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合集下载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摘要】古诗词朗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音乐美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在朗诵古诗词时,声音的运用、节奏的掌握、情感的表达、文学意境的表现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技巧。

通过善于运用声音,使得诗句更加动听悦耳;掌握节奏,增强句子的韵律感;表达情感,使听众更易情绪共鸣;展现文学意境,将古诗词的美妙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修辞手法,增添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朗诵技巧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朗诵者的艺术修养,也能让听众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和深意。

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美好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音乐美、技巧、声音、节奏、情感、文学意境、修辞手法、艺术价值、意义1. 引言1.1 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的重要性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的重要性,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古诗词的美感,使人们更能深入领悟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通过朗诵可以将这种情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而掌握朗诵的技巧,可以使古诗词在传达过程中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让听者更易于被吸引和打动。

古诗词朗诵的技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达情感,还在于展现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古诗词朗诵中一种独特的魅力,通过声音的运用、节奏的掌握、情感的表达等技巧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呈现古诗词中蕴含的音乐美,使听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享受。

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音乐美,并将其传承发扬。

1.2 古诗词音乐美的独特魅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被赋予音乐美的独特魅力。

古诗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其韵律和押韵上,通过精巧的句式和字音的搭配,使诗词在朗诵时具有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也常常与音乐相融合,使得朗诵者在表达文字时既能传达文字本身的意义,又能通过音乐的形式增加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作者:李建英谢泽滔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8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案称绝。

古典诗词很美,美在它的语言、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哲理。

历来的研究家也多从这些文学的角度来研读它,发掘其妙处,彰显其魅力。

如果将这些研究古典诗词的文章收集起来,也应该是浩如烟海了。

其实,诗词除了它的文学性外,它还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诗经》三百篇,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雅》是周朝京畿一带的乐歌,《颂》是专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虽然它们风格各异,曲调有别,形式不同,但其音乐性是统一的,都能够演唱。

《诗经》之后,诗歌创作逐渐发展衍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体裁形式在发生变化,但无一例外,都继承了音乐的个性特点。

其中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就是专用的合乐歌词,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了以曲谱为依据进行歌词创作。

后代词评家描述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明词是唱的。

元明以后的散曲和剧曲更加发展了唱词的创作形式,“元曲四大家”,其实就是四大戏曲家,作品中音乐的成分不亚于文学的成分。

从诗歌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看,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

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诗歌与音乐原本一家。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里记载的就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

三个人手持牛尾,投足而歌舞,反映的是原始人狩猎、畜牧、耕种、祭祀等劳动生产的场景。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进步,社会生活也在发展丰富,综合类型的艺术逐渐解体,衍化出诗歌、音乐、舞蹈等单一的艺术门类。

诗与乐逐渐分家,如鲁迅先生曾指出的:“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诗了,即所谓诵诗和歌诗。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美和韵律感。

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塑造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诗歌中的音乐美与韵律感,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一、音律之美古代诗歌中的音律之美是指其音节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在朗朗诵读中产生一种韵味悠远的美感。

在古代,诗歌的朗诵多以吟唱的形式呈现,音律之美对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音律之美体现在句子的起伏有致上。

古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是“叠韵”和“平仄”的运用。

叠韵即同一句子或同一篇诗中出现相同的韵母,使诗歌听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而平仄则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调,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韵脚,仄声则指声调高亢的韵脚。

通过合理运用平仄,使诗歌的音乐感更加鲜明,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起伏变化和平仄的运用,使诗句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音律之美还体现在诗句的长短节奏上。

古代诗歌通常采用五言或七言的格律,这种规定的字数限制使得诗句的节奏更加平衡。

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0个字,七言绝句的字数限制为28个字,因此诗句中的字数分配更加紧凑,通过字数的有机组合,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突出,呈现出一种韵律美。

例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每句都严格控制在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内,使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仿佛一段音乐乐章,引人入胜。

二、韵律感的表现古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是指运用韵脚和押韵手法,使诗歌具有一种节奏鲜明的美感。

韵律感既体现在诗句层面上,也体现在整篇诗歌的结构上。

首先,在诗歌句子层面上,韵律感通过韵脚的运用达到。

韵脚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节,在古代诗歌中通常采用押韵的手法,使同一韵脚出现在不同诗句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味。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古代诗歌有着独特的音乐美,其诗句往往会通过韵律、押韵、平仄等手法来形成乐曲,使得读者朗诵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

因此,在朗诵古诗词时,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好古诗词的韵律。

韵律是古诗词最基本的音乐特征之一,它是古诗词中音节长短对比的节奏型式。

在朗诵时,需要掌握好每个字的发音时长和强度,根据韵律来调整朗诵的速度和音量。

同时,在朗诵时要注意把握好诗句的节奏感,使得朗诵过程中焕发出诗词的音乐之美。

其次,需要注意押韵。

押韵是指在古诗词中把相邻的两个或几个字的韵脚相同,产生音韵效果的现象。

在朗诵时,如果能够准确把握好押韵的位置和规律,就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古诗词中的音乐美。

