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科学先驱徐光启_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科学家成长故事_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7c01b91b55270722192ef714.png)
徐光启,字子光,号元扈,溢文定,上海徐家汇(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
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
先祖由苏州迁至上海,务农为生。
祖父弃农经商致富,因倭寇之乱而家道中落,父亲仍务农为业,祖母尹氏、母亲钱氏勤于纺织贴补家用。
他们把光大门楣的希望全寄托在聪颖健壮的徐光启身上,含辛茹苦加以培养。
徐光启从小就很独立,他胆量大,也很顽强。
冬天天很冷,地上有冰,很滑,别的小朋友们都怕摔跤。
可他不怕,他一边跑,还一边叫嚷着:“我要跑第一!”他很调皮。
有一次,“龙华塔” 上有鸽子,他竟然爬上了这座塔,去捉鸽子。
看到他爬上去,大家都吓得闭上了眼睛,生怕他跌下来。
可是他自己一点也不怕,若无其事,嘴里边还嘟囔着:“鸽子,都是你害得我爬到塔顶上来抓你!”到了小光启上学的年龄,家里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于是东凑西筹,凑够了学费,送他去念书。
父亲对他说:“家里并不宽裕,但是为了你将来有出息,省吃俭用也要供你读书,进学堂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习呀!”自从进学堂读书后,小光启就再也不贪玩,不淘气了。
天还不亮,他就起来背书;放学后,回到家里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做功课,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得母亲去叫他,有时候还要叫好几遍。
由于勤奋和努力,每次考试,徐光启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父母都为徐光启的成绩而高兴。
他们表示,哪怕是吃不上饭,也要供光启读书。
徐光启对书本以外的知识也很关心。
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
有一天,看到奶奶在纺线,纺车上有三个纱锭,他便问道:“奶奶,为什么你的纺车有三个纱锭,而外婆用的纺车只有一个?” 奶奶说:“你外婆用的纺车是一般的纺车,我用的纺车是黄道婆发明的,一个人可顶三个人呢。
” 徐光启问:“黄道婆是谁呀?” 奶奶说:“黄道婆是南宋人。
她出身很苦,少年时流浪到海南,开始向当地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就把技术传授给了大家。
历史作业—徐光启 (2)
![历史作业—徐光启 (2)](https://img.taocdn.com/s3/m/2da39ef09e314332396893dc.png)
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 去韶州任教,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徐光 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 (L.Cattaneo)。 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在同郭 居静交往的时候,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 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 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 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 教的消息,即专程前往南京拜访。。
仕途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考中 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徐光启20 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 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 用去了23年时间。
徐光启坐姿画像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 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 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 后的陆王心学,主张禅静顿悟、 反对经世致用。
在天文历法上,徐光启介绍了古代托勒玫旧地心说和以当代 第谷的新地心说为代表的欧洲天文知识,会通当时的中西历 法,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 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 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 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 的准确公式,并首先作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历史活动小结—科学先驱—徐光启
人员名单
人物简介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明嘉靖四十一年)- 1633年11月10日(明崇祯六年)),字子先, 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 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 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 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
《农政全书》共分12门(农本、田制、 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 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60 卷,70余万言。
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徐光启
![明朝数学家科学家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895e00e14afe04a1b071de25.png)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信奉天主教的宰相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
出身于商人兼小土地所有者家庭。
父徐思诚“尝业贾”,继弃而“课农学圃自给”。
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倭燹”,松江府又发生灾荒。
