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新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语文人教新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目标检测】15
1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课同时步(学教案师用)
• 【学习目标】 •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
的爱国情怀。
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16
16
【自主学习】
古事、古人
• (一)关于用典
同步学案
(第一课时)(教师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 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 诵读全词并背诵
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教师用《永遇乐·3
3
【自主学习】
一、有关文学常识
1.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
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
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
姓在那里祭祀,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拓跋焘(佛
狸)的庙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
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 14
鼓声!还有谁
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4
• 【目标检测】 • 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
语文ⅳ人教新资料第6课(辛弃疾词 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资料1
资料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课语文人教新资料第6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自主性学习导学案同步课件
隆回二中高一语文课改 组
主备:罗志辉 审定:胡光文
—辛弃疾永遇乐自主性学习导案同步课件·2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 (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  (共44张PPT)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 保卫了家园。
英雄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 风流 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金戈铁马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气吞万里
他曾大举北伐。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刘义隆 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
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 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 “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 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 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想涕。 落对正,比如后段《一词刘气综裕奔》—注所,说—笔,刘不“义遏发隆:端廉便颇欲
自拟,慷慨壮怀扬,州如路闻—其—声佛;狸谓祠此词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廉颇——自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共40张PPT)

3、还有一些人认为“红巾”未必就是女子。 比如起义军不就着过“红巾”吗? 再如《宋诗抄 屏山集钞》“东家红巾郎,长大好
身手。荒荒死战场,头白骨先朽”。这里的“红巾”是 指战死疆场的儿郎,也并非女子。 4、还有人认为“红巾翠袖”,是指“贤明的君主”。
《离骚》中多处提到美女,并将美人比喻成贤明 的君主。
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 三句
人物 张翰
标点
? 反问自己
思想情感 不愿归隐
“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 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 论天下人,……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 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 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 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 床之间邪?”
典故
人物
标点
思想情感
“树犹如此” 三句跎
标点符号 ? 。 ! ?
思想情感
合作探究——掀起你的盖头来
你如何理解“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1、“红巾翠袖”理解为“红颜知己”。 课文注释“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潘碧华《辛弃疾词的女性书写》认为:对失意英
雄充溢着理解和同情的“红巾翠袖”,这种女性,是作 者理想中的“拟女性”,是与男性有着相当的“知心” 程度的女性。其实也就是红颜知己。
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 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 用人的愤懑。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休说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 《晋书·张翰传》。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莼菜、鲈鱼,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 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 败,时人皆谓见机。”张季鹰预见到了齐王的危 局,以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避过了劫 难。

高中语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27张PPT)

高中语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27张PPT)
物的怀念与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宋书·宗悫传》说,宗悫
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 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2020/6/16
10
合作探究与超市上架
探究故一,:在本文词中当分中别有是五哪个一典句?探究一:
它们分别与谁有关?请分 • 7组、8组、9组
2
一路四 片。十 神可三 鸦堪年 社回, 鼓首望 !,中
佛犹 狸记 祠, 下烽 ,火
扬 州 19
顾客要求: 完成讨论后,认真书写导学案。AB
层完成全部三个探究。C层至少完成
两个探究题目。
• 要求字迹工整。
2020/6/16
时间:15分钟
11
超市时间
• 销售要求:
• 1、A1讲解,B1评选最佳顾客3 •
人,每人加2分(不选本组成 • 员)。
• 2、分条论述本组展示要
点。双色笔标记。