此外,要注意押韵不是一味地追求押韵,应该尽量选择恰当的词语来押韵,以保证文章的整体流畅和连贯。

再次,需要注意平仄。

平仄是指古诗词中音节的声调高低、轻重关系。

在古诗词中,平仄分明,句子呼吸感强烈,因此,平仄是诗歌音乐之美的关键之一。

在朗诵时,需要确保句子的平仄准确无误,注意不要用重音卡平音,也不要用平音卡重音,以保证朗诵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最后,需要注意情感表达。

古代诗歌不仅注重音乐之美,还重视情感的抒发。

在朗诵时,要注意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中的情感相融合,通过音乐上的表现来表达出古诗词中的情感,使其更加真实、生动、感人。

总之,朗诵古代诗歌需要掌握好诗歌的韵律、押韵、平仄等音乐手法,并且将正确的情感融入到朗诵中,才能真正表现出古诗词的音乐美。

同时,在朗诵时可以通过声音音量、音调起伏、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展现古诗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美吟诵是一门绝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与古典诗词相伴而生,这一学期,我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分析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初探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一、“吟”、“诵”、“唱”概念探析1、吟《现代汉语词典》将“吟”的动词形态释为“吟咏”,释“咏”为“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诵读”;《辞海》释“吟”为:“吟咏、做诗”。

《诗?周南?关雎序》中说道:“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唐孔颖达疏曰:“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

”《说文解字》曰:“吟,呻也。

”而对“呻”的解释则是:“呻,吟也。

”段玉裁注:“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

浑言则不别也。

”2、诵“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音乐论坛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黄河之声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09年20期107释为“读出声音来;念”;《说文解字》将二字互训:“诵,讽也。

”“讽,诵也。

”段玉裁作注时,依《周礼?大司乐》为二字辨析:“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倍同背。

谓不开读也。

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

”可见,“吟”是一种类似于歌唱的有调的“乐语”;“诵”是依照一定的声调规律,有节奏的读(或背);“吟诵”作为一个词使用,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读(或背)。

3、唱“唱”,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

”诗词的吟唱,实际上是诗词音乐性进一步衍展,其表演性更强,一般都有谱可依。

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

学习者可以依谱演唱,融入自身特点,吟唱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如今,古代流存的乐谱已不多见,自2 0世纪前半叶以来,许多作曲家依词配谱,赋予诗词作品新的曲调,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

如白居易的《花非花》(黄自曲),苏轼的《卜算子》(黄自曲)《大江东去》(青主曲)《水调歌头》(江文也曲)《春晓》(江文也曲),李之仪的《我住长江头》(青主曲),李白的《清平调》(三重唱谭小麟曲)《江夜》(四部合唱,谭小麟曲)等。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音乐美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诗歌被称为诗词,它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朗诵是一种将诗词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方式,通过朗诵的技巧来展现古诗词的音乐美是一项极具挑战和魅力的艺术。

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是朗诵古诗词的基础。

要想将诗词朗诵得好,必须具备准确的发声和呼吸技巧。

发声要清晰有力,声音要有节奏感和变化,通过发声的技巧来传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呼吸是朗诵的基础,要做到自然而顺畅地控制呼吸,以保证声音的稳定和流畅。

注重节奏和韵律感的把握。

古诗词的韵律美是其独特之处,也是朗诵的重要元素。

要想将诗词的音乐美展现出来,必须准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使朗诵的节奏与诗词文字的节奏相契合。

这需要读者在朗诵时有强烈的节奏感,准确把握每个字词的音长和音调,通过各种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

要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来表达情感。

古诗词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如喜悦、愤怒、哀思等,朗诵诗词时要能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准确表达诗词的情感。

喜悦的诗句可以用明朗愉快的语音语调来表达,愤怒的诗句则可以用激昂有力的语音语调来表达。

要注重语音语调与意境的结合。

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著称,朗诵诗词时要通过语音语调来表达诗词的意境。

描写山水的诗句可以用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之美;描写悲伤的诗句可以用低沉而悲切的声音来表达出情感的哀愁之美。

通过语音语调的运用,使朗诵的音乐美与诗词的意境相得益彰。

要注重整体效果的呈现。

朗诵古诗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诵读,更是一种艺术的表演。

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来营造出一种艺术效果,使听众在听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读者需要对诗词的背景和情感有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来诠释诗词的音乐美。

朗诵古诗词需要掌握发声技巧、把握节奏和韵律、表达情感、结合意境以及呈现整体效果。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丰富的音乐美,体会到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将其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朗诵中,使古诗词在朗诵中焕发出绚丽的音乐光彩。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感探究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感探究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感探究古代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音韵美感。

音韵美感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所引发的听觉和节奏上的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感进行一探究。

一、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感特征古代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音韵美感方面具有以下特征:1. 押韵与平仄的对立:古代诗词中充斥着大量的押韵,也就是相同或相近的音韵出现在诗句的末尾,增加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同时,平仄也是古代诗词中的重要特点,通过平仄的搭配对诗句进行节奏上的安排,使整篇作品更具韵律之美。