徐家的生活更为窘困。
祖母、母亲都得“早暮纺绩,寒暑不辍”,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徐光启幼年常常接触到具体的生产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他以后“富国强兵”的思想,以及勤劳俭朴和旺盛的求知欲。
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
在家乡教书,并参加一些农业生产劳动。
万历十六年(1588),二十七岁,到太平府去赶乡试,未考中。
万历二十四年(1596),三十五岁,在赵凤宇家教私馆,并随之由韶州到广西浔州。
这次长途跋涉,俯仰于“崇山峻岭间,文日益奇益富”①。
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十六岁,春,由广西返广东上北京,赴顺天乡试。
他的试卷已被阅卷官摈斥,幸主考官焦竑是个有实学的人,从“落卷”中看到了徐光启的试卷,“击节称赏,阅至三场,复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拔置第一”②。
但以后万历二十六、二十八年两次赴京试进士,均落第。
在第二次赴北京时,徐光启途经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利玛窦处了解到天主教,可以“补儒易学”,而“格物穷理”之学更使他神往,于是加入了天主教。
万历三十年(1604),他四十三岁时再赴北京应礼部试,以第八十八名中进士;殿试三甲,列第五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这时,利玛窦也在北京,从此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由利玛窦口述,他笔译。
经过两年努力,译成前六卷。
以后,又合译《测量法义》。
另与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等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后金破抚顺,警报迭至。
徐光启
![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512937fdf705cc17552709ff.png)
徐光启徐光启(1562–1633)明科学家,上海县人。
于1604年考中进士,相继任礼部右侍郎、尚书、翰林院学士、东阁学士等,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研究范围广泛,以农学、天文学、数学尤为突出。
较早从利玛窦等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介绍到中国,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
编著《农政全书》、主持编译《崇桢历法》,译著《几何原本》等。
他毕生致力于介绍西方科学,成为我国近代科学的启蒙大师。
徐光启1562年生于上海的一个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
出生后,家境已经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先后到过广东、广西等地,靠教书为生。
1597年考中举人,1604年又考中进士,升任礼部左侍郎、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
1633年去世。
徐光启虽然多次担任官职,但是他一直从事实用科学的研究。
他一生读书勤奋,生活俭朴,为官廉洁,治学谨严。
长期的钻研学习,使他无论对我国的传统科学或者是传入的西方科学都有相当的造诣。
他的著作很多,范围很广,涉及农业水利、政治军事、历算测量等许多方面。
在数学方面,徐光启的重要贡献是翻译了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的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这是介绍西方数学的创举,在学术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研究西方科学。
几年后,在徐光启的提议下,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执笔,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反复订正,终于在1607年合译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并在北京出版。
这是第一本译成中文的西方数学书籍,已收入我国的《四库全书》中,现珍藏在北京图书馆内。
徐、利合译的《几何原本》,不仅打开了中西学术交流的门户,而且在译本中还首创了许多汉文数学译名:几何、平行线、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幂等。
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沿用至今,还被日本、韩国等国所采用,为世人所公认。
除了《几何原本》和《崇祯历书》中的一些数学翻译工作以外,徐光启还有一些数学著作。
在《测量异同》和《勾股义》中,他把中西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比较,并且运用《几何原本》中的定理把我国古代已有的证明方法严密化,还创造了一些新的证明系统。
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介绍
![近代科学的启蒙者徐光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2cc496a9b6648d7c1c7462f.png)
和他的故宅“九间楼”,这位廉洁奉公、勤恳治学、推动中西文
化交流发展的科学家,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特别感兴趣,在这段时期内翻译《几何原本》,编译了《测量法
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成为当时最早介绍西方数
学知识的学者。
徐光启丧服满期,又回到北京任所。后来他借册封宁夏庆王
的机会,考察了西北的农田水利;又借养病之机,在天津屯种,
研究北方栽种水稻的技术,还研究药物、花草的种植等,收集到
算、化学、地理等知识很感兴趣,认为有实用价值,能富国强
兵,因而他不断地向利玛窦求教,两人结为好友。
万历三十二年,徐光启终于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
学习。当时他年已42岁,仍自强不息,学习天文、兵法、农业、
水利、工艺等实学,把主要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希图用实学来为
国家效力。3年庶吉士学习生活结束后,徐光启任翰林院检讨。
等,借鉴西方历法中的先进知识来修改旧有的《大统历》。徐光
启还参考西方的天文仪器制成许多天文仪,用以考察天象。他不
顾自己年迈体弱,笃心研究,亲自用望远镜测天,有次竟不慎摔
倒在观象台上,卧病数天不起。在他的领导下,较为科学的新历
书《崇祯历书》初稿得以完成,它后来成为清代用了200多年的
《时宪历》的基础。
才肯入睡。次年因劳累过度而去世,临终 时身边所剩银子不到10
两。徐光启享年72岁。谥文定。
他的一生,热爱祖国,唯务实学,考证古今,广咨博讯,勤
勤恳恳,至死不懈。他为学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所发现人
