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不变的那份情感——《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教学点滴

合集下载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 -- 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 ( 今余杭 )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 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学生能根据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诗言志)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三、学习《再别康桥》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这首诗共7节。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

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

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再别康桥》:建筑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1、导入导入语: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

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

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全程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全程教案

诗两首全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教学设计教学难点、重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二、教学步骤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

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

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由意象体验意境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

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意象:雨巷。

我。

丁香。

姑娘。

太息般的眼光。

颓圮的篱墙……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7篇)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背景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

曾留学美、英。

“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

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

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

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

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

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雨巷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2、理解诗歌意象,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理解诗歌意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课文《沁园春长沙》里,我们一起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雨巷》背景音乐,老师以低沉、伤感的语调朗读诗歌。

学生倾听,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凄美、伤感、哀怨、惆怅整体上给人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2、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境美。

3、指定一学生和着背景音乐有感情朗读诗歌。

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4、思考: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我”彷徨在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但是,最终还是与她擦肩而过。

三、研读诗歌,探究意象诗人在诗歌里往往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的艺术境界,叫意境。

1、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我丁香一样的姑娘2、具体赏析,这些意象具有哪些象征性内涵?①油纸伞:复古、怀旧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

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②雨巷:悠长、寂寥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说课稿修改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说课稿修改1

《雨巷》与《再别康桥》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两首:诗人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以及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两篇诗歌分别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两篇诗歌分两课时完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与《再别康桥》都是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而《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从学习中让学生重在体会他的诗歌具有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诗境。

3、教学重难点《雨巷》这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则成为重难点。

而《再别康桥》重点则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则是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二、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诗歌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6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6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6篇关于《再别康桥》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重点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方法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步骤【导语】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正文】1、整体感知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 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2、诗两首课文精讲 课文指津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 表作。全诗通过描绘“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渴望寻觅“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忧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美丽而略带伤 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用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 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 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 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蓝棣 之) 戴望舒在《雨巷》中创造的流动、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 朵,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 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寂寞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在《再别康桥》中 可以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诗人称:“我的眼 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 胚胎的。”因此诗人告别康桥,也就是与人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梦告别。这种依 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在《再别康
(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着等多种结集。1948 年 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 集 8 卷。 名作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阅读鉴赏】 乡愁是游子心中的一种伤痛,一抹永远不会褪色的思念,也是游子的心中 家园和归宿。在中国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乡愁的名篇,本诗是其中突出 的一篇。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2诗两首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1920年,2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必修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必修1)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力量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观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力量。

3.情感目标领悟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把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许多流派,消失了许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月,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高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日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及背景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闻名诗人。