2. 字音的巧妙运用:古代诗词中普遍采用了一些特定的字音来增强作品的音韵美感。

例如,使用形声字、通假字、反切字等,这些字的选用不仅能够表达特定的意境,还能够在音韵上制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3. 以音律为基础的布局:古代诗词在构思时往往会根据音律来进行布局,以达到特定的抑扬顿挫。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篇作品的节奏感更加明显,同时也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古代诗词中音韵美感的功用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感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或手法,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它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功用:1. 强化情感的表达:音韵美感能够增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押韵、平仄的运用以及字音的巧妙搭配,作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使读者更容易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2. 营造意境与思维跳跃:音韵美感能够为作品创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意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此外,音韵美感还能够通过音律的跳跃和变换,引导读者在思维上产生一种跳跃式的联想,增添了作品的趣味和独特性。

三、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感案例分析1.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的押韵布局巧妙,其中“行”与“声”、“白”与“明”形成了韵味,通过押韵的运用,使整首诗的音韵更加和谐美妙。

2. 苏轼《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艺术特征及演唱意境探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艺术特征及演唱意境探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艺术特征及演唱意境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现代音乐艺术的创新。

古诗词艺术歌曲与普通歌曲相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表现出独特的演唱意境。

本文将从艺术特征和演唱意境两方面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之处。

艺术特征1. 体裁独特2. 真情实感古诗词艺术歌曲通常选取的是经典名篇,这些诗词作品都饱含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在音乐表现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技巧来展现这些情感,如运用音乐节奏、旋律、音色等手段来表达情感的高低起伏、起承转合等。

3. 传统衍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充满了传统文化元素。

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展现出一种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新型音乐艺术形式。

例如,运用合唱、合音、配乐等手法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演唱意境1. 感性表达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常常是从感性而非理性的角度来表达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艺术家们通过对音乐中的情感元素进行加强或弱化,创造出一种令人感到心灵深处的情感投射。

这种感性表达能够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诗意渲染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以诗词作品为基础,其表现手法刻画出深刻细致的诗意渲染,使人感受到细腻纯粹的情感体验。

艺术家演唱的过程中,常常配合舞蹈、形象表演等形式来加强这种诗意渲染,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词的美。

3. 曲调优美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音乐表现上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曲调的优美。

古诗词的优美诗义与现代音乐的美妙旋律相结合,孕育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曲调的优美往往能够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综合来看,古诗词艺术歌曲在艺术特征和演唱意境两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其独特之处也成为了现代音乐艺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方向。

未来,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加具有文化内涵的音乐艺术形式,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亟需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朗诵作为传承古籍的一种方式,在展现古诗词的音乐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从诗歌的音乐美角度进行剖析,旨在提升读者对古诗词朗诵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把握韵律和节奏。

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是决定其音乐美的重要因素。

在朗诵时,朗诵者应通过合理使用停顿和变调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例如,在平仄相间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可以通过改变声调的高低来展现平仄的节奏,增强古诗词的音乐感。

此外,掌握好古诗词的押韵规律,将每一个音节都朗诵得清晰有力,既能表现出古诗词的音乐美,又能使诗歌的含义更加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其次,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情感的表达和转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感悟和诠释。

朗诵者在诵读时,应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来准确地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表达忧伤之情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可以加强音调的低沉和缓慢,以突出诗歌中的忧伤情绪,触动听众的心灵。

另外,在表达欢快之情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则应加强音调的明快和生动,以展现诗歌中的欢乐情感,带给听众愉悦和享受。

再次,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声音的变化和渲染。

朗诵者应通过对声音音量的控制和变化,来渲染诗词的意境和氛围。

比如,在朗诵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时,可以用低沉柔和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凉爽;而在朗诵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时,可以用明亮欢快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此外,朗诵者还可以通过变换声音的语调和音色来表现古诗词中的不同场景和人物形象,为听众呈现多重层次的音乐美。

最后,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声音与意境的协调。

古诗词作为文学创作的精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想象力。

朗诵者在朗诵时,应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相呼应,从而展现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

例如,在朗诵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词时,朗诵者可以用清澈高亢的声音,将诗歌的美景和壮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仿佛置身其中。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

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古代诗词吟唱:感受诗词的音乐之美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常常通过吟唱诗词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感受诗词中蕴含的音乐之美。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感、吟诵形式、吟唱的艺术价值等角度,探讨古代诗词吟唱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

一、诗词的音韵美感古代诗词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而闻名,这正是诗词的音韵美感所在。

在古代人们的吟诵中,音韵美成为诗词跃然纸上的灵魂,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音韵来强化诗词的表达效果。

如《离骚》中的“云蒸霞彩凤鸣社前”,通过音韵的和谐变化,将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古代诗人以巧妙的字音编排,使得诗词产生了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吟唱形式的多样性古代诗词的吟唱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形式,也有合唱形式。

根据不同的诗词内容和情感表达需求,人们选择不同的吟唱方式,以更好地传达出诗词的音乐之美。

一种常见的吟唱方式是独唱。

古代吟唱者常常以清雅的声音,将诗词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无衣》:“薄言罢讴,回日其临;我马则骄,我车则漏。