口“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比马尔萨斯《人口论》要早约200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老爷爷吗对了是明朝的大科学家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老爷爷吗对了是明朝的大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4b01cd26e87101f69e319563.png)
同学们,你们认识 这个老爷爷吗?对了, 是明朝的大科学家徐光 启爷爷,新年里,我特 地去光启公园瞻仰了他 老人家的墓,还拍了照 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 了解一下爷爷的本领有多大了 吧!因为他造福了社会,所 以我们世世代代都纪念着他, 我们汇师小学所在的文定路, 就是为了纪念他而用他的谥 号命名的,他长眠在我们的 身旁,他那善于吸收创新, 勇于严谨求证的科学精神将 永远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汇师人。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谥号文定, 上 海徐家汇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 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 。 徐光启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期,我国 先进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文化的重大贡献, 在于他善于吸收古代的、外国的、民间的所有 优良经验,通过亲自的实验来证实它们,并加 以推广提倡。他坚持创新,坚持进步,他是第 一个大力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到我国来的学 者,在数学方面,翻译了《几何原本》、《大 测》、《割图圜八线表》等,在水力方面翻译 了《泰西水法》,测量方面翻译了《测量法义》 等著作。在天文、历法方面翻译的书尤多,总 编了《崇祯历书》,并提倡应用望远镜、时辰 钟、西洋火炮等。他又通过自己的种植实践, 总结了当时古今中外的农业技术经验,编成了 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徐光启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个 爱国爱民的热忱有为之士。在他活动的年代中, 由于东北边境局势危急,曾向朝廷筹划防御策 略。 徐光启出身于贫寒的家庭,从小勤学苦练, 生活简朴,做到礼部尚书兼殿阁大学士这样的 大官后,仍力持俭约,廉洁自好,平时“冬不 炉,夏不扇”“厅事不能旋马”全无大官的派 头。崇祯六年在北京去世时,囊无余资。明廷 为了嘉奖他的品德和学问,赐谥号“文定”。
农学类徐光启简介
![农学类徐光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9bfecb269dc5022aaea0042.png)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觉得 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那时候, 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那时候,明朝是 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 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利玛窦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帮 他说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 他说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送给明神宗 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钟。明神宗不懂得圣经, 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钟。明神宗不懂得圣经, 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兴趣, 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兴趣, 命令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命令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请利玛窦谈谈西洋的风俗人 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了夸耀自己, 情。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 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 “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大西 洋国” 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 洋国”,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但是 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窦一些财物, 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窦一些财物,让他留在京 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 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跟朝廷官员们接触就很方 便了。 便了。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 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对国家富强有好处, 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对国家富强有好处,就决心 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 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各方 面的科学知识。 面的科学知识。
明朝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明朝人物
![明朝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明朝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633c183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b.png)