• 3、虚心听取顾客的意见。
2020/6/16
15
用刘裕典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南畿志》 “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 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 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 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2020/6/16
5
写 作 背 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 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 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 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 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 “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颇的 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 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 及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主要内容
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 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 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 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深层含义? 断鸿 游子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 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 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 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 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感情基调
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四、鉴赏形象(意境)
•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 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 的方法?
•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 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 《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 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一个“拍”,就把 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 愤之深切、强烈。 • 《永遇乐》:“觅”。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 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6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6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16张PPT)
这首词写于1205年,辛弃疾66岁之时。辛弃疾从 42岁到62岁一直赋闲在家,不得重用。1203年被宰 相韩侂(tuō)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第二年改 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欲以北伐,沽名邀宠, 巩固相位。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辛弃疾到任后,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只想侥幸求逞, 草率冒进。辛弃疾苦谏,韩侂胄不但不听,又把他 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 登上北固亭写下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814年前,即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开 禧元年,中国历史上一位由行伍出身, 以武起事,终以文为业,光照文坛的伟 大词人——辛弃疾,以垂暮之年,登上 了镇江的的名胜北固亭,北望被敌人铁 蹄践踏的大好河山,感慨万千,写下了 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取法诗词 学写美文
怀古词的行文思路是:临古地——忆古 人——抒己怀,这个思路可用在游记类文章 中,即:景点——描写——联想——感悟, 请按照这一行文思路,以淮南的八公山或安 丰塘为景点,描写八公山或安丰塘的风光, 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悟,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游记散文。
谢谢!
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 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 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薪火传承 立德树人
1207年9月10日,68 岁的词人在悲愤中离世,死前大 喊四字“杀贼! ”“杀贼!”,凄厉的声音刺破了苍穹。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一脉相传,五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 有无数像辛弃疾这样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 如“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
• 临古地—忆古人—抒己怀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 •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杜甫 • 遥羡光阴不虚掷,肯令丝竹暂生尘。——刘禹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6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41张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6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41张PPT)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 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 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人无能,表达自己 抗金救国的热情。
宋文帝
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 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 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 时有 “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 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 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 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 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 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 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 玉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 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 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 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听课文录音,正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 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
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共7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共71张PPT)

• 普通
看诗文: 疏通文意,把握思想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却 千古江山,英 无处寻找像孙仲谋那样的英 雄无觅孙仲谋处。 雄人物。
舞榭歌台,风流 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连同那
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
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
斜阳照着草丛树木,以及平 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 这里居住过。
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 敬仰和向往,“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 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 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 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陆游、辛弃疾、 岳飞、李清照等。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 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 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 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 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 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 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 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京 口 北永 固遇 亭乐 辛怀 弃古

·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
1.诗词鉴赏“五看法”;
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3.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3.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提示】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 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 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下阙小结:
下阙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修辞手法
1.对比
(1)历史上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 顾”对比。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 祠下,一片神社鸦鼓”对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 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 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 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 不召。” 艺术Fra bibliotek色研读课文
1.抒怀写志,内容丰富,义蕴极深,非一般的登临 怀古之作可比。
【提示】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 绩的热烈向往,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对统治者的妥协 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了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字字 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沉痛的感情。
2.体现词人爱国主义精神。
【提示】因词人心中怀着杀敌报国的理想,但是壮志 难酬、岁月蹉跎,而老大无成,内心交织着慷慨悲愤 的复杂感情,所以当他登临祖国大好山河的时候,千 丝万绪涌上心头,常常就写下苍凉悲壮的词作。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
作者在这里使用典故。武将廉颇被免职后,到了 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前来探视,看 到了廉颇饭量很大,还能骑马。作者由此联想到 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人来问过,作者 以廉颇自况,含蓄深刻地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 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之情。
能力提升: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 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近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 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 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作者写陈皇后与汉武帝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 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 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深沉的悲 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词中共用了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孙权
刘裕
打败来犯者曹操
大举北伐中原
(英雄人物)
作用: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 雄难觅,希望像他们那样建功立业。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共47张)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共47张)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
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 临意。
•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
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 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 •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 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
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 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 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 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 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 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 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
栏报 杆国 拍欲 遍死 悲无 断战 肠场
辛 弃 疾 词 两 首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号 稼轩 ,济 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苏辛 ”, 风格以 豪放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 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 “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
西 江 月
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行 蛙声一片。 黄 沙 七八个星天外, 道 两三点雨山前。 中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头忽见。
登水 建龙 康吟 赏 辛心 弃 疾亭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产生!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
孙权和刘裕?

孙权:
功 立
家园。
矢 志
刘裕:
北 伐
刘裕曾经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
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讽刺刘义隆,警告当权者。 借鉴历史,委婉劝当朝统治者不能草率出兵,必 须作好准备 。
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题材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风格 主旨
相同点: 题材:咏史怀古词,题目结构 “地点+怀古”。 主旨:托古喻今,都期望建功立业。 风格:意境雄浑壮阔。
不同点:
表现 手法
苏词:①借景抒情。 ②多铺叙。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 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感慨万千。
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 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的 愤概。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心情沉重,表达了隐忧: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 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 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作用是什么?
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 为国效力的壮志!