我行既集,以驰以踣。

”这种独唱形式,将诗句的音乐节奏和情感表达完美结合,使得吟诵者和聆听者都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诗词带来的美好。

另外一种吟唱方式是合唱。

古代人们常常组成合唱团体来进行诗词的演唱。

合唱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诗词的音乐性,还能够通过不同声部的对唱,更好地传达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例如《长恨歌》的吟唱,既需要领唱者的高亢激昂,也需要合唱团的齐声合拍,使得诗词的音韵美感得以充分展现,使人心生共鸣。

三、古代诗词吟唱的艺术价值古代诗词的吟唱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沟通的方式。

通过吟唱诗词,人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首先,古代诗词吟唱使得诗词得以传承与发展。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创作。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音乐手法,使得整首诗音韵和谐,抒情动人,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本文将从韵律、押韵和声调等方面来探究《长恨歌》中的音乐美学。

一、韵律的运用《长恨歌》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每句都包含五个字,整首诗的韵律非常规整。

白居易通过精确的配韵,使得诗句音韵流转自然,带有一种旋律感。

例如,“旌旗”“扫地”“献宝”“阶前”,这些押韵的词语使得诗句在音乐上产生了一种回旋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二、押韵的奇妙《长恨歌》中的押韵非常巧妙,不仅有平仄的对应,还有韵的对仗。

例如,“落”与“阔”,“孤”与“步”,“不”与“罢”,这些押韵的词语构成了整首诗的音乐主题,使得诗句更具韵味。

同时,白居易还巧妙地运用了叠韵和交替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音乐性更加丰富多样。

三、声调的表现在《长恨歌》中,白居易通过运用不同的声调,使诗句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旌旗”、“燕子”、“武陵人”这些词语,通过平仄的变化和声调的落差,使得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更加鲜活立体。

声调的运用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动人,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

总结:《长恨歌》通过运用精确的韵律、巧妙的押韵和恰当的声调,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美学。

整首诗在音乐上有一种流水般的流动感,使人如沐春风。

白居易通过音乐的方式,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爱情的表达融入其中,使得《长恨歌》成为了一首永恒的经典之作。

此文500字,如有需要,将继续进行拓展。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包涵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艺术成就更是让人拍案称绝。

古典诗词很美,美在它的语言、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哲理。

历来的研究家也多从这些文学的角度来研读它,发掘其妙处,彰显其魅力。

如果将这些研究古典诗词的文章收集起来,也应该是浩如烟海了。

其实,诗词除了它的文学性外,它还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诗经》三百篇,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雅》是周朝京畿一带的乐歌,《颂》是专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虽然它们风格各异,曲调有别,形式不同,但其音乐性是统一的,都能够演唱。

《诗经》之后,诗歌创作逐渐发展衍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

体裁形式在发生变化,但无一例外,都继承了音乐的个性特点。

其中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就是专用的合乐歌词,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了以曲谱为依据进行歌词创作。

后代词评家描述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明词是唱的。

元明以后的散曲和剧曲更加发展了唱词的创作形式,“元曲四大家”,其实就是四大戏曲家,作品中音乐的成分不亚于文学的成分。

从诗歌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看,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

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诗歌与音乐原本一家。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里记载的就是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表演。

三个人手持牛尾,投足而歌舞,反映的是原始人狩猎、畜牧、耕种、祭祀等劳动生产的场景。

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进步,社会生活也在发展丰富,综合类型的艺术逐渐解体,衍化出诗歌、音乐、舞蹈等单一的艺术门类。

诗与乐逐渐分家,如鲁迅先生曾指出的:“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诗了,即所谓诵诗和歌诗。

但诵诗是从歌诗中蜕化出来的,它带着“母体”的节奏、韵律、情态,走向纯文学的道路,但它遗传了“母体”的基因,蕴含了“母体”的音乐特性。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

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深远的意境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

诗人们以简洁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声韵的变化与意象的交融,创造出一幅幅琼瑰之境,触动人们的情感,赋予文字生命。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诗词中音韵美与意境美的奥妙,并以具体例子阐述其魅力所在。

首先,音韵美是古代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人注重诗词的朗朗上口,具有律动的力量。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就展现了音韵之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反复的平仄交错,声音的重复和变化产生了层次感和节奏感,使诗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

其次,意境美是古代诗词的另一要素。

古代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丰富的意象,通过意象的运用,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赏月的美好情景:“人看明月起门楼,中有愁人千里孤舟。

已是十年蓬莱客,故园春色犹如旧。

”词中以明月为背景,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与时光流转的无奈巧妙融合,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再者,音韵美与意境美在古代诗词中彼此交融、相互辉映。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绘画般的意境美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将世界的壮丽与自身的感慨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同时,这首诗在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上也充满活力,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

总而言之,古代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韵的协调与意象的烘托,诗词创造出一种虚实交融的氛围,使读者在享受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这些优美的词章,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既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尽管时代变迁,古代诗词依然发出迷人的光芒,让人感慨万千。