明朝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明朝人物在繁华的上海滩上,有一个文明的聚集区——徐家汇,它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内阁大学士、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身上。
历经坎坷踏上仕途徐光启,字子先,号云扈,于公元1562年4月出生于上海一个贫苦家庭。
遭倭寇劫掠过的家庭无法给他的童年提供优越的条件,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供他读书。
通过科举考试人仕,是全家人对徐光启的期望。
小光启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他聪明好学,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徐光启20岁时如愿以偿地考中了秀才,通过了科举考试的第一关。
但此后徐光启的运气却不太好。
连续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家境更加贫寒,通向功名的道路却依然漫长。
被生计所迫的徐光启一面继续应付科举考试,一面帮家里干些农活,还不得不远赴广东、广西等地去做有钱人家的家庭教师。
公元1597年,35岁的徐先启再次奔赴乡试考场。
为了筹备他赴安徽考试的盘费,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为此全家人有几天断炊。
而他为了节省路费,竟挑着行李,冒着大雨,沿江边步行100多里。
这次考试,开始阅卷人仍把徐光启圈在榜外,直至发榜前两天,主考官、著名学者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一阅到徐光启的卷子就“击节叹赏”,看到后面时拍案叫绝,赞叹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从落选者提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
一时间,徐光启名噪南北,他应试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还被编人《读墨简练百篇》,作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
这次中举无疑给徐光启全家带来新的希望,甚至一些社会上层人物都对徐光启刮目相看。
当时上海的大官僚地主顾冒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徐光启的儿子。
徐光启金榜题名,虽感荣耀,亦有自己的苦衷。
他20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这十年中,徐光启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攻读四书五经、八股时文上面。
其实,他并不是十分热衷功名的人,他参加科举考试,一是为了遂父母心愿,二是为了改变困窘的家庭状况及自卑环境。
徐光启也并不在意八股时文,他后来曾对儿子说,那都是些雕虫小技,于经世致用无补。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https://img.taocdn.com/s3/m/5e25bed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b.png)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中国明末天文学家、数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
徐光启出身于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他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
20岁考中秀才以后,他在家乡和广东、广西教书,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广泛阅读古代的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
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后来他参加举人考试,但是屡试不中。
1593年,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两年后又转移至浔州。
在韶州他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
明朝末年,后金政权不时对明朝发动进攻,整个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
徐光启富于爱国的热忱,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启由广西入京应试,本已落选,但却被主考官焦竑于落第卷中检出并拔置为第一名。
但不久焦竑被劾丢官,转年徐光启参加会试也未能考中进士,他便又回到家乡课馆教书。
在同郭居静交往的时候,徐光启听说到中国来传教的耶稣会会长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就到处打听他的下落,想当面向他请教。
1600年,他得到了利玛窦正在南京传教的消息,即专程前往南京拜访。
徐光启见到利玛窦,对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利玛窦看他是个读书人,也想向他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并热衷发展他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谈起来。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全家加入了天主教。
徐光启从利玛窦那儿,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e8d2a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0.png)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徐光启(1645-1720)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数学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徐光启的数学贡献以及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首先,徐光启对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代数学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方程式的解法和代数符号的运用。
他在方程式解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方法,如在求解高次方程方面,他提出了通过倍角公式将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求解的方法,这为解决高次方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他还发现并证明了解四次方程的柯朗方程,提出了求解代数方程的椭圆与双曲函数法。
