有刻度的厘米尺,并告诉学生这段纸条的长度就是10厘米。

3. 通过这个导入活动,引起学生对厘米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厘米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步:概念引入1. 教师将一张纸上的一条线段分成10个等分,每个等分的长度为1厘米。

2. 教师询问学生,这个线段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线段的长度是10厘米。

3. 通过这个概念引入,让学生对厘米的划分和计量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第三步:实际应用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钢笔、橡皮擦、书本等,让学生估算出它们的长度,并用厘米尺进行实际测量。

2. 学生在组内合作,依次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上。

3. 学生完成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品的长度,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第四步:拓展练习1.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拓展练习题。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并将结果写在小组黑板上。

3.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厘米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第五步: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强调厘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上《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厘米和米》是人教版数学二上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用这两个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等基本概念,对物体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对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可能还没有直观的感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观察,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观察,培养测量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能够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的理解,对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的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桌子、书本等,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米等于100厘米。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桌子的长度、书的长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4.总结提升: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巩固对厘米和米的理解。

5.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长度单位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米和厘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米和厘米的概念与含义;(2)学会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3)能够正确运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米与厘米的概念;(2)通过观察实物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3)通过实际测量、比较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注重实践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时空观念。

二、教学重点1.学习米与厘米的概念与换算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米和厘米进行测量和比较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米长的卷尺及一根一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单位吗?我们平时用这个单位来测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这是米的概念,用于测量长度。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一米长的线段,然后分别展示1米和0.1米的实物(如棍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1米由10个0.1米组成。

学生观察后,教师板书1米=10×0.1米。

3.梳理(10分钟)教师出示一根1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我把这根线段划分成10等份,每份是多长?”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每份是0.1米,教师板书0.1米=1/10米。

然后教师出示一根0.1米长的线段,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0.1米也可以叫做10厘米,教师板书1厘米=0.1米。

4.巩固(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比如铅笔、橡皮、书等,让学生用卷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以米和厘米的形式记录在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结果,观察和比较。

(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等的线段,并让学生按指示用卷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表格中。

表格包含不同长度的线段和相应的测量结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5.拓展(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自己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通过计算换算成米和厘米的形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长度单位:1、认识厘米和米”。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厘米和米,学会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和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测量,仍然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观察、操作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和米,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厘米和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在实际测量中运用这两个单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度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用厘米和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用厘米和米测量教室内的物体长度,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作业:布置一道测量长度的生活实践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5)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认识厘米和米 北京版 (5)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厘米和米(北京版)一、教材解析本课的教材为《北京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本课是教材的第五课,主要内容为认识厘米和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试验等方式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和掌握厘米和米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2.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学会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巩固和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和掌握。

难点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三、教学设计1. 活动1:认识厘米和米活动内容:•准备一段细绳和一个计量表,展示绳子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绳子的长度,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个长度是多少?•告诉学生这个长度是一米,并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到哪些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护士、q仔大小比较出一厘米的长度,并告诉学生一厘米是一米的百分之一。

•引导学生感受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差异,并告诉学生当我们需要更精确的长度时就需要用到厘米来衡量。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定义和基本用法。

•培养学生对长度的观察能力和较强的数量感觉。

•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活动2: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活动内容:•拿出一定长度的纸条,让学生感知其长度。

•再从纸条中抽出同样长度的一段,告诉学生这是一厘米的长度。

•给学生论粉笔、q仔、铅笔等不同物品,让学生比较它们和1厘米的长度之间的差异。

•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的方式来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

活动目的:•让学生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差异,并培养学生较强的数量感觉。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厘米和米,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活动3:厘米和米的换算活动内容:•拿出一个纸箱,让学生试着估算它的长度。

•让学生用一米长的卡尺来测量纸箱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转化为厘米。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各种问题。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1

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上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是小学数学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厘米和米,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物体长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单位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熟悉。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厘米和米,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学会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厘米和米的概念,学会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并进行实际测量。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长度单位的转换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认识厘米》的说课稿

《认识厘米》说课稿一、说教材.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

“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

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

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三、说教法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

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五、说教学流程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

小朋友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和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2. 能够使用适当的单位来描述长度。

3. 能够通过实际测量和比较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转换。

2. 难点,如何让小朋友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尺子、米尺、小米粒、小米袋、小米箱、小米团等。

2.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根尺子,问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是尺子。

然后老师问学生知道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是用来量长度的。

接着老师问学生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是什么单位吗?学生回答是厘米和米。

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厘米和米的知识。

2. 学习新知识。

(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看厘米和米的实际应用场景,例如用尺子测量书桌的长度、用米尺测量篮球场的长度等。

(2)引导学生讨论厘米和米的概念,例如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然后记录下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3. 拓展练习。

(1)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

(2)让学生用小米粒、小米袋、小米箱、小米团等物品来比喻厘米和米的概念,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 总结归纳。

让学生总结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并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

五、课堂作业。

让学生回家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和家人一起讨论厘米和米的概念。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图片、视频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简单地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认识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认识米