文章部分更长,部分更短。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

浅谈古诗词的音乐美【摘要】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出现的。

在萌芽时期,诗歌、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是合一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作为有意识的艺术创作,达到正式的所谓诗,便是舞的取消,这样就变成了纯粹的歌。

在歌中,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形式。

在古代,诗即是歌,歌即是诗。

本文选取了诗歌音乐性的这个特点,从诗歌音乐性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剖析了诗歌音乐美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有了音乐美的诗歌才能继续受到人们的喜欢,更加繁荣地传唱下去。

【关键词】诗歌音乐音乐美【正文】从古至今,诗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就被人们看做是它的两种基本属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人提出了诗词的音乐性是否能够与文学性并驾齐驱,音乐性是不是成为文学发挥的羁绊这个问题。

不管如何争论,我们很肯定的说,诗词是具备音乐性的,因此,词才可以通音律、被歌唱,且绵延不绝。

查阅了词典里面对古代诗词的定义,所谓诗词,是指主要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歌的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一般人来说,哪些美是他们的鉴赏能力能够达到的层次?哪些美他们不是“被告知”而是能够“被唤起”“感受到”的呢?这里我来谈谈诗词最为明显最易被感知的美感——音乐美。

唐诗中的音乐元素研究

唐诗中的音乐元素研究

唐诗中的音乐元素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而唐诗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唐诗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而闻名,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

本文将对唐诗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探索和研究,带领读者领略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奇妙融合。

一、五音齐发,声调优美唐代的音乐与诗歌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家将五音(宫、商、角、徵、羽)运用到唐诗中,使诗歌的声调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秋光”、“凉”、“天阶”、“夜色”等词语,通过音乐元素的运用,使整个诗句的氛围更加凄婉悠远。

二、韵律犹如乐曲,节奏抑扬顿挫唐诗的韵律和节奏也常常与音乐产生共鸣。

诗人通过巧妙的运用韵律,使诗句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独特的韵律,使整个诗篇具有扑朔迷离的节奏,如同一首悠扬的乐曲,给人以美妙的听觉享受。

三、音律与意境相互映衬,情感共鸣在唐诗的创作中,音律与意境常常相得益彰,共同表达诗人的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独特的音律,与山河壮丽的景象相呼应,使读者在欣赏唐诗的同时,也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四、表现音乐场景,人物情绪更加生动有些唐诗通过描写音乐场景,使人物情绪更加生动。

诗人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琵琶声、战场的战鼓声,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

总结:唐诗中的音乐元素丰富多样,使诗歌更加动人、优美。

唐代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五音、韵律、音律与意境相互映衬以及描写音乐场景等手法,赋予唐诗以独特的音乐魅力。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感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这些古老的诗句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并解析它们给人们带来的美妙体验。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古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人在创作诗词时,非常注重音韵的选择和运用。

他们通过精心的组织和排列,使诗句的音韵和谐、流畅。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使用平仄相间的韵脚,使整首诗的音调优美动听。

读者在朗读或欣赏这首诗时,会感受到一种悠扬的音乐感,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夜晚,与明月相伴。

古诗词中的音韵美还表现在运用押韵和对仗上。

押韵是指在诗句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音韵,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通过使用“行声”、“声明”等押韵手法,使整首诗的音韵和谐统一。

而对仗则是指诗句中使用相对应的词语,使诗句的平仄和韵脚呼应。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使用“萤星”、“水卧”等对仗手法,使整首诗的音调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除了音韵美,古诗词还以其独特的意境感吸引着人们。

意境是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具象化的描写,古诗词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意象简练地表达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高耸的鹳雀楼,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追求卓越的意愿。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感受到一种豪情万丈、壮志凌云的情感,仿佛置身于高楼之巅,俯瞰整个世界。

古诗词中的意境感还表现在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上。

比喻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类比,使诗句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论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古典诗歌歌曲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特点。

这种审美特点体现在古典诗歌歌曲的语言美、音乐美以及情感美等方面,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

古典诗歌歌曲的语言美是其最直观的审美特点之一。

古代的诗歌是用文言文写作的,这种文体与现代白话诗歌有着明显差异。

文言文非常讲究音律和字音,要求多音节的平仄错落有致,句法结构严谨工整,字词间相互呼应。

这样的语言美具有高度的音韵诗意,使人在欣赏古典诗歌歌曲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缓悦耳的美感。

古典诗歌歌曲的音乐美也是其重要的艺术审美特点。

古代的诗歌多以配乐的形式演唱,音乐和诗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的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为主,其中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讲究乐曲的和谐、庄重和高贵。

而民间音乐则更加通俗活泼,流传至今。

古典诗歌歌曲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音乐节奏、音域、音色等元素,使诗歌与音乐之间产生完美的融合,进而使人在欣赏时既能听到音乐的美妙旋律,又能领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

古典诗歌歌曲的情感美也是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点之一。

古代文人士大夫多以隐逸修身为美德,他们的诗歌大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以及对情感的表达。

这些情感一方面是对自然景物和人事物的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则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古典诗歌歌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打动人的心灵,使人在欣赏时能够共鸣情感,感悟生命的意义。