人教版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经典ppt课件)

人教版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经典ppt课件)
当权者应采纳正确的北伐战略。显示了作 者对光复大业的深谋远虑。既表现了词人 抗金救国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 抒发了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 人才的愤懑。
9
鉴史述怀。刻意用刘氏父子功业相反的 故事,以事说理,切中要害。词人展开的是 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刘义隆是 刘裕之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轻 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 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都城 震恐。词人回溯历史,意在告诫权要。
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 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 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 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3
仲谋:孙权的字,孙权曾在京口建立吴都。 风流:指英雄遗风,英雄伟业带来的影响。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金戈铁马:指精锐的军队。 气吞万里:豪气能吞吐万里江山,言容气概非凡 元嘉:刘裕之子刘义隆的年号,指刘义隆。 狼居胥:山名,在内蒙境内。汉霍去病击匈奴至
要 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
内 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

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 叹“时无英雄”,并借刘义隆、廉 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 懑,和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 的热切愿望以及希望不能实现的 苦闷。
感情 高亢昂扬,悲愤激切。 感慨深沉,慷慨悲愤。
5
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 伐,想要效法前人再封狼居胥山。他草率从 事,只落得兵败逃跑,仓皇失措。南归至今, 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 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怎能回想,在敌占区 里,后魏帝佛狸的祠庙前,眼下一片神鸦的 啼叫声和祭社的鼓噪声!由谁来问:廉颇老 了,饭量还好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 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 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 主旨。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 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
少胜多,表现了英非雄常业丰绩富—的—内容可和悲思现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 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 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 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 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 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 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 王以为老,遂不召。”
思考典故4: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探讨:词作中共用了哪几处典 故?请参照关键词,指出典故 的作用。
词中用典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 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
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 风流 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金戈铁马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气吞万里
他曾大举北伐。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草草 借鉴历史,委婉劝
刘义隆 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 赢得 韩侂胄不能草率行
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事。
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
佛宋政权不 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想。正如《词综》所说,“发端便欲
涕落,后段一气刘奔裕注—,—笔不刘遏义:隆廉颇
自拟对,慷比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5)元嘉草.草.(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流风余韵 )
(7)倩.何人唤取( 请
)
5.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际 ①水随天去秋无际.( 边际,边缘 ) ②覆盖周密无际.(两墙相合之缝 ) ③败军之际.( 时候;时机 ) ④盖院有僧尝际.遇真庙( 遭;逢 )
【解析】 两词意义非常接近,都有普通、不特别的意思。但 是, “寻常”多用于一些固定词组,如“非比寻常”等;并且“寻 常”书面语色彩浓厚。“平常”除了有以上义项之外,还有“平 时”的意思,如:她平常很少请假。
【答案】 A 寻常 B 平常
(2)仓皇·仓促 A. 千万不要把物业税误当成宏观调控工具________出台,否 则好事也有可能变成一锅“坚硬的稀粥”,难以收拾,难“医生” 从所处房间翻窗________逃出。
【答案】 ①“看”:“把吴钩看了”,“看了”,当“看过、 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词人一遍又一遍地 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 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苦闷。②“拍”: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 “栏杆拍遍”,拍栏杆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 拍遍了栏杆,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③“会”:昏聩的南宋朝廷无人能够理解词人的这种心情,“无人 会,登临意”便是词人为“世无知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4.情景交融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一个重要特色,请 结合上阕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_ppt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课件: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_ppt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 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 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 之气,溢于言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拓跋焘、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 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 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 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 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 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 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 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 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 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 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 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你的梦里就不会有我的出现,我们都在不断地 和陌生人擦肩;如果人生不曾相遇,我的生命里就不会有你的片段, 我们都在细数着自己的日子。 ►当离别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们注定分散两地,继续彼此未完的 人生,如果我说放不下,短短一个月的光景,你是否愿意相信,我的 真诚,我的执着,只源于内心深处那一份沉沉的不舍。
4、分析表现手法
扩展阅读
青玉案 元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二首 (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二首 (共31张PPT)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1