在代数符号上,徐光启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象数,即徐氏象数,用来代表根式。
这将带动了中国代数学的发展,为后世学者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徐光启对几何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圜方殊线”,即将线段与圆的性质加以区分,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通过几何与代数的结合,他提出了解决几何问题的新方法。
例如,在证明欧拉线和六边形内接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时,他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从而在当时的数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他还开创了中国代数几何学的研究,提出了以代数方程为工具来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另外,徐光启对数学教育的推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撰写了大量教材和著作,如《数学钥》、《大学会元》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为后世的数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他还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天文学、地理学等,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
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徐光启的数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工作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在数学研究方面,徐光启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中国数学理论的发展。
其次,在数学教育方面,徐光启的教材和著作为后世数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中国古代流体力学科学家
![中国古代流体力学科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eafac88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e.png)
中国古代流体力学科学家中国古代流体力学科学家中国古代的流体力学科学家在流体力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他们通过研究水流、水波、水流速度和压力等现象,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以下将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流体力学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1.赵守正赵守正(公元3世纪)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科学家,他的著作《洪范》是中国古代流体力学方面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流的特征、流速、涌浪、水流力和压力等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流体力学定律。
赵守正的研究成果对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2.徐光启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明代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著作《徐氏测海摄提艺》是关于水流、波浪、水流速度和压力的重要著作。
徐光启提出了一种测量海洋和江河的水流速度和长宽的方法,并对涌浪和潮汐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航海和水利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王琦王琦(1766年-1857年)是清朝时期的著名科学家,他的著作《流水熟知》是一本关于水流、水波和水流速度的重要著作。
王琦通过观测江河和湖泊的水流和波浪,研究了水流的速度、涌浪的产生和传播,以及水流的动力学特性。
他的研究成果对水利和航海方面的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4.李善兰李善兰(1900年-1961年)是20世纪中国的流体力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流体力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善兰提出了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流体的黏性和流体的运动学方程,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这些概念。
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流体力学的发展,也对国际流体力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古代流体力学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科学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并为现代流体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和航海的发展,也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流体力学研究。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f6be7d4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a.png)
徐光启的数学贡献及其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徐光启(1785-1844)是中国近代数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近代数学之宗师”。
他的数学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他的数学贡献及其影响的一些详细分析。
一、数学贡献:1. 研究中国数学的发展:徐光启对中国古代数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整理出版了《算学启蒙》、《徐氏算经》等著作,使中国古代数学史得以系统地记录下来。