古典诗歌歌曲的艺术审美是综合作品的语言美、音乐美以及情感美等方面所决定的。

它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优美的音乐旋律,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古典诗歌歌曲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不仅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美,更能够了解和领悟古代人们所追求的审美境界。

唐宋诗词的音乐美学欣赏

唐宋诗词的音乐美学欣赏

唐宋诗词的音乐美学欣赏前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高峰。

唐宋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音乐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

本文将从音韵的节奏感、押韵的和谐感、意境的动听感以及诗词与音乐的契合度等方面,探讨唐宋诗词的音乐美学欣赏。

深入琢磨唐宋诗词的节奏感节奏感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适用于诗词。

唐宋诗词以其独特的节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诗中的句子分为五个字、七个字和五个字三个部分。

这种规律的分句,在朗诵时给人一种流畅而有韵律感的旋律,仿佛一首动听的音乐。

另外,唐宋诗词还通过押韵和叠韵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节奏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何处霜刀明?”句中的“刀”和“明”押韵,形成美妙的韵律感,使人倍感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的和谐感唐宋诗词的音乐美学中,押韵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押韵的和谐感不仅使诗歌具有美感,同时也让人有一种舒畅的听觉感受。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话中的“尽”和“流”押韵,使整首诗词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悦耳的音乐感。

押韵的规律性和和谐感使诗词具有了音乐的美感,使人能够感到音韵的愉悦。

深入音乐的意境感唐宋诗词的意境感是其音乐美学欣赏的重要方面之一。

音乐在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唐宋诗词则通过其丰富的意境,创造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种对时光流转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使人在欣赏诗歌时产生一种悲伤而深沉的情感。

这种意境感给人以音乐的美感,使人陶醉其中,感慨万分。

唐宋诗词与音乐的契合度最后一个方面是唐宋诗词与音乐的契合度。

唐宋诗词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往往与音乐相辅相成。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常会有以唐宋诗词为歌词的曲子。

例如《青春舞曲》,取自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通过音乐的表达,使诗词更加生动鲜活,给人以愉悦的音乐感受。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探析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探析

古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探析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古代诗词中隐藏着丰富的音乐元素。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中的音乐元素进行深入探析,从韵律、节奏、音调等方面来揭示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动听旋律。

韵律与节奏古代诗词以其精致的格律和优美的韵脚而闻名。

在配合音乐演奏时,这些韵律可以为作品赋予更加动人的旋律。

例如,在唐朝时期流传最广泛的《长恨歌》中,作者柳永运用七言绝句格式,每个句子都以平仄相间、押韵工整为特点,使得整首诗有如一曲舒缓悠扬的音乐。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还注重节奏感。

在一些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抒发离别之情的作品中,作者通过使用长短不一的词句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情感,这种节奏感在配合音乐演奏时会更加鲜明。

音调与曲调古代诗词中的音调与曲调也是音乐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和意境。

例如,在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运用柔和、抒情的音调来描绘出江水流淌、风吹草动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

此外,曲调也能为诗词增添音乐美感。

许多古代诗词都被作曲家改编成了传世名曲,如《白日依山尽》《蝶恋花》等。

经过作曲家巧妙处理后的旋律使得原本只有文字形式的诗词在配合乐器演奏时更具魅力。

音效与修辞手法除了韵律、节奏、音调以外,古代诗词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效与修辞手法来增强其音乐性。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通过使用反复出现的"床前明月光"这一词语,营造了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同时,修辞手法如借古讽今、拟人等也为诗词增加了音乐元素。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作者通过生动描绘鹤鸣声、深长吟哦之意境来营造出一种悠扬的音乐氛围。

结论古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包括韵律、节奏、音调、音效与修辞手法等方面。

这些音乐元素使得古代诗词在配合演奏时可以展现出更加动听和美妙的旋律。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音乐元素进行深入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优秀作品,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艺术特征及演唱意境探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艺术特征及演唱意境探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艺术特征及演唱意境探究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特征和意境。

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以传统音乐为基调,通过精心编曲和演唱,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和演唱意境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1. 诗词文化的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这就使得它具有了诗词文化的传承特征。

古代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古诗词所反映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都成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灵魂。

通过演唱这些古诗词,可以使得古代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也可以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

2. 传统音乐的融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基调多以传统音乐为主,如中国古典音乐或民间音乐,这些音乐旋律通常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可以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增添深厚的历史厚重感。

古诗词艺术歌曲通过将传统音乐与古代诗词相结合,使得音乐更加贴近古诗词的意境,也使得古诗词得以更好地被表达和传承。

3. 情感表达的纯粹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纯粹的、深沉的。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表达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得以充分展现。

通过演唱者的细腻情感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将古代诗词中的情感情绪传递给当代听众,使得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共鸣。

1. 表演者的情感投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意境首先在于表演者的情感投入。

由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比较纯粹、深沉,因此演唱者需要对词曲深入理解,并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才能将古诗词的意境真正地传达给听众。

表演者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歌声动听,更需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融合,使得演唱更加动人、更加有感染力。