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
• 缺点: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
至涉于狂怪叫嚣。
31
涕自落拟对, ,比后慷段慨一壮刘气怀奔 ,裕注 如—, 闻—笔 其刘不 声义遏 ;隆: 谓廉此颇词
用人名多者,尚扬是州不路解—词—味佛。”狸祠
廉颇——自己
2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参

考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
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20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 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 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 佛狸祠。
21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 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14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永遇乐课件

附赠材料
怎样掌控你的课堂
1
目标
– 如果你现在走进教室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 的老师平时般都站在哪儿?”他们能回答出来 吗?是不是有些班级的学生,他们可以精确地指 出自己的老师平时所在的位置?回想一下,每次 参加会议时,你是不是都习惯坐在同样的地方呢? 也许你喜欢坐在后排靠近过道的位置;也许你喜 欢坐在房间里靠近正中的位置;也许你喜欢坐在 前排。不可否认,大多数人总喜欢房间里某个特 定的位置。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千古江山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久远的年代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上 片 刘裕
刘义隆
下 拓跋焘 片
廉颇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 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 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 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 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 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 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 术效果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冀美 南芹 宋悲 莫黍 随 鸿 雁 南 飞
继铁 东板 坡铜 高琶 唱 大 江 东 去
❖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 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21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 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 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借讽刺刘义隆,1批评南宋张浚盲目出兵遭
兵败之事,2进而告诫韩侂胄不可忘了历史
的教训,不可草率出兵;3也表明了作者的
正确主张——作好充分准备后再出兵北伐 .
2020/6/21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谁还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 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 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 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 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 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 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2020/6/21
1:10
•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
注202;0/6/231)“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
常见诗词用典有以下四类。
• 一、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020/6/21
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020/6/21
三、寄依依惜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 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 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 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 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内容与思想 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 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 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 蓄2020蕴/6/21藉,令人回味再三。
用典意图:
忆烽火岁月
叹朝廷无能
2020/6/21
悲百姓松懈
北固亭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 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 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 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 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 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
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2020/6/2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 敌救国的热情。
2020/6/2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2020/6/2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率 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 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 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 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 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 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 徒、内奸张安国。
2020/6/21
典故----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之一
• 即典制和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 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即典制)
•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 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即掌故)
•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 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 事过典故。”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 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 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 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 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2020/6/21
思考: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 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 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 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 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 能饭否?
2020/6/21
词的下片共用了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刘义隆) • B、烽火扬州路,(金人侵略) • C、佛狸祠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 D、凭谁问,廉颇老矣(廉颇)
•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 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 ( 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 战前线。
•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 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 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 首词的背景。 2020/6/21
2020/6/21
•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 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 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 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 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 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 怕。
•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 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 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 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2020/6/21
•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 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 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2020/6/21
2020/6/21
表现手法:
目的是 借古喻今,
运用典故(用典)或借古讽今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2020/6/21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 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2020/6/21
四、抒盛衰兴亡之感
2020/6/21
五、送边、送别之所
2020/6/21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 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 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2020/6/21
• 因此,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一个重要 的前提就是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用 典故的出处及含义,
• 但查清、理通典故并不是目的,
• 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 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而 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 的文化内涵。
2020/6/21
朗读思考:词的上片共用了几个典故?
•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020/6/21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2020/6/21
• 常见典故约两万个 。 •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
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 影响。诗人臧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 造成不少麻烦,不把它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 开诗意的窍门。”
• 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 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欣赏造成了一定的 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 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 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 的含义。 2020/6/21
2020/6/21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以廉颇自况 •作者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 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 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 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2020/6/21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
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 古”、“咏怀”等。
⒉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 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⒊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 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概括: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
阔明朗,旷达乐观.
2020/6/21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 蕴藉,激愤,沉郁.
• 中国传统文学中除爱情、死亡外, 另一大主题是怀古之情、兴亡之 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 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 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 法。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 B、人道寄奴曾住(刘裕)
2020/6/21
赏析上阕
这些人物一开始就出现了吗?
2020/6/21
有什么作用?
一、孙权: 二、刘裕:
用典意图是:
表达作者向往英雄业绩(英雄) 慨叹当世没英雄(无觅) 讥讽苟安求和,期望恢复中原。(时局)
2020/6/21
• 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 ),辛弃疾 64 岁退居江 西乡,已有十多年,后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