2. 引进西方数学知识:19世纪初,徐光启利用福建船政学堂数学讲席,引进了西方数学知识,如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填补了中国在数学领域的空白。
3. 创立“天项学派”:徐光启创立了“天项学派”,即用代数解析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
他用代数方法解决了二次方程、三次方程、四次方程的根式解问题,为中国代数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 提出了比率法和极限概念:徐光启提出了比率法,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商业利润、债务等。
他还提出了类似于极限概念的方法,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
这些方法对后来的数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1. 推动中国数学教育改革:徐光启积极倡导使用西方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倡实验教学,推动了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现代化。
2. 为现代科技进步提供了数学理论基础:徐光启的数学贡献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他的研究和应用数学的方法为工程技术、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3. 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徐光启引进西方数学知识和教材,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
他的工作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吸引了国外学者前来学习和研究。
4. 形成了中国数学研究的新方向:徐光启的研究和教学方法为中国数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他的代数解析方法和比率法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数学研究中,并为中国的数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数学人才:徐光启在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如邝维经、罗芝琳等人。
拜谒科学先驱徐光启
![拜谒科学先驱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c79f160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1.png)
拜谒科学先驱徐光启
张敏载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08(000)023
【摘要】与沪上衡山路欧美风情区域交相辉映的,是因灿烂的近代中西文化相融而闻名的徐家汇地区。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渊源。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张敏载
【作者单位】上海市老科协会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092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 [J], 张芸
2.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 [J], 杨裕辉
3.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 [J], 杨裕辉
4.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 [J], 张芸
5.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J], 松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国外科技情报工作的先驱徐光启
![我国国外科技情报工作的先驱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59cb5fe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c.png)
作者: 黎难秋
出版物刊名: 情报科学
页码: 85-90页
主题词: 徐光启 科技情报工作 情报工作者 情报意识 科学知识 几何原本 西洋 近代科学 崇祯历书 传递
摘要: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
上海人。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卒于明崇祯六年(1633),享年七十二岁。
崇祯五年(1632)官累礼部尚书兼东閣大学士。
徐光启的一生对于祖国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是我国明末的爱国政治家、杰出的近代科学家和近代科学译祖。
本文通过论述,说明徐光启同时还是我国国外科技情报工作的先驱,对于徐光启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工作的发展过程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3486ee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6.png)
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简介资料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最具代表的著作就是《农政全书》,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徐光启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徐光启的生平简介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徐光启1562年出生在上海的商人家庭,从小对农业感兴趣。
1581年为私塾的老师,白天上课,晚上研读农书,当时的农书不仅仅是种植技术,也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相关。
后来1604年,徐光启正式步入仕途,此时的徐光启已是43岁了。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信仰天主教,与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建立了友谊。
1606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开始翻译《几何原本》。
1613年到1618年,徐光启往返北京和天津之间,为农业试验而写成了《农政全书》的大纲。
1619,为了抗击清兵,徐光启在通州操练士兵,但徐光启的练兵之道并没有得到采用。