引言本文档是针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的说课稿,主要介绍该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生能够认识米的概念,能够运用米和厘米的概念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1.一米的长短相比2.米的换算3.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主要达到以下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理解米的长度比厘米的长度更长。

2.熟练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3.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并能用此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思路本单元主要以启发性教学为主,同时将重点放在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对米的长度有更加清晰的实际感受。

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方法:1.实物教学。

通过展示米、厘米的长度对比和长方体模型等实物,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感受。

2.探究性教学。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自行探究,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自己的探究活动。

3.体验式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做一做”、“练一练”等方式,反复体验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了如下方法:方法一:让学生自己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差距引导学生到操场上用大班球、跳绳、体操垫等物体感受一米的长度和厘米的长度的差距。

方法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操在教学练习中,让学生亲自完成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计算。

方法三:巩固所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评价方式本单元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日常表现评价。

包括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习惯养成等方面评价。

2.课后练习评价。

通过课后布置的作业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结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米和厘米的概念,进一步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也希望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2024版小学二年级《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
REPORTING
换算公式介绍
1米 = 100厘米 1厘米 = 0.01米
实例演示换算过程
将1米换算成厘米
1米 × 100 = 100厘米
将50厘米换算成米
50厘米 × 0.01 = 0.5米
学生自主练习换算
01
练习一
将2米换算成厘米。
02
练习二
将75厘米换算成米。
03
04
练习三
将4米50厘米换算成厘米。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分组测量
学生分组使用测量工具,对教室内的不同物品进行测量,并记 录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制作长度单位海报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长度单位,制作海报展示该单位的定义、符 号、应用实例等,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分享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展示
01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测量成果和海报,分享
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于较长的距离或需要高精度测量的场合,应选择 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PART 05
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应用
REPORTING
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购物
在购买衣物、鞋子等商品 时,需要了解尺寸和长度, 以确保选购的商品合适。
厘米通常用于衡量较 小的距离,如书本的 长度、铅笔的直径等。
米与厘米的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这是米与厘 米之间的基本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将米 转换为厘米或将厘米转换为米。
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有助于学生 建立长度单位的整体概念,并为 后续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认识厘米和米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数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的概念:长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长短的物理量,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和米。

2. 厘米和米的关系:1米等于100厘米。

3. 直尺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确保直尺边缘与被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要准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正确读取测量数据,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和米的关系。

2. 演示法:展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讲解:讲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介绍厘米和米的基本知识,阐述厘米和米的关系。

3. 演示:演示直尺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并模仿。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和准确读取数据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和米表示,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课后思考: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房间的大小、家具的尺寸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实践环节,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敬爱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本篇文章将会为您带来一份非常实用的教案设计,主题是,“教师必备:厘米和米的认识”。

无论您是小学、中学和高中的教师,都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很多实用的教学资源,以帮助您更好地教授这门知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正确识别并且辨别厘米和米的区别;2、学生们应当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厘米和米这两个度量单位的关系,并且掌握如何在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转换;3、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运算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认识厘米和米:在开始本课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厘米和米。

厘米是长度的单位,等于一百分之一的米。

而米是长度单位,等于100厘米。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图片来帮助学生们理解:2、如何辨别厘米和米:辨别厘米和米的最好方法是直接比大小。

学生们必须了解到哪个单位更小。

厘米比米要小,因此我们可以说,1米 = 100厘米。

如果我们要将下面的物体分别用厘米和米来表达,那么应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图像进行缩放。

小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大图使用每个方格代表1米。

3、如何进行度量单位转换:度量单位转换是非常关键的。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熟练地转换度量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流程进行教学:(1)把题目转换成标准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并且将题目中的度量值进行转换,并且进行计算;(2)让学生们互相比较答案,从中找到错误,进行讨论;(3)在以上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设计更复杂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有些题目还可能需要使用到换算关系。

例如:1千米等于多少米?这类问题也需告诉他们,1千米等于1000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也就是“让学生自学,老师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发现问题,并且尝试回答。

互动体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互动体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互动体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能够正确使用厘米和米两个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长度等信息。

二、教学内容1.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其换算;2.厘米和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拓展阅读法: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图片等来引导学生对厘米和米有更深入的了解;2.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互动体验的角度来认识厘米和米。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教学内容,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回忆出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使用过厘米和米,开始进入学习状态。

2.拓展阅读利用图片、小故事、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并通过阅读了解厘米和米的历史、来龙去脉等内容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3.情境教学(1)“厘米寻迹”:老师在教室内藏了一卷尺,让学生通过找寻,来巩固对厘米的认识。

(2)“米的探索”: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寻找长度为1米左右的物体,并让学生通过测量、比较等方式来了解米的概念和作用。

(3)“麻绳游戏”: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根长度不等的麻绳,让学生通过比较、测量等形式,将麻绳与厘米和米相关联,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记忆和理解。