2. 音乐编曲的精心设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意境还体现在音乐编曲的精心设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新成果
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探幽
李建英 谢泽滔
’(
教研天地 !""# $ %
&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流传下来 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 其内容包涵了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艺术成就更 是让人拍案称绝" 古典诗词很美! 美 在它的语言# 它的音韵# 它的意境# 它的哲理" 历来的研究家也多从这些 文学的角度来研读它! 发掘其妙处! 彰显其魅力" 如果将这些研究古典诗 词的文章收集起来! 也应该是浩如烟 海了" 其实! 诗词除了它的文学性外! 它还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 诗经% 三 百篇! 其中$ 风% 是各国的地方乐歌! $ 雅% 是周朝京畿一带的乐歌! $ 颂% 是专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 虽然它们 风格各异! 曲调有别! 形式不同! 但 其音乐性是统一的! 都能够演唱" $ 诗经% 之后! 诗歌创作逐渐发展衍 化!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乐府诗# 唐诗# 宋词# 元曲等" 体裁形式在发生变化! 但无一例外! 都继承了音乐的个性特 点" 其中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就是专 用的合乐歌词! 唐诗宋词就发展到了 以曲谱为依据进行歌词创作" 后代词 评家描述柳永的词& ’ 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 说明词是唱的" 元明以 后的散曲和剧曲更加发展了唱词的创 作形式! ’ 元曲四大家(! 其实就是四
# ##关汉卿% 窦娥冤& 三+ 古典诗词的音乐修饰美 音乐作品在旋律的扩展上有很多 手法" 这些手法在古典诗词里都有相 同或相似的体现* .+ 回旋反复 回旋反复是音乐作品里经常出现 的旋律扩展手法" 有很强的抒情作 用* 诗歌中也有相同的手法" 通过重 章叠句" 反复吟唱" 增加诗歌的音乐 性" 传达诗人的感情和诗的韵味* 这 在% 诗经& 里表现得最有代表性* 如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 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 兮*
# ##杜甫( 春夜喜雨% 六字句! 枯藤 ’ 老树 ’ 昏鸦" 小桥 ’ 流水 ’ 人家" 古道 ’ 西风 ’ 瘦马
#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七字句! 两个 ’ 黄鹂 ’ 鸣翠柳" 一行 ’ 白 鹭 ’ 上青天+ 窗含 ’ 西岭 ’ 千秋雪" 门泊 ’ 东吴 ’ 万里船’
& &&杜甫$ 绝句% 诗歌的节奏一般是固定的" 但有 时候因为语言的因素和性格表现的需 要" 句式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通 过改变原有的节奏类型" 组合成新的 节奏顿歇" 或长或短" 或快或慢" 或 强或弱" 往往能更准确地表达诗歌的 情感和性格" 展示其音乐节奏之美’ 如! 驱车 ’ 出 ’ 北门" 遥观 ’ 洛阳 ’ 城’ 凯风 ’ 吹 ’ 长棘" 夭夭 ’ 枝叶 ’ 倾’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 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饷贪 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 时容易见时难! 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 上人间!
$ $$李煜% 浪淘沙& 有日月朝暮悬" 有鬼神掌着生死 权! 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 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 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 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 顺水推船* 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 只落得 两泪涟涟*
· & & $ #$崔颢% 黄鹤楼&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初唐以 后 兴 起 的 近 体 诗 )即 格 律 诗 (" 它 诗 有 定调" 调有定句" 句有定字" 字拘平 仄" 而且特别讲究押韵" 最能体现稳 定和谐的音乐美" 因而广为传诵" 历 世不衰! 格律诗兴于唐代" 盛于唐 代" 这与唐朝政治上的安定" 经济上 的繁荣不无关系! 所谓’ 人来人往唱 歌 行 ( )刘 禹 锡 诗 (" ’ 行 人 南 北 尽 歌 谣 ( )敦 煌 曲 子 词 (" 便 足 以 想 象 唐 代 诗歌的盛况了! 同时" 诗句中所说的 ’ 唱诗(" ’ 歌诗(" 也很好地说明了 诗歌具有的音乐性的特点" 是它被人 民群众所接受并流传的重要原因! *) 句式的长短错落美 一首乐曲中" 节奏要稳定" 主音 要贯穿始终" 而乐句却是相对自由 的* 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 或整或 散" 或长或短* 一般来说" 短乐句简 洁明快" 间歇频率回旋短" 宜于表现 急促+ 紧张) 热烈) 激昂等情感, 长 乐句悠扬婉转" 音速慢长" 宜于表现 舒缓) 从容) 赞颂) 沉重等内容! 长 短相间" 能表达丰富的音乐情感! 古 典诗歌的句式结构" 除了格律诗外" 也如音乐作品一样" 一般都较灵活! 所谓四言诗) 五言诗) 六言诗) 七言 诗等不是绝对的! 比如% 诗经&" 以 四言诗为主" 但有时也突破四言一句 的格式" 出现其它句式! 如% 伐檀& 就是一首杂言诗" 但并不拗口" 反而 觉得错落有致" 读起来有自然的节 奏! 再如% 黍离& 中" 在连续的四言 句后" 出现一个七言句和一个八言 句- ’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 抒发了诗人不为人知 ) 忧心 如焚的沉重心情! 唐诗中有很多整散结合的诗篇"