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之一,并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喜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剧烈感情和对美妙将来的热闹憧憬,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与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苦痛,心中布满了迷惘的心情和朦胧的盼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特别喜爱,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学问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像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引” 而“ 不发 ” , 贵在“ 引” , 要 引得 巧 . 引得妙。 j 1 得
《 雨巷》 是一首理想化的诗 , 诗 中 寄 予 了 作 者 的 理 想, 读这 首诗 , 你 有 什 么 样 的感 觉 ? 你 能 感 受 到 诗 人 心
底 涌动 的情 感 吗 ? 当这 样 一 位女 子 出 现 在 你 的 面 前 , 你
学 生 能 够 结 合 自己 的生 活 体 验 . 去 感悟 作 品 . 去 触 摸 作
者 的情 感
情感 , 其 效 果 自然 是 好 的 。 而《 雨巷》 和《 再别 康桥》 这 两 首 诗 都 有 着 音 乐 的
美, 你 愿 意 去 比较 一 下 他 们 的特 点 . 看 他 们 是 如 何 借 助 这 个特 点去 抒 发 情 感 的吗 ? 这是比较简单的问题 . 对 比 一 下 即 可 以 达 到 让 学 生 阅读 和 比较 的 目的
个“ 走” 字, 多 少 韵味 ? 多少 情 愫 ? 由“ 轻轻 地” 到
哨悄 地 ” 又 有 着 多 少无 奈 号 阔怅 ? 但 这 一 切 却 都 无 可 挽回, 唯 有 这 情 感 永存 记 忆 , 时时澎湃 , 你 是 否 可 以 从
这 一个 过 程 中 , 感 受 到 作 者 的情 ? 作 者 的爱 ?
问 在 关键 处 . 同 在枝 节 处 , 学 生 的思 维 必 然 受 到撞
桥》 给 人 们 留 下 了 永久 的情 感寄 托 . 如 一枚 久 嚼 不 厌 的 甘果 , 甜 美如 新 。
教学 中. 我们 不 妨 结 合 教 材 特 点 引领 学 生 穿 梭 在 字 里 行 间 去触 摸 作 者 心 底 的波 动 .去 寻 觅 那 份让 人 为 之 倾 心 的情 感 , 并 由此 而 有 所 延 伸 . 有所拓展 . 或 引而
巧妙 , 方能让学生有兴趣 ; 引得巧妙 , 学 生 才 愿 意 积 极 地去思考 , 去探索 ; 也只有引得巧妙 , 课 堂 才 能 取 得 美
妙 的 效 果
学而致用 。 拓 展 出别 样 精 彩 。 仅 仅 局 限 于 作 品本 身
的阅 读 和 分析 是 短 视 的 .只有 将 学 生 引 向 更 为 广 阔 的
《 雨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 再别康 桥》 的教学 点滴
画 王 琚
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 . 只 要 能 引发 学 生 的 思
考, 并 放 大 思考 的空 间 . 就 无 疑 是 成功 的 情 感 在 每 一 个 意 境 中 不 断 地 升 华 以 至 于 达 到 高 作为抒情高手 . 戴 望 舒和 徐 志 摩 在 抒 情 的 田 园 里 永 远 留 下 了他 们 的 身 影 , 两 位 诗 人 的《 雨巷 》 和《 再 别 康 潮。 那么, 是 清 泉 倒 映 了天 上 的 彩虹 . 还 是 天 上 的 彩 虹 融 入 了 清泉 ? 诗 人仿 佛 看 到 往 日的 自 己长 篙 漫 溯 . 在 康 桥 寻 梦 的情 景 , 那 时 的 自 己是 怎样 的意 气 风 发 啊 . 现 实 中 的 诗 人禁 不 住 也 要放 歌 了 —— 但他 不能 放 歌 .这 究 竟 是 为 什么 呀 ?
作品. 若是没有 体验就无法 感动 . 而 感 动 是 需 要 过 程 的. 离 开 了 感 动 的过 程 . 就不可能有深刻独 到的感悟 。
所 以在 教 学 中 教师 的引 领 就 显得 非 常 重 要 .教 师 要让
“ 走” 不 过 是 一瞬 . 但这 瞬 间 的 精 彩 却铸 成 了 永恒 . 我们让学生在“ 引” 中感 受 这 瞬 间 的精 彩 . 回昧 定 格 这
零l f l I 教 学 大 参 考 . 教 海 拾 贝
了学生的兴趣 , 他 们 才 会积 极 主 动 的 去 深 入 到 文本 的
方 方面 面 。
千古不变的那份情感
— —
有些问题可以从整体上着眼 . 有 些 则 是 从 细 微 之 处 入手 ; 可 以 是 写作 技 巧 的探 究 . 也可 以是 心 灵 轨 迹 的 寻觅 ; 有 些 不妨 简 单 点 , 有 些可 以 深刻 些 … …一 切 都 要
会被 她 打 动 吗 ?
由 于 是 落 脚 于 诗 和 学 生 自身 的 “ 问” . 学 生 自然 会 由 感 动而 感悟 , 在 体 验 的 基 础 上 更深 地 感 悟 。 他 们 会 感 受 到 诗 人 那 执 著 追 求 但 又 无 法 把握 的 情 状 . 感 受 到 诗 人那高洁的追求 . 富 有 理 想 化 的色 彩 以 及在 理 想 主 义 的 期 望面 前 的 困惑 . 给人以悲剧感 . 他 们会 明 白诗 人 的 苦 心 和 匠心 。 不错 , 作 为 一 首 重 象 征 重 暗 示 的抒 情 诗 ,
作 者 理 应 把 感情 放 在 首 位 . 但 他 却 用暗 示 之 法 . 尽 可 能
让情隐蔽 一些 , 朦胧 一些, 虽铺张却不虚伪 , 即 使 华 美
却 有 法 度
天地 , 他 们 对 作 品 的领 悟 才 可 以 更深 入 . 能 力 的提 高 才
会更迅捷 。 这 就 要 求 我们 能 够 在 拓 展 上 下工 夫 , 至 于如 何 拓 展 则 是 需要 我们 认 真 来 思考 , 精心 去 设 计 的 拓展 , 可 以从 阅读 的范 围上 去 延伸 . 让课 内和 课 外 沟通 . 以 求得 学 生 视 野 的 开 阔 . 并能 使 相 关 的 知 识在 比 较、 融 合 和 重新 建 构 中 , 闪 出创 造 的火 花
击 而 或 发散 , 或深入 , 进 而 达 到 对 作 品 的颖 悟 . 对 情 感
的熏 染 。

不发 , 让 学 生 在 思 考 中培 养 能 力 ; 或学而致用 . 在 拓 展
中延 伸 出 别样 精 彩
感 动 才 能 感悟 。 结 合 自 己生 活 的体 验 。 无 论 是 什 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