1624年,徐启光回到上海开始进行《农政全书》的写作,此时他的军事论集《徐氏庖言》也正式出版。
1629年,徐光启开始修改历法也就是后来的《崇祯历书》,1632年,徐光启因长期的操劳,身体开始不适,很快就病倒了,1633年11月,徐光启病情加重依旧在奋力写作,完成《农政全书》后于11月7日与世长辞,享年72岁。
徐光启的贡献徐光启的贡献在许多方面,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量、农业和水利方面都有涉及。
他最具代表的著作就是《农政全书》,这不农业百科全书里面吸收了大量我国古代农学资料,里面还有徐光启最具的研究和试验结果,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徐光启在《崇祯历书》中介绍了一些欧洲天文知识,并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行星、圆形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在数学领域,徐光启最大贡献就是翻译了《几何原本》。
军事领域就是徐启光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当时还是少数主张强化对朝鲜控制的军事战略家,徐光启十分注重武器的制造,是将火炮制造技术引进军事领域的第一人。
徐光启简介_徐光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徐光启简介_徐光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https://img.taocdn.com/s3/m/4237e4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b.png)
徐光启
徐光启
(1562~1633)明代家、政治家。
字子先,号玄扈。
上海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改庶吉士,迁赞善。
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西方、天文、水利、地理、火器等“有用之实学”,译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诸书。
四十一年,力主以西洋历法修正旧历,遭守旧势力反对,托疾离朝,自购田地,屯垦天津。
四十七年,为抗击清兵侵扰,累疏自请练兵,遂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练兵通州。
天启年间,遭阉党排陷,告病闲住,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农政全书》的编写。
崇祯元年(1628)召还,二年,以礼部左侍郎理部事,奉敕督领历局,用西法修正大统历,并受命训练兵士,制造洋炮,抵抗清军。
三年,疏陈垦田、水利、救荒、盐法等拯时急务,擢礼部尚书。
五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六年,病卒。
赠少保,谥文定。
光启博学强识,治学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利、火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以几十年精力,潜心探究农业科学,总结中国历代农学著作和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编著成科学巨著——《农政全书》。
全书共六十卷,五十余万字,经陈子龙等整理,于崇祯十二年刊行。
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
多收于《徐光启集》之中。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徐光启](https://img.taocdn.com/s3/m/8a062ddc3186bceb19e8bbcb.png)
一
平行线 、 对角线 、 相似 、 外切等。“ 几何” 个译 名 , 不断地琢磨 、 敲 。正所谓 , 形 、 他 推
反复辗转 , 合书本之意 , 求 以中夏之文 重 二字在汉语 中原本只是个虚词 ,经徐光启 国札记》 中也明确记载 :徐保禄 ( “ 即徐光 “ 去, 亦不可知。言者必不妄。” 终不 白辨[ 5 1 。 用, 奏人无不可 。丁谓 以是数毁旦 , 帝益厚
徐光启 (5 2年 13 16 6 3年 )字子 先 , 启 ) , 博士 有 这 样 一 种 想 法 , 然 已 经 印 刷 了 复订 已 , 既 凡 号玄扈 , 谥文定 , 南直隶松 江府上海 县( 今 有关信仰和道德的书籍 ,现在他们就应该 三易 稿 。” 上海市 ) , 人 中国明末科 学家 , 农学家 , 政治 印行 一些有关 欧洲科学 的书籍 ,引导人们 (徐 光 启 几 家, 中西文化交流的先 驱之一 。 他较早接触 做进 一步 的研究 ,内容则要 新 奇 而有证 《 何原 本 并容纳西方文化 ,第一个把 欧洲先进 的科 明。”利玛窦 、 ( 金尼阁《 利玛窦 中国札记》 杂 议 》 此 ) )
利 用 ,以后 就 成 了 一 个 专 业 名 词 了 。 10 犯 ; 本 五 目分 别 为法 原 、 数 、 算 、 器 合 作 翻译 了许 多 有 关 数 学 、 文 、 理 、 67 基 法 法 法 天 地 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沪上衡山路欧美风情区域交相辉映的,是因灿烂的近代中西文化相融而闻名的徐家汇地区。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渊源。
现为城市副中心的徐家汇,这个响亮的地名,它和上海乃至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徐光启联系在一起,而徐汇区的区名也来源于“徐家汇”。
作为上海城市中辉煌的组成部分,徐汇区代表了上海城市现代化的演变,预示了灿烂的明天。
300余年前,通往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肇嘉浜和通往吴淞江的法华泾这两条河流与由南而北的漕河泾交汇。
三河岔湾之处,是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光启的别业,徐光启逝世后归葬在此地。
明皇室以一品赐葬,谥“文定”,所以叫“徐文定公”。
徐汇区政府西面就有一条文定路。
清代至民国,有一徐光启孙子分支移居徐家汇,始称徐家厍。
他们一边种田,一边看护徐光启的坟墓,“徐家汇”因而得名。
如今在漕溪北路、南丹路口竖立有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铜像,而徐家汇的光启公园内则有南春华堂和光启墓供后人瞻仰拜谒。
徐光启与西学
徐光启是明代后期杰出的科学家,是近代科学文化的先驱,同时又是西方天主教传入上海的开教元勋。
公元1600年(明万历28年),徐光启赴北京应试,路经南京,看到一幅《山海舆地图》,并在其南京老师焦?处结识了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不仅传布教义,而且热心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两人一见如故。
这是历史上两位杰出人物交往的开始,也是徐光启学习、接受并向国内介绍西方科学的起点。
徐光启小利玛窦10岁,视其为兄长。
徐光启倾慕利玛窦的见识与博学,利玛窦则钦佩徐光启的儒雅和才华,称他是“海内博物通达君子”。
惺惺相惜,传为佳话。