4.操练环节老师出示一些长度不等的物体或图片,并要求学生使用恰当的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长度,通过多次操练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5.迁移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真实生活中去计算和度量物体的长度、面积等,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实际应用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6.总结归纳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和总结归纳学习内容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2.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要更加多样化,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更多加入交互式教学的元素,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说课稿3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说课稿3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运用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不够系统和深入。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并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单位。

3.自主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4.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计算书桌的高度等,巩固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说课第【2】篇〗说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

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说课(课件)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说课(课件)

2.用厘米测量。 师:(出示教材的“做一做”)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多少,说一说测量物 体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铅笔长8厘米。 生2: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从尺子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的刻度是几 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尺子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拿出老师给 大家准备的小纸条,测量一下长度是多少厘米。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从刻度“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尺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尺子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 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2厘 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尺子,交流。如尺子上从刻度“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刻 度“3”到“5”的长度是2厘米等。 【设计意图: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 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掌握1米和1厘米的实 际长度。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 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从而达到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的目的。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 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1厘米?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给学生充足的数的时间,再交流。 生1:一个格一个格地数,1米是100厘米。 生2:从1到10之间有10个小格,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地数。 师:通过刚才大家数的结果,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那就是说1米=100 厘米。(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米尺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既直观又简便。用自己的 方式描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米”和“厘米”之 间关系的探索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厘米,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对厘米、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知识的基础。

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信息窗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信息窗二,呈现的是师父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借助问题“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引入对米的认识,在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的过程中,展开对厘米和米进率的学习.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一年级上册教材的学习中认识比较了物体的长、短,
在本节课上他们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如在游戏中,他们偶尔会用步子或手来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或以某一些物体为参照物来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

少数同学在数学课上利用尺子画直线时会对尺子产生兴趣而进行观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学会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后的密切联系.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索中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以及互相协作的团结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是:建立长度表象.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1、多媒体教学法 2、指导法 3、讲解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信息窗一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为出发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大家有没有跟妈妈去做过衣服?你知道吗,做衣服时要”量体裁衣“。

只有有量得准确,做出来的衣服才合体,可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时就发生了一个笑话。

想知道吗?谁能看看这四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是啊,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
2、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为了让学生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记一记、举一举、想一想中很直观地感知了厘米,认识了尺子。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感知厘米,我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在热烈的汇报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能力。

]
3、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

设计了用厘米尺量物体长度的环节:同学们,你能用尺子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吗?在学生用各种方法画时,我则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重点指导没有0刻度的测量方法。

同学们的方法不尽相同,对于学生的疑问我笑而不答,而是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不论从哪量,只要数出5个大格就可以。

[设计意图:突破了难点的同时,有力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
4、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利用课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并反馈。

5、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2)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通过总结,使学生再次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学会观察,善于思考,用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6、拓展作业
回家量一量爸爸妈妈手掌的长度,爸爸妈妈的一拃有多长。

信息窗二
(一)引入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点,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师傅用尺子量出阿福长袍长1米,徒弟说是100厘米,于是产生了疑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从而揭示课题:米的认识(贴出课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孩子头脑里也留下了米尺长度的初步感知。

(二)实践
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三个活动认识“米”、用“米”、比较归纳来进行探究:
1、动手操作认识米—建立“米”的表象
这活动交集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

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进行:
(1)看一看:观察米尺,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通过观察数数,深刻得知1米=100厘米。

【贴出1米=100厘米】
(2)量一量:小组用米尺量一量身体藏着哪些一米长的地方,我会提醒学生米尺要放正,注意对齐刻度,做好标记。

学生会兴高采烈测量出自己的身高、臂长、步长、还发现五个小朋友紧靠一起时腰宽大约是一米左右。

我会及时提醒学生记忆张开臂长大约是一米,为下面的找一找和估一估活动做好参照标准的准备。

(3)找一找:请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大约一米长的物品。

(4)估一估:几块地砖长大约1米?几块墙壁瓷片长大约1米?1米的队伍能站几人?讲台大约有几米?学生通过尝试估计比划,体验成功,为下面的学习建立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米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知道厘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米”的空间观念,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

逐一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引出用米活动。

2、实践操作用“米”—用米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的。

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用米”活动分成小组合作进行:
(1)提出小组任务,明确小组分工。

(2)先请一个小组示范,评价总结归纳测量的方法与测量工具的介绍。

(3)小组共同努力合作完成测量并填写表格。

(4)展示各小组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小组合作中,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学会优化选择测量工具,规范测量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让课堂焕发智慧的生命力。

3、比较归纳—-探究厘米与米的生活应用
这是旧知与新知的衔接点,也是知识建构融合应用的关键点。

所以,此活动我利用多媒体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直观演示、比较厘米与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
(1)看一看(2)比一比(3)想一想(4)说一说(5)练一练
这样,把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练习紧密结合,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空间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归纳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长度单位。

这样,长度单位这单元的知识脉络得以清晰建立。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以及对教材练习的解读整合,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设计意图】题目从易到难,巩固知识要点,提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数学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作业布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