教研新成果
& & 三字句! 碧云 ’ 天" 黄花 ’ 地" 西风 ’ 紧 # ##王实甫$ 西厢记% 转 ’ 朱阁" 低 ’ 倚户" 照 ’ 无眠 & &&苏轼$ 明月几时有% 四字句! 硕鼠 ’ 硕鼠" 无食 ’ 我黍’ 三岁
’ 贯女" 莫我 ’ 肯顾 # ##( 诗经)硕鼠%
五字句! 好雨 ’ 知时节" 当春 ’ 乃发生’ 随风 ’ 潜入夜" 润物 ’ 细无声
& &&汉乐府$ 长歌行% 即从巴峡 ’ 穿巫amp;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次笫" 怎 ’ 一个 ’ 愁字 ’ 了得
& &&李清照$ 声声慢% 安能 ’ 摧眉 ’ 折腰 ’ 事 ’ 权贵" 使我 ’ 不得 ’ 开 ’ 心颜
&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 长歌行% 因语言的因素" 改变 了整齐对应的节奏" 但也显得灵活摇
二, 古典诗词的音乐旋律美 旋律是由高低不同, 长短各异的 音" 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 它是音 乐的重要表现要素之一" 在塑造音乐 形象, 表达音乐情绪方面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 它是音乐的基础" 人们习 惯把旋律比作是音乐的- 血肉/, - 灵魂/’ 古典诗歌的旋律美" 突出体 现在声调的高低抑扬之美" 韵辙的稳 定和谐之美和句式的长短错落之美’ (, 声调的高低抑扬美 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 总是由很 多乐音组成的’ 旋律之美" 首先就体 现在不同高低乐音的抑扬变化上’ 古 典音乐中有- 五音/ 之说" 即宫, 商, 角, 徵, 羽" 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 音高’ 古典诗歌的音节也有高低抑扬 之美" 它是通过平仄和对仗来体现 的" 与音乐中- 五音/ 相对应的" 是 音韵中的- 四声/’ 传统的音韵学将声调分为平, 上, 去, 入四声’ ( 康熙字典% 载有 - 分四声法/! -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 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 声短促急收藏’/ 其中" 平声是中平 调" 上声是升调" 去声是降调" 入声 是短调’ 在这四声中" 形成两大类 型! 一类是声调平和, 轻柔, 悠扬, 低微, 浮声的平声0 一类是声调突 兀, 重负, 沉抑, 昂然, 切响的仄声 -) 仄 / 即 - 不 平 / 之 意*’ 所 谓 - 浮 声 切响" 轻重互异/" 指的就是不仄的 区别’ 诗歌中" 平声和仄声的音节在 诗句中相互交替" 在对仗中相互对
比如李白的% 蜀道难&) % 将进酒&" 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等" 其 艺术魅力绝不亚于格律诗! 到了宋词 元曲" 不同的词牌曲牌" 其句式结构 都不一样" 长短参差的特点更为明 显" 特别是还出现了衬字" 更使句式 结构显得摇曳多姿" 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更为具体丰富! 诵读时长短错落" 张弛有度" 心随句动" 一唱三叹! 如-
展中形成了同体分合! 互为影响! 互 为作用的辩证关系" 诗歌之中有音乐! 音乐之中有诗意" 长期倚声填词的创 作实践! 使诗歌创作也要适应声腔的 造型艺术特点! 遵循音乐的创作规律 和审美特性"
那么! 古典诗词究竟蕴含了哪些 音乐要素! 其音乐美美在何处! 笔者 以为主要体现在音乐节奏美# 音乐旋 律美和音乐修饰美"
立" 这样就能使声调协调" 读起来琅 琅上口" 悦耳动听" 有一种高低抑扬 之美’ 如!
对仗句!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绝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 仄& &平&平贺仄知仄章平$ 回乡偶书% 当然" 随着语言的发展" 有些字 的读音在现代已发生了变化’ 古入声 字已分别归到普通话的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四个声调中去了" 读古诗 时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 !, 韵辙的稳定和谐美 音乐作品有调式" 在调式音级中 起核心与稳定作用的音叫做主音’ 旋 律的运动以这个音为中心" 并最终结 束在这个音上" 给人以完整稳定的听 觉和心理感受’ 古典诗歌也有- 主 音/" 这个- 主音/ 就是- 韵辙/’ 古典诗歌讲究押韵" 即要求诗句 韵脚字的韵腹和韵尾相同" 即所谓 - 合辙押韵/" 这样给人以完整, 稳定 的感受’ 古代音韵非常复杂" 历经分 合" 有很多讲究" 再加上古今音变的 影响" 现在研究起来都有一些困难’ 清代人简化了先前的音韵分类" 编成 - 十三辙/" 比较接近现代人的诵读实 际" 一直沿用至今’ 如!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