公元2007年是纪念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出版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400周年。
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上海多家媒体和学术单位在同年金秋时节曾共同举办了相关纪念活动。
活动中最令人激动不已的,是徐光启的后裔、利玛窦及另一名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家族的后裔聚首申城,再续他们先人在400年前的那一段奇缘而载入史册。
徐汇区政府在光启公园增添了“徐、利交谈”和“夜观星象”两座雕像。
《几何原本》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汉文的西方数学名著,由此引进了西方近代数学基本理论体系,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徐光启在翻译中创造的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锐角等名词十分贴切,沿用至今。
这部近乎完美的科学名著,被梁启超誉为“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为求富国强兵,徐光启致力于引进和介绍西学。
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欲求会通,必须翻译。
”真是至理名言。
公元1607年(明万历35年),徐光启回沪奔丧守制之际路经南京,邀请传教士郭居静到上海开教。
后来徐家汇地区信教者渐多。
自公元1847年(清道光27年)后,教会不断在徐家汇地区购地,建造宗教、文化、教育和慈善等机构。
据统计,宗教方面建造的有天主堂、耶稣会修院、大修院、小修院、圣衣院等;教育方面建造的有震旦大学、徐汇中学、汇师中学、徐汇女子中学、启明女子中学、圣诞中学和类思小学等;文化方面建造的有藏书楼、气象台、博物院和圣教杂志、圣心报等;慈善机构方面建造的有圣母院、育婴堂和土山湾孤儿院等。
这些天主教布道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兴起,遂使徐家汇形成了上海天主教事业的基地。
成为中国土地上最具规模的西方文化中心。
南春华堂相守徐光启
公元2003年,一座原址在梅陇路南春华堂5号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上海现存最早民居――南春华堂,遵照我国古建文物保护原则,整体移至徐家汇的光启公园内加以保护。
此次异地保护,由专业技术人员跟随。
除搬迁已岌岌可危的中进裕德堂外,还对前进、后进、围墙及门前石狮等庭院建筑修旧如旧,恢复其原貌。
南春华堂建于明弘治、正德年间。
据《上海县志》记载“南春华堂在梅陇乡梅陇镇东,明张姓所建,因其北有诗人黄瑾别墅春华堂,加‘南’字以区别。
屋3进,头进大门左右各有屋两间,门前石狮4头,并建仪门、石鼓配置。
二三进有厢房相连,各有7间房屋,二进有大厅裕德堂。
”蔚为大观。
从中可见这是一座具有传统风格的庭院住宅。
南春华堂堪称上海现存较精致的一座明代住宅建筑。
南春华堂迁至光启公园后,安置于园内西南隅,成为“徐光启陈列室”,供人瞻仰。
当你走进南春华堂,迎面照壁,粉墙黛瓦,两边饰有龙虎图案,浮雕凸现。
跨进黑漆大门之后,便是头进天井,中间青石铺地。
两侧曲廊,走道与曲廊间花坛草地相连。
穿过仪门,来到二进南春华堂正厅。
堂名“后乐堂”,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堂宽5间,进深7米,檐部作轩,进深2米,地铺青砖,窗饰木棂,柱头有斗拱、雀替等构件,抬梁式结构,梁枋上有精细雕花,堂内空敞明亮。
屋脊正中有松鹤图案,屋脊两端为鱼形般的禽首雕饰,为其它建筑所罕见;瓦当上饰有花草,朴实无华。
堂两侧东西厢房各有两间,面宽7米,进深2米有余。
南春华堂从照壁起,以大块文章介绍徐光启的生平事迹;头进天井两侧的曲廊实为碑廊,东西各有碑11通。
东侧为徐光启的手笔,西侧是众多名家的题刻;二进的庭院里有徐光启的石雕像(周谷城题),东西两侧厢房分别陈列《徐光启生平》、《徐光启与上海》,檐部的东侧陈放“徐光启祖宅模型”,西侧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月食观测”,正厅内的东西墙面悬挂“会通中西”等6块木版字画,扼要介绍徐光启的事迹,正厅屏风之后有“徐光启大事年表”,两侧则分别展示徐光启四项重大贡献“《农政全书》、《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东耳房里还有运用“影景合成”技术的《徐光启夜访利玛窦》,像小电影一样十分生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进正厅“后乐堂”内有副对联“虔信天学泛爱众人富国利民树贤范,深研博物躬行农政学贯中西创伟功”,恰如其分地评价和歌颂了科学先驱徐光启,彰显了“徐光启陈列室”的主题。
明代伟人徐光启长居明代宅第南春华堂,真得其所;明代宅第南春华堂负载明代伟人徐光启,真得其用。
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景色如画的光启公园,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疑成为申城本土的一处地标,一处不可复制的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
每天,成群结队的游客来到这里,有的伫立在墓碑前,有的端坐在绿荫下,有的驻足在纪念馆里,共同缅怀和怀念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光辉业绩。
拜谒徐光启墓
清明时节,笔者前往徐光启墓地拜谒。
徐光启墓位于光启公园最北面。
墓地呈驼峰形,坐北朝南,按照古代墓葬制度,徐光启墓是由5座坟10个墓穴组成。
中间主坟2个墓穴是徐光启夫妇,左右两旁各有两个坟4个墓穴,稍低于主坟,埋葬的是他的4个孙子――尔觉、尔爵、尔斗和尔默,都是夫妇合葬墓。
墓碑上“徐光启墓”4个大字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字迹端庄俊逸、遒劲清丽。
墓地北半面围有半圈土堆,称做“托山”,上面布满青草。
墓前耸立着高大的十字架台座,使整个墓园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同时也表明了墓主生前的宗教信仰。
取教名为“保禄”。
徐光启是上海本地人,教会里称他为“徐上海”。
十字架底座四周刻有马相伯撰写的徐光启传。
最近,徐汇区文化部门在墓地土山下发掘并找回了多年来下落不明的原来珍贵的墓志铭,物归原主。
这块石碑大约一米见方,用拉丁文撰写。
日前,徐汇区文化局比照原文,将墓志铭的内容完整刻写在徐光启墓前的十字架基座正面,徐光启墓志铭得以重见天日。
徐光启墓地甬道两侧的石像、石兽,以及甬道入口处的牌坊、华表等等,都依照原件加以修补整齐,整体气象显得森严肃穆。
300多年前,明朝末年官家按徐光启生前最后的官阶翰林院大学士修了这座墓,并不理会徐光启告老还乡时清苦凄凉的晚境薄棺一具,家无余资,旧衣数袭,书稿数束而已。
徐光启在朝几十年,出淤泥而不染,是个廉正的清官。
后人看了这一品大员的颇为显赫的墓地,切莫以为墓主是“衣锦荣归的显贵”。
公元1988年,徐光启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步出墓园,若有所思当今国家提倡树立科学发展观,正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长眠于此的先贤徐光启应笑慰九泉了。
(作者系上